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山水画和17世纪荷兰画派的区别

合集下载

浅谈南宋四家的特点以及与17世纪荷兰小画派的对比

浅谈南宋四家的特点以及与17世纪荷兰小画派的对比

浅谈南宋四家的特点以及与17世纪荷兰小画派的对比作者:郭晓璐王相生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08期摘要:绘画是一个记录历史、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资源,它有助于帮助人们把历史场景进行还原,以便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

不论是世俗画还是山水画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社会状况。

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山水画的巅峰时期,山水画名家层出叠现,作品更是不胜枚举,其中南宋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山水画以自己特有的格调存在。

关键词:南宋绘画山水画构图题材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8-0032-02一、南宋四家风格的异同自宋朝建立之初,为防止兵变和巩固地位统治者开始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同时为之后文明艺术的开展奠定了稳定基础。

北宋时期宋徽宗对宋代绘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例如:提高画家的地位,成立翰林书画院,扩大宫廷画院,完善画院制度,以绘画作为科举考试和升官的一种方法,组织文臣编写书籍,自己也参与其中身体力行的促进绘画艺术的发展。

北宋初期绘画成就最高的大家是李成和范宽。

靖康之变之后,宋家皇室向南转移,绘画重心也转向南方,画家对于秀丽的江南山水描绘的更多了,风格也变得空灵秀雅,而号称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以清新的形象和独特的笔墨章法开创了山水画的新天地。

南宋四家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就是李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李唐原是北宋的画院画家,所以李唐的山水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保留了北宋的风格,早年时期开创了南宋水墨苍劲、浑厚一派的风格;晚年时创“大斧劈”皴法,开创了南宋山水画的新风。

例如他的传世作品《万壑松风图》在山水的皴法上还是沿袭的北宋范宽的影响,但在构图上更注意景物的裁剪突出中景,营造出和北宋的全景式构图不一样的“山中之景”,同时也显示出向南宋山水过渡的信息。

刘松年可以说是李唐的学生,刘松年师承张敦礼,而张敦礼的老师是李唐,因此刘松年的山水画风是继承李唐的画风,笔墨上更加严整细谨,笔法上比其他三家更加柔软,刻画的景物更加温润。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区别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区别
早期山水画“水不容泛”“人大于山” 早期山水画“水不容泛”“人大于山”,到了隋代展 子虔的《游春图》 子虔的《游春图》已注意到了物象之间的远近、高低、大 小的关系和层次,贝玛的 林间小道》 17世纪荷兰画家的风景画,霍贝玛的《林间小道》。在 世纪荷兰画家的风景画 他的画中,通过两排树木高低不一、 他的画中,通过两排树木高低不一、疏密有致的组合和排 创造出了一个透视感极强的空间。 列,创造出了一个透视感极强的空间。
笔 墨
笔 触
水纹
西方风景画在观察对象时视点不变,物象是正 常视域内的,物象呈现近大远小、近实远虚以及 近高远低的透视现象,这种观察方法就是“ 近高远低的透视现象,这种观察方法就是“焦点 透视” 透视”法。
郭 熙 的 《 早 春 图 》
空间: 在空间观念的认识上, 空间: 在空间观念的认识上,中西方似乎 要具象一些,表现出的东西更容易让物博山水 要具象一些, 或风景绘画上相差迥异。 或风景绘画上相差迥异。在中国的传统美术理
王希孟〔北宋〕(1090——?)《千里江山》图 北宋〕 1090——?) 千里江山》
传世之唯一作品《千里江山图》卷,此图赐予蔡京,从其 传世之唯一作品《千里江山图》卷,此图赐予蔡京,从其 卷后的题跋中得知,此图为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 卷后的题跋中得知,此图为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 1191.5厘米,全图以大青绿为基调,山脚、屋墙、水天交 1191.5厘米,全图以大青绿为基调,山脚、屋墙、水天交 接处用深浅各异之赭石色渲染,屋顶用浓黑,人物多粉画, 用笔敷彩精细,轻重浓淡生动活脱,灿烂艳灼,美不胜收, 千里江山秀丽多姿,雄伟壮观。时人赞其画“ 千里江山秀丽多姿,雄伟壮观。时人赞其画“一点一画均 无败笔,远山近水,山村野市,渔艇客舟,桥梁水车,乃 至飞鸟翔空,细若小点,无不出以精心,运以细毫” 至飞鸟翔空,细若小点,无不出以精心,运以细毫”,人 物如蚁,不可胜数,生息劳作,生动活泼。卷后有宋代蔡 物如蚁,不可胜数,生息劳作,生动活泼。卷后有宋代蔡 京、元代李溥光题记,曾经南宋内府、元代李溥光、清代 京、元代李溥光题记,曾经南宋内府、元代李溥光、清代 梁清标及乾隆内府收藏,现藏故宫博物院。 梁清标及乾隆内府收藏,现藏故宫博物院。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

焦 浓 重 淡 清
色彩
西方风景画要真实的再现自然,不能忽视“光”的因素,有了光,便有了体积,有了色彩。风景画的创作始终围绕 自然的色彩展开。
三、中西绘画 审美理念
中国画家的审美理念:
创造情景交融的 意境之美,抒发自己的 诗意情怀。
1、意境
• 意境就是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的 高度统 一,即心与物、情与景 的融合。 • 简言之:意境是有情感的画境。
《 临 流 独 坐 图 》 北 宋 范 宽
试一试:(找出三远)
《 松 鸣 琴 图 》 元 朱 德 润 1
深远
2
平远
3
高远
二、中国山水画独特

空间表现手法: 1、三远法 2、虚实相生
中国山水画独特的空间表现手法:
范 宽 《 溪 山 行 旅 图 》 北 宋




则关替中 空系层国 ;。次画 远 变家 若 化用 实山,画 ,若一面 近实层中 则,层的 虚水形描 。则成绘 (虚山处 视;水与 频树形空 )若象白 实的处 ,前的 云后交 ——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思考:为什么中国山水画没
有采用西方的焦点透视,空间 却比西方的更加辽阔?
二、中国山水画独特

空间表现手法: 1、三远法
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 话语:山有三远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手作 法品 主 要 运 用 了 高 远 的 表 现
《 蛙 声 十 里 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山 泉 》 齐 白 石
想一想这幅画的意境是 怎样传达出来的?
2、意境的由来
• 画面的意境由何而来?

宁静致远与自然再现——唐代山水画与17世纪荷兰风景画比较探微

宁静致远与自然再现——唐代山水画与17世纪荷兰风景画比较探微

隋代展子虔的《 游春图》 。 ” …
‘ 《 游春图》 在2 0 0 2
年 1 2月 至 2 0 0 3年 1月 于 上 海博 物 馆 展 出 时 , 博 物 馆 的介 绍 中亦 认 为是 目前 中 国最 早 的 山水 画 , 但 是 这 并不 是一 幅真 正意 义 上 的 山水 画 , 或者 不 是 一 幅
山和水 等 景 物 , 萧 绎 的 山水 画作 品 《 游 春 苑 图》, 宗
炳、 王微 的 山 水 画 作 品 , 但 作 为真 迹 , 实 为难 寻。
景画( 架上绘画) 为探讨点 , 结 合 其 不 同历 史 文 化 、 哲 学思想 、 审美趣 味等 外在 因素 , 全 方位 的探 寻独 立 背景下 的 画家及 两种独 立成 科 的画种 在相差 一千 多 年 间的 同与异 。将 唐代 山水 画 与 1 7世 纪荷 兰 风 景 单独来 进行 比较 , 归 根 结底 是 比较 不 同语 境 下 的两 种“ 独立 ” 画 科所呈 现 的相 似性 、 差异 性 及其 暗含 的
本 文主要 以唐 代 山水 画 ( 卷轴画) 与1 7世 纪 荷 兰风
美 术史 学家 普遍 认 为 , 中 国 的 山水 画独 立 于 魏 晋南北 朝之 间 , 但 是 对 于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的 山水 画
作品, 到 目前没有发现传世之真迹。相传有顾恺之 的作品《 洛神赋图》 、 《 女史箴 图》 , 画面 中绘有部分
画作品, 显示出了大量 的不谋而合 的思想意识与表
现方式 , 这 种 同构 的或 共 生 的 因素 背 后 体 现 了人 类 某 些共 同的文化 因素 , 可 以更好 地 了解 不 同 形态 美 术 的发展 演变 轨迹 , 从 彼 此 的 比较 中获 取 更 为具 体

浅谈南宋四家的特点以及与17世纪荷兰小画派的对比

浅谈南宋四家的特点以及与17世纪荷兰小画派的对比

浅谈南宋四家的特点以及与17世纪荷兰小画派的对比郭晓璐王相生佳木斯大学摘要:绘画是一个记录历史、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资源,它有助于帮助人们把历史场景进行还原,以便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

不论是世俗画还是山水画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社会状况。

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 山水画的巅峰时期,山水画名家层出叠现,作品更是不胜枚举,其中南宋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山水画 以自己特有的格调存在。

关键词:南宋绘画山水画构图题材中图分类号J 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8-0032-02一、南宋四家风格的异同自宋朝建立之初,为防止兵变和巩固地位统治者开 始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同时为之后文明艺术的开展奠定 了稳定基础。

北宋时期宋徽宗对宋代绘画的发展做出了 不可忽视的贡献,例如:提高画家的地位,成立翰林书画 院,扩大宫廷画院,完善画院制度,以绘画作为科举考试 和升官的一种方法,组织文臣编写书籍,自己也参与其中 身体力行的促进绘画艺术的发展。

北宋初期绘画成就最 高的大家是李成和范宽。

靖康之变之后,宋家皇室向南转 移,绘画重心也转向南方,画家对于秀丽的江南山水描绘 的更多了,风格也变得空灵秀雅,而号称南宋四家的李 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以清新的形象和独特的笔墨章法 开创了山水画的新天地。

南宋四家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就是李唐,起到了承上 启下的作用。

李唐原是北宋的画院画家,所以李唐的山水 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保留了北宋的风格,早年时期开创 了南宋水墨苍劲、浑厚一派的风格;晚年时创“大斧劈”皴 法,开创了南宋山水画的新风。

例如他的传世作品《万壑 松风图》在山水的皴法上还是沿袭的北宋范宽的影响,但 在构图上更注意景物的裁剪突出中景,营造出和北宋的 全景式构图不一样的“山中之景”,同时也显示出向南宋 山水过渡的信息。

刘松年可以说是李唐的学生,刘松年师承张敦礼,而 张敦礼的老师是李唐,因此刘松年的山水画风是继承李 唐的画风,笔墨上更加严整细谨,笔法上比其他三家更加柔软,刻画的景物更加温润。

论宋代风俗画与17世纪荷兰风俗画的异同

论宋代风俗画与17世纪荷兰风俗画的异同

论宋代风俗画与17世纪荷兰风俗画的异同内容摘要:风俗画是对一个时代社会习俗、生活状态的真实描绘,是当时民间情形的缩影。

宋代由于繁荣的经济文化、清明的政治氛围,绘画题材由宫廷走向民间,风俗画因此发展到鼎盛时期。

而17世纪的荷兰艺术家也放弃宗教和宫廷题材,转而大量描绘荷兰的风土人情。

尽管都是对社会内容的记录,宋代风俗画与17世纪荷兰风俗画在绘画成因、表现形式、题材内容等方面有较大差异。

关键词:宋代;17世纪荷兰;风俗画;比较;异同12至13世纪的宋代风俗画与17世纪的荷兰风俗画,即便相隔几百年的距离,但都在描绘平凡的日常生活,作品质朴亲切、情感细腻,都包含了作者对普通人的热情歌颂。

最常见的的平凡人生活被画家画进历史永不磨灭,是我们见证历史真实的可贵史料。

二、中外风俗画的一致性分析(一)选材的一致性宋代画家与17世纪的荷兰画家都对描绘市井百态情有独钟,艺术家从对街巷、集市、酒馆、车马、货郎等的纪实中都可以看出当时发达的商品经济。

李嵩所绘的《货郎图》中,货郎挑着重担穿梭于街巷,货担上物品齐全,引得孩童们围绕笑闹,孩童的欢乐、母亲的和善都跃然纸上,感情细腻、质朴亲切,以一个小的场景真实再现了南宋钱塘一带民间商贩的经营情况。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是以宏大的场景描绘了北宋的市井风情。

以清明上河期间的各式商业活动为切入,刻画了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以及汴京的繁华热闹与不同阶层人民为谋生奔忙的状态。

17世纪的荷兰画家也热衷于描绘市场,画家加布里尔•梅蒂绥创作的《阿姆斯特丹的蔬菜市场》,画面里有各类农产品可供交易,有几位家庭主妇正在挑选,刻画出热闹的市场交易场景,生活气息浓厚。

宋代与17世纪荷兰画家都将市井生活作为描绘重点,不难看出风俗画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壮大。

(二)关注人的自身佛教与道教在南北朝至唐的发展都以其贵族化而存在,至北宋开始有世俗化的倾向,而佛、道两教在南宋更是走向平民化并对民间产生广泛影响。

唐代人物画中多描绘的是宫廷贵族女性,更有周昉妙创的“水月观音”仕女形象,至宋佛教与道教同时在民间扎根,画家把目光从上层社会转移到底层人民,取材于百姓生活,此时更多的普通劳动妇女也作为主角跃然纸上。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比较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比较

对于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的起源以及理论界定,作者认为具有起源性的山水画作品应体现“畅神”与“山水以形媚道”的观念,理论上,美术学者一般公认山水画源于魏晋,这一观点始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但并未有山水画传世之真迹来印证这一观点,而对石窟和墓室壁画中的山水画的研究忽略了其本质问题,即山水画作为背景呈现,并未体现“媚道”与“畅神”。

因为石窟佛教壁画掺杂为宗教服务的色彩以及说教意义,对“道”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忽略了由“器”进“道”的审美方式,并不能称之为山水画。

因此,真正的山水画还应摆脱除山水母题外的其他意图、动机和观念。

宗炳的《画山水序》也从“形上”和“形下”对山水画作出了界定,他认为山水画“畅神”应是作者的“澄怀味象”转换成图像而传达给欣赏者的畅神。

据文献记载,山水画作品始于戴逵的《吴中西山邑居图》、戴勃的《九州名山图》、《风云水月图》但没有存世画作,而顾恺之的《洛神赋》、《女史箴图》等仍具说教、文本的意义,以及陆探微、萧绛、杨修等人的山水画作均未留存,而展子虔的《游春图》被印证为是目前中国最早的山水画作,但依然不是纯山水画,因为这幅画表现得是人物的生活活动。

众多文献也记载了山水画的演变与分体发端于唐代,如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

因此,具有独立意义的中国山水画产生于唐代。

而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不同的是它起源于古罗马时期,但在中世纪断层,文艺复兴时期再生,所以在时间观念上与山水画不可比拟。

而从风景画作品与文献的角度,以及与中国山水画一样抛开其宗教、历史及文本意义来界定风景画,真正的风景画应出现在15、16世纪,即文艺复兴时期,尤以阿尔特多费尔的风景画为典型例证。

17世纪是风景画的繁盛时期,尤其是荷兰艺术家大大纯化了风景画。

18至19世纪中期为风景画流变期,出现了古典主义风景画和历史风景画,19世纪,印象派的出现将风景画又带入了无关历史、叙事性或情节成分的阶段。

由于时间上的不同步,使得山水画与风景画无法从起源与发展阶段进行比较。

宋代风俗画与17世纪荷兰风俗画的对比研究

宋代风俗画与17世纪荷兰风俗画的对比研究

2021·01风俗画指专门以描绘人民生活、记录社会习俗内容为题材的人物画,宋代风俗画和17世纪荷兰的风俗画最具代表性。

风俗画内容题材十分广泛,绘画多采用写实手法,通过绘画作品反映社会风情、人文内涵并传达出时代的精神面貌和人民大众的审美情趣。

正是这些内容使风俗画很受人们喜爱和追捧。

一、宋代风俗画和17世纪荷兰风俗画概述中国风俗画最早起源于汉代,多在墓室壁画、画像砖、画像石中有所体现,其题材有狩猎、农耕、纺织等。

而到了宋代,风俗画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摆脱了前人“成教化,助人伦”的绘画思想。

宋代风俗画更多体现了人文精神和世俗性,注重对现实的描绘并摆脱传统封建社会绘画为政治服务的枷锁,更多是记录真实社会生活并具有现实主义因素。

而17世纪的荷兰被称为黄金时代,不仅体现在绘画方面,还有思想、经济等方面。

17世纪的荷兰风俗画在当时荷兰的绘画艺术领域中尤为出色,描绘了真实的社会环境和风土人情。

贡布里希把17世纪的荷兰绘画形容为“自然的镜子”,如此生动的比喻让人可以感受到这个时期的绘画是直接描绘的作品。

二、宋代风俗画和17世纪荷兰风俗画成因比较(一)绘画体制因素的差异宋代绘画体制的兴盛得益于宋代宽松的政治环境。

宋徽宗赵佶,虽然他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但在绘画的发展上有着不可磨灭的成就。

宋徽宗本身喜爱绘画,完善了绘画制度,建立了翰林图画院,这在古代封建社会具有很大的影响,也促使宋代形成了崇文抑武的政治格局。

宋徽宗赵佶十分重视书画的创作,亲自指导授课,实行奖励制度,并通过科举考试从社会招纳民间画者为统治者服务,从而使画者有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提高了宋代民间画者的积极性,也改变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体制。

邓椿《画继》卷十中记载:“图画院,四方召试者源源而来。

”可见,画院对画者的影响力极大。

虽说画院画家为统治者服务,讲究一定技法,但大的体制环境已对绘画产生影响并促进绘画的发展。

正是宋代画院开放的格局,使一些民间画者可以进入体制中。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比较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比较

5学子 2017.03探索与创新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都是以自然景物为表现对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格,审美情趣以及理论体系。

我们试着从起源发展、美学基础、表现手法、造型特点等方面比较二者的异同,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学习以自然风景为载体的这样一种绘画艺术。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起源上都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的。

最早的独立的山水画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如顾恺之有《画云台山记》、宗炳有《画山水序》、王微有《叙画》等成熟的山水画理论出现,《论画》中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代表着山水画以初步现成了自己独立风格。

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多追求装饰趣味,勾染多皴擦少,强调哲理的显现。

而西方风景画摆脱人物画的背景,走上独立的道路,要追溯到西方14~15世纪,以素描等形式出现的风景画,以及德国画家丢勒的水彩风景画等。

这些风景画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风景的喜爱,对风景画作了细致的刻画。

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出现,就代表了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开始走上了正确发展的道路。

从隋唐开始,中国山水画开始走向了成熟,出现了展子虔,大小李将军,王维等优秀的山水画家,除了青绿画法,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画法也开始出现。

如《山水诀》中云:“夫画道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里之境,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

而成熟的品评体系和绘画理论的大量出现,代表了中国山水画从这里开始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如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云:“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中“万类由心”,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

到了宋元,是中国山水画不可磨灭的高峰时期,以荆、关、董、巨、南宋四家,元四家等一大批山水画巨匠为代表,把山水画推向了历史的最高峰。

明清时期,则以明四家,董其昌,四王四僧为代表,如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提倡文人画。

《画旨》中云:“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

‘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

论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之异同-文档

论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之异同-文档

论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之异同-文档论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之异同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是有着各自不同的艺术体系与发展历程的,但无论两者有何不同最基本的描绘对象未曾改变,都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为主,致力于对客观事物的美的发现、探索和寄托审美主体的认识、理想与情感。

可谓山水画和风景画在本质上是有相同之处的,并且两者在起源问题上几乎雷同。

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各自的文化底蕴、美学思想、审美情趣和表现方法等方面。

下面就这几个方面谈谈两者的异同之处。

起源中国的山水画,在战国以前就已经出现,到汉代初具雏形,但滋育于东晋,于南北朝正式确立,到隋唐发展兴盛起来。

在古代的文献上,杜预注《左传》,所谓“禹之世”,就有“图画山川奇异”。

又有王逸注《楚辞?天问》篇说“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天地山川”,由此可见在此以前就已经有山水画了。

但在汉魏壁画中不难看出山水画还仅仅只是以人物画的背景而出现,可是对于山水画的发展,却做了充分的上阶准备。

[1]进入晋代,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描中山水作为配景出现,但也有他写的《画云台山记》,一篇阐述如何创作《云台山图》的山水画设计图略。

至南北朝,有宗炳撰《画山水序》,王微撰《叙画》,描写山水画的画理画法。

这都足以说明山水画的体系在此时期已经完全脱离人物画并逐渐确立成为独立画科。

到了隋唐,出现了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王维、张?b等一大批专画山水的大师。

这些大师将山水画逐渐推向蓬勃发展的道路。

在起源上,中西方的风景画是大致相同的,西方风景画最早同样也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在以后才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

在西方的艺术史里,我们可以看到,15世纪初期尼德兰的抄本装饰画上,风景已经在画面上占很大比重。

这些作品中的风景和早期的中国山水画有着同样的命运,只是作为人物画的搭配。

真正纯粹的风景画最早是以素描等小幅画面形式出现的。

一直到15世纪,风景才从人物画的背景中彻底的摆脱出来,成为了独立的画种,但这个时期的风景画还不是非常成熟。

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的比较研究

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的比较研究

欧洲风景画:注重写实,追求光影效果,强 调对自然景观的精确描绘
中国山水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 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国山水画:强调线条的运用,注重笔墨的 韵味,追求意境的深远
欧洲风景画:强调对自然景观的精确描绘, 追求光影效果的真实感
第五章
对后世的影响和 启示
中国山水画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艺术风格:影响了 后世中国画的艺术 风格,如写意、工 笔等
两种画派的异同点
起源:中国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 期,欧洲风景画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
技法:中国山水画以线条为主,注重笔墨, 欧洲风景画以光影为主,注重色彩和透视
发展:中国山水画在唐宋时期达到高峰, 欧洲风景画在19世纪达到高峰
主题:中国山水画多以山水为主题,欧 洲风景画多以人物、建筑为主题
风格:中国山水画注重意境,追求天人合 一,欧洲风景画注重写实,追求自然之美
添加文档副标题
中国山水画与欧 洲风景画的比较 研究
汇报人:
目 录





添加 目录标题
两种画派的 绘画技法和 文化内涵和 对后世的影
起源和发展 表现形式
审美观念
响和启示
第一章
单击此处 添加章节标题
第二章
两种画派的起源 和发展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中国山水画起源于魏 晋南北朝时期,以顾恺之为 代表
启示:两种画派在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观念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美的追求和 表达
感谢观看
汇报人:
欧洲风景画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风 景画开始独立发展
发展:17世纪,荷兰画家开始注重风景 画的写实性,如伦勃朗、维米尔等

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的比较研究

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的比较研究

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的比较研究作者:王海音杨春玲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19期摘要:现如今由于民族和地域之间的差异不同,同时也取决了两者之间的文化也有所差异。

相比较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和欧洲风景画都是以自然风景作为主要的描绘主体形式,而且在绘画方式上所关注的内容都是一致的,但是在最终的表现形式、手法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了解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本文主要针对中国山水画和欧洲风景画的比较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欧洲风景画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8-0035-02根据当前我国中国山水画的特点来看,主要是以美学理念的形式进而形成了中国哲学、信仰以及处世之道之间的关系,过多重视自然的山水“抒发胸怀”“写胸中逸气”;而欧洲风景画的美学理念则是来自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以及人文理念,而且欧洲风景画的美术作品主要是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进而去描绘自然,更多强调艺术的自然性和真实性。

一、中国山水画和欧洲风景画的主要起源形式(一)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形式在我国的绘画历史发展过程当中不仅只有山水画的形式,还有很多种的画风以及品种的存在,也就是说现阶段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属于时间作用的结果。

在最初人们进行考古的时候,就已经在原始社会时期中发现了关于山水画的雏形,假设要是根据原始社会阶段进行合理划分的话,就是在我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运用陶瓷等相关工具,而且考古人员还在陶瓷的表面上发现了关于山川、河流等类似的残留图形,并且在陶瓷的表面上还有很多的纹路都是拥有着较为明显的波浪感以及运动的主要节奏。

最初有关于我国山水画记载内容的是在周代,因为周代继承夏朝的制度,促使更多的人们过多重视山川形态,加大对山川蕴涵的形象意识。

(二)欧洲风景画的起源形式根据欧洲风景画的发展历史现状来看,在17世纪荷兰的时候就已经出了欧洲文艺复兴阶段出现了欧洲风景画作品,并且在欧洲文艺复兴阶段所创设的风景画主要还是以小尺寸的新式进行展现,要是追溯更早时期的话就是最早出现了古罗马时期。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中西绘画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两个绘画体系,它们在表现形式、艺术风格、理念以及艺术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绘画作品的试论角度来探讨中西绘画的差异,并分别展示中西绘画的代表作品。

中西绘画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

中式绘画以水墨为主要媒介,追求墨色墨味的艺术效果,注重笔墨的意境表现。

而西方绘画则强调色彩的运用,通过油画、水彩等媒介,表现艳丽多彩的视觉效果。

中国明代画家文征明的《富春山居图》以墨色为主,通过繁密的线条勾勒出山水的神韵。

而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印象·日出》则以明亮的色彩和光影的效果塑造出清晨温柔的氛围。

中西绘画在艺术风格上存在差异。

中式绘画追求以简写繁、以意传形,强调意境的表现。

而西方绘画则注重形象的逼真和细节的描绘,追求对现实世界的精确再现。

中国宋代画家李唐的《竹石图》以简洁而富有力度的线条勾勒出山石和竹子的姿态,给人以虚实相生、意象丰富的感受。

而荷兰17世纪画家凡·戴克的《农家院子》则以精细写实的笔触描绘出农舍和田地的生活场景,呈现出细腻逼真的效果。

中西绘画在艺术理念和艺术观念上也存在差异。

中式绘画注重以意传情,追求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和哲理。

而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记录,注重表达艺术家个人的视角和情感。

中国元代画家黄公望的《鱼石图》通过鱼和石的对比表达出生生不息、化腐朽为神奇的哲理之美。

而西班牙20世纪画家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则通过对于战争悲剧的表达,寄托了艺术家对于和平的向往和对人性的思考。

中西绘画在表现形式、艺术风格、理念以及艺术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式绘画追求以简写繁、以意传形,注重墨色的意境表现。

而西方绘画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形象的逼真,强调对现实世界的精确再现。

中式绘画讲究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而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艺术家个人的视角和情感。

两种绘画体系各有千秋,彰显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魅力。

通过对中西绘画差异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达形式和艺术观念。

中国画和西方绘画的区别

中国画和西方绘画的区别

中国画和西方绘画的区别
1、绘画侧重点不同。

东方艺术重主观,西方艺术重客观。

东方艺术为诗的,西方艺术为剧的。

故在绘画上,中国绘画重神韵,西洋绘画重形似。

2、线条运用不同。

中国绘画盛用线条,盖中国书画同源,作画同写字一样,随意挥洒,披露胸怀。

西洋绘画线条都不显著,19世纪末,西方人看见中国画中线条的飞舞,非常赞慕,便模仿起来,即成为“后期印象派”但后期印象派以前的西画,都是线条不显著的。

3、中国绘画不注重透视法,中国画的立幅,山水重重叠叠,好像是飞机中所看见的,因为中国人作画同作诗一样,想到哪里,画到哪里,不能受透视法的拘束。

西洋绘画极注重透视法,西洋画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讲究透视法。

4、中国绘画不讲解剖学,中国人画人物,目的只在表出人物的姿态的特点,却不讲人物各部的尺寸与比例。

西洋人物画很重解剖学,因为西洋画注重写实,必须描得同真的人体一样。

5、中国绘画不重背景,中国画重传神,故必删除琐碎而特写其主题,以求印象的强明。

西洋绘画很重背景,西洋画重写实,故必描背景。

6、东方绘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方绘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试论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之差异

试论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之差异

试论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之差异作者:刘华来源:《美术界》 2013年第10期TEXT / 刘华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东西方由于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各自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作为东西方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绘画艺术,两大体系虽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却未能相互同化,相互代替。

处于各自传统绘画体系中的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差异何在?其表现形式是什么?本文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山水画应该说是风景画的范畴,和欧洲的风景画比虽然都是描写自然景观,但是在作画的目的到表现方法上,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山水”一词在中国的出现至少可以追溯到晋代,最初只是山河水的意思。

关于山水画,东晋的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进行过论述。

唐代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将绘画分为人物、屋宇、山水等。

由此可知山水画在唐代就已成为绘画的一个领域被确立起来。

“风景”一词源于英语中的Landscape。

在欧洲风景的原意指陆地和田园的景致。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概念原本与山和水并无联系,虽然在风景画作品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山水,可大部分除了旨在描绘平坦的陆地为原则,这与欧洲风景画造型原理(如透视法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为体现中国古典哲学和传统美学思想的中国艺术,他所表现出来的自然意识,实际上是对中国哲学中自然意识的反映。

人们在特定环境的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相当稳定的共同的社会习俗、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审美趣味。

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是最早的关于山水画理论的论述,虽然它是一幅故事画的创作文字设计稿,重点描述的是人与景的关系,但其中涉及许多山水画表现技法运用的问题。

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出现的文艺复兴时期早千余年,并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现技巧。

中国山水画同西方风景画一样,都是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的,但它从开始到盛行始终体现了中国的古典哲学和传统美学思想。

中国的山水画家在游历名山大川时,用心去体悟,把自己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的玩物保持一种亲和关系,使自己的感情随山川河流跌宕起伏,把自己的心境融于自然之中,“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区别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区别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区别“独立的中国山水画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间(公元4世纪前后),而独立的欧洲风景画出现在17世纪的荷兰”(邵大箴《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同和异——兼论两者交融的历史、现状与前景》)。

若溯本求源,比较两者形成的根本原因,必然联系到各自发源地上文化传统中的自然观和哲学中的终极关怀。

聂彦锋《山水清音》作为西方美术发源地之一的古希腊是一个海洋地区,其商业活动和航海业的发达刺激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索取的欲望和对大海奥秘的探索、征服,因此,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

而中华民族生活在内陆,“农民的生活方式是顺乎自然的。

他们赞美自然,谴责人为,于其纯朴天真之中,很容易满足。

他们不想变化,也无从想象变化”(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因此,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

陶冷月《湘江秋月》李约瑟在谈到中西文化与哲学时说:“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察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

与此相应,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祁洞之也认为,西方哲学的终极关怀指向彼岸神圣化的理念本体世界和现实超越的理念人生;中国哲学的终极关怀指向此岸统释化的本然世界和现实永恒化的不朽人生。

正是中西早期不同的自然观和终极关怀理念,使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形成了不同的审美风格和绘画体系。

俞子才《阿里山纪游图》设色纸本镜框 1948年作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分裂割据时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统治阶级内部残杀不断,儒家的礼教思想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人们在信仰缺失的情况下,“便去钻研《老子》、《庄子》和《易经》……魏晋士人因去解释、发挥这些玄妙的学问,故他们的学说被称为玄学”(王连升《简明中国通史》)。

所以,一部分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归隐田园山林,终日追求清静、安逸、超脱,通过自然山水风光寄托他们的情感,在这种对玄妙、玄远境界的追求中,他们获得一种善于捕捉外在世界的美的审美胸怀,对自然产生一种特殊的亲和感。

世俗的荣光——中国南宋风俗画与17 世纪荷兰风俗画比较研究

世俗的荣光——中国南宋风俗画与17 世纪荷兰风俗画比较研究

第5期2020年9月阅江学刊YuejiangAcademicJournalNo.5September2020㊃审美文化研究:文艺中的世俗生活㊃世俗的荣光 中国南宋风俗画与17世纪荷兰风俗画比较研究任济东摘要:风俗画是研究社会文化和民俗历史的重要资料㊂中国南宋风俗画与17世纪荷兰风俗画高度关注世俗生活,是文化艺术史中表现普通人生活的高光时刻,可谓 世俗的荣光 ,因此,可以超越时间㊁地域等因素进行比较研究㊂中国南宋风俗画与17世纪荷兰风俗画的发展背景差异明显,导致二者在题材选择㊁主体内容㊁审美理想㊁艺术表现形式㊁构图方法㊁对真实性的追求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分别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㊂比较研究中国南宋风俗画与17世纪荷兰风俗画,有助于推动中国当代风俗画的创作与研究,不断展现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新成就,谱写新时期各地区气象万千的社会民俗生活新篇章㊂关键词:南宋;17世纪荷兰;风俗画;审美理想;构图形式;真实性中图分类号:J20;K89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20)05⁃0108⁃12作者简介:任济东,硕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㊁硕士研究生导师㊂㊀㊀一㊁引㊀言风俗画是研究社会文化和民俗历史的重要资料,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㊂‘中国风俗辞典“对风俗画的解释为: 以社会生活风尚习俗为题材的绘画㊂其特点是画家将注意力集中在对人物典型㊁服饰和环境的准确观察以及色彩形式和结构的美丑分寸上 在欧洲,以17世纪荷兰画派的风俗画最为著名㊂ ①‘现代汉语词典“对风俗画是这样界定的: 用当时社会风俗及日常生活做题材的绘画㊂ ②‘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风俗画是 取材于平常生活,使用真实的艺术手法表现平常人工作或休闲的图画㊂ ③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绘画流派的特点受民族属性㊁时代背景㊁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㊂风俗画是一种表现平民生活的绘画形式,直观而详细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一个个真切动801①②③叶大兵㊁乌丙安:‘中国风俗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第2页㊂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377页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不列颠百科全书“(第7册),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61页㊂. All Rights Reserved.任济东:世俗的荣光人的角落,世俗气息浓郁㊂‘汉书㊃地理志“提到: 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后上之情欲,故谓之俗㊂ 中国风俗画源于民间艺术,风俗题材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到了汉代,墓室壁画㊁画像石与画像砖上有很多百姓生活的场景,如杂耍㊁农桑㊁歌舞㊁宴会等㊂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记载,晋明帝司马绍有 人物风土图传于代 ㊂①魏晋以后,风俗画的概念逐渐清晰,唐代‘田家风俗图“㊁五代‘孟说举鼎“㊁北宋‘清明上河图“都是著名的风俗画作品㊂宋代人物画发展较快,宗教题材的作品有所传承,市井题材的风俗画在宋代绘画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朵奇葩㊂中国绘画自元代开始,文人画逐渐崛起并成为中国美术史的主流,表现普通百姓形象,关注世俗生活的绘画作品迅速衰落,难以重现往日的辉煌㊂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初,荷兰经过宗教改革淡化了神学的偶像崇拜,而且赢得了独立战争,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较大的提高㊂中国南宋与17世纪荷兰的社会均相对安定,人民生活闲逸自足㊂尽管隔着数百年的历史,但是中国南宋风俗画与17世纪荷兰风俗画形成了共同的特点,即体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㊂中西方的风俗画家群体用画笔冷静地记录了平常人的生活状态,这些画作大多将世俗生活作为表现的重点,绘画形式严谨而平和,表现手法细腻而充满深情,为后代留下了文字无法还原的㊁细节异常丰富的史料信息㊂风俗画是对世俗与人性的赞歌,将民众平凡的社会生活升华为永恒的㊁带有历史记录价值的世俗场景㊂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中,中国南宋风俗画与17世纪荷兰风俗画表现了普通人生活的高光时刻,可谓 世俗的荣光 ㊂12世纪至13世纪的中国南宋与17世纪的荷兰共和国,地域不同,时代不同,但是二者的风俗画作品都体现了 世俗的荣光 ,因此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进行比较研究㊂为了准确地把握中国南宋风俗画与17世纪荷兰风俗画的差异,探究导致差异的原因,本文对二者的相似之处不进行详细论述,而侧重于分析二者的不同之处,体现比较研究的学术价值㊂中国南宋风俗画与17世纪荷兰风俗画发展㊁繁荣的社会㊁历史㊁文化背景差异明显,二者的审美理想㊁题材与主体内容㊁艺术表现形式各具特色,在场景选择㊁构图形式㊁对真实性的追求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貌㊂㊀㊀二㊁审美理想不同:内化的心理和谐与外化的形式和谐中西方民族所处地域不同,历史背景各异,对艺术与美的理解深受各自哲学观的影响㊂中国南宋风俗画与17世纪荷兰风俗画均表现生活中的平凡场景,但是中西方绘画的观照方式与表现形式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审美理想与艺术风格㊂中国的审美是内省的,把对 道 的领悟融入审美理想之中,而西方的审美则偏重于外化的形式和谐㊂㊀㊀(一)中国南宋风俗画注重内在的心理和谐中国传统审美思维受儒学和道教的长期濡染,追求人与万物的感性自觉与心灵沟通,强调 心物合一,超以象外 的精神境界㊂中国画传达的是一种宏观整体的㊁追求大道的审美理想㊂自春秋战国到魏晋南北朝,中国绘画有大量描绘和记录现实生活的作品,以画像石㊁画像砖㊁石窟壁画等形式保存下来㊂隋唐至五代,中国绘画进入了蓬勃发展的繁荣阶段,门类不断扩展,技巧日益精进㊂宋代绘画的各科门类均推崇写实风格,反映社会生活,融入了理学观念和东方艺术的浪漫情怀㊂从中国美术史来看,南宋风俗画高度繁荣,901①吴孟复主编:‘中国画论“(卷一),张劲秋校注,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121页㊂. All Rights Reserved.阅江学刊:2020年第5期反映现实风情与人间百态,题材多样㊂宋代理学注重对现实人生的思辨,追求社会秩序,分析人类本性,入世精神自然成为画家的指导思想,这种内敛式的文化取向要求绘画的内容符合万物生成的规律,即 理 ㊂两宋时期的美术创作秉持自然而真诚的态度,在 尚理存真 格物致知 等理论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讲究神趣而不失物理的画风㊂风俗画作品的造型和内容都体现出以 理 求 真 的艺术创作思想,反映了严谨细致的社会文化发展方向㊂在两宋时期绘画艺术大繁荣的背景下,风俗画逐渐独立出来,拓宽了宋代人物画创作的表现领域㊂宋人注重伦理道德与精神修养,重视人生感悟㊂ 格物致知,崇尚自然 的创作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宋代风俗画家,画家作画源于内心对生活的真爱㊂最著名的风俗画作品当属北宋时期的‘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对东京汴梁城的街景及各色人物的描绘细致生动,体现了宋人从自然变化中体验生命,追求和再现万物本质的创作心态㊂南宋四家推动了山水题材画作由自然主义的崇高向田园牧歌的平凡演变,创作了数量可观的风俗画作品㊂‘打花鼓“‘蹴鞠图“‘雪中归牧图“‘村田乐事图“等是其中的优秀代表㊂欣赏这些反映现实且富有诗意的风俗画作品,可以从细微处体会万物的节奏韵律㊂这些细腻的风俗画与磅礴清秀㊁意境深远的山水画作品相得益彰,共同造就了泱泱大观的南宋绘画艺术㊂中国绘画经历了由自然主义画作向文人画的转变㊂在中国历史中,社会一直对精英保持敬仰,自宋以后,文人士大夫坚持纵情山水的艺术观,表现世俗生活的作品在绘画史上难以成为主流㊂明清两代虽有表现平民生活的风俗画作品传世,但世俗气息稍过,与南宋风俗画相比,缺少闲逸自足的从容,观察的广度和深度难以企及,更缺乏宋代绘画的现实主义精神㊂中国风俗画的衰落与文人士大夫垄断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㊂自元开始,文人画地位明显提升,审美体系逐步转变,描绘平民生活的风俗画日渐衰微,最湮没在 得意而忘形 高古而绝尘 的文人画江湖与精英书写的中国绘画史中㊂㊀㊀(二)17世纪荷兰风俗画注重外化的理性再现在古希腊㊁古罗马文化及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思想的影响下,西方人的审美理想更注重模仿并和谐地表现客观世界㊂文艺复兴晚期,尼德兰画家勃鲁盖尔以普通农民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一批风俗画作品,堪称经典㊂17世纪,宏大磅礴的巴洛克时代来临,人们希望摆脱神权对人的控制,进一步提高人的地位,树立人的权威㊂荷兰是刚刚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人民意气风发,社会朝气蓬勃,因此,绘画作品不但要表现美丽的荷兰共和国,还要赞美这片土地上伟大的人民,极力宣扬人在自然世界中的支配作用㊂到了18世纪,洛可可风格风靡一时,虽然依旧表现日常生活,但是描绘的对象大多是身处社会上层的贵族㊂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现实主义兴起,出现了很多表现普通人生活的绘画作品㊂这些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与17世纪荷兰风俗画作品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们虽表现平民生活,却是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反叛,着重表现平民背后的精神,赞美劳动和劳动者㊂17世纪荷兰风俗画的表现重点是日常生活,注重客观的记录,没有刻意的拔高或批判㊂荷兰民族注重现实,信仰新教,奉行加尔文主义㊂马克斯㊃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旗帜鲜明地阐述了新教伦理的理性精神 这是一种特殊的伦理和精神气质㊂韦伯还指出, 宗教教育最有可能破除传统主义㊂ ①在新教伦理的影响下,荷兰社会011①汝信主编:‘现代西方思想文化精要“,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42页㊂. All Rights Reserved.任济东:世俗的荣光的资本主义精神核心可以理解为一种成熟的理性能力,在绘画艺术中,则表现为客观而严谨地再现现实生活㊂黑格尔在‘美学“中谈到荷兰和荷兰绘画作品: 自尊却不骄傲,在宗教虔诚中不只是热情默祷而是结合到具体的世俗生活,在富裕中能简朴知足 即爱护他们的独立和日益扩大的自由,又知道怎样保持他们祖先的旧道德习俗和优良品质㊂ ①如劝诫类作品‘小心奢侈“,作者告诫人们要保持美德㊂黑格尔从三个方面高度肯定了17世纪荷兰绘画的艺术成就㊂其一,17世纪的荷兰画家主要描绘平常生活㊁自然风光和真实的人物, 乃至最琐屑最不重要的题材也用对待宗教题材的那种笃爱心情来处理㊂ ②其二,能够从单纯描绘现实生活中 美 的崇高方面,转到描绘现实生活中平凡而严峻的方面, 从平静的充满敬畏的虔诚转到殉道事迹㊂ ③其三,荷兰风俗画家选择了宗教改革斗争的现实主义题材, 以最明确最触目的方式运用了一整系列的题材内容和处理方式 一直到在较宏伟的布局和场面里对这类描绘的生动化和扩大化㊂ ④这种审美不是用猎奇的眼光去看待民间世俗生活,而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对形式美的追求㊂㊀㊀三㊁社会背景不同:文化宽松与宗教宽容艺术与时代紧密相连,东西方艺术发展史中的每一种艺术形式,都受社会因素与文化环境的影响,中国南宋风俗画与17世纪荷兰风俗画亦不例外㊂社会是风俗画的创作源泉,政治自由开放,商品经济发达,审美思想革新,市民阶层规模扩大等因素促进了中国南宋风俗画与17世纪荷兰风俗画的发展与繁荣㊂㊀㊀(一)中国南宋风俗画发展与繁荣的社会背景政治开放,社会相对安定,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科举制度改革,皇家兴办画院,种种因素都为两宋绘画艺术的空前繁荣奠定了基础㊂1.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壮大,文艺生活丰富多彩北宋的建立结束了割据纷乱的局面㊂社会相对太平,生产力被释放出来,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结构㊂商业的进步和城市的繁荣促使美术作品的性质发生变化,从纯粹的艺术创作转为商品,绘画艺术的美学观念亦向雅俗结合的方向迈进㊂南宋的临安城空前繁华,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姿多彩,城市魅力十足,马可㊃波罗在游记中称赞临安是 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 ㊂宋朝对不断扩大的非农业人口 列籍定等 ,⑤市民阶层逐渐形成,这一社会因素对风俗画的影响较为显著㊂宋代城乡经济发达,自由贸易兴盛,平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经济条件的改善使得他们对娱乐生活的追求日益强烈㊂平民住所与店铺 市坊合一 ,新的商业格局产生了㊂瓦肆㊁勾栏面街而立,杂剧㊁歌舞㊁说书㊁令曲等文艺形式不断翻新,生活气息浓厚㊂此外,宋代节日繁多,文艺活动随之跟进,春风化雨般地提高了市民对文艺的鉴赏能力,同时也为风俗画提供了鲜活的素材㊂小商贩走街串巷,把大量商品贩卖到各地,促进了各种信息的交流㊂在这样的社会基础上,南宋风俗画持续繁荣,留下了诸多不朽的作品,如‘货郎图“‘骷髅幻戏图“‘田畯醉归图“等㊂111①②③④⑤[德]黑格尔:‘美学“(第3卷上册),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25页㊂[德]黑格尔:‘美学“(第3卷上册),第307页㊂[德]黑格尔:‘美学“(第3卷上册),第322页㊂[德]黑格尔:‘美学“(第3卷上册),第324页㊂孟昭华㊁王涵主编:‘中国民政通史“,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第554页㊂. All Rights Reserved.阅江学刊:2020年第5期2.宽松的文化政策与浓郁的艺术氛围宋代重文轻武,社会上层文化素养较高,统治阶层乃至皇帝对艺术大力支持㊂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与社会中上层的享乐主义推动了闲逸自足的社会风气㊂北宋初年创立的翰林图画院由最高统治者亲自管辖,帝王直接参与艺术创作㊂宫廷画院不但为画家提供丰厚的俸禄,而且给予与官员近似的社会地位,大大激发了民间画家的积极性,宫廷画院汇集了众多民间绘画高手㊂这些民间画工有的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考入画院以后,为其注入了民间风俗的内容㊂他们既能准确地把握世俗场景和审美格调,又能满足统治阶层的喜好,将民间文化与宫廷文化融合起来,形成了全新的世俗化审美风尚㊂统治阶层追求文艺生活,提供扶持政策,城乡居民喜好娱乐文化,由此形成合力,使两宋的艺术氛围日渐浓郁,风俗画具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㊂南宋虽然偏安江南,但是政治气氛依然相对宽松㊂南宋风俗画突破了原有的叙事性和情节性,增加了社会教化的成分,以满足朝廷粉饰太平的心态,凸显从俗㊁从众的审美趣味,实现了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统一㊂3.艺术市场的良性供需关系两宋时期,社会艺术氛围浓郁,市民化的文艺活动不断发展,民间艺术市场兴旺㊂上至统治者,下至广大市民对书画有着特殊的喜爱,绘画不为达官贵人㊁文人雅士所垄断㊂于是,画家与赞助者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㊂数量众多的书画爱好者赏玩风俗画,社会需求量较大,直接推动了风俗画艺术市场走向繁荣㊂绘画市场活跃,以画为生的职业画家和商家规模扩大,进一步拓展了绘画题材㊂稍有积蓄的普通市民成为绘画艺术的消费者,社会大众的审美品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作的取向,艺术商品化影响了创作题材的选择㊂画家之间竞争加剧,民间画工依靠卖画为生,部分画家主动迎合市场,选择市民阶层欣赏的风俗题材,进一步促进了南宋风俗画的发展㊂㊀㊀(二)17世纪荷兰风俗画发展与繁荣的社会背景1.宗教的相对宽容为风俗画的兴起提供契机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初,荷兰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挣脱了西班牙的统治,成立了欧洲第一个资本主义共和国㊂在重商主义的推动下,荷兰的 黄金时代 到来,贸易蓬勃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㊂一时间,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荷兰成为整个欧洲最富强的国家之一㊂17世纪,荷兰的思想文化领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反神权的宗教改革对绘画的影响巨大而深远,直接促进了荷兰的美术创作和艺术市场的发展㊂新教排斥崇拜式信仰,反对膜拜圣像, 破坏圣像运动 使教堂的早期宗教装饰作品遭到破坏㊂从此,荷兰画家失去了教会和宫廷的支持,定制大尺幅宗教绘画的业务几乎绝迹㊂一方面,这在客观上使荷兰画家摆脱了宗教与贵族的束缚;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画家只能放弃宗教题材,转向广大普通民众喜好的绘画题材㊂黑格尔认为,17世纪信仰新教的荷兰人不受宗教关系的制约,可以最大限度地自由发展㊂荷兰共和国对宗教信仰保持相对宽容的态度,任何人不得因宗教原因受到调查或迫害㊂①自由精神与公共观念深入民心,宽容的宗教政策保障了公民的人身安全㊂很多在其他国家受到宗教迫害的人们移民到荷兰,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与理念,引入资本,对211①[美]蔡美儿:‘帝国的终结:从大历史的角度解读美国霸权兴衰的历程“,刘海青㊁杨礼武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第120页㊂. All Rights Reserved.任济东:世俗的荣光荷兰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㊂移民中不乏优秀的画家,他们与荷兰本土画家一起促进了17世纪荷兰风俗画的兴起与繁荣㊂2.中产阶级对家庭装饰的重视17世纪的荷兰绘画,在题材方面由宗教走向世俗,在功能方面由传教变成装饰,在展示空间方面由公共区域扩展到家庭内部㊂绘画作为商品被广泛传播,赞助者无处不在,艺术的 黄金时代 来临了㊂富裕起来的市民阶层从商业和收藏的角度认可绘画作品的价值,他们对审美的诉求影响了画家对题材的选择㊂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对大型宗教壁画没有兴趣,而对描绘现实生活的作品喜爱有加,于是,表现富足生活的作品迅速成为市场的宠儿,涌现出一大批描绘市井生活㊁对民众充满深切情感的风俗画作品㊂由于市场需求量大,新画廊不断出现,荷兰成为17世纪欧洲起步较早的大众艺术品市场㊂当时,欧洲其他国家崇尚绚丽华美的巴洛克风格和大尺寸绘画,在加尔文主义的影响下,荷兰人反对过分的装饰,艺术爱好者大都选择暗色调的㊁表现日常生活的小尺寸作品㊂荷兰沿海的房屋面积普遍较小,厨房㊁卧室等空间需要温馨㊁美满的小幅作品进行装饰,因此,荷兰风俗画作品普遍尺寸较小㊂此外,小尺寸的作品工期较短,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对数量的需求㊂荷兰新兴中产阶级对审美的期待以及美化居室的需求促使画家转变题材和艺术形式㊂虽然新教不倡导奢侈之风,但是,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憧憬贵族的生活,享乐主义思潮风行一时㊂荷兰人往往在家中展示贵重物品,炫耀富裕生活,体现个人价值㊂中产阶级收藏艺术作品,用油画装饰各类室内空间成为社会风尚,并演变成中产阶级的一种享乐之风㊂其中,诠释道德习俗和表现日常生活成为新兴阶级审美的新领域,风俗画市场迅速发展㊂㊀㊀四㊁题材与主体内容不同:农耕民族的生活与海洋民族的日常风俗画的题材具有通俗化㊁平民化的特征,题材与画面主体的选取与所处时代的社会风尚相近㊂繁杂丰厚的现实生活与多姿多彩的民俗风尚为风俗画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㊂农耕民族即农业民族,是以从事农业为主要谋取生活资料手段的民族,多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往往处于前工业化社会的发展阶段㊂①与唐㊁五代相比,宋代风俗画的题材逐步拓展到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较为全面而深刻地诠释了中国宋代农耕民族的日常生活㊂与北宋相比,南宋风俗画的数量更多,题材更为宽泛,既包括具有情节性的故事片段,也包括具有群体性㊁运动性的生活场景㊂市井㊁农家㊁婴孩等题材在前代都已经出现,但是,这些题材在南宋风俗画中更为流行㊂市井题材的风俗画描绘城乡贸易㊁街市㊁时令风俗㊁城郭㊁新兴时尚㊁坊间曲艺等;农家题材的风俗画表现田园生活,如耕织㊁渔歌㊁归牧㊁行旅㊁村医等;婴孩题材迎合了人们 多子多福 的心理需求,通过生活细节反映了农耕文化熏陶下普通人的精神面貌㊂17世纪荷兰风俗画有 小画派 的特色,反映重大社会事件与历史题材的作品较少,多数作品截取了海洋民族宁静而平凡的日常生活片段,以市民家居生活㊁田野风光㊁花草器皿为主,也有风车㊁船舶㊁海湾等场景,还有少量劝诫性的作品,迎合了中产阶级的精神需求㊂南宋风俗画主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力求人物形象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㊂17世纪荷兰风俗画虽然也有很多表现大自然和田园生活的作品,但更像是对自然与生活的311①彭克宏主编:‘社会科学大词典“,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第360页㊂. All Rights Reserved.阅江学刊:2020年第5期观察记录,而不是融入其中㊂㊀㊀(一)南宋风俗画多描绘农耕民族的室外生活场景,文学性和情节性是重要的画面线索㊀㊀风俗画的情节性特点由民间风俗活动的程序所决定㊂民俗活动有完整的发展轨迹,为了反映这些活动的脉络,画面程序要能够体现活动的因果关系,将情节㊁事理同画面的起承转合统一起来㊂画家李唐的风俗画作品有‘灸艾图“‘牧牛图“等㊂‘灸艾图“又名‘村医图“,是他从北方迁至临安以后的作品㊂李唐用朴实严谨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赤脚医生为村民艾灸治病的场景㊂在患者自家的院门外,高高的柳树下,驼背的赤脚医生专注地为病人艾灸,病人瘦骨嶙峋,裸露背部蹲在地上㊂疼痛导致病人双目圆睁,表情夸张,动作扭曲,用力挣扎㊂病人的双臂被一个老妇人和一个年轻人紧紧地扭住,一条伸展的腿也被踩住,整个人无法动弹㊂赤脚医生的助手捧着膏贴㊂图中人物各司其职,神态和情绪各不相同,生动地表现了村医治病的场景㊂村民的衣服打满补丁,细腻写实,说明画家对下层劳动人民观察入微,充满怜悯之情㊂南宋时期楼璹的风俗画作品‘耕织图“反映了小农经济生活,展示了江浙地区水稻生产与养蚕织绸的诸多环节,共计45幅作品㊂其中,表现农耕生活场景的作品有21幅,表现纺织生活场景的作品有24幅㊂纵观这些作品,文学性和情节性均是画面安排的重要线索,画家由此深入细致地描绘了南宋农耕生活场景㊂宋代以前,中国人物画多为神佛㊁贵族造像,宋代的绘画作品改变了这种状况,将人物画扩展到耕作㊁渔猎㊁村医㊁戏曲㊁货郎等民俗题材,绘画风格朝雅俗共赏的方向发展㊂南宋风俗画中既有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也有历史典故与世俗生活,还有飞禽走兽㊁花鸟虫鱼等主题,可谓洋洋大观,包罗万象㊂其中,最有研究价值的当属以平民生活为主题的作品㊂通过这些作品,观众可以深入南宋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农耕民族中普通人的艰辛与快乐,同时获得审美的愉悦㊂南北朝时期,绘画理论家谢赫在‘画品“中提到: 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①明确了绘画的记录功能与教育功能㊂唐代画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 ,②强调绘画的社会功能,尤其是道德意义㊂这些功能都要通过具体的情节才能表现出来㊂两宋时期,绘画的审美功能不断凸显,但用于教化的情节性画面依然存在,在南宋风俗画中,文学性和情节性仍是画面安排的重要线索㊂南宋画家刘履中的‘田畯醉归图“就极富情节性与观赏性,惟妙惟肖地展现出平民生活的恬静与质朴㊂作品描绘了管理田地的小官吏骑牛醉归的情景㊂他头戴方巾,簪花,上衣敞开,脚穿草鞋,骑在青牛背上,动作松垮,醉意盎然㊂牛下有一人专门扶持,牛前有人拽绳引路,牛后有村童持鞭赶牛,成群结队的村民前呼后拥,喧闹不已㊂画中农民动作各异,或扒墙观看,或作揖告别,或振臂呼喊,或吹笛自娱,各不相同㊂众人在乡间小路上踏歌而行,尽情欢愉,表现了南宋时期农耕社会下层的政治环境与生活情景㊂南宋佚名作品‘柳荫群盲图“的情节性和叙事性更强㊂画作描绘了几个盲人在柳树下叫骂斗殴引人围观的场景㊂画面中央,叫骂斗殴者衣衫被撕裂,帽巾落地,几名围观者拼命劝架㊂画面左下角的算命先生在帐桌前祷告,一名老者则柱杖大笑㊂画中童子牵驴411①②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掇英㊃类编㊃注释㊃研究“,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年,第230页㊂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掇英㊃类编㊃注释㊃研究“,第231页㊂. All Rights Reserve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基础
西方艺术则是另一番 景象,他们受基督教 的影响,认为神圣的 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 存在,需要去看,去 听。因此荷兰画派, 作为风景画的代表, 爪子自然景观的特点 进行描绘。这就使得 西方的风景画家在描 绘自然的时候忠实、 并接近于自然。荷兰 画派的作家通过自然 景观,赞美了自然景 物,展示大自然的灵 魂。

荷兰画派风景画多强调对景写生,在现实中感觉 大自然。依靠丰富的色彩,细微的光感表达一种 真实存在的自然风光。以此表达自身对自然和世 界的理解。西方风景画家追求的是尽最大量的再
现自然,采用不同的手法描摹自然的景色。甚至 寻找科学的方法,试图更直接、更形象、更有效 的表现自然,这种创作方法最基本手段是不断的

中国笔墨趣味至今仍令人迷恋,然而时代和生存处境的改变, 必然直接影响到人的生命境界和审美情趣。中国山水画素以笔 墨为意境,点滴挥毫之间皆显心胸气节。凡山水之大家,均重气 韵而求大度,故能生动不拘形貌,凝天地心源于一体。显示古代 中国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观念。 其基本特征,在于经验整合型的主体意向性 。诗性文化的古 代中国,自始至终,自发的艺术创作、 自觉的艺术理论都没有 将感性和理性割裂开来。
小荷兰画派 雅 各布
清《 王青 原山 祁叠 翠 图 》
总结~

(一)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二)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 法。 (三)中国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人物画很重 解剖学。 (四)中国画不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由此可知中国画趣味高远,西洋画趣味平易。故 为艺术研究,西洋画不及中国画的精深。为民众 欣赏,中国画不及西洋画的普通。 (丰子恺的评价)
择了这种造型手法。
清 罗牧 《山居秋色图》
雅各布•鲁伊斯达尔 Waterfall in a Rocky Landscape
表现方法及手段




中国山水画 构图除紧密结合所描内容的“经营位置”之外,还 讲求平面布局中的色、线、形的变化对比与呼应, 虚实、疏密、开合、起伏、繁简、聚散的相生相应。 讲求笔墨 ,配合对水异常灵敏的宣纸,形成变化多 端的特点。 以画为主,配合上诗歌书法。形成画中有诗,诗中 有画的意境。 立意构思最重要,颜色并不重要。


受中国古代儒道思想 的影响,中国艺术所 依存的美学基础就有 了儒道思想极深的烙 印。中国山水画诞生 的东晋,正是道家的 玄学风靡四方的时候。 道家的那种重“心” 略“物”的思想,奠 定了中国山水画甚至 整个中国艺术的重表 现而略再现的美学观 念和基础。 整体来说, 中国山水画更注重表 现个人的内心情感变 化和抒发感情。
观察自然,哪怕是一点点细小的变化和不同。
荷兰画派 雷斯达尔 View of Amsterdam
清 陈卓 石城图
造型异同

中国画的造型手段是 荷兰画派的画家在描 “线”。通过在创作中积 绘眼中的事物时,是 累出的各种不同的“线”, 将它们当作“面”来 抒写自己的胸怀,抒写心 理解的。“面”对于 中独有的山川。“线”在 塑造形体要优于 中国画家的笔下有极深刻 “线”,“线”表现 的含义,往往是将许多繁 复的事物,仅仅通过几条 的较为抽象,而“面” 富有生命力的“线”表达 似乎要具象一些,表 出来。在山水画中,中国 现出的东西更容易让 山水画家依靠“线”来塑 人理解。西方风景画 造山石的特性,因此得以 家为了靠拢真实的世 形成各种含义迥异的 界,在艺术实践中选 “线” 。
荷兰画派风景画 画家在作品的造型上贯彻自己的美学思想, 充分利用油画的特性极力展现大自然的瑰 丽。 造型特点简言之就是写实性,充分表现色 彩的细微变化,以及光感、质感的不同, 在画面上营造一种真实如身临其境的感觉。 西方风景画家对于色彩的认识和表达逐渐 全面。体现在作品中也就千姿百态。 从科学的角度运用光学去处理场景,使用 散点透视法,立体感较强。
——萌芽 2、隋代时期 ——独立 3、唐宋时期 ——高峰 4、元明清时期 ——主流
1、魏晋时期
荷兰画派的发展

西方风景画最早同样也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 在以后才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在西方的艺 术史里,我们可以看到14世纪前半叶的意大利壁 画,已经出现了风景在画面上占很大比重的作品。 风景画在艺术上达到成熟是在十七世纪的荷兰。 荷兰的著名画家雷斯达尔、维米尔、霍贝玛对风 景画的发展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这时,在风景 画繁荣发展的同时又产生海景画、夜景画、街景 画等分支 。
西方以古希腊为代表的思维艺术,其整体有机思维是相当发 达的,古希腊的思想家除了运用整体有机思维艺术外,更发展了 形式逻辑思维艺术,形成为西方传统思维艺术的基本特征。 西方文化艺术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上将感性与理性分离的比较彻底,倾向于科学化、哲学化、体育 化三个方面。
《兴福庵感旧图》 清 吴历
中国古代山水画和17世纪荷兰 画派的对比
作者:高二四 黄稚清 高二五 苏抒慧
清 王原祁 《仿高房山云山图》
荷兰 霍贝玛 The Old Oak
进一步比较……
1 起源及发展比较 2 美学基础 3 创作理念 4 表现手法 5 表现方法及手段

中国山水画起源及发展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独立的山水画正 式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间。或强调哲理性的显现, 或重视抒情的表达。一直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山 水画才可以说是已经完全成熟了,并渐渐形成了 独立的画种 。五代至北宋,山水画主要表现形 式是水墨。元代山水画则是意笔的崛起时期。到 了明清时期,随着复古派和革新派两派崛起,导 致明清时期的仿作比较多。
创作理念的异同

受儒家影响,因此中国山水画讲究天人合一、心 有万象、天马行空的创作方法和心态,并视此为 作画的最高境界。“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或咫尺之图,写百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 春夏秋冬生于笔下。”很早以前的中国画论就有
了这样深刻的阐述,可见中国画的起步就是一种 比较高级的艺术。笔墨里渗透的是作者对人生的 认识和感触,自然景物只是作者对人生的反思和 认识的一种载体,他们的笔墨情趣并不受外界自 然的束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