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材分析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材分析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特点教材由“故事引导”、“共同探讨”、“走进生活”、“我的成长”和“创新实践平台”五个模块组成。
确立生活主题单元,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标准内容,搭建起以生活逻辑为主,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有机结合的内容体系结构,实现教材的生活化。
将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国情教育有机整合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体现教材的综合性。
以多元、多层次活动设计引领教学。
按照“情境探究—提供价值标准、方向引导—案例启发的路子,把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知识点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关注学生生活,激发学生情感,提供价值判断(明理),注重行为指导。
二、单元的主题、地位和作用第一单元的主题、地位和作用本单元以爱小家(家庭)和爱大家(国家)为教育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温暖,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能够孝敬父母和长辈,帮助学生克服“逆反心理”,学会与父母主动沟通;教育学生认同祖国文化,珍惜民族大家庭的团结,继承伟大的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二单元的主题、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的生活主题是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做一个受欢迎的人。
结合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根据初中学生人际交往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说明正确认识交往对人的作用,积极发展交往;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掌握基本的交往技能,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单元的主题、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的生活主题是,正确对待生活的竞争与合作,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第四单元的主题、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的生活主题是帮助学生了解依法享有的人身权、财产权和作为消费者的权益,引导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权利和义务观念,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在生活中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
第一单元让爱驻我家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对社会倡导的价值观由权威服从到自主内化的转变期。
《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处理意见:①可利用课本P106活 动,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②可结合小故事《车上的和车下的》帮助 学生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的内涵。
出谋划策──她该怎么办?
小乔是父母的“掌 上明珠”,衣来伸手、饭 来张口。住进学校的集体 宿舍后,小乔得到同学的 许多关照,却对别人漠不 关心。久而久之,同学渐 渐疏远了她。
教材处理意见:①可以通过小故事如 《鲶鱼效应》让学生了解竞争的重要性; ②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自己遇到的不良 竞争,以及在这种竞争状态下自己的感受; ③结合《香港迪士尼高层:和海洋公园在 竞争中寻求共赢》一文,或游戏《解手链》 帮助学生明白合作的重要性。
鲶鱼效应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在海上捕得
同学疏远小乔的主要原 因是什么? 想得到别人的关 照,应该如何对待他人?
其中包含了什么道理?
《车上的和车下的》
一个人在慢慢地过马路,任凭身后的汽车 喇叭叫个不停,他却仍然不慌不忙,一副很不 情愿让路的样子,嘴中还嘟囔:“你着急,谁 不着急?有种就开上来吧!”
后来,这个人坐到了汽车上,又非常讨厌 那些不及时让路的步行者和骑车人,甚至动不 动就出言不逊:“怎么?找死啊!”
梁思成(1901-1972),广东 新会人。1927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 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东 北大学教授、建筑系主任,中国营造学 社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建筑系主任。 1947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文 学博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土建系主任,中国 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建筑学会 副理事长,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副主席。 曾参加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天安 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著有 《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等。
思想品德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思想品德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初中思品课改方法初探课改后的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师生互动,强调校本资源开发,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更多的时间中探索,在更大的空间中思考,在更多的自由中发展。
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观念,探讨新课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利用教材这根“拐杖”学会走路。
在思品教学实践中,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在“玩中”中掌握生活常识学习是为了生活,生活是为了生存。
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转变为“课堂导学”就是非常重要的,“课堂导学”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和实践。
我在思想品德课堂导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创设情景,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的理念融进所创设的情景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感受,辨别善恶,识别美丑,分清是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中学生。
比如,在讲《自我保护》这一课时时,我利用教材所给的辅助设问:“你知道报警电话、火警电话、急救电话、交通事故电话分别是什么吗?”,分别设置了“当你遭到抢劫时”、“当你遇上火灾时”、“当你发现溺水者时”、“当你遇上车祸时”这四个情景,将学生分成四个大组,由学生讨论推选表演者到讲台上进行小品模拟表演,最后我在对学生在表演中做得好的地方予以肯定,做得不对的地方进行纠正。
由于授课方式发生了变化,很多学生跃跃欲试,都想上台来展示自己的才能,初18.1,18.2,18.4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初18.3班原来的课堂气氛十分沉闷,通过小品表演大部分学生非常活跃,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经受了洗礼和磨练,在观赏小品表演的愉悦心境下学到了在紧急情况下必要的求生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八年级政治上册教材分析
《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学要求和知识要点第一课走近父母教学要求1.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
2.理解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孝敬父母和尊敬长辈。
3.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知识要点1.我们应该孝敬父母。
(1)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教给我们知识、技能和做人的道理。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
(2)孝敬父母既是为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现代社会,孝敬父母是基本的道德规范。
(3)孝敬父母,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孝敬父母,就要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认真学习,踏实做人。
孝敬父母,就要体谅父母和家庭的困难,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向父母提过分的要求。
孝敬父母,就要亲近、关心和帮助父母,同父母保持亲密融洽的关系;在衣食住行上首先想到父母;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努力减轻父母的负担。
孝敬父母,就要赡养父母。
长大后,不仅要物质上赡养父母,更要在精神上关心父母。
2.进入青春期容易与父母产生代沟。
(1)进入青春期后,我们朦胧地意识到自己正在变成“大人”;更多关注自己的言行和内心世界,自我意识和自尊心不断增强;对成人的依赖越来越少,独立性越来越强。
我们开始逐步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父母,强烈希望并开始尝试与父母建立平等的关系。
但很多父母仍然把我们当成“小孩儿”。
因此,我们与父母之间就产生了各种误解、分期、隔阂,甚至产生矛盾和冲突。
(2)由于我们与父母在知识水平、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态度不一定相同,这是双方矛盾产生的重要原因。
(3)我们与同伴之间越来越密切的关系也可能使我们与父母的亲情关系变得相对疏远。
(4)青春期,我们喜欢怀疑、探索、争论和批判,情绪敏感而不稳定,强烈而又脆弱,同时缺乏足够的理智。
青春期的这些特点往往使我们以执拗的、对立的、反抗的心态对待父母,这又加剧了我们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人教版八年级政治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政治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简介人教版八年级政治上册教材是为初中二年级学生编写的政治学科教科书。
该教材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编写,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目标本教材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教材中涉及的政治、道德、法治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了解国家的基本制度、法律法规和政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内容结构本教材的内容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单元主题:教材按照单元主题进行组织,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如“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构”、“民族团结”等。
2.课:每个单元由若干课组成,每课包含若干知识点,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栏目设置: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材中设置了多种栏目,如“想一想”、“议一议”、“活动探究”等。
四、教学方法教师在使用本教材时,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理论和实践。
2.问题教学法:教师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帮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体验,提高学生对政治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互动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5.教学手段多样化: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重点难点本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重点: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的掌握和理解;国家制度、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的培养和提高。
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案人教版5篇
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案人教版5篇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案人教版1一.教材分析《政治生活》第二课第四框题的教学内容。
监督权是我国公民依法享有的政治权利之一,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也是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本节课主要学习民主监督权利的具体内容,进行民主监督的渠道、意义,使学生正确行使监督权。
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落脚点,同时又为后面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做好必要的铺垫,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学生思维活跃、理解能力较强,因此本课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合作学习中发展、在交流中获得新知、在思辨中作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树立正确参与民主监督,共同守望公共家园。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公民监督权的内容;明确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途径和方式;理解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懂得公民要负责任的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2.能力目标能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对民主监督的途径和方式进行归纳;对进行民主监督的行为能进行正确的分析,作出正确的选择;重视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民主监督的意义,珍惜自身享有的权利,加强主人翁责任感;加强法制观念,养成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方式、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意义2.教学难点:正确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五.教法学法1.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小组探究学习法、启发式教学法2.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案人教版2《师生之间也会有矛盾》【三维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尊重教师,理解教师的工作特点,增进与教师的感情,正确对待与教师交往中的问题与困惑,以积极的心态与老师交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能力目标:从心理换位的角度正确认识和对待师生关系及其可能产生的矛盾,提升与教师进行积极沟通的能力;通过小品、讨论等形式,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八年级政治上册教材分析
八年级政治上册教材分析1. 课程标准要求八年级政治上册的课程标准要求主要围绕着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国家的政治制度、国家与个人的关系、社会公德与行为规范等内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第一单元:爱家爱国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家庭与国家的关系,理解家庭美德和国家荣誉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认识到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懂得尊敬父母、关心家庭成员;同时,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3. 第二单元:学会交往与沟通本单元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沟通技巧。
通过学习,学生应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4. 第三单元:走进社会生活本单元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多样性,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社会职业的多样性,理解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5. 第四单元:遵守社会规则本单元强调遵守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培养学生遵法守纪、文明行为的意识。
通过学习,学生应理解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6. 第五单元:勇担社会责任本单元主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通过学习,学生应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明确自己作为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培养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7. 教材内容总结八年级政治上册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家庭、国家、社会等多个方面。
通过各个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基本的政治知识和道德规范,还能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这些内容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8. 教学方法与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是围绕交往合作这一主题,遵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逻辑来安排的。
本册教材将课程标准“交往与沟通”、“交往品德”等教学内容与部分心理、法律及国情背景的内容加以整合,依据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设计为四个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师友结伴同行,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交往艺术新思维。
以上安排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依托,便于学生进行探究和知识的迁移,有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学生借助知识和经验的相互支撑达成情感和能力目标,同时建构适合自己的知识框架和思维框架,进而提高道德水平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既是对七年级教学内容的拓展,又是对七年级教学内容的巩固和运用。
在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学生通过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学会交往,提升道德水平,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掌握终身受益的本领。
家庭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父母的交往是学生学习交往的试验场,善于与家长交往沟通,为与同学老师交往、与社会上的人交往、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交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课《爱在屋檐下》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为培养学生爱家、爱父母做好铺垫。
难点在于如何将孝敬父母长辈落实到日常的行为之中。
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学会与父母正确交往,难点在于如何缩小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摆脱自己的逆反心理,增进家庭的亲情。
第二单元《师友结伴同行》——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阵地,与师生交往是学生交往的重要方面。
本单元前承“家庭中的人际交往”,后接“不同文化模式中的人际交往”。
第三课《同侪携手共进》主要讲生生交往及同学关系。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愿意和同学交往,并在交往中做到尊重他人,学会宽容诚信、不失原则地追求友谊。
本单元的重点是交友的方法和原则,难点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和友谊。
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主要讲师生交往及师生关系。
重点在于积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难点是学生对老师的正确认识,学会有效化解冲突,增进师生情感。
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材解析
教材解析: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爱在屋檐下【攻坚克难学海导航】1.家庭对我们成长的意义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所限,很难对这一问题有深刻的理解,有的甚至对家有反感的情绪。
要弄清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同学交流,从情感需要、物质生活、安全健康、娱乐今后发展等方面体会家的重要意义;二是可以利用报纸、网络、电视搜集一些反面的事例,如由于家庭不和导致的青少年犯罪问题、心理健康问题、辍学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这样我们就能比较清楚的认识到:家,是我们的情感栖息地,是我们的物质生活后盾、安全健康保障,还是我们的娱乐天地、天然学校和今后发展的大本营。
我们在家中享受亲情和温暖,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家。
2.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和重点首先,要弄清孝敬父母的含义。
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重、侍奉和赡养。
要弄清楚孝敬父母既有物质上的要求,也有精神上的需求。
有些同学认为作为中学生没有经济收入,所以没办法孝敬父母。
其实孝敬父母最重要的是从精神上敬重和爱戴父母。
其次,要认识到孝敬父母不仅是子女的道德义务,也是法律义务。
成年子女如果不能履行这一义务,不仅要受到人们道德上的谴责,还会受到法律制裁。
第三,要正确理解孝敬父母与盲目顺从的区别。
有些同学唯父母之命是从,认为这就是孝敬父母的表现,其实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孝敬父母不是盲从,而是在平等基础上对父母的尊敬和侍奉,是在当代道德和法律基础上对父母辛勤劳动和养育之恩的报答。
在此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我们与父母是平等的,要在与父母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坚持自己正确的主张;二是孝敬父母要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要求。
父母做出了违法道德和法律的事情,我们要勇于批评和制止,不能包庇和纵容。
【命题预测把握方向】从近几年中考命题趋势来看,关注家庭、孝敬父母类的题目逐渐增多。
其出题方向一般是:以选择题的形式直接考查家庭的特点、家庭关系的确立、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等知识点;结合青少年成才事例考查家庭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结合具体事例(一般是负面的)考查抚养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法律义务;利用孝敬父母小故事(如卧冰求鲤、扇枕温衾、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孝老爱亲模范的故事)考查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向他们学习;利用不孝敬父母受到道德谴责和法律制裁的案例考查孝敬父母既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义务。
人教版八年级政治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政治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结构与内容人教版八年级政治上册教材主要包括四个单元,分别是“走进社会生活”、“遵守社会规则”、“勇担社会责任”和“维护国家利益”。
每个单元下又有若干课,每课包括引言、正文、辅文、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等部分,内容丰富,结构清晰。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社会生活的基本常识,了解公民的义务和权利,理解法律、规则、秩序、尊重他人、保护自己等社会行为规范,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提高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增强其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其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材特点与优点本册教材具有以下特点与优点:1.突出重点:教材围绕重点知识展开,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2.注重实践:教材注重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图文并茂:教材采用生动的图片和文字说明,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4.探究性强:教材设计了丰富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5.学科融合:教材将政治、历史、法律、心理等多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方法与建议本册教材的教学方法建议如下:1.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
2.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境模拟法: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思考和行动。
4.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5.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查找资料等方式自主探究问题,培养其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践活动与评价本册教材注重实践活动的设计,每课都安排了探究活动或实践活动。
这些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全册优秀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全册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全册优秀说课稿,以我国《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系统地阐述了道德与法治的基本知识和原则。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尊重与关爱、规则与自由、权利与义务、公民与家庭、公民与社会、责任与担当等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两个课时。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与法治的基础知识,对生活中的一些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概念有所了解。
但他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还缺乏独立的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引导学生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道德与法治的基本知识和原则,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道德与法治的基本知识和原则。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网络资源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道德与法治的基本知识和原则。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思品课改方法初探
课改后的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师生互动,强调校本资源开发,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更多的时间中探索,在更大的空间中思考,在更多的自由中发展。
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观念,探讨新课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利用教材这根“拐杖”学会走路。
在思品教学实践中,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在“玩中”中掌握生活常识
学习是为了生活,生活是为了生存。
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转变为“课堂导学”就是非常重要的,“课堂导学”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和实践。
我在思想品德课堂导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创设情景,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的理念融进所创设的情景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感受,辨别善恶,识别美丑,分清是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中学生。
比如,在讲《自我保护》这一课时时,我利用教材所给的辅助设问:“你知道报警电话、火警电话、急救电话、交通事故电话分别是什么吗?”,分别设置了“当你遭到抢劫时”、“当你遇上火灾时”、“当你发现溺水者时”、“当你遇上车祸时”这四个情景,将学生分成四个大组,由学生讨论推选表演者到讲台上进行小品模拟表演,最后我在对学生在表演中做得好的地方予以肯定,做得不对的地方进行纠正。
由于授课方式发生了变化,很多学生跃跃欲试,都想上台来展示自己的才能,初18.1,18.2,18.4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初18.3班原来的课堂气氛十分沉闷,通过小品表演大部分学生非常活跃,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经受了洗礼和磨练,在观赏小品表演的愉悦心境下学到了在紧急情况下必要的求生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自主学习,自设问题,在探究中提升能力
思想品德新课程一节课究竟应当让学生学习一些什么知识,明确那些道理,解决怎样的实际问题,这是每位授课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我原来在课堂上直接告诉学生“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在导学实践中逐渐体会到,让学生自己从教材中寻找问题,设计提问,比教师直接
告诉学生要好得多。
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其实就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的最好体现。
况且,学生自己设计的问题,自己解答,具有较高的主动性,是主动者;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作答,学生就是被动者,两者对人的大脑的开发,对人的思维的锤炼,对人的技能的培养,对人的能力的提高,由于其内因不同、主动性有差异,效果显然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我常采用“自我设问、分组讨论、相互探讨”等方法,让学生在更多的自由中发展。
如我让18.2班,18.4班学生制定班规,就要求每组学生把制定的班规书面整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而时事演讲,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各种能力,让学生进行时事演讲,内容由演讲者事先进行收集准备,最后由教师和全班学生一起评价总结。
这种让学生共同参与、师生合作的教学方式,还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探讨中提升了能力。
所以,七年级新教材思想品德课,让学生自己设问作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是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
三、合作学习,成果交流,在合作中增强自信
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学生提出了问题,也探究了问题的答案,课堂上教师再导什么呢?那就是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共享获得成果的喜悦。
人们都十分清楚,一旦自己解决了某个难题,或者某项试验取得了成功,喜悦、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学生也不例外。
我们让学生把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是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继续深化,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根本途径,是学生自我风采的展示,也可以说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我狠抓这一导学环节,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增添主动学习能够获得许多知识的信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其实是一件非常快乐而具有意义的事。
“二个人一人一个苹果,交流后手中仍然只有一个苹果,而二个人一人一个思想交流后,就可以获得两个思想”,这是大家公认的道理。
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十分重要。
通过交流不仅可以分享他人的学习成果,加强交流,增进友情,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而且还可以取长补短,深化提高,寻找出全面而又准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课堂教学如此引导,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开发了智力,培养了能力。
四、课改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我们切不可因为传统教学中存在着教师讲得过多的弊病就一味地迁怒于“讲”。
课堂上讲与不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先进与落后的试金石,不一定是启发式和注入式的分水岭。
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样讲。
一般来说,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运用接受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
教师该引的要引,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
如八年级上册《怎样拒绝不良诱惑》《犯罪的含义与基本特征》就该讲。
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
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
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
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使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但教师在使用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现在的课,似乎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保守,观念不先进。
为此,讲课教师不惜花费一周甚至数周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结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搬家,只是起到了替代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师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适得其反,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忘记了听老师讲课,而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有的教师为了展示精心制作的课件而砍掉了本该由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使学生成了观众;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干脆不再写板书,一节课下来,听课者大饱眼福,可黑板上除了课题没有其它任何痕迹。
使用新技术并不一定代表新的教学思想。
屏幕不能代替必要的板书,学具操作不能代替必要的教具演示,教师只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我认为思想品德课堂导学的基本步骤可以是: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是前提;自设问题,学习探究是关键;成果交流,深化提高是核心;课改传统教法相结合。
要根据具体的导学对象确定其具体的方法,教学本来就“教无定法”。
这里,我所谈到的只是新课程改革导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还须在今后的新课改中进一步总结、完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