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报刊杂志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的作用

合集下载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时期的报刊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时期的报刊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期的报刊1、《新青年》“五四”时期最著名的舆论阵地,它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1915年9月15在上海创刊,陈独秀是其创办人、主编及主要撰稿人。

原名《青年杂志》,1916年更中为《新青年》,早期以思想启蒙为要务:自第2卷起,陈独秀把“改造青年思想,辅导青年修养”的宗旨和现实的社会政治、青年的思想实际逐渐结合起来,影响也日益扩大,1920年5月改组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刊物,1922年休刊,1923年在广州复刊后成为党中央理论机关报,后来又由瞿秋白主编。

总的来说,《新青年》前期对民主和科学的宣传,没有超出旧民主主义思想的范畴,但是它唤醒了青年一代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为当时媒体的新闻传播增添了新内容。

2、《敬告青年》它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带有发刊词性质的一篇文章。

该文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打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向青年读者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希望青年自觉奋斗:(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隐退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向读者疾呼:“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他号召青年奋起追求解放,摆脱中国教干年封建思想文化的缚束。

因此,可以说《敬告青年》就是一篇反封建的檄文。

3、《每周评论》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机关报,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

1918年12月22日创刊于北京,前25期由陈独秀负责主编,从26期起,由胡适主编。

其内容很丰富,主要有:(一)歌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三)支持《新青年》的文学革命,重点报道五四运动,更重要的是,它重点报道了五四运动,坚持正确和舆论导向。

它创刊的宗旨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它“重在批评事实”,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政治思想内容丰富,议论精辟。

“五四”时期副刊革新与新文化运动的相互作用研究

“五四”时期副刊革新与新文化运动的相互作用研究

“五四”时期副刊革新与新文化运动的相互作用研究作者:赵璐来源:《中国市场》2014年第33期[摘要]“五四”时期,副刊革新是新闻事业的重要改革之一,它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开展的,广泛介绍新思想、新文化,并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归纳了五四时期副刊的特点,尤其是新式副刊的特点,进而研究分析了副刊革新与新文化运动的相互促进作用。

[关键词]五四时期;副刊革新;新文化运动;相互作用[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3-0116-02“五四”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伟大的“五四”运动宣告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新闻事业在这一时期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其中最为深远的影响之一就是革新副刊。

1897年11月24日,高太痴主持创办的《消闲报》问世,随《字林沪报》附送,这标志着中国报纸副刊的正式诞生。

“五四”运动时期,在新思想、新文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报纸副刊的发展进入到一个“黄金时期”。

1 “五四”时期副刊的特点11 副刊的数目繁多,尤其是社会影响大的新式副刊刊期频繁这一时期的副刊数目虽然没有详细的统计数据,但是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各家报纸竞相开辟副刊。

除了“五四”时期著名的“三大副刊”——《晨报副刊》、《民国日报·觉悟》和《时事新报·学灯》之外,还有香港《中国日报》副刊“鼓吹录”、上海《国民日报》副刊“黑暗世界”、《民国日报·救国之声》、《民国日报·妇女评论》、《国民新报》副刊、《时事新报·文学旬刊》等。

12 副刊大多以介绍西方的新思想、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发表新的文学见解或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但是兼容并包且呈现多元化特点“五四”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对于西方文化已经有了较多的了解,认识到西方文化的先进性,但是当时的中国缺乏专门性的杂志,因此副刊就成为他们介绍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阵地。

外国报刊在中国的影响

外国报刊在中国的影响

外国报刊在中国的作用与影响广电10 刘宇轩1013010319工业革命之后,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经济扩张,闭关锁国的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的经济龙卷风中,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中,报刊作为宣传宗教、传播西学的物质载体,顺其自然的流入了中国,成为了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不容小觑的因素之一。

外国报刊在中国的作用于影响,大致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一、积极方面:1.早期报刊的宗教传播,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西方技术、现代科技在华的传播。

要征服一个民族,首先要征服它的思想和文化。

可以说,外国报刊在中国的传播,自宗教始。

中国第一份也是世界第一分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便是一份宗教性质很强的报刊,具有很强的宗教宣传性质,绝大部分内容在阐释基督教教义、介绍《圣经》。

同时,由于是中国近代比较早的报纸,从传播方法上也尽量去迎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处处附会儒学,把基督教教义和儒家思想进行比对。

装订也比较保守,咋一看就像是中国的线装书。

1828年出版的《天下新闻》突破了过去的书本样式,改为散张。

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相比,内容也更加侧重于中外新闻、科学和历史,关于宗教的文章已经不占主要地位。

两次鸦片战争后,宗教已经不再是外国报刊在华传播的主要内容,外国报刊更倾向于对科学、政治、新闻时事内容的宣传,例如上海1857年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六合丛谈》和后期的《万国公报》,虽然也包含了宗教内容,但是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份综合性的期刊,大量介绍西方的政治模式和和西方科技知识,减少了宗教教义的传播。

这些变化和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现代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同时,外国人在华报刊的创办也将西方现代化的铅印技术和机器带入中国,为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办报经验,也为报刊成为中国近代政治运动的有力工具打下了基础。

2.商业报纸的出现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快速发展。

商业报纸的出现,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背景下,随着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过渡,报业顺应潮流做出的一种正常反应。

五四时期报刊科技传播的特色与影响

五四时期报刊科技传播的特色与影响

五四时期报刊科技传播的特色与影响摘要五四时期,科学与民主成为两大流行话语。

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报刊的发展繁荣和新闻事业的改革,为报刊科技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当时众多的报刊都重视科学技术的介绍和普及,以《新青年》和《科学》为代表的报刊,刊登了大量科学技术的文章。

科学精神的广泛渗透、内容的丰富和通俗、传播方式的多样是五四时期报刊科技传播的鲜明特色。

五四时期报刊科技传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民众科学启蒙和促进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两方面。

关键词五四时期;报刊;科技传播;特色“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转折时期,中国新闻事业新的历史时期也由此开端。

”[1]五四时期,大量报刊的创办和发展,为科技传播创造了条件,科学技术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同时对民众进行了影响较深的科学启蒙。

1 五四时期报刊科技传播的生态环境五四时期,报刊得到了很大发展,各种新的报刊纷纷应时而出,形成了报刊繁荣的局面。

据估计,在1919年,至少出现了400种白话报,“民国十年全国共有报纸1 134种”,[2]到1927年,大概有2000种之多,现代大众传播意义上的报刊开始出现。

五四时期,也是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创办了一批工程、农、林、水利科学方面的科技期刊,如《电界》、《矿业杂志》、《农学杂志》、《观象丛报》等。

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也为报刊科技传播创造了条件。

五四时期是中国报刊改革的重要时期。

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在报刊上广泛使用,报刊编辑进一步改进,新闻体裁趋向多样化,使报刊日益生动活泼,吸引了更多的读者。

报刊方面的改革,有利于科技传播效果的发挥。

五四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当时的科学家认为,要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必须建立自己的科研体系,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

在这样的思路下,五四时期科学团体纷纷设立,如中华医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国天文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气象学会等,几乎遍及整个科学领域。

_五四_时期四大副刊办刊特色及其对当前报纸副刊的启示

_五四_时期四大副刊办刊特色及其对当前报纸副刊的启示

第24 卷第3 期2009 年6 月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Engineering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24 No.3Jun.2009“五四”时期四大副刊办刊特色及其对当前报纸副刊的启示杨先情(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南宁530004)摘要:《晨报副刊》《京报副刊》《时事新报·学灯》《民国日报·觉悟》是“五四”时期著名的四大副刊,它们在“五四”新文化传播潮流及其新式副刊发展历史上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报纸的不断发展,副刊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明显,四大副刊所体现出的特色在某种程度上为我国当前的报纸副刊提供一些借鉴。

今天的报纸副刊应该责无旁贷地去表现时代精神,同时要保持创新的意识,这是新世纪赋予报纸副刊的使命,也是新世纪报纸副刊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五四”四大副刊;办刊特色;现代报纸;创新中图分类号:G219.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80(2009)03-0122-04纵观我国报纸副刊的发展史,“五四”时期以四大副刊为代表的综合副刊的出现,开创了我国副刊富有思想性和战斗性的光荣传统,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看,它都是我国副刊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一段时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报纸发展很快,尤其是报纸的副刊,现已发展成一种多元化的报纸刊物。

在当今,社会分为不同的消费群,也因此影响了副刊的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了产生了某些问题。

对“五四”四大副刊的研究,就是要寻找它的发展规律,总结它的办报经验,从中汲取营养,为办好我国当前报纸副刊提供一些范式。

一、四大副刊的办刊情况及其特色《晨报副刊》的前身是《晨报》(原《晨钟报》,后改《晨报》)的第7版,主要登载小说、诗歌、学术演讲、随感、小品等,面貌与旧式副刊相似。

1919年2月7日,在李大钊的推动和指导下,《晨报》对第7版进行了改革,主要增加了“新修养、新知识、新思想”的“自由论坛”和“译丛”两栏目[1]。

报刊在新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

报刊在新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

报刊在新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报刊作为一种重要的传媒工具,扮演着在新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角色。

它不仅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时事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塑造公众舆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围绕报刊在新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展开阐述。

报刊在新文化中发挥着宣传和教育的作用。

报纸和杂志作为公共媒体,通过报道和分析时事新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重要事件,向公众传递各种信息。

它们通过信息的传递和解读,帮助公众了解社会状况、掌握国家政策、获得科技进展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报刊作为一种教育工具,通过刊载一些专栏文章、评论、访谈等形式,向读者传授各种学科知识和学习方法,提升读者的科学文化素养。

报刊在新文化中起到了引导和影响公众舆论的作用。

报刊作为一种媒体形式,具有传播观点和意见的特点。

它们通过对社会事件的报道和评论,引导公众的思考和讨论,影响和塑造着公众的舆论。

报纸和杂志的编辑部和记者们在选择和处理新闻事件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选择性报道和评论,从而对公众的认知和态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报刊在新文化中具有引导和塑造公众舆论的重要作用。

报刊也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报纸和杂志作为反映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媒体,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报道和揭露,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进而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进步的实现。

报刊也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合作的平台,通过刊载各种社论、专题报道等,促进不同领域的人们进行交流和合作,推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

报刊还具有娱乐和文化传承的作用。

报纸和杂志不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娱乐内容,如小说、漫画、游戏等,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也通过刊载文化艺术、历史人物等方面的文章,传承和弘扬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报刊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不仅满足了公众对于文化知识的需求,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报刊在新文化中具有多重作用和影响。

它不仅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时事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塑造公众舆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浅析五四时期的报刊业发展

浅析五四时期的报刊业发展

浅谈五四时期报刊业的发展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礼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

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件。

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上签字。

最终,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在4月30日还是签订了《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

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

5月4日在北京爆发了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五四运动的爆发,不仅促进了新文化在中华沃土上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报业的极大发展。

在五四运动之前,《新青年》和《每周评论》占主要地位。

《新青年》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

初名为《青年杂志》。

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

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

五四时期英美文化的译介及影响

五四时期英美文化的译介及影响

五四时期英美文化的译介及影响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我国与外国文学接触频繁时期,社会要变革,文学要革新,从而出现了对外国文学的强烈要求,这就出现了外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大潮。

无数的外国文学被译介进来,当然包括英美文学。

它们使当时的中国看见了另一个世界,更促进了新文化运动并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深远影响关键词:英美文学译介五四时期五四时期翻译活动异常活跃,译介了大量外国作品,其中英美文学占了很大比例。

此时的翻译不是个别人的事业了,而成了庞大的翻译队伍的要求。

《新青年》《小说月报》等刊物大量登载翻译过来的英美文学作品。

此时的翻译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是以前任何时期所不能比拟的。

据不完全统计1919年-1927年间译介的各国作品总数达437种,其中英美作品占114种,占26%一. 此时英美文学作品的译介因当时的社会情况有着鲜明的特点1.1译介的英美文学作品有独特的思想性英美文学初期的译介注重趣味性,译介作品的质量也参差不齐。

五四时期,处于社会变革的需要。

提出了新文化喝新文学运动批判封建主义的旧文化,这就使外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也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因此这个时期的译介活动主要针对能对中国文学起到文化批判和文化启蒙作用的外国作品尤其是那些有现实意义及具有社会批判力量的17世纪以后的现当代作品。

拜伦的《哀希腊》最初由梁启超翻译过,“五四”时期又有胡适、柳无意等的译文。

《哀希腊》之所以受到重视,不是因为它的文学性,而是它的反抗精神。

梁启超曾说“他这诗歌正是用了激励希腊人而作。

但我们今日听来,倒像有几分是为中国说话哩。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

鲁迅先生也揭示过时代原因:“其实,那时Byron之所以比较的为中国人所知,还有别的原因,就是他的助希腊独立。

时当清朝的末年,在一部分中国青年们心中,革命思潮正盛,凡叫喊复仇和反抗的,便容易惹起感应”。

(鲁迅,《坟・杂忆》,《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广受欢迎也是在与他和他的作品在当时被认为是民主和自由的象征。

综合分析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与影响。

综合分析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与影响。

综合分析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与影响。

在华外报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综合分析如下:1.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在中国相对封闭的时期,外国报纸成为了外界信息和文化的窗口,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了解国际动态、科技进步、文化风貌等方面的渠道。

它们促进了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带来了外来思想和观念的引入。

2.媒体发展和新闻业改革:外国报纸的介入推动了中国的新闻业发展和改革。

外国报纸引进了现代化的印刷技术、新闻报道方法和商业模式,推动了中国新闻业从传统的官办报纸向民间商业报刊的转变。

3.民主观念和社会进步:外国报纸在报道上讲究客观、公正和多元的原则,它们的存在和观点的传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外国报纸传递了民主观念、人权保护、社会进步和现代化等理念,激发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需求。

4.培养新闻人才和推动新闻教育:外国报纸在中国环境中孕育了一批新闻从业人员,其中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

他们通过在外国报纸工作,获得了现代新闻报道和编辑技巧的培训,为中国的新闻业发展和传媒教育的推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5.影响社会舆论和权力控制:外国报纸在报道中常常关注社会风气、政府政策和社会问题。

它们通过批评、调查报道和舆论引导,影响了中国社会舆论的走向,推动了政府的政策调整和社会问题的解决。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的在华外报在推广新闻报道和印刷技术、促进文化交流、传递民主观念、推动社会进步、培养新闻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和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们丰富了中国的新闻传媒环境,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动力和推动力。

评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报刊新阵线

评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报刊新阵线

评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报刊新阵线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青年学生在20世纪初为进行革命、民主和科学的运动,反对封建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

这一运动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化和知识分子觉醒的标志,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报刊新阵线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形成的一股强大力量,通过创办新的报纸和杂志,宣传新的思想观念,传播新的知识,推动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

这些媒体平台成为了青年学生表达自由思想的渠道,对社会引发了深刻的反思和讨论。

报刊新阵线的形成不仅拓宽了媒体的传播渠道,还带动了新的文化思潮和知识产业的发展。

它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和文化,推动了文学、艺术、新闻业、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繁荣。

然而,报道和观点的多样性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思想冲突。

当时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可能存在一定的偏颇和主观性,有时甚至涉及到政治敏感问题。

因此,在评价报刊新阵线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并理性看待其影响。

五四时期进步报刊的出版实践及价值

五四时期进步报刊的出版实践及价值

五四时期进步报刊的出版实践及价值作者:廖立胜余冰来源:《出版参考》2022年第08期摘要:五四时期,在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进步青年以笔墨为枪杆,编辑出版了灿若繁星的新兴报刊,发表主张、唤醒国人和示威抗议。

这一时期,进步青年显示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出版发行的进步报刊宣传着新文化与新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报刊的出版工作锻炼了青年学生,培育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有生力量。

关键词:五四运动青年知识分子进步青年报刊编辑出版五四时期,中国人民积极传播新思想和新文化,寻觅救国图存的道路,报刊出版事业勃兴。

在琳琅满目的五四报刊中,进步知识青年编辑出版发行的报纸期刊是独树一帜的景致。

五四风雷中,知识分子不再是受军阀政府愚弄的乖从“奴隶”,青年学生也不再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匠”。

进步青年以报刊为战斗阵地,以笔墨为武器,编辑出版了新兴报刊,为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五四时期进步青年报刊的出版图景“五四运动前后,我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1]其中,不少为青年知识分子独立创办的报纸与期刊,构筑了一幅繁荣的进步报刊出版图景。

(一)青年学生是进步报刊出版的主要力量五四时期,青年学生走在了时代前列。

许多青年在《新青年》等先驱杂志的影响下,开始编辑出版进步报刊来传播新文化和新思想。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国民》和《新潮》”[2]。

《国民》是进步学生团体国民杂志社自办的期刊。

1918年5月21日,北京大学等学校学生与留日归国学生共同向北洋军阀政府发起请愿,要求废除丧权辱国的《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虽然请愿活动无疾而终,但爱国青年却在活动中为着挽救中国的共同目标而凝聚在一起。

同年10月,参与请愿的学生团结成立学生救国会,并组织设立国民杂志社。

为了更好地推动年轻人的思想解放和意识更新,国民杂志社编辑出版机关报《国民》,号召广大青年参与当中斗争。

“五四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与报刊舆论的兴起、革新

“五四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与报刊舆论的兴起、革新

第39卷第4期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Vol.39No.4 2019年7月Academic Forum of Nandu(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Jul.2019五四后”新文彳运动的发展与报刊舆论的兴起、革新陈占宏(上海远东出版社综合编辑中,L、,上海200035)摘要:人们通常会认为,“新文化运动”是指“五四前”陈独秀等人所提倡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并认为这样的新文化运动促成了随后的五四学生运动。

其实,新文化运动并没因五四运动而中止,反而“广泛地澎湃地由五四运动而扩大”。

这表现为“五四后”社团林立%期刊迭出、言论蜂起。

"五四后的新文化运动”,受五四学生运动的刺激和鼓舞,以知识青年和政治团体为主体,承继“五四前”新文化运动注重思想革新之精神,对政治、社会问题发表意见。

与“此前的”新文化运动相比,其刊物更为丰富,范围更为广泛,声势更为浩大,效果更为明显。

然而却常为人所忽视和误解&关键词:五四运动;出版;"五四后”的新文化运动中图分类号:G239.29文献标识码:A一、思想的“物质力量”的认识和启发:新文化运动对五四学生运动的启蒙作用五四运动中,在上海专注于理论建设,而不再只注重实际革命的孙中山,亲眼看到了五四运动中舆论的力量,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民众的力量5数月后的1920年1月29日,孙中山写了那封著名的"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在这封信中,他说: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

于是蓬蓬勃勃,抒发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

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

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

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樱其锋。

此种新文化运动,文章编号:1002-6320(2019)04-0115-06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

五四运动:中国向西方文化融合的重要里程碑

五四运动:中国向西方文化融合的重要里程碑

五四运动:中国向西方文化融合的重要里程碑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它不仅发生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同时也引发了一场文化革命。

这场文化革命标志着中国向西方文化融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正处于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之中。

传统文化已经陷入了困境,无法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贡献。

因此,五四运动成为了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契机。

一方面,五四运动使中国人民加强了对西方文化的认知和探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

首先,五四运动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五四运动中不断涌现的新文化、新思想开始融入中国人的思维中。

自此,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触西方先进文化,在从传统文化中脱离出来的基础上,开始追求“新”的东西,努力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强化了中国人民对自由、民主、平等和法制等西方文明的认识,这对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极其重要。

其次,五四运动对孙中山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四运动中涌现的“民族主义浪潮”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切断,为孙中山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这种“民族主义浪潮”对于孙中山的提法提出了更明确的诉求,也为中国人民的民族复兴指明了方向。

再次,五四运动为中国的文学艺术带来了强烈的刺激。

五四运动中大量的新文学作品的涌现,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无尽的生机和活力。

其中,雪松社的文学运动更具有代表性。

这个新的文学组织不仅为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战斗场所,而且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至关重要。

其作品更是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深刻揭示了中国人民内心的苦痛和无奈。

最后,五四运动对于中国人民的政治觉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中呼声最高的是“民主”和“科学”,是“反对专制、统治和奴役”。

这种呼声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共鸣,成为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之一。

五四运动还鼓励了各种群众组织和政治派别的发展,包括各种工人和农民组织以及左翼思想和民主思想的出现。

五四时期中国报业的发展

五四时期中国报业的发展

《每周评论》及五四时期的学生报刊
• 一战后,国家前途未卜;十月革命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的传播。为了加强这一时期的政治宣传,及时报道时事 和评论实际政治问题,陈独秀和李大钊决定创办《每周评 论》,用以配合《新青年》更好地进行政治宣传、开展思 想文化斗争。
《湘江评论》
——湖南学生联合会的机关报 1919年7月4日创刊,由毛泽东负责筹办并任主编。 《湘江评论》是一份4开4版的周刊,形式模仿《每周评 论》,设有“东方大事述评”、“西方大事述评”、“湘 江大事述评”等栏目。 《湘江评论》以“宣传最新思想为主旨”。其发表的最 重要的政治论文是毛泽东撰写的《民众的联合》。毛根据 十月革命的经验,分析了五四运动后我国革命发展的状况, 提出了组织民众大联合的主张,他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重 要原因在于没有发动和联合群众的力量。 《湘江评论》还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 胜利,介绍世界革命形势,传播新思想,旗帜鲜明地进行 了反帝反封的宣传。 他的出版,受到了反动阶级的仇视。1919年8月,被湖南军 阀用武力查封。
6.新闻教育的开创和新闻研究的发展
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徐宝璜和《京报》社长邵飘萍一起受聘为“北 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老师,这个学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新闻学 研究团体,它的成立代表了我国的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也 是标志着新闻学在我国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开端。 五四时期的新闻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新闻学理论,新闻业务和新闻史。
启蒙报刊的产生
• 1911年辛亥革命后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使中国的报刊事业 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批以反对封建思想、宣传新思潮为中 心内容的报刊开始出现。有代表性的是1915年在上海创办 的《青年杂志》 (后改名《新青年》)。它提出 “民主” 和“科学” 的口号,发起对孔子思想的批判,倡导文学 革命,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 1918年12月,《新青年》的主持人陈独秀和李大钊等又 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接着,北京国民社、新潮社也 分别出版《国民》杂志和《新潮》月刊,与《新青年》相 配合。同时,北京《晨报》、《国民公报》上海《时事新 报》《民国日报》(上海)等,也出版支持新文化运动的副 刊。 • 五四运动中的报刊 五四运动促进中国报刊蓬勃发展,短 时间内即涌现 500种左右。最为活跃的是学生报刊 。在爱 国运动中 ,很多省、市都成立了学生联合会,纷纷出版 报刊。著名的有《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五七》日刊(北京)、《上海学生联合会日报》和《学生 周刊》(武汉)等。

报刊在“五四”新诗传播实践中的价值与意义的开题报告

报刊在“五四”新诗传播实践中的价值与意义的开题报告

报刊在“五四”新诗传播实践中的价值与意义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之一,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在文化领域,“五四”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艺思潮,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变革。

当时,报刊成为了新诗的传播渠道,通过发布、推荐和评论等方式,推动了新诗的流传和发展。

因此,研究报刊在“五四”新诗传播实践中的价值与意义,对于深入理解“五四”文化历史和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报刊在“五四”新诗传播中的重要角色早在“五四”前夕,众多新诗家和文艺青年都聚集在一些文学刊物中,如《新青年》、《晨钟》、《天涯》等,将自己的诗作发表在这些刊物上。

这些刊物不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还给新诗传播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因此,可以对这些刊物的发展历程和影响力进行探究,并分析报刊在新诗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

2. 报刊的编选理念和文学价值观的传递报刊在选择诗歌时,往往会考虑一系列的因素,如文学价值、时代背景、思想倾向等。

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刊物的选题和推荐,了解当时的文学审美和价值观念,并探究其对新诗的影响。

3. 报刊的评论和批评作用在“五四”时期,许多文学刊物都会对新诗进行评论和批评。

这些评论和批评对于新诗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可以对当时的文学评论家和作品评述进行研究,探究他们在新诗传播与创作方面的作用。

三、研究意义通过对报刊在“五四”新诗传播实践中的价值与意义进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五四”文化运动在文学领域的影响和作用。

此外,还可以了解报刊在文学领域的作用、功能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现代文学创作和文学刊物的发展。

同时,还可以为新诗的发展探索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五四时期《东方杂志》的科学传播

五四时期《东方杂志》的科学传播

The Eastern Miscellany and the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 Technology Around the May 4th
Movement Period
作者: 陶贤都;邱锐
作者机构: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科技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长沙410082
出版物刊名: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页码: 68-72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6期
主题词: 五四时期;《东方杂志》;科学传播;特色
摘要:�东方杂志》是我国近代影响深远的大型综合性杂志,1904年由商务印书馆创办。

五四时期,《东方杂志》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科学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东方杂志》科学传播内容丰富,既传播科技知识,又传播科学精神,注重传播的时效性、通俗性和实用性,运用图片增强传播效果。

《东方杂志》的科学传播对民众起到了科学启蒙的作用,并对当时社会迷信思想进行了批判,引进国外先进科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科学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时期报刊杂志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的作用摘要报刊杂志是社会中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工具,并且在不同文化交流中起到沟通传播的纽带作用,这在五四运动时期表现的尤为突出。

五四运动时期,在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大量报刊杂志中,中国的爱国进步人士通过杂志报刊向中国介绍了西方的科学民主思想,并吸引世界关注中国的思想文化,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本文考察了五四时期重要报刊杂志在五四运动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史实,并对此做出分析。

关键词:五四运动时期;报刊杂志;中西方文化交流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duri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 therole of cultural exchangeABSTRACT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is the social culture of important communication tool, and in different culture communication link plays communication role, which spread in the period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performance is very outstanding. May 4th movement, in the large have sprouted appeared in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Chinese patriotic progress to the Chinese people through magazines of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western scientific and democratic ideas, and attract the world attention to China's ideological culture, promoted the exchang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This paper in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May 4th movement important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May 4th movement period of this historical facts, and make analysis.Key words:The May 4th movement;Newspapers and magazines;Exchang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目录引言 (1)1. 五四时期较为重要的报刊杂志………………………………22. 各报刊杂志推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史实和影响..................22.1 报刊杂志的宣传传播作用................................................2 2.2 宣扬西方科学与民主......................................................22.3 传播马克思主义 (4)2.4 报道国际重大事件 (4)2.5 全面介绍西方文学哲学科技著作 (5)3. 总结 (6)引言五四运动时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其中报刊杂志在文化的交流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通过各类的报刊杂志更加普及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科学的认识和了解,也引发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重新审视。

1. 五四时期较为重要的报刊杂志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的各类报刊杂志种类繁多,数量庞大。

但是对社会思想、政治、文化影响较为巨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新青年》(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

月刊。

初名《青年杂志》)、《新潮》(1919年1月创刊于北京。

月刊。

为北京大学的学生刊物)、《每周评论》(1918年12月创刊于北京。

由陈独秀、李大钊发起并主编。

为五四时期重要的政论性刊物)、《国民》(1919年1月在北京创刊)、《晨报》(1916年8月创刊于北京。

《晨报》的前身为《晨钟报》,1918年12月改称《晨报》)。

这些报刊杂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文化知识分子的群体意志,成为中国思想的领导中心,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因此,本文以以上几种杂志报刊为出发点,进而深入探讨五四时期报刊杂志在中西文化交流当中发挥的作用。

2. 各报刊杂志推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史实和影响2.1 报刊杂志的传播宣传作用五四运动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质的变化。

同样,这一时期对于中国新闻业得发展而言,也是一个变革的时代。

报刊杂志作为主要传播媒介,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成为了宣传新思潮、新思想的园地和新旧思潮论战的阵地,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军。

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说过:“出版的根源意义是让一种想法公之于世,交给‘公众’研判思考,再酝酿出变化社会的土壤。

”而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正是将他们的一种想法通过报刊杂志交给公众思考,最终影响到整个历史的发展轨迹。

2.2 宣扬西方科学与民主《新青年》是在中国内忧外患极其严重的黑暗岁月诞生的,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始。

发表在1卷1号的具有发刊词性质的《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了六项希望:“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隐退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并告诫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这是《新青年》第一篇纲领性文章,它旗帜鲜明地揭示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并由此拉开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因此《警告青年》一文成为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而贯穿于六项标准中的一条红线是科学与民主。

科学与民主是检验一切政治、法律、伦理、学术以及社会风俗、人们日常生活一言一行的唯一标准,凡违反科学民主的,哪怕是"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

《新青年》创刊之后,首先抓住的是思想文化问题,并以“除旧布新”作为方向。

这一时期,刊物上发表的易白沙的《孔子平议》、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鲁迅的《狂人日记》和吴虞《吃人与礼教》等文章带给中国思想界的震撼,对于思想解放所起的重大作用,则是当时其他报刊上的政治、时评性文字所不可比拟的。

而陈独秀发表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坚定地宣称:"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能救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新青年》对民主、科学的张扬,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唤醒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为西方各种新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这就再一次号召和鼓舞全国人民投身于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此后,新文化运动达到高潮,并且从思想上诱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在新文化运动刚刚兴起,《新青年》孤军奋战之际,《新潮》杂志脱颖而出,毅然投身于新文化阵营。

《新潮》的出版,扩大了《新青年》所发动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同样宣传了新思想、新文化,宣传科学与民主。

《新潮》以文艺复兴为英文名,表明了力图启蒙民主思想的主旨,它以科学民主精神为武器,从一开始就举起“伦理革命”的旗帜,发表了大量富有战斗性的文章,如所刊载的《人生问题发端》、《万恶之源》、《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等文,积极提倡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批判封建的“纲常名教”,痛斥封建家庭为“万恶之源”。

这些都有力的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晨报》的前身为《晨钟报》,1916年8月创刊于北京。

1918年12月改称《晨报》。

《晨报》从创刊起就设有副刊性的第七版,但内容仍未脱出旧式副刊低级趣味的窠臼。

1919年2月7日,《晨报》在李大钊的帮助下,发布“改良预告”,宣布将第七版副刊大加改革,增加“自由论坛”和“译丛”,以介绍“新修养、新知识、新思想”,从而使《晨报》副刊一举成为五四时期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阵地。

另外,详细考察身处于新文化传播热潮中的《晨报》附刊,不难看到它作为新文化传播媒介中重要的一份子对“赛先生”的全面传播,这其中既有着延请“赛先生”的虔诚与矢志不渝的表露,也有着“赛先生”来后中国社会变化的展现。

可以说,《晨报》附刊的十年是中国“五四”时期新文化报刊进行科学启蒙传播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缩影。

2.3 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期,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中国国内关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大量出现。

例如,由李大钊负责编辑的《新青年》6卷5号,几乎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专号。

该专号刊登了《马克思学说》、《马克思传略》、《俄国革命之哲学的基础》等一系列评介文章,同时刊登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向国人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阶级斗争学说和历史唯物主义三方面的基本观点。

这个‘专号"标志着《新青年》由宣传资产阶级民主的刊物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阵地。

此外,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也是《晨报》副刊改刊后的一个重要内容。

为纪念马克思诞生101周年,《晨报》副刊从1919年5月5日起,创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论著,其中包括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的最早中译本。

该栏目与《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专号”彼此呼应,对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时期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

《晨报》副刊还对其他西方新思潮作了大量译介,尤其对杜威来华所作的演讲,作了详尽的刊载。

1921年10月12日,《晨报》副刊在鲁迅的帮助下,改称《晨报副镌》,以四开四版的单张出版,名噪一时。

此后,《晨报》副刊继续宣传新思潮,刊载介绍苏俄十月革命和列宁的论著,并在1923年11月出版“俄国革命纪念专号”再者,五四运动后,《国民》亦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苏俄的情况。

曾刊载了李泽彰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章,费觉天译的《马克思资本论自叙》,并介绍苏维埃俄国的经济组织和新农制度。

五四时期各类报刊杂志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传播,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以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找到挽救国家危亡的道路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是其重要的思想基础。

2.4 报道国际重大事件于1918年12月由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发起的《每周评论》在五四运动前和五四运动中发表的大量文章,为五四时期重要的政论性刊物,是“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的旗帜,在国内文坛有广泛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