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宏观劳动力配置试题和答案

合集下载

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题(1-9章)

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题(1-9章)

第一章导论1、(选)宏观劳动力配置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

2、(选)宏观劳动力配置是研究劳动力在产业间、行业间、地区间流动的内在变化规律及影响其配置的因素。

3、(论述)宏观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特殊性在于:(1)影响和决定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从宏观上看,劳动率资源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都有其特殊性和独特运行规律;从微观上看,劳动力资源在宏观上的配置又离不开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个人的劳动供给行为。

(2)按照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顺序配置劳动力资源。

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研究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和制度的角度来研究劳动力资源在宏观层面上的配置;二是根据消费需求决定生产、消费秩序决定着生产秩序,生产秩序又决定着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分配秩序的基本理论,分析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规律。

(3)劳动力配置的特殊性还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

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货币资本等相比,具有其他生产力要素所不具备的能动性特点(4)社会性。

劳动力的配置是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要素在不同产业、地区间的结合,这种结合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关系。

(5)经济性。

劳动力资源是一种经济资源,各类用人单位在使用劳动力资源时都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

因此,各经济单位应可能地节约使用劳动力资源,以满足最大的经济收益。

(6)变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尽管劳动者在不同的产业间、地区间、行业间的流动日趋频繁,但是,产业的变化、地区生产资料的总量和产业、行业的技术水平又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劳动力的配置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另外,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还与政府的经济政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政府贸易政策的变动就会改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

同时,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还与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生产条件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如当地的矿产资源丰富,集中在矿业的劳动力数量就会多。

4、(名)系统:系统是由若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集合体。

宏观劳动力配置习题

宏观劳动力配置习题

第一章导论一、单项1、宏观劳动力配置作为劳动经济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任务是研究()的有效配置问题。

AA、劳动力资源B、物质资料C、社会劳动力D、人力资源2、宏观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一个重要的(A)问题。

A、经济.B、政治C、社会D、发展3、系统是由若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具有特定功能的(A)。

A、有机集合体B、有机混合体C、有机组合体D、有机统一体4、实证分析方法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回答(A)的问题A、是什么B、为什么C、怎么样D、于什么5、规范分析方法是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价经济主体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好坏、制度和政策的交往经高低,它所回答的是(A)的问题。

A、应该是什么B、是什么C、怎么样D、于什么二、多项1、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研究范围也包括从(B)的角度研究劳动力资源配置变化规律。

A、产业结构B、地区发展C、国家发展D、国际视角2、具体来看,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AB)。

A、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自然规律B、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经济规律C、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社会规律D、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发展规律3、与劳动经济学其他科目相比较,宏观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特殊性在于(ABCD)A、社会性B、经济性C、变动性D、相对稳定性4、系统是由若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集合体。

它具有(ABCD)的特点。

A、集合性B、相关性C、目的性D、环境适应性5、宏观劳动力是研究劳动力资源在(ABC)间的配置。

A、产业B、行业C、地区D、社会6、从宏观劳动力配置的角度看,它具有以下特征(ABCD)。

A、综合性B、整体性C、定量性D、最优化第二章宏观劳动力配置原理一、单项1、关于劳动力这一概念,通常有三种解释,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含义是指(A)。

A、人的劳动能力B、体力和智力的总和C、劳动者D、智力2、社会经济的核心问题是(A)。

2014-2015(1)宏观经济A答案和评分标准

2014-2015(1)宏观经济A答案和评分标准

答 题 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得分| |阅卷人| 1、 A 2、 B 3、 A 4、 A 5、 B 6、 C 7、 C 8、 D 9、 D 10、 C 11、 C 12、 A 13、 D 14、 A 15、 C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每题1分,共10分) 得分| |阅卷人|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三、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共15分) 得分| |阅卷人| 1、GDP 平减指数:等于名义GDP / 真实GDP * 100,用名义GDP 与真实GDP 的比率乘以100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的指标。

2、可贷资金市场:想储蓄的人借以提供资金、想借钱投资的人借以借贷资金的市场。

3、结构性失业:由于某些劳动市场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不足以为每个想工作的人提供工作而引起的失业。

或者说由于工资高于均衡水平引起的失业。

4、名义汇率:一个人可以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

5、总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想要购买的物品&劳务数量的曲线。

四、简述题(每题5分,共25分)得分| |阅卷人| 1、简述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逻辑。

答:1)购买力平价认为任何一单位通货应该能在所有国家买到等量物品。

(2′)2)购买力平价理论根据了一个被称为单一价格规律的原理得出的。

根据单一价格规律,在所有地方同一种物品都应该按同样的价格出售。

如果单一价格规律不正确,就可进行套利,并最终导致两个市场上不同的价格必然趋同。

(2′)3)所以,一种通货必然在所有国家都有相同的购买力,而且汇率要调整,直到具有相同的购买力。

(1′)2、简述解释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黏性工资理论。

答:(1)工资在短期内是“黏性”的。

由于工人与企业间签订了固定名义工资合同,名义工资在短期内不变,因为名义工资是基于预期的物价确定的,(1′)(2)当实际物价不同于预期水平时,名义工资并不会立即对此做出反应。

2014宏观经济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4宏观经济真题及答案解析

1.全国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解放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动B.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C.促进社会主义争议,增进人民福祉D.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全国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

A.战略性、导向性、政策性B.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C.综合性、系统性、完整性D.整体性、层次性、衔接性【答案】B【解析】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并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4.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

A.经济体制改革B.政治体制改革C.社会体制改革D.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答案】C【解析】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10.十八届三中国全会《决定》提出,发挥()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

A.政府规划B.企业C.市场D.科研部门【答案】C【解析】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

宏观劳动力配置试卷.doc

宏观劳动力配置试卷.doc

宏观劳动力配置试卷二00四年一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広观劳动力配置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止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I分,共10分)1、劳动力合理配置是()。

A、首耍的社会规律B、首要的经济规律C、首要的政治规律D、首要的自然规律2、决定社会劳动量在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Z间的配置情况的因素是()。

A、劳动者素质的高低B、劳动量变动率的高低C、劳动考屮男女比例的高低D、劳动力年龄构成的高低3、劳动力配置系统论研究劳动力的第一个着眼点,正是以()为基础的每一种使用价值的生产。

A、价值B、社会分工C、生产率D、生产关系4、()对劳动量在农业部们与非农业部门之间的配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A、农业产品需要量B、自然条件C、农业劳动者D、农业劳动生产率5、劳动力配置系统主要研究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是()。

A、价值B、价值量C、使用价值D、劳动时间6、影响劳动生产率的社会条件,最主要的是()。

A、人文环境B、人际关系C、社会生产关系D、社会产品分配关系7、农业内部分工的基础是()。

A、手工业的产生B、农业剩余劳动的产生C、商业的出现D、服务业的出现A 、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顺序B 、第二产业、笫三产业、笫一产业的顺序C 、笫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顺序D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顺序8、由于人类需要和生产的使丿1J价值在时间上河序列性,所以形成劳动力配置随主导产业的依次更替形成()。

9、工、农业产品进行交换的前提条件是()。

A、工、农业产品的价值不同B、工、农业产品的使用价值不同C、工、农业产品的生产工序不同D、工、农业产品的生产方法不同10、任何社会,在生产技术可能的条件下,生产什么,首先还是由这个社会的()的需要来确定。

A、掌权者B、少数成员C、大多数成员D、技术领先者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屮选出二个或二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宏观试题及答案

宏观试题及答案

第2章国民收入核算一、单项选择题1国民生产总值是下面哪一项的市场价值()A. 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B. 一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商品和劳务C. 一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D.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的所有交易。

2.通过以下哪项我们避免了重复记帐()A剔除金融转移B. 计量GNP时使用增值法C. 剔除以前生产产品的市场价值D. 剔除那些未涉及市场交换的商品。

3.GNP帐户不反映以下哪一项交易()A. 卖掉以前拥有的住房时,付给房地产经纪商6%的佣金;B. 在游戏中赢得的100美元;C. 新建但未销售的住房;D. 向管道工维修管道支付的工资。

4.当实际GDP为175亿美元,GDP价格缩减指数为160时,名义GDP为()A10亿美元;B. 157亿美元;C. 280亿美元;D. 175亿美元。

5.如果当期价格低于基期价格,那么()A实际GNP等于名义GNP;B. 实际GNP小于名义GNP;C. 实际GNP和名义GNP是同一回事;D. 实际GNP大于名义GNP。

6. 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 大于; B. 小于;C. 等于;D. 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7. 下列哪一项计入GDP()A. 购买一辆用过的旧自行车;B. 购买普通股票;C. 汽车制造厂买进10吨钢板;D.晚上为邻居照看儿童的收入。

8.假设第1年即基年有当期美元产出为$500,如果第8年价格缩减指数翻了一倍而实际产出增加了50%,则第8年的当期美元产出等于()A.$2000;B. $1500;C. $1000;D. $750。

9. 在一个四部门经济中,GDP是()A. 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B. 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C. 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D. 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折旧。

10. 净出口是指()A. 出口加进口B. 全部产品无内销,均出口C. 出口减进口D. 进口减出口。

人力资源 自考 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 简答题

人力资源 自考 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  简答题

一,简述统包统配这种劳动力计划配置方式的具体内容和特点答,1.对全社会范围内的劳动力资源实行统包统配2.单一化的企业用工形式3.对劳动力的统一调配和调剂4.低工资,高福利的僵化工资制度5.劳动力配置的城乡分割6.劳动力几乎没有流动的自由7.农村劳动力被户籍制度束缚在土地上,不能够自由流动二,简述哈里斯-托达罗假说与模型修正1.为了解释普遍存在于很多欠发达国家的一种现象,即面临广泛城市失业的情况下由乡村向城市移民的持久性,哈里斯-托达罗在1970年提出了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具有启发意义的思想“哈里斯-托达罗假说”,即在被分割的、但是同质的劳动市场上用预期工资的均等取代工资的均等。

2.修改后的哈里斯-托达罗模型意味着城市就业机会创造比率的提高会提高失业水平3.菲尔兹对哈里斯-托达罗模型进行的修正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在发展经济学的文献中广为流传。

这就是大规模、有组织的产业通常与小规模的“非正规活动”并存。

在菲尔兹的模型中,非正规部门的工作是灵活易变的。

三,简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特征1.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打破了原有的就业结构,导致并产生结构性失业现象2.产业结构调整的范围扩大,升级速度加快3.劳动力技能素质成为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4.劳动力在地区间、部门间的流动性加强5.就业结构调整的成本及难度加大6.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就业形式多样化并存四,试对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就业进行弹性分析1.就业吸纳弹性系数大于或接近0.8的部门。

属于这类的有其他服务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2.就业吸纳弹性系数大于0.4的部门,这类部门有金融保险业和社会服务业3.就业吸纳弹性系数大于0.2的部门,这类部门主要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

即包括市场化程度高、竞争性强的公路运输、仓储等行业,也包括市场化程度低的自然垄断型的航空、铁路和邮电通信行业。

4.就业吸纳弹性系数在0.1以下的部门。

这类部门包括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等。

2020年1月宏观劳动力配置试题和答案

2020年1月宏观劳动力配置试题和答案

2020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宏观劳动力配置试题(课程代码1146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A.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自然规律B.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社会规律C.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政治规律D.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发展规律2.关于劳动力这一概念通常有三种解释,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涵义是指A.人的劳动能力B.体力和智力的总和C.劳动者D.智力3.决定了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次序的是A.人类的消费次序B.劳动分工顺序C.劳动力资源的总量D.劳动力资源的结构4.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是A.1980年8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劳动工作会议B.《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C.1979年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D.1950年~1957年的农业合作化时期5.劳动力迁移主要形式不包括...A.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B.劳动力地域性迁移C.劳动力行业性迁移D.劳动力产业性迁移6.乔根森从与刘易斯、拉尼斯、费景翰完全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农业人口的转移问题,下列不是..他的主要观点的是A.农业人口,包括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根本原因在于消费结构的变化B.农业部门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和低于实际工资的剩余劳动C.农业剩余是指农业部门产品的增长快于人口的增长D.在农业人口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中,工资水平并非固定,而是不断上升的7.从配置方式上看,不论农村还是城镇,从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手段和方式上划分,1979改革开放以后大体是A.以市场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B.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C.劳动力市场逐步得到发展D.劳动力三结构就业配置8.对社会劳动力资源在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间的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社会总人口规模B.农业劳动生产率C.农业政策D.农产品贸易9.农村劳动力配置具体表现出的特点主要是A.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B.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必然的趋势C.离土不离乡将成为重要的转移方式D.农业劳动力的素质不断提高10.自来水和电力属于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第四产业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宏观劳动力配置试卷及答案

宏观劳动力配置试卷及答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宏观劳动力配置试卷重要提示:1、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应考者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宏观劳动力配置作为劳动经济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任务是研究()A、城乡间社会劳动力的有效配置问题B、企业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C、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D、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2、实证分析方法所回答的是()A、“怎么干”的问题B、“是什么”的问题C、“要什么”的问题D、“干什么”的问题3、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的()A、有机集合体B、有机混合体C、有机同一体D、有机组合体4、劳动生产率是反映劳动者从事产品生产的()A、速度和效率的指标B、速度和能力的指标C、能力和效率的指标D、速度和态度的指标5、人类社会的产业发展顺序决定了()A、人类的就业次序B、人类的分工次序C、人类的生产次序D、人类的消费次序6、决定了“资源的成本和收益由谁负责”指的是产权的()A、收益性B、排他性C、可转让性D、强制性7、劳动力配置规律是指劳动力在各产业,各部门、各行业、各劳动岗位之间的()A、分布次序和结构变动的规律性B、分布次序和数量变动的规律性C、结构变动和数量变动的规律性D、质量变动和数量变动的规律性8、调解劳动力优化配置的核心因素是()A、工资收入B、学历水平C、行业性质D、地域差异9、与市场配置的方式相比,计划配置具有的特点是()A、劳动力部分表现为商品,工资能部分地起到调节供求的作用B、劳动力不表现为商品,工资不能起到调节供求的作用C、劳动力表现为商品,工资能起到调节供求的作用D、劳动力不表现为商品,工资能部分地起到调节供求的作用10、19世纪末,对人口的迁移、流动进行了具有开创意义的研究的人物是()A、西奥多·W·舒尔茨B、E·G·雷文斯坦C、阿瑟·刘易斯D、史蒂芬·罗宾斯11、劳动者在新的职业中获取相对于原来收入差额部分的总和是劳动力个人流动的()A、直接收益B、间接收益C、心理收益D、风险收益12、根据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城乡间劳动的流动主要决定因素是()A、城乡间工资率B、城乡间就业率C、城乡同人口增长率D、城乡间经济增长率13、从配置方式上看,不论农村还是城镇,根据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手段和方式划分1949-1957大体是()A、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劳动力资源配置B、以市场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C、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D、劳动力市场逐步得到发展14、减缓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关键措施是()A、消除户籍制度B、消除城乡差距C、改革用工制度D、改革教育制度1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劳动力人力投资和流向的主要信号时()A、教育水平B、物价水平C、工资差距D、供求状况16、有关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A、受劳动力资源的社会属性的制约B、受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属性的制约C、既受劳动力资源的社会属性的制约,也受其经济属性的制约D、既受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属性的制约,受其经济属性的制约17、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首要条件是()A、非农产业的发展B、农业的发展C、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D、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8、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A、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且反映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变化B、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C、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且反映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D、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变化19、工业部门生产函数替代弹性大这一技术性特征,会导致工业部门()A、较少地利用资本和劳动力B、更多地利用资本和劳动力C、更多地利用劳动力而较少利用资本D、更多地利用资本而较少利用劳动力20、影响第三产业就业的主要因素是()A、第三产业的投资政策B、第三产业的工资水平C、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素质D、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1月宏观劳动力配置试题和答案

1月宏观劳动力配置试题和答案

20XX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宏观劳动力配置试题(课程代码11469)重要提示:1、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2、应考者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来涂均无分。

1、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因素是A、合理地配置资本B、提高技术C、合理地配置劳动力资源D、制度改进2、用于分析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地区间的流向问题时采用的比较科学的方法是A、规范分析方法B、实证分析方法C、系统科学方法论D、归纳分析放3、劳动力最基本、最主要的含义是A、人的劳动能力B、劳动者C、社会劳动力D、智力4、反映劳动者从事产品生产的能力和效率的指标是A、劳动时间B、生产的产品数量C、劳动生产率D、劳动技能5、下面这些特征中不属于...国有部门企业内部职工群体共同品质特征的是A、职工工作岗位先对长期固定个,工作技能一直是职工收入分配的重要指标B、职工工资水平低且刚性化,结果导致该部门劳动力再生产主要依靠企业福利来维持C、职工对计划环境的逐步适应过程同时表现为职工对市场风险的厌恶的累积过程D、职工对计划环境的足部适应过程同时表现为职工对企业的依附的加深过程6、1952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工资改革,废除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资制度,统一作为工资的计算单位的是A、工资“级”B、工资“元”C、工资“角”D、工资“分”7、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型的核心是A、部门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B、产业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C、行业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D、地区之间生产力不同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8、在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空间转移的主要形式是A、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B、向城镇的易地转移C、向其他农村地区的易地转移D、向海外就业移民9、托达罗认为发证中国家劳动力的供给主要取决于人口的A、规模和年龄结构B、出生率C、死亡率D、出生率和死亡率10、劳动力流动的经济界限为流动的净收益现值A、小于零B、等于零C、不小于零D、不确定11、造成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主要经济动因是A、户籍制度B、城乡间的收入差距C、人力资本的结构D、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息12、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一直到改革开始,根据户籍管理规定,一个人出生后,户籍登记的依据是A、其母亲的户籍所在地B、其父亲的户籍所在地C、居住地D、祖籍地13、下列属于反映就业结构数量指标的是A、就业人员的企业分布B、就业人员的知识结构C、就业人员的技能结构D、就业人员的职称结构14、影响劳动力就业选择的主要因素是A、工业化进程B、工资及收入水平C、社会因素D、农业政策15、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C、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D、不变资本和可变成本的比例16、根据1985年我国公布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划分的标准,邮电通信业和商业饮食业属于第三产业的A、流通部门B、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C、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D、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17、被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称之为第三产业的新支柱的是A、商业B、金融业C、旅游业D、信息和咨询业18、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内部,就业吸纳弹性系数大于或接近o.8的部门为A、交通运输业B、综合技术服务业C、批发零售贸易业D、金融保险业19、劳动力配置的产业次序是A、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B、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C、农业→商业→手工业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20、下列哪个部门是国民经济的第一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A、农业部门B、工业部门C、商业部门D、金融部门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人力资源 自考 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 简答题

人力资源 自考 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  简答题

一,简述统包统配这种劳动力计划配置方式的具体内容和特点答,1.对全社会范围内的劳动力资源实行统包统配2.单一化的企业用工形式3.对劳动力的统一调配和调剂4.低工资,高福利的僵化工资制度5.劳动力配置的城乡分割6.劳动力几乎没有流动的自由7.农村劳动力被户籍制度束缚在土地上,不能够自由流动二,简述哈里斯-托达罗假说与模型修正1.为了解释普遍存在于很多欠发达国家的一种现象,即面临广泛城市失业的情况下由乡村向城市移民的持久性,哈里斯-托达罗在1970年提出了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具有启发意义的思想“哈里斯-托达罗假说”,即在被分割的、但是同质的劳动市场上用预期工资的均等取代工资的均等。

2.修改后的哈里斯-托达罗模型意味着城市就业机会创造比率的提高会提高失业水平3.菲尔兹对哈里斯-托达罗模型进行的修正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在发展经济学的文献中广为流传。

这就是大规模、有组织的产业通常与小规模的“非正规活动”并存。

在菲尔兹的模型中,非正规部门的工作是灵活易变的。

三,简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特征1.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打破了原有的就业结构,导致并产生结构性失业现象2.产业结构调整的范围扩大,升级速度加快3.劳动力技能素质成为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4.劳动力在地区间、部门间的流动性加强5.就业结构调整的成本及难度加大6.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就业形式多样化并存四,试对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就业进行弹性分析1.就业吸纳弹性系数大于或接近0.8的部门。

属于这类的有其他服务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2.就业吸纳弹性系数大于0.4的部门,这类部门有金融保险业和社会服务业3.就业吸纳弹性系数大于0.2的部门,这类部门主要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

即包括市场化程度高、竞争性强的公路运输、仓储等行业,也包括市场化程度低的自然垄断型的航空、铁路和邮电通信行业。

4.就业吸纳弹性系数在0.1以下的部门。

这类部门包括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等。

教材配套宏观习题与答案

教材配套宏观习题与答案

第十一章国民收入核算单项选择题1.GNP核算中的劳务包括A.工人劳动 B.农民劳动C.工程师劳动 D.保险业服务2.下列产品中不属于中间产品的是:A.某造船厂购进的钢材B.某造船厂购进的厂房C.某面包店购进的面粉D.某服装厂购进的棉布3.已知某国的期初资本存量为30000亿美元,它在该期生产了8000亿美元的资本品,资本折旧为6000亿美元,则该国当期的总投资与净投资分别为()。

A. 22 000亿美元和24 000亿美元B. 38 000亿美元和 36 000亿美元C. 8 000亿美元和 6 000亿美元D.8000亿美元和2000亿美元4.在一个四部门经济模型中,GNP=()。

A.消费十净投资十政府购买十净出口B.消费十总投资十政府购买十净出口C.消费十净投资十政府购买十总出口D.消费十总投资十政府购买十总出口5.下列各项中,属于要素收入的是()A.企业间接税、B.政府的农产品补贴C.公司利润税D.政府企业盈余6.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的变化将直接影响()A.GNP B. NNP C. NI D. PI7.当年计入GNP的消费支出大于当年生产的消费品,表明()A.购买了旧货 B.购买了库存产品C.当年产品出口增加 D.统计错误8.已知个人可支配收入为1800美元,个人所得税为300美元,利息支付总额为l00美元,个人储蓄为500美元,个人消费为1200美元,则个人收入为()。

A. 2 000美元 B. 2 200美元C. 21 00美元 D.2 300美元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B.间接税不计入GNPC.间接税不计入NNPD.居民购买股票的行为在经济学意义上不算投资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总投资的是()。

A.商业建筑物和居民住宅B.购买耐用品的支出C.商业存货的增加D.购买设备的支出简答题1、简要说明国民收入的三种核算法。

《宏观劳动力配置》真题训练1

《宏观劳动力配置》真题训练1

一、单项选择题。

(10题,共10分)1.规范分析方法是用一定的价值观去分析评价问题,它所回答的是()A.“应该是什么”的问题B.“是什么”的问题C.“怎么做”的问题D.“发展逻辑”的问题2.在生产一定量使用价值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越高,所需劳动力数量()A.越少B.越多C.不确定D.不变3.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型的核心是()A.产业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B.地区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C.行业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D.部门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4.根据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决定因素是()A.城乡间生活水平B.城乡间工作环境C.城乡间劳动强度D.城乡间工资率5.乔根森认为工业部门积累资本的先决条件是()A.负的农业剩余B.正的农业剩余C.正的工业剩余D.负的工业剩余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和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主要信号和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主要杠杆是A.市场供求B.价格信号C.劳动力市场信息D.物价水平7.影响劳动力就业选择的主要因素是()A.工业化进程B.社会因素C.农业政策D.工资及其收入水平8.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A.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B.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且反映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C.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变化D.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且反映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变化9.影响第三产业就业的主要因素是()A.行业垄断特点B.从业人员的素质C.投资政策D.劳动力工资10决定农业部门门规模的首要因素是()A.工资及收入水平B.农业劳动生产率C.社会总人口的规模和结构D.工业化进程二、多项选择题。

2014年1月宏观劳动力配置试卷及答案

2014年1月宏观劳动力配置试卷及答案


A、企业间的配置
B、企业内的配置
C、行业间的配置
D、产业间的配置
E、地区间的配置
22、总体来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改革了传统的就业制
度,引入市场机制,在扩大就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有(

A、改变户籍管理制度,鼓励农民工进城务工
B、结合所有制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营经济,吸纳了
大量劳动力在这些产业中就业

A、户籍制度
B、城乡间的收入差距
C、人力资本的结构
D、劳动力市场的供求
信息
12、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一直到改革开始,根据户籍管理规定,一个
人出生后,户籍登记的依据是(

A、其母亲的户籍所在地
B、其父亲的户籍所在地ຫໍສະໝຸດ C、居住地D、祖籍地
13、下列属于反映就业机构数量指标的是(

A、就业人员的企业分布
动。 (3)农业剩余是指农业部门产品的增长高于人口的增长,即人均粮
食增长率快于人口增长率。 (4)在农业人口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中,工资水平并非固
定,而是不断上升的。 35、简述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变动具有的主要特点。
答: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变动具有的特点: (1)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总量呈现出 下降的趋势。 (2)农业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 (3)农产品贸易不断增长,农业产业内部劳动力结构不断调整。 (4)农业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发展变化趋势。 36、简述影响第三产业就业数量与结构的因素。 答:(1)行业垄断特点的影响。 (2)从业人员素质的影响。 (3)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 37、简述我国城乡劳动力配置方式的演变过程。 答:从配置方式上看,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根据劳动力资源配置 手段和方式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1949年-1957年,以市场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 (2)1957-1978年,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 (3)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劳动力市场逐步得到发展。

2014初级人力真题及解析(十)

2014初级人力真题及解析(十)

随手关注环球网校官方微信号:hqjingjishi2014初级人力真题及解析(十)46.对扩大就业有利的政策是()。

A.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B.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C.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D.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环球网校参考答案】D【环球网校解析】本题考查政府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1)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

适用: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非常低时,即资本过剩,失业率很高时,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便会产生增加生产、提高就业水平的效果 (2)紧缩性货币政策—削减货币供应增长速度。

适用:它在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会产生积极作用,同时会使失业率上升。

财政政策 :(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的方法刺激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降低失业率的政策。

(2)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在总需求膨胀的情况下,政府则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主要是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

一般来说,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对降低通货膨胀率有积极的作用,但不利于就业水平的提高。

47.关于最低工资立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最低工资立法有利于企业控制人工成本B.最低工资立法产生的最终影响是缩小了社会上的工资差别C.最低工资立法有可能导致一部分生产率较低的劳动者失去工作D.当法定最低工资水平高于市场均衡工资率时,不会对就业产生影响【环球网校参考答案】C【环球网校解析】本题考查最低工资立法及其影响。

政府的最低工资立法对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有可能会同时产生压缩效应和扩大效应。

压缩效应:(1)在就业能够继续得以维持的情况下,最低工资立法提高了原来所获得的工资率低于最低工资的那些工作的收入水平。

(2)最低工资立法还有可能通过缩小其他低工资工人以及技术工人与监督管理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来压缩收入的不平等程度。

扩大效应:最低工资立法同时也有可能会扩大收入差距。

05151《劳动与社会保障》2014年01月真题试卷及答案

05151《劳动与社会保障》2014年01月真题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1-5 DBACB 6-10 DACBA11-15 DABAD 16-20 CACBB二、填空题21、社会保险22、待遇公平23、失业保险24养老保险25、部分三、判断题26-30 √×√××四、名词解释31、企业年金是在国家有关法规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建立的旨在为其职工提供一定程度补充性退休收入保障的保险计划。

32、工伤保险是劳动者在生产和工作中遭受意外伤害或因长期接触职业性有毒有害因素引起职业伤害后,由国家和社会对负伤者、致残者及死亡者生前供养亲属提供必要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33、社会保障水平一定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的社会保障程度的高低34、绝对贫困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或其他合法收入,不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生命的延续受到威胁。

35、遗产效应当一个人意外得到某种收入或物资而引起的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的现象,它使人懒惰、无动力、不再积累人力资本五、简答题36、①储蓄性。

不向个人投资者开放,而是国家把企事业职工交的养老保险费中的一部分资金交给专业机构管理,实现保值增值。

②强制性。

由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国家资本划转等构成③专项性。

专门用于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养老保险④互济性。

37、①基本趋势特征是:增加个人责任、发挥市场作用、减轻政府负担②其改革的思路是:1)调整型改革:不触动原制度的基本结构进行改革政策措施方面的调整2)结构型改革:从制度框架设计和运行机制方面进行改革3)根本型改革:推倒原有制度模式或者进行根本性改革③调整型改革主要在退休年龄、缴费率、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和扩大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范围上。

结构性改革主要形式是缩减原有现收现付制的规模,增强自愿性企业年金计划和个人储蓄养老计划的比重,逐步使单一制度结构向多层次制度结构转变。

根本性改革是推倒现收现付制,实行完全个人账户积累制或公共管理储蓄积累制。

2014年1月国际劳务合作和海外就业试题和答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2014年1月国际劳务合作和海外就业试题和答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2014年1月国际劳务合作和海外就业试题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箕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 1973年石油危机至今,由于经济陷入长期的滞胀状态.西欧对移民政策有一个根本转变,其标志是(A )A.开始限制移民的流入 B.大量引进外来劳工C.开始开放移民的流人 D.减少出口2、在劳动力国家间流动的形式中,劳动者以有组织的或零散自发的形式离开自己的祖国,前往境外的国家或地区谋生,提供自己劳务的是(A )A.单纯的劳动力输出 B.海外移民C.对外工程承包带来的劳动力输出 D.技术移民3、被移人国长期接受的外籍人准备经过一个时期后加入所在国国籍,这种移民是指(B )A.自由移民 B.定居移民C.非法移民 D.工业移民4、印度独立后,劳务输出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二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这个阶段输出的劳工(B )A.是有技术的专业人员 B.大部分从事工业和办公室工作C.工作地点主要在英国、美国 D.主要向工业化国家输出5、为了鼓励劳务输出,菲律宾政府专门设立一个负责海外就业工作的机构是(C )A.人力和就业培训局 B.职业介绍所C.海外就业开发局 D.促进就业T作队6、下列描述中符台斯里兰卡移民工人情况的是(C )A.男性占绝大多数 B.未婚的占多数C.年龄集中予25到39岁 D.一半以上的移民为技术劳动力7、下列不属于...亚洲劳务输出的劳动力主要沉人目的是(C )A.沙特阿拉伯 B.科威特 C.澳大利亚 D.阿联酋8、下列关于亚洲劳务输出国在劳务输出方面存在的问题描述正确的是(A )A.移民工人招募渠道混乱B.绝大部分劳务汇款从私人渠道流入C.原输出国对移民工人的社会保险费用支出过高D.对移民工人的大量出国前培训增加了输出国财政负担9、英国1971年颁布的《移民法》规定,外籍人获得永久居住权必须在英国持续工作的期限是(A )A.5年 B.6年C.8年 D.10年10、按美国的移民政策,家属移民顺序中,第一位优先的是(B )A.定居者的配偶 B.美国公民的未婚成年子女C.定居者的子女 D.美国公民的已婚子女11、英国劳动许可的有效期原则上仅为(A )A.1年 B.2年C.3年 D.5年12、按照日本入国管理法的规定,300 人以下的小企业按规模可聘用的研修生人数是(A ) A.3 -15人 C. 10-20人C.13 - 25人 D.30 - 50人13、澳大利亚有关移民和劳务输出的规定最早始于(B )A.1788年 B.1830年C.1850年 D.1900年14、台湾当局开始改变在法律上严格禁止劳务输入政策是在(A )A.1991年 B.1992年C.1993年 D.1994年15、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发展劳务输出的基础是(A )A.对外经济技术援助 B.政治条约C.自谋职业 D.对外承包工程16、我国目前开展的劳务输出是按照同雇主签订的劳务合同为雇主提供各种劳动和服务,这是一种互利的合作,又是一种(B )A.对外交往 B.商业上的雇佣关系C.经济技术援助 D.劳动提供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宏观劳动力配置考试试题

宏观劳动力配置考试试题

宏观劳动力配置总分:96一、单选题(共18 题,共18分)1、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因素是()(1 分)A:合理地配置资本B:提高技术C:合理地配置劳动力资源D:制度改进2、用于分析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地区间的流向问题时采用的比较科学的方法是()(1分)A:规范分析方法B:实证分析方法C:系统科学方法论D:归纳分析放3、劳动力最基本、最主要的含义是()(1 分)A:人的劳动能力B:劳动者C:社会劳动力D:智力4、反映劳动者从事产品生产的能力和效率的指标是()(1 分)A:劳动时间B:生产的产品数量C:劳动生产率D:劳动技能5、1952 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工资改革,废除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资制度,统一作为工资的计算单位的是()(1 分)A:工资“级”B:工资“元”C:工资“角”D:工资“分”6、在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空间转移的主要形式是()(1 分)A: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B:向城镇的易地转移C:向其他农村地区的易地转移D:向海外就业移民7、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型的核心是()(1 分)A: 部门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8、托达罗认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供给主要取决于人口的( ) (1 分 )A:规模和年龄结构 B:出生率 C:死亡率 D:出生率和死亡率9、劳动力流动的经济界限为流动的净收益现值( ) (1 分)A:小于零 B:等于零 C:不小于零 D:不确定10、我国从 20 世纪 50 年代末一直到改革开始,根据户籍管理规定,一个人出生后,户籍登 记的依据是( ) (1 分 )A:其母亲的户籍所在地 B:其父亲的户籍所在地 C:居住地 D:祖籍地11、造成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主要经济动因是( ) (1 分 )A:户籍制度B:城乡间的收入差距 C:人力资本的结构 D: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息12、下列属于反映就业结构数量指标的是( ) (1 分 )A:就业人员的企业分布 B:就业人员的知识结构 C:就业人员的技能结构 D:就业人员的职称结构13、下列哪个部门是国民经济的第一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 分 )A:农业部门 B:工业部门 C:商业部门 D:金融部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B:产业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C:行业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D:地区之间生产力不同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 剩余劳动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 剩余劳动力14、影响劳动力就业选择的主要因素是( A:工业化进程 B:工资及收入水平 C:社会因素 D:农业政策15、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 ) (1 分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C: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D:不变资本和可变成本的比例16、被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称之为第三产业的新支柱的是( )(1 分 )A:商业 B:金融业 C:旅游业 D:信息和咨询业17、根据 1985 年我国公布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划分的标准,邮电通信业和商业饮食业 属于第三产业的( ) (1 分)A:流通部门B: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C: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D: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18、我国 20世纪 9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内部, 就业吸纳弹性系数大于或接近 0.8 的部门为( ) (1分 )A:交通运输业 B:综合技术服务业 C:批发零售贸易业 D:金融保险业二、多选题(共 5 题,共 10 分)19、总体来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改革了传统的就业制度,引入市场机制,在 扩大就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有()(2 分 )A:改变户籍管理制度,鼓励农民工进城务工B: 结合所有制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营经济, 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在这些产业 中就业 C: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外资企业,扩大就业 D: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 E: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通过市场力量配置劳动力资源资体制、双轨运行的问题,具体特征有( ) (2 分)A:政府直接管理企业工资分配的体制特征仍然存在 B: 由于存在外部劳动力进入的“制度壁垒”,国有经济部门的职工平均实际工资水平 (包括) (1 分)20、工资收入是调节劳动力优化配置的核心因素, 目前, 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明显的双重工货币工资、实物工资和各种福利补助)明显低于由市场所决定的均衡工资水平C:企业内部的工资差别过小D:企业内部的工资差别过大E: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21、下列有关城乡劳动力资源结构,说法正确的有()(2 分)A:从总体趋势上看,城镇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都呈上升的趋势B:从总体趋势上看,城镇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都呈下降的趋势C:乡村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总体来看呈下降的趋势,但乡村就业人员的绝对数量仍是庞大的D:乡村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总体来看呈上升的趋势E:乡村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总体来看呈下降的趋势22、决定和影响产业间劳动力配置的因素具体包括()(2 分)A:工资B: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C:价格D: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E:利率23、中国工业部门劳动力数量变化的特点有()(2 分)A:工业增长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而就业增长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B:工业就业增长弹性值下降C:工业就业增长贡献率波动较大D:在各次产业中,工业是吸纳就业能力最低的行业之一E:中小企业对就业的贡献率下降三、文字题(共13 题,共68 分)24、名词解释:系统。

2014年1月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要点

2014年1月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要点

2014年1月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要点题型:单选:20%,20题多选:10%,5题名词解释:20%,4—5题简答:26%—30%,4—5题论述:20%—24%,2题选择题主要看练习册,注意主观题答题时不要空题,即使不会也要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写一些内容。

以下为本次复习要点:第一章导论1、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要素是唯一具有能动性、革命性的要素,它的开发利用程度将决定其他社会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

(课本第1页)2、宏观劳动力配置(名词解释)作为劳动经济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任务是研究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但它不是从微观的角度,不是研究企业内部各岗位的劳动力资源配置,而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地区间、行业间如何进行配置。

(课本第4页)3、宏观劳动配置的研究内容(课本第4页)宏观劳动力配置主要是从制度和经济的角度研究如何实现劳动力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产业、空间上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其内容包括:(1)不同制度下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

从制度的角度分析不同制度下劳动力资源宏观配置的特点及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2)根据一定的价值尺度和福利目标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及其决定因素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如何从制度层面上改善劳动力配置的政策建议;(3)历史地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制度变迁的相互关系。

4、系统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方法具有的特征:一是综合性,二是整体性,三是定量性,四是最优性(课本第6页)第二章宏观劳动力配置原理1、劳动力的概念(课本第9页)劳动力这一概念通常有三种解释: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二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即劳动者;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即社会劳动力。

其中第一种解释表达了劳动力最基本、最主要的含义。

正确全面的理解劳动力的概念,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方面:一是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二是劳动力存在于人体之中。

三是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四是劳动力和劳动不同,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宏观劳动力配置试题(课程代码11469)重要提示:1、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2、应考者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来涂均无分。

1、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因素是A、合理地配置资本B、提高技术C、合理地配置劳动力资源D、制度改进2、用于分析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地区间的流向问题时采用的比较科学的方法是A、规范分析方法B、实证分析方法C、系统科学方法论D、归纳分析放3、劳动力最基本、最主要的含义是A、人的劳动能力B、劳动者C、社会劳动力D、智力4、反映劳动者从事产品生产的能力和效率的指标是A、劳动时间B、生产的产品数量C、劳动生产率D、劳动技能5、下面这些特征中不属于...国有部门企业内部职工群体共同品质特征的是A、职工工作岗位先对长期固定个,工作技能一直是职工收入分配的重要指标B、职工工资水平低且刚性化,结果导致该部门劳动力再生产主要依靠企业福利来维持C、职工对计划环境的逐步适应过程同时表现为职工对市场风险的厌恶的累积过程D、职工对计划环境的足部适应过程同时表现为职工对企业的依附的加深过程6、1952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工资改革,废除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资制度,统一作为工资的计算单位的是A、工资“级”B、工资“元”C、工资“角”D、工资“分”7、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型的核心是A、部门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B、产业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C、行业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D、地区之间生产力不同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8、在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空间转移的主要形式是A、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B、向城镇的易地转移C、向其他农村地区的易地转移D、向海外就业移民9、托达罗认为发证中国家劳动力的供给主要取决于人口的A、规模和年龄结构B、出生率C、死亡率D、出生率和死亡率10、劳动力流动的经济界限为流动的净收益现值A、小于零B、等于零C、不小于零D、不确定11、造成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主要经济动因是A、户籍制度B、城乡间的收入差距C、人力资本的结构D、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息12、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一直到改革开始,根据户籍管理规定,一个人出生后,户籍登记的依据是A、其母亲的户籍所在地B、其父亲的户籍所在地C、居住地D、祖籍地13、下列属于反映就业结构数量指标的是A、就业人员的企业分布B、就业人员的知识结构C、就业人员的技能结构D、就业人员的职称结构14、影响劳动力就业选择的主要因素是A、工业化进程B、工资及收入水平C、社会因素D、农业政策15、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C、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D、不变资本和可变成本的比例16、根据1985年我国公布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划分的标准,邮电通信业和商业饮食业属于第三产业的A、流通部门B、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C、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D、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17、被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称之为第三产业的新支柱的是A、商业B、金融业C、旅游业D、信息和咨询业18、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内部,就业吸纳弹性系数大于或接近o.8的部门为A、交通运输业B、综合技术服务业C、批发零售贸易业D、金融保险业19、劳动力配置的产业次序是A、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B、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C、农业→商业→手工业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20、下列哪个部门是国民经济的第一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A、农业部门B、工业部门C、商业部门D、金融部门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宏观劳动力配置是在宏观的层面上研究劳动力资源A、企业闯的配置B、企业内的配置C、行业间的配置D、产业阔的配量E、地区间的配量22、总体来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改革了传统的就业制度,引入市场机制,在扩大就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有A、改变户籍管理制度,鼓励农民工进城务工B、结合所有制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营经济,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在这些产业中就业C、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外资企业,扩大就业D、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E、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通过市场力量配置劳动力资源23、下列有关城乡劳动力资源结构,说法正确的有A、从总体趋势上看,城镇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都呈上升的趋势B、从总体趋势上看,城镇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都呈下降的趋势C、乡村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总体来看呈下降的趋势,但乡村就业人员的绝对数量仍是庞大的D、乡村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总体来看呈上升的趋势E、乡村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总体来看呈下降的趋势24、决定和影响产业间劳动力配置的因素具体包括A、工资B、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C、价格D、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E、利率25、中国工业部门劳动力数量变化的特点有A、工业增长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而就业增长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B、工业就业增长弹性值下降C、工业就业增长贡献率波动较大D、在各次产业中,工业是吸纳就业能力最低的行业之一E、中小企业对就业的贡献率下降26、工资收人是调节劳动力优化配置的核心因素,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明显的双重工资体制、双轨运行的问题,具体特征有A、政府直接管理企业工资分配的体制特征仍然存在B、由于存在外部劳动力进入的“制度壁垒”,国有经济部门的职工平均实际工资水平(包括货币工资、实物工资和各种福利补助)明显低予由市场所决定的均衡工资水平C、企业内部的工资差别过小D、企业内部的工资差别过大E、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27、系统由若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集合体。

(2分)它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的特点。

(2分)28、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规律随着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资本构成相应提高,使得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同不变资本相比越来越小,这一结果无疑会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从而使劳动力相对过剩。

(2分)劳动力相对过剩,是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由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由经济规律所决定的客观发展趋势。

(2分)这一规律被称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规律”。

29、劳动力资源也称人力资源、劳动资源,(1分)它是指一定范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点上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称。

(3分)30、劳动力流动也称劳动力迁移或经济活动人口的迁移,一般具有双重含义即地域性迁移和行业性迁移。

概括地说,劳动力流动指劳动者以寻求新的就业机会为主要动机而产生的移动。

(2分)通俗地讲,劳动力流动就是劳动力园变换工作岗位、职业或工作区域而产生的移动。

(2分)31、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一项交易所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2分)从广义上看,它是指协商谈判所需的各种资源的使用,包括制定谈判策略所需信息的成本,所花的时间,以及防止受到欺骗所花的成本。

(2分)32、资源禀赋结构是指一个经济体中自然资源、(1分)劳动力(1分)和资本(1分)的相对份额。

(1分)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33、简述改改开放以来,作为我国市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力市场,在建设上取得的明显进展的具体表现。

作为我国市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力市场,在建设上取得的明显进展:(1)市场机制已成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主要力量。

(1.5分)(2)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发展迅速,并在配置社会劳动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5分)(3)劳动力的流动范围明显加大,劳动力市场渐趋统一。

(1.5分)34、简述劳动力迁移理论何总的乔根森模型的主要观点乔根森模型的观点主要有:(1)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根本原因在于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需求拉动的结构。

(1分)(2)他否认农业部门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和低于实际工资的剩余劳动。

(1分)(3)农业剩余是指农业部门产品的增长高于人口的增长,即人均粮食增长率快于人口增长率。

(1分)(4)在农业人口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中,工资水平并非固定,而是不断上升的。

(1分)(论述较为充分的加1分)35、简述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变动具有的主要特点。

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变动具有的特点:(1)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总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1分)(2)农业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

(1分)(3)农产品贸易不断增长,农业产业内部劳动力结构不断调整。

(1分)(4)农业劳力资源配置的发展变化趋势。

(1分)(评分说明:如果只答对答案要点,则每小点可得1分,共4分,其余1分由改卷人根据答题情况,如分析的详细深入程度、语言的流畅性、逻辑的严密性以及说理的展开情况等酌情给分)36、简述影响第三产业就业数量与结构的印刷。

(1)行业垄断特点的影响。

(1.5分)(2)从业人员素质的影响。

(1.5分)(3)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

(1.5分)(评分说明:如果只答对答案要点,则每小点可得1.5分,共4.5分,其余0.5分由改卷人根据答题情况,如分析的详细深入程度、语言的流畅性、逻辑的严密性以及说理的展开情况等酌情给分)37、简述我国城乡劳动力配置方式的演变过程。

从配置方式上看,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根据劳动力资源配置手段和方式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1949年-1957年,以市场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

(1.5分)(2)1957-1978年,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

(1.5分)(3)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劳动力市场逐步得到发展。

(1.5分)(评分说明:如果只答对答案要点,则每小点可得1.5分,共4.5分,其余0.5分由改卷人根据答题情况,如分析的详细深入程度、语言的流畅性、逻辑的严密性以及说理的展开情况等酌情给分)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8小题9分,第39小题10分,共19分)38、试述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众多,但是可以将这些因素归纳为三大类:物质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