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领神会,临证实践——李振华教授读书心要
跟随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临证撷拾
[] 贵康. 医筋 伤学 [ . 海 : 海 科学 技术 出版 社 , 2韦 中 M] 上 上
1 97. 9
收 稿 日期 :0 2— 2— 7 修 回 日期 :0 2— 3—1 21 0 2 ; 21 0 6
(编 辑 马 虹 )
脓 , 用 黄芪 , 重 用来 扶 助 正 气 以统 领 诸 药 直 达 病所 ,
活动 不利 , 部压 痛 点 不定 , 局 或有 皮 肤 温 度 增 高 , 浮
髌 试 验 阳性 , 节 穿 刺 可 抽 出粉 红 色 液 体 。其 主 要 关
病理 表现 为 滑膜 毛 细血 管 扩 张 、 血 、 肿 、 出或 充 水 渗
破 裂 出血 , 生 关 节 积 液 或 积 血 , 出 现 膝 关 节 肿 产 而 胀 、 痛 、 动 受 限等 症状 、 征 , 不 及 时治 疗 , 疼 活 体 如 滑 膜 久受 刺激 则会 出现 增 生 、 肥厚 , 维 沉 着 , 化 粘 纤 机 连 , 而导致 关 节严重 功 能障碍 。 从 中 医学 认 为 , 关 节 滑 膜 炎 属 “ 证 ” 畴 , 膝 痹 范 由
显 好转 , 尖红 消失 , 舌 畏寒 症状 减轻 。李老根 据舌 质 淡 的程度 运用 甘 温 除 湿 、 渗 利 湿 、 香 化 浊 、 温 淡 芳 苦 燥 湿 、 辛 大热类 药 物 的经 验 , 笔 者 受 益无 穷 , 大 让 对
常” 。有 一 次李 老 在 授课 中引 用 了一 位 中 医 大 家娄
某 “ 门放 狗 ” 比喻 , 开 的 李老认 为“ 门放 狗 ” 是调 开 就 整 内环 境 , 不适 合 狗 的 生 存 , 死 狗 就 是 损 伤 正 气 , 打 这也 恰 恰 体 现 了李 老 的 和谐 思 想 观 。李 老 教 导 学 生 , 想 成 为名 医必 须具 备 3个条 件 , 要 即医病 、 医医 、
谈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经验传承方法
谈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经验传承方法刘轲徐江雁李振华【摘要】根据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成才之路的启示,结合古今诸多名老中医的成才经历,阐述了熟谙经典,随名医临证随诊、整理名医医案文献等是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经验传承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整体观辨证观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生于1924年,出身中医世家,河南洛宁人,著名中医脾胃学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全国首批名老中医。
李老行医六十多年,执教五十余载,长于内科杂病,晚年潜心于脾胃学说研究,主持研究的河南省重点科研项目“脾胃气虚本质研究”及“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临床及实验研究”,均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
主编《中国传统脾胃病学》《中医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常见病辨证治疗》等著作8部。
李老被确认为“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研究对象之一,本人有幸参加此课题的研究,现就其经验传承方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1 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成才之路的启示李老出身于中医世家,其启蒙老师为其父李景唐。
其父善长内科杂病、伤寒病的治疗,为当时豫西的中医大家。
李老17岁时,遂辍学于济汴高中,跟父认药习医,可谓世家传承。
李老自幼熟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经典,谓其启蒙教材,也谓其中医理论奠基之渊薮。
李老一生主宗医家张仲景,善以经方治病,以杂病著长,晚年更以脾胃学说立论,成为一代宗师名医。
李老一生主研医籍主要为陆渊雷著《金匮要略今释》,林亿校本《伤寒论》,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叶天士著《温热论》。
先生知识涉猎广泛,注重人文修养,喜爱文学、哲学、音乐,书法等。
其中,尤以书法隽秀洒脱,许多名人墨客争相收藏,此可谓之家。
李老一生,心系民众,具仁德之心。
李老关心政治,心系祖国医学发展,即便晚年,仍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奔走呐喊。
李老时常告诫自己的学生,要成一代旷世名医,务必做到以下几点:熟读经典、勤奋好学、理论结合实践、勤于临证、不断总结、名师指点、虚心求教、潜心专研、勇于创新。
读书临证心得
读书临证心得
读书临证是指在医学临床实践中,参考医学文献查阅相关知识,帮助医生解决临床诊断和治疗问题。
在读书临证过程中,我体会到以下几点心得:
1. 多角度查阅资料:临证过程中,仅仅依靠一本书或一篇文献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多个角度对疾病进行了解。
不同的书籍或文献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探讨,并提供各种观点和解释。
因此,在读书临证时应该尽可能多地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多个视角来理解临床问题。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医学理论是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得出的,但是理论只是对临床现象的归纳和总结,并不能完全涵盖所有的情况。
因此,读书临证时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首先从理论上了解疾病的表现和机制,然后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诊治。
3. 善于思考和质疑:读书临证过程中,应该对所阅读的资料进行思考和质疑。
医学是一门学科,科学的精神要求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他人的观点,而是要思考其合理性和可行性。
在读书临证时,应该不断质疑和思考,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法,并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观点。
4. 学会归纳总结:读书临证是一个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需要将多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论。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读书临证,可以不断积累经验,并形成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
题的方法。
综上所述,读书临证是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
通过多角度查阅资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于思考和质疑,以及学会归纳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临床问题,提高诊疗水平。
现代名医传记之李振华
现代名医传记之李振华李振华,男,汉族,1924年11月出生,河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1943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李振华:脾胃病国手他幼承家训, 23岁悬壶豫西乡里,为父老乡亲察病疗疾,德医双馨他善治内科杂病,又在救治急性热性传染病中脱颖而出他临床尤重脾胃,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脾胃学说,为当今卓有建树的脾胃病大家在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国医堂的入口,迎面墙壁上一个大大的红木横匾上题写着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古老的医德规范与遒劲古朴的字体和谐统一,书写者正是一生“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自称“八十五叟”的国医大师李振华。
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中医师李振华,身材高大,面色朗润,慈眉善目。
在国医堂的李振华教授工作室,李老朴实亲切的话语,让一个初诊的抑郁症病人破涕为笑,围坐着的徒弟、学生在他和缓而抑扬顿挫的讲解中,若有所思,频频颔首。
这位在中医药教学、临床、科研上辛勤劳作60多年的老人,仍以饱满的热情、严谨的学风坚守在中医药传承的一线。
医路漫漫从一名乡医成长为国医大师他幼承家训,白天帮父亲拯危济厄,夜晚点灯苦读经典;23岁悬壶乡里,盛名一方;在中医师进修班学习、任教中他显露才华;60多年来,他脚踏实地从一名乡医成为国医大师李振华1924年出生于河南省西部的洛宁县。
这里是“河洛文化”的发源地,悠久的文化积淀孕育出不少名贤名医。
他父亲李景唐为豫西名医,善治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
李振华闻着药香味长大,他边读私塾边在父亲的“广济堂”帮父抓药,父亲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让他钦佩并铭刻于心。
1940年豫西大旱,饿殍遍野,霍乱流行。
正在读高中的李振华,遵从父命辍学回家学医。
父亲教导李振华要“真善为本,济世成德”,并在每日诊余,尤其晚间对他有计划地讲授中医经典,医文并重。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诸家著作的系统学习,让他打下了扎实的中医基本功。
李振华脾胃学术思想诊治艾滋病临证体会
李振华脾胃学术思想诊治艾滋病临证体会张晓伟【摘要】The master of TCM professor Li Zhen-Hua presents the ideas "spleen easy to asthenia, stomach easy to stagnation and liver easy to depression" , with the ideas we diagnose and treat the HIV/AIDS patients in clinic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提出内伤杂痛“脾易虚,胃易滞,肝易郁”的脾胃学术思想,在临床工作中运用该学术思想诊治艾滋病患者取得良好疗效.【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018)010【总页数】2页(P1100-1101)【关键词】李振华;艾滋病;脾胃学术思想【作者】张晓伟【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艾滋病临床研究中心,郑州 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91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而致的以全身免疫系统进行性损害为特征的感染性疾病。
中医认为,本病[1,2]为感受疫毒之邪,邪毒内侵,耗气伤阴,机体脏腑功能受损,痰、湿、瘀、毒等病理产物纠结缠绵之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证。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悬壶桑梓60余载,长于温热病及内科杂病的治疗,尤擅脾胃疾患,屡起沉疴顽疾。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李振华提出内伤杂病“脾易虚,胃易滞,肝易郁”[3]的病机特点,治疗强调“健脾、和胃、疏肝”三法,临证根据病人不同病证灵活辨证施药,疗效颇佳,现将其脾胃学术思想在艾滋病诊治过程中的运用体会总结如下。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_中医师承个人感悟与收获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_中医师承个人感悟与收获中医师承,师徒传授的关系。
相声师承,中医师承师承燕词语解释师徒传授的关系。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中医师承学习的心得体会,欢迎欣赏。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篇一尹华荣名老中医跟师体会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十余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名老中医尹华荣教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 在临床实践中,尹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
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
从尹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
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
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
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 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
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
尹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师从尹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
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 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
而今,跟从尹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尹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
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
“脾胃病国手”李振华的中医养生经
2017.0114祝您健康养生益寿名人与养生济世为怀的“国医大师”李振华先生出生在河南省洛宁县王范镇的一个中医世家,父亲李景唐是豫西名医。
他上过10年旧学堂、4年新学堂。
1941年,豫西大旱,霍乱流行,死亡甚众,在父亲的诊所里,天天挤满了前来看病的乡亲。
为了缓解就诊的压力,父亲把年幼的李振华叫到身边,教他背诵汤头药性,苦读中医典籍,分辨药性之别,感悟方剂妙用。
侍诊,试诊,试方,最后出诊。
在严父的指导下,李振华一步一步走向中医之路。
1950年全省中医统考,李振华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获得中医师资格,3年后,洛宁县人民医院成立,李振华成了该院唯一的中医师。
此后又随医疗队赴全国各地救治疫情。
当时的河南中医学院院长了解到李振华的才干,就把他调到中医学院任教。
一边教书育人,一边救死扶伤。
在不断救命于危难的日子里,李振华先后出任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河南中医学院副院长、河南中医学院院长等职。
2009年,当选全国首批、河南省唯一一位“国医大师”,而这也是目前中医师的最高荣誉。
在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国医堂的入口,迎面墙壁上一个大大的红木横匾上题写着医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古老的医德规范与遒劲古朴的字体和谐统一,书写者正是一生“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国医大师李振华。
“脾胃病国手”李振华的中医养生经穴位按揉,养生保健除了在临床上运用古籍医著、方药针灸治病救人于危难,这些古老而又神奇的中医知识也被李老用于自我养生保健。
李老说,他常以指代针,揉搓百会,轻搓面部,以促进头面部的血液循环,或轻拍涌泉、膻中,以此补肾、强心、健脑,抑或指按听宫、耳门、颅息等穴位,以助听力,轻按迎香、风池,以防感冒。
最绝是常按三里、内关、中脘、气海,以增强胃肠消化和吸收。
李老说,对于老年人而言,自己在家保健不妨都可以试试穴位按揉或按压,不用吃药也不打针,通过将穴位把握分寸、轻重适度,起到得气的效果,就是最好的养生保健方式。
跟随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临证撷拾
跟随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临证撷拾
于俊丽
【期刊名称】《中医研究》
【年(卷),期】2012(25)6
【摘要】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治学严谨,博学多闻,精研医理,善于辨证,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从5个方面论述了其学术思想,即①做好传承;②吸收百家之长做一代名医;③辨证论治是中医特色的根本体现;④重视阳气调和阴阳二气之和平; ⑤引经药的合理运用.其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对传承工作做更多的了解,对李老的学术思想更深入细致地去学习和领悟,也更希望李老的精神和学术思想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
【总页数】3页(P52-54)
【作者】于俊丽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李振华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河南,郑州,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2
【相关文献】
1.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临证经验点滴
2.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临证验案举隅
3.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治疗外感病十法
4.跟随名医李振华教授临证学习心悟
5.精研岐黄,仁心仁术,诚救苍生比大医——跟随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临证学习有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振华教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述要
总之,对脾胃病的治疗,在用药上,李老总以甘、 平、温、轻灵之药性为主,常以甘温淡渗之方药作 基础,随证加减。 除脾胃虚寒或湿热过盛,对大辛、大热之姜、附, 苦寒泻下之硝、黄以及滋阴腻补之品宜慎用和勿过 用,以免损伤气阴。 对脾胃虚证,亦当注意运用行补、通补的原则,不 可大剂峻补、壅补。在补药之中,酌加理气醒脾和 胃之品,以调畅气机,使补而不壅,补不滞邪,通 不伤正。
三、治脾胃必须紧密联系肝
李老认为,治疗脾胃疾病,并非只从脾胃着眼,而 应根据脏腑相关理论,注意从肝调治。因肝的疏泄 条达,可有助于脾胃的正常运化、腐熟功能。无论 情志伤肝、木郁乘土,或饮食损伤脾胃,还是脾胃 久病虚弱、土壅木郁,均可导致肝脾失调或肝胃不 和,脾胃肝三者相互影响。 临床各种慢性脾胃病证,其病理不可能仅在脾胃, 常涉及于肝,故治疗脾胃病时必须辅以疏肝理气之 品,“治肝可以安胃”。 同理,治疗肝病时,亦必注意健脾和胃,根据病机 重在肝、脾、胃之不同而随证施治。
李老特别指出,对于脾胃病湿热 蕴结者,清热不可纯用苦寒,以免苦 寒太过伤及脾气。
李老认为,脾病多湿而治重温燥,正如《金匮要 略》所云:“祛湿当以温药和之”。故治疗湿盛困脾, 总宜温燥健脾,并结合湿邪阻滞部位之不同,随证治 之。
㈠如湿蒙于上,而致眩晕、首重如裹者,在甘温燥湿之药中宜合 风药胜湿透窍,如天麻、细辛等; ㈡湿滞于中,而致脘闷、纳呆、呕逆者,宜伍芳香化湿、理气行 湿之品,如白蔻仁、藿香、佛手等; ㈢湿注于下,而致溺短、濡泻、鹜溏者,宜配淡渗之品以渗利, 如泽泻、苡仁、猪苓等; ㈣湿泛肌表,而致身重肢肿者,在甘温健脾药中宜少佐解表燥湿 之品以宣散祛湿,如羌活、独活等。
七、脾胃病胃阴虚证治,用药宜轻灵甘凉
脾胃疾病见于胃阴虚者,多因热性病(包括热 性传染病)后期,高热伤阴,或胃病过用温燥 之品而伤阴,或素体阴虚内热以及其他疾病伤 及胃阴。 李老认为,理气过于温燥则伤阴,养阴过于滋 腻则助湿,故对胃阴虚的遣方用药,当药味宜 轻,用量宜小,轻灵不蛮补。并据脾胃气阴关 系,在养胃阴的基础上酌加益气而不温燥的药 物,对于脾胃阴虚症的治疗,收效显著。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运用桂枝经验
审 委员 会 副主任 委 员 , 七届 全 国人 大代 表等 , 国 第 是
家 两部 一局 确定 的全 国首 批 名 老 中医 药专 家之 一 , 也 是 国务 院批准 享受 政府 特 殊津 贴者 。李 老 出身 于 中医世 家 , 医 6 业 0年 , 教 5 从 0载 , 中医 事 业 培养 为 了大量 学有 成就 的骨 干 人 才 , 多 次 承 担 国 家 和省 并
关 键 词 : 振 华 ; 枝 /治 疗 应 用 ; 冒/中 医 药 疗 法 李 桂 感
1 2 头 痛 .
中 图分 类 号 : 2 9 2 R 4 .
文 献 标 志码 : B
1 2 1 气 虚 头 痛 . .
著 名 中医学 家李 振华 教 授 、 主任 医师 , 中华 中医 药 学会 终身 理事 及 河 南 分会 名誉 会 长 , 任河 南 中 曾 医学 院院长 , 中国 中 医药 学 会 常 务 理 事 及 中 医理 论 整 理研 究委 员会 副 主 任 委 员 , 南 省 中 医 药 职称 评 河
中 医研 究
21 0 1年 9月 第 2 4卷 第 9期
T M R sS pe e 0 1Vo.4N . C e. etmbr 1 12 o9 2
秘 ”, 独 特 的优 势 及 广 泛 的 运 用 前 景 。《医学 心 有 悟 》 : 和之 义则 一 , 和 之 法 变 化 无 穷 焉 。 刘 老 日 “ 而 ” 针 对 不 同病证 活用 和法 , 经方 又不 拘 泥于 经方 , 法 灵 活加 减 , 辨证论 治 , 以调 和 为特 点 , 处体 现 出和解 、 处
化, 以利水 湿诸 药相伍 , 健则 湿祛 , 脾 痰化 则脉 复 。
国医大师李振华:治未病是医学未来发展方向
国医大师李振华:治未病是医学未来发展方向作者:长河来源:《晚晴》2015年第09期治未病在方法上较之治已病更全面、更主动、更有利于恢复健康,仍有现代科学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已病防变,不仅贵在早治,更重要的,是要防止失治误治,迫及其它脏腑而产生并发症。
病愈防止复发是中医学根治已病,防止产生新病的重要手段。
中医治未病是在中医学阴阳五行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个性化理论指导下保障人体健康较全面的中医学术理论。
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中医学就已重视治未病,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治未病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亦称养生或摄生;二是已病防变,及早根治已病,防止病理演化加重;三是病愈之后,防止复发或产生新病。
国医大师李振华认为,治未病在方法上较之治已病更全面、更主动、更有利于恢复健康,是世界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未病先防,治未病首先是防病,防止内、外病邪对人体的侵袭,不生病或少生病,方可健康长寿——此即中医学之养生。
关于养生防病,李振华认为,应主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调于四时天人合一人类同大自然一切生物一样,受到大自然气候的影响和支配,随着大自然气候的变化而适应,方能保持健康,否则就会生病,所谓“天人合一”“天人相应”。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说明人体必须依天地之气生存,据四季变化之规律而成长。
《素问·四季调神论》云:“阴阳四时者,天地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
”一旦遇到气候反常,就要立即采取措施,方能避免生病。
比如,四季中冬天应寒而反温,春天应温而反寒,夏天应热而反凉,秋天应凉而反热,所谓“非其时而有其气”,人体若不能适应,便容易产生疾病。
情志安宁气血通畅人们在生活中,应保持情志安宁,心平气和,无妄想妄为,保气血才可畅达无阻,否则,便容易导致气血紊乱而化生诸病。
听国医名师非遗讲座心得传承公益
听国医名师非遗讲座心得传承公益前几天,我们邀请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医名师李振华老师为全校同学进行了精彩的非遗讲座。
通过这次的非遗讲座,我对传统文化与非遗医学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我觉得要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并不容易,因为在这方面,很多人都缺乏兴趣;其次我认为要想学习一门非遗医术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比如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等;第二还要有坚强的毅力。
作为一名现代女性,首先就应该做到心胸开阔、积极乐观、善于交流沟通。
除此之外,还应尽量发扬勤俭节约的美德,因为“节俭乃持家之本”嘛!当然是有一定的难度,可能连一些古代常见病的治疗手段都没听说过或者从来没有尝试过,更别提用什么草药来配置成汤剂煎服了,所以就只能傻乎乎的在旁边干看着,听专家老师娓娓道来。
由此让我联想到了我自己。
记得我刚开始接触中医时,仅限于简单的一些穴位按摩手法。
而今年暑假回乡下奶奶家休息期间又再次体验了中医推拿手法。
结合起来后,虽然还远未达到专业水平,但总算基本掌握了各种小病的推拿方法。
比如腰酸背痛的捏压劳宫穴,受寒引起的胃部不适的揉摩足三里,感冒咳嗽的点掐大椎风池穴等等。
除了运动锻炼之外,我们还应加强营养,注意饮食规律,早睡早起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多学习相关书籍,尤其是经典著作,丰富知识储备。
否则再怎样努力终究还是纸上谈兵啊!因为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呀!在讲座中,李老师还向同学们介绍了花茶的制作工艺及泡制步骤,特别强调花茶最好选择绿茶,有清热解毒功效,更重要的是绿茶是唯一一款可以长期饮用的茶类。
接着他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国医名师们常用的各种针灸穴位图,有《子午流注》图、百会、印堂、太阳、四神聪、内关、三***、涌泉等常用穴位,还附带说明了每个穴位的具体位置,大家还互相帮忙测量了一番穴位的准确位置呢!真希望国医名师能够将针灸技巧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但如果你想真正地学好非遗医术,那就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唯愿世人寿而康——国医大师李振华悬壶72载的人生情怀
唯愿世人寿而康——国医大师李振华悬壶72载的人生情怀作者:暂无来源:《环球慈善》 2014年第12期文/石大东邢进汪辉图/白韬“中医是仁人之术,医生是特殊职业,不能以赚钱为目的。
我做医生什么都不图,只图求善。
做到这一点,就算什么都没得到,这一辈子也不亏。
”身为一代国医大师,这就是李振华最质朴最动人的追求。
“中医是打开中华文化宝库的钥匙”,一辈子从医从教,李振华早已把振兴中医事业视为自己的毕生使命,中医的传承与发扬光大,是他无时无刻不念兹在兹的命题。
深秋时节,露重霜冷。
怀着一颗崇敬的心,我们走进慕名已久的国医大师李振华家中。
此前,对他的所有印象,全部来自纸面,然而,即便仅仅是在字里行间,其所透露出的大医风范,也足以让人折服——他是全国首届、河南首位国医大师,也是目前河南唯一的一位。
在全国范围内,有14个省(市)还没有国医大师。
他是医学界公认的脾胃病国医圣手,他的科研成果和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脾胃学说。
那是90年人生智慧的结晶,更是72年医者仁心的历练。
而与李老的短暂交谈,更让我们如沐春风,获益匪浅。
他的话语所传递的,是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学术思想,是一种悲天悯人、拯救苍生的大医情怀。
他的医道所秉承的,是天、地、人合一的中医理论和养生学说,更是一种和谐的世界观和为人处世的哲学思辨。
古人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而李老则用一生去实践着这句名言。
济危扶病走上岐黄之路李老的从医经历,是一个长长的传奇故事。
李老出身中医世家,1924年出生在洛阳市洛宁县王范镇,闻着自家诊所“广济堂”的药香长大,和着捣药声读书。
父亲李景唐是豫西名医,不但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洛宁县志》颇多记载。
子承父业是中国传统家庭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真正引领李振华走上中医之路的,却是豫西一场惨绝人寰的瘟疫。
1942年夏天,洛宁霍乱肆虐,四野有新坟,村村有哭声。
李景唐虽然竭尽全力治病救人,十里八乡的患者仍然络绎不绝向“广济堂”内汇集。
有一天,李景唐把正念中学的李振华叫到身边说:“孩子,趁着我身体好,你就跟我学医吧,学医可以治病救人。
养生之道 李振华教你6种养生秘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养生之道李振华教你6种养生秘诀
导语:说起着名的老中医,大家都会想到李振华,他从医60余年,从教50余载,是中医学上的一代伟人。
那么他的养生秘诀,大家是否想知道呢?别着急,
说起着名的老中医,大家都会想到李振华,他从医60余年,从教50余载,是中医学上的一代伟人。
那么他的养生秘诀,大家是否想知道呢?别着急,慢慢跟小编去见识一下从李振华的6种养生秘诀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以及中医养生之道和3款养生食谱的介绍吧!
李振华的养生之道
生活规律顺应自然
李振华说,中医最讲究的是天人合一,而一年之中有热、温、凉、寒,自然界有寒、风、燥、火、暑、湿,因此我们要顺应自然之气,“动作以避寒,隐居以避暑”,和于四时。
动脑动手形神受益
李老认为,健康需要活动,但必须适当,不可劳倦过度,尤其是老年人和病人,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
揉搓经穴养生防病
李老非常重视经穴,常以指代针揉搓经穴养生治病。
他每日睡前和起床时,常用手指揉搓百会穴及头面部,以促进头面部血液循环;通过20多年的穴位揉搓按压,确实收到了行气血、调营卫、益心脑、防外邪、强耳目的效果。
行事真得心安
李老把保持坦然心安、少留遗憾作为一条重要的养生原则。
作为医生,他推崇“医者,仁者之术,人之痛,己之痛”之说。
他的认真体现在做人、做事上,体现在对患者的满腔热情上。
让李辅仁最生气的就是,
生活常识分享。
中医大师李振华的养生之道
大师与养生传承中医 养生有道李振华先生,对中国传统中医,有多年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积累了丰富和独到的经验。
他很注意利用中医精华的知识,对自己进行保养。
他变针灸为指按,他常以指代针,揉搓百会穴,轻搓面部,以促进头面部的血液循环。
他揉搓、顶按、轻拍涌泉穴、膻中穴,他以此补肾、强心,健脑。
他揉搓,指按听宫、耳门、颅息等穴,以助听力。
他揉搓,指按童子髎,睛明穴,以增强视力。
他揉搓、轻按迎香、风池穴,以防感冒。
他指压、掌按三里、内关、中脘、气海等穴,以增强胃肠消化和吸收。
他每个穴位都把握分寸,轻重适度,以略为麻胀为准,揉搓按压50~100次,四肢和腹部的穴位150次。
他还常常叩齿生津,予以吞咽,以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和加强。
李振华说:通过20多年的穴位揉搓和按压,确实收到了行气血、益心脑、防外邪、强耳目的效果。
在起居饮食方面,他也十分讲究,绝不任性放纵。
日常生活方式有规律,不过劳过累,也不长期呆板做“宅男”,而是早起早睡,清闲寡欲。
他一日三餐,定时定量,食不过饱,每餐以七八分饱为宜,注重多种营养搭配,尤其是晚餐,注意粗粮细粮搭配,饭后吃一些帮助消化的水果,凡进食以能及时消化、腹部舒适为准,绝不贪图口舌享受。
李振华先生对烟酒并不一概地拒绝。
俗话说:“饭后一根烟,快活似神仙”,有时他写东西累了,或看病病人太多而累了时,他也会悠悠然地抽根烟,提提神。
他有时疲倦了,也会饮点酒,以缓解疲劳,促进血液循环。
生活规律 顺应自然李振华说: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一年有寒、热、温、凉,自然界有风、寒、暑、燥、火,所以要“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和于四时,顺应自然之气。
尤其年老体弱者,更应适宜寒暑,“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早晨活动不宜过早,以见到阳光为宜。
冬季三九天,多在室内活动,以免寒气伤阳。
夏季三伏天,避暑要及时,但也不宜过凉。
总之,人要适应自然,生活要规律,寒温要适度。
动脑动手 形神受益李振华认为,健康需要活动,但必须适当,不可劳倦过度,尤其是老年人和病人,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
李振华:天地人和精气神旺
李振华:天地人和精气神旺李振华:天地人和精气神旺李振华大师出生于1924年11月.今年已有今年已有85岁高龄,他是河南洛宁人,河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他出身中医世家.1943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医龄已达65年.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9-~E4月入选首届.国医大师,着有《李振华医案医论集》等. 我国着名中医脾胃学专Jr家,李振华大师对与养生保健有着深刻的理解,并总结出了一套系统的养生理论.他说,若想健康长寿,就要适应季节气候之突变,保持情志的安宁,重视形体锻炼和"神"的锻炼,重视保护脾胃,并将益肾固精作为保健强神益寿延年的养生重点,最后达到精,气,神充沛,相辅相成,相互为用.归结起来,即:与四时节气协调,与天和;情志安宁,与气血和;动静合一,形神合一,与自身和;饮食有节,与脾胃和;益肾固精,全真养形,与神和.他说,世人如果能做到这些,就会寿而康,幸福度过漫长的人生.调于四时天人合一李振华大师说,中医学在理论观点上,将人类同大自然中一切生物一样看待,都收大自然气候变化的影响和支配,也即是人的生命肌体是及时随着大自然气候的变化而变化以适应生存的.如果人的生命机能不能适应大自然气候的变化, 就会生病,甚至死亡.中医学把这叫做"天人相应"学说,又叫"天人合一".当代着名科学家钱学森誉之"人天观".正如《内经?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说明人是依靠天地间之大气而生存,同时适应一年四时即春溢,夏热,秋凉,冬寒之气候变化而成长.人的生命健康长寿,是不能违背大自然气候变化这个规律的.为揭示这个规律,中医学把大自然的大气,分为风, 寒,暑,湿,燥,火六种.人的生命在这六种大气的正常情况下而生存.如果这六种大气太过,太盛,就要损伤人的肌体.中医学把太过的六种大气叫做"六淫",也叫"虚邪贼风",也叫四时不正之气.即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这样的反常大气,就会不适应人体的技能暗示变化的规律而生病.中医将这种季节气候大气反常的致病叫做时令病,如果发生相互传染,也叫时疫.如何使人体避免四时大气翻唱而不生病,李振华大师说,(《内经上古天真论》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儋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也就是说如四时之中,一旦大气反常,人们要及时采取措施而避免伤害人体.如"动作以避寒,"隐居以避暑"等.同时更重要的是心理116HEALTHH0RlzON舒畅,无杂念妄想,勿劳心神,保持肌体抗病功能."陆儋虚无,真气从之",就不会生病.这些预防措施对于老年或体弱多病之人,更为重要.这也叫调于四时,和于人体.否则,也正如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痰不起".同时又说,"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这里说的道即是规律,圣人是指有这方面知识的人.中医学讲的大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科学原理,也正在被现代"生物钟"学说所证实.所以,适应季节气候之突变,是中医学养生之道很重要的—个方面.思,悲,恐,惊七个方面,也叫"七情".这"七情"是人体精神方面不可能缺少的,但不能太过, 太过就要情志不宁,损伤人的肌体功能.同时中医学从实践中总结出七情又分别与人体五脏各有所关. 如过怒伤肝,过喜伤心,过悲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不同的情志太过,伤及各有关的脏器,使其功能失调而产生疾病.如过怒伤肝,可导致肝脏疏泄条达和动升的生理功能失调,若肝气郁而化火上健康关系多么密切.如何使情志安宁,气血通畅,就需要"恬儋虚无".如何能做到"恬儋虚无,内经?上古天真论》说:人从心理上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所以情志的安宁,是中医养生之道又一非常重要的方面.情志安宁气血通畅李振华大师说,按照中医学理论,生命的正常活动,贯在气血通畅,所以"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便是中医治病的大法. 影响气血不畅的主要因素,就是心情不快,情志不宁.正常的情绪安宁,可使气血运行保持动态平衡, 反常的情志,可使气血运行逆乱. 据统计,长寿健康者90%以上都具有温和,开朗,乐观的性格.中医学将人的情志区分为喜,怒,忧, 逆,则会出现头晕,头痛,心烦,急躁,口苦等病症.肝气郁滞日久,又可导致肌体有关脏器的彼此不平衡,首先会影响脾胃,出现胃病.肝郁化火伤耗肾阴,导致心肾不交,又可出现失眠,多梦,健忘,疲劳等病症.临床常见的高血压病,眩晕病,胆囊炎,各种胃炎,神经衰弱等多种病,大都是由情志不安宁而引起的.故中医学又有"百病生于气"之说.人生气即会情志失调,可见情志和人体生命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锻炼,可以强筋壮骨,增强机体功能,使人健壮.但李振华大师认为活动锻炼,必须动静结合,形神合一,才能使人的形体健壮,情志安宁,达到健康长寿.动即是形体上的锻炼,同时思想入静,无什么妄想,就是神的锻炼.中医学讲的神,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主宰人的生命活动,一是指人的思维活动,故行与神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二者缺一,只有形体健壮,而神不健全,或神健全而形体不健,都不可能使人健康长寿.同时也只有形神合一,相互为用,互相依存,才能使人健康长寿.两千年来,中医学创建了多种形神合一的锻炼方法,在汉代华佗发明的五禽戏后,历代又创建了气功,太极拳, HEALTHHORIZON17八段锦,易筋经等等,无不是既要形体活动,又要思想入静,达到形神合一的.(《内经?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可见运动锻炼,行与神俱,形神合一,是中医学养生之道的重要环节.另值得提出的是,人们活动锻炼,多在早晨,并认为越早越好,有些人在天明甚至天将明而未明时即起床锻炼.但是中医学认为,根据一日四个时辰气候的阴阳变化, 早晨天将明时,证实气候阴寒过盛,阴极生阳之时.人在这时候接触了极盛的阴寒之气,对人体之阳即肌体功能是有害而无利的.年老有患病者,在后半夜天将明时多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在这个时候,就是阴寒之气太盛,机体阳气衰竭这个道理.尤其冬季天明时阴寒之气过盛,更不适合锻炼身体.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为避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说明了冬季人体功能伏避较弱,早晨锻炼最好是等待日出以后,气温已复,对人体已没有损害时.年老或体弱者,更应注意,不宜早晨过早锻炼活动.现代科学对气候研究后也认为,人们最好在上午或下午进行锻炼活动,因为每天早晨空气中正式二氧化碳气体多的时候.饮食有节保护脾胃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体生命一切功能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饮食足,消化吸收好,营养够,排泄正常,人才能健康长寿.但饮食的消化吸收排泄,又必须依赖脾胃之功能健全才能完成.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无不靠脾胃的消化,吸收,输布水谷之精微,才能保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故中医学把脾胃成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后天之本",人体营养物质的"仓廪之官",其养生之道十分强调重视保护脾胃. 实践证明,长寿又健康的老人,都是饮食好,脾胃健的人.同时脾胃功能健全,又可增加人体的抗病能力,即免疫功能正如内经?五癃津液别篇指出:"脾为之卫".即脾与胃相连,脾胃健全,对人体又有保卫其不受病邪侵袭的功能.汉末名医张仲景亦指出: "四季脾旺不受邪".所以历代医家在治疗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方面,都十分重视调理脾胃.李振华大师说,脾胃之功能损伤,可来自多方面原因,诸如多种慢性疾病的影响,气候的突变和精神刺激等等,但主要在饮食方面,暴饮,暴食,过食生冷肥腻之品,或过饥过饱,饮酒过度等,均可损伤脾胃.正如内经?上古天真论说"饮食有节",若"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内经?痹论》亦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金元时代名医李东垣亦进一步指出:"弱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由此可见,饮食有节,对调理脾胃功能之重要.饮食有节, 对老年人养生更为重要,饮食方面最好能做到定时,定量,定性,早饭宜吃好,午饭可吃饱,晚饭要吃少.因为老年人脾胃等各个脏器都处于逐渐衰退时期,正如唐朝药圣孙思邈着的((千金要方说:"老人肠胃皮薄,多则不消,膨亨短气,必致霍乱".这说明老人脾胃等功能减退,多食则脾胃负担过重,易产生肠胃胀满疼痛,影响饮食,不利健康.李振华大师说,中医学在养生方面,对饮食营养的食品种类亦非常重视.如(《内经?脏器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说明人以米,谷,豆等类为主食,再辅助吃一些水果,肉类少吃为益,多吃些蔬菜以补充饮食.现代科学对人体营养方面研究提出:主食亦粗细粮搭配,吃饭宜七八分饱,不甜不18HEALTHHORIZON腻,多食蔬菜,适当吃些水果,瘦肉,蛋类,鱼虾等品,使人体需要的蛋白质,各种微量元素等营养和需要之品适可,才能维持身体健康.现代营养学指出的和中医养生饮食方面基本符合,但中医学在两千年以前就提出了养生保健的食品种类,亦是难能可贵的.中医学养生在饮食方面,还研究出食疗,药膳对人体健康都是有利的.大体在饮食上宜吃些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食物,如大枣,山耳.肾主藏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等.肾气旺盛,可使人精液充盛,生殖力强,思维敏捷,筋骨强健,耳聪目明,发黑不落,岁年老而精力不衰.故历代中医学家都主张将益肾固精作为保健强神益寿延年的养生重点.有的老人,虽年逾古稀,但仍耳不聋,眼不花,发不落,齿不脱,精力充沛,都与肾固精足有关.相反也有人年不过花甲,但已出现耳聋,眼花,思维迟钝,精力疲乏,腰背弯曲等衰老之也".所以中青年时期,不知固肾养身,未老先衰,年老体弱,病已造成,想补救已悔之晚矣.因此,要健康长寿,年老不衰,在养生上,青中年时期就要房事有节,清心寡欲,注意益精固肾,全真养形,以保整体功能旺盛,延年益寿.李老出身于中医世家,启蒙老师为父亲李景唐,善长内科杂病,伤寒病的治疗,为当时豫西的中医大家.他17岁时,遂辍学于济汴药,白果,薏苡仁,莲子,桂圆,核桃,黑木耳,百合等等,既可补气血,保脾胃,又有营养价值,可适当选择则几种,煮在饭内作为食品.益肾固精全真养形'李振华大师说,肾脏为人体重要脏器之一,中医学称肾为人身"先天之本",内经?脏象论》说:"肾主骨".肾主骨髓,脑为髓之海,肾气通于脑.肾开窍于象.现代的神经衰弱,脑萎缩,生殖能力减退或消失,遗精,滑精,失眠,眩晕等病,大都与肾亏不固有关.造成肾精亏虚的原因很多, 有先天性,有后天患病日久失养等.但最常见且易造成肾亏的是青中年时期纵欲过度,妄想劳甚,不知养身所致.正如(《内经?上古天真论说:"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高中,跟父认药习医,可谓世家传承.他自幼熟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经典,他知识涉猎广泛,注重人文修养,喜爱文学,哲学,音乐,书法等.其中,尤以书法隽秀洒脱,许多名人墨客争相收藏.对于养生,最后李振华大师总结,中医学养生之道,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想达到精,气,神充沛,既长寿又健康,难度虽有,但如能做到以上五个方面,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HEALTHH0RIZON19。
学习李振华心得体会
学习李振华心得体会篇一:学习李振华教育事迹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李伟学习李振华教育事迹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李振华老师的先进事迹,通过学习,自己体会颇深, 特别是李振华老师的敬业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现将自己的一点认识总结如下:一、全部心思在学生身上。
热爱学生是李校长教书育人的真谛,他的口头禅是“决不能耽误任何一名学生” 。
他关爱学生无微不至,用一颗赤诚之心去热爱每一个大山的孩子,他把学生看做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自从任教之日起,他就省吃俭用,拿出工资资助困难学生。
这些孩子,因为有了他的爱而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做的很好,但扪心自问,我永远达不到如此的境界,所以从心里由衷的敬佩李老师。
二、用心做教育,把教育当成一份事业。
“人活在世界上,每走一步都要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
人总是要有精神的好。
”这是李振华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他用情感交流、精神感化和奉献精神来实现着一个教师的人生价值。
他从心灵深处与学生交流,几十年如一日的资助学生,他把全面育人当成自己终生不悔的事业。
真切让人感受到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也在不在督促着自己做的更好。
李振华老师以他40 年的努力,谱写了一曲奉献之歌,为了用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影响和激励他人,李振华在省内外巡回作报告900 余场。
特别是作为淄博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他热情地接待每一个听众,认真对待每一场报告,他的感人事迹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
对于每个人来说,应该如何去把握生命,把握青春,应该为我们的下一代留下些什么,这是一个很值得思索的问题。
而李老师的所做所为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最好的答案。
作为一教师,我深感自己做的还很不够,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一定以李振华老师为榜样,时刻装着学生,坚持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篇二:学习李振华同志先进事迹有感“立师德、树新风、争做四有好老师” ——学习李振华同志先进事迹有感夏怡“学生的成长,是我一生最大的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 日期 :06—1 —1 20 1 3
阳这一范畴, 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总纲, 我们 中国的文化也
叫中华文化 , 者是东方文化 , 或 它的基础 就是 阴 阳, 这个 阴阳
作者简介 : 王海军(93 , 河南郑州人 , 15 一) 男, 高级讲 师。
来自《 易经》《 ,易经》 上说“ 无极生太极 , 太极生两仪 , 两仪生
・
】 ・ 9
维普资讯
20 0 7年 1 月
河
南
中
医
J  ̄ ̄ 20 mun 07
V0.7 No. 12 1
第 2 卷第 1 7 期
HENAN TI TRADI ONAL CHI NES E 芷DI NE CI
中田分 类号 : 2 R2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0 3 0 8 2 0 ) 1 0 9—0 1 0 —5 2 (0 7 0 —0 1 5
李振华教授作为国家级名老中医, 今年已 8 岁高龄, 2 从 府也。治病必求其本。《 ”内经》 首先就强调阴阳的重要, 指出 事医疗 已6 多年 , 0 从事中医教育教学 5 多年 , 0 积累了丰富 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死存亡主要是 阴阳二气的化生, 宇宙之
但是根据它的症状、 脉证来分析 , 用阴阳的观点来分析它的
病理 、 变化 , 为它属于温热病 的范 畴 , 中药 就可 以迎刃而 认 用 解。所 以我们 在临床 上运 用 阴阳 的道理 治好 了很 多没 有治 过的病 , 明了一切 疾病 的发 生 , 这说 一切 事物 它都 离不 开 阴
说。阴阳学说在《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里面就说:阴阳者, “
维普资讯
20 0 7年 1月 第2 第1 7卷 期
河
南
中
医
Jnay 2 0 aur 0 7
Vn . 7 No 1 12 .
HENAN A TI I DI ONAI CHI . NES E M匮DI NE CI
心领 神会 , 临证 实 践
没有 阳气 , 能生 长一 切 。所 以说 :阳化 气 , 成形 ”这 也不 “ 阴 ,
技攻关重点项 目“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 、李振华
教授学术思想与经 验传 承” 课题 组 , 过跟 随李老 师 门诊临 通
证诊治病人和聆听李老师的多次专题讲授传授心要, 领会到
老师 的一些学术思想 观点 和读书治 学之要 。李 老认为 , 读书 心要不是读 书的过程 , 而是多 年来 通过读 书指 导临床 实践 的
的临证经验 , 具有很高的医学造诣, 可谓熟读经典, 博览群
书心得体会 我们有 幸作为李老的弟子 , 参加 国家 “ 十五 ” 科 问没有阴阳二气就没有一切事 物 , 也是 这样 ,阴 阳二气 临床实践中, 积累了丰富的读 合而成精” 内经》 “ 。《 日:人始生 , 先成精。《 ” 紊问・ 金匮真言 论》 “ 说:夫精者, 身之本也” 。人体首先是精 , 然后敛精化气, 敛气化神。人的生命关键是“ 精气神” 三个字, 而这三个方面 的来源首先是阴阳, 所以说在阴阳这一方面能够生万物。 叫 “ 阳升阴长 , 阳杀阴藏”没有阳气 , , 也就没有事物的存在了;
李振 华教授 读 书心要
王海 军 李郑 生 黄 。 。 清
(. 1郑州市卫生学校 , 河南 郑州
400 ;. 5002 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 医院 , 河南 郑 州 400 ; 508
3河 南中 医学院 20 级硕士研 究生。 南 郑 州 400 ) . 06 河 508
关键词: 李振华; 中医经典; 中医方荆; 中药
疾病 , 如果掌握 了 阴阳 , 可 以达 到解 决疾 病 的 目的。就像 就 前几 年出现的非典 , 中医上没有记 载 , 没有 见到过这种 病 , 也
李老认为四大经典里面, 首先是《 内经》 此为中医的基 , 本理论 , 要重点掌握领会以下方面。
1 1 1 阴 阳是 中医总的纲领 .. 中医基本理论 首先是 阴 阳学
要 的要 点归纳整理如下。
,
维持在平衡的基础上, 重阴则热, 重阳则寒, 阳盛则阴病,
阴盛则阳病。所以必须达到“ 阴平阳秘 , 精神乃治”若“ , 阴阳
离决 ”则 “ , 精气乃绝 ” 。这就 是说 如 果 阴 阳要是 失去 了它 的
1 通读中 医四大经典 。 掌握重点要领
平衡, 甚至于阴阳离决也就没有人的生命存在 , 这说明了人 的生成 、 生理、 病理都离不开阴阳, 阴阳是包罗宇宙之间的一
切事 物万 象的一个学说 , 上升到总 的一个学 说 。如果 对 阴阳
李老认为, 学好中医, 通读 四大经典为第一步, 为基 此 础, 要精读 , 掌握其 重点要领。首先是《 内经》 继而是《 , 伤
寒》《 、金匮》 温病》 和《 。
11 《 . 内经》
学说能够心领神会, 灵活运用来分析事物 , 即便是一种新的
就说明了事物的生存必须是有阴阳, 必须是有阴阳二气的合
成。再 次 , 在病理 方 面, 阳必 须是 协调 、 衡 的 , 对 立 的 阴 平 是
心得与体会。所谓心要, 即心神领会的重点要领, 是能指导
富, 展现它 , 学习 和研究 中医学 。 弘扬 中医事业 , 对 对 以及对 启迪后学 , 都将发挥 重要 作 用。为此 , 题组 亦专 门进 行 了 课
临床实践的基本东西。李老的读书心耍 , 将是一笔宝贵的财 统一论 , 如果失去 了这个平衡 , 阴阳偏盛 , 这就 称为 :阳盛则 “ 热, 阴盛则寒; 阳虚则外寒 , 阴虚则内热”热极者可以生寒, ,
寒极者 可 以生 热 。用辩 证 的观 点 看 , 阴阳 必须 是 对立 的统
一
“ 李振华教授读书心要访谈” 座谈会, 下面我们将李老读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