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腹痛临床路径精编
《中医妇科学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妇科学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附件1中医诊疗方案:慢性盆腔炎1. 定义C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慢性炎症病变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2. 诊断2.1诊断依据:2.1.1病史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2.1.2症状主症:小腹疼痛,腰甑胀痛,带下异常,带下量多、色黄、气臭;次症:神疲乏力,低热起伏,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加重,胸胁乳房胀痛,形寒肢冷,小便黄,大便干燥,或大便潸泄,舌象异常,如舌质红或暗红,边尖瘀点或瘀斑,脉沉弦或弦涩。
2.1.3体征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或双侧输卵管成索状增粗或/和子宫一侧或双侧片状增厚、压痛;一侧或双侧宫骨氐韧带增粗、触痛;一侧或双侧附件包块、压痛。
上述体征至少同时具备下列三项:下腹压痛伴或不伴反跳痛;宫颈举痛、宫体压痛;附件区(索状增粗或片状增厚或包块)压痛。
2.1.4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增高;血沉增快;宫颈管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B超检查:可探及直肠子宫凹陷积液、盆腔炎性包块或脓肿;经阴道后穹窿穿刺:可抽出炎性渗出液或脓液;血清CA l25可增局;C反应蛋白可增局;血清或腹水同种淀粉酶可降低;腹腔镜检查:可见子宫、输卵管表面充血水肿、脓性渗出,或粘连包裹病灶,或脓肿形成。
根据上述主要症状、必备体征,辅助检查(至少具备1~2项),结合病史即可诊断。
2.2鉴别诊断:2.2.1.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经呈继发性、进行性加重,若能触及典型触痛结节,有助于诊断。
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
鉴别困难时应行腹腔镜检查。
2.2.2卵巢囊肿输卵管卵巢囊肿需与卵巢囊肿鉴别。
输卵管卵巢囊肿除有盆腔炎病史外,肿块呈腊肠形,囊壁较薄,周围有粘连;而卵巢囊肿一般以圆形或椭圆形较多,周围无粘连,活动白如。
2.2.3. 卵巢癌附件炎性包块与周围粘连,不活动,有时易与卵巢癌相混淆,慢性炎性包块多为囊性;而卵巢癌包块多为实性,较硬,表面不规则,子宫直肠窝可扪及质硬的结节,常有腹水,患者一般情况较差,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
妇科临床路径汇总
妇科临床路径目录(5)1、子宫腺肌病(行子宫切除术)临床路径(2009年版)2、卵巢良性肿瘤(行卵巢肿瘤剥除术或附件切除术)临床路径(2009年版)3、宫颈癌(行根治性全子宫切除+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临床路径(2009年版)(2009年版)4、输卵管妊娠(行腹腔镜下或开腹输卵管切除术或输卵管切开取胚术)临床路径(2009年版)5、子宫平滑肌瘤(行经腹子宫全/次全切除术)临床路径(2009年版)子宫腺肌病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子宫腺肌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子宫腺肌病(ICD—10:N80.003)行子宫切除术(ICD—9-CM—3:68.3/68.4/68.5)(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症状:痛经、月经量增多等。
2。
妇科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
3.辅助检查:盆腔B超及血CA125等提示。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
手术方式:子宫切除术。
2.手术途径:经腹、经腹腔镜、经阴道。
(四)标准住院日为≤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N80。
003子宫腺肌病疾病编码。
2。
符合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4)宫颈细胞学筛查:TCT或巴氏涂片;(5)盆腔超声、心电图、胸部X片。
2。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血清肿瘤标记物,腹部超声,盆腔CT或MRI检查,肠道、泌尿系造影,心、肺功能测定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八)手术日为入院后的第3-4天。
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B
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B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细菌性痢疾的病人
(二)诊断依据
根据《传染病学》(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
1、畏寒,发热,腹痛,粘液脓血便。
2、白细胞数(10—20)x10% ,大便常规:粪便外观粘液脓血便镜检可见白细胞(》15个/高倍视野)、脓细胞、少数红细胞。
(三)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
1、畏寒,发热,腹痛,粘液脓血便。
2、白细胞数(10—20)x10% ,大便常规:粪便外观粘液脓血
便镜检可见白细胞(》15个/高倍视野)、脓细胞、少数红细胞。
(四)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
2、有严重毒血症状、休克、中毒性脑病者。
(五)治疗常规
1、应用喳诺酮类或三代头抱类抗菌药物。
2、补充液体,维持水电平衡。
3、腹痛剧烈者,给予颠茄或阿托品
(六)标准住院日为8--10天(七)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症状消失。
2、生命体征平稳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合并症、病情危重不能出院
2、患者拒绝出院
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B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细菌性痢疾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一月一日出院日期:年一月—日标准住院日:7-10天。
妇科疾病临床路径
5、保持外阴清洁,每日清洗会阴,勤换经垫及内裤,在月经期前后三天禁房事、盆浴、游泳等。
6、指导复诊,一般出院一周后门诊复查,如有腹痛剧烈等随时就诊。
其余同前
第12天
治疗
遵医嘱告知出院随诊计划。
药物
按医嘱继续服药,不能自行更改剂量或停药。
饮食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肉等。忌食湿、热、毒的水果:如芒果、菠萝等
饮食
1、向病人讲解术前饮食改变的需要,取得病人的配合。
2、术前晚半流饮食,22:00后禁饮水(下午做手术则术晨半流,09:00后禁食水)。
护理
1、做好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如洗头等),
2、发术前须知,并通知病人术前排清大小便,更换清洁衣物。术前取下活动义齿、发夹、手表、耳环、项链等饰物,妥善保管。
健康宣教
药物
根据医嘱准确及时用药如:静脉滴注丹参或香丹等,口服盆炎清胶囊、盆痛灵、清炎灵合剂等。
活动
根据病人的情况,建议其参加盆腔操学习。
饮食
与配餐员联系,及时合理安排饮食。向病人讲解饮食与疾病的关系。
护理
向病人讲解本病的相关知识,了解病人的心理动态,给于适当的指引,指导病人正确饮食及卫生预防。
健康教育
主管护士向病人介绍,发连心卡并讲述连心卡的内容,介绍病区环境,呼叫仪的使用等各种住院制度。
饮食
全流,戒奶、糖,排气后予半流饮食。
护理
l、继续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手术伤口情况,准确、准时记录。
2、保持各管道通畅,准确记录尿量及引流量。
3、观察病人排气排便情况。
4、指导病人床上翻身,24小时后予半卧位。
健康宣教
小儿腹部不适综合疾病临床路径表格
疾病名称:小儿腹部不适综合疾病
疾病定义:
小儿腹部不适综合疾病是指儿童腹部出现不适感觉,包括疼痛、胀气、饱胀等症状的一组疾病。
临床路径表格:
病情描述
诊断依据
治疗方案
腹痛,进食后加重,伴有呕吐
体格检查,X射线、超声检查
非手术治疗,口服药物控制症状,卧床休息
பைடு நூலகம்腹部胀气,排便困难,腹痛缓解后症状减轻
体格检查,血液检查,超声检查
饮食调节,口服药物促进排气和排便
反复发作的胃痛,伴有食欲不振
体格检查,特殊检查(胃镜、肠镜等)
个体化治疗,饮食管理,药物治疗
饭后胃部胀满,腹胀不适
体格检查,血液检查
饮食调节,个体化治疗,定期复查
反复呕吐,腹部不适,恶心
体格检查,超声检查,胃镜检查
饮食管理,药物治疗,观察进展
反复发作的腹痛,伴有拉肚子
体格检查,血液检查,粪便检查
个体化治疗,饮食管理,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注意事项:
1.疾病治疗需要依据具体病情,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
2.定期复查和观察病情进展,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3.药物治疗时应遵循医生指导,不得超量使用药物。
提供以上信息供参考,但具体治疗方案应由专业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脾胃病科 腹痛病(功能性腹痛)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功能性腹痛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腹痛的门诊患者一、功能性腹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诊断:第一诊断为功能性腹痛(ICD-10编码:F45.4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华中医药学会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功能性腹痛协作组制定的“功能性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功能性腹痛临床常见证候:肝郁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肝郁脾虚证中虚脏寒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功能性腹痛协作组制定的“功能性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功能性腹痛。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功能性腹痛的患者。
2.慢性腹痛、反复发作、除外器质性腹痛者,可进入本路径。
3.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如胰腺炎、消化道肿瘤、炎症性肠病、肠结核等引起的腹痛,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3)血脂、血糖、电解质;(4)腹部X线检查;(5)电子肠镜或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6)心电图;(7)腹部超声;(8)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9)血尿淀粉酶。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腹部CT或MRI、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凝血功能检查、甲状腺激素、胶囊内镜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2)脾胃湿热证:清热化湿,理气止痛。
腹痛待查的临床路径
腹痛待查的临床路径急性腹痛的临床路径(一)概述腹痛是腹腔内器官或组织发生问题后发出的一种警示信号。
其病因隐蔽, 疾病涉及多科室, 病情多变化,急性腹痛( 包括急腹症) 的处理要求时效性强, 需当机立断; 慢性腹痛多为疑难病例。
正确的临床思维对各类腹痛的诊断非常重要,从3个方面对临床思维进行阐述:(1)从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等方面收集相关腹痛的资料;(2)通过分析、综合、推理与判断, 认识腹痛的本质和原因; (3)观察追随病情的发展变化并及时处理。
(二)初诊病例诊断腹痛部位腹痛部位及其所放射的区域与腹腔内组织器官的定位有一定关系。
所以, 首先要询问腹痛的部位。
内脏性痛的部位一般含混不清, 近腹中线; 当病变接近体表腹膜壁层时, 疼痛趋于尖锐, 反映到相应脊髓节段所支配的皮区。
根据患者主诉的腹痛部位, 结合体检时该区发现的阳性体征, 可推测腹腔内病变的组织和器官。
腹痛的病程病程应包括腹痛发生的时间、起病的缓急、疼痛为持续还是间歇等。
这些特点结合患者的周身状况、生命体征等, 对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有很大帮助。
(三)熟悉各科疾病腹痛的特点腹痛的性质和特点对诊断具有提示作用比如,绞痛常表示空腔器官( 如肠、胆管、输尿管) 的痉挛;钝痛多为实质器官(如肝、脾) 包膜撑胀或系膜牵拉所引起; 烧灼痛多为胃酸等化学物对损伤黏膜的刺激所致。
急性腹痛的产生可由腹内、腹外, 或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引起。
它可涉及到各个专业或全身各个系统, 但不同专科的腹痛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般内科腹痛的部位多不固定, 可伴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
临床上以急性胃肠炎多见, 无需手术治疗。
外科腹痛的部位和疼痛的性质多明确, 可伴发热, 但发热多出现在腹痛之后, 部分需手术治疗。
延误诊治将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危害甚至死亡。
妇科或其他科疾病均有其专科疾病的特点, 应予B 超、CT 等辅助检查, 必要时腹腔盥洗穿刺对诊断有很大帮助。
(四)注意留观或住院期间病情变化注意腹痛的发展变化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 疾病也是。
肠痈(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路径1.2
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临床路径肠痈(急性阑尾炎:单纯性、化脓性、坏疽性及穿孔性)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肠痈。
(TCD编码BWV02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单纯性、化脓性、坏疽性及穿孔性)(ICD-10:K35.902/K35.101/K35.003)行阑尾切除术(ICD9CM-3:47.09)(二)诊断依据。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2-94)。
(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3)、右下腹固定压痛。
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
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肛门指检,直肠前壁右上方有触痛。
(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2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转移性右下腹痛(女性包括月经史、婚育史);(2)体格检查:体温、脉搏、心肺查体、腹部查体、直肠指诊、腰大肌试验、结肠充气试验、闭孔内肌试验;(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如可疑胰腺炎,查尿蛋白酶源Ⅱ。
(4)辅助检查:腹部立位X光片除外上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有右下腹包块者行腹部超声检查,有无阑尾周围炎或脓肿形成;(5)鉴别诊断:疑似右侧输尿管结石时,行B超等检查;疑似妇科疾病时,请妇科会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根据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中医外科学》1.诊断明确者,建议手术治疗。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等),需向患者或家属详细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充分告知风险,予加强抗炎保守治疗。
3.对于有明确手术禁忌证者,予抗炎保守治疗4.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
盆腔炎临床路径
盆腔炎诊治流程图盆腔炎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盆腔炎(ICD—10编码为:N73。
9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8版(谢幸苟文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盆腔炎诊疗方案”。
盆腔炎临床常见证候:(1)湿热瘀结证:主证:低热起伏,小腹隐痛或刺痛,或腹胀痛,拒按,腰骶酸痛,经期或过劳后加重,胸闷纳少,口干不欲饮,带多色黄或黄白相间,质粘稠,有异味,大便秘结或溏稀,小便色黄,舌质偏红,苔黄腻,脉细弦数。
(2)热毒壅盛证:主证:高热恶寒,无汗,下腹剧痛拒按,口干溲赤,大便秘结或溏稀,带多色黄,如脓样,臭秽,胸闷烦燥,泛恶纳呆,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或弦数.(3)气滞血瘀证:主证:少腹部胀痛或刺痛,经行腰腹疼痛加重,经血量多夹块,瘀块排出痛减,带下量多,婚久不孕,经情志抑郁,乳房胀痛,舌紫黯,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4)寒湿瘀滞证:主证:小腹冷痛,或坠胀疼痛,经行腹痛加重,喜热恶寒,得热痛减,经血量少,色黯,带下淋沥,神疲乏力,腰骶冷痛,小便频数,舌暗红,苔白腻、脉沉迟. (5)气虚血瘀证:主证:下腹疼痛结块,缠绵日久,痛连腰骶,经行加重,经量多有块,带下量多,精神不振,疲乏无力,食少纳呆,舌体暗红,有瘀点,苔白,脉弦涩无力.3.临床表现(1)症状:急性期病情严重者,起病较急,可有高热、寒战,下腹剧痛.头痛,食欲不振.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或血性并有臭味。
可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阴道不规则出血.有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及尿频尿急,里急后重等膀胱直肠刺激压迫症状.慢性期全身症状多不明显,有时仅有低热,易疲劳。
消化内科临床路径
预防感染
2016年版P240
17
消内
腹泻
K52.916
—
无
5-10天
抗感染:左氧氟沙星、依替米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喜炎平等
2016年版P244
18
消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K76.000X002
—
1、第一诊断高度怀疑且分型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已初步排除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自身免疫性肝病等。2、同时有他病,不需特殊处理,不影响一诊CP实施,可进入CP。
1、3同上1、2。2、符合胃息肉内镜下切除适应证
5-7天
必要时
2011年版P338
38
消内
肠息肉切除术后
Z98.800X108
—
1、内科治疗(1)结肠息肉切除后禁食水6小时。(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治疗。(3)药物治疗:给予抗感染、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必要时)。2.内镜治疗 如有术后出血,内镜下电凝、喷洒止血药物或APC止血,或钛夹止血。
7-8天
必要时
2011年版P200
9
消内
胃十二指肠溃疡(无并发症患者)
K31.800
—
同上
5-7天
未提
2009年版P205
10
消内
胃息肉
K31.703
ESD/EMR术
1、3同上1、3。2、符合内镜下治疗适应证。
5-7天
必要时
2016年版P209
11
消内
溃疡性结肠炎
K51.000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及维持生命体征平稳。2.药物治疗5-氨基水杨酸类口服或灌肠;酌情选用激素类或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3.如果出现穿孔、巨结肠等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治疗(转出本路径,进入相应的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29个常见病种
目录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一、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轻症急性胰腺炎(ICD-10:K85.001/K85.101/K85.201/K85.301/K85.801/K85.802/K85.9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消化病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临床表现:急性、持续性腹痛(偶无腹痛)。
2.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正常值上限3倍。
3.辅助检查:影像学提示胰腺有或无形态学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消化病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内科治疗:(1)监护、禁食、胃肠减压;(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治疗;(3)药物治疗: 抑酸治疗、抑制胰腺分泌药物、胰酶抑制剂;无感染征象的患者不建议使用抗菌药物;必要时谨慎使用镇静和镇痛药物。
2.内镜治疗:对于胆源性胰腺炎,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采用内镜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85.001/K85.101/K85.201/K85.301/K85.801/K85.802/K85.901轻症急性胰腺炎疾病编码。
2.排除急性重症胰腺炎及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合并心、肺、肾等脏器功能损害,合并胰腺脓肿、胰腺囊肿等)。
3.排除其他急腹症:急性肠梗阻、消化性溃疡穿孔、胆石症和急性胆囊炎、肠系膜血管栓塞、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者。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2)肝肾功能、甘油三酯、电解质、血糖、血淀粉酶、脂肪酶、C-反应蛋白(CRP)、凝血功能;(3)血气分析;(4)心电图、腹部超声、腹部及胸部X线片。
经行腹痛临床路径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经行腹痛(TCD编码:BFY1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原发性痛经(ICD-10编码:N94.400)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1.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63-266)
患者表现为行经前后和经期小腹冷痛坠胀,伴随经血量少色暗有块,形寒肢冷,带下量多色白,或腰部酸痛,肛门坠胀,恶心呕吐,头晕乏力,严重时面色发白出汗,甚至休克等全身不适症状。
2.3气血亏虚型:平时虚弱多病,行经时小腹疼痛绵绵不休,腹痛多在经后,小腹柔软,喜按,经量少,质清稀,伴有腰酸肢倦,面色无华,头晕心悸,舌淡,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经行腹痛(原发性痛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3个月经周期。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符合上述原发性痛经中、西医诊断标准者。
主穴: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地机
配穴:实证以中极、三阴交、地机、次髎等穴为主;虚证以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为主,配合辨证取穴;肝郁气滞取气海、太冲、三阴交,针用泻法;寒湿凝滞取中极、水道、地机,施以补法;气血虚弱取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脾俞、肾俞,针用补法;肝肾亏虚取肝俞、肾俞、关元、照海,针用补法。
(七)门诊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妇科检查
(2)妇科超声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基础体温、内分泌检测、血常规、宫腔镜等。
(八)治疗方法
1.经前期:隔姜灸+中药熏蒸+推拿治疗
隔姜灸:
主穴: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肾俞
配穴:取穴以任脉、督脉、足少阴和足阳明经穴为主。
急性胃肠炎(非感染性)临床路径(最全版)
急性胃肠炎(非感染性)临床路径(最全版)一、急性胃肠炎(非感染性)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胃肠炎(ICD-10:K52.908)(二)诊断依据。
参照中国急性胃黏膜病变急诊专家共识(《中国急救医学》2015,355(9):769-75);《实用内科学(第14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有应激状态、饮酒、不洁食物史、应用特殊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等诱因2.临床症状:急性起病,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
无明显发热畏寒寒战等菌血症表现。
3.胃镜、结肠镜可见胃、结直肠黏膜充血、水肿、渗出、糜烂。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52.908急性胃肠炎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为3–4日(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淀粉酶、凝血功能、D二聚体、感染指标筛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IV,梅毒);(3)胸片、心电图、腹部超声;(4)腹部立卧位平片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1)血培养、粪便培养(2)肿瘤标志物(3)腹部CT或MRI(4)胃镜检查(活检病理学检查)、消化道钡餐造影;肠镜检查(活检病理学检查)(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一般治疗:去除病因、适当休息、注意饮食、监测生命体征。
2.药物治疗:根据病情抑制胃酸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胃粘膜保护药物、益生菌制剂、对症治疗药物。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无(八)手术日。
无(九)术后恢复。
无(十)出院标准。
明确诊断,排除其他疾病。
症状消失或减轻。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检查后发现合并消化道溃疡、肿瘤等其他疾病者,出路径或进入相关路径。
腹痛临床路径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腹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病因复杂,涉及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妇科等多个领域。
为了提高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效率,本研究采用临床路径方法,对腹痛患者进行系统性管理和治疗,以观察其疗效。
二、实验目的1. 通过临床路径管理,提高腹痛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有效率。
2. 规范腹痛患者的诊疗流程,缩短患者就诊时间。
3. 为临床腹痛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三、实验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腹痛患者100例,其中男50例,女50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35±10)岁。
2. 研究方法:(1)根据腹痛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疑似消化系统疾病组、疑似泌尿系统疾病组、疑似妇科疾病组和其他疾病组。
(2)对疑似消化系统疾病组、疑似泌尿系统疾病组、疑似妇科疾病组采用临床路径管理,包括:a. 确定诊断目标;b. 制定治疗方案;c. 实施治疗方案;d. 评估治疗效果。
(3)对其他疾病组采用常规诊疗方法。
(4)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治疗有效率、就诊时间等指标。
四、实验结果1. 诊断准确率:临床路径管理组诊断准确率为90%,常规诊疗组诊断准确率为70%。
2. 治疗有效率:临床路径管理组治疗有效率为85%,常规诊疗组治疗有效率为65%。
3. 就诊时间:临床路径管理组就诊时间为(7±2)天,常规诊疗组就诊时间为(12±3)天。
五、讨论1. 临床路径管理在腹痛诊疗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临床路径管理组在诊断准确率、治疗有效率和就诊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常规诊疗组。
2. 临床路径管理有助于提高医生对腹痛诊疗的重视程度,规范诊疗流程,提高诊疗效率。
3. 临床路径管理有助于缩短患者就诊时间,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
六、结论本研究表明,临床路径管理在腹痛诊疗中具有显著优势,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治疗有效率和就诊时间。
建议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腹痛临床路径管理,以提高腹痛诊疗水平。
小儿腹痛病临床路径表格
小儿腹痛病临床路径表格
什么是小儿腹痛病?
小儿腹痛病是指儿童在腹部出现疼痛的一种疾病。
腹痛病在儿童中相当常见,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消化问题、感染、过敏等。
小儿腹痛病的常见症状
- 腹部疼痛或不适感
- 可能出现恶心、呕吐
- 可能伴随腹泻或便秘
- 可能出现食欲不振、体重下降
小儿腹痛病的临床评估
为了评估小儿腹痛病的症状和可能的原因,医生需要进行以下检查和评估:
- 病史询问:了解症状出现的时间、性质、频率等相关信息
- 腹部体检:观察腹部是否有明显的压痛点或肿块
-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和尿液检查,以排除感染和其他潜在的原因
-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检查,可帮助观察内部器官的情况
小儿腹痛病的治疗方法
小儿腹痛病的治疗方法取决于病因和症状的严重程度。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
- 药物治疗:根据不同原因给予合适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
- 饮食调整: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 改变生活惯:增加运动量、保持规律作息时间
- 心理支持: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和咨询
小儿腹痛病的预防措施
为了预防小儿腹痛病的发作,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 饮食健康:提倡均衡饮食,避免过量食用刺激性食物
- 避免传染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儿童接种相应的疫苗
-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 管理压力: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结论
小儿腹痛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正确的临床评估和治疗方法对于帮助儿童缓解腹痛症状至关重要。
预防措施的采取也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小儿腹部疾病临床路径表格
小儿腹部疾病临床路径表格表格1: 常见小儿腹部疾病临床路径
表格2: 小儿腹部疾病处理流程
综述
本文档提供了常见小儿腹部疾病临床路径表格,包含了腹泻、
腹痛、腹股沟斜疝和肠套叠等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
及治疗措施。
同时,还提供了处理流程步骤,以帮助医护人员在临
床工作中更好地识别和处理小儿腹部疾病,确保患儿得到及时有效
的治疗和护理。
在处理过程中,应根据病情特点,科学合理地选择
治疗方法,并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以便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同时,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患儿,应妥善安排手术并进行术后护理,最后,
在患儿治疗过程中,应通过家庭护理与健康宣教,帮助家长更好地照顾患儿的健康。
痛经首次病程记录
年X月X日 17:20:14 首次病程记录患者XXX, 性别:女, 年龄:32岁,农民。
因“下腹部胀痛伴月经不调半年,加重1周”于X年X月X日 16:50:10由门诊以“盆腔炎”收入住院。
值班医师于X年X月X日 16:58:40到病房及时查视患者。
病例特点:1、现病史: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感下腹部胀痛,时而拒按、胸胁乳房胀痛、脘腹胀满、烦躁易怒、带下量多、色白质稠、月经先后不定,量或多或少,色紫暗有块排出不畅反复发作,曾在院外治疗(具体不详),近日感病情加重急来我院就诊,妇科超声检查示;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为求进一步系统诊治,由门诊以“盆腔炎”收住院。
入院症见:患者感下腹部胀痛,时而拒按、胸胁乳房胀痛、脘腹胀满、烦躁易怒、带下量多、色白质稠、月经先后不定,量或多或少,色紫暗有块排出不畅,患者神清语利,精神可,平素饮食欠佳,夜寐可,二便调。
2、既往史:既往体健。
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疟疾等传染病史,否认重大外伤史、手术史及输血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预防接种史不详。
3、体格检查:T:36℃ P:78次/分 R:19次/分BP:120/85mmHg患者一般情况差,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对答切题,言语清楚,体型适中,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急性痛苦病容,抬入病房,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未见斑疹、色素沉着,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双眼睑无浮肿,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mm,对光反射灵敏,鼻外形正常,鼻窦区无压痛,鼻通气良好,鼻中隔无偏曲,鼻无出血。
耳廓正常,外耳道无分泌物,乳突无压痛,双耳听力无障碍,颜面无发绀,口唇红润,黏膜正常,腮腺导管开口正常,舌、齿龈无红肿出血,齿齐,伸舌居中,扁桃体无肿大,咽部无充血及淋巴滤泡增生,声音正常,颈对称,无抵抗感,气管居中,无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逆流征阴性,颈动脉无异常搏动,双侧甲状腺无肿大,质软。
胸廓正常,乳房无异常,胸壁无静脉曲张、皮下气肿等,呼吸运动对称无异常,无肋间增宽或变窄,呼吸动度可,语颤对称无增强、减弱,无胸膜摩擦感、皮下捻发感等,双肺叩诊清音,肺下界及肺下界移动度无异常,双肺呼吸规整,呼吸音正常,双下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及胸膜摩擦音,语音传导无异常,无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于锁骨中线内侧第五肋间0.5cm,无弥散,心尖搏动正常,心前区无异常博动,心尖搏动正常,无震颤及心包摩擦感,叩诊心浊音界无增大、移位,心率78次/分,S1、S2正常,无S3、S4,律齐,A2>P2,无心音分裂、额外心音、杂音及心包摩擦音,脉搏节律规则,强度适中,动脉壁弹性可,紧张度无异常,无异常血管征,全腹外形正常,胸式呼吸存在,胃肠型、蠕动波阴性,无凸脐、色素、曲张静脉、疝等,腹部平坦,腹壁柔软,液波震颤阴性,腹部无包块,肝胆脾肾未触及异常,墨菲征阴性,肋脊、肋腰、季肋、上中输尿管点无压痛,未触及膀胱,肝上界在第五肋间,肝浊间界无异常,肝区叩痛阴性,无移动性浊音,肾区无叩痛,肠鸣音正常,无气过水声,无振水音及血管杂音等,肛门及外生殖器无异常。
功能性肠病临床路径
功能性肠病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功能性肠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1.
2.
3.符合罗马IV功能性肠病的诊断标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4版)(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8版,第四篇第十章,人民卫生出版社),《罗马IV:功能性胃肠病》(科学出版社)。
1.基本治疗:包括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调整生活方式、注意饮食等。
2.
3.
1.
2.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心肌酶学;
(3)结肠镜检查或消化道造影;
2.
MRI。
1.
2.
3.
醒,并经麻醉医师同意后返回病房。
4.结肠镜检查2小时后再进食
(八)药物治疗方案。
根据病情选择下述药物
(1)解痉剂:抗胆碱能药如阿托品、间苯三酚、东莨菪碱等改善腹痛等症状;
(2)止泻药:轻症者可选用吸附剂,如双八面体蒙脱石等;
等;
噻吨美利曲辛)
(7)中医药治疗。
(九)出院标准。
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症状减轻或消失。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调整药物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
二、功能性肠病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功能性肠病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7-9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行腹痛临床路径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经行腹痛(原发性痛经)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的门诊患者。
一、经行腹痛(原发性痛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
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经行腹痛(TCD编码:BFY15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原发性痛经(ICD-10编码:)(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263-266)
患者表现为行经前后和经期小腹冷痛坠胀,伴随经血量少色暗有块,形寒肢冷,带下量多色白,或腰部酸痛,肛门坠胀,恶心呕吐,头晕乏力,严重时面色发白出汗,甚至休克等全身不适症状。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制定的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乐杰.妇产科学[M].第7 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47)
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发生阵发性小腹疼痛为主, 并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作, 连续3 次以上, 以致影响工作和生活, 生殖系统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者。
2. 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临床常见证候:
气滞血瘀型: 经行不畅, 常于经前1-2 天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 疼痛较剧, 拒按, 或有胸闷、乳房胀痛、两胁胀痛, 经色紫红而夹有血块, 下血后疼痛缓解, 脉沉涩或弦, 舌质暗或有瘀斑。
寒湿凝滞型:平时多坐卧湿地, 或经期有淋雨涉水史, 或有过食寒凉生饮史。
经行时出现小腹冷痛, 喜暖, 经水排出不畅, 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 得热则缓, 面色青紫,四肢不温, 舌质淡, 苔薄白, 脉沉迟紧。
气血亏虚型: 平时虚弱多病, 行经时小腹疼痛绵绵不休, 腹痛多在经后, 小腹柔软,喜按, 经量少, 质清稀, 伴有腰酸肢倦,面色无华, 头晕心悸, 舌淡, 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经行腹痛(原发性痛经)。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3个月经周期。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符合上述原发性痛经中、西医诊断标准者。
2.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 28+7)天。
3. 数字评分法( 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 )疼痛评分分值>3。
4. 2 周内未使用影响疗效判断的药物。
5. 14 <40 岁。
6. 自愿参加本临床路径。
7. 签署知情同意书。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证、次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妇科检查
(2)妇科超声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基础体温、内分泌检测、血常规、宫腔镜等。
(八)治疗方法
1. 经前期:隔姜灸+中药熏蒸+推拿治疗
隔姜灸:
主穴: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肾俞
配穴:取穴以任脉、督脉、足少阴和足阳明经穴为主。
操作:用厚3 毫米左右生姜一片,中间用针刺十余个孔放在穴位上,施术者点燃艾条置姜片上方施灸,每次20 分钟,隔日一次。
中药熏蒸:
主穴:关元、神阙
用药:当归、茯苓、熟地、赤芍、桃仁、肉桂、红花、车前子、小茴香、艾叶、炒五灵脂、香附、元胡、炒蒲黄
选穴依据:经间期以后,阳气逐渐增长,已达到“重阳”的状态,此期阴精与阳气皆充盛,子宫、胞脉气血充盈,则在阳气的鼓动下,子宫、胞脉通达,泄而不藏,经血得以下泄。
治疗以活血为主。
操作:中药熏蒸将药袋降温至40℃后,放于患者脐部及小腹部熏蒸,药凉后换袋,持续熏蒸40min。
推拿治疗:
①患者仰卧位,医生坐于右侧,用摩法按顺时针方向在小腹部治疗;一指禅推法或揉法在气海、关元穴施治。
②患者俯卧位,一指禅推法或扌衮法施术在腰部脊柱两侧及骶部,按法于肾俞、八髎穴使之有酸胀感,擦八髎穴使之有温热感。
随证加减:
①气滞血瘀:按揉章门、期门、肝俞、膈俞,每穴约半分钟,并拿血海、三阴交,以酸胀为度。
②寒湿凝滞:直擦背部督脉,横擦腰部肾俞、命门,以透热为度;按揉血海、三阴交,每穴约1 分钟。
③气血虚弱:直擦背部督脉,横擦左侧背部,以透热为度。
摩腹时加揉中脘2~3 分钟。
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每穴约1 分钟。
疗程:患者经前期治疗,一个月经前期为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
2. 月经期:针刺治疗+中药内服
针刺治疗
主穴: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地机
配穴:实证以中极、三阴交、地机、次髎等穴为主;虚证以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为主,配合辨证取穴;肝郁气滞取气海、太冲、三阴交,针用泻法;寒湿凝滞取中极、水道、地机,施以补法;气血虚弱取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脾俞、肾俞,针用补法;肝肾亏虚取肝俞、肾俞、关元、照海,针用补法。
中药内服:根据患者四诊和参自拟中药口服。
肝郁气滞以逍遥散为主方加减;寒湿凝滞以少腹逐瘀汤加减;气血虚弱取四物汤加党参、黄芪为主,辅以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胃以生气血;肾气亏损用调肝汤加减;湿热蕴结方选清热调血汤加减。
3. 经后期:耳穴敷贴+中药内服+推拿治疗
耳穴敷贴:子宫、肝、肾、脾、内分泌
选穴依据:经期阴血下泄,经后子宫、胞脉相对空虚,尤以阴血不足为主。
此期血室已闭,子宫藏而不泄,
通过肾气的封藏,蓄养阴精,使精血渐长,充盛于冲任二脉。
此为“重阴”的阶段。
治疗以滋补肾阴、调养冲任为主。
操作:耳穴磁贴每次贴3-5 个穴位,双耳交替进行,每周更换一次。
疗程:患者经后期治疗,一个月经后期为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
中药内服:根据患者四诊情况自拟中药口服。
肝郁气滞以逍遥散为主方加减;寒湿凝滞以少腹逐瘀汤加减;气血虚弱取四物汤加党参、黄芪为主,辅以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胃以生气血;肾气亏损用调肝汤加减;湿热蕴结方选清热调血汤加减。
推拿治疗:
①患者仰卧位,医生坐于右侧,用摩法按顺时针方向在小腹部治疗;一指禅推法或揉法在气海、关元穴施治。
②患者俯卧位,一指禅推法或扌衮法施术在腰部脊柱两侧及骶部,按法于肾俞、八髎穴使之有酸胀感,擦八髎穴使之有温热感。
随证加减:
①气滞血瘀:按揉章门、期门、肝俞、膈俞,每穴约半分钟,并拿血海、三阴交,以酸胀为度。
②寒湿凝滞:直擦背部督脉,横擦腰部肾俞、命门,以透热为度;按揉血海、三阴交,每穴约1 分钟。
③气血虚弱:直擦背部督脉,横擦左侧背部,以透热为度。
摩腹时加揉中脘2~3 分钟。
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每穴约1 分钟。
④经间期:悬灸+自我推拿+中药内服悬灸:关元穴、三阴交。
操作:手持艾条距离皮肤15cm 左右,点燃艾条,温灸关元穴、三阴交,以该部皮肤潮红为度。
疗程:每次悬灸20 分钟,每周3 次,治疗至下一月经周期。
自我推拿:神阙、关元、气海、肾俞
操作:按(按揉)法、摩法和推法(平推法或擦法) 轻按、摩或推以上穴位。
疗程:每次治疗10 分钟,一周2 次,治疗至下一月经周期。
中药治疗:肝郁气滞以逍遥散为主方加减;寒湿凝滞以少腹逐瘀汤加减;气血虚弱取四物汤加党参、黄芪为主,辅以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胃以生气血;肾气亏损用调肝汤加减;湿热蕴结方选清热调血汤加减。
疗程:月经结束开始服用,至下一月经周期。
(九)完成路径标准
经行腹痛程度缓解或消失。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 不能坚持治疗者。
2. 未按治疗方案接受治疗者。
3. 出现了其他并发疾病或病情恶化者。
二、经行腹痛(原发性痛经)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
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经性腹痛(原发性痛经)(TCD 编码:BFY150,ICD-10编码:)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岁门诊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入路径日期:年月日完成日期:年月日
标准治疗时间:3个月经周期
实际治疗时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