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市博物馆简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大唐繁华留胜迹

——西市遗址

西市遗址位于唐长安城中部偏西,在今西安城西南一公里多的糜家桥与东桃园村之间。遗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经1959年、1960和2006年三次考古发掘,目前已大致廓清其基本情形。

西市约占唐代城坊的两坊之地,合今1600亩。市内有四条主要街道,还有两条与西市东侧永安渠通连的水渠及多条排水支渠。考古发掘证实:唐代西市建筑密集,人口众多,水陆交通便利。

遗址一:西市东北“十字街”遗址

西市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031米、东西广927米,埋藏于现今地表下1.8-2.5米处。市内有南北向与东西向的平行街道各两条,由此形成西市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四街交叉成“井字”形,街道宽约16米。四条纵横交错的街道,将整个市内划成九个长方形版块,每个版块四面临街,街面遍布店铺,商家数以千计。

遗址二:东北“十字街”北侧石板桥遗迹

2006年,曾对西市东北的“十字街”进行过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在街之北侧发掘出一处桥梁遗迹:此桥东西长 5.5米、南北宽1.75米,是为“十字街”北侧东西向路沟上部供行人通行之用的“石板桥”,亦为此处之过水涵洞。石板桥的石板间用铁卡固定,下部有石条或石板支撑。其做工考究,结构牢实。

遗址三:排水沟道遗址

在西市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土筑和砖砌两类排水沟道。土筑水沟

时代较早,沟宽0.3米,沟壁贴有木板,板外竖有立柱,以防沟壁坍塌。砖砌水沟时代较晚,系早期沟道改造或移位而建,沟底约1.1米,沟口残存1.2米,沟深0.65米。唐长安城八水环绕,引水入西市,既通水运,又解决了供水问题,这是西市繁荣的基本条件之一。

遗址四:古井遗址

在2006年的考古工作中,发现唐代永安渠流经西市东部,当系西市用水之主要来源。在大部分坊址中,多发现水井遗迹,分吃水与窖水两类。井深4-6米,直径约1米,砖砌井壁。另发现有楔形石构件,应是石质井台构件。

遗址五:道路与车辙遗迹

在西市南大街东端路南发现上中下三层路面。第三层路面距地表1.8-2.7米,属盛唐时期。路基填石子后经夯打,极为坚硬,路宽16-18米,车马道宽14米。路两侧各有一条宽30厘米的明沟,其外侧又有1米宽的人行道。在路面上发现若干条车辙遗迹,宽度约为1.3米。发掘的道路如此坚实,车辙如此明显,足见当时西市交通繁忙的盛况。焦木:

唐代末年,社会动乱、群雄纷起,长安城不断遭到火灾和战乱的破坏,公元904年,朱温劫持唐昭宗东行时,拆毁长安的建筑,将木料投入黄河送往洛阳,一个世界性的大都市从此灰飞烟灭,西市也未能幸免于难。您看到的这些焦木便是西市经受火灾之后遗留下来的。大石臼

具体用法是将稻谷放入臼中,用石杵不断捶捣把稻谷外壳去除,

经过加工的稻米做出的饭食,不但口感细腻,而且利于人体吸收。西市的一些手工业加工也需要捣碎原料,像染料、药材、末茶等。这也正是西市出有很多小石臼的原因。还有石磨石碾也是粮食加工工具,主要用来碾磨面粉。西市有不少的食店卖的各种炊饼,就是用这种粮食加工工具磨制成的面粉制成的。

陀罗尼石经幢

经幢是刻有佛的名字或者经咒的石柱,这一石经幢,为八棱柱形,是在2009年夏季,大唐西市项目施工建设时,于西市遗址附近出土。上刻文字12行,每行51字,从经幢的铭文来看,是唐宪宗李纯元和十四年间的遗物。此时佛教信仰在社会上极为普遍,信众广泛,西市附近出土石经幢,证明它是社会公众活动的重要场所,周围有佛教寺院。

白石莲花座

莲花图案的意义一是代表建筑等级高,二是可能与佛教有关,总之不是一般人随便使用的;莲花台座上面原可能用于安放佛像,也可能是房屋木柱的柱础。

石宝珠顶:

宝珠在佛教里代表光明和智慧,很多佛教法器上都有它的造型。这件石宝珠顶很可能是石灯的顶部。

(二)万里丝路由此启

——西市概况

段首文字:

矗立在关中平原的长安城,自西汉建都后,先后被七个王朝沿用为都城,几经兵燹,残破不堪。隋文帝于此修建大兴城,始定宫城、皇城与外廓城,并建街坊及东、西两市。唐承隋制,保留了两市格局。

西市自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开市,至唐代末年遭到破坏,维持了320年的繁盛。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西市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源头,起到了货物中心集散地之重要作用。

10 .西市模型根据考古资料和史料记载复原西市模型,西市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031米、东西宽927米,占地1600亩。市内有南北向的和东西向的平行街道各两条,街道的宽度均为16米。四条街纵横交叉,将整个市内划成九个长方形,每方的四面都临街,当时的店铺就设在各方的周围。西市除陆路交通之外,还有比较发达的水运系统。模型中展示的水渠即是贯通西市的漕渠和永安渠。西市行肆众多约有220行,绢行、茶阁、金店、卜肆等。其中一些行肆的经营模式为前店后厂,即店铺的后面为作坊。当时西市中外商贾云集、尤其以西域胡商居多,是名副其实的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中心。

11 .建筑材料一组

西市遗址出土了很多带字砖和手印砖,意义重大。这种做法从战国时期就有了,反映了当时的生产责任制:即在制成的砖背后刻字或压手印。这块砖一旦有了质量问题,刻名字或按手印的人就要承担责任。由于这种责任制简单明了,所以在制作时谁也不敢马虎大意,使制成的砖质量很高。

西市遗址发现的瓦当,多为莲花纹样,完整的瓦当其实是个筒状,套在建筑物的椽子头上,起保护椽子和美化建筑的作用。

兽面砖上面印有兽面,取吉祥如意和辟邪的用意,寄托了人们希望建筑长久平安的愿望。

12.胡俑一组

这些骑马俑、背货俑多为胡人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当年不畏险阻长途跋涉,

奔波于丝绸之路的各国商旅身影。丝路遗存、文化交流都是双向的,正是通过丝绸之路上的这些胡人,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传向西方,西域的音乐、中亚的舞蹈、罗马帝国的琉璃、非洲的象牙和香料也纷纷传入唐朝。

13.骨器

2006年考古发掘发现,西市西大街中部偏南的东侧不远处,不仅出土了一些精美的骨器,还发现有相关加工骨器的遗址等。专家推断,此处可能是西市一处加工、制造和出售骨器的店铺遗址。这里展出的有骨梳、骨簪、骨饰原料等。

14.西市交易时间管理

开市鼓、闭市钲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商业属阴,故“日中为市”,据说这是商代即有的习俗。唐代西市沿此,史料记载西市每天中午12点击鼓三百声表示开市,日落前一个时辰击钲三百声表示散市。展出的这两件鼓和钲分别就是代表西市开市的鼓和闭市的钲。

15.度量衡管理

铜尺

唐(618-907)

长:31cm 宽:2cm

度器。一共两枚,整体呈窄长方形。铜质坚硬,上有刻度,錾金刻花,此尺为研究唐代度量衡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

铜秤

唐(618-907)

直径:17.6cm,盘高:4.7cm,杆长:43.4cm

衡器。称体呈浅盘型,平底,三兽蹄形短足,盘口沿上置三个均与分布的铜环。细长圆柱形秤杆,无星码,其间铸一圆环,与三条索状链条相接,链末端有钩,正好勾在盘口的三环之上。此秤为研究唐代的衡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尺和秤是市场管理中重要的尺度,凡在市场交易中使用的度量衡器,都要符合官方定制并且要按时校对,经官府用印之后,才可以使用。不合规定的要负法律责任,而对私自制造度量衡器者也要严格处罚。展线上展出的斗、升、石权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