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试卷
高三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图片
高三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阅读理解 (共40分)
1.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毛泽东
1.毛泽东在这句话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10分)
答案解析:毛泽东在这句话中表达了对师道尊重和对真理的追求。
他认为尊敬
老师是一种美德,而更重要的是要追求真理,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2.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描写了什么风景?(10分)
答案解析: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寒山石径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景色,有远处村庄
炊烟袅袅,石径斜斜通向远方的高山,枫林中的晚霞和霜叶呈现出一种静美的景色。
二、作文 (共60分)
请根据以下题目,以自己的观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题目:青春是什么?(60分)
答案解析:这道作文题旨在引导学生思考青春的定义和内涵。
在文章中,可以
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谈谈对青春的理解,可以从青春的激情与活力、青春的责任与担当、青春的梦想与追求等方面展开论述,表达对青春的热爱和珍惜。
通过以上试卷题目及答案解析,我们可以看到高三语文试卷旨在考查学生对文
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见解。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2023高三语文试卷
2023高三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5题。
材料一:材料二: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
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
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
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
”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
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
这个“真境逼而神境生”的境界是舞、台艺术所特有的,在中国绘画中也常常可以看到。
(这是关于舞台艺术与绘画相通之处的论述)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只要是赫赫名迹就都掌握了虚实相结合的手法。
B. 中国舞台表演不设置逼真的布景,是因为演员的表演不需要环境布景。
C. 中国舞台表演中,演员通过程式手法等表达情感行动,能让观众忘掉布景要求。
D. 中国绘画艺术与舞台艺术特有的“真境逼而神境生”境界是完全相同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在多幅名迹中都有体现。
B. 中国舞台表演方式的优越性与中国绘画艺术和诗的意境相通。
C. 中国舞台表演中少量的道具桌椅等不会影响到“真境逼而神境生”境界的达成。
D. 中国绘画艺术中“真境逼而神境生”的境界是因为删略了背景的刻画。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中国舞台表演“真境逼而神境生”的一项是(3分)()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4分)5. 中国绘画艺术、舞台艺术和诗的意境相通之处表现在哪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5届山西省三重教育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山西省三重教育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联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24.08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当你阅读或写作时,你是否听到了自己脑海中的朗读声? 绝大部分人都会给出肯定的回答。
这种“脑海中的声音”时刻陪伴着我们,偶尔还会转化为语言,令我们脱口而出。
这是为什么呢?在英国《卫报》的帮助下,我们把超过1500人作为样本,询问他们在阅读时是否在脑海中听见小说角色的声音,大约五分之四的人承认听见了声音。
七分之一的人说,那些声音和人真实说话的声音一样生动。
一些读者说,他们很早就会主动地为角色创建声音:“通常在故事早期,我的大脑就会为我感觉会大声说话的角色寻找一个声音。
”对于其他人来说,没有听见“声音”就意味着这本书不适合他们:“我总是听见书中角色的声音,如果我听不见的话,通常是因为我对那本书不感兴趣。
”成年人会听见虚拟角色的声音,这同样也适用于我10岁的儿子。
小说家运用两种主要方法来描绘故事中角色说的话。
他们把角色说的话完全表达出来,通常以引号为标志----这被称为直接引语。
或者他们可以间接地表达,即所谓间接引语。
心理学表明,直接引语通常比间接引语更生动。
斯坦福大学的伊丽莎白·韦德要求参与者汇报一段别人进行的对话,并要求他们要么把它描述得有趣,要么只是信息准确。
当参与者试图增加趣味性,而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时,则更有可能选择直接引语作为其描述方法。
格拉斯哥大学的研究者提出了“人们在阅读这两种引语的时候,大脑中会发生些什么”的疑问。
研究发现,参与者在听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时,大脑被激活的区域不同。
具体来说,听直接引语使右听觉皮层区域有更强烈的激活反应,而众所周知右听觉皮层对处理声音至关重要。
两种引语不会以相同的程度呈现被描绘的语言,直接引语比间接引语给人的体验更生动,因为它激活了体现声音特性的大脑区域。
高三语文高考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畸形倾盆大雨水泄不通B. 翻箱倒柜遒劲调虎离山C. 奋不顾身毛遂自荐蹑手蹑脚D. 豁然开朗拈轻怕重比比皆是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城市的道路越来越宽,交通越来越拥挤。
B.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幸福感也越来越强。
C. 这部电影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他们纷纷走进电影院观看。
D. 通过这次比赛,使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加强。
3.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在学术会议上,我向您请教了一些问题,希望得到您的指导。
B. 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我给您写一封信表示敬意。
C. 请问您能否给我提供一些资料,以便我更好地完成论文。
D. 您的建议非常中肯,我会认真考虑的。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在这次比赛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水平,脱颖而出。
B. 她的性格十分开朗,总能给人带来快乐。
C. 这位作家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被誉为“文学巨匠”。
D. 在这次活动中,他勇敢地承担起责任,得到了大家的赞扬。
5.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美丽的风景如画。
B. 他的成绩一鸣惊人。
C. 月亮升上了树梢,好像一个大玉盘。
D. 她的笑声如银铃般清脆。
6. 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正确的一项是()A. 原句:他们精心策划,终于取得了成功。
改后:他们精心策划,终于成功了。
B. 原句:我听说你生病了,心里很难过。
改后:我听说你生病了,心里很难过。
C. 原句:这本书内容丰富,深受读者喜爱。
改后:这本书内容丰富,深受读者喜爱。
D. 原句:他一直在努力学习,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改后:他一直在努力学习,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7. 下列各句中,括号中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我听说你生病了,心里很难过。
(得知)B. 他的成绩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C. 这位作家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被誉为“文学巨匠”。
高三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踉跄(liàng qiàng)恍若(huǎng ruò)纵横捭阖(zòng héng bǎi hé)B. 瞠目(chēng mù)祛魅(qū mèi)水乳交融(shuǐ rǔ jiōn róng)C. 蔑视(miè shì)畸形(jī xíng)纷至沓来(fēn zhì tà lái)D. 潜移默化(qián yí mò huà)蹉跎岁月(cuō tuó suì yuè)纷至沓来(fēn zhì tà lái)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的研究方法既严谨又具有创新精神,因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B. 由于近年来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城市空气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C.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D.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
3.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课间休息时,同学们纷纷围在黑板前,讨论着这次数学竞赛的题目。
B. 她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破解了那道复杂的密码。
C. 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使得街道上积水严重,交通几乎瘫痪。
D. 在我国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在闲暇之余,挥毫泼墨,吟诗作赋。
4. 下列各句中,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 他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在商海中乘风破浪,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B. 她对这个问题考虑得非常周全,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
C. 他的演讲非常精彩,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可以说是满堂喝彩。
D. 在这次比赛中,他凭借自己的实力,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了冠军。
高三高考试卷语文诗歌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诗句中,不属于唐代诗人杜甫的是: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2.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完全正确的是:A. 悠然自得(yōu yuán zì dé)B. 豁然开朗(huò rán kāi lǎng)C. 惊心动魄(jīng xīn dòng pò)D. 融会贯通(róng huì gòu tōng)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这位作家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尤其是青年学生。
B. 在这次比赛中,他的表现十分出色,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C.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终于克服了困难,完成了任务。
D. 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梦想。
4. 下列对联中,符合对联格律要求的一组是:A. 春风化雨润万物,桃李芬芳满园香。
B. 雨打芭蕉心已伤,月照梅花倍思乡。
C.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D.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 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是:A.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C.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D.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杜甫的《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中的“作客”指的是______。
7. 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中的“奔流到海不复回”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8.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中的“一岁一枯荣”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9.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的“婵娟”指的是______。
高三高考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腹背受敌惊愕不已漠不关心B. 红袄绿裙恣意妄为雕梁画栋C. 水落石出毛遂自荐举案齐眉D. 摇头晃脑赏心悦目胸无城府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由于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我们青年一代的道德素质严重滑坡B.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了很大提高C. 在这次比赛中,他的表现得到了教练的认可,也为我国赢得了荣誉D. 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增长我们的见识,提高我们的修养3.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他在舞台上表演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如痴如醉B. 这次活动举办得非常成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C. 为了应对高考,他每天晚上都熬夜学习,导致身体极度疲惫D. 他在演讲中慷慨激昂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4.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最生动形象的一项是()A. 太阳从东方升起,把天空染成一片金黄B. 这座城市的夜景非常美丽,高楼大厦灯光闪烁,宛如仙境C. 春天来了,小草破土而出,花儿争相开放,整个大地变得生机勃勃D. 秋天到了,树叶渐渐变黄,一片片叶子从树上飘落下来,像一只只金黄色的蝴蝶5.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那个演员的表演真是精彩极了,仿佛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的仙子B. 他做事总是有条不紊,仿佛一个机器人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仿佛一座知识的宝库D. 他们的友谊就像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流,永远流淌在彼此的心中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下列诗句中,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是()山重水复疑无路,()。
7.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如簧,巧舌如簧。
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最生动形象的一项是()()。
10.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三、阅读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2023—2024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2023—2024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乃含蓄之美。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特性中有这样的特征,说话委婉,强调含忍,说白了,说明了,就不美。
而现代的审美观念,是外露的、张扬的、包装的。
曲解的广告、张扬的建筑、直露的喊话等等,使我感到现在阐释含蓄的内在意蕴多么不合时宜,我似乎在说一个古老的梦幻、那个曾经存在过的审美事实。
在美学中,曲标示一种美感、一种美学情趣。
从造型心理学角度看,横线能使人产生稳实感,竖线有力量感,而曲线则最富优美感、运动感。
在中国美学的谱系中,曲线具有和西方不同的意韵。
曲线所关心的是那悠远的纵深、那层层推进的妙处,那深藏于有形之象背后的有意味的世界。
当然,隐不等于晦,必须要处理好隐和露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味讳莫如深,欣赏者一头雾水,便如坠五里云中。
我们说,隐而不露,藏而不显。
隐是为了更好的露,藏是为了更好的显。
关键要有味,要启迪人想象的空间。
宛曲是中国诗中的高妙境界。
卢照邻《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香味袅袅,荷影绰绰,曲岸风荷响,其韵传出遥远。
影的舞动、味的轻扬和婉曲的小径、澹荡的清池,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它的境界是流动的、清幽的、绵长的、内蕴的。
曲是中国园林的至上原则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造园就是造曲的艺术。
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记北京城东有曲水园,园中的漏云透月轩、掩山楼、宜雨亭、住秋阁,都在曲,含蓄蕴藉,一个唤起你更多想象的引子。
园林的曲景在云墙和回廊的设置上体现最为充分,如拙政园的回廊,婉曲回转,极尽优柔。
中国书法史上有永字八法之说,这是以“永”字的八笔来说明中国书法运笔的方法。
在我理解,永字八法透露出中国美学的含蓄蕴藉:笔笔藏,笔笔收,不直截,不显露,外表平静如无风的水面,但在其深处暗藏机锋。
书道之妙在于藏,这是中国含蓄的美学传统所决定的,在书法中叫做蓄势。
2024-2025学年江西省智学体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检测试卷附答案
2024-2025学年江西省智学体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检测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024.09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已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中华玉温润玲珑,以优美的造型、瑰丽的色彩闻名于世。
玉是尊贵、坚贞、美好的象征,自古以来在中国人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玉的本质坚利、质朴、温润,尤其温润(阴柔)是其主要特质。
因此,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是一致的。
玉器代表、反映与象征的是中国文化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貌,并且具有广博、精深和含蓄的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将玉和做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至于比德于人,称“君子如玉”。
孔子等人倡导的“君子比德于玉”等学说,在春秋战国的文献中常见的玉有“德”之论及“首德次符”“君子必佩玉”等言论,以及大量现代考古发现成组佩玉的情况,均完美地表达和说明了这些学说观点。
古人本来就看重佩饰的象征意义,而戴上玉组佩饰“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
经常听到佩玉之声,则“非辟之心玉之入也”,正显示出玉德的教化作用。
古人这样做,一方面是制度与礼节的约束,也就是礼仪制度的规范要求;另一方面,则是自己内心的追求。
玉器是历史进程、社会生活、文化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物质文化品类,至今,中国人爱玉、崇玉、佩玉在社会生活中仍然十分突出,玉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有主导地位。
究其原因,借玉质地致密细腻、滋润柔和,具有油脂光泽,给人以柔中带刚之感,来代表国人内敛、含蓄、温柔、折中的民族性格和情怀。
因此,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蔡玉琴《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材料二:刘勰《文心雕龙》历来被评为“体大思精”。
对其与传统文化之关系问题,研究者历来多有关注。
但是,从玉文化的角度进行考察者却是寥寥。
在《文心雕龙》中多存在以美玉论说文章的现象。
五岳联考试卷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崇山峻岭奋发图强B. 唇亡齿寒脱颖而出C. 豁然开朗振聋发聩D. 奋笔疾书赴汤蹈火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今年的高考改革,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B.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学会筛选和辨别信息的真伪。
C. 虽然他成绩优异,但他并不骄傲自满,反而更加努力。
D. 这篇文章虽然语言优美,但内容空洞,缺乏深度。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位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使在场的听众受益匪浅。
B. 他为人正直,深受同事们的喜爱和尊敬。
C. 在这次比赛中,我国运动员发挥出色,获得了金牌。
D. 这个项目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团队的努力和合作。
4. 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不正确的一项是()A. 原句:他一直坚持每天锻炼身体。
变换后:他从未间断过每天锻炼身体。
B. 原句:这个公园的环境非常优美。
变换后:公园的环境是优美的。
C. 原句:她的歌声优美动听。
变换后:她的歌声动听。
D. 原句:他虽然成绩优秀,但并不骄傲。
变换后:他成绩优秀,并不骄傲。
5. 下列各句中,括号内补充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①时光荏苒,转眼间就过去了十年。
②在这十年里,我经历了许多事情,有欢笑,也有泪水。
补充:①②B. ①我国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②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广大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补充:①②C. ①他为人正直,深受同事们的喜爱和尊敬。
②虽然他年纪轻轻,但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补充:①②D. ①这场雨来得突然,让我们措手不及。
②我们只好躲在屋檐下等待雨停。
补充:①②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下列名句默写,注意易错字。
(每空1分,共10分)(1)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
(2)_______,春江水暖鸭先知。
(3)_______,举世皆浊我独清。
高考高三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文化逐渐衰落,乡村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许多乡村学校面临生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乡村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促进乡村教育公平。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乡村文化衰落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B. 乡村教育面临着生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
C.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D. 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促进乡村教育公平是当前乡村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首先提出了乡村教育面临的挑战,然后分析了这些挑战的原因。
B. 文章通过举例论证,说明了我国政府为改善乡村教育所采取的措施。
C. 文章最后总结了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促进乡村教育公平的重要性。
D. 文章结构清晰,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节选自《平凡的世界》)孙少安站在门口,听着那熟悉而又陌生的脚步声,心头猛地一震。
他知道,那声音是从县上来的,而且,就是那个人的。
他抬起头,果真看见县上的那个人出现在门口。
“是少安哥,是你回来了?”县上的那个人说。
“是的,我回来了。
”孙少安回答。
“少安哥,听说你在外面混得不错,还想着回来吗?”县上的那个人问。
“我想回来,我离不开这片土地。
”孙少安说。
县上的那个人沉默了一会儿,说:“少安哥,你知道,你在外面混得那么好,回来能做什么呢?”孙少安笑了笑,说:“我知道,但我还是想回来。
这里是我的根,这里有我的亲人,这里有我的朋友。
”县上的那个人看着孙少安,心里不禁暗暗佩服。
他知道,孙少安是个有情怀的人。
2023届高三语文试卷(附解析)
2023届高三语文试卷(附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题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多元价值给了我们更大的选择空间,让个人获得了更多自由。
但为什么说价值多元化又是一种“困境”呢?个人层面上,价值多元化增加了人的困惑和迷茫。
人总要寻求意义。
在价值多元化的处境中,我们好像有很多选择,可以相信A,也可以相信B,但没人能说,A或者B就是最好的。
因此,我们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生:有人仍然信奉宗教,有人一心追逐名利,有人相信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有人执着于奋斗进取和成功,有人相信及时行乐、沉湎于各种感官享受······每个人的选择都可能有自己的主观理由,却没有一个公认的共同理由。
这何尝不是一种无奈?科学理性打破了传统的价值规范,却没有建立起新的价值标准,也就无法为人们提供生命意义的指南。
韦伯引用托尔斯泰的话说,“科学与意义无关,因为对于我们唯一重要的问题,我们应当做什么?我们应当如何生活?科学本身提供不了任何答案”。
这造成了一种“价值真空”状态。
在这种状况下,好像无论我们如何选择都可以,要么是人云亦云的,要么是任意武断的,但都没有确定无疑的依据。
这种空虚的不确定性,让现代人很容易被焦虑和无意义感所困扰。
这是个人精神层面的问题。
在社会层面,价值多元化也带来了棘手的问题。
公共生活中有许多激烈对立的议题,本质都是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比如,美国政治辩论中有一个争议不休的问题:堕胎的合法化。
有人依据宗教信条,认为堕胎就等于谋杀生命;有人认为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怀孕女性有没有权利处置自己的身体”,而人的身体理当由自己支配,这是个人的基本权利。
这两种观点背后都有它的道德依据,像这样的价值观念冲突很难用理性化解,我们不能确定无疑地说,哪个道德依据一定“更正确”。
高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
1.介绍本文将提供一份高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以帮助同学们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更好地检验和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
2.选择题
3.下列词语使用正确的是(A) A. 马上就要考试了。
B. 马上的面前尚有种种未解之谜。
C. 这道菜是马上要在桌上了的样子。
D. 我们马上了解到了这个情况。
4.恰如一位旷世奇才,____他的流畅修辞和情感表达体现了人类高度的审美标准(D) A. 越发巍然 B. 越发锁定 C. 越发翻江倒海 D. 越发卓尔不群
5.请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B)文不加点:此君能歌善舞的文化大革命“坏家伙”是指 A. 林枫 B. 蘇新、林晓燕等 C. 亲戚 D. 警察
6.填空题
7.春雷落在花瓣上,是花朵博爱的____之语。
(绽放)
8.岁月如梭,转眼就到了____的暮年。
(耄耋)
9.全文____了仙人指点石、林间结庐的儿童幼稚时光,昭示了未来的取向。
(描绘)
10.解答题请用一篇短文简要描述自己对文学的理解。
11.作文题请以。
高三必考试卷语文人教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萧瑟(xiāo suǒ)踽踽独行(jǔ jǔ dú xíng)茅塞顿开(máo sè dùnkāi)B. 潜移默化(qián yí mò huà)欣欣向荣(xīn xīn xiàng róng)蹑手蹑脚(niè shǒu niè jiǎo)C. 恍若隔世(huǎng ruò gé shì)雕梁画栋(diāo liáng huà dòng)震古烁今(zhèn gǔ shuò jīn)D. 饮鸩止渴(yǐn zhèn zhǐ kě)毛遂自荐(máo suì zì jiàn)震耳欲聋(zhèn ěr yù lóng)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把结婚生子当作人生的唯一目标。
B. 这位作家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C. 我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临床医学著作。
D.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人体内某种微生物的异常活动有关。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啊!”他激动地说。
B.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其作者为曹雪芹。
C.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间、空间、物质、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D. 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发展,更是令人瞩目。
4.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月亮升起来了,照亮了整个夜晚。
高三语文高考各地模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古老的东方,有一座美丽的古城,那里的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古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宁静。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起那个宁静的年代。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安居乐业(ān jū lè yè)B. 科技飞速(kē jì fēi shù)C. 逐渐减少(zhú jiàn jiàn shǎo)D. 怀念过去(huái niàn guò qù)2. 下列句子中,语病最严重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古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宁静。
B.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起那个宁静的年代。
C. 古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宁静,这是科技飞速发展的结果。
D.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这是古城失去宁静的原因。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在古老的东方,有一座美丽的古城。
B. 那里的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C.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古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宁静。
D. 人们开始怀念起那个宁静的年代。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2分)4. 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题。
5. 请分析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乙】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6. 下列句子中,对诗句的解读错误的一项是()A. “白日依山尽”中的“依山尽”意味着太阳落山时,太阳的余晖映照在山巅。
新高考高三语文试卷电子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目。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告别友人时的诗句。
在中国,离别总是充满了诗意,无论是诗人的别离,还是普通人生活中的别离,都充满了情感的色彩。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1. 下列对诗歌《送友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B. “孤蓬万里征”中的“孤蓬”指的是友人,寓意着他的孤独和遥远。
C. 诗歌中的“此地一为别”表明了诗人与友人即将分别。
D. 诗歌的结尾“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场景。
2. 下列关于诗歌《送友人》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诗歌的韵律优美,节奏感强,给人以美的享受。
B. 诗歌中的“白水绕东城”形象地描绘了离别时的环境。
C. 诗歌通过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D. 诗歌的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
3. 下列关于离别主题的表述,与《送友人》不符的一项是()A. 离别总是充满了悲伤和哀愁。
B. 离别也可以是诗意的,富有哲理的。
C. 离别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经历。
D. 离别总是意味着永别。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2分)4. 简述《送友人》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5. 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离别”这一主题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求,尔何如?”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江西省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江西省2025届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生态正义和环境正义是有着不同正义指向的两个概念。
“生态正义”主要指认为人和自然之间存在正义关系的一种理论主张。
它是伴随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一些学者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再反思的产物。
生态正义的流行和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环境伦理学不无关联,并以环境伦理学中的主潮——非人类中心主义为主要代言人。
有鉴于自然已伤痕累累,并以各种方式如生物多样性消失、植被退化、土壤破坏等控诉着人类的暴行,“还我公平”则被非人类中心主义视为自然界发自内心的呼唤。
以辛格、雷根为代表的动物解放流派,以史怀泽、泰勒为代表的生物中心主义,以奈斯、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为代表的生态中心主义等,不遗余力地将生态危机的矛头直指人类中心主义,认为正是其将人置于中心地位,而不考虑非人类生物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其内在价值的错误做法,才招致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
基于此,赋予动物、植物等以道德主体资格,承认其内在价值,并让人类对其讲义务和道德,就成为这些流派的理论旨趣,并希望以此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正义,以实现自然不被人类奴役和破坏的目的。
环境正义虽然也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但它和生态正义在发端、源流以及价值取向上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环境正义诞生于美国,是由广大少数族裔、有色人种、低收入阶层组成的环境弱势群体,为追求环境平等权益而掀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正义运动。
环境正义主张“在发展、环境法律、制度和政策的实施等方面,所有人,不论其种族、文化、收入以及教育水平如何,都应得到平等对待。
平等对待意味着任何人都不应该因为缺乏政治或经济的力量而被迫承担不合比例的环境负担,如环境污染或环境危险物等”。
高三语文新高考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惊愕(jīng è)漫不经心(màn bīng jīng xīn)B. 蕴含(yùn hán)振聋发聩(zhèn lóng fā kuì)C. 沉默(chén mò)美轮美奂(měi lún měi huàn)D. 装腔作势(zhuāng qiāng zuò shì)豁然开朗(huò rán kāi lǎ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B. 他的演讲,以生动的例子和真挚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C. 在这次比赛中,他不仅取得了好成绩,而且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D.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能提高写作水平。
3.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星星在天空中闪烁,犹如无数银针。
B. 他的声音低沉,像远处传来的阵阵涛声。
C. 那里的风景美极了,仿佛人间仙境。
D. 他的努力,就像那破土而出的嫩芽,充满了生机。
4. 下列各句中,表达效果最差的一项是:A. 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B. 那个夜晚,风很大,雨也很猛。
C. 她的笑容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
D. 那座山高耸入云,仿佛直插云霄。
5. 下列各句中,使用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他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B. 那位领导讲得头头是道,让人听得如痴如醉。
C. 她的聪明才智,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D. 这件事的处理结果,让人满意得无以复加。
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5分,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走进乡村张明乡村,是人们向往的地方。
那里有碧绿的田野,有清澈的小溪,还有那一片片金黄的稻田。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乡村正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全国高三高中语文专题试卷带答案解析
全国高三高中语文专题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氛围(fèn)强颜欢笑(qiǎng)甲壳(qiào) 果实累累(léi)B.应允(yīng) 佶屈聱牙(jié)雄劲(jìng) 无从着力(zhuó)C.爱憎(zèng) 独当一面(dāng)喋血(xuè) 相机行事(xiàng)D.船坞(wù)创巨痛深(chuāng)拊掌(fǔ) 瞠目结舌(chēng)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干炼凝炼简练锻炼B.启事启示启用起用C.殒落坠落堕落脱落D.间谍喋血通谍谍报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表示,展览便是通过文物本身的美丽,以及博物馆构造的氛围,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再配以其他书图、动漫等形式,帮助观众更深认识文物。
即使是普通观众,也可通过观展,“长期累积对艺术的了解,提升本身的文化。
”B.广东佛山发生的小悦悦被碾事件中,先后有18个人路过,竟无一人伸手援助,直到一位捡垃圾的阿婆呼救。
人们不禁感到愤怒,社会道德已经沦丧到这种程度了吗?C.为纪念神八与天宫一号的成功对接和太空邮局的开通,中国邮政发行“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纪念”和“中国邮政太空邮局开通”纪念封各一枚。
D.有关专家指出,白开水是最符合人体需要的“天然饮料”。
它既洁净,又能使硬度过大的水变得适中——(因为过多的矿物质煮沸后会沉淀),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为了在《百家讲坛》讲述《清十二帝疑案》,阎崇年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精心研究,可谓沙里淘金,最终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B.经过一个多月的相处,张教官对同事感叹道:“刚入狱的小刘其实心地非常善良,为人处事非常仗义,真是孺子可教。
高三语文春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惊愕(jīng è)窃窃私语(qiè qiè sī yǔ)B. 惊悚(jīng sǒng)风驰电掣(fēng chí diàn chè)C. 惊慌(jīng huāng)蹑手蹑脚(niè shǒu niè jiǎo)D. 惊慌(jīng huāng)窃窃私语(qiè qiè sī yǔ)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B. 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
C. 老师在课堂上详细讲解了这个问题,使我们受益匪浅。
D. 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那位企业家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过人的胆识,在商海中乘风破浪,成为行业领军人物。
B. 他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C. 老师批评了他,但他并没有灰心丧气,反而更加努力了。
D. 她在演讲比赛中,以其流利的口语和独特的见解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真是个美丽的世界啊!”他兴奋地喊道。
B. 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
C. 他在图书馆里翻阅了大量的书籍,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
D. “今天天气真好!”他说,“我们去公园散步吧。
”5. 下列各句中,下列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星星闪烁,如同无数只眼睛在注视着这个世界。
B. 他跑得像兔子一样快。
C. 这座城市的夜晚,灯火辉煌,宛如一条彩色的丝带。
D. 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能穿透人心。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 =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
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竞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
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竞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
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股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
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而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气。
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場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
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
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
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
”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
”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
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
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出师命将,扫清群丑,上禀圣算,指日克除。
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
”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
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
寻代宇文述为左翊卫大将军。
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
是日旦将朝,见执。
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
”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
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
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呈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集成。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
在瀛洲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思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客。
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
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
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2)不能肃淸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庸诗,完成8~9题。
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分)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庄子.逍遥游》指出,“________ ,________”,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 ,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杜牧《赤壁》中“________ ,________”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塾师老汪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
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
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