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_志光高普考心理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簡述心理學解釋情緒的主要理論,請評論下列的說法: 「男女兩性在情緒的體驗上 沒有多大不月同,但是在情緒的表達上卻有差異」 ,亦請闡述其原因;請以「球賽輸 了」為例,說明東方人(球員)與西方人(球員)可能有的情緒感受,並闡述其原因。
:情緒理論: 詹郎二氏情緒理論(James-Lange Theory of Emotion): 由詹姆斯(James)和郎奇(Lange)所提出,認為情緒是透過身體回饋而引起的,個體知覺 刺激後將引發自主神經系統的興奮和其他身體行動。 坎巴二氏情緒論(Cannon-Bard Theory of Emotion): 由坎農(Cannon)和巴德(Bard)所提出,引發情緒的刺激具有兩個同時的效應,一是透過 交感神經系統引起興奮,另一是經由大腦皮質產生主觀的情緒體驗;即情緒刺激產生生理興 奮和情緒體驗,但兩者不互為因果,且互相獨立自主。 斯辛二氏情緒論(Schachter-Singer Theory of Emotion):
四、媒體報導弊案,相關的當事人針對該事件,各自表述。當事人憶及當時的狀況,重述 該事件(事後記憶的重建) ,每次的說詞都不盡相同。請論述影響個人事後記憶的重建 (post-event memory reconstruciton)之內、外在因素。
:記憶是個重新建構的歷程,因為人類的記憶並非照相機式地捕捉外在世界,無法記住事件發生的 所有細節,而會依據個人的經驗和知識結構去重建記憶的內容,而產生平順化(記住主旨而忽略 細節)、尖銳化(記得或強調某些特殊細節)、合理化(讓訊息簡潔,理念清晰易懂,和個人預 期一致)三個向度的扭曲,導致事後記憶重建的量變(將事實簡化或情節減少)和質變(加油添 醋甚至無中生有)。 影嚮的內在因素:
4 【心理學】精選題庫 由斯開特(Schachter)和辛格(Singer)所提出,強調「生理變化」和「刺激性質」兩方面 的認知是形成情緒的原因。 情緒相對歷程論(opponent-process theory of emotion): 由索羅門(Solomon)提出,大腦職司情緒的中樞部位有特定組織,會在情緒發生時,產生 與此狀態相反的作用。 快樂、驚訝、生氣、厭惡、害怕、悲傷、輕視的臉部表情在文化中具有一致性;男女的情緒體 驗也擁有大致相同的劇本,但情緒表達因受文化的影嚮,個人將情緒經驗,經由行為活動表露 於外,從而顯示其心理感受並藉以達到和外界溝通的目的,會因文化的期待不同而有差異。 球賽輸了,東方球員較易作內在歸因,視為整體榮譽而表現自責;西方球員較易作外在歸因, 認為個人已經盡力而表現較為釋懷。
ຫໍສະໝຸດ Baidu
五、婚姻暴力受虐者不但為施虐者辯護,也為自己的遭遇承擔罪名,且持續待在這種不好 的關係中。請以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dissonance theory)與認知一致理論 (cognitive-consistency theory)說明此現象。
:態度一致性理論(consistency theory)假設個人的態度和行為有保持一致性的動機,若兩者不一 致時,個人會產生內在驅力促使個人改變態度(願意承擔被虐的責任)或行為(繼續留在原關 係中) ,使之恢復一致性。包括海德(Heider)的平衡理論(balance theory) ;奧斯古(Osgood) 和 Tannenbaum 的調和理論(congruity theory)和費斯汀格(Festinger)的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 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由費斯汀格(Festinger)所提倡,個體對同一事物產生兩種或多種認知時,可能因認知之間彼 此矛盾而形成心理失衡的現象,個體為求平衡,會產生動機來改變行為或態度,一般受虐者會 產生誘導性的服從(induced compliance),亦即個人說了或做了與自己態度不一致的言論或行 為時,則會產生認知失調感。此時,如果沒有足夠的理由來為自己的被虐行為辨證 (justification),則態度改變的可能性將愈高。失調的產生源自個人的責任(personal responsibility),個人必須將事件結果歸因於個人內在的因素(被虐是其來有致),則才可能引 發認知失調感。當個人認知失調感雖已產生,但我們仍可藉由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認 為是自己的選擇 , 以強化自我概念的其他面向 , 則維持婚姻的態度將較不會因認知失調而改變 。
三、請評論 Francis Galton,Alfred Binet,Lewis Terman,David Wechsler 及 Robert Sternberg 等學者對智力的測量之看法及貢獻。
:智力是一種綜合性心理能力,以個體所具有的遺傳條件為基礎,在其對生活環境適應時,運用經 驗吸收、貯存、支配知識,肆應變局、解決問題的行為中表現。 傳統的心理測量取向(psychometric approach)即以智力測驗為工具,採相關統計分析的方法, 構成智力的內涵。 生理計量法(biometric method):高爾登(Galton)認為人類一切知識來自感覺器官,他以 感官敏銳度作指標,測量並推估智力高低。 心理年齡(mental age):比奈(Binet)編製比西量表,是世界上第一個智力測驗;比西量 表改採作業計量法,並創用了心理年齡的觀念。 比率智商(ratio intelligence):比西量表經推孟(Terman)修訂而成斯比量表,改用智力商 數(Intelligence Quotient;IQ)來表示。 心理年齡MA 智商(IQ) 實足年齡CA111 離差智商(deviation intelligence):魏克斯勒(Wechsler)創用離差智商(deviation IQ),採 用統計學上標準差的觀念來表示智商的高低,確立個人在團體中的相對位置。 斯騰柏格(Sternberg)為多維取向,認為人類的智力係由三類不同能力所組成: 組合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包括:後設認知能力、吸收新知能力、智能表現。 肆應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包括:適應環境的能力、改變環境的能力、選擇能力。 經驗智力(experiential intelligence)包括:運用舊經驗迅速解決問題的能力、改造舊經驗創 造新經驗的能力。
2 【心理學】精選題庫 社會認知與歸因論的差異 對人知覺的「社會認知」與「歸因論」兩種解釋,在取向有一個基本差異之處: 歸因論的取向是,以對方的行為表現為根據,然後以主觀的感覺為基礎,對行為的原因做推 理性的解釋。 社會認知的取向是,以個人既有的認知結構或基模為基礎,直接就對別人的行為表現做出解 釋。 無論採用何種取向,從觀察者的知覺去解釋對方行為的原因,總是難免有錯誤的。人的行為極 為複雜,行為背後的原因(亦即動機),或許更為複雜;其複雜程度不但不易為別人所能靠推 理獲知,就是連當事人自己也未必清楚瞭解。
七、試述人際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的涵意,及其相關的影響因素。
:人際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指在人類行為中有一種需要和別人親近的傾向,而這種與人 親近的傾向正是形成社會行為中的人際關係和人際吸引的重要因素;其中所謂人際關係則是指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人際關係有兩個方面,人際吸引則是人際關係好的一面,也就是人際間友 誼和親密的基礎。 人際吸引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下列一些層面: 吸引法則(law of attraction): 在我們生活周遭,具有外表吸引力者,常常是眾人注目的焦點,這些外表的吸引力,除了儀 表身材等生理因素外,穿著服飾也是重要的因素。 接近性(proximity): 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人際間的相互吸引,必須有時空接近的配合。換句話說,同個班 級、工作場所,甚至鄰近的居住場所,都有利於彼此間印象的加深。 喜歡的互惠往來: 愛人者,人恆愛之,當我們真心喜歡一個人,而同時對方也能表示他 (她) 對我們的喜歡時, 而有了喜歡互惠的往來。 能力: 人際吸引的另一個因素就是有能力、能幹精明的人,常常會引起眾人的注目,容易成為團體 中的焦點人物或領導者,魅力也就隨之升高了。 態度相似: 芸芸眾生之中,假若有人對事情的看法、辦事的方法、對人的方式與我們自己相似,常常會 拉近彼此的距離,所謂「物以類聚」、「臭味相投」就是這個意思。 需求互補: 「互補」的意思,就是指對方的優點正是我的缺點,對方所擁有的,正是我所缺乏的,這種 互補的關係,往往是友誼尋求的重要因素。上述六個因素,是人際吸引的重要因素,也是在 人際相處時,魅力的來源或是吸引力的源頭,同性相處或異性情感的建立,往往是由於這六 個因素的促動。因此,培養人際吸引力的方法,可以從涵養自己的內涵,注意自己的儀表, 培養興趣專長,鍛鍊能力等方面著手。
【心理學】精選題庫
1
心理學
一、解釋名詞:
精選題庫
社會助長(social facilitation) 。 史促普效應(Stroop’s effect) 。 鎂光燈式記憶(flashbulb memory) 。 人格的特質理論(trait theory of personality) 。
:社會助長(social facilitation) 奧波特(Allport)提出,個人在眾人面前作業,由於眾人注意加強動機,因而表現優於自己單 獨作業的現象。 史促普效應(Stroop’s effect) 當顏色的名稱時,例如「黃」「黑」以綠色、紅色墨水寫出,受試者必須唸出「綠,紅……」 時,他發現他無法阻止自己去唸「黃、黑……」,因為閱讀已經是一個自動化的歷程了,因而 產生了反應衝突,當顏色的名稱例如「黃」和他唸出的字例如「綠」不同時,個體的反應時間 就會變慢。顯示出「反應競爭」和「登錄競爭」的爭論。 鎂光燈式記憶(flashbulb memory) 引人震撼的事件,容易使人留下深刻的記憶,這多半是與個人有關的重要事件。在閃光燈效應 之下所產生的深刻記憶,稱為閃光燈記憶(flashbulb memory) 人格的特質理論(trait theory of personality) 假設人們在各種連續的向度上有不同程度的一般行動傾向(generalized action tendencies) ,特質 使個人行為在不同時空具有連續性,特質可視為引起行為的先天傾向或描述性的向度。 Alloprt 的特質論:將特質視為中介變項,可建立多種刺激和反應之間的關聯 Allport 視特質 為人格的建築磚,為個體性來源,採個案研究的方式來檢視人格特質,將人格結構視為個人 行為的決定因素。 共有特質(common trair) :同一社會文化中,大家共有的一般性格傾向,為人格結構中共 同存有的部分。 個人特質(personal trait) :個人所獨有的性格傾向。 首要特質 中心特質 次要特質
二、請就歸因(attribution)理論,論述人生活在社群中的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 及其相關的行為現象或機制。
:社會認知的意義: 所謂社會認知,就是採用認知結構或認知基模的概念,對個體所得的人知覺(社會知覺) ,也 像對其他訊息處理的過程一樣看待;即以其既有的認知基模為基礎,向他所見到的別人的行為 去核對解釋而產生的。此種說法,雖與「先入為主」或「帶有色眼鏡看人」的說法有些類似, 但在有限的經驗下去觀察陌生人的行為時,此種心理傾向是相當普遍的。
【心理學】精選題庫
3
內隱記憶為非陳敘性的記憶,個體本身不需要覺察或了解,即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記憶系統 會去回憶或學習新事務,但運作後並不能產生有意識的回憶,可分為程序技能 (動作和認知) 、 制約(古典和操作)及外在刺激的促發效果(概念和知覺),小腦為主要儲存部位。唯一影響 內隱記憶的是這項事務是否以前出現過,較不易發生扭曲。 影嚮的外在因素: 外顯記憶為陳敘性的記憶,個體能覺察也能意識到對事實資料的記憶,突文(Tulving)分為語 意記憶和插曲記憶,海馬為主要儲存部位。此部份較易被扭曲,個人的興趣和偏好會影嚮注意 力對記憶的登錄及處理訊息深淺,當記憶被提取或是和新記憶進行整合時,也會改變對該記憶 的提取線索,使記憶變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