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竹》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郑燮《题画竹》阅读答案
郑燮《题画竹》阅读答案【阅读理解题目】:题画竹(郑燮)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遒。
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问:诗中的“龙孙”指什么?请分析本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揭示哲理的。
答:初长的幼竹(竹笋的别称)。
2分用“山”的固定不动与“竹”的生枝拔节作对比(2分)揭示了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哲理。
或“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这一哲理。
(2分)”作者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xiè音:“谢”),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
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工诗、词,善书、画。
诗词不屑作熟语。
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
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
间亦以画法行之。
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
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
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
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
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
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一生画竹、写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宁夏固原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第二次综合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固原一中2021届高三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11)命题:马淑凤审题:杨林2021.04.10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
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抱负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进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经常以竹来相互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
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赐予竹以人的品德,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
《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躲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惊,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
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尽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直立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zhì)、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行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小学四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导读:本文小学四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篇一:养马岛日出①到海边了,便总惦记着看日出。
最初几日阴雨,天空为云霾锁住,只见海天茫茫,是深深浅浅的灰色。
不见太阳,也不辨东南西北。
②一天清晨到得阳台上,忽见一侧天边和海面闪着红光,空中云层后面,有个大红球,那是一轮红日,已经升高了。
没有多久,便不能逼视。
阳台上看日出,毕竟局促。
③在告别养马岛的这一天,特意到海边去等候。
④微弱的晨曦中,树木似醒未醒,海是凝重的灰蓝。
昨天还是海面的地方,现在露出高高低低的礁石,线条还不十分清晰。
一个小小的人影正在那块伸入海中的大礁石上移动着,他是想上得高些,看得远些。
那是我们力所不及的。
我们只能循着岸边小路选择了一处开阔的地方,等候那伟大的时刻。
⑤天边有云层围着。
渐渐地,东方红了,由浅到深,红得很朴素。
似乎云层后面正在燃烧,却看不出那中心在哪里,我们凝望天边,不敢眨一眨眼睛。
忽然有一条鱼从水上跳出,接着又是一条。
似乎也在盼着太阳。
⑥“快看!快看!”我们彼此叫着,只见云层后面陡然出现一个小红球。
那是太阳!那是燃烧的中心。
太阳在云霞围绕中跳出了海面!云霞红得耀眼,一条光闪闪的红柱从水面拖过来,每一道波都发着红光。
⑦这一带几个海岛上都有三官庙,渔民们奉祀天、地和水。
我和他们一样,觉得一切这样[来源:17教育网]神圣。
我心中充满感激,感激天有日月、地有泥土,感激太阳辛勤地出没、大海不息地涨落。
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每天驱赶着金色的马车向天上驶去时,是否想到地上水中的生灵在顶礼膜拜⑧太阳不停地上升,愈来愈大。
水面红柱愈来愈宽而长,终于成为一片落进海水的灿烂的彩色。
太阳的红反而淡下来,变成白亮的强光,使我们转过头去。
⑨太阳出来了,新的一天开始了。
太阳是我们的。
1.根据③一⑧段作者所描写的观“日出”的过程,体会作者情感态度的变化,将下面的空格补充完整。
(4分)日出前,__________-------日出时,__________一——日出后,感激崇拜2.文章写“养马岛日出”,为什么开头写“太阳不见”和“阳台看日出”(4分)3.请从修辞的角度,体会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郑燮《画竹》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郑燮《画竹》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课外文言文阅读。
画竹郑燮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
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
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以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断去.两头/太丘舍去.B.以.匀薄洁白之纸糊之/自康乐以.来C.风和日.暖/吾日.三省吾身D.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
(2)从这段文字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答案】(1)D(2)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
(3)《画竹》揭示了作者能做出好作品的捷径,“凡吾画竹,多得于纸窗、日光。
其实捷径就在我们的身边、多留心。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
A.除去/离开;B.用/以后;C.太阳/每天;D.语气词,罢了/语气词;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句意:夏天,新的竹子刚刚长出嫩叶,苍翠碧绿,光亮照人,在里面放一个小床,非常凉爽舒适。
“夏日新篁初放”交代夏天新竹长成,“绿阴照人”写出了新竹的长势茂盛给人带来阴凉,“夏日新篁初放”与“绿阴照人”之间应该断开;“置一小榻其中”写人在新竹阴下放一张小床,“甚凉适也”写人的感受,故“置一小榻其中”与“甚凉适也”之间要断开,由此分析,故断句: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启悟能力。
根据选文内容,能有理有据地表述即可。
根据“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分析,揭示了作者能做出好作品的捷径。
2022年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练习题
2022年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土,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并写出意思。
(1)所宝以百数。
数(shǔ shù)意思: _______________ (2)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谬(miù miào)意思: 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用原文语句填空。
(1)戴嵩对《牛》这幅画“尤所爱”,从“____________”可以看出来。
(2)牧童认为这画“谬矣”,是因为画中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画竹题记郑燮(xiè)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
夏日新篁①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②其中,甚凉适③也。
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④,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⑤,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风和日暖,冻蝇⑥触窗纸上,咚咚作小鼓声。
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⑦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注释)①新篁(huánɡ):刚长出的竹子。
②榻:狭长而低的床。
③凉适:凉爽舒适。
④围屏骨子:屏风架子。
⑤窗棂(línɡ):窗户上用木条或铁条等交错制成的格子。
⑥冻蝇:过冬受冻的苍蝇。
⑦岂非:难道不是。
[1]解释下列词语。
高一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5试题及答案模板
高一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5试题及答案【模拟试题】(本试卷共120分,时间120分钟。
请将第Ⅰ卷答案涂到答题卡上,第Ⅱ卷的答案写在卷面上的相应位置,作文写在作文纸上,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第Ⅱ卷、作文纸分别交上,第Ⅰ卷自己保留)第Ⅰ卷(共30分)一、基础学问(每题3分,共18分)1. 下列词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棱角(lèng)狂飙(biāo)鞭笞(chī)狼奔豕突(shǐ)B. 横亘(gèn)嘈杂(cáo)强劲(jìng)沁人心脾(pí)C. 堵塞(sāi)拨弦(xián)粗犷(guǎng)翘首以待(qiào)D. 聒噪(guō)漫溯(sù)炙热(chì)面目可憎(zèng)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缥渺讥讪销魂穿流不息B. 惺忪悬崖急燥纯净无瑕C. 长篙耄耋揣摩反唇相稽D. 藩篱罅隙凄切风弛电掣3. 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现代化的济南城建须要现代化的设计理念,现代化的设计理念更需扎根于济南城古老而丰厚的文化历史和人文传统之中,这已是毋庸的事实。
②古典诗词的艺术美感是光彩照人、美不胜收的,在肯定意义上甚至还是不行。
和无法复制的。
③读书的目的,宋代诗人苏东坡的挚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
A. 置疑超越关于B. 质疑超脱关于C. 置疑超脱对于D. 质疑超越对于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句是()A. 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是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密不行分的。
B. 古代男女不同等,女子不能上学堂读书,聪慧的祝英台异想天开,女扮男装混进了学堂。
C. 这个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岸的小舟里用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
D. 现在罪犯的作案手段之超群,方法之多样,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古诗词赏析白居易《画竹歌并引(后部分)》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画竹歌并引(后部分)白居易野塘水边崎岸①侧,森森两丛十五茎。
婵娟不失筠②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
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③向天竺寺前石上见。
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
幽姿远思少人别④,与君相顾空长叹。
萧郎⑤萧郎老可惜,手颤眼昏头雪色。
自言便是绝笔时,从今此竹尤难得。
[注]①琦岸:曲折的水岸。
②筠:竹子的青皮。
③省:记得。
④别:鉴别。
⑤萧郎:画家萧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第一句以野塘、曲折堤岸的特定环境,营造远离世俗的氛围。
B.诗的第三句中,“婵娟”“粉态”绘形绘色绘神,写出了丛竹的美妙。
C.诗中,诗人感到竹画艺术水平很高,自己难以欣赏,只好对画家失笑。
D.诗人对年老的萧郎深表同情,而“绝笔”在无形中抬高了这画的价值。
16、这诗是为萧郎的竹画而写的,为什么说“不似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在《论语·卫灵公》中,“,”两句表明,“责己严、待人宽”是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方法,是孔子对自处和处事充满智慧的谆谆教诲。
(2)杜牧《阿房宫赋》文采焕然,使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如“,”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阿房官占地之广、建筑之高。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壮志未酬,收复中原,徒成虚愿,于是词人有了不堪回首之感。
这一感慨,因望见“,”而愈加强烈。
15、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
“诗人感到竹画艺术水平很高,自己难以欣赏,只好对画家失笑”不正确;应是诗人感叹如此绝妙的绘画,竟然少有人赏识,诗人与画家只有相顾失笑,嘘唏感慨。
16、不似画,是因为能听到竹叶婆娑的声音,那丛七茎竹是诗人曾见到的天竺寺前石上劲健生长的竹子形象,那丛八茎竹是诗人在湘妃庙里雨中看到的疏朗而森寒的竹子形象。
《画竹:越名教而任自然》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画竹:越名教而任自然天明在静物之中,竹的品性尤为特殊:像树一般挺拔坚硬,却“茎中空、无年轮”,可谓“不刚不柔,非木非草”。
诗人白居易在《画竹歌》中感慨道:“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
”那介于草木之间刚柔并济的神韵,为历代画家“望竹兴叹”的原因。
唐代以前,即便是描绘“竹林七贤”的画作,背景也只是松、柏、柳、槐及一些无名的阔叶树,鲜有竹的出现。
唐代竹画兴起,唐代萧悦和北宋文同尤为出名。
文同爱竹,到了“深入竹乡,以竹为妻”的地步,他的画竹心法被苏轼盛赞,后凝练为成语“胸有成竹”。
苏轼认为,败笔于竹下的画家们总是纠结于对竹竿、枝、节、叶等局部的剖析和打磨,而疏忽了对竹整体观感的把握,陷入了技术理性,使画作技巧有余而精神不足。
文同画竹之所以丰神飘洒,在于他“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文同画竹不是边看边画、边想边画,而是透过细致周到的观察,在脑海中提炼出竹的神韵气度,察其“神”而非察其“身”,一旦下笔,便一气呵成。
元明时期竹画独立为中国画中的一个门类,各种版本的《竹谱》更是对画竹的理论和技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元代画家李衙认为画竹叶“粗忌桃叶,细忌柳叶”,竹叶是画竹尤难把握的。
清代郑板桥却对前辈立下的规矩作出了反思:“始余画竹,不敢为桃柳叶,为竹家所忌。
近颇作‘桃叶柳叶而不失为竹意……古来画家习俗皆成陋语也。
”在郑板桥看来,画竹“总要以气韵为先”,所谓气韵,是指竹子的生理结构和生长规律在自然界风霜雪雨、明晦阴晴中所呈现出来的体态和动感,是竹子固有习性中所蕴含的自在之美。
只要能把这美感表现到位,至于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竿之粗与细等,都不必过于计较。
以气韵为先的理念,在“扬州八怪”的竹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金农喜欢观摩竹影,“每高舂夕晡时就日影写其状”,笔下的竹叶好似深秋的红枫;李方膺擅长画“风”,名作《潇湘风竹图》中的竹叶好像飘扬在寒风中的碎布条,给人以忽看不似画,侧听有秋声之感。
题画竹诗词阅读答案
题画竹诗词阅读答案
题画竹
[清]戴熙①
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②摇。
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③。
(选自《习苦斋诗文集》)
[注释]①戴熙:清代画家。
②龙孙、凤尾:都是竹的别称。
③干霄:直上云霄。
12.前两句中的“长”和“摇”两个动词有何表达作用?
13.竹子能茁壮成长的因素有哪些?关键因素是什么?请结合诗的内容简要作答。
14.诗的第4句表达了什么想法?
15.本诗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16.概括本诗的主旨。
参考答案:
12.写出了竹子迅速成长、蓬勃向上的生机。
13.有春雨的滋润和春风的吹拂,更有虚心的竹枝和稳固的根基。
后者是关键因素。
14.表达了虚心好学,努力成才的想法。
15.是以物喻人;,以竹子枝管的空心喻人的虚心,以竹子“根柢固”喻人扎实的根底。
16.本文喻示人们:只有具有虚心好学的品格和扎实的学问根底,才能有所作为。
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赏析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赏析题目: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赏析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①画竹三首苏轼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岂独不见人,嗒然②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
其二若人今已无,此竹宁复有。
那将春蚓笔③,画作风中柳。
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蛇走。
何时此霜竿,复入江湖手。
[注]①与可:即宋代画家兼诗人文同,字与可,苏轼表兄,善画竹。
②嗒然:心境虚静的样子。
③春蚓笔:典出《晋书•王羲之传》喻书画笔法拙劣。
【小题】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艺术见解。
【小题】第二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小题1】(1)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诗意,明确诗歌的内容。
分析每一首诗的内容,然后对比两首诗的侧重点,最后分析作者的艺术见解。
第一首先从作者落墨。
一、二两句概述文与可画竹情形,“见竹不见人”一句点出艺术家运用形象思维时的独特神态。
三、四句承前续写“神与物游”的构思状况。
五、六两句,由叙转议,指出与陈腐相对的清新是富有生命力的,也是源于生活的,必须不断地观察和运思,不断地“其身与竹化”,才能“无穷出清新”。
这两句既是对文与可的艺术成就的赞许,又对难以找到知音者表示慨叹。
第二首正面写画。
开头两句是诗人臆断之词:擅长画竹的人已经作古,这般绝世风韵的竹子哪里还会有呢?可是远看画轴,画上似乎有柳有石,于是估计为俗人所作的平庸之画,这便是三、四两句之意。
接下去的二句,巧用乐府句式。
“何时此霜竿”二句,枨触百端,悲喜交集,包容的情感信息是多元的,作为多年挚友,东坡对文同过早去世不能不深感悲痛;不难想象苏子此时睹物思人的哀痛情怀。
此画落入他所钟爱的诗品人品俱佳的晁补之手里,正是物得其所,值得庆幸。
这种深沉绵邈的慨叹,乃是苏轼爱重人才思想的自然流露。
(2)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表情达意的手法。
“若人今已无,此竹宁复有”“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擅长画竹的人已经作古,这般绝世风韵的竹子哪里还会有呢?可是远看画轴,画上似乎有柳有石,于是估计为俗人所作的平庸之画。
《古代专事画竹者不乏其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6分)①古代专事画竹者不乏其人。
清代画家郑板桥把竹子画得清新俊秀、独具一格,因此广为人知。
历经40载春秋,郑板桥“日间挥写夜间思”,在熟谙各类竹子的外表形态、独特风姿之后,不惜“冗繁削尽留清瘦”,逐步达到了画筋、画骨、画精神的境界。
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他将画竹的真谛总结为“画到生时是熟时”。
②“画到熟时”不难理解。
经过艰苦磨炼,取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进步,画技就能日臻纯熟。
何谓“生”呢?生者,新也。
随着认知水平的提升,在熟的基础上再度探索,更上层楼,又会觉得有一些东西还未认识到位,还是生的。
画竹如此,对于探索新领域、发现新知识而言,又何尝不是这样?由生到熟,变熟为生,再化生为熟,就不难在生与熟的演进中,实现认知的螺旋上升。
③俗话说“熟能生巧”,但满足于熟、止步于熟,却未必能生出巧来。
明朝张溥,每读书必亲自抄写,抄完诵熟就烧掉,然后再抄再读,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因此留下“七录七焚”的佳话。
有的人慕其声名,学其方法,却只见其熟,不见其巧,结果收效甚微。
其实,如果只在旧的认识水平上原地踏步、徘徊往复,不潜心去分析新矛盾、探寻新路径,势必会感到无新可创、无巧可生。
也许正因为这个缘由,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观察到X射线却视而不见,与伟大成就擦肩而过;日本科学家古在由直遇见了青霉素却疏于研究,与历史性功勋失之交臂。
④有人感慨“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或许,这只是缘于感觉钝化、视线虚化、内心沙化,想象、灵感、激情便随之渐渐枯萎。
如此一来,“熟视无睹”便在意料之中了。
而自觉将对象陌生化,往往是自我超越、自我突破的开始。
让模糊的眼眸重新清亮,让麻木的触觉再度敏感,重新审视那些本已熟悉的事物,也许,新的风景就会呈现于不经意之间。
⑤韩愈和贾岛关于“推敲”的逸事,早已成为文坛典故,似乎再没什么特别的文章可做。
美学家朱光潜经过再“推敲”,却提出了新见解:断定该用“推”或“敲”的前提,首先要弄清庙里有几个和尚;倘若只有孤僧步月归寺,这门当然是他自己掩的了,若敲,反倒显得做作。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阅读答案
篇一: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阅读答案诗人抛弃了乌纱帽,不再做官,他口袋空空,两袖清风,告别潍县百姓.他画了一枝清瘦的竹子,说它可以用来作渔杆.我抛弃了乌纱帽,不再做官,口袋空空,两袖清风,告别潍县百姓.老百姓想留住我,我便画了一枝清瘦的竹子,说它可以到冷清的江上当做渔杆.篇二: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阅读答案篇三: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阅读答案“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郑板桥阅读答案热★★★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郑板桥乌纱掷去不为官,囊秦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注】本诗作于郑板桥六十岁时,是年潍县遭逢饥荒,为赈灾民,作者未得上司准许开仓放粮,引起上司的不满,被迫解职。
1、本诗是一首题画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赏析。
2、诗歌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形象与人生追求?答案:1、①托物言志②借写所画竹子清瘦劲节的形象特征,表明自己清正坚韧的节操。
2、①表现了一个廉洁爱民,不畏权势的清官形象。
(形象1分)②表达了作者摆脱腐败黑暗官场的羁绊,悠然自得地去过秋江垂钓的隐逸生活的人生追求篇四: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阅读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郑板桥乌纱掷去不为官,囊秦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注】本诗作于郑板桥六十岁时,是年-高三语文-魔方格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郑板桥乌纱掷去不为官,囊秦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注】本诗作于郑板桥六十岁时,是年潍县遭逢饥荒,为赈灾民,作者未得上司准许开仓放粮,引起上司的不满,被迫解职。
小题1:本诗是一首题画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赏析。
(2分)小题2:诗歌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形象与人生追求?(4分)小题1:①托物言志(1分)②借写所画竹子清瘦劲节的形象特征(1分)表明自己清正坚韧的节操。
(1分)小题1:①表现了一个廉洁爱民,不畏权势的清官形象。
古代诗歌赏析白居易《画竹歌并引(后部分)》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画竹歌并引(后部分)白居野塘水边崎岸侧,森森两丛十五茎。
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
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
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
幽姿远思少人别,与君相顾空长叹。
萧郎萧郎老可惜,手颤眼昏头雪色。
自言便是绝笔时,从今此竹尤难得。
[注]琦岸:曲折的水岸。
筠:竹子的青皮。
省:记得。
别:鉴别。
萧郎:画家萧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第一句以野塘、曲折堤岸的特定环境,营造远离世俗的氛围。
B.诗的第三句中,“婵娟”“粉态”绘形绘色绘神,写出了丛竹的美妙。
C.诗中,诗人感到竹画艺术水平很高,自己难以欣赏,只好对画家失笑。
D.诗人对年老的萧郎深表同情,而“绝笔”在无形中抬高了这画的价值。
16、这诗是为萧郎的竹画而写的,为什么说“不似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史记》中周公典故表现求贤若渴的心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刻画行人小心的动作、惶恐的表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面对千古常新的江山,想起曾经叱咤风云的许多历史人物,不禁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
“诗人感到竹画艺术水平很高,自己难以欣赏,只好对画家失笑”不正确;应是诗人感叹如此绝妙的绘画,竟然少有人赏识,诗人与画家只有相顾失笑,嘘唏感慨。
《胸有成竹》的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胸有成竹》的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胸有成竹》的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北宋著名画家文同小时候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
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都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zuó mo)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
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pū)纸研墨(m),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chen)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
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就浮现在眼前。
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bī)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qiānxū)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
有个名叫晁(cháo)补之的人,称赞文同说:“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
后来,“胸有成竹”就成了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们在办什么事情以前,早就打好了主意,心里有个准谱(pǔ)儿了。
1.文同是_____代一个_____的画家,他画的_____最有名。
2.“胸有成竹”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胸有成竹”说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宋著名竹子
2. 画竹子时心里已经有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3. 指挥员在军用地图前轻松地踱来踱去,这一仗怎么打,看来他已经胸有成竹了。
古诗词阅读理解练习含答案解析 淮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郑燮)
古诗词阅读理解练习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淮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1.诗人坐在衙署书房里卧在撞上休息,这是窗外清风阵阵,丛竹萧萧,呻吟呜咽;自然界中的风竹声和民间的“疾苦声”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是什么使诗人产生了这样的联想?
2.诗的最后一句“一枝一叶总关情”中的“一枝一叶”运用的是怎样的必须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燮“读音ㄒㄧㄝˋ,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大垛人,祖籍苏州,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
“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著有《板桥全集》。
参考答案
1.是诗人时刻在惦记着百姓安危冷暖的体恤民情那颗赤子
之心。
2.运用的是双关的手法,“一枝一叶”既指衙署书房窗外的竹子的枝叶,也暗指那些正在饱受风雨饥渴的百姓的啼饥号寒声。
表达的是诗人虽然只是一个左右不了大局的“些小州县吏”但却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的思想感情。
郑燮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锦集10篇)
郑燮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锦集10篇)篇1:郑燮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郑燮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5题。
(10分)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1分)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3分)(1)值()(2)或()(3)去()3、说说文中画线句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的意思。
(2分)4、在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的情况下,郑燮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效果?(2分)5、你认为郑燮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和下列链接材料来说明。
(2分)[相关材料]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参考答案:1、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划对一处即可)2、(1)遇到(2)有的人(3)离开3、这是什么时候了,如果经过多处地方多人之手层层申报(荒情),老百姓哪里还能活下去?4、不经请示皇上,先开仓赈济灾民,愿意为此承担责任。
此举使万余百姓活了下来。
5、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篇2:郑燮《题画》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题画郑燮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1.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一句形象地描绘了竹子身处的恶劣环境。
B.第二句表现了竹子在逆境中的顽强和不屈。
C.“扫云扫雾”表现了竹子的.崇高精神追求。
D.本诗委婉含蓄地批评竹子好高骛远的缺点。
竹文化阅读习题及答案
竹文化阅读习题及答案试习题内容: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6~30习题。
从古到今,青翠绿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习题材。
早在《诗经》中就有提到竹子的诗:“(26甲)。
”到了唐代,竹诗竹画大为兴盛。
萧悦工画竹,有雅趣,白居易曾为之习题《画竹歌》:“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写竹子的诗,名篇佳句颇多,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26乙)”、韩的《秋斋》:“(26丙)”等,都生动地表现了竹子的声音和动态。
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
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
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
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
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
明代竹画家蜂起。
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习题他的《墨竹》诗说:“(26丁)”,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
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
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到清代,我国特有的画竹技法得到进一步开展,风格也更加多样化。
扬州八怪异军突起,为竹画创始了史无前例的新场面。
八怪之一的金冬心风格清新,淳朴而拙厚。
郑板桥更擅长画竹,他习题于竹画的诗数以百计,丰富多彩,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融进了对竹子的生态描绘之中。
竹子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如此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
当代画家李苦禅所写“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道出了中国竹文化的精华。
26.(甲)(乙)(丙)(丁)四处,作为例证的诗句各是哪一项?(只填序号)(2分)A.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音B.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
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C.隔牖风吹竹,开门雪满山D.山月皎如昼,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前人独宿E.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六年级语文(下)第10课:《古诗三首》类文阅读《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墨竹图题诗》含答案
六年级语文(下)第10课:《古诗三首》类文阅读《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墨竹图题诗》含答案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释】①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
②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卑微。
③一枝一叶:用竹子枝叶来比喻百姓们的各种小事。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A.署:衙门。
B.萧萧:形容草木凋零。
C.吾曹:我们。
D.关情:牵动情怀。
2.给诗句中的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疑是民间疾苦
..声()
①指(人民生活中的)困难和痛苦。
②憎恶,厌恨。
③因病引起痛苦;患病的痛苦。
(2)些小
..吾曹州县吏()
①细小;微小。
②稍许;略微。
③少许。
3.“一枝一叶总关情”,诗人关情的是什么呢?
4.这是一首题画诗,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5.诗人写竹的诗很多,你还能再写出几首吗?
参考答案:
第10课:
1.B
2.(1)①(2)①
3. 诗人关情的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
4. 表达的是诗人对百姓真挚而执着的忧虑关切之情,以及自己两袖清风的高尚节操。
5.示例:《新竹》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题画竹》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照我们现在这...阅读附答案
“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照我们现在这...阅读附答案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照我们现在这种描法,岂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吗?”“容易固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
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
画家选择竹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然后成为竹的名画。
这选择和布置很困难,并不比画马容易。
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
粗看竹画,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
所以在中国画法上,竹是一专门部分。
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
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
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
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
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
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
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
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
所以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反之,却喜欢用与绿相反的红色来画竹。
这叫做‘朱竹’,是用笔蘸了朱砂来撇的。
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
”爸爸说到这里,丢了手中的木炭,立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
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
”月亮渐渐升高了,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像脱了版的印刷。
夜渐深了,华明就告辞。
“明天白天来看这地上描着的影子,一定更好看。
但希望大不要落雨,洗去了我们的'墨竹',大家明天会!”他说着就出去了。
我们送他出门。
1.面对孩子们的提问,爸爸的表现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能结合自己画画的体会说说你的理解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爸爸的答话告诉我们应怎样评价中国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认为“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爸爸边画边与孩子们对话,抓住孩子们可贵的提问,一边解答一边传授绘画方法和知识。
郑板桥集文言文及答案
郑板桥集文言文及答案郑板桥集文言文及答案阅读理解。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独画云乎哉!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
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
藐兹后学,何敢妄拟前贤?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________家、________人。
2、解释下列加粗字:浮动()遂有画意()倏()独画云乎哉()自尔()3、翻译句子:(1)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看看你对中国画了解多少?“四君子”是指中国画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郑板桥以写画最为著名,名句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身原在破岩中。
_________,_________。
”5、从板桥题画的态度我们可以怎样理解本文蕴含的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郑板桥集》;郑燮;板桥;清朝;书画家;诗人2、漂浮流动;就;迅速;仅,只;自然3、(1)早晨常起来观察竹子。
这时,烟光、日影、露气,都在疏枝密叶之间飘浮流动。
(2)或浓、或淡、或疏、或密,或长、或短、或肥、或瘦,随手取花,自然形成,它的神韵和生理自然充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竹.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
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
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
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 )
A 余家有茅屋二间(我家)
B 甚凉适也(恰好、刚好)
C 无所师承(老师传授)
D 置一小榻其中(放)
2、解释下面两组加点的字
秋冬之际,取围屏骨于时一片竹影零乱
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3、将下面这句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岂非天然图画乎!
4、从这段文字中,你能读出怎样得生活启示。
参考答案:
1.B 2.①的它②在从 3.这难道不是一幅无然的图画吗柄 4.说明只要留心观察,处处皆有学问并能自学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