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徐卫军
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摘要:受中国的传统观念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影响,水资源被长期浪费且无偿利用,导致中国人民的节水意识低下,造成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和水资源非持续开发利用,水资源不断减小日益短缺,如何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已经成为当代世界人们关心关注的主要问题,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生存的共同使命。
正文:1. 我国水资源现况:我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28124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平均年径流量27115亿立方米,地下水8288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资源量计量,人均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我国水资源总量是可观的,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导致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上述主要国家,也大大低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
如果从单位耕地面积水量来看,也远远小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们用全世界7.2%的耕地,养育了全球1/5的人口,从中可以看到我国的水土资源是多么稀缺。
我国水资源面临严峻形势,人均淡水资源量低,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水资源利用效益差、浪费严重。
水污染严重,不少地区和流域水污染呈现出支流向干流延伸,城市向农村蔓延,地表向地下渗透,陆地向海洋发展的趋势。
近几年来我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立方米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 64亿立方米,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水资源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短缺资源,成为制约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之一。
因此,对我国的水污染防治需给予高度的重视,以实现我国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从时间分配来看,中国大部分地区冬春少雨,夏、秋雨量充沛,降水量大都集中在5~9月,占全年雨量的70%以上,且多暴雨。
黄河和松花江等河,近70年来还出现连续11~13年的枯水年和7~9年的丰水年。
加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地球 上水 的总 贮 量 约有 1 . 3 9亿 k 3 其 中约 m, 9 %为 海洋成 水 , 能 直接 为 人类 利 用 。淡 水 的 总量 7 不 仅为 0 3 亿 k 3而且这不足地球 总水量 3 、6 m, %的淡 水 中, 7 . %是 以冰川和冰帽形式存在于极地和高山 有 72 上 , 难 以为 人 类 直 接 利 用 ;2 4 也 2 . %为 地 下 水 和 土 壤 水, 其中 23 / 的地下水深埋在地下深处 ; 江河 、 湖泊等 地面水 的总 量 大 约 只 有 2 3万 m3 占 淡 水 总 量 . , 的 03 %。因此 , .6 只有约 2 %的淡 水是 类 易于利 用 0 的, 而能直接取用的河 、 湖淡水仅 占淡水总量的03 . %。 可见 , 供人类 直 接利用 的淡 水 资源 是 十分有 限 的。 可
中 , 社会 主义 现代 化 的不 可 替 代 的 重要 的组 成 部 它是
对 我 国来说 水危 机 已经 降 临 , 90万 k 2的大 在 6 m 地上 , 工程型缺水 、 资源型缺水 、 浪费型缺水 、 污染型缺 水 、 置 型缺水 无 处不 在 。水 资 源是 人 类 生 存 的基本 配 必须 品 , 又是生 态 和环境 的有 机组 成部 分 、 社会 经济 发 展 的基 础 、 前提 和保 障 。水 的问题 已经成 为 2 1世纪 中 国可持续发展的主导性的瓶 颈 因素。可见 , 即将进 在 入新 纪元 的 中国 已经到 了非改 变 这 06 期( 0 期)
地球表 面的水在太阳辐射能和地心引力的相互作 用下 , 不断地蒸发 和蒸腾到大气 中, 并在空 中形成 云, 在大气环流的作用下传播到不同的地域 , 以降雨或 再 降雪等形式 回到海洋或陆地 的表面。这些降水 , 一部
论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管理。
论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管理。
发布时间:2022-01-10T02:44:06.576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1年11期作者:张正光[导读] 对我们的水利工作有一个积极的指导作用和推进作用。
同时也为我们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了警示。
滨海县水资源管理办公室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自古以来,水是我们赖以生存必不可少的,也是万物生长而不可缺的一种自然资源。
我国人口众多,一直以来是缺水大国,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两千三百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
依托大型水利枢纽设施和江都水利枢纽展览馆,积极开展国情和水情教育,加快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对我们的水利工作有一个积极的指导作用和推进作用。
同时也为我们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了警示。
一、滨海县城镇居民住宅小区用水现状滨海县地处淮河流域下游,苏北平原中东部,长三角经济区北缘。
东临黄海,是南到盐城市,西到淮安市,北到连云港市的中间位置,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
作为江苏省沿海经济发展重地,严格遵循了我国可持续发展以及相关节水工作方针。
并且依靠相关科技技术手段,在居民用节约用水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回望过去,滨海居民用水浪费问题也是严重,并且人均用水量呈现出不断增长趋势,为滨海节约用水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滨海也和全国各地城镇发展一样,呈现出了全面发展趋势,城镇居民家庭人口也不断增多、居民用水量也不断增多。
针对滨海各个领域用水比例进行了详细分析,其中居民用水所占总比例最多,占 35.74%。
二、要转变节水用水观念,提高对水深层次的认识(1)从人类向大自然无节制的索取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从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转变为认识到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积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全面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水生态治理修复
积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全面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水生态治理修复□河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苏银增收稿日期:2017-10-26党的十九大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大政方针,就推进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制定了战略部署,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重大政治论断,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论断,确定了许多新任务、新举措,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大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明确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要求,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明确了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根本方针;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新的两步走战略的重要指标,明确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生态文明将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一道得到全面提升;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为我们加快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下,省委、省政府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河北重要指示的重点任务,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出台了《河北省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久久为功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打造了塞罕坝机械林场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生动范例;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这一生态治理标志性工程,困扰河北多年的地下水超采得到初步遏制,项目区地下水位下降趋势明显减弱,部分区域止跌回升;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引黄入冀补淀等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实施岗黄水库等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开展白洋淀、衡水湖、永定河、滹沱河、滏阳河、洋河等重点河道综合整治,水生态状况持续好转;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累计治理面积6400多km 2,工程区减沙效益达70%以上;建成邯郸、邢台、承德等国家级水生态试点城市,打造了张家口、承德、秦皇岛等国家级水生态文明示范区,全省重点区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徐卫军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徐卫军(长江科学院工程安全与病害防治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2)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自身的生存、享受和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自然界中,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籁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宝贵资源,又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既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的必经之路。
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用水量在不断增加,排放的废水、污水量也在不断增加,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不协调关系在“水”上表现得十分突出。
因此,人在处理好与自然关系的框架中,必须处理好人与水的关系,以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谐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
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共同体。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
它主要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阶层结构之间的和谐3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1)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
所谓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就是指人与所处的环境和谐共生,人类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资源,爱护环境,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
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社会生产力就难以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就难以得到保障和改善,在财富极度匮乏的社会中必然潜伏着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就难以形成和谐社会。
(2)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
开展“水文化”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水文现代化做贡献(徐玺银)我为发展做贡献
开展“水文化”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水文现代化做贡献(徐玺银)我为发展做贡献水,民族之源;水,生命之源;水,文化之源,水作为自然资源,生命的依托,万物都离不开的生命之源,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以及对自然的认识,水以其原始宇宙学的精髓内涵已渗入人类文化思想和意识深层。
人类在创造了辉煌文明和悠久灿烂的水文化的背后,始终跳动着、支撑着,推进和引领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推动着水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源远流长的水文化,始终流淌在水文人的血脉里,体现在水文人战胜困难,奋斗追求的行为中,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改革开放的外部环境,孕育和滋养了当代水文化;市场经济的运行操作,磨砺和锤炼了当代水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丰富和升华了水文化。
在当代水文化的鼓舞下,水文创造化地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水文化特点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现代水文化极大地促进了水文加快步伐,推动了事业的发展。
现代水文化极大地激发了水文人创业创新的智慧和勇气,对水文事业起到了推动和支撑作用,成为水文人加快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现代水文化的鼓舞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发明创造成为水文行业的引领和水文职工的共识,水文人在创业、创新、创造的实践,使劳动、知识、技术、管理中的活力亮相迸发。
现代水文化培育了水文人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意识和理念,水文系统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创新和总结,发展思路,更加明确,“稳步推进水文现代化,以优质的水文水资源信息支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水文工作者的共识。
我们制定的《全国水文事业发展规划》和《水文现代化建设指导意见》描述了全面提高水文行业整体素质和水文服务的整体功能,建立与现代化国家相造应的水文监测与评价、管理、服务体系的总体目标和任务,为水文系统适应和满足新的治水思路的要求,正确把握水文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和任务,为加快水文现代化建设步伐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2007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召开
 ̄■■ ■ ■i —— —— —— ■ ■■ ■■ ●■ —_ l |
_
( )以 科学 发 展观 为统 瓴 .全 藏 推进 可持 蛾 一
发腱水利
套蛐 谢 邋 水 制 圮 设
刻. 更需要我们注重总结过去. 精心谋划未来。 辞旧迎i之际. l I } 尽管我们无暇停下
酊行的脚步. 却应该给思考留下时阃和空间. 20 年新在何处9 07
华到 会致词。
在工作报告 中,汪恕诚部长概括 并总结 了 2 0 年水 利工作的突 出特 点 06 及重要进 展 , 四个方面论述 了全 面推进可持续发 展水利 的重要 任务 , 穿 从 贯 了科学 发展观 的主线;从解决人 民群众最 关心 、 直接 、 现实的利益 问题 最 最 人手 , 明确提 出了当前要着力抓 好的四件 大事 , 体现 了构建 社会主义 和谐 社 会和新农村建 设对水利工作 的迫 切要求 对 做好2 0 年水 利工作 的重大意 义 07 进行 了分析 强调 , 全年工作的总体要 求和主要任 务进 行 了具体 部署 汪恕 对 诚强调 , 认真贯彻 十六届六 中全会 和中央经济工 作会议 、 中央 农村工作会议 精神 ,全面落实科学 发展观 , 着力 抓好病险水库 除险加固 、农村饮水安全保
■ 一■ 二~…■t ■ _ _ ■” ■ ■ ■二■ ■ ■ ■ ■ — ■ ■
障、 灌区 “ 两改一提高” 移民政策法规落实四件大事, 、 统筹做好防汛抗旱、
重点水利 工程 建设 、 水型社会建设 、水利管理和 改革等各项工 作 , 面推 节 全 进可持续 发展 水利 , 以水资源的可持 续利用保 障经 济社 会的可持续 发展 , 促
这是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本次会议上向参会的近百名代表们多次强调的一句 话。 汪恕诚部长反复强调并加重语气提出的四件水利大事即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农 饮水安全、灌区 “ 两改一提高”和水库移民政策法规落实。 细心人已经感觉到 . 部党组明确将涉关民生的几件工作摆在一个相当的高匿 。
水利水电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研究
水利水电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研究摘要:随着水利水电工程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关键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水利水电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我们评估了现有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策略。
关键策略包括:优化工程规划与设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生态保护与恢复,加强社会参与与合作。
这些策略的实施有望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规划与设计,水资源利用效率,生态保护与恢复,社会参与与合作引言:随着科技和工程的不断进步,水利水电工程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工程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通过综合研究和案例分析,我们将重点关注工程规划与设计、水资源利用效率、生态保护与恢复以及社会参与与合作等关键策略。
这些策略的实施将有助于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水利水电工程作为人类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对生态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涉及大面积的土地开发、水域改造以及河流调水等活动,这些活动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和影响。
1、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通常需要大量土地,导致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大面积的土地开发和植被砍伐破坏了原有的生态格局,使许多动植物失去了栖息地,甚至面临灭绝的危险。
2、工程建设可能改变河流的水文特征,导致水域生态系统的破坏。
河流调水、堤坝建设等工程活动会改变河流水量、水位和水流速度,影响鱼类迁徙和繁衍,也会破坏湿地和沿岸生态环境。
3、水利水电工程的运行也会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
比如水库蓄水会导致上游湿地的淹没,水库蓄水和放水过程中可能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还有可能导致下游水位波动,影响下游的生态系统。
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水,是生命之源,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水资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水资源管理,简单来说,就是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调配进行有效的规划和控制。
其目的是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满足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和不同用户的需求,同时保障水资源的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它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长期的、稳定的发展模式。
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如果水资源管理不善,会导致水资源的浪费、污染和过度开发,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如果灌溉方式不合理,大量的水资源会被浪费,不仅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可能导致土地盐碱化等问题。
在工业生产中,如果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会污染河流和湖泊,破坏水生态系统,影响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
其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指导。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水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例如,在制定水资源规划时,要综合考虑水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合理确定水资源的开发规模和开发方式。
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要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生态修复,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促进经济发展。
水资源是许多产业的重要生产要素,如农业、工业、服务业等。
通过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可以保障这些产业的用水需求,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增长。
同时,水资源管理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节水设备制造、污水处理等,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
水土保持是北京生态屏障及绿色奥运之基础_徐维浩
第8卷第4期水土保持研究V ol.8 N o.4 2001年12月Resear ch o f Soil and Water Conserv ation Dec.,2001水土保持是北京生态屏障及绿色奥运之基础徐 维 浩(北京市水利局,北京 100036)摘 要:北京以“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现代理念取得了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水土保持是北京实现绿色奥运理念,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实践出发,旨在阐明通过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为北京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以期将绿色奥运的理念落到实处。
关键词:北京;水土保持;绿色奥运;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3409(2001)04-0010-03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s the Core of Ecological Defenceand Base of Green Olympics in BeijingXU Wei-hao(Beij ing W ater Resources Bureau,B eij ing100036,China)Abstract:Beijing has g ained the r ig ht to host2008Olympic Game.With the idea of“g reen Olympics,science and technolog y Oly mpics,human Olym pics”,and also get the w hole w o rld's support.Water conservancy is the m 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idea realizing gr een Olymp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Beijing. Combined w ith Beijing's soil and w ater conservation wo rk,it is clarifies that we sho uld str engthen soil and w ater conserv ation w o rk to r ehabilitate goo d ecolog ical environment and realize g reen Olym pics.Key words:Beijing;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g reen Oly mpics;sustainable dev elo pm ent 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周口店地区有“北京人”,距今1万年的新石器时代有“东胡林人”。
水资源节约与可持续利用问题简析_1
水资源节约与可持续利用问题简析发布时间:2022-01-06T05:01:59.247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1年21期作者:蔡微虹[导读] 水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蔡微虹广州市水务科学研究所(挂广州市二次供水技术咨询服务中心牌子)广东广州 510000摘要:水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部署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方针,水资源节约与可持续利用已经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针对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的问题,本文对水资源节约与可持续利用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望可以为水资源的节约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水资源节约;可持续利用;问题;对策尽管我国的水资源较丰富,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对水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及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等原因,导致水体被严重污染,地下水位也在快速下降,这些问题的出现,对我国社会及经济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水的承载空间决定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为破解水资源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缓解当前水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
1.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1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进一步上升,南涝北旱情况进一步加剧。
持续干旱会引发城市供水危机,危机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洪涝灾害的发生强度大、范围广、次数多、时间长,对自然生态及人们的安全形成较严重的威胁。
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总体不高,部分地区过度开发,河道断流、湿地萎缩、地下超采等问题严重。
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坏、水环境污染三大问题交织。
关于水资源保护工作的讨论
关于水资源保护工作的讨论作者:韩威风兰香万永生来源:《环球市场》2019年第23期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当前水资源的现状,进而分析了水资源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并提出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措施。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工作;讨论一、我国的水资源的现状水是人类能够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维持自然的基本要素。
当前,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导致水资源严重匮乏,特别是淡水资源。
我国虽然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是由于分布不均匀,部分地区缺水严重,而且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就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使我国缺水情况越发严重。
为了倡导建立资源型社会,我们应该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这也是当前相关部门应该考虑的重点问题。
我国水资源丰富,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世界淡水资源的百分之六,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排名第四。
但是我国是人均淡水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在世界上也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国家,所以为了我国能够长远发展,我们必须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首先我们应该正视当前水资源短缺现状,由于我国水资源分布十分不平衡甚至这种情况将长期存在,所以我们应该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化分配,这样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缓解当前我国水资源紧张问题。
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水资源匮乏还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发展。
但是这种影响随着水资源分布的不同情况而不同。
一个地区的水资源存储情况要是能和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相适应,才能够真正实现社会的长远发展。
不过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和水资源使用情况十分不对称,各地区普遍存在水资源短缺和污染的情况,这不仅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特别是有些地区虽然水资源占有量比较多,然而却没有真正实现可持续利用。
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使用。
国家也应该积极倡导水资源的保护,根据当前水资源利用现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尽快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论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充分利用
论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充分利用摘要: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离开了水人类无法生存。
同时,它又是工农业生产与发展的必要物质,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水。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多,随之而产生的供需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为了缓解用水矛盾,有关部门虽然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但由于缺乏自主节水激励机制、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手段以及用户自主节水的积极性,水资源浪费依然严重。
为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缓解用水压力,我们应该联合政府、机关、企业和个人,运用经济、法律、科技等手段使我国水资源得以可持续发展和合理利用。
本文针对我国的水资源的现状和水资源利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措施,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资源问题;充分利用;措施中图分类号:tv2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2一、我国的水资源的现状(一)水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中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四位。
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约相当于日本的1/2,美国1/4,俄罗斯的1/12,居世界第109位。
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家之一。
(二)水土资源区域分布不相匹配全国水资源80%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3490m3,亩均水资源量4300m3,属于人多、地少、经济发达、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
长江流域以北广大地区的水资源量仅占全国14.7%,人均水资源量770m3,亩均约471m3,属于人多、地多、经济相对发达、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其中黄淮海流域水资源短缺尤为突出。
中国内陆河地区水资源量只占全国的4.8%,生态环境脆弱,开发利用水资源受到生态环境需水的制约。
(三)水资源补给年内与年际变化大受季风气候影响,中国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大部分地区年内汛期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0%左右(南方60%,北方80%左右)。
中国的南水北调海线方案
综上所述,南水北调海线方案的原理:即从长江和东南沿海的江河入海口(包括台湾和海 南岛)引出50.60%的淡水量,通过南海、东海、黄海、渤海的东部的渤海海域抽取巨量淡水,经水泵压送至100.1350 米的海拔高度,以自流状态的形式可一直输送到新疆;把部分淡水压送至100.650米的海拔 高度输送至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在干旱的年份和季节提供淡水,以确保该地区工农业的稳 定增长,有效地改善上述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成本低,实施方便等优点。
水环境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向内蒙古北部的呼伦贝尔沙地输送淡水。在我国北方沙漠和干旱地区建造绿色生态屏障,防 止沙尘暴的发生,在我国北方沙漠和干旱地区建造内陆的黄金航行水道;向海河、辽河地区、 山东半岛、东北平原、环渤海地区、向黄河河套的毛乌素沙地提供淡水;沿乌兰布和沙漠和 贺兰山西侧腾格里沙漠的黄河补充淡水;整治渤海的水环境,利用渤海内沉积的泥沙建造秦 皇岛至大连跨辽东湾的公路铁路两用大通道,大大缩短环渤海地区的运输距离,加强了东北 地区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有力地推动了环渤海经济区和东北经济区的发展。渤海是我国北方 能源出口和石油开采基地,把秦皇岛和大连建造拥有30.50万吨级特大型深水港码头,有力 地提高了渤海内港口的整体运输能力;协调好调水与石油开采、航行之间的相互关系;为黄 河小浪底调沙进入渤海海域腾出了堆积泥沙的空间;把辽东湾建造成为淡水贮存区,设想建 造成抽水蓄能水库,这样可在季节性缺水时向海河平原、东北平原或向海底管道提供淡水, 并向我国沿海的岛屿提供淡水,确保长年不间断的供应,改变了以往在缺水季节通过船泊运 送淡水,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并且可以包括向我国宝岛台湾、海南岛以及澎湖列岛和东南 沿海地区和城市群季节性缺水时提供淡水; 把崇明岛北侧已堵塞的长江入海口建成主要取 水口,使长江的黄金水道与调水水道分离,排除了北支海水倒灌南支的危害性,确保航行和 调水的安全。在上海市的长兴岛至崇明岛之间应考虑收窄长江河口截面的长堤,以阻挡海潮 对上海的冲击力度,提高长江北支取水口的调水量,同时又确保上海能从长江获得更多的优 质水源。并可在长江及其他江河取水口建造低位能水电站,为上海等地提供大量的再生清洁 能源。
谈现代水资源管理新思想及和谐理念
谈现代水资源管理新思想及和谐理念摘要:水是维持生命的必需物质。
然而,随着社会和经济双重发展,水资源破坏的情况愈发严重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对人们生活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对此要意识到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并依据多年的实际经验,研究水资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例如水资源的循环使用,改进和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连接江河湖泊配置水资源,做好水功能污染总量控制,推进水利和惠民工程。
将新的管理思想和和谐理论应用于现代水资源管理,旨在提高现代水资源管理效率,节约资金,促进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现代水资源管理;和谐理念;新思想;问题引言:水是生命之源,是生产的关键。
解决水资源矛盾需要科学管理。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需品,应用现代水资源管理模式十分必要。
近年来,现代水资源管理的新思路层出不穷,对水资源管理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
针对当前水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新思想、新技术,加强水资源管理并合理利用水资源,能有效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行。
探究适合中国国情的水资源管理方案,对我国现代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简述了现代水资源管理的和谐理论,为今后的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指导。
一、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当前的水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着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工作不严格、协调不畅、权责划分不明确、整体管理过程较为混乱等问题。
同时,在管理过程中也没有严格执法。
这些都严重削弱了水资源管理的有效性。
(二)市场配置不合理我国大部分城市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资源价格体系,但在农村地区并未得到有效发展,造成农村的水价低于城市,对用水行为没有约束,进而造成水资源浪费[1]。
(三)落后的管理技术现代水资源管理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我国大部分水资源管理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一些区域性技术无法有效实施,导致实际管理效果难以提高。
如何实现北京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如何实现北京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崔晓伟
【期刊名称】《科技潮》
【年(卷),期】2001(000)008
【摘要】@@ 水资源是基础性资源,没有水资源的支持和保障,经济和社会都不能正常发展.认识北京水资源匮乏的严重性,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摆在北京市面前的重要任务,也是北京市市民的关注的头等大事.实现北京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究竟有哪些措施呢?
【总页数】2页(P14-15)
【作者】崔晓伟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3
【相关文献】
1.加强水资源管理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J], 赵鸿
2.北京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J], 北京市城市节约用水办公室
3.基于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J], 苏春柳
4.保护水资源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探讨 [J], 肖爱斌;
5.北京市昌平区水资源现状及实现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J], 孙小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资源计划可持续论文
水资源计划可持续论文中国环境与发展的核心在水,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水,水的兴衰取决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在国民经济中基础产业地位的真正到位。
同时取决于水利部门从工程型水利向资源型水利的战略性转移、广大水利干部和社会公众对传统水利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及社会公众的参与。
资源型水利的战略目标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资源型水利的战略目标要贯穿到水资源的“规划、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的全过程。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的关键取决于国家的水利经济政策和国家的投资政策与法规。
鉴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取决于国际化的统一准则和行动。
综合以上分析,针对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特提出以下行动计划建议。
一、制定一个“碧水绿洲”行动计划,大力增强全民族水的忧患意识(1)增强公众对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整体意识,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2)增强全民对水灾的忧患意识,要有抗大洪的思想准备和应急措施。
(3)增强公众对水危机的意识,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鼓励社会公众的参与,尤其是妇女和儿童的参与。
(4)各级政府及其宣传部门要以水多为患、水少成灾、水脏贻害为中心,在全社会开展保护水、爱惜水、依法治水、科学管水、节约用水、防治污水等一系列改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宣传活动。
(5)教育部门要把中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把水与人类、水与经济社会、水与环境等,系统地编写到教材中去,从小学开始进行普及教育。
各级政府直到村民自治组织都要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教育。
二、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1)在制定2050年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和供水能力。
(2)重新审查2010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要根据水资源条件,调整发展规模和生产力布局。
已建的耗水大的工业要向水源丰富地区或可利用海水的沿海地区转移,规划中耗水大的项目必须布局在丰水地区。
(3)中国地区间自然条件差异性极大,由此决定了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因此,对不同地区,比如对东、中、西三类不同的经济地带,应当有不同的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
现代水资源管理新思想及和谐理念应用分析_1
现代水资源管理新思想及和谐理念应用分析发布时间:2021-04-27T15:26:49.683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1月3期作者:徐祖成[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徐祖成安徽省广德市水利局水资源科,安徽省广德市 242200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水资源管理领域形成了现代水资源管理模式。
本文在阐述水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以和谐理念为支撑的现代水资源管理思想,并就和谐思想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旨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利用和规划水资源,充分发挥出水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思想;和谐理念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自从我国颁布节水型社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节水和治水两手抓的全面治理方针,我国非常关注水资源浪费和污染治理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对于水资源治理的进一步工作流程和系统治理办法,进一步对水资源污染治理要求进行了细化,对治理行动进行明确的部署,要求全民开展节水运动,推进水资源利用的改革运动,以促成水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成。
2 现代水资源管理基本思想和谐理念在水资源管理应用中的必要性:一是和谐思想在水资源领域的应用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都需要清洁水资源的支持。
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在发展中对水资源的需求更大,但是受干旱缺水、环境破坏因素的影响,很多地区的农业发展出现了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基于和谐理念指导的水资源管理能够更好地提升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二是和谐思想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主要方式。
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主要方式包含科学利用水资源、综合治理水污染等。
基于和谐理念的水资源管理能够在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减少污染,充分发挥出水资源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保效益。
3 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3.1 水利工程开发资金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水利工程行业也得到飞快发展,与其相关的信息需求也越来越苛刻,水文水资源开发也越来越复杂,因此需要投入更多的流动资金。
节水十年规划
节水十年规划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日益紧缺。
为了应对水资源的紧张局势,我国制定了节水十年规划,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实现节水目标,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目标设定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十年内,将全国平均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2. 优化供水结构:通过改善供水设施和水源保护工程,提高供水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 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提高水质监测和治理能力,确保水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4. 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通过推广先进的节水技术和设备,降低用水量,提高用水效率。
5. 增加水资源补给:加大水资源调配力度,增加水资源补给,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三、主要措施1. 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节水的目标和要求,为节水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2. 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体系,加强对水资源的调查、监测和评估,提高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水平。
3. 推广节水意识: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培养节约用水的习惯。
4. 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对节水技术研发的投入,推动科技创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质监测治理能力。
5. 加强国际合作:与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借鉴和推广国际上的节水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全球水资源挑战。
四、预期效果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缓解水资源紧张局势。
2. 优化供水结构,提高供水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3. 加强水资源保护,提高水质监测和治理能力,确保水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4. 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降低用水量,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消耗。
5. 增加水资源补给,加大水资源调配力度,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五、总结节水十年规划是我国应对水资源紧张局势的一项重要举措。
通过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和节水措施的实施,我们有信心实现节水目标,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徐卫军(长江科学院工程安全与病害防治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2)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自身的生存、享受和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自然界中,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籁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宝贵资源,又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既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的必经之路。
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用水量在不断增加,排放的废水、污水量也在不断增加,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不协调关系在“水”上表现得十分突出。
因此,人在处理好与自然关系的框架中,必须处理好人与水的关系,以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谐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
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共同体。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
它主要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阶层结构之间的和谐3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1)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
所谓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就是指人与所处的环境和谐共生,人类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资源,爱护环境,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
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社会生产力就难以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就难以得到保障和改善,在财富极度匮乏的社会中必然潜伏着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就难以形成和谐社会。
(2)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
所谓人与人之间和谐,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和而不同、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团结互助、诚信友爱,这种和谐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和谐。
(3)社会阶层结构之间的和谐发展。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原有的社会阶层因在改革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出现了分化和重组。
随着社会成员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频繁流动,人们的职业和身份经常变动,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地产生;随着生产要素的分化和向不同市场主体的集中,不同社会阶层在收入和利益分配上的差距不断地扩大,社会矛盾、摩擦和冲突也就随之产生。
虽然各阶层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有相容互补的一面,但是,矛盾是客观存在的。
对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加以协调和化解,就有可能导致社会动荡。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各社会阶层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他们都能从改革发展中普遍受益,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增富减贫,使各社会阶层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劳动合作和利益共享,逐步形成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的稳定社会结构。
2构建和谐社会中出现的水问题我国地处中纬度,受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成为一个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
初步控制了大江大河的常遇洪水,形成了5600多亿m3的年供水能力,灌溉面积从2.4亿亩扩大到近8亿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8万km2。
但在很多地区,水的问题仍旧是限制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从全国范围看,我国面临的水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是防洪标准低,洪涝灾害频繁,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威胁较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几大江河已发生了5次比较大的洪水,损失近9000亿元。
特别是1998年发生的长江、嫩江和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充分暴露了我国江河堤防薄弱、湖泊调蓄能力降低等问题。
防洪建设始终是我国的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二是干旱缺水日趋严重。
农业、工业以及城市都普遍存在缺水问题。
20世纪70年代全国农田年均受旱面积1.7亿亩,到90年代增加到4亿亩。
农村还有3000多万人饮水困难,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
干旱缺水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尤其是农业稳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三是水生态环境恶化。
近几年,我国水体水质总体上呈恶化趋势。
1980年全国污水排放量为310多亿t,1997年为584亿t。
受污染的河长也逐年增加,在全国水资源质量评价的约10万km河长中,受污染的河长占46.5%。
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目前,全国水蚀、风蚀等土壤侵蚀面积36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北方河流干枯断流情况愈来愈严重,黄河利津站于1997年断流达226天(进入2000后,这一现象有所改善)。
此外,河湖萎缩,森林、草原退化,土地沙化,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量开采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水环境。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水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仅从水资源的供需来看,在充分考虑节约用水的前提下,2010年全国总需水量将达6400亿~6700亿m3;2030年人口开始进入高峰期,将达到16亿人,需水量将达8000亿km2左右,需要在现有供水能力的基础上新增2400亿m3。
保护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任务十分艰巨。
3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3.1水是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水是构成生命原生物质的组成部分,参与体内一系列的新陈代谢反应,是生命物质所需营养成分的载体,是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体的原料。
可以说,没有水,就不会有人的生命,就不会有一切生物的生长。
水资源不仅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原料,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支撑条件。
从农业发展来看,水资源是一切农作物生长所依赖的基础物质,如果可供应的水量小于需要的水量,可能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当然,如果水量过多也可能导致洪涝、土地盐碱化等消极作用,从而影响农业生产。
从工业发展来看,水是工业生产的命脉,几乎在所有工业生产过程都需要水的参与,如洗涤、冷却等作用。
随着工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逐渐增加,这时,水资源对工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的决定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3.2 社会经济发展会对水资源产生一定的压力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当超出水资源一定承载能力时,会对水资源产生很大压力。
例如,人口增长对水资源产生的压力,表现在:人口增加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水环境污染,以及由于水资源利用量增加所引起的污水排放量的增加。
工业发展对水资源产生的压力,表现在:工业排污总量随着总产值的提高仍在增加。
尽管由于科技进步带来的单位产量的污水排放量有所减小,但减小的速度小于产值增加的速度,所以污水总量仍在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水污染不可避免地将会加重,对水资源的压力也会更加严重。
农业发展对水资源产生的压力,表现在农用化肥、农药对地表及地下水质的非点源污染,以及农田排水排盐对干旱区淡水资源的影响等。
总之,人的社会经济行为必然要影响水资源系统,一方面,随着发展增加了需水量;另一方面,随着发展也增加了向水资源系统排放污水、废水的范围、数量。
对水资源系统产生压力、带来威胁是不可避免的。
3.3水资源问题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所以在水资源出现危机的情况下,必然又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影响。
例如,水质污染和缺乏安全的水资源影响到人的健康状况;影响社会的稳定和民族团结;水资源短缺直接影响工业、农业生产,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3.4社会经济发展又为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社会经济保障当然,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类处理污水、改善环境的能力也在提高。
原来不能治理的污染现在可以治理了,原来需要花费很大代价才能治理的污染现在需要花费较小的代价。
并且,随着经济发展,人类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实力来改善水资源系统,例如,可以提供足够的资金进行污水处理、改善生产工艺、改善引水及供水系统、兴修水利、提高用水效率。
另外,由于人的素质不断提高,对水资源的认识不断更新,人们管理水资源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这些又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又能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总之,从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来看,水资源不仅是人类生存不可替代的一种宝贵资源,而且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物质基础,也是生态环境维持正常状态的基础条件。
哪一方面离开水资源,也不能正常运行,更谈不上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因此,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要求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及实现条件4.1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
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因为人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
自然界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衣食仓库”、“武器仓库”和“精神产品”的仓库。
生产力虽然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离开作为生产环境的自然界这一前提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没有自然界,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劳动者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于它采进行生产的材料。
”人与自然组成了生态平衡系统,只有维持这种平衡,人类才能得以生存繁衍。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社会健康发展的保证。
大自然是人类无私的母亲,人是大自然的宠儿,人类往往无所顾忌地向她索取所需。
但是并非大自然的一切都适合人的存在和发展,并非一切的自然物都可以直接满足人的需要。
因此,人类从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从自然中寻找生活资料到创造人类需要的其它物质资料,这期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逐渐认识到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
人类的活动如果遵循了自然规律,就能成功;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终将失败。
人类轻视自然界的法则,必然遭受大自然无情的惩罚。
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告诫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在这里,恩格斯说得最清楚不过了,自然规律只能认识和运用,不能随意创造和改变。
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人类社会的发展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4.2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条件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最终走向和谐社会,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
(1)树立先进理念。
要摒弃工业社会的自然观、树立新的具有生态文明内涵的自然观。
放弃人类征服和控制自然的欲望,重新确立人在大自然中的地位,把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关心其他物种的命运视为人的一项历史使命,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视为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求和人类文明的存在方式;要树立新的国策观,1983年12月31日召开的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宣布,环境保护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是一项基本国策,这是继中国把人口控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之后,提出的另一项国家大政方针,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的增长,保护自然环境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新的国策观;要树立新的增长观,不仅要关注经济增长指标,更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树立“零增长”观,即:实现人口数量和规模(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同时实现人口质量的极大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善;实现物质和能量消耗速率的“零增长”,同时实现社会财富的大幅增长;实现生态和环境恶化速率的“零增长”,同时实现生态质量和生态安全的极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