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PPT部编版7上

合集下载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9张PPT)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9张PPT)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励精:振奋
年与时驰:年华
意与日去:意志;岁月
遂成枯落:最终;枯败,凋零。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 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 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非学无以广才(
古义:增长 今义:广泛;宽广

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古义:轻薄 治,古义:修养
今义:危险,惊险 ) 今义:治理
年与时驰( 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

今义:奔驰,奔跑
◆一词多义
意与日去( 消失 )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离开 )
静以修身(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 歌以咏志( 介词,用 ) 可以为师矣( 介词,凭借 )
字词学习
◆生难字
夫( fú )

遂( suì)

淡泊(dàn bó)
穷● 庐● ( lú )

淫慢( yín)
险● 躁( zào )

用心解读
读一读,想一想,读 懂了什么,哪些词语、 句子不理解的?
对照文下注释,翻译课文。
1、自译与质疑想结合。
2、补充注释:
以:用来;
广才:使……广博
成学:成就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
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
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杜甫、陆游笔下的精英忠 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 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 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 谆谆教诲。

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40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40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区”,不断完善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口总结自己这节课学到的主要内容:

1、梳理总结自己这节课所学内容,

2、请点评一下这节课自己最大的收获。
我看到学校有很多攀比现象,比穿的衣服是不是 名牌,比吃的是不是进口的,比穿的鞋子是不是明
星款的,这种现象反映了学生热衷于对物质享受的 追求,容易受到外界物质的诱惑,造成虚荣、自私 等心理,不利于我们优秀品质的培养。
第三个条件——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理思路
思考3 这三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 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 系的 ,缺 一 不可的 。志 是 成 才 的 前 提 和 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口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这种“修身一齐家—治国一平天下”由内到外的思想 悟 成为中国传统的有识之士成长追求的目标,所谓“穷则 精 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为人的社会观念,是传 神 统意识中个人价值的最高体现。
所以诸葛亮最担心的是年少早成 的儿子不“接世”,全文的劝诫以修 身起,以高标准要求,“夫君子之
行”,做人要做君子,处世要能“接 世”,以淡泊之心,立志、为学、广才 正是君子最终能够接世的途径。
增长才干。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 性。
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振奋精神。 轻薄浮躁。 修养性情。 励,振奋。 与上“宁静”治,修养。
相对而言。
险,轻薄。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 ,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
文 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22张PPT)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22张PPT)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当堂达标
5.背诵默写
(1)夫君子之行,____静__以__修__身____,___俭__以__养__德_____。 (2)__非__淡__泊__无__以__明__志__,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__非__志__无__以__成__学____。 (4)淫慢则不能励精,__险__躁__则__不__能__治__性__。 (5)《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___才__须__学__也_____ ,非__学__无__以__广__才____,_非__志__无__以__成__学___。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内心恬淡 ,不慕名 利。
明确志向 。明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增长。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治”通“冶”,修治、修养)
(二)一词多义
1. 以
静以修身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 介词,可以拿来
非志无以成学 动词,达成、成就 2. 成 遂成枯落 动词,形成、变为
3. 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三)古今异义 1. 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无常;今义:遭到不幸或发生灾难的可能。 2. 悲守穷庐 古义:寒酸,破旧;今义:生活贫困,缺少钱财。 3. 意与日去 古义:离开、消失;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
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
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

第15课《诫子书》 (共17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 (共17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④淫 慢 则不能 励精 , 险躁
则不能 治性。
淫:放纵。 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险躁:轻薄浮躁。 治性:修养性情。
译文: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与:随同,随着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意志
日:岁月。 去:消失。
⑤年与时
驰,
意与
日 去,
译文:年纪随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
结合板书及课件整理以下知识点:
一、重点句子翻译: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能淡泊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③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 志 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
就无法学有所成。
二、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及条件之间的 关系: 1.三个条件: ①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远”“非学无以广 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③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 守穷庐,将复何及”。
4.结合注释熟练背诵原文,然后口头翻译文章,有疑 惑处用铅笔在旁边画“?”。
对议:小号提问大号课下解词的背诵。

提问课下解词(2分钟)
组议:组长迅速组织,成员积极有序发言,组员拿红笔做 好标记,组长最后归纳总结并分配疑惑。
1.以一个句号为单位,从大号到小号依次翻译文章。
(注意课下注释和虚词在翻译中的落实)(2分钟)
淡泊:内心恬淡,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致:达到。 不慕名利。 明:明确、坚定。 志:志向。 远:远大目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诫子书 》课件(35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诫子书 》课件(35张ppt)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补充注释:
诫:警告,劝诫。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夫:语气词,文言虚词的一种,用于句首。如“夫”、“盖”。表 示将发议论,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古代称之为“发语词”。
以:用来。 修身:修养身心。
广:扩展 。
成学:成就 年与时驰:年华
励精:振奋 意与日去:意志;岁月
遂成枯落:最终;枯败;凋零。
作者简介
❖ 作为一代历史伟人,诸葛亮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 基业。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问鼎逐鹿。建安十三年(208), 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最后促使孙刘联合,共抗曹操,并 经赤壁一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而后为刘蜀集团运筹策划,东征 西讨,开疆拓土,富国强兵,直至病逝于五丈原军旅之中。他有 济世爱民之心,经天纬地之才,“智绝千古”,特别是隆中决策, 高瞻远瞩,不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可谓“专待春雷惊梦回,一
通译全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高尚君子的行为,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互文)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通译全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能来源于学习。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考点分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结合老子的“静为躁之君”这句名言以及 诸葛亮自身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 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的故事来引导理解。“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中抓住“澹泊”“宁静”与“立志”“致远”的关系,让学生联系 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来赏读,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明白在充满诱惑的滚滚红 尘中,切不可随波逐流,迷失志向。“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点拨 学生联想已学过的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 跎”,体会出人生短促,如白驹过隙,要倍加珍惜青春年华。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PPT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PPT课件

“志”字见厚望与情怀
辩论:《诫子书》中首次指出“学习”“立志”与“成 才”三者之间的关系。我认为诸葛亮犯了经验主义错误。 其实我们只要认真学习,就可以成才。同意吗?说说你的 观点。
1.亮观点。 2.小组合作找论据,辩论。
示例: 比如:我的观点是一个人想要成才,立志很重要。
关于志向名言: 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 唯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 ——朱熹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 生、死、穷、达,不易其操。——苏轼 人须立志,志立则功就。 天下古今之人,未有无志而建功。 ——朱棣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诸葛亮
诫子书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 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他为了效忠先帝刘备知遇之恩,辅佐后 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他却顾不上亲自教育 儿子。
朗读下面的两组文字,体会诸葛亮写家书时的身体状况以 及对儿子的情感。
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地名),与兄瑾书曰:“瞻今已 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嫌其大器早 成,难以担当重任。重器,比喻能任大事的人)
是的,淡泊不是厌弃世俗,宁静也不是慵懒无为。由淡泊 名利到鞠躬尽瘁,我们可见诸葛亮的拳拳爱国之心。
淡泊明志志在修身,进而兼济天下,宁静是为了致远,达 于天下之远。诸葛亮的活法就是他的后辈和我们的榜样。
今天,他的精神应成为我们国家和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
朗读文字 结束课堂
资料助读一: 严词拒绝了邓艾的招降, 斩了邓艾的招降使者, 和儿子诸葛尚 在绵竹之战中双双阵亡。 瞻死时年仅37岁, 子诸葛尚年仅17岁。 随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诸葛亮父子均身居高位, 成为蜀汉的中流砥柱, 又以三代满门忠烈成就了诸葛的千年美名。

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提出论点
正(静)反(躁)论 证(治学、修身)
劝诫惜时勤学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
15 诫子书
第二课时
1、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 此想到了哪些诗句?
(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 及!(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明日 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4.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这几个条件之 间有什么关系?
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需先立志,之 后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珍惜时间,刻苦学 习。“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 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 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 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的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 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 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 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告诫、劝勉之义。
诫子书
即诸葛亮写给儿子的旨在告诫、劝勉的信。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修身养德。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PPT课文电子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PPT课文电子课件

诸葛瞻
--简介
正文:
译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君子的品行,以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 以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淡寡欲就不能 显现出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
抓住“静”字,理解主旨
1.自由朗读《诫子书》,找出文中与 “静”意义相同的词、意义相反的词,归 纳论证方法。
诫子书
静的意义相同的词: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荣利。 宁静:宁静专一。 俭:节俭。 静的意义相反的词: 淫漫:放纵,懈怠。 险躁:轻薄,浮躁。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本文从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 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A.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以:都是连词,表示
·
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B. 非淡泊无以明志。 ·
C. 淫慢则不能励精。 ·
D. 险躁则不能治性。
·
明:明确、坚定。 励:振奋。 险:冒险。
达标检测,分享成果
3.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D) A.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 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成远大目标。 B.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 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一年年的时光流逝,意志随着日子流去,最终凋落衰残,对社会没 有什么贡献,只能困守居舍,什么时候才能到达终点!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22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22张ppt)

yín
suì
淫遂
释句
助词,用 于句首,
助词,的 用……来 约束、节制/节俭
表示发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行、操守 修养身心
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 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明确
达到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 没办法 志向 宁静专一 远大目标
不淡泊名利,就没有办法明确自己的 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有办法达 到远大目标。
他 八 岁 的 儿 子 诸 葛 瞻 的 一 封
这 篇 文 章 是 诸 葛 亮 晚 年 写
题目解读
诫 劝诫,劝勉
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 旨在劝诫、劝勉的信。
子 一般认为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 书信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 疾行 岁月 最终 凋落,衰残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丧失, 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悲哀地守着那穷困的屋舍, (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 及!
古今异义
夫君子之行 夫君子之行
古义: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今义:丈夫 古义:操守、品行 今义:行为,行动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关于该论点分别从学习和修身两个方 面进行说明的,一正一反,说服力强。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
成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

《诫子书》ppt课件

《诫子书》ppt课件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中阐述 了“静”“学”“志”“才”之间的关系,即人的才学是通过学习来增 长的,而学习时要静,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先立志。作者强调了这四者的 关系,其核心是学习,途径是静,前提是立志,目的是成才。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一句是从什么角 度阐述“静”的?又是怎样阐述的?
静可以促进志向达成。(非淡泊无以明志) 志可以促进学习。(非志无以成学)
➢ 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 条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做笔记)
前提
内心宁静专一
立志 成才
外在节制欲望
静俭
保障 惜时
学习 基础
从全文来看,作者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哪些 句子可以看出来?
成才要具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 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学习,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 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素养目标
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01
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02
03 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和诸葛亮的人格魅力 ,培养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良好品质,提升自己 的品德修养。
重点 难点
重点 难点
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背景资料
诸葛亮的《诫子书》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这一年2月 诸葛亮第五次率师北伐,8月病逝于北伐征程中的五丈原,享年54 岁。北伐前的他放心不下朝廷,写下了呕心沥血的《出师表》; 诸葛亮一生为蜀汉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北伐中, 54岁重病的他放心不下儿子,写下言词谆谆的《诫子书》。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 (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 (共26张PPT)
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 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 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 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181—234),复姓 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期 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号卧龙 先生。
诸葛亮
你知道他有哪些事迹吗?
作品简介
《诫子书》家训,家书。高度 概括了作者一生做人的准则,堪 称教子的千古范文。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品析文意:
学生活动一
小组讨论:在诸葛亮看来成为
君子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资料助读:
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 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 战死,时年37岁。其子诸葛尚一同战 死,时年16岁。
感悟文情:
学生活动二
从《诫子书》中我读出: 他,不仅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 一位 的父亲?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 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 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 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 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 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 (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
自然成诵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澹泊无以明志,( 才须学也 )。 夫学须静也,( ),非学无以 非志无以成学 广才,(险躁则不能治性 )。淫慢则不能励精 意与日去 ,( )。年与时弛, (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46张PPT).ppt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46张PPT).ppt

合作探究
作者又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静”与“明志”“成才”分 别有怎样的关系?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强调了“明志”“致远”是“淡 泊”“宁静”的目的,即作者认为明确志向和达到目标是目的,其途径是“淡 泊”“宁静”,并用双重否定句的句式强调“淡泊”和“宁静”的重要性。
读出情韵
我们如何读出文中这位慈父拳拳爱子之心呢?
这封书信虽历经千年,闪耀 着不仅是一位智者的谆谆告 诫,也是一位慈父殷殷叮嘱 与期望。所以这不仅是一封 告诫书,也是一封爱的遗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父亲是充满智 慧、立意深远、用心良苦的, 应该读得字字铿锵,读出慈 爱柔和、语重心长的语气。
合作探究
诸葛亮认为成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
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 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 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而“修身、养德” 是成才的关键。

明事理,读情韵

知家训,抒胸臆
读出情韵
除了本文,还有哪些家训的力量鼓励着你呢?
1.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家训资料。 2.以书面的形式推荐你们小组喜欢的名家家训,谈谈你的理 解并阐述推荐的理由。 3.结合自己的现实情况,谈谈你学完本文的认识和收获。
古人家训
博士买驴,书券三纸,尚未见一驴字。——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朱子家训》。 今诲汝等,居家孝,事君忠,与人谦和,临下慈爱。——《贾昌朝家训》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我性不喜华靡。——司马光《训俭示康》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敕后主辞》 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曾国藩《家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欧阳修《示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诫子书PPT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诫子书PPT课件
学习和做人 对比论证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 ”字,围绕学习告 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澹泊 立志 惜时
再见
2、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论点) 是哪一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 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A.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 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 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 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7、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许多,它们多 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 所以文章用语简明,用意却很深刻。 后一句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连词,来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的人。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清静而不贪图名利。 表达自己崇高的志向 。 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
实现远大目标。
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增长才干
成就学业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懈怠,懒惰 振奋精神
称颂他的诗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杜甫《八阵图》
代表作:
前《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5《诫子书》(精品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5《诫子书》(精品课件)

4.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静”是本文的一个关键词语。“静”是修身养 德的基础。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因 此,修身养德时需要保持内心的宁静。 “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屏除杂 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 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
静地反思自己的作为。要做到“静”,自然要 屏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只 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使志向坚 定、明确,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 若心不静,陷入“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 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了。
庐,将复何及!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
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伤 地困守在陋室里,(到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初读课文 划分层次
第一层(第1句) 开篇提出观点。
第二层(第2、3、 阐 述 “ 静 ” 与 “ 学 习 ”“ 明
4句)
志”“成才”的关系。
放纵懈怠。淫, 放纵。慢,懈怠
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 相对而言。险,轻薄。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振奋精神。 励,振奋
修养性情。 治,修养。
译文:放松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
养性情。
疾行,指 迅速逝去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 老志衰,没有用处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
新课导入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 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 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第15课《诫子书》(共23张PPT)22—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共23张PPT)22—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 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 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 甫)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六、名人励志
淡泊: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立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惜时: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谚语)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三更灯火五更时,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文章主要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又是怎样展开 论述的?
3、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 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 与“静”有何关系?
4、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 才须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这几个 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静以修身 连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来 非淡泊无以明志 介词,可以拿来

非志无以成学 遂成枯落
动词,达成、成就 动词,形成、变为
词类活用
1.非淡泊无以明志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2.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3.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问题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不世接,世悲,守悲穷守庐/穷,庐将,复将何复及/!何及!
诫 告诫,劝勉 子 书 书信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2024版)16 《诫子书》课件 (共30张PPT)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2024版)16 《诫子书》课件 (共30张PPT)
分析:多用对偶,精简地传递了作者的意图,鲜明地表述了作者的 观点。精简的表达源于清晰的思想,更易为人接受;句子整齐,读来朗朗 上口,便于记忆。
重点探究
2.回顾我们所学的诗词文章,指出一处运用对偶手法的句子,说说其表达 效果。
示例: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素”字写出织女手的 颜色,白嫩娇美。“擢”一个动词,写出织女伸手摆动的劳动姿态,娴熟 优美。“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 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熟。这两句 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 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
重点探究
探究二:分析双重否定句式的好处
1.文中多处运用了“非……无以……”的句式,请摘抄出来,然后把 这些句子换成另外一种句式,比较两种句式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别。 2.请根据上题说说原句式的使用有什么效果。
重点探究
1.文中多处运用了“非……无以……”的句式,请摘抄出来,然后把 这些句子换成另外一种句式,比较两种句式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别。
2.回顾我们所学的诗词文章,指出一处运用对偶手法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重点探究
1.本文运用了许多对偶的句子,请找出并诵读这些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例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 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 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品德高尚的人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 专一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这首诗写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那么,这样如此智慧的人,又会如何教育自己 的后代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去看 看吧。
七年级语文上册
劝诫、劝勉之义。
诫子书
即诸葛亮写给儿子的旨在劝诫、劝勉的信。
精读细研
1.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从哪两方面进行说明的?
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一正一反,说服力强。
精读细研
2.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之间有 什么关系?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 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 不可的。志向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 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整体感知
岁月。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
疾行,指迅速逝去。
守穷庐,将复何及!
穷困潦倒之 又怎么来得及。 人住的陋室。
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枯败零落, 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等到那时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其 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整体感知
结合前面的字词分析,试着解释一下文章题目的含义。
整体感知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 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 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 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zào
淡泊 险躁
suì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静以修身】 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 【俭以养德】 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德操。 【宁静致远】 平稳静谧的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
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整体感知
方法指导 断句读方法归纳
根据语意断句读,根据语录体的特点断句读; 通过分析句式特点(如固定句式、句式短小、句式 工整)断句读,通过“之乎者也矣”等语气词断句读。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这篇文章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 一封家书,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一生效忠刘氏 父子,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国家日夜操劳, 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诫子书》,告诫 儿子诸葛瞻要读书修身、静心养德。
预习检查 读一读


yín
淫慢

穷庐
dàn bó
整体感知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振奋精神。 励,振奋。
增长才干。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淫, 放纵。慢,懈怠。
轻薄浮躁。与上文 修养性情。 “宁静”相对而言。 治,修养。 险,轻薄。
译: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 长才干。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合作探究
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到外的思想成为中 国传统的有识之士成长追求的目标,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 兼济天下”,这种为人的社会观念,是传统意识中个人价值的最 高体现。所以诸葛亮最担心的是年少早成的儿子不“接世”,全 文的劝诫以修身起,以高标准要求,“夫君子之行”,做人要做 君子,处世要能“接世”,以淡泊之心,立志、为学、广才正是 君子最终能够接世的途径。
不矛盾。(1)“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慵懒。其目的在静 心于学,修身养性,进而服务于社会国家,所谓致远,是因达于天下而远, 因泽于后世而远。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
(2)“接世”,是在儒家文化濡染下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们的人生 价值追求,他们入仕为官不是为了物质利益需求,而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大学》里指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

整体感知
诫子书
助词,用于句 首,表示发端。
操守、品德。
夫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的人。
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内心恬淡, 明确志向。明, 不慕名利。 明确、坚定。
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整体感知
译: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品行,依靠屏除杂念 和干扰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来培养自已的品 德。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集 中精神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15 诫子书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记“夫、淫、躁”等字的读音,熟记“淫慢、节俭” 等词语的字形,掌握文中的判断句式及重点古今异义词。
(重点) 2.理解文意;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 义。(重点) 3.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素养)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 襄樊市襄阳区),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207 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州,谋取西南各 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 “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建兴十二年,与魏司 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西 南)。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又制造“木牛流马”,利于 山地运输。有《诸葛亮集》。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 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 志存高远的厚望。
第二一课时
上节课我们具体分析了文章内容及诸葛亮 对儿子教诲的观点,那么诸葛亮自身又是如何 实践的呢?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呢?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
合作探究
1.诸葛亮希望儿子宁静、淡泊又希望最终儿子能明志致远而 “接世”,如他自己当年隆中隐居不求闻达于诸侯与后来出 山成为蜀国丞相,这是否矛盾?应该如何理解?
精读细研
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 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 始终保持内心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 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精读细研 说一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