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参考意义真实性的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参考意义真实性的探讨

“世俗”意义一:增强围绕民族和文化认同感建立起来的集体意识/国家意识“世俗”意义二:面对外族/外国的更强的文化魅力的表达

“世俗”意义三:挖掘更多的故事,供人娱乐。娱乐的模式有小说、曲艺、戏剧、影视、音乐、游戏,等等

人们一直在宣称的“高大上”意义一:跨越时空挖掘人性

人们一直在宣称的“高大上”意义二:以古喻今,以史为鉴

对于“高大上”意义一,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意义,但历史仅是提供了素材。在一个理性和开放的社会文化中,历史提供的素材甚至不是“更多的”素材,毕竟任何事物都有时间和空间的适应性问题,于是最好的素材恰恰不是久远的故事,而是当下的发生。在一个理性较弱的充满敏感词的社会中,挖掘当下乃至近期的事情,或许是个禁忌,人们也很难做到客观,于是才需要大量围绕古老的故事去展开工作,以回避这种尴尬。总之,你可以说“历史的意义之一是为挖掘人性提供了大量素材”,但你很难说“历史的意义之一是挖掘人性”

对于“高大上”意义二,如前面提到的:任何事物都有时间和空间的适应性问题。而在逻辑思辨中,“类比”或许是一个形式上唬人的利器,但从来都不是一个最得体的工具。原因很简单:没有任何两个事物所处的时间和空间是完全平行的,于是无论你如何类比,都是不平行的。特别是对于绝大多数跨越时间(而不是空间)的类比,类比不平行所造成的误差,要远比用来类比的事物在各自时间点上发生的随机性要大得多。

一个历史学者自然可以竭尽所能去寻求更平行的类比,但这需要历史学者不但具备极高的逻辑思辨素养(这一点既需要后天锻炼,也需要天赋,但因为众所周知的我国长期执行的高中文理科分科教育,及其对应的潜规则,大多数有此天赋的人都去了理工科了;而事实上却是,严肃的“文科”研究需要的逻辑思辨天赋,比众多理工科要求的只高不低),而且需要相当程度的“博学”,以能从客观事实角度去甄选判断“类比平行”的程度。

可这任务又怎么会容易呢。一个历史事件或进程,可能的因素千千万,随便任何一个因素对特定事件的发生都是个混沌的蝴蝶效应,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也小不到哪里去。而同时,这些因素的影响因子还很难量化,只能主观估计......

结果就是,“十万年前火星上的一只鸡死了”和“今天金星上的一只鸭是否会死”

之间,本来根本就没有任何类比的意义和可能性。与其去类比,不如直接去基于“今天金星上的一只鸡”本身的特性去推理。而如果你非要去从历史学的角度去“类比”,结果大多无异于此:因为“十万年前火星上一只假设处于真空中的球形禽类死了”,所以“今天金星上的一只假设处于真空中的球形禽类也会死”...

更重要的是,哪怕是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你花费了很大的力气,设定了无数个限定条件,对众多微小的不平行之处建立了模型,进行了补偿,然后得出一个形式上好看一些的类比结论......但这又何必呢?我们完全有能力去围绕“今天”这个事物本身的特性,去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推倒,得出明显更有说服力的结论,何必还要费这劲去从历史的慢慢长河中去寻求那么一个时间和空间差异都如此之大的事件去以史为鉴呢?

我能想到的我们长期信奉如此操作的原因,也就三个:

1,前面提到的讨论现世的禁忌,以及无法对现世保持足够的客观

2,符合人的一个非理性本性:相信冥冥之中跨越时空的一致性/延续性,相信“宿命”

3,符合人的一个非理性本性:将事物泛泛地标签化对待,于是忽略了细微的性质差别

其中只有原因1算是受困于现实情形的合理变通。而2和3却皆为基于人性的

弱点。

个人主观结论:我更相信研究历史的“世俗意义”,特别是第三点。而对于历史的“高大上”意义,虽然我个人不以为然,但相信会被长期信奉,因为人性的弱点是普遍存在且延续的。人们是如此喜欢跨越时空的宿命,有着如此强大的忽略事物重要的差别,而将它们泛泛地归为同类的本能,于是相信围绕“以史为鉴/以古喻今”的历史研究会始终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