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美感和通识教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的美感和通识教育

张隆溪教授在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座上的演讲

思想者小传

张隆溪 1947年生于四川成都,当代著名文化学者。现为香港城市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讲座教授。 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83年赴美留学,1989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受聘于加州大学河滨校区,任比较文学教授。研究范围包括英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中西比较文学、文学理论及跨文化研究。主要著述有《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评述》、《道与逻各斯》、《走出文化的封闭圈》等。

文学的教育功能

通识教育和美,和审美的态度,和对美的追求可以说都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文学中的美感,不仅使我们能超脱,而且更能在无形当中影响我们对人生所取的基本态度,甚至于塑造我们的人格,形成我们的人生价值观念。

在讨论中国文学当中的美感和通识教育的关系之前,我想首先谈一下通识教育这个概念本身。实际上我们理解了什么是通识教育,我们就更能够了解为什么美感即审美情感,在通识教育中是那么重要。

通识教育,或者叫通才教育,在英文里面叫“liberal education”,“liberal”就是自由的意思。讨论通识教育有一部经典的著作,是十九世纪一个叫纽曼的英国人所作,题目叫《大学的观念》。虽然这本书是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写出来的,可是它到现在还是一部经典性的著作。现在在美国,在西方讨论大学的时候,尤其讨论大学高等教育的时候,常常会提到这一本书。纽曼在这本书里,认为高等教育是自由的,就是说大学教育不应受实际利害考虑的限制,不应以功利实用为目的,他认为求知是以知识本身为目的的。到大学里求知是为了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而知识本身就是求知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学了这个知识以后,有什么实际的用途。

在十九世纪,虽然当时有很多发明创造,但那时候的发明创造基本上是在学院以外的实验室或工厂里面完成的。当时大学更多的是注重传统的人文教育。那时虽然也有专门的学院,像法学院、医学院,可是在纽曼看来,大学的核心不在于这类实际的专业知识的培养和训练,而在于人文教育。当然,这个观念在二十世纪看来已经过时了,因为现在在各个大学,实际情形跟纽曼讲的已经差了很多,因为现在的大学,乃至现在的整个社会,都恰恰重视实用价值,像商学院、法学院、理工学院等等,往往是现代大学很重要的部分。

但是如果我们注意到欧美有关大学的讨论,就可以发现,恰恰是过于注重实际,恰恰是人文学科的危机,使现在的大学甚至于现在的社会都陷入了危机。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波克(DerekBok),写过一本书叫《大学与美国的未来》,这本书里特别谈到纽曼的大学观念在当代虽然有很多改变,但是其中基本的一点,就是知识本身是有价值的,这一点还是很重要的。现代的大学虽然超越了纽曼那时候大学的观念,但是也陷入了现代社会本身所面临的矛盾。就大学教育而言,根本的问题就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职业教育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发挥通识教育的作用,使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知识,而且有基本的文化修养;不仅有扎实的学问,而且有超出专业范围之外的广泛的兴趣和好奇心;不仅有冷静的头脑,而且有热情,有理想,有对社会人生的关怀和道德的责任感。换句话说,通识教育,尤其是文学、历史、哲学,所谓文史哲,人文教育的核心,对于完成一个平衡发展的现代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文艺和通识教育之间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讲到艺术和审美,康德在《判断力批判》这本重要的著作当中,给美下了定义,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美应该具有“无目的的合于目的性”。这句话不好理解。在康德看来,美的事物在审美的关照之中是没有实用目的的,我们对它也没有什么实际利害的考虑。可以看出来,纽曼认为知识本身就是求知的目的,康德说美具有“无目的合于目的性”,审美的态度是一种非功利的,没有任何实际利害考虑的观念,这两者之间是有相通之处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来,通识教育和美,和审美的态度,和对美的追求可以说都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在中国传统当中,尤其是儒家的教育思想是比较注重实用的。孔子一生到处奔波,希望能把自己的见解主张得到实际的应用,那当然是非常注重实用的。可是在《论语》的先进篇里有几句非常有趣的话。当时孔子把他的几个学生叫过来,让他们各言其志。有几个弟子说要去做官,管理军队或是政府,孔子都没有太多的评论。其中最有趣的是这么一段话,就是学生当中有一个叫曾点的,他说他想要在暮春的时候,穿上春天的衣服,邀约一些年轻朋友和几个小孩子,一起去河里洗洗澡,在岸边吹吹风,然后一起唱着歌回家。这就是他想做的,而孔子听见这句话,“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就是说,我的想法跟曾点是一样的。

这是《论语》里非常有诗意、非常有文采的一段话,说明在孔子的教育思想里边,除了有实用的,功利的考虑之外,其实也有一种对人文本身的追求。虽然表面说的是什么春天去游玩,这本身并不重要,可是这句话表现出来的精神,就是追求一种自在的态度,是孔子非常赞赏的。难怪诗人陶渊明在《时运》这首诗和诗的序文里,都用了这段话,表示非常赞赏,并且遥想当时孔子和他的学生在一起对话的情形,说自己恨不能回到那个时代,跟他们在一起。所以你可以看得

出来,这样一种超脱尘俗、怡然自得的境界,孔子和诗人陶渊明都曾经追求过。而这样一种境界可以说是一种人文境界。可是文学中的美感,不仅使我们能超脱,而且更能在无形当中影响我们对人生所取的基本态度,甚至于塑造我们的人格,形成我们的人生价值观念。由此可见,注重人文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诗歌的情感表现

文学对于情感的表现,对于想象力的发挥是非常重视的,如果大家从文学作品中意识到这些审美的东西,对于扩大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知识,甚至对整个人的性格的形成都会有很多好处。

假如说通识教育的核心,像我们刚才讲到的,从纽曼的观点到康德对美的定义,这个核心都在于超越眼前直接现实的局限,使人的眼界和胸襟更为开阔,心思更为细致敏捷,情感和想象更为丰富,那么文学和艺术就是能够培养这些特点的最好的途径。尤其是对情感和想象力而言,这正是文学艺术所擅长的。

在中国古代,从《诗经》到《楚辞》都有很多对于事物非常细致的观察;至于想象,尤其在《楚辞》里面,就有很多神话,有很多对于神话人物的想象的描述。关于诗歌的情感作用,在中国传统文论当中也讲得非常多。例如在中国传统文论中比较早也比较重要的一篇,是所谓《毛诗序》,里边就特别强调诗之起源是人的心志和感情,有了情感以后,就有语言的表现,这就是诗歌的起源。从人的情感的角度来讲,在钟嵘的《诗品序》里说到诗是可以“动天地,感鬼神”的,有最大感动力量的,没有超过诗的了,这显然跟《诗序》的说法有联系,是从那里来的。

陆机的《文赋》提到“诗缘情而绮靡”,对情的注重更成为中国文学和文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诗在根本的意义上是由情感而起的,但是要写出好的诗来,在情以外还要有好的思想、深厚的学识,再加上写作的才能和实质性的内容,这样就把诗的起源和写作讲得比较全面了。感情要真切而充实,不能是无病而呻吟的,这就是《文心雕龙》里面讲“为文而造情”和“为情而造文”的区别。不能够为了文章漂亮而去造出无病呻吟的文字,而应该为了表达情感而创造出诗的文字来,为了表现人的情感而写出文学的作品。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历代对情感能够打动人的原因有很多论述。

关于情感的问题,西方的文学理论中当然也提到得很早。比如说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讲到悲剧的时候就提出,悲剧能够净化人的两种感情,就是恐惧和怜悯。这当然就是从文艺作品跟人的情感之间的关系来讨论问题。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