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中考考点透视与辨析
初中美术教学的透视原理(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美术教学的透视原理第一篇范文:初中美术教学的透视原理在初中美术教学中,透视原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基础技能,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美术技能的提升,更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透视原理的定义、分类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透视原理的定义透视原理是指在平面绘画中,通过表现物体的远近、大小、形状和位置等关系,使画面呈现出立体感和空间感的一种表现技巧。
透视原理依据视觉感受和空间关系,将物体分为近大远小、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等规律,使画面具有强烈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二、透视原理的分类透视原理主要分为线性透视和非线性透视两种。
1.线性透视:线性透视是依据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通过线条的延长和交叉,形成透视消失点,从而表现画面空间感的一种方法。
线性透视主要包括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和多点透视三种。
2.非线性透视:非线性透视是指在画面中,物体之间的透视关系不遵循线性透视的规律,而是根据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表现出空间感和立体感。
非线性透视主要包括成角透视、倾斜透视和圆形透视等。
三、透视原理的教学方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透视原理的教学方法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1.理论教学:教师应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介绍透视原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使学生了解透视原理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2.实践教学: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透视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透视原理的应用方法。
实践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观察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分析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和远近关系,为学生绘制透视图提供依据。
(2)绘制透视图:学生根据观察分析的结果,运用透视原理绘制透视图。
教师应逐一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提高学生的透视绘制能力。
(3)创作实践:学生在掌握透视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实践,将透视原理运用到绘画作品中,提高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3.作品评价:教师应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年级美术《透视》课件浙教版
七年级美术《透视》课件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教版七年级美术教材中《透视》一章节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什么是透视,掌握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的基本原理,学习如何在绘画中运用透视技巧,以及欣赏一些经典的透视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在绘画中运用透视技巧的能力,提高绘画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透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的绘画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透视原理图、经典透视作品、画纸、画笔、颜料等。
2.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橡皮、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如铁轨、街道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透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透视的基本概念,介绍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的原理,配合透视原理图进行说明。
3. 实践示范:现场示范如何运用透视技巧进行绘画,边示范边讲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透视在绘画中的运用。
4.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的绘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作品欣赏:展示经典透视作品,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分析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透视的基本概念2. 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的原理3. 透视在绘画中的运用4. 经典透视作品欣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透视技巧,创作一幅风景画。
2. 答案:作业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透视原理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实际绘画中的应用情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示范和随堂练习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透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特别是对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的掌握。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绘画中灵活运用透视技巧,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透视(一点透视两点透视)
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熟练度, 同时注意选择合适的绘画工具和
材料,以提高绘画效率。
THANKS
感谢观看
条的控制力。
几何体练习
从立方体、圆柱体等基本几何 形状开始,逐步过渡到更复杂
的几何形态。
实际场景素描
将透视原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 ,如街景、室内空间等,以提
高对透视的理解和应用。
持续实践
经常进行透视练习,通过不断 的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透视技巧
。
提高透视技巧的建议
理论知识学习
深入学习透视原理和技 巧,理解其背后的数学
产品功能优化
通过透视技巧,设计师可 以更好地优化产品的功能 和操作方式,提高产品的 用户体验。
产品视觉传达
利用透视原理,设计师可 以更好地传达产品的特点 和卖点,提高产品的市场 竞争力。
05
透视的练习和技巧
练习透视的方法
01
02
03
04
基础线条练习
从简单的直线开始,逐渐尝试 绘制曲线和弧线,以培养对线
问题二
如何处理复杂的透视场景?
透视常见问题解答
• 解答:先简化场景,将其拆分成若干个简单的几何体,然后分别处理每一个几何体的透视关系,最后再组合起来。
透视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三
如何判断透视是否准确?
• 解答
将作品放在远处观察,看物体是 否看起来“正常”。也可以使用 辅助线或平行尺进行检查。
问题四
如何提高透视的绘画速度?
两点透视
两点透视也称为成角透视,是指 物体的两组面与画面形成一定的 角度,分别消失在视平线上两个 不同的灭点的透视效果。
02
一点透视
一点透视的定义
一点透视是一种线性透视方法,其中平行线在远处汇聚到一个点,这个点通常被 称为灭点。
2021年中考一轮复习讲练测 (部编版) 02词语(成语)运用(解析卷)
专题02 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课标要求】1.理解词语(成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2.体会词语(成语)的感情色彩。
3.辨析常用的近义词语(成语)。
4.正确理解词语(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地使用词语。
5.关联词语的正确运用。
【考点透视】(1)词语(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理解与运用;(2)辨析近义词语(成语);(3)词语(成语)感情色彩或语体色彩的恰当运用;(4)了解、掌握成语典故;(5)关联词语的正确运用。
【题型概述】根据对近几年中考试题的分析,试卷中考查运用词语(成语)的题型大部分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较少部分以主观题的考查形式。
【分类精讲】(一)词语(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理解与运用。
【例题展示】例1.(2020·四川自贡)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
B.这次西藏之行虽时间仓促,浮光掠影,但还是留下了深刻印象。
C.对他的错误必须提出严肃批评,不能只轻描淡写地说几句了事。
D.楼阁建筑精美,雕梁画栋,尤其是砖雕图案,造型新颖,神奇多姿。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A项,“天伦之乐”泛指家庭的乐趣。
使用正确;B项,“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没有深的印象;又指文章言论的肤浅,无真知实学。
与“留下了深刻印象”矛盾;C项,“轻描淡写”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使用正确;D项,“雕梁画栋”指有彩绘装饰的十分华丽的房屋。
使用正确;例2.(2020·四川凉山州)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王立同学对这道数学题冥思苦想,终于妙手偶得,有了答案。
B.盛夏又至,万物蓬勃,油然而生的秧苗已然开花抽穗。
C.喜剧演员贾玲言语幽默,动作滑稽,令人忍俊不禁。
D.歌曲《我和我的祖国》陶醉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真是哗众取宠啊!【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最新-2018年中考物理 第2讲 光现象总复习讲义 人教新课标版 精品
第2讲 光现象【中考透视】中考试题中有关光现象的考点很多,主要围绕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及光的折射的相关知识命题,常常同下一章透镜知识联系起来考查.重点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知识网络图示】【考点总结及应用】一、知识性考点 考点1 光的直线传播例1 太阳光在密林的地面上留下光斑,下列关于该光斑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是太阳的像 B.是太阳在地面上所成的倒立的虚像C .光斑的形状与密叶间透光的小孔的形状有关,像的形状就是小孔的形状,只是像比小孔大些D .这种现象叫做小孔成像E .这种现象说明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F .光斑的颜色与太阳的颜色相同G .我们能在各个角度看到光斑是由于太阳光在光斑处发生了漫反射H .光斑反射的光实际由下列成分组成:红外线、红光、橙光、黄光、绿光、蓝光、靛光、紫光和紫外线 例2 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 ( )A .日食 B .在电影院的不同位置均能看见银幕上的画面C. 筷子斜插入水中的部分看上去发生了弯曲 D .通过潜水艇上的潜望镜可以观察到水面上的情况考点2 根据光的反射规律作图例3 如图2-151所示,试画出反射光线,标出反射角和入射角.例4 小明同学想将一束与水平面所成夹角为30°的太阳光竖直射入深井内,如图2-153所示,请你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考点3 平面镜成像例5 如图2-155所示,S 是平面镜前一个发光点,SO 是射向镜面的一条入射光线,请在图中画山SO 的反射光线及S 在镜中所成的像S ′. 例6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潜望镜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B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C .在漫反射现象中,反射角可能不等于入射角D.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例7 如图2-157所示,承承家的小猫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此时它所看到的全身像是图2-158中的 ( )例8 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 和B ,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 ,进行观察,如图2-159所示,在此实验中:(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关系.(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4)移去后面的蜡烛B ,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填“虚”或“实”). (5)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考点4 光的折射例9 如图2-160甲,一束光线AO 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此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在图中作出它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例10 如图2-161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例11 如图2-162所示的漫画说明了什么?例12 (实验探究题)当光由水斜射入空气时,在界面处既发生反射现象,又发生折射现象,并且光在空气中的折射角大于光在水中的入射角,如图2-163所示,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那么,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请在下面写出你的猜想和支持你这一猜想的理由.猜想: ;理由: .二、思想方法考点 考题5 猜想法【考点解读】 猜想也称想象或猜测,是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对某些未知的事物作出科学的预测.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略小,而在水和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更小,由光的速度各不相等,即可猜想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可能不相等.例13 在科幻小说《往日之光》中,作者鲍勃·肖幻想了一种慢透光玻璃,讲述了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想象有一种玻璃,光在这种玻璃中运动的速度极慢,通过半厘米厚需要l0年,比蜗牛的速度还慢得多,当一块慢透光玻璃制出来时,望上去总是一片漆黑,因为还没有光穿过它,把这种玻璃放在风景秀丽的林中、湖边,带着这些美丽景致的光陷入慢透光玻璃中,10年电出不来,把在这种地方放了10年的玻璃镶在城市的住宅的窗户上,那么,在下一个l0年的过程中,这个窗子外面便仿佛呈现出林中湖泊的美景……”这确实足—个有意思的幻想.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部分科幻已经变成现实.(1)本文作者进行科学幻想的依据是什么? (2)在生活和学习中,你一定也有许多奇思妙想吧!简要写出—种想象及其依据.考题6 建立理想模型法【考点解读】建立理想模型是指:人们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忽略次要因素和过程,只考虑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和过程,把研究对象形式化、纯粹化,使人们透过现象从本质认识和处理问题.建立理想模型可以帮助人们研究不易甚至无法直接观察的现象.本章知识应用建立理想模型法的是: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情况.例14 所谓“光线”是指 ( )A.光源发出的一条条直线 B.激光器射出的一束光C.研究光学虚设的一种光学模型 D.表示光线传播方向的一种光【沙场练兵】一、选择题1.发生日偏食的时候,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空隙,照在地面上的亮斑的形状是A.圆形的 B.与树叶间的空隙的形状相同 C.月牙形的 D.无规则的各种形状2.一只鸟在平静的湖面上飞翔,有时我们看到好像鸟在水中浮动,有时看到鸟的影子在水面上移动,则 ( )A.前者是鸟的影,后者是鸟的像 B.前者是鸟的像,后者是鸟的影C.前者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后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D.二者都是鸟的像,形成原理一样3.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的中央安装了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
中考语文阅读题考点透视及知识梳理
阅读题考点透视及知识梳理一、记叙文考点透视记叙文阅读的试题考点主要包括:一、整体感知文章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理解文章的总体思路,弄清结构层次;2、理解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顺序,进一步整体把握文章;3、概括各段、各层的大意,文章的中心内容;4、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部分主要考查概括能力。
二、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中心思想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A:以写事为主的文章: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B:以写人为主的文章: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C: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D: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有:1、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4、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归纳主题,切忌脱离文章,架空分析,一定让分析在文章中有依据。
三、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1、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文为主、兼用描写、议论、抒情。
2、记叙文的表现手法是多方面的:记叙文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
记叙文中的描写可分两大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描写有正面也有侧面描写,描写有的结合各种修辞手法作生动、形象的描写以突出强调描写的对象,有的则是运用白描,使文字朴实、简练、干脆。
(例子我们上课时曾经讲过)3、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透视知识点
(材料说明:本材料仅为我参照课件,针对老师强调的点、易错点,结合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整理概括所得,特别强调仅供同学们复习参考)第一部分:必背透视知识点1、把人眼视为投射中心时,空间几何元素在投影面上的中心投影被称为透视投影或者透视图。
简称透视或者焦点透视。
2、由视点、画面和物体构成的包括视觉和投影空间的整个透视投影关系。
其中的视点、画面、物体构成了透视关系的三个要素3、透视变化的条件:纵深关系(没有远近纵深关系,就没有透视。
)4、透视变化的规律:空间物体(直线)由于远近距离关系产生的透视变化规律有三种;物体大小的变化、直线方向的变化、平面方向的变化视向是视线的方向(投影的方向),即中视线的方向。
视向主要分平视、仰视、俯视三种。
5、定义:在视中线与基面(地面)平行的投影中,空间物体(直线)与基面平行、对画面垂直时形成的透视称平行透视,也称一点透视。
6、作透视图的实质:如何表现各种线段在纵深关系中的距离与长度的变化。
距点法、测点法(也称量点法)。
7、在透视投影中,凡视线平视,直线与基面平行,对画面成一定角度时的透视称成角透视,也称两点透视。
8、与画面平行的光线(称平行光线),即侧面光线,和与画面相交的光线(称相交光线),即对面光线(逆光)和背面光线。
相交光线侧面光线分左侧光和右侧光;对面光线分正对面光、左侧对面光和右侧对面光;背面光线分正背面光、左侧背面光和右侧背面光。
9、注透视图中物体落影的消失规律是随着物体所在面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影灭点(光足)的位置要根据物体的所在面来确定。
10、在透视投影中,凡是直线(平面)与基面和画面都倾斜时形成的透视,称倾斜透视。
由于倾斜透视一般有三个消失点,故又称三点透视。
根据视向的变化的规律,倾斜透视可分为平视的倾斜透视和仰视与俯视的倾斜透视。
11、斜面透视又分为平行倾斜透视和余角倾斜透视。
其中,平行倾斜透视的消点是在其斜面底迹消点(心点)的垂直上方或下方,余角倾斜透视的消点是在其斜面底迹消点(余点)的垂直上方或下方。
中考热点透视 中考复习资料
《多彩的物质世界》中考热点透视(一)本章知识是初中力学部分的第一章,以探索无限的宇宙开始,直至奥妙的微观粒子世界的研究。
立足点是物质的多彩性、丰富性,旨在让大家明白物质的宇宙性、微观粒子的物质性。
而质量是用具体的数量来量度物质的多少,它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和起点。
正因为如此,中考对这两节内容考查较多,现对这部分内容常出现的考点逐一作出分析,以期使大家对本期内容的中考热点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 热点透析1. 对宇宙、微粒的认识本考点在对物质结构的考查上以探究题为主,探究的知识点有:(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2)描述分子、原子的模型,以及类比法、转换法的应用是中考命题的新走向;(3)设计图表,根据物体尺度的大小,将物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具有开放性,这是该考点的新趋势。
但因该部分内容毕竟是属于了解性的内容,故中考出现的几率较小,分值也不大。
2. 对质量的理解新课标对质量的概念并没有做过深要求,但探究物体的形状、状态以及地理位置的变化对质量大小的影响,都是中考科学探究和开放性试题常涉及到的知识点,体现了物理学过程研究的重要方法;另外熟识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质量,对生活中常用、常见物品质量的估计也是一个热点。
如2005年湖北宜昌(课改区)中考试题第2小题,要求大家选择质量接近2kg的物体,考查大家的估测能力。
3. 天平的使用天平是初中物理中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测量工具之一,它的精密性很高,操作要求很严格,但我们也很容易出错,每年各地中考都会通过对天平使用的考查来检验大家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实验水平的高低。
涉及天平使用的考点有很多,比如:①天平调节、②物码放置、③砝码夹取、④载物调平、⑤游码读数等。
常见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另外较新颖的题型有纠错题和迁移题。
例如考题预测中的例2,题型新颖,针对性强。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会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对大家的操作能力、操作过程和方法及相互协作精神的要求明显提继续童鞋整理交流qq 376833715 微博地址求互粉高。
中考说明文阅读题考点透视
中考说明文阅读题考点透视1、考点之一:说明对象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的特征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对策: A、看题目 B、在首段中找 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3、考点之三:说明方法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引用法、摹状貌、列图表)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方法+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透视考点
第四章 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第一节 平行透视的特征 立方体平行透视示意图
一、什么叫平行透视 六面体有一个面与画面平行,就叫做平 行透视。 二、平行透视的特点 面 :存在着与画面平行的面。 灭点:只有一个灭点,即主点。 线:两组原线,一组变线,即直角变线。
二、成角透视的特点 1、成角透视的六面体只有一组垂 直原线,这组原线没有消失点,但有近 长远短的变化。 2、左右两组水平边都与画面成角, 都是变线。形成两个灭点,都在视平线 上。 三、成角透视的规律 1、同一视域中立方体的成交度是 可变换的,而同一个立方体两边变线的 角度是共轭的。 2、同一立方体的两个灭点处在视 平线平线上主点的两侧。当立方体的成 角边与画面成45˚角时,两个余点道心 点的距离相等,即距点。当一个余点在 心点一侧距点之内,另一余点就心点另 一侧在距点之外;两个余点到主点的关
• 作业思考题 • 一、名词解释
• 视点 :人眼所在的点事观察的出发点透视三因素之一。 • 中视线 :眼睛正中的一条视线,它代表着视觉的方向,也叫主视线。 • 视域:即视觉的范围,其中舒适域为60度视域。 视平线:是在心点上横向展开的一条当地面平行的水平线,平视时就是地平线。 • 心点:过透视作画面的垂线,该垂线和视平线的交点称为心点。 • 距点:主点二视距称为距点,在视平线上距心点与视距相等的点。 • 余点:除心点以外的点,也就是灭点或消失点, 原线:指在透视画面上保持原来形状的线段,但具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 变线:指在透视画面上改变原来形状的线段,并且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 • 天点:在地平线以上的点。 • 地点:在地平线以下的点。 • 二、填空 • 1、直线透视分(2)类 (7)种,其分类依据是与(地面)的关系和(消失) 情况。它们分别是(水平)原线(垂直)原线(倾斜)原线;(直角)变线, (成角)变线,(远高近低变线)变线,(近低远高)变线。
2018届中考物理复习课件:第二讲 透视及应用 (共30张PPT)
◆思维导图 ◆考点突破(考点一例1 变式1 考点二例2 变式2 考点三例3 变式3 考点四例4 变式4) ◆考场演练(1. 2. 3. 4. 5. 6. 7.)
◆思维导图 ◆考点突破(考点一例1 变式1 考点二例2 变式2 考点三例3 变式3 考点四例4 变式4) ◆考场演练(1. 2. 3. 4. 5. 6. 7.)
◆思维导图 ◆考点突破(考点一例1 变式1 考点二例2 变式2 考点三例3 变式3 考点四例4 变式4) ◆考场演练(1. 2. 3. 4. 5. 6. 7.)
◆思维导图 ◆考点突破(考点一例1 变式1 考点二例2 变式2 考点三例3 变式3 考点四例4 变式4) ◆考场演练(1. 2. 3. 4. 5. 6. 7.)
晶状体
凸透
晶状体
视网膜 前
凹
凸
后
◆思维导图 ◆考点突破(考点一例1 变式1 考点二例2 变式2 考点三例3 变式3 考点四例4 变式4) ◆考场演练(1. 2. 3. 4. 5. 6. 7.)
◆思维导图 ◆考点突破(考点一例1 变式1 考点二例2 变式2 考点三例3 变式3 考点四例4 变式4) ◆考场演练(1. 2. 3. 4. 5. 6. 7.)
照相机
放大镜
◆思维导图 ◆考点突破(考点一例1 变式1 考点二例2 变式2 考点三例3 变式3 考点四例4 变式4) ◆考场演练(1. 2. 3. 4. 5. 6. 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缩小 等大
实 实
虚
放大 正立 放大
◆思维导图 ◆考点突破(考点一例1 变式1 考点二例2 变式2 考点三例3 变式3 考点四例4 变式4) ◆考场演练(1. 2. 3. 4. 5. 6. 7.)
◆思维导图 ◆考点突破(考点一例1 变式1 考点二例2 变式2 考点三例3 变式3 考点四例4 变式4) ◆考场演练(1. 2. 3. 4. 5. 6. 7.)
中考英语复习语法词法Ⅰ(篇二)
中考英语复习语法(词法Ⅰ)语法(词法Ⅰ)一.考点透视知识与能力要求重难点问题归纳中考热点分析预测应试策略二.知识讲解名词代词冠词数词形容词、副词介词三.典型例题四.强化训练及答案一.考点透视【知识与能力要求】1.掌握所学单词的形态变化。
2.掌握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四笔头练习基本正确。
3.能理解不复杂的、含有状语从句或宾语从句的复合句。
4.掌握动词的五种基本时态(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的基本用法。
5.能理解并初步掌握过去进行时、过去完成时和过去将来时的基本用法。
6.掌握一般现在时(包括含有情态动词的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的基本用法。
7.掌握动词不定式作宾语、宾语补足语和状语的用法(作主语和定语的用法只要求理解)。
【重难点问题归纳】语法知识是在掌握一定量的单词和短语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的。
因此,单词的形态变化和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是语法学习的基础之基础。
五种基本时态和含有不复杂的状语从句及宾语从句的复合句是初中毕业班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语法学习的难点。
五种基本时态中的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的基本用法及其区别是学习的难点。
状语从句中的时态问题,宾语从句中的主语和谓语的语序问题是学生感到头痛的问题。
被动语态是中国学生最不喜欢学习和使用的一种语态。
因此,学生在学习时,时常感觉到很困难。
动词不定式是初中英语语法中的一个重点。
不定式在句中作宾语、宾语补足语和状语等用法均要求掌握,特别是一些动词,有些后面要求跟不定式作宾语,有些则要求跟动词一ing形式作宾语。
总之,语法部分是英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语法知识掌握得好,将大大加快英语学习的进程。
【中考热点分析预测】语法部分历年来是中考的必考内容。
考试的范围广,涉及单词词形变化、基本句子结构、五种基本时态搬动语态、不定式用法以及状语从句、宾语从句,等等。
近年来,在教学改革方面加大了对听说教学的力度,初中段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主,为高中段的英语学习打好基础,对语法知识的要求作了调整,降低了难度,但考查的范围并没有减小。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精讲:透视重点 把握要点
透视重点 把握要点江苏 兰凡跃 湖北 张顺翠一、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热机是指各种利用内能做功的机械。
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成内能再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动力机械的一类,如蒸汽机、汽轮机、燃气轮机、内燃机、喷气发动机等。
例1 (2015 聊城) 如图1所示实验,在橡胶塞受到水蒸气的压力而冲出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试管口出现的“白雾”是气体B .水蒸气对外做功,内能增加C .水蒸气的温度升高D .这个实验基本展示了蒸汽机的工作原理解析 试管口出现的白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A 不符合题意;当加热试管到一定程度时,水蒸气的内能足够大会将塞子冲出,将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塞子的机械能,水蒸气的内能会减小,温度降低,故B 、C 不符合题意;此过程的能量转化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与内燃机的做功冲程类似,这个实验基本展示了蒸汽机的工作原理,故D 符合题意。
答案 D二、会区分内燃机的四个冲程要区分内燃机的四个冲程,一要看活塞运动方向,二要看气门开闭情况。
其示意图如下:图 1对于压缩冲程和做功冲程,还可根据能量转化方向判断:做功冲程中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活塞的机械能,而压缩冲程中活塞的机械能转化为燃气的内能。
例2(2015 青海)如图2表示四冲程内燃机工作时的示意图,一个工作循环的正确顺序为()图2A.甲、乙、丙、丁B.丁、丙、乙、甲C.甲、丁、乙、丙D.甲、丙、乙、丁解析区分热机的四个冲程要注意活塞的运动方向和两个气门的开闭情况。
甲图中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向下运动,是吸气冲程;乙图中两个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下运动,是做功冲程;丙图中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活塞向上运动,是排气冲程;丁图中两个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上运动,这是压缩冲程。
正确的工作循环顺序为:甲、丁、乙、丙。
答案C三、理解热值、热机效率的物理意义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与燃料质量m的比值,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其单位为J/kg。
热值是表示燃料燃烧放热能力的物理量,它只与燃料种类有关,与燃料的质量、体积、燃烧状况等无关。
《中考实验易错点透视》
中考实验易错点透视一、光学实验1.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①纸板的作用:显示光线位置,对光线起漫反射作用。
②纸板ENF用两块纸板连接而成的目的:便于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③在纸板FON上没有观察到反射光的原因: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或纸板EON与FON不在同一平面内)。
④探究“三线”是否共面的措施有:将纸板FON向后折或将纸板ENF倾斜。
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①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②选择薄玻璃板原因:太厚的玻璃板前后表面都会成像。
③蜻烛B始终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玻璃板没有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
④实验用到的科学方法:等效替代法。
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①实验前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让像成在光屏中央。
②凸透镜被遮住一部分:仍能成完整像,但像会变暗。
③蜻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会上移,可向下调凸透镜,向上调光屏。
④在蜻烛和凸透镜间放入了近视镜片,增大了像距,应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
⑤手指尖触摸到了凸透镜,光屏上不会出现手指尖的像。
三、热学实验1.探究固体熔化规律①实验装置组装顺序:从下到上,实验结束装置拆除顺序从上到下。
②水浴法优点:保证受热均匀。
③烧杯口“白气”,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2.探究水沸腾特点①气泡:沸腾前上升变小,沸腾时上升变大。
②缩短加热时间措施:减少水的质量,采用初温较高的水,在烧杯口上加盖。
③撤去酒精灯未停止沸腾:烧杯底部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继续吸热沸腾。
3.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①转换法:用加热时间的长短表示吸热的多少。
②控制变量法:控制质量相同,加热时间相同,比较升高温度的不同;控制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
③选择相同加热器目的:确保相同时间内两种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
三、力学实验1.测定物质的密度①天平调节:称量前调平衡螺母,左偏右调;称量时移动游码。
②砝码取舍:先大后小。
③测液体密度用剩余法减小误差。
全国语文中考考点透析和答题方法研究
全国语文中考考点透析及答题方法研究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考点透视]纵观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对词语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对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语的理解和运用上,不但要求考生能根据语境简要解释某个词语的含义,而且要求考生能准确地辨析某个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特定含义和临时含义,同时还要求考生能理解并恰当地运用词语“词语”这一考点,在中考中多以根据语境选词填空,判断辨析词语使用正误,修改具体语境中的不当词语,根据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写出词语和具体运用题等形式出现。
[考题分析][例题1](2007年湖北鄂州卷)下列四组词语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一一加以改正。
A骇人听闻庞然大物毛骨耸然迫不及待B张皇失措无动于衷消声匿迹一视同仁C相形见拙哄堂大笑吹毛求疵刻骨铭心D无精打采正襟围坐通宵达旦遍稽群籍分析:这是一道书写辨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书写的识记。
这道题的难度较低,只需要在读音相同、相近或形近字的词语中辨识。
A项的“耸”应为“悚”;B项的“消”应为“销”;C项的“拙”应为“绌”,D项的“围”应为“危”。
[例题2](2007年广西河池卷)结合语境,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保护母亲河新推进方式渐成气候。
(比喻情势)B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实行阳光招生。
(公开透明)C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表示理所当然)D语言是联通各种学科的桥梁。
(比喻能起沟通作用的事物)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义”的理解。
这类题除了考查是否掌握了词语的基本意义外,更重要的是考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C项中的“自然”的意思是指自然界,显然与句子的语境不符。
答题方法要做到正确使用词语,必须要了解该词语的词义、词性、感情色彩、语义轻重、搭配习惯等,还要注意书面语、口语以及使用文体的区别。
病句修改[考点透视]病句是指不符合语言规范的句子。
辨析和修改病句是中考语文命题常见的考点之一。
从《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的要求来看,对病句修改的要求有所降低。
中考物理热点解析 专题02 光现象
专题02 光现象一、光学热点透视1、初中光学部分主要研究光现象及其规律,在中考中题型多以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为主。
2、命题趋势预测:把光学知识跟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是光学部分的主要特点。
今年中考命题可能将注重定律和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的考查,同时作图题是理解和掌握本部分内容的关键,作图题是中考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是每年中考必考的题目。
透镜及其应用是在光的折射基础上来学习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有光知识和规律,所以中考命题会把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作为考察的重点。
二、考点解读光学知识涉及的内容有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还要特别注意利用这些知识解释日常的光现象。
每年的中考题中的重点及热点大致有以下几类:热点一:光的直线传播1、知识梳理:2、命题趋势分析:在考点“光的传播”中既有对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考查,又有对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实例的考查。
3、典例解析:例1、下列叙述中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A.海市蜃楼B.杯弓蛇影C.立竿见影D.镜花水月热点二: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1、知识梳理: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并且光路是可逆的。
⑷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射到平面镜上面的平行光线经反射后仍然平行的,这种反射叫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射到物体表面时,反射光线向着不同的方向,这种反射叫漫反射。
发生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⑸光的折射规律:①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2、命题趋势分析:在考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及作图”中,既有应用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规律完成光路的考查,又有识别光路图是否正确与否的考查题目。
热点三:平面镜成像1、知识梳理:⑴成像规律: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⑵作用:①成像。
②能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⑶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2020年中考物理命题研究教材知识梳理:第二课时透镜及其应用
第二课时透镜及其应用,贵阳五年中考命题规律) 年份题型题号考查点及如何考查分值总分2015实验题26探究凸透镜成像:考查了确定光源、凸透镜和光屏是否在同一高度的方法和成像的性质及验证凸透镜不能成像结论。
9分2014选择题4凸透镜成像的运用:考查了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3分2013填空题14凸透镜的应用:考查了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及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外成像的情况。
2分2012作图15(2) 透镜作图:考查了根据2分题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在方框内填入适当类型的透镜。
2011简答题23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考查了“一滴水珠可能引发一场火灾”的简述。
4分分析上表可知:贵阳五年中考中对“透镜及其应用”的考查,主要是以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的运用形式出现,其中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考查1次,凸透镜成像的运用考查2次,透镜作图考查1次,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带来危害的简述考查1次,但对神奇的眼睛知识未考查。
,贵阳五年中考真题演练)凸透镜的应用1.(2013贵阳中考14题2分)凸透镜是应用最广泛的光学元件之一,它对光具有________作用,当某物体位于凸透镜前1倍焦距以外时,它所成的一定是________(选填“虚”或“实”)像。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2.(2014贵阳中考4题3分)2013年6月20日,“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内为我们上了一节充满奇幻的太空课。
如图所示,是她在展示她制作的一个太空水球,根据这张图片上的情景可以判断,这个水球()A.相当于一个凸透镜B.相当于一个凹透镜C.相当于一个平面镜D.所成王亚平的像是虚像3.(2015贵阳适应卷9题3分)如图所示,是一位老爷爷用放大镜读报的情景。
若放大镜的焦距为f,由此情景可判断,放大镜到报纸的距离u应满足() A.大于2f B.在1f和2f之间C.小于1f D.等于2f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4.(2012贵阳适应卷21题2分)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表明:中学生近视发生率约为55.22%,如图所示的甲、乙两图中,______图是表示近视眼成像的原理图,矫正近视眼应配戴________(选填“凸”或“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