《宏观劳动力配置》 宏观劳动力配置测试题(问答题)解析
宏观劳动力配置考试试题
宏观劳动力配置总分:96一、单选题(共18 题,共18分)1、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因素是()(1 分)A:合理地配置资本B:提高技术C:合理地配置劳动力资源D:制度改进2、用于分析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地区间的流向问题时采用的比较科学的方法是()(1分)A:规范分析方法B:实证分析方法C:系统科学方法论D:归纳分析放3、劳动力最基本、最主要的含义是()(1 分)A:人的劳动能力B:劳动者C:社会劳动力D:智力4、反映劳动者从事产品生产的能力和效率的指标是()(1 分)A:劳动时间B:生产的产品数量C:劳动生产率D:劳动技能5、1952 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工资改革,废除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资制度,统一作为工资的计算单位的是()(1 分)A:工资“级”B:工资“元”C:工资“角”D:工资“分”6、在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空间转移的主要形式是()(1 分)A: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B:向城镇的易地转移C:向其他农村地区的易地转移D:向海外就业移民7、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型的核心是()(1 分)A: 部门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8、托达罗认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供给主要取决于人口的( ) (1 分 )A:规模和年龄结构 B:出生率 C:死亡率 D:出生率和死亡率9、劳动力流动的经济界限为流动的净收益现值( ) (1 分)A:小于零 B:等于零 C:不小于零 D:不确定10、我国从 20 世纪 50 年代末一直到改革开始,根据户籍管理规定,一个人出生后,户籍登 记的依据是( ) (1 分 )A:其母亲的户籍所在地 B:其父亲的户籍所在地 C:居住地 D:祖籍地11、造成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主要经济动因是( ) (1 分 )A:户籍制度B:城乡间的收入差距 C:人力资本的结构 D: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息12、下列属于反映就业结构数量指标的是( ) (1 分 )A:就业人员的企业分布 B:就业人员的知识结构 C:就业人员的技能结构 D:就业人员的职称结构13、下列哪个部门是国民经济的第一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 分 )A:农业部门 B:工业部门 C:商业部门 D:金融部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B:产业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C:行业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D:地区之间生产力不同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 剩余劳动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 剩余劳动力14、影响劳动力就业选择的主要因素是( A:工业化进程 B:工资及收入水平 C:社会因素 D:农业政策15、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 ) (1 分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C: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D:不变资本和可变成本的比例16、被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称之为第三产业的新支柱的是( )(1 分 )A:商业 B:金融业 C:旅游业 D:信息和咨询业17、根据 1985 年我国公布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划分的标准,邮电通信业和商业饮食业 属于第三产业的( ) (1 分)A:流通部门B: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C: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D: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18、我国 20世纪 9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内部, 就业吸纳弹性系数大于或接近 0.8 的部门为( ) (1分 )A:交通运输业 B:综合技术服务业 C:批发零售贸易业 D:金融保险业二、多选题(共 5 题,共 10 分)19、总体来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改革了传统的就业制度,引入市场机制,在 扩大就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有()(2 分 )A:改变户籍管理制度,鼓励农民工进城务工B: 结合所有制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营经济, 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在这些产业 中就业 C: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外资企业,扩大就业 D: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 E: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通过市场力量配置劳动力资源资体制、双轨运行的问题,具体特征有( ) (2 分)A:政府直接管理企业工资分配的体制特征仍然存在 B: 由于存在外部劳动力进入的“制度壁垒”,国有经济部门的职工平均实际工资水平 (包括) (1 分)20、工资收入是调节劳动力优化配置的核心因素, 目前, 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明显的双重工货币工资、实物工资和各种福利补助)明显低于由市场所决定的均衡工资水平C:企业内部的工资差别过小D:企业内部的工资差别过大E: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21、下列有关城乡劳动力资源结构,说法正确的有()(2 分)A:从总体趋势上看,城镇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都呈上升的趋势B:从总体趋势上看,城镇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都呈下降的趋势C:乡村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总体来看呈下降的趋势,但乡村就业人员的绝对数量仍是庞大的D:乡村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总体来看呈上升的趋势E:乡村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总体来看呈下降的趋势22、决定和影响产业间劳动力配置的因素具体包括()(2 分)A:工资B: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C:价格D: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E:利率23、中国工业部门劳动力数量变化的特点有()(2 分)A:工业增长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而就业增长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B:工业就业增长弹性值下降C:工业就业增长贡献率波动较大D:在各次产业中,工业是吸纳就业能力最低的行业之一E:中小企业对就业的贡献率下降三、文字题(共13 题,共68 分)24、名词解释:系统。
广东省2016年7月自考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试题及答案
广东省2016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宏观劳动力配置试题课程代码:1146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
1、从宏观劳动力配置的角度分析研究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地区间、行业间配置的过程中,同样要遵循的原则是(B)A、社会总体福利水平分配公平B、有利于社会总体福利水平提高C、工资水平不断提高D、充分就业2、下列不属于宏观劳动力配置研究范围的是(D)A、从宏观的角度研究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地区间、行业间如何进行合理配置B、研究劳动力在产业间、地区间、行业间流动的内在变化规律C、影响宏观劳动力配置的因素D、研究企业内部各岗位的劳动力资源配置3、在使用价值生产量一定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越低,所需劳动力数量(A)A、越多B、越少C、不变D、不确定4、决定劳动力交易的基础和前提是(C)A、产权制度与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B、劳动力资源的充足供给C、在劳动力市场上如何安排劳动力的投资收益权D、明晰的产权5、针对当时的就业形势,1980年8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劳动工作会议,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D)A、统包统配的就业模式B、劳动力行政调配制度C、计划配置D、“三结合”的就业方针6、1979年以后,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B)A、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始在公社内部进行配置B、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始在家庭内部进行配置C、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始在乡镇内部进行配置D、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始在全国进行配置7、明确了劳动关系和各个主体的法律地位,在法律上保证了企业自主用工、个自主择业的权利,使劳动力市场建设走上了法制化轨道的法律或法规是(C)A、《国有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B、《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一系列相关配套的法规D、《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规定》8、乔根森认为,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根本原因在于(D)A、城乡间工作环境B、城乡间生活水平C、城乡间工资率D、消费结构的变化9、美国经济学家费景汉和古斯塔夫·拉尼斯的劳动力转移模型认为,从农业经济到二元经济转变过程中的必要前提条件是(C)A、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B、降低工业劳动生产率C、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D、降低农业劳动生产率10、从配置方式上看,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根据劳动力资源配置手段和方式划分,1958年-1978年大体是(B)A、以市场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B、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C、劳动力市场逐步得到发展D、劳动力“三结合”就业配置11、按照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的划分方法,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活动属于(B)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第四产业12、引起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前提是(D)A、技术的发展水平B、劳动的性质C、劳动资料的个人所有D、社会分工13、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主要工具是(C)A、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B、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C、价格-工资信号D、政府政策14、对社会劳动力资源在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间的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A、农业劳动生产率B、社会总人口规模C、农业政策D、农产品贸易15、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的指(A)A、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B、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C、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变化D、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变化16、根据克拉克的产业分类法,土木建筑业和供电业属于(B)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第四产业17、根据1985年我国公布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划分的标准,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的(B)A、流通部门B、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C、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D、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18、影响第三产业就业的主要因素是(D)A、行业垄断特点B、从业人员的素质C、劳动力工资D、投资政策19、劳动力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前提是(C)A、生产资料个人所有B、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的优化结合C、劳动力的个人所有D、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优化结合20、现阶段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出路是(A)A、小城镇B、向大城市转移C、发展高科技D、跨国劳务输出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人力资源管理-宏观劳动力配置-考点分析
自考常考题型——问答题劳动力迁移理论(1)刘易斯模型及其修正二元经济结构(名词解释):不发达经济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一是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其劳动报酬低;另一个是现代的生产率较高的城市工业部门,其工资水平高。
从使用要素角度看,传统农业部门使用非再生的资本(土地),现代城市部门使用再生性资本,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状况,这种二元结构实际上就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自考常考题型——问答题劳动力迁移理论(2)托达罗模型:托达罗认为农民的迁移决策不仅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差距,而且取决于城市就业率和失业率。
当城市失业率很高时,即使城乡收入差距很大,农民也不会轻易地做出迁移到城市去的决定自考常考题型——问答题劳动力迁移理论(3)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及其修正基本的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假定,城市工资率在某种程度上是外生决定的,根据这一假定,城市工资率在某种程度上是外生决定的。
根据这一假定,内生决定的市场结算工资将会导致流向城市部门的移民人数减少,由此产生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低的失业率。
最低工资的上升和其他现象可以导致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并导致就业增长比产出增长低。
自考常考题型——问答题劳动力迁移理论(3)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及其修正修改后的哈里斯-托达罗模型意味着城市就业机会创造比率的提高会提高失业水平。
若已知创造城市就业的不同手段(如部门工资补贴、创造或扩大市场需求等),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则可以根据HT模型以产量收益或损失来衡量。
该模型还表明:强行阻碍和限制劳动力的转移可能会减少农业部门自考常考题型——论述题劳动力流动最主要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在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具体表现出以下特点;(1)劳动力流向经济发达的地区从地域转移流向上看,主要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由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向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流动。
从迁移人口的城乡分布来看,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占相当大的比重。
从劳动力资源的流向看,与经济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迁移的流向和迁移人口的地区分布来看,其中比重最大的一部分是省内迁移。
人力资源 自考 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 简答题
一,简述统包统配这种劳动力计划配置方式的具体内容和特点答,1.对全社会范围内的劳动力资源实行统包统配2.单一化的企业用工形式3.对劳动力的统一调配和调剂4.低工资,高福利的僵化工资制度5.劳动力配置的城乡分割6.劳动力几乎没有流动的自由7.农村劳动力被户籍制度束缚在土地上,不能够自由流动二,简述哈里斯-托达罗假说与模型修正1.为了解释普遍存在于很多欠发达国家的一种现象,即面临广泛城市失业的情况下由乡村向城市移民的持久性,哈里斯-托达罗在1970年提出了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具有启发意义的思想“哈里斯-托达罗假说”,即在被分割的、但是同质的劳动市场上用预期工资的均等取代工资的均等。
2.修改后的哈里斯-托达罗模型意味着城市就业机会创造比率的提高会提高失业水平3.菲尔兹对哈里斯-托达罗模型进行的修正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在发展经济学的文献中广为流传。
这就是大规模、有组织的产业通常与小规模的“非正规活动”并存。
在菲尔兹的模型中,非正规部门的工作是灵活易变的。
三,简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特征1.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打破了原有的就业结构,导致并产生结构性失业现象2.产业结构调整的范围扩大,升级速度加快3.劳动力技能素质成为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4.劳动力在地区间、部门间的流动性加强5.就业结构调整的成本及难度加大6.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就业形式多样化并存四,试对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就业进行弹性分析1.就业吸纳弹性系数大于或接近0.8的部门。
属于这类的有其他服务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2.就业吸纳弹性系数大于0.4的部门,这类部门有金融保险业和社会服务业3.就业吸纳弹性系数大于0.2的部门,这类部门主要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
即包括市场化程度高、竞争性强的公路运输、仓储等行业,也包括市场化程度低的自然垄断型的航空、铁路和邮电通信行业。
4.就业吸纳弹性系数在0.1以下的部门。
这类部门包括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等。
宏观劳动力配置试卷.doc
宏观劳动力配置试卷二00四年一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広观劳动力配置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止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I分,共10分)1、劳动力合理配置是()。
A、首耍的社会规律B、首要的经济规律C、首要的政治规律D、首要的自然规律2、决定社会劳动量在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Z间的配置情况的因素是()。
A、劳动者素质的高低B、劳动量变动率的高低C、劳动考屮男女比例的高低D、劳动力年龄构成的高低3、劳动力配置系统论研究劳动力的第一个着眼点,正是以()为基础的每一种使用价值的生产。
A、价值B、社会分工C、生产率D、生产关系4、()对劳动量在农业部们与非农业部门之间的配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A、农业产品需要量B、自然条件C、农业劳动者D、农业劳动生产率5、劳动力配置系统主要研究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是()。
A、价值B、价值量C、使用价值D、劳动时间6、影响劳动生产率的社会条件,最主要的是()。
A、人文环境B、人际关系C、社会生产关系D、社会产品分配关系7、农业内部分工的基础是()。
A、手工业的产生B、农业剩余劳动的产生C、商业的出现D、服务业的出现A 、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顺序B 、第二产业、笫三产业、笫一产业的顺序C 、笫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顺序D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顺序8、由于人类需要和生产的使丿1J价值在时间上河序列性,所以形成劳动力配置随主导产业的依次更替形成()。
9、工、农业产品进行交换的前提条件是()。
A、工、农业产品的价值不同B、工、农业产品的使用价值不同C、工、农业产品的生产工序不同D、工、农业产品的生产方法不同10、任何社会,在生产技术可能的条件下,生产什么,首先还是由这个社会的()的需要来确定。
A、掌权者B、少数成员C、大多数成员D、技术领先者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屮选出二个或二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宏观劳动力配置试卷
2011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宏观劳动力配置试卷(课程代码:11469)重要提示:1、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应考者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影响劳动力就业选择的主要因素是()A、工业化进程B、社会因素C、农业政策D、工资及收入水平2、影响第三产业就业的主要因素是()A、行业垄断特点B、从业人员的素质C、投资政策D、劳动力工资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和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主要信号和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主要杠杆是()A、市场供求B、价格信号C、劳动力市场信息D、物价水平4、关于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次序的是A、人的劳动能力B、体力和智力的总和C、劳动者D、智力5、决定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次序的是()A、人类的消费次序B、劳动分工顺序C、劳动力资源的总量D、劳动力资源的结构6、由于传统农业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甚至等于零,素养如果现代城市部门提供的工资高于维持生产的工资,则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供给()A、无弹性B、无限弹性C、弹性为0D、弹性为17、根据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决定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是()A、城乡间生活水平B、城乡间工作环境C、城乡间劳动强度D、城乡间工资率8、社会经济的核心问题是()A、如何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以促进国民财富的持续增长B、如何提高劳动就业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C、如何提高收入分配公平以促进共同发展D、如何提高产品出口以促进国家外贸收入增加9、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型的实质内容是()A、劳动力有限供给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大和农业自给部门的缩小B、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大和农业自给部门的扩大C、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大和农业自给部门的缩小D、劳动力有限供给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缩小和农业自给部门的缩小10、宏观劳动力配置作为劳动经济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门,其中心任务是研究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这种资源指的是()A、劳动力资源B、物质资料C、社会劳动力D、人力资源11、从建国后到经济体制改革前30余年的发展中,国有部门企业表现出与其体制的固有特点相适应的内部职工群体的共同品质特征。
2020年1月宏观劳动力配置试题和答案
2020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宏观劳动力配置试题(课程代码1146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A.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自然规律B.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社会规律C.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政治规律D.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发展规律2.关于劳动力这一概念通常有三种解释,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涵义是指A.人的劳动能力B.体力和智力的总和C.劳动者D.智力3.决定了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次序的是A.人类的消费次序B.劳动分工顺序C.劳动力资源的总量D.劳动力资源的结构4.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是A.1980年8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劳动工作会议B.《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C.1979年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D.1950年~1957年的农业合作化时期5.劳动力迁移主要形式不包括...A.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B.劳动力地域性迁移C.劳动力行业性迁移D.劳动力产业性迁移6.乔根森从与刘易斯、拉尼斯、费景翰完全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农业人口的转移问题,下列不是..他的主要观点的是A.农业人口,包括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根本原因在于消费结构的变化B.农业部门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和低于实际工资的剩余劳动C.农业剩余是指农业部门产品的增长快于人口的增长D.在农业人口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中,工资水平并非固定,而是不断上升的7.从配置方式上看,不论农村还是城镇,从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手段和方式上划分,1979改革开放以后大体是A.以市场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B.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C.劳动力市场逐步得到发展D.劳动力三结构就业配置8.对社会劳动力资源在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间的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社会总人口规模B.农业劳动生产率C.农业政策D.农产品贸易9.农村劳动力配置具体表现出的特点主要是A.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B.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必然的趋势C.离土不离乡将成为重要的转移方式D.农业劳动力的素质不断提高10.自来水和电力属于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第四产业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宏观劳动力配置》的复习资料
考试科目:宏观劳动力配置试卷:分A、B卷,通常情况下考A卷题型:一、选择题(10题*2分=20分)二、名词解释(4题*5分=20分)三、简单题(4题*8分=32分)四、论述题(第19题13分,第20题15分,共28分)一、选择题复习1、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核心力量是( B )A、资本要素B、劳动力要素C、土地要素D、技术要素2、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配置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手段和方式是( A )A、行政手段B、市场手段C、价格手段D、供求机制3、决定了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次序的是( D )A、劳动力资源的结构B、劳动分工顺序C、劳动力资源的总量D、人类的消费次序4、劳动力配置的产业次序是( B )A、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B、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C、农业→商业→手工业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5、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C)A、1950年—1957年的农业合作时期B、1979年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C、《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D、1980年8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劳动工作会议6、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型的实质内容就是( A )课本P61A、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大和自给农业部门的缩小B、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大和自给农业部门的扩大C、劳动力有限供给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大和自给农业部门的缩小D、劳动力有限供给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缩小和自给农业部门的缩小7、从跨省流动的情况来看,跨省流动就业人口集中在东部。
在全部跨省流动的就业人口中,跨省流动就业人口的主要流入地是( D )A、上海B、江苏C、福建D、广东8、引致劳动力流动的最主要经济因素和引导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信号是( C )A、产业结构差距B、城乡投资规模C、城乡收入差距D、产业发展政策9、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主要扛杆是( C )A、供求信息B、市场信息C、价格信号D、行业信息10、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重要决定因素是( C )A、消费总量的变化B、消费顺序的变化C、消费结构的变化D、消费弹性的变化11、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唯一具有能动性和革命性的要素是( D )A、资本要素B、技术要素C、土地要素D、劳动力要素12、关于劳动力这一概念通常有三种解释,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涵义是指( B )A、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平B、人的劳动能力C、劳动者D、智力13、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1980年8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劳动工作会议,并提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 D )A、计划配置B、统包统配的就业模式C、劳动力行政调配制度D、“三结合”的就业方针(1980年8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劳动工作会议,提出了“三结合”的就业方针,即在全国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
宏观劳动力配置试卷及答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宏观劳动力配置试卷重要提示:1、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应考者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宏观劳动力配置作为劳动经济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任务是研究()A、城乡间社会劳动力的有效配置问题B、企业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C、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D、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2、实证分析方法所回答的是()A、“怎么干”的问题B、“是什么”的问题C、“要什么”的问题D、“干什么”的问题3、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的()A、有机集合体B、有机混合体C、有机同一体D、有机组合体4、劳动生产率是反映劳动者从事产品生产的()A、速度和效率的指标B、速度和能力的指标C、能力和效率的指标D、速度和态度的指标5、人类社会的产业发展顺序决定了()A、人类的就业次序B、人类的分工次序C、人类的生产次序D、人类的消费次序6、决定了“资源的成本和收益由谁负责”指的是产权的()A、收益性B、排他性C、可转让性D、强制性7、劳动力配置规律是指劳动力在各产业,各部门、各行业、各劳动岗位之间的()A、分布次序和结构变动的规律性B、分布次序和数量变动的规律性C、结构变动和数量变动的规律性D、质量变动和数量变动的规律性8、调解劳动力优化配置的核心因素是()A、工资收入B、学历水平C、行业性质D、地域差异9、与市场配置的方式相比,计划配置具有的特点是()A、劳动力部分表现为商品,工资能部分地起到调节供求的作用B、劳动力不表现为商品,工资不能起到调节供求的作用C、劳动力表现为商品,工资能起到调节供求的作用D、劳动力不表现为商品,工资能部分地起到调节供求的作用10、19世纪末,对人口的迁移、流动进行了具有开创意义的研究的人物是()A、西奥多·W·舒尔茨B、E·G·雷文斯坦C、阿瑟·刘易斯D、史蒂芬·罗宾斯11、劳动者在新的职业中获取相对于原来收入差额部分的总和是劳动力个人流动的()A、直接收益B、间接收益C、心理收益D、风险收益12、根据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城乡间劳动的流动主要决定因素是()A、城乡间工资率B、城乡间就业率C、城乡同人口增长率D、城乡间经济增长率13、从配置方式上看,不论农村还是城镇,根据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手段和方式划分1949-1957大体是()A、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劳动力资源配置B、以市场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C、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D、劳动力市场逐步得到发展14、减缓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关键措施是()A、消除户籍制度B、消除城乡差距C、改革用工制度D、改革教育制度1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劳动力人力投资和流向的主要信号时()A、教育水平B、物价水平C、工资差距D、供求状况16、有关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A、受劳动力资源的社会属性的制约B、受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属性的制约C、既受劳动力资源的社会属性的制约,也受其经济属性的制约D、既受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属性的制约,受其经济属性的制约17、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首要条件是()A、非农产业的发展B、农业的发展C、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D、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8、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A、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且反映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变化B、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C、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且反映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D、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变化19、工业部门生产函数替代弹性大这一技术性特征,会导致工业部门()A、较少地利用资本和劳动力B、更多地利用资本和劳动力C、更多地利用劳动力而较少利用资本D、更多地利用资本而较少利用劳动力20、影响第三产业就业的主要因素是()A、第三产业的投资政策B、第三产业的工资水平C、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素质D、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1月宏观劳动力配置试题和答案
20XX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宏观劳动力配置试题(课程代码11469)重要提示:1、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2、应考者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来涂均无分。
1、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因素是A、合理地配置资本B、提高技术C、合理地配置劳动力资源D、制度改进2、用于分析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地区间的流向问题时采用的比较科学的方法是A、规范分析方法B、实证分析方法C、系统科学方法论D、归纳分析放3、劳动力最基本、最主要的含义是A、人的劳动能力B、劳动者C、社会劳动力D、智力4、反映劳动者从事产品生产的能力和效率的指标是A、劳动时间B、生产的产品数量C、劳动生产率D、劳动技能5、下面这些特征中不属于...国有部门企业内部职工群体共同品质特征的是A、职工工作岗位先对长期固定个,工作技能一直是职工收入分配的重要指标B、职工工资水平低且刚性化,结果导致该部门劳动力再生产主要依靠企业福利来维持C、职工对计划环境的逐步适应过程同时表现为职工对市场风险的厌恶的累积过程D、职工对计划环境的足部适应过程同时表现为职工对企业的依附的加深过程6、1952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工资改革,废除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资制度,统一作为工资的计算单位的是A、工资“级”B、工资“元”C、工资“角”D、工资“分”7、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型的核心是A、部门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B、产业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C、行业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D、地区之间生产力不同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8、在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空间转移的主要形式是A、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B、向城镇的易地转移C、向其他农村地区的易地转移D、向海外就业移民9、托达罗认为发证中国家劳动力的供给主要取决于人口的A、规模和年龄结构B、出生率C、死亡率D、出生率和死亡率10、劳动力流动的经济界限为流动的净收益现值A、小于零B、等于零C、不小于零D、不确定11、造成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主要经济动因是A、户籍制度B、城乡间的收入差距C、人力资本的结构D、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息12、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一直到改革开始,根据户籍管理规定,一个人出生后,户籍登记的依据是A、其母亲的户籍所在地B、其父亲的户籍所在地C、居住地D、祖籍地13、下列属于反映就业结构数量指标的是A、就业人员的企业分布B、就业人员的知识结构C、就业人员的技能结构D、就业人员的职称结构14、影响劳动力就业选择的主要因素是A、工业化进程B、工资及收入水平C、社会因素D、农业政策15、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C、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D、不变资本和可变成本的比例16、根据1985年我国公布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划分的标准,邮电通信业和商业饮食业属于第三产业的A、流通部门B、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C、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D、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17、被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称之为第三产业的新支柱的是A、商业B、金融业C、旅游业D、信息和咨询业18、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内部,就业吸纳弹性系数大于或接近o.8的部门为A、交通运输业B、综合技术服务业C、批发零售贸易业D、金融保险业19、劳动力配置的产业次序是A、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B、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C、农业→商业→手工业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20、下列哪个部门是国民经济的第一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A、农业部门B、工业部门C、商业部门D、金融部门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最新整理)自考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
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题型及分数分布单选题(10分)、多选题(20分)、填空题(5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题(25分)、论述题(20分)第一章导论1.宏观劳动力配置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自然规律;(2)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经济规律;P22.与劳动经济学其他科目相比较,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的特殊性有哪些?(1)影响和决定宏观劳动力配置的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2)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研究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和制度的角度来研究劳动力资源在宏观层面上的配置,从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公的角度研究其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二是根据消费需求决定生产;(3)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特殊性还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4)社会性;(5)经济性;(6)变动性与相对稳定性。
P4-53.系统:由若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相第作用的要素所构成,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集合体。
P64、从宏观劳动力配置的角度看,系统科学方法论具有以下特征:(1)综合性;(2)整体性;(3)定量性;(4)最优化。
P65.实证分析方法: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分析方法认为人的行为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产生的,前提变了,行为也随之变了。
P76.规范分析方法:用一定的价值马去评价经济主体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好坏、制度和政策效率高低,它所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P77.宏观劳动力配置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通过何种方式或机制将社会劳动力资源有效地配置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
(2)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抽需要的劳动量问题,实际上是研究劳动力的社会分工问题。
(3)研究劳动力在不同的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方式,即研究市场机制是如何作用于劳动力的配置,也是劳动力配置系统极为重要的内容。
(4)研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时期,劳动力配置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宏观劳动力配置》的复习资料.doc
A 、劳动力资源的结构
C 、劳动力资源的总量
4、劳动力配置的产业次序是(B A 、第一产业一第三产业一第二产业
C 、农业一商业一手工业B 、劳动分工顺序
D 、人类的消费次序)
B 、第一产业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D 、第三产业一第二产业一第一产业6、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型的实质内容就是(A )课本P61 考试科目:宏观劳动力配置
试卷:分A 、B 卷,通常情况下考A 卷
题型:
一>选择题(10题*2分=20分)
二、名词解释(4题*5分=20分)三、简单题(4题智分=32分)四、论述题(第19题13分,第20题15分,共28分)
一、选择题复习
1、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核心力量是( B )A 、资本要素B 、劳动力要素C 、土地要素D 、技术要素
2、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配置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手段和方式是( A
)A 、行政手段B 、市场手段C 、价格手段D 、供求机制
3、决定了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次序的是(
D )5、第一次明确提岀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C )A 、1950年—1957年的农业合作时期
B 、1979年以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C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
D 、1980年8月党屮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劳动工作会议。
《宏观劳动力配置》真题训练1
一、单项选择题。
(10题,共10分)1.规范分析方法是用一定的价值观去分析评价问题,它所回答的是()A.“应该是什么”的问题B.“是什么”的问题C.“怎么做”的问题D.“发展逻辑”的问题2.在生产一定量使用价值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越高,所需劳动力数量()A.越少B.越多C.不确定D.不变3.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型的核心是()A.产业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B.地区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C.行业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D.部门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4.根据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决定因素是()A.城乡间生活水平B.城乡间工作环境C.城乡间劳动强度D.城乡间工资率5.乔根森认为工业部门积累资本的先决条件是()A.负的农业剩余B.正的农业剩余C.正的工业剩余D.负的工业剩余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和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主要信号和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主要杠杆是A.市场供求B.价格信号C.劳动力市场信息D.物价水平7.影响劳动力就业选择的主要因素是()A.工业化进程B.社会因素C.农业政策D.工资及其收入水平8.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A.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B.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且反映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C.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变化D.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且反映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变化9.影响第三产业就业的主要因素是()A.行业垄断特点B.从业人员的素质C.投资政策D.劳动力工资10决定农业部门门规模的首要因素是()A.工资及收入水平B.农业劳动生产率C.社会总人口的规模和结构D.工业化进程二、多项选择题。
广东省2018年1月自学考试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试题答案
广东省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宏观劳动力配置试题课程代码:1146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系统是由若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相互作的要素所构成,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A)1-6A.有机集合体B.混合体C.分层组合体D.无序统一体2.决定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的分布次序的是(A)2-16A.人类消费的需要B.社会发展阶段C.劳动力资源的总量D.劳动力资源的结构3.根据阿瑟·刘易斯的劳动力转移理论,如果现代城市部门提供的工资高于传统农业部门工人维持生存的工资,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是(B)4-61A.无弹性的B.无限弹性的C.弹性为0 D.弹性为14.阿瑟·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型的实质内容就是(A)4-62A.劳动力有限供给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扩大和农业自给部门的缩小B.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大和农业自给部门的扩大C.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扩大和农业自给部门的缩小D.劳动力有限供给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小和农业自给部门的缩小5.造成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主要经济动因是(A)5-102A.城乡间的差距B.城乡劳动法律制度差距C.城乡人力资本水平的差距D.城乡自然环境水平的差距6.有关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C)7-163A.仅受劳动力资源自然属性的制约B.仅受劳动力资源经济属性的制约C.既受劳动力资源自然属性的制约,也受其经济属性的制约D.仅受劳动力资源社会属性的制约7.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A)8-179A.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B.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且反映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C.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变化D.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且反映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变化8.影响第三产业就业的主要因素是(C)9-223A.城市化水平B.人口素质C.投资政策D.工业化水平9.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不是人们的主观意志定的,其重要的决定因素是(B)9-202A.物质构成的变化B.消费构成的变化C.价值构成的变化D.技术构成的变化10.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A)8-179A.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B.设备投资和技术投资的比例C.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D.技术投资和工资总额的比例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广东省2020年10月自考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试题及答案
广东省202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宏观劳动力配置课程代码:1146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实证分析方法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回答(A)A、“是什么”的问题B、“为什么”的问题C、“怎么样”的问题D、“干什么”的问题2、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是(C)A、自然资源的配置B、资本的配置C、劳动力的配置D、技术的配置3、传统劳动力配置方式是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来实现对劳动力资源的计划配置的,其中包括(C)A、劳动力市场调节制度B、生产资料公有制制度C、统包统配制度D、户籍制度4、劳动力流动也叫(B)A、劳动力变迁B、经济活动人口的迁移C、地域性流动D、行业性流动5、托达罗模型的出发点是(C)A、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移民的决策,是根据收入最大化目标做出的B、发展中国家迅速的工业化能够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吸收尽C、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移民的决策,是根据“预期”收入最大化目标做出的D、发展中国家迅速的工业化能够提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能力6、决定劳动力资源规模的因素是(B)A、人口的质量B、人口的数量和结构C、人口的素质D、人口的分布7、从劳动力派生需求的性质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自然属性来看,原则上决定农业劳动力规模的因素是(A)A、社会成员对农产品需求的数量和结构B、社会成员对农产品需求的质量C、社会成员对农产品需求的类型D、社会成员对农产品需求的品种8、影响劳动力就业选择的主要因素是(D)A、工业化进程B、社会因素C、农业政策D、工资及收入水平9、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B)A、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率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率C、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比率D、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资本比率10、影响第三产业就业的主要因素是(C)A、行业垄断特点B、从业人员的素质C、投资政策D、劳动力工资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宏观劳动力配置考试试题
宏观劳动力配置总分:96一、单选题(共18 题,共18分)1、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因素是()(1 分)A:合理地配置资本B:提高技术C:合理地配置劳动力资源D:制度改进2、用于分析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地区间的流向问题时采用的比较科学的方法是()(1分)A:规范分析方法B:实证分析方法C:系统科学方法论D:归纳分析放3、劳动力最基本、最主要的含义是()(1 分)A:人的劳动能力B:劳动者C:社会劳动力D:智力4、反映劳动者从事产品生产的能力和效率的指标是()(1 分)A:劳动时间B:生产的产品数量C:劳动生产率D:劳动技能5、1952 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工资改革,废除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资制度,统一作为工资的计算单位的是()(1 分)A:工资“级”B:工资“元”C:工资“角”D:工资“分”6、在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空间转移的主要形式是()(1 分)A: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B:向城镇的易地转移C:向其他农村地区的易地转移D:向海外就业移民7、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型的核心是()(1 分)A: 部门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8、托达罗认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供给主要取决于人口的( ) (1 分 )A:规模和年龄结构 B:出生率 C:死亡率 D:出生率和死亡率9、劳动力流动的经济界限为流动的净收益现值( ) (1 分)A:小于零 B:等于零 C:不小于零 D:不确定10、我国从 20 世纪 50 年代末一直到改革开始,根据户籍管理规定,一个人出生后,户籍登 记的依据是( ) (1 分 )A:其母亲的户籍所在地 B:其父亲的户籍所在地 C:居住地 D:祖籍地11、造成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主要经济动因是( ) (1 分 )A:户籍制度B:城乡间的收入差距 C:人力资本的结构 D: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息12、下列属于反映就业结构数量指标的是( ) (1 分 )A:就业人员的企业分布 B:就业人员的知识结构 C:就业人员的技能结构 D:就业人员的职称结构13、下列哪个部门是国民经济的第一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 分 )A:农业部门 B:工业部门 C:商业部门 D:金融部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B:产业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C:行业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D:地区之间生产力不同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 剩余劳动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 剩余劳动力14、影响劳动力就业选择的主要因素是( A:工业化进程 B:工资及收入水平 C:社会因素 D:农业政策15、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 ) (1 分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C: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D:不变资本和可变成本的比例16、被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称之为第三产业的新支柱的是( )(1 分 )A:商业 B:金融业 C:旅游业 D:信息和咨询业17、根据 1985 年我国公布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划分的标准,邮电通信业和商业饮食业 属于第三产业的( ) (1 分)A:流通部门B: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C: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D: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18、我国 20世纪 9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内部, 就业吸纳弹性系数大于或接近 0.8 的部门为( ) (1分 )A:交通运输业 B:综合技术服务业 C:批发零售贸易业 D:金融保险业二、多选题(共 5 题,共 10 分)19、总体来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改革了传统的就业制度,引入市场机制,在 扩大就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有()(2 分 )A:改变户籍管理制度,鼓励农民工进城务工B: 结合所有制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营经济, 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在这些产业 中就业 C: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外资企业,扩大就业 D: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 E: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通过市场力量配置劳动力资源资体制、双轨运行的问题,具体特征有( ) (2 分)A:政府直接管理企业工资分配的体制特征仍然存在 B: 由于存在外部劳动力进入的“制度壁垒”,国有经济部门的职工平均实际工资水平 (包括) (1 分)20、工资收入是调节劳动力优化配置的核心因素, 目前, 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明显的双重工货币工资、实物工资和各种福利补助)明显低于由市场所决定的均衡工资水平C:企业内部的工资差别过小D:企业内部的工资差别过大E: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21、下列有关城乡劳动力资源结构,说法正确的有()(2 分)A:从总体趋势上看,城镇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都呈上升的趋势B:从总体趋势上看,城镇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都呈下降的趋势C:乡村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总体来看呈下降的趋势,但乡村就业人员的绝对数量仍是庞大的D:乡村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总体来看呈上升的趋势E:乡村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总体来看呈下降的趋势22、决定和影响产业间劳动力配置的因素具体包括()(2 分)A:工资B: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C:价格D: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E:利率23、中国工业部门劳动力数量变化的特点有()(2 分)A:工业增长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而就业增长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B:工业就业增长弹性值下降C:工业就业增长贡献率波动较大D:在各次产业中,工业是吸纳就业能力最低的行业之一E:中小企业对就业的贡献率下降三、文字题(共13 题,共68 分)24、名词解释:系统。
《宏观劳动力配置11469》2022年1月自考真题
2022年1月《宏观劳动力配置》自考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一个首要的()A.经济规律B.政浯规律C.心社会规律D.发展规律2.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相比,劳动力资源具有的特点不包括()A.具有能动性B.具有潜在性C.具有资本和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D.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性3通过以下哪一种方式能够满足劳动者个人与企业需要的最佳匹配?()A.计划B.政府C.调控D.市场4.由于传统农业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很低甚至等于零,所以,如果现代城市部门提供的工资高于维持生存的工资,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是()A.无弹性的B.无限弹性的C.弹性为0D.弹性为15.乔根森认为,为了使经济持续发展和避免陷入低水平平均衡陷阱,工业部门积累资本是必要的。
但是,其先决条件是()A.存在负的农业剩余B.存在正的农业剩余C.存在正的工业剩余D.存在负的工业剩余6.决定劳动力资源的规模的因素是()A.人口的分布B.人口的质量C.人口的素质D.人口的数量和结构7.下列属于改革开放前我国劳动力配置结构变化特征的是()A.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超前于产值结构变化B.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带后于产值结构变化C.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呈现出一种带后的状态D.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呈现出一种降低的状态8.对社会劳动力资源在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间的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社会芯人口规模B.农业政策C.农业劳动生产率D.农产品贸易9.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A.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B.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目反映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C.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变化D.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目反映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变化10.影响第三产业就业的主要因素是()A.行业垄断特点B.从业人员的素质C.投资政策D.劳动力工资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劳动力配置》简答题1.简述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存在的原因。
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劳动力配置体制的二元性2.工资收入调节双轨运行3.城乡劳动力配置的户籍壁垒4.劳动力产业分布特征5.城市化与劳动力配置存在得到原因有以下几点:1.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劳动力退出障碍互为因果2.体制内劳动力配置者的既得利益刚性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严重滞后4.劳动力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都严重失衡。
2.简述产权结构通常具有的三个特点排他性——拥有者和使用者享受资源带来的成本和收益的权利。
它决定了资源的成本和收益由谁负责。
可转让性——产权可以在不同的所有者之间转让。
这是不同的资源所有者能够进行交易的条件。
强制性——产权是受到保护而不容侵犯的3.简述与劳动经济学其他科目相比较,宏观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特殊性4特殊性在于:1.影响和决定宏观劳动力资源的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2.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研究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和制度的角度来研究劳动力资源在宏观层面上的配置,从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研究其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二是根据消费需求决定生产,消费秩序决定着生产秩序,生产秩序又决定着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分配秩序的基本理论,分析劳动资源的配置规律。
3.劳动力资源培植的特殊性还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
4.社会性5.经济性6.变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4.简述影响第三产业就业数量与结构的因素2191.行业垄断特点的影响:第三产业分行业的工资水平与其就业人数形成鲜明对比,工资较高的行业就业人数较少,而工资水平较低的批发零售业,就业人数逐年增长,这主要与各行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本的结构甚至行业垄断性有关。
2.从业人员素质的影响:从第三产业分行业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来看,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与行业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员,所从事的行业的收入水平较高。
3.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第三产业的投资政策是影响第三产业就业的主要因素。
5.简述第三产业劳动力数量变化特点2051.从GDP及就业的产业构成变化看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2.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的角度看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3.从增量角度看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6.简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1761.生产方式的制约2.生产水平的制约.3.农业剩余劳动力素质的低下,限制了城镇非农产业对其的吸纳水平。
7.简述农业劳动力剩余的成功转移的重要标志和条件1751.非农产业的发展:1第一产业在国民收入部门构成和就业人口构成中的比重应有大幅度下降。
第二、第三产业的相应指标应有大幅度上升。
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首要条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农业有了剩余,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所需要的劳动力。
8.简述当前如何消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制度障碍1761.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封锁2.改革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度,充许农民有偿转让自己的承包地3.改革城镇的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以及福利制度,给转移农民以公平的待遇。
9.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优化结合关键在于劳动力的个人所有的原因17 1.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生产的基本要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过程。
因此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对于提高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2.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是劳动力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前提。
3.劳动力的个人所有体现了脚趾规律的客观作用。
10.简述流动人口对流出地及流入地的负面影响76对流入地的负面影响:1.加大了流入地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压力。
比表现为促进地区人口增长,对资源消耗过度,使城镇环境污染程度加剧。
2.加大了流入地的就业压力3.加大了社会公共服务压力。
如给社会治安管理增加了压力,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较大冲击。
对流出地的负面影响:1.在农村人口结构上可能不利于农业生产2.农村外流劳动力的兼业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3.农村劳动力外流使农村支付较高的社会成本。
11.简述判断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的标准29包括1.劳动力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2.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是否得到节约3.自然资源是否得到较充分的开发利用。
4.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
5.劳动生产率是否得到提高。
12.简述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的特征66第一,如果用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国际价值作为社会福利的计量尺度,那么市场上的乡村工资与资金能够正确地计量劳动与资本的社会机会成本。
第二,即使存在扭曲的劳动力市场,也没有贫困化增长的可能性。
第三,资本(劳动)的增加将增加资本(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量。
13.简述劳动力流动迁移方式59劳动力迁移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二是劳动力地域性迁移(易地在同一行业就业),三是劳动力行业性迁移(易地在其他行业就业)14.简述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的特征,该模型所阐述的城市传统部门的特点,及传统部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利益66特点是1.小私有制2.资本有限3.就业者文化技术水平有限4.劳动生产率很低5.福利极差传统部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以下利益:1.城镇传统部门的经济剩余有利于城镇经济的发展2.传统部门比现代部门所需的就业成本少的多,有利于在资本短缺情况下发展3.该部门能廉价培训劳动力,因而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形成方式。
4.该部门所吸收的是现代部门所不愿吸收的大量半熟练和不熟练劳动力5.该部门更易利用适度技术开发本地资源6.该部门能促进废物利用7.该部门有利于穷人收入的增加。
15.简述乔根森模型68乔根森模型假设:1.经济系统分为现代部门和落后部门,2.落后部门的发展取决于劳动和土地,土地供给固定,且边际报酬递减,不存在资本积累,3.现代部门的发展取决于资本和劳动,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工资和利润绝对额均呈上升趋势,但相对比重不变,4.两个部门的产出随时间而自动增长,这是技术进步的结果。
16.简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互动的必要条件1111.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机制2.存在符合要求的高素质劳动力生产要素3.政府能够有效率地制定和执行正确的产业政策。
4.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能有效防范各种社会风险。
论述题1.论述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21(论述)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众多,但是,可以将这些因素归纳为三大类;物质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
物质技术因素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主要有1.劳动手段2.能源3.劳动对象4.生产工艺5.劳动力布局社会经济因素包括:1.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2.劳动者的劳动态度3.劳动组织4.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5.劳动者的生活条件。
一些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天然资源等也会影响到劳动生产率,社会生产关系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主要社会条件之一,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产品的分配形式也不同,最终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也不同。
2.论述传统体制下的劳动力配置方式、特点及变革32(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和对企业的雇工进行干预的政策,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统包统配”的方式逐渐正式建立起来,这种劳动力计划配置方式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如下:1.对全社会范围内的劳动力资源实行统包统配。
2.单一化的企业用工形式。
3.对劳动力的统一调配和调剂。
4.低工资、高福利的僵化的工资制度。
5.劳动力配置的城乡分割。
6.劳动力几乎没有流动的自由。
7.农村劳动力被户籍制度束缚在土地上。
传统的配置方式是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来实现对劳动力资源的计划配置的,主要包括:1.劳动力行政调配制度。
2. 统包统配制度。
在全国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式,即“三结合”的就业方针。
新的就业管理体制正在逐步形成,表现在:1.市场机制已成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主要力量。
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发展迅速,并在配置社会劳动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劳动力的流动范围明显加大,劳动力市场逐渐趋统一。
3.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加速转移的途径和措施176(论述)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2)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城市化建设。
4);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5)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6)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能使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进入农业领域空间,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打破小生产格局,提高农产品商品率。
7)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转移将缩小收入差距,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将起到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2.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条件:1.非农产品的发展。
2.农产品生产率提高。
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1.生产方式的制约。
2.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3.农业剩余劳动力素质的低下,限制了城镇非农产业队其的吸纳水平。
4.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既需要从农业内部想办法,也需要从非农部门想办法。
具体看来,措施如下:1.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要开发农业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
2.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
要大力进行农村劳动力的智力开发,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提高其文化素质,如加强职业技术培训。
3.深化制度革新,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
4.大力发展小城镇,推进城市化进程。
5.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6.积极反战国际劳务输出。
7.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能够容纳较多的转移劳动力,使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
8.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4.论述决定农业劳动力配置的基本因素164(简答)农业部门劳动力数量的变动,主要是受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及其提高速率、城乡居民的农产品消费水平及其增长率、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率、农业收入与非农收入差距、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状况、人均收入水平,以及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因素影响着农业劳动力的配置,如农产品消费弹性的变化。
因为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开始时对食物的需求会增加,但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对食物的消费增长并不会随着收入水平同步增长。
5.论述我国工业部门劳动力配置状况183(简答)1.中国工业部门劳动力数量变化的特点。
1.工业增长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而就业增长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2.工业就业增长弹性值下降。
3.工业就业增长贡献率波动较大。
4.在各次产业中,工业是吸纳就业能力最低的行业之一。
5.中小企业对就业的贡献上升。
2.中国工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在不断下降,但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却存在差异。
具体如下:1.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国有企业对就业的贡献率下降,而非国有企业的就业贡献率越来越大。
2.从行业结构来看,绝大多数行业的就业人数都呈现增长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