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斜CCP道集抽取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影响CPTU原位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分析

影响CPTU原位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分析

图 1 孔压探头示意图
孔压 静探 能够 在地 下水 位 以下 任 意深度 进行 孔 压 消散试 验 , 所测 试 的 土 体 范 围更 大 更 广 。探 头 上 滤 水器 的 厚 度 只 有 3 m, 且 孔 压 传 感 器 反 应 灵 m 并
敏, 对于地 基土 中存 在 较 多 薄夹 层 及 结 构性 强 的细
维普资讯
主壬 一 . . …………………………………………………………………………… 堡墨 兰 .8 舅-
影响 CT P U原 位 测 试 结 果 的 主 要 因素 分 析
唐唯一 唐 瞻浩
( 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4 9队 ) 0 摘 要 根据孔隙水压力静力触探 ( P U 技术的特点 , CT ) 特别是孔 隙水压力 消散的基本规 律 出发 , 较详 细 地分析 了影响 C T P U测试结果 地主要 因素及其 原因 , 为提高 C T P U测试 效果 和测试 精度 具有 指
测试 圆锥静 力 触 探 贯入 仪 ( F ) 结 合 , 探 头 上 cr 相 r 在 安装 透水 滤 器 及 量 测 孔 隙水 压 力 的 传 感 元 件 ( 图 1, )使得 在 探 头 贯 入 饱 和 土 体 的过 程 中 , 续 测 试 连 探 头 锥尖 阻力 ( 和侧 壁 摩 阻 力 ( 同时 , 测 土 q) . ) 量
( )贯入 速率 : 1 进行 孔压 静力 触探试 验 时 , 贯入 速率 的匀 速控制 对孔 压 的量 测很 重要 。C T的标 准 P
拟的优势。同时, F u可随时配合沉 降观测 以实 cr r 测地基在任一位置 、 任一时刻的固结度 , 为深化理论 认 识 、 累实践 经验 创造 了条 件。 目前在 国外 , 积 孔压 静探 已成 为原位 触 探试 验 的一 个 重要 部 分 , 在工 程 勘察中已发展为占主导的地位 , 在土工设计参数的

2019年全国企业员工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习题集及最全答案

2019年全国企业员工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习题集及最全答案

2019年全国企业员⼯全⾯质量管理知识竞赛习题集及最全答案全国企业员⼯全⾯质量管理知识竞赛试题( 满分 100 分,不限答题时间 )⼀、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个最符合题⽬要求的选项。

单选题共 20 ⼩题,每⼩题 3 分,满分共计 60分。

)1. 若把质量管理看作⼀个连续的过程,那么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就构成了这⼀过程最主要的三个阶段,国际知名质量专家()将其称为质量管理三部曲。

A 朱兰B 戴明C ⽯川馨D 休哈特2. 根据质量特性与顾客满意之间的关系,⽇本质量专家狩野纪昭将主要质量特性分为必须质量特性、⼀元质量特性和魅⼒质量特性。

那些充分提供会使⼈满意,但不充分提供也不会使⼈不满意的质量特性是指()。

A ⼀元质量特性B 必须质量特性C 魅⼒质量特性D 多元质量特性3. 在质量管理中,致⼒于制定质量⽬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标的活动是()。

A 质量策划B 质量控制C 质量保证D 质量改进4. 在质量管理中,致⼒于增强满⾜质量要求的能⼒的活动是()。

A 质量策划B 质量控制C 质量保证D 质量改进5. 开展质量管理活动必须遵循 PDCA 循环,我们称之为戴明环,请问 PDCA 是指()。

A 计划 - 实施 - 检查 - 处置B 组织 - 实施 - 检查 - 处置C 计划 - 实施 - 控制 - 协调D 计划 - 组织 - 指挥 - 协调6. 企业设⽴质量检验部门以履⾏专职检验职责,但这种做法实质上是⼀种(),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全⾯质量管理。

A 事前预防D 统计控制7. 产品质量有⼀个产⽣、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每个环节或多或少影响到最终产品质量 , 因此需要控制影响产品质量的所有环节和因素,这反映了全⾯质量管理的()的质量管理思想。

A 全组织B 全员C 全过程D 全⽅位8. 某中华⽼字号⼀直恪守“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 的祖训。

从企业⽂化⾓度,这个祖训即是该⽼字号的()。

转换波共散射点道集成像技术

转换波共散射点道集成像技术
三、散射波成像效果---模型与实例 ---Scattered-wave image effect --- Model and Example 四、结论---Conclusion
一、散射波成像基本概念与研究意义
the concept of Scattered-wave image and study it pupers
转换波共散射点(CSP)道集的形成
PS-wave common scattering point(CSP) gathers
• Bancroft转换波散射成像方法原理:
二、PP波、PS波共散射点道集的形成原理与方法
the theory and method formed PP-wave or PS-wave CSP gathers
纵波(PP波)共散射点(CSP)道集的形成原理与方法 转换波(PS波)共散射点(CSP)道集的形成原理与方法
Kirchhoff 叠前时间偏移
J2
多点与水平界面组合模型散射波场在炮集记录上的特征
0 400
0 400 0 400 d1
0 400
d3
d2
d4
d9d6 d8 d5
d10 d7
J1
J2
0 400 800
反射波是无数点散射波干涉叠加而成的波前面
散射波与反射波的差异
X-rec
0
1500300015 Nhomakorabea03000
1500
3000
1500
转换波散射成像方法特色:充分利用了多道接收的转换波信息,
不依赖于纵波解释成果及纵波速度的精度,利于提高转换波地震数据的 信噪比和成像效果。
反射波与散射波的形成机理
反射波仅是散射波的一种表现形式,散射波的传播符合惠更斯原理

对中杆倾斜检校的新方法探讨

对中杆倾斜检校的新方法探讨

b e a r fu eos u ei tn ata ca c rtsbttvrcl r o wld et f t yt j i o r yrde oh g d r i l hr tii , ui e i i o nt i icy f c h m o t sv y t t lh a p cc a e sc s tat l r l a e y
18 7
测 绘 第 3 卷 第 4期 2 1 年 8月 4 01
对 中杆倾斜检校 的新方法探 讨
郑平元 杨武年 余代俊 杨容浩
( 成都 理工大学地球科 学学院,四川 成都 6 5 10 9) 0
[ 摘要 ]现代测绘工作 中全站仪正在被广泛使用 , 其配件棱镜对 中杆 以轻便实用等特 点深受测绘工作者 的喜爱 ,
[ 中图分类号]P 0 24
[ 文献标识码]B
[ 文章编号]1 7— 0 9( 0 1 4 0 7— 3 6 4 5 1 2 1 )0 — 18 0
Dic si n0 w eh d o n e igR0 l r t n s u so naNe M t o f Ce trn dCai ai b o
然而对中杆的倾斜与否将直接影响测量精 度及 测绘产 品的质量 。 针对传统 的对 中杆检校方法繁琐不易操 作的特
点,本文提 出了 “ 单方 向十字交叉法 ”和 “ 仪器脚架法 ”这两种简单实用的检校 新方法 ,并对它们的精 度及应 用领域进行 了探讨 。 [ 关键 词]对 中杆 ;倾斜误差 ;校 正;测量
往 由于 磕碰 或 震 动 等原 因,导 致 圆水 准 器 的状 态发
上 。将 全站 仪安 置于 A点 ,指挥仅 伸缩 B O方 向的
支脚 使对 中杆 竖直 。最 后 ,把 全 站仪安 置于 B 点 ,

角度道集匹配相关速度分析方法

角度道集匹配相关速度分析方法
关 键 词 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速度分析剩余曲率相关函数
中图分类号:P6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3810/j. cnki. issn. 1000-7210. 2019. 05. 003
〇 引言
随 着 波 动 方 程 叠 前 偏 移 方 法 的 发 展 ,利用 波 场 的聚焦效果评估背景速度对波场传播的影响更为有 效[13]。聚 焦 之 后 的 局 部 成 像 结 果 包 含 速 度 信 息 ,以 此可以形成基于共成像点道集的偏移速度分析方 法[45]。因 此 ,共 成 像 点 道 集 的 精 度 及 其 对 速 度 的 敏 感 性 决 定 着 偏 移 速 度 分 析 的 可 行 性 ,也 影 响 着 偏 移 速度分析的收敛速度和效果M 。
由 于 射 线 多 路 径 问 题 的 影 响 ,常 规 C M P 道集 或炮检距域共成像点道集存在不同程度的构造假 象 ,而 角 道 集 对 射 线 多 路 径 具 有 自 适 应 性 ,通过波动 方 程 偏 移 提 取 的 角 度 道 集 (A D C IG ) 不 存 在 假 象[7< ,而 且 其 偏 移 深 度 仅 是 局 部 人 射 角 的 函 数 ,影 响 速 度 分 析 的 变 量 因 素 少 ,适 合 于 做 偏 移 速 度 分 析 叫 。3 。B io n d i等[11]分析了 A D C IG 上 的 人 射 角 与 剩 余 时 差 关 系 ;刘 守 伟 等 [1213]推 导 了 波 动 方 程 炮 检 距 域 共 成 像 点 道 集 (O D C IG )和 A D C IG 与 偏移速 度 的 关 系 ,分 析 了 剩 余 时 差 对 偏 移 速 度 误 差 的 敏 感 性 , 并 基 于 ADCIG推导了水平层状介质条件下的速度*

MT倾子响应的有限元模拟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开题报告

MT倾子响应的有限元模拟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开题报告

MT倾子响应的有限元模拟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开题报告题目:MT倾子响应的有限元模拟及影响因素分析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MT倾子(Magnetotelluric Sonde)是一种用于地球深部结构探测的仪器,主要用于研究地球内部的电性质。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MT倾子的响应特性,包括MT倾子的扭曲、形变、光纤光栅的位移变化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探测结果和精度。

因此,探究MT倾子响应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能够为更准确地确定地球深部电性质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研究目的:通过有限元模拟MT倾子的响应特性,并分析影响因素,以探究MT倾子的响应规律,为MT倾子的精确探测提供理论指导。

研究内容:(1)MT倾子响应的有限元模拟;(2)MT倾子形变、扭曲以及光栅位移变化等响应特性的分析及数值计算;(3)MT倾子响应规律的研究与探讨。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建立MT倾子的有限元模型;(2)采用有限元软件进行模拟计算,获得MT倾子的形变、扭曲以及光栅位移变化等响应特性数据;(3)对模拟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探究影响MT倾子响应的因素;(4)总结MT倾子响应规律,并进行讨论和验证。

四、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问题1:MT倾子的结构复杂,建立有限元模型存在困难。

解决方案:对MT倾子结构进行详细分析,选择合适的有限元软件,并结合实验数据进行验证。

问题2:有限元模拟结果存在误差。

解决方案:在分析计算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数据分析方法进行误差分析,提高计算精度。

五、预期成果及创新点预期成果:(1)MT倾子响应的有限元模拟结果;(2)MT倾子响应特性的分析及数值计算结果;(3)MT倾子响应规律的总结和分析。

创新点:(1)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MT倾子的响应特性;(2)探究MT倾子的响应规律,为MT倾子的精确探测提供理论指导。

六、进度安排阶段1:文献调研和理论学习,研究MT倾子的响应特性;阶段2:建立MT倾子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拟计算;阶段3:对模拟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总结MT倾子响应规律;阶段4:撰写毕业论文并进行答辩。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影响因素若干问题的分析 王菲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影响因素若干问题的分析 王菲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影响因素若干问题的分析王菲发表时间:2019-07-16T10:49:36.323Z 来源:《建筑模拟》2019年第22期作者:王菲[导读] 随着我国公路工程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人们对于公路建设质量也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

王菲甘肃信尔达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甘肃省兰州市摘要:随着我国公路工程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人们对于公路建设质量也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

在本文之中,首先对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对公路建设的重要性加以分析,同时论述了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的影响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改进对策,希望能对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影响因素;问题一、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对于公路建设质量的重要性分析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是对公路工程建设质量检测的一种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公路工程项目的检测来判断公路工程建设质量是否与我国现行的相关标准与规范要求相符。

试验检测本身对于公路工程建设质量和建设效率的提升有着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其也能够起到减少工程造价,推动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进步的作用。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本身也是公路工程质量管理之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不仅将对于工程质量有着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是公路工程质量评价和控制的一项关键性环节,工程建设质量的高低必须通过试验检测的方式来评价[1]。

在公路工程建设之前,应该对于原材料进行检测,确保材料之中的多种试验数据能够与施工设计以及相关规范的要求相一致。

施工材料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必要保障,而在施工过程之中,原材料的质量往往会受到环境因素、价格因素、运输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干扰,因此,必须对施工材料进行必要的质量检测,确保工程的施工材料能够符合质量标准。

在施工过程之中,应该对于施工质量控制参数加以明确,使其能够对施工工艺流程的应用起到有力的指导作用,使施工人员能够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施工操作。

试验检测工作的效率将会对整个公路工程的建设进度造成直接的影响,而多种施工前期的标准试验也将决定了工程是否能够如期进行。

倾斜CCP道集抽取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

倾斜CCP道集抽取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

倾斜CCP道集抽取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
倾斜CCP道集抽取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
界面上三维PS波(反射转换横波)的转换点在地表有相应的界面法向投影点,抽取CCP(共转换点)道集的实质就是确定不同方位上投影点距离炮点和对应检波点的比例关系.当界面倾斜时,该比例关系是界面的倾角、倾向、法向深度、炮检方位以及纵横波速度比等参数的函数.就上述参数通过这一比例关系是如何影响共转换点道集的构成及影响程度设计了特定的模型进行讨论.计算结果表明,忽视倾斜界面的影响将引起转换波抽道集的混乱,并造成后期成像的错误.
作者:于光明姚陈 YU Guang-ming YAO Chen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 刊名:煤田地质与勘探 ISTIC PKU 英文刊名:COAL GEOLOGY & EXPLORATION 年,卷(期):2007 35(4) 分类号:P631.443 关键词:倾斜界面共转换点影响因素抽取方法。

考虑爬坡约束的油井间抽批调度问题

考虑爬坡约束的油井间抽批调度问题

考虑爬坡约束的油井间抽批调度问题郎劲;唐立新【摘要】油井间抽批调度问题是确定未来给定计划期内油田井场间抽工作方式的油井各时间段的启停状态及采油量,在满足采油需求的情况下,考虑油井底部压力变化特征对油井开启的影响以及油井最小开关机时间和爬坡约束等生产工艺要求,使总的油井采油运行成本最小.针对油井数量多而导致大规模常规数学规划模型难以求解的困难,建立了基于批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根据模型特点设计了基于变量分离的拉格朗日松弛算法(Lagrangian relaxation,LR)进行求解.针对常规动态规划方法求解分解后的带有爬坡约束的单机组子问题效率低的缺点,提出了用特征点代表同一阶段具有相同性质节点群的状态空间约简策略,使动态规划搜索节点的复杂度从O(n4)降到O(n2),显著提高了算法的搜索效率.通过大量随机产生的数值实验表明,提出的基于变量分离的LR算法,小规模问题与CPLEX获得的最优解接近,中大规模问题能够在合理的计算时间内获得高质量的解.【期刊名称】《自动化学报》【年(卷),期】2019(045)002【总页数】10页(P388-397)【关键词】油井调度;批聚合;拉格朗日松弛;变量分离【作者】郎劲;唐立新【作者单位】智能工业数据解析与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北大学) 沈阳110819;辽宁省智能工业数据解析与优化工程实验室沈阳110819;辽宁省制造系统与物流优化重点实验室沈阳110819;东北大学工业与系统工程研究所沈阳110819【正文语种】中文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近年来对石油的连续开采,部分油井已进入开采的中后期,油层出现明显的供液不足,许多低产油井仍在继续采油,表现出低渗、低压、低产、低效的特征.而石油的开采所用的油井设备是非常耗电的,油井电费支出占原油生产成本的20%∼40%.因此,为了避免能源浪费和设备的损耗而采用间抽的方法进行采油[1].油井间抽就是当油井出现供液量不足或者空抽时,关闭油井,等待一段时间进行蓄油.当动液面达到抽油压力的最低要求时,再启动油井继续采油.对油井进行间抽调度,能够提高油田的采油率,增加电机的运行寿命和工作效率,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对实现油田的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生产实际中手工作业难以实现精细化的生产.因此如何科学制定出合理的间抽调度方案,以达到降低能耗、提高油井采油率,是目前开采中后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据作者目前所知,关于油井间抽调度问题的研究主要有:Aronofsky等[2]研究了石油开采的经济调度问题,针对多个油藏和多个油井系统,考虑井底压力对开采影响因素,建立了线性规划模型.Carvalho等[3]考虑油藏地质特性,研究了多时段的油井生产调度问题,以最小化生产运行成本为目标,决策油井多时段的启停状态和采油量.Carvalho等[4]针对海上油田的开采提出了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决策油井平台的布局及油井的采油量,保证达到采油量的需求.Kosmidis等[5]考虑油藏的非线性特性、油藏的多相流和地面设施的约束,建立了混合整数规划模型,以确定油井的开关机状态、油井的采油量和气举井的位置.Bohannon[6]针对油田设计和生产计划问题建立了混合整数规划模型.Iyer等[7]针对海上油田的生产计划进行研究,考虑了平台和油井的生产能力、每个时段油井的采油量和开采油藏的选择等生产工艺约束,以一般的最优性优化决策指标为目标,建立了多阶段混合线性规划模型,并设计了分支定界算法进行求解.Ray等[8]以油田开采中气举采油的方式为背景,确定注入油井的气体的量,保证油藏的最大化的采油量.考虑问题的复杂性和难度,设计了进化算法进行求解.Gunnerud等[9]针对油田实时生产优化问题,利用分段线性的方法把问题进行线性化,建立了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并利用拉格朗日松弛算法和Dantzig-Wolfe相结合的算法进行求解.de Souza等[10]针对连续开采气举采油的计划调度问题进行研究,以压缩机年均成本、燃料等生产运行成本为目标,建立了非线性数学规划模型.Gunnerud等[11]针对大规模油田生产网络优化系统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列生成的分支定价算法获得问题的最优解.Tavallali[12]等针对油田油井的布局及油井生产计划问题进行研究,并利用更加缜密的流体动力学的方法对地下情况进行分析,可以不需要预先固定油井的位置进行优化.Knudsen等[13]针对页岩气中的多个油井系统为背景,确定油井的关机次数.针对问题的特征,设计了拉格朗日松弛算法进行求解.刘安枕[14]提出了基于优化算法的油井间抽调度,目标是在满足采油需求的同时,油井停机时间最长,开机时间最短.李军亮等[15]通过观测关井阶段和开井阶段的液面高度变化,然后采用GM(1,1)模型建模.根据灰色系统理论中的“新信息优先”原理,实现了模型的实时调整及间抽周期的实时预测.本文的井网机组间抽调度问题与已有的研究问题相比具有如下特点:1)问题本身在考虑传统油藏储量的同时,以批的方式对油井进行调度.2)考虑了油井运行稳定性和降低维修率要求,增加了运行过程中的爬坡约束和最小开关机时间约束,使油井前后时段的抽油量圆滑过渡,无大波动的冲击,有利于增加油井的使用寿命.3)在求解方法方面,本文构造了拉格朗日松弛算法进行求解.针对分解后的带有爬坡约束的单机组子问题,开发了动态规划方法进行求解,并进一步提出了用特征点代表同一阶段具有相同性质节点群的状态空间约简策略,使动态规划搜索节点的复杂度从O(n4)降到O(n2),显著提高算法的搜索效率.1 油井采油工艺和管理背景一个油田是由很多油藏组成的,一个油藏里面又包含了很多油井,油井之间有的是在一个油层进行开采,有的是连接了相同的集输管道不同油层进行开采.油井的间抽调度跟油井井底和油藏的压差值密切相关.当油井关机后,井底的动液面会不断上升,即井底的流动压力不断恢复,当恢复到最低采油需求的值时,可以开机进行采油.当油井开机后,井底的压力随着石油的产出,井底的动液面不断降低,即井底的流动压力不断减少,当油井井底压力比采油要求压力值低时,需要对油井进行停抽.油井的开关机状态虽然在设计上是可以随时切换的,但是在实际生产运行中,如果油井采油量在相邻时段上升或者下降的速率过快,或频繁对油井进行启停操作,将会增加维修成本,影响油井电机的使用寿命.因此在油井运行时考虑了爬坡约束,即油井在单位时间采油量允许上升和下降的速率.在油井间抽调度中,同时考虑了油井开关机持续时间的限制约束.即如果油井开机,则必须开机一定的小时数,才可以允许关机.同样,如果油井关机,则必须关机一定的小时数,才可以允许开机,以提高整机寿命,尤其是油泵的寿命,减少机械故障,提高可靠性.2 问题描述及数学模型2.1 批建模策略及参数聚合方法针对大规模油井调度问题,本文提出了批建模策略.批建模的思想主要是根据油井间物理位置分布的相近性以及连通性,将相同集输管道的、型号相同的油井进行聚合组批.图1为某油田的一个油藏示意图,其中,每一个圆代表一个油井.根据批建模策略,具有相同颜色的油井群可以聚合成一个批.相应的油藏总体采油量的需求转化为对井批采油量的需求.图1 油井批聚合示意图Fig.1 The process of well divided into batching通过分析批模型参数与单机模型参数的关系,批划分后提出了参数聚合方法.设批聚合前油井w最大最小采油量为:;批聚合后油井i的最大、最小采油量为:.批聚合前油井w最大、最小允许压力值;批聚合后油井i最大、最小允许压力值.批聚合前油井w在t时刻开始、结束时油井井底压力为:;批聚合后油井i在t时刻开始、结束时油井井底压力为:表示批聚合前油井w的运行费用系数;γi表示批聚合后油井i运行费用系数.|Ωk|表示第k批的油井的个数,Ω1∪Ω2∪···∪Ωk=Ω,Ωi∩Ωj=Φ,i=1,2, ···,K,j=1,2, ···,K,ij.其参数聚合规则如下:3)油井其他参数值聚合规则为:聚合后的参数为任取批聚合前批内油井的参数值.如:第k个批内,运行费用系数聚合规则为:γi=w,∀w∈Ωk.2.2 问题描述油田机组间抽批调度问题描述如下:给定一个油藏,油藏内有n个油井,把n个具有相同集输管道且型号相同的油井归结为k个批.以批建模策略和方法,满足油田采油需求和油井爬坡约束、最小开关机时间约束、采油量限制等约束,确定未来一定期间内油井各时刻的启停状态及开机运行时的采油量以达到最小化采油成本的目的. 2.3 基于批建模策略的数学模型根据上述参数聚合方法,直接利用批聚合后的模型参数和决策变量建立油井间抽调度批模型数学规划模型.模型参数:N:油井总数;Ω:油井集合,Ω ={1,2,···,N};T:调度周期;K:油井批的总数;Dt:油井在t时刻采油量的总需求;Dkt:第k批油井在t时刻产油量的总需求,∆i:油井i在运行时相邻两个连续时间段内最大允许采油量;URi:油井i从关机到开机时,允许最大的采油量;DRi:油井i从开机到关机时,允许最大的采油量;:油井i在t时刻开始持续开机时间;:油井i在i时刻开始持续停抽时间;L:时间调度周期;:油井i的最小开机时间;:油井i的最小停抽时间;:油井i的初始停抽时间;ui0:油井i的初始开关机状态;Si:油井i的启动费用.决策变量:uit:油井i在t时刻的启停状态,1为开机状态,0为停抽状态;xit:油井i在t时刻的采油量.建立的批聚合后的数学规划模型如下:约束(2)表示每个批的需求约束.要求每个批的油井采油量达到各自的需求量.约束(3)表示油井最小开关机的启停约束.当油井开机时,必须持续运行一段时间才允许关机.同样,当油井关机时,必须持续关机一段时间才允许开机.即,油井开机运行时,uit=1.当油井前一时刻开机ui,t−1=1时,如果油井持续开机时间小于油井最小开机时间,则油井当前时刻必须保持开机.即:当时,uit=1,满足最小开机时间约束的要求;如果大于等于油井最小开机时间,则当前时刻油井可开机也可以停抽.即:时,uit=1或者uit=0都可.同理,当油井停抽时,uit=0.当油井前一时刻ui,t−1=0时,如果油井持续关机时间小于油井的最小关机时间,则油井必须保持停抽状态.即:当时,uit=0,满足最小关机约束的要求.当油井的持续关机时间大于等于最小关机时间要求时,油井当前状态可以停抽也可开机.即:当时,uit=1或者uit=0都可.约束(4)表示油井的爬坡约束,包括油井运行时相邻两个时刻采油量增加或者减少的爬坡约束,油井下一时刻开机或者关机时采油量的爬坡约束.约束(5)表示油井产油量输出的上下限的限制.约束(6)为常规油井生产调度的压力约束,即油井运行和停抽时,井底压力的变化.当油井处于运行状态时,油井的压力逐渐减小.当油井处于停抽时,油井的压力逐渐增大.约束(7)为变量的取值范围.建立的数学规划模型是具有整数变量和连续变量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本身是一个非凸的、离散的优化问题,属于NP难问题,大规模求解时在合理的时间内很难获得最优解,因此寻找该问题的近优解成为主要研究方式.3 问题求解根据模型的结构特点,本文设计了拉格朗日松弛方法(Lagrangian relaxation,LR)求解该问题.拉格朗日松弛算法是求解混合整数规划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最优化算法[16−17].拉格朗日松弛算法的主要思想如下:通过拉格朗日乘子将模型中的耦合约束松弛到目标函数中,得到原问题的松弛问题,对于给定的一组乘子,松弛问题可以分解为单个机组的子问题,得到的对偶函数的目标值是原问题的下界.同时,构造启发式算法将对偶问题得到的解转换成原问题的可行解,可行解的目标值是原问题的上界.解的质量通过上下界之间的对偶间隙来衡量.3.1 基于变量分离的拉格朗日松弛算法本文之所以采用基于变量分离技术的拉格朗日松弛算法求解该模型是因为模型里压力约束的特殊性,每一时刻的压力值都受前一时刻压力值的影响,由于对偶问题需要用动态规划求解,而动态规划要求状态具有无后效性,即如果给定某一阶段的状态,则在这一阶段以后过程的发展不受这阶段以前各段状态的影响.因此,本文利用分离变量技术解决压力约束无法采用动态规划方法求解子问题的难题.具体的分离方法为:引入一个新的变量yit,令xit=yit,将此等式约束引入模型.相当于在模型里加入了一个约束式.对应地,变量xit在目标函数中分解为α·xit+β·yit,在部分约束中被变量yit替代.令α+β=1,那么原问题可以重新表述如下:满足约束(2)∼(7)和通过乘子{πit},{λit}(无符号限制)把耦合约束(2)、(9)引入到目标函数中,得到松弛问题LR.L R:L(λ)=minZLR,其中满足约束(3)∼(7).对于给定的乘子{πit},{λit}可以把松弛问题(LR)分解为两个独立的子问题,即LR1:满足约束(3)∼(5)和(7).满足约束(6).拉格朗日对偶问题(Lagrange duality,LD)为:MaxL(λ),其中满足约束(3)∼(7).3.2 求解油井机组子问题3.2.1 求解带有爬坡约束的子问题LR1LR1子问题是带有爬坡约束混合整数规划问题,既有离散变量又有连续变量约束,而且相邻两时段的发电量是耦合的,xit受到区间[xi,t+1−∆i,xi,t+1+∆i]爬坡速率的约束不能随意变化.如果用常规的动态规划进行求解,得到的解不是问题的最优解.因此,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动态规划方法,用于求得该问题的最优解.在新的动态规划转移图G(如图3)中,起点为s,终点为d.每个节点代表了一个状态,两个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一个可能的状态转移.每个阶段的节点为(τh,τk),τh,τk∈T且τk≥τh, 表示油井开机的起止时间.考虑最小开机时间约束,所有的对应的都是不可行的状态,因此在动态规划中不考虑此类节点.对于每一个节点,τh被称作前端节点,τk称作是后端节点.在状态转移图G中,是在假设所有状态转移都满足了油井井底压力的约束前提下进行的.前后连接的节点(τh,τk) 和(τr,τq) 表示油井在时刻τk+1关机,在τr时刻又开机,其中,满足最小关机约束.油井在开关机时的运行费用和启动费用与节点及边有关.每一个边的转移费用都为油井的启动费用.从起点s到所有(τh,τk)节点的状态转移,代表了油井的初始状态和下一阶段状态的关系.每条从s到d的路径表示了单机组子问题的一个可行解.对于每一个阶段的节点的开机运行费用和油井的xit相关.对于每一个(τh,τk)节点,其转移费用可以用带有爬坡约束的经济分配问题进行求解.记为问题DP1:s.t.约束(3)∼(5)和(7).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后可以用CPLEX进行求解.一般求解该类问题的动态规划都是以时间t作为阶段,但是新的动态规划节点是开机起止时间段,因此不能以时间t作为阶段了.本文根据油井的初始状态和最小开关机时间确定阶段.其规则如下:已知,设油井的阶段数为S,第一个阶段中τh1和τk1值最小的节点为(τh1,τk1),第二阶段τh2和τk2值最小的节点为(τh2,τk2),n个阶段后的τhn和τkn值最小的节点为(τhn,τkn).则:1)如果τhn≤T,τknT,则阶段S=n.2)如果τk,n−1≤T,τhnT,则阶段S=n−1.(τhn,τkn)和T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图2 (τrn,τqn)和 T的关系图Fig.2 The diagram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τrn,τqn)and T状态转移图G中,节点的复杂性为O(n2),节点之间弧的复杂性为O(n4).从状态空间图G中可以观测到如下的特征:1)对于每个节点(τh,τk),其τk值相同的节点在下一个阶段连接的节点是相同的.2)两个节点(τh,τk)和(τr,τq)之间的转移费用是相同的,都等于油井的启动费用.3)对于每一个阶段具有相同τk值的节点,我们用k代表其费用最小的节点,这里我们把k称之为具有相同τk值的费用最小的节点的特征点.这样可以避免转移过程中遍历所有点.用特征点代替节点的新的状态转移图定义为图V,如图3所示.图V和原来的状态空间转移图G是等价的.证明如下:性质1.图G和图V是等价的证明:设阶段为s,Ds(hs,ks)表示在s阶段到状态(hs,ks)的允许决策集合.则图G的状态转移方程为:fs+1(hs+1,ks+1)=min(hs,ks)∈Ds(hs,ks){ds+fs(us(hs,ks))}.因为节点间的转移费用是相同的,得到:fs+1(ks+1)=minks∈Ds(ks){ds+fs(us(ks))}, 可简化为fs+1(ks+1)=minks∈Ds(ks){fs(us(ks))}.因为图V中的节点(特征点)费用是图G中相同后端节点k的费用值的最小值,即:因为同一阶段,特征点k转移到下一个阶段的节点相同,相邻阶段的状态转移费用又相等,因此,只需要先比较特征点k的费用值即可,则得到如下等式:因此,当1≤ks≤T时,fs+1(hs+1,ks+1)=fs+1(ks+1).即图G和图V是等价的.图G中节点的复杂性为O(n2),图V中节点的复杂性为O(n),节点之间弧的复杂性为O(n2).相对于原来的状态转移图G,节点的复杂性从O(n2)降到O(n),弧的复杂性从O(n4)降到O(n2).即使对于小规模问题,这样的转换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不仅简化了状态转移图,也大大减少了需要乘子迭代的拉格朗日松弛算法的求解时间. 上述方法举例如下:以初始状态是关机3小时,最小开关机时间都为2小时,调度周期T为8小时的油井为例,其状态转移如图3所示.从图3中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的节点都会转移到下一个阶段,随着阶段的增加,节点是逐渐减少的.在同一阶段后端时刻相同的节点有很多,比如第一阶段后端时刻为3的节点有(1,3)、(2,3),而这两个节点对应第二阶段相同的节点(6,7)、(6,8)、(7,8)和(8,8).利用动态规划方法求解时,一般选择费用最小的点作为此阶段的决策点.由于各个阶段状态转移的费用是相同的,因此可以只比较(1,3)、(2,3)费用值即可,其费用最小的节点用相同的特征点3来表示.同理,在第二阶段,与特征点3相关联的特征点为7或8.图3 动态规划状态转移图Fig.3 Dynamic programming state transition diagram以此类推,把各个阶段具有相同τk的节点都用特征点k表示,就得到新的动态规划转移图,如图3所示.图3中,每一个k(1<k<9)表示特征点,每一个特征点的费用值是所有相同τk节点的最小费用值.两个特征点之间的弧的费用就是油井的启动费用.由于最小开关机时间的限制,随着k值增加,并不是所有的特征点都能转移到下一个阶段,随着阶段增加,每个阶段的节点也会逐渐减少.变换前后状态节点之间的连接线明显减少.3.2.2 求解压力子问题LR2压力子问题有两种处理方法,第一种是直接用CPLEX求解,第二种是根据压力约束的特点进行求解.下面介绍第二种方法:最优解性:定义E=(γiβ+λit)yit当λit≥0时,yit=0,uit=0,E=0.当λit<0时,yit=,uit=1.因可直接观测出,故证明略.由于压力子问题前后两个状态的采油量直接跟压力相关,因此无需用标准的动态规划方法进行求解.当尝试用CPLEX优化软件求解该子问题时,即使是小规模问题,也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因此,本文设计了启发式算法,利用最优解性质,在满足最优解性质时,保证获得解是最优解;不能满足最优解性质时,获得的解是近优解.其主要思想如下:步骤1.令t=1.步骤2.判断是否满足最优解条件,如果满足,则转到步骤4,如果不满足,则转到步骤3. 步骤3.判断油井的状态,若uit=0,根据约束(6)计算出停机后的压力值.若uit=1,判断油井压力值和最大生产量的关系.若,则,若,则从t=1到当前时段,找到乘子值最小时对应的时段,令xit=0.步骤4.t=t+1,若t≥T,转到步骤5.步骤5.算法停止,获得油井i压力子问题的调度方案.3.3 具有爬坡约束的可行解的构造由于松弛问题的解对于原问题常常是不可行的,可能会违反需求约束,需要设计启发式算法将其转化为可行解.构造启发式算法时,要考虑该问题的特征,即油井间抽操作受到三个重要约束的制约:最小开关机时间约束、爬坡约束和压力变化约束.这三个约束是相互关联的,对油井的启停状态影响非常大,如图4所示.因此本文设计了两阶段启发式算法将松弛问题得到的解转化为可行解.第一阶段启发式先保证满足油井的最小开关机约束和压力约束,第二阶段是根据第一阶段决策出的油井最小开关机时间,保证油井开机运行时其采油量满足爬坡约束,进而决策出油井的每个时段的采油量.通过两阶段启发式算法所得到的可行解能够为原问题的最优目标函数值提供一个上界.图4 三个约束对油井启停的影响Fig.4 The influence of three constraints on the start-up/shut-down3.4 更新拉格朗日乘子由于压力子问题是近似求解,其获得的对偶问题的目标值,不是最优目标函数值的真实下界,因此只能作为代理下界进行迭代.本文采用了代理次梯度[18]方法用于更新乘子的值.为了减少代理次梯度方法的下界高估对乘子的影响,步长因子取值减少,范围缩小一半,即.其乘子πit,λit在h次迭代中的更新公式分别如下:计算次梯度,得到搜索的方向:每次迭代都需要按照上面的公式,更新次梯度.其中xit和yit是单机子问题求得的最优解.然后沿着次梯度的方向更新乘子,第一个子问题每次迭代的乘子更新公式如下:第二个子问题每次迭代的乘子更新公式如下:其中步长为:式中 F是每一次迭代启发式求得的原问题的最优值,即原问题的上界值,L是每一代对偶问题求得的最优值,即原问题的下界值.4 实验设计及计算结果4.1 实验和数据结果为了验证所提出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把建立的非线性数学规划模型线性转化为线性整数规模模型,转化后可以直接利用商业软件CPLEX 11.0进行求解.算法用Visual C++对算法编码,全部模型和算法在PC机(3.10GHz主频和4.00GB内存)上进行测试.4.1.1 实验参数设置为验证算法的性能,提出的算法采用C++编程实验,在PC机(Pentium-IV 2.83GHz CPU)上进行测试.在实验测试中,把变换后的线性整数规模模型直接采用商业软件CPLEX 11.0软件进行求解.CPLEX的算法最长运行时间设置为1800秒.其他的CPLEX设置保持软件的默认设置.对于拉格朗日松弛算法,算法性能的评价采用两个指标:对偶间隙和计算时间(秒).对偶间隙%的计算如下:可行解的目标函数值ZU(原问题的一个上界)减去对偶函数的值ZL(原问题的一个下界),再除以对偶函数的值ZL,最后转化成百分比的形式.上界是在算法迭代过程中找到的最小的目标函数值.以对偶间隙小于0.5%或迭代次数小于500作为算法的终止条件.设调度周期为24小时,初始的压力值为机组的最大压力值.开机爬坡URi和关机爬坡DRi满足[600,700]间的均匀分布,上升爬坡和下降爬坡∆i满足[400,600]间均匀分布.其他油井参数在表1中给出的范围中均匀随机产生.表1 与油井相关的参数的生成范围Table 1 Range of values for parameters corresponding to oil wells参数(单位) 下限上限xmin i(barrel) 30 100 xmax i (barrel) 800 1200 pmax i (psia) 6000 7000 pmin i (psia) 2500 3500pgiven(psia) 6000 700 Toff i (h) 1 6 Ton i (h) 1 6 Ti0(h) −8 8 Si($) 70 150 c1i 0.10 0.20 c2i 0.02 0.65 α1i 40 70 a2i 0.02 0.30 γi 9.00 9.30 D1t(barrel) 500 1500 D2t(barrel) 500 15004.1.2 实验结果为了验证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设计了不同的求解方法比较各算法的目标函数值和运算时间进行评价.1)用CPLEX单独求解.2)采用LR方法,子问题用CPLEX求解,标记为LR-CPLEX.3)利用变量分离机组的拉格朗日方法,压力子问题用CPLEX求解,标。

CCL曲线测量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

CCL曲线测量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

CCL曲线测量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摘要]射孔施工CCL曲线测量工序是核实施工井位、确定射孔深度的重要依据。

在现场施工中,由于井下工况、仪器故障和操作方法等因素的影响,测量曲线过程中经常会因为一些异常情况(如套管磁化、套变大修、井下仪器故障、施工遇阻等)不能正常测量、识别套管接箍信号和深度,造成深度信号不够准确,影响施工质量和生产进度,使企业效益和信誉受损。

为此,本文将从曲线测量原理、仪器故障、井下工况、遇阻施工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解决测量曲线过程中出现的异常问题。

[关键词]磁性定位仪;射孔深度;井下工况;测量原理;接箍信号;遇阻施工1磁性定位仪及故障解决方法射孔施工CCL曲线测量主要依靠磁性定位仪下井,通过绞车、电缆、马达等设备连接,将井下测量成果传输至地面仪器转换成深度、信号后进行数控识别与人工核实。

1.1 工作原理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当磁性定位仪沿油、套管内壁滑行经过时,由于油、套管接箍处环形缝隙的磁阻增大,使仪器内磁回路中的磁阻突然增大,即磁通量发生了变化,因而产生了感应电动势,通过电缆传输到地面仪器进行记录,便测得该位置的接箍信号。

同时,井口马达将深度同步传输至地面仪器,与所测得的接箍信号形成一条完成的CCL曲线。

1.2磁性定位仪故障解决方法射孔井下仪器出现故障时,直接影响着CCL曲线测量效果,甚至无法测量。

磁性定位仪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见表2-1-1 。

2井下套管异常工况2.1井下套管异常情况当井下套管出现磁化时,其磁化程度直接影响测量信号,测量曲线比较杂乱,参差不齐,导致无法准确识别接箍信号和深度。

补孔井的套管上已经存在射开孔眼,测量曲线时会因磁通量发生变化而产生信号,地面系统会形成近似接箍信号的假信号,容易造成混淆,影响施工质量。

大修井的套管接箍形态发生变化,造成曲线信号不明显;套管接箍处有修补的井由于接箍被覆盖,更不容易测量,甚至无法识别。

2.2测量方法井下套管出现异常情况无法连续测量出七组接箍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快速有效的转换波共转换点叠加技术

快速有效的转换波共转换点叠加技术

快速有效的转换波共转换点叠加技术
许士勇;马在田
【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
【年(卷),期】2002(045)004
【摘要】转换波共转换点(Common Conversion Point简称CCP)叠加的关键在于CCP抽道集和非双曲线正常时差校正NMO(Normal MoveOut). 目前方法的精度限制了其在中-浅层或大炮检距情况下的应用. 我们对CCP叠加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导出了新的CCP位置计算公式和非双曲线时距关系式,并给出了具体的CCP 抽道集方法. 理论模型试验和实验资料处理表明本文方法精度高、简便易行,特别是对于中-浅层和大炮检距情况也能得到良好的叠加效果.
【总页数】12页(P557-568)
【作者】许士勇;马在田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同济大学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
【相关文献】
1.基于共转换点道集的二参数转换波速度分析及动校正方法 [J], 刘军迎;李录明;雍学善;杨午阳;高建虎
2.两种转换波共转换点道集抽取方法的对比分析与应用 [J], 杨维;王小卫;边冬辉
3.应用共转换点叠加技术处理PS反射波资料 [J], Tessm.,G;瞿中瑜
4.共转换点叠加技术在PS反射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J], 肖凌
5.应用共转换点叠加技术处理PS反射波资料 [J], G.Tessmer;戴铭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e i d l .T e rs l h w ta o l a s i r e n F ri g f o v lin w v ah r "eo t h f e c f p ca mo e l s h eu t s o t t ud c u e ds d r d e i s h ic o a r ma eo c n es a e g t esi W mi te il n e o o Po f nu
s n p i t ftre dme so S w v x lr t n h ,el f o t g C P g tesi a c lt h s r p r o s o te d s i on h e i n i P - a e e po ai .T e e. r e o r n C ah r st c lu aet e ep o ot n f h i— o o n o  ̄ c s s i o i
c n -P o on ah r o  ̄ lin p it te ?Wh td ge o l e r g I hsp p r W i y t l w rt ee q e t n y c lu a n o es g a e re w ud t y b i ? n ti a e ," w l t al e h s u si s b ac l t g s me h n e lr o '  ̄ o i
YU a g mig, Gu n - n YAO e Ch n
中图分 类号 :6 14 3 P 3 .4
,1e s rJ g meho o I l o ll t d f C l
(ntu el y,C i atq ̄ A m n t t n e n 00 9 C i I ito Go g s te f o hn J r u aZ h d iir i ,B i g 102 , h a) sa o n
维普资讯
第 3 卷 第 4期 5
2O O7年 8月 文章 编 号 :0 118 (o7 o-o50 10.96 2o )4o6 -5
煤 田地 质与勘探
C L GE L G & E P O T ON OA O O Y X L RA I
V0 . 5 No. 13 4 Au 2 O g. O 7
t o o htop j tnpit n o ci rop j tepi a e i z u . e eitf eid p g te a efm so t r e i on adf m r e e r e i o t rswt a m t Whnt e a i i , hs h r o co r e v t o cv n vi h i h h n rc s p n e
A s atT ee s r etepi eer r c l gt om l ic o fh i i t ae o acm o ovr bt c:hr i ap j i o tnt t s f ea n enra dr tno te p n ie c r m ncne- r o cv n i h a h ua o h ei d p gn r f o f
sa t nef c. l.i itra ng
K w r s s . ig itr c  ̄ o o d :l t ef e c mmo o v rin p i t nle en co  ̄s r n to a n n a n c n es on  ̄i u n ig f tr o t g meh d. o t a i
倾 斜 C P道 集 抽 取 方 法 及 影 响 因 素 分 析 C
于光明 , 姚 陈
( 中国地震局地 质研 究所 , 北京 102 ) 009
摘要 : 面上 三 维 P 界 S波 ( 射 转换横 波 ) 转换 点在 地表 有相 应 的界 面法 向投影 点 , 取 C P 共 转 反 的 抽 C(
计 算结果 表 明 , 忽视 倾斜 界 面 的影响 将 引起 转换 波抽 道集 的混 乱 , 并造成 后期 成像 的错 误 。
关 键 词 : 斜界 面 ; 转换 点 ; 响 因素 ; 取 方法 倾 共 影 抽
文献 标识 码 : A
g t e s a d n l e cn a t r n l n i g i t r a e a h r n i fu n i g f co s i sa tn n e l c
p o o t n r eemi e yte p rmeesi c dn i rp r o sa ed tr n d b h aa tr n l igdp趴 e i i ein oma e t ,a i t n ai f - a e v |c i u ,dpdl t ,n r l p h z ' o e d muh a d rt o P w v e — o o i n - a e v l i .Ho o tee p rmee s c nrl te e p o o t n d p n e c s a d a e tt e d tr n t n o o t a d S w v eo t y cy w d h s aa tr o t h s r p r o e e d n e n f c h ee miai f c mmo o i o n
换 点 )道 集的 实质就 是 确 定 不 同方 位 上投 影 点距 离炮 点 和 对 应检 波 点 的 比例 关 系。 当界 面倾 斜
时, 比例关系是界面的倾角、 该 倾数 通过 这一 比例 关 系是如 何影 响 共转换 点 道集 的 构成 及 影响 程 度 设 计 了特 定 的模 型进 行 讨 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