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研究
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研究——以贵阳市为例
接 纳外 来 农 民工 子 女 i 9 3 9人 。” 民 工子 女 目前就 学 状 况 有 喜 也 校 的综 合 成 绩 和 升学 率等 问题 。 反 应 ,公 立 学 校 对借 读 生 的考 农 据 “ 借 有 忧 。喜 的是 目前 我 市 为 农 民 工 子 女 进入 公 办 学 校 入 学 实 施 优 惠 试 成 绩 不 记 人 教 师 的教 学 考 评 中 . 读 生 学 好 学 坏 都 与 教 师 的教 政 策 。市教 育 行 政 管 理 部 门专 门 作 出 规定 ,从 2 0 “ 0 4年 9月起 , 凡 学 业 绩 和 利 益 不 相关 。” 因此 教 师 不 拿借 读 生 当 自己的 学 生 看 , 对 进 城 务 工 就 业农 民 工 子 女 就 读 公 办 中小 学 的 , 始 年 级 学 生 凭 父 其 学 习放 任 不 管 , 者 干 脆 不 接 纳 农 民工 子 女 人 学 。这 样 也 造 成 起 或 母 身 份证 等 相 关 材 料 证 明 进 行 登记 , 收 借 读 费 。” 免 同时 还 要 求 公 办 学 校 敞 开 大 门 , 纳 农 民 工子 女入 学 。 令 人 担 忧 的 是 虽 然 政 策 接 了农 民工 子 女 就 学 困难 , 教 育 权 利不 平等 。 受 3 解 决 农 民 工 子 女就 学 问题 的对 策 、
近年来 。农 民工 子女 就学 难 的 问题 虽 然 已逐步 引起 了贵 阳市各 级 党委 、 府重 视 和社 会各 界 的关 注 , 阳市 的教 育部 门及 有 关 部 门 政 贵 23 教育 公 平 发 生 偏 差 _、 部 分 学 校 和 老 师 由于 各 种 原 因歧 视 农 民工 子 女 学 生 , 者 以 或 非 也做 了 大量工 作 , 还是 收 效甚 微 。因此 , 但 有效 解决 农 民工 子 女 就学 各 种 理 由拒 绝 农 民工 子女 入 学 , 法 无 情 地 剥 夺 了农 民工 子 女 学 问题 . 国家的可 持续 发展 和和谐 社会 的构 建有着 深远 的意义 。 对 生 与 城 市 学 生 同 等 的 教育 权 利 。 样 不 仅 会 给 农 民 工 子 女就 学 带 这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研究
子 女
是 从 19 9 8年 前 后 开 始 的 。目前 学 术 界 对 农民 工子 女 义 务 教 育 问 题 研 究 主 要 集 中 在 以 下 几 个 方面 :
在 现 状 描 述 方 面 , 艳 认 为 , 着 全 国 免 除 城 市 义 务 教 育 阶 宋 随 段 学 生 学 杂 费 政 策 的 实施 ,两 为主 ” 策 中 的 一 些矛 盾 凸 显 。 “ 政 如 经 费 投 入 责 任 主 体 不 明 , 方 教 育 财 政 压 力 巨 大 ; 乏对 打 工 子 地 缺
困难 ,两 为主 ” 策 有 待 完 善 。 “ 政
针 对 这 些 问题 ,学 者 们 提 出 了许 多 对 策 。贾 波 和 王 德 清 认 为 ,要 建 立 中 央 财 政 对 农 民 工 子 女 义 务 教 育 的专 项 转 移 支 付 制
的 加 剧 ,0 9年 统 计 数 据 显 示 , 内 义务 教 育 学 龄 流 动 儿 童 的数 20 国 量 在 10 2 0万 以 上 。如 何 保 障 这 个 庞 大 群 体 的受 教 育权 , 摆 在 是 中 央 政府 和地 方政 府 面 前 的 一道 难 题 。 针 对 农 民 工 子 女 义 务教 育 问题 ,9 7年 国 家 出 台 暂 行 办 法 , 19 允 许 流 入 地设 立简 易学 校 。0 1 《 务 院关 于基 础 教 育改 革 与 20 年 国
农 民工
一
闻题 的研 究
( 南昌大学 公共管理 学院 江西 南 昌 3 0 3 ) 30 1
【 摘要 】 民工子女义务教 育问题是 我国m J 化和城 市化进 农 , k
程 中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在 城 乡 中转 移 的 伴 生现 象 。 虽 然 政 府 出 台 了“ 两为主” 策、 费义务教 育政 策等一 系列政策 , 农 民工子 政 免 但
《2024年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研究_一个发展主义的研究框架》范文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研究_一个发展主义的研究框架》篇一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研究_一个发展主义的研究框架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渐凸显。
这些孩子由于家庭背景、地域差异等因素,在融入城市教育体系中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以发展主义为研究框架,深入探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现状、问题及解决路径,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涉及教育公平、社会融合、人口流动等多个领域,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从发展主义的视角来看,教育不仅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因此,研究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问题,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社会融合度、推动人口流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本文以发展主义为研究框架,采用文献分析、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现状、问题及解决路径进行深入研究。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框架:以发展主义为指导,分析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历史背景、现状及发展趋势。
2. 现状分析: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分析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现状,包括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质量、学生心理状况等方面。
3. 问题剖析:针对现状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其原因,包括政策制度、教育资源、文化差异等方面。
4. 解决路径: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措施,以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融入和发展。
四、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现状当前,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教育资源配置不均,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区,导致农民工随迁子女难以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
其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此外,由于地域差异、文化差异等因素,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融入城市教育体系中面临诸多困难。
五、问题分析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问题,本文从政策制度、教育资源、文化差异等方面进行剖析。
首先,政策制度方面存在不足,如户籍制度、教育政策等未能充分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权益。
新时期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新时期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弱势群体【中图分类号】g640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进城生活和学习。
相对来说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可能是基础教育领域相对来说是最薄弱的一个部分,所以怎么样能够改善他们的教育环境,能够让他们接受有质量、很好的教育是我们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
农民工子女教育是随着改革开放,以及我国社会发展变革过程当中逐渐显现出来的问题。
从表面看是一个教育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社会问题。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
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
有学者认为,这100万游荡在城市街头的失学农民工子女,他们耽误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会成为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尽快解决。
”农民工子女”包括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子女”和留在家中的”留守子女”。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在对北京、深圳、武汉、成都等9个大城市流动儿童教育情况调查,流动儿童失学率仍然较高,达到9.3%,近半数的流动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
其中,北京流动人口子女中,小学阶段入学率为9%,初中阶段仅为20%,有相当多数量的外来学龄人口面临就学困难。
我国农民工的流动子女在城市入学难,失学率高主要表现为:手续繁琐、借读费高、升学不能衔接。
此外,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或农民工子弟学校上学学习质量都存在问题。
在城市的各级各类正规学校中,流动人口子女常常被视作特殊学生不能对其实施与当地户籍人口子女同等待遇和平等的教育。
如他们的成绩不纳入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之中,教师往往也不太注意他们的学习情况等。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既有国家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个人自身的素质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中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评析-教育文档
中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评析文献标示码:A一、从无到有:中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演变回顾我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它是伴随着我国“民工潮”的出现而出现的。
我国“民工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为止仍方兴未艾。
作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城市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城市中却处于一个弱势群体的地位。
更为悲哀的是,他们的子女在城市求学的道路亦是十分的艰辛。
80年代,国家严格限制农民工子女大规模流动,农民工子女被排斥在城市义务教育体制之外。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多以办简易学校以自救。
但是当时社会环境封闭性所限,农民工进城务工多以“单身打工”为主,因此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还未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但是随着农民工人数的大规模增长,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凸现。
为此,国家在十年之中颁发了一系列政策,为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差别对待的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1996-2000) 1996年,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1998年,原国家教委、公安部联合制定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
这两个文件的宗旨均在于维护流动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必须以户籍所在地政府为主接受教育的壁垒。
尤其是《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主要由流入地政府承担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责任,但是规定“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在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借读为主,也可由民办学校、全日制公办中小学附属教学班(组)以及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简易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这就使得一些公立中小学举办“外地班”、“民工子女班”招收流动人口子女“有法可依”。
其所规定的对农民工子女收取借读费,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以接纳农民工子女等措施带有明显的歧视色彩,差别政策理念仍然很明显。
第二阶段:“两为主”的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2001-2002)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首次正式提出流动人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途径,即“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这两个基本原则至今仍然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
浅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青年 与社会
浅析农 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杜 美娟
( 延安 大学 政 法学院 ,陕西 延安 7 1 6 0 0 0)
【 摘
要】 文章 以农 民工子女教 育 问题 为研 究对 象 ,针对 相关 问题 进行 了讨论 ,文章 首先分析 了农 民工子女教 育的现
状 ,然后 阐述 了出现农R J- 子女教育 问题的原 因,最后提 出了解决这一 问题 的措施 。
【 关键词 】 农民工子- k - ;教育; 现状
关于农 民工子女 的教 育问题 ,以前在网上和 电视上也看 到过 一些 相关的文章和节 目,因此对其 大体的形成有一定 的 了解 ,觉得在当代农 民工 中,这是一个 很重要而且很普遍 的 问题 。 农 民工 子女教 育现状 ( 一 )“ 高学 费”与低 收入 困扰上学 。过去 ,由于城市 政 府对 待城市农 民工 的基本政策是控 制和管理而不是服务 ,农 民工子女的上学 问题并没有 引起 相关人员的注意 ,基本 的解 决 措施 是农 民工 与其 所在城 市 的相关 公办 学校 之间协 商解 决, 一般是 由家 长向学校缴纳一定 数额 的“ 赞 助费” 或者叫“ 捐 资助学费”等等 。而工 资水平 相对较高 的城市 ,教学条件好 的学校 ,所缴纳 费用相对 较高 ,同一所学校里 ,则是 随着 城 市 工资水平的增加和要求入学 的农 民工子女人数 的增加 ,收 费标 准也随之增涨 。高收费 、 乱 收费 , 农 民工子女上不起学 , 城市农 民工生活 困难 ,大量适 龄农 民工子女失学等现象 和问 题摆在 了每一个人 面前 。因此 ,这一问题引起 了有关部 门的 重视 ,城市政府开始 了对 城市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校 上学收 费的制度化管理 。一 般地方城市政府都 明文规定 , 禁 止向学 校有关学生收取高额 “ 赞 助费”等 ,并且规定学校可 以向入 学的农 民工子女收取一定数额 的“ 借读 费” 。 到了 2 0 0 3 年9 月,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 了教育部等 6部 门 《 关于进一步做好进 城 务工就 业农 民工 子女义 务教育工作 的意见 》 ,明确提 出流人 地政府财政部 门要对 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 民工子 女转 多的学 校给予补助 。随后 , 各地纷纷取消 了专 门针对城市流动 的 “ 借 读费” 。但是 , 此后 , 各地学校 又刮起 了一股 “ 自愿捐款” 、 “ 资 源赞助” 的狂潮 ,这无 疑又给城市农 民工增加 了负担 。甚 至 有些农 民工表示 , 他们宁愿像 以前一样按规定交纳 “ 借 读费” 。 ( 二 )生活质 量 的差 异 ,导致教 学 困难 。很 多农 民工 子 女 以前在老家上学 ,由于当地教学条件较差 , 教育质量不高 , 以及缺少来 自家庭 的学习指导和监督 ,学 习基础较差 ,进 人 城市学校学 习 ,很 可能出现跟不上 的现象 。并且 ,由于来 自 农村 ,他们 的家庭 出生 、各种生活 习惯 以及学 习成绩 等都与 城里 的孩子有很 大的差异 ,他们常常感觉低人一 等。常常容 易受到 同学甚 至个别老师 的歧视 。在学校有些学 生特别是一 些家境好 的同学 总是喜欢炫耀 自己家庭 的富有 ,嘲笑流动儿 童的衣服不入 流甚至 由于他们 的家乡 口音较重在 课堂发言也 会引来老师 和同学的嫌弃 。这一系列 的问题再加 上学 习成绩 较差 ,一时跟不 上而导致 城市农 民工子女 学习上 缺乏信心 , 压力过大 ,厌学或辍学等 问题甚至导致犯罪 。 ( 三 )公办 学校 办学 难。 由于在 现行教 育投 人体 制下 , 各地义务教 育经费主要 由地方政府 承担 ,他 们通常没有考虑 到农 民工子女 的义务教育经费需求 , 并没有任何准备和安排 , 常常是超负荷 ,显得 力不从心 。特别是一些地方 , 财 政本 来 就很紧张 , 本地城市孩子 的教育经费就 已经让政府支撑不住 , 来 自农 民工 子女的教育经费则无疑成为压死骆 驼的最后一根 稻草 。 更何况 , 有些城市流动儿童动辄几十上百万 , 客观地说 , 相 比过 去 ,确实给城市政府增加 了不少 负担 。 自从 。公办学
农民工子女教育_政策选择与制度保障——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及政策建议
农民工子女教育_政策选择与制度保障——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及政策建议近年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备受社会关注。
作为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特殊群体,农民工子女面临着诸多教育困境。
调查分析显示,这一问题涉及政府政策选择与制度保障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1. 教育机会不平等:由于户籍限制和城市政策限制,农民工子女享受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
他们难以进入城市优质学校,只能就读于农村或城市的“小规模学校”或“离岗式学校”。
2. 教育质量低下:就读于农村或离岗式学校的农民工子女,由于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育资源匮乏,教学质量普遍较低。
他们与城市孩子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影响了他们未来发展的机会。
3. 心理健康问题:农民工子女常常面临父母长期分离、亲情缺失和同伴社交不畅等问题,导致他们容易产生孤独感、焦虑感和自卑感。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1. 制度性问题:户籍制度和城市政策的限制导致农民工子女难以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制度性问题是根本。
2. 资金支持不足:农民工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缺乏足够的经济支持,无法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条件给孩子,资金问题是制约因素之一。
3. 保障制度不完善:现有农民工子女教育保障政策的层层落实存在问题,监管不力、执行不到位,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
三、政策建议1. 降低户籍和城市政策限制:建立跨地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允许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读,并享受与城市孩子平等的教育机会。
2. 加大财政投入: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经费,确保农民工子女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条件。
3. 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农村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确保农民工子女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4. 建立全面的保障制度: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保障政策,加强政策落实和监管,确保政策能够真正惠及到农民工子女。
在推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都有各自的责任。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
活 费 , 民工 家庭不 能拿 出足够 的钱 让 自己的子 女进入办 学条件 农
较好 的 公办学 校读 书 , 能勉 强进 入 各方面 条件 都比较差 的农 民 只 三 、 策探 讨 对 ( ) 一 改革 户籍制 度
根 据 中国九城 市 流动 儿童状 况调 查结 果显 示 , 动儿 童中没 有上 工 子弟 学校 就 学 , 至无 法 正常就 学 。 流 甚
作者简介: 李雪, 李健美,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 硕士研 究生, 研究方向: 应用社会学。 ’ 中图 分类 号 : 4 7 G 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0909 (020 —4-1 10・5 22 1)1 5O 2
农 民工 子 女教 育存 在 的问题 学现 象频 繁 发 生。农 民 工家庭 收入 , 活水平 低 , 去必 需 的生 生 除
( ) 强公 办 学校 与农 民工子 弟学校 的 交流合作 三 加
公办学 校的办 学条 件要 比农 民工 子弟 学校优越 一些 , 要完 全 不 断促 进 公办 学校 与农 民工 子 弟学校 的合 作 。 明确地 讲 , 为具 有城 市户 口的人 的共 产 品 , 而农 取 缔农 民工子 弟学校 是 不现 实 的, 因此 我们 要通 过政府 的管理 ,
一
、
( ) 一 农民工子女失学问题严重
我 国的流 动人 口大 约 1 . , 民工 随迁 子 女接近 20 万 。 2亿 农 00 学 的 人数 占 6 5 失 学的人 数 占 24%。 . %, 8 . 5 可见 , 国有 接近 10 我 0 万 农 民工子 女不 能及 时入 学, 而在 教 育阶段 农 民工子 女失 学人数
逐 步建 立与市 场经 济 发展相吻 合 的户 籍制度 , 改变教 育体 制
浅析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摘要】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家庭背景不同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城乡差距导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以及缺乏社会支持和心理关怀等方面。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当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改善教育资源,并建立健全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保障机制。
全社会应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制度,为每个孩子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实现教育公平。
【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家庭背景、城乡差距、教育资源、社会支持、心理关怀、政府投入、教育保障机制、制度完善、教育机会、公平化。
1. 引言1.1 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面临着诸多教育问题。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中的比例逐年上升,但他们在接受教育方面却存在着不公平现象。
由于父母的劳动条件和家庭收入比较低,很多农民工随迁子女无法像城市孩子那样享有良好的教育资源。
在城市学校中,农民工随迁子女往往面临着就读证明难、入学难、就学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些不公平现象使得农民工随迁子女在义务教育上面临较大困难。
农民工随迁子女也存在因父母长期工作而缺乏家庭陪伴、心理关怀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其学业和健康成长。
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现状,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有效的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让每个孩子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1.2 公平问题的出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民工人数的不断增加,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为了更好地照顾子女,经常将子女随迁至城市,但由于其家庭背景与城市户籍居民的差异,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时往往面临着各种不公平待遇和困难。
这些不公平主要表现在教育机会不平等、教育资源不均衡以及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关怀。
由于农民工家庭经济条件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距,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教育机会方面往往处于劣势地位。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梗阻的实证研究——以珠江三角洲D市为例
一
、文 献 回 顾 与 来自 题 提 出 关 于 进 城 务 工 农 民 随 迁 子 女 的 义 务 教 育 问 题 , 中 央
政府在 《 国务 院办 公 厅 转 发 教 育 部 等 部 门 关 于 进 一 步 做
好进城 务工 就业 农 民子 女 义务 教育 工 作 意见 的通 知 》
公 办 学 校 为 主 ” 的 要 求 。D市 地 处 珠 三 角 洲 腹 地 ,是 广
东 省 乃 至 全 国农 民工 主要 聚集 地 之 一 。2 0 0 1年 以来 ,该
( 以下 简 称 《 见 》 意 )和 新 《 务 教育 法 》 等 系 列 政 策 与 义
法 规 中 明确 了 “ 入 地 政 府 ”与 “ 人地 公 办 学 校 ” 为 流 流
市 义 务 教 育 阶 段 农 民 工 子 女 人 数 以年 均 5万 多 人 的 速 度
珠 江 二 角 洲 是 义 务 教 育 阶段 农 民 工 子 女 数 量 较 多 的 三
地 区之一 。截 至 2 0 0 7年 ,广东 省 的 义 务 教 育 阶段 农 民工 子 女 数量 约 为 2 4万 ,其 中 ,7 .%的 农 民 工 子 女集 中在 4 86 “ 三 角 ” 地 区 7市 珠 ( 1 . 共 91 9万 人 ) 根 据 《 见 》 等 。 意 相 关 政 策 的 规 定 ,主要 由流 入 地 政 府 与 公 办 学 校 承 担 农
急 剧增 长 .截 至 2 0 0 7年 底 ,在 D市 接受 义 务 教 育 的农 民 工 子女 人数 已增 至 4 . 人 . 占全 市 中小 学 在 校 生 人 数 37万 的 6 %;其 中 ,在 该 市 公 办 学 校 接 受 义务 教育 的 比例 仅 3 为 2 .%,远 远 未 能 达 到 中 央 的 政 策 要求 94 ( D市 数 据 源 自该 市 教 育 局 .下 同 ) 。本 文 以 D市 为个 案 .对该 政 策 执 行 的梗 阻 问 题进 行 “ 深描 ” .并提 出对 策设 想 。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负担政策的理论、实践与改革
政府负担 , 地方性公共产品应 由地 方政府负担。
义务教育的产 品属性有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是
公共产品 , 有人认为是准公共产 品。从外溢性角度看 , 在社会经济发展 比较平稳或成熟 的国家 ,人 口流动率
不高 , 义务教育更多属于地方性准公共产品 ; 在社会经
济发展迅速 、 口大规模流动 的国家 , 人 义务教育 的外溢
教育与经济
21 0 0年第 1 期
农 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负担政策的理论 、 实践与改革
袁连 生
( 北京师范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北京 107 ) 085
摘
要: 进城农 民工 子女 的义务教 育具有跨 区域 、 国性准公共产 品的属性。 全 中央政府 制定的 由流入地政府承
担管理和经 费责任 的政策 , 导致各种地 方模 式的 出现和最终 责任下移到 区县政府 。区县政府规避经 费负担和公办 学校 的 自利行为 , 农民工子女进入公 办学校 面临很 多困难 。 使 现行政策存在设 计不完善 、 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应该 建 立中央和地 方共 同分担、 市政 府为主的经费 负担体制 , 范公 办学校 的农 民工子女入 学、 省 规 收费和资助制度 , 建 立对农 民工子女学校的财政投入机制 , 尽早形成政府 出资 、 全体农 民工子女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的经费保 障制度 。 关键词 : 民工子女 ; 农 义务教 育; 经费负担政策 ; 改革
8
中央政 府 是 中国多 数公 共政 策 的倡 导者 和制定
者。 民工 的大规模进城 , 农 是推动 中国经济增长 的关键
管理 职责。 流动儿童 以在全 日制 中小学借读为主 。 文件
没有对 政府 承担 流 动儿 童义 务教育 经 费进行 任 何规
农民工子女教育支持与就学机制
农民工子女教育支持与就学机制引言近年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备受关注。
因为城市的农民工往往没有稳定的居住地,他们的子女面临着就学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了农民工子女教育支持与就学机制。
本文将对农民工子女教育支持与就学机制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政府政策与资助政府一直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资助措施,以支持他们的就学。
其中最重要的政策是农民工子女就学补助政策。
这一政策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了资金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学费、书本和交通等方面的负担。
此外,政府还设立了农民工子女教育专项资金,用于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学习条件,提升他们的教育水平。
二、学校资源和设施建设为了方便农民工子女的就学,各级政府加大了学校资源和设施的建设力度。
他们建立了一批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提供与城市公立学校相似的教育资源。
这些学校不仅提供规范的教育环境,还设有校车,方便农民工子女上下学。
此外,政府还组织了一些义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将城镇学校的师资力量和课程资源共享给农民工子女。
三、教师培养和支持教师是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确保农民工子女能够得到优质的教育,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教师培养和支持计划。
例如,政府开展了农村教师培训项目,提供师范教育和继续教育,培养更多的教师投身于农民工子女教育事业。
此外,政府还制定了一些奖励政策,激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从事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四、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除了政府的支持,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许多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投入到农民工子女教育支持与就学的工作中,提供各种帮助和支持。
他们组织了义务辅导班,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学习辅导;开展了暑期或寒假支教活动,给农民工子女带去丰富多彩的教育体验;捐赠书籍和学习用品,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学习条件。
五、问题与挑战尽管农民工子女教育支持与就学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
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围绕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展开研究,分析了他们面临的教育现状和影响因素。
通过对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和政府政策缺失问题的探讨,提出了加强政策支持、完善教育资源配置以及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等对策。
文章认为,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与公正。
建议政府加大对这一群体的政策支持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并加强家庭教育,以促进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发展,推动社会公平与人才培养。
【关键词】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对策探讨,教育资源配置,政府政策,支持,家庭教育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工作,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携家带口,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城市。
这些进城农民工子女面临着义务教育问题,他们与城市户籍学生在教育资源的分配、入学政策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公平现象,这就引发了关于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研究。
城市化带来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挑战。
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时,面临的诸多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有些农民工子女可能无法顺利进入城市的学校就读,甚至有的孩子因为家庭困难只能辍学,这使得他们的教育权利受到侵犯。
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围绕着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展开探讨,分析其现状和问题所在,探讨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和建议。
的内容就是为了引出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研究,为后续内容奠定基础。
1.2 研究意义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这一问题涉及到城乡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等多方面因素,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有以下几点意义:进城农民工子女作为城乡结合部的特殊群体,其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综述
热点话题 ,讨论该问题 的调查报告 、理论 文章 、新闻报道 和评论也越来越多 。本 文将从农 民工 “ 流动子女一 留守子
女 ”维 度 和 “ 庭 教 育 一 学 校 教 育 一 社 会 教 育 “ 维 度 对 学 家
界在该领域 的研 究做一 梳理 。
一
口子女教育问题调 查 研 究 》等。20 0 1年 以后 ,农 民工子
维普资讯
20 0 6年 3月
河 北大 学成 人教 育学 院学 报
J u n l fAd l Ed c to fHe e ie st o r a u t u a in o b iUnv r iy o
M a . 2 06 r 0
和社 会 教 育 研 究 少 {三 是 制 度性 分 析 多 ,对 文 化 隔 离和 歧视 的 现 实 关 注 少 }四 是 关 注 现 实 的 紧 迫 问题 多 ,
前瞻性研 究少。
关 键 词 :农 民工 子 女 ; 学校 教 育 ; 寥 庭教 育 ;社会 教 育
中圈分类号 :G 0 0 1 4 .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4 1 2 0 ) 10 4 —3 0 86 7 (0 6 0 —0 40 人 口状况及其对教 育影 响的分析 》 、署 名研 究组的 《 天津
近年来 ,农 民工 ( 多研 究 者使 用 “ 动 人 口”概 许 流 念) 0子女教育 问题成 为政 界 、学术 界 和社 会媒 体关 心 的
学 术 界 对 农 民工 子 女 教 育研 究 中 发 表 的 成 果 看 ,我 们 发 现 当前大多数研究多集 中于居住在城市的 “ 流动子女 ”教育
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 查报 告》和 吕绍青与张守礼 的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阻滞研究综述
民工子女 超过 3 人 。6 国《 务 教育 法 》 定 , O万 _我 义 规
义务 教育 阶段 的适 龄 儿 童 应 在 户 籍 所 在 地 就 近 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成 为农 民工 的重 大难题 。以是否 流动 为标准 进行 划
分 , 民工 子女 可 以分 为 “ 农 留守儿 童 ” 流 动 儿童 ” 和“ 两种类 型 。前者 留在 农 村 , 者 随父 母 进城 。本文 后 的分析 对 象 是 后 者 。关 于 后 者 , 界 还 有 “ 民工 学 农
父母进人 城 市的 6—1 义务 教育 阶段适 龄儿 童约 4岁 有 7 5万人 。 在地 区数据 方 面 , 广州市 统计 局 的 6 据
估算 ,0 4年广 州市 6—1 20 5岁 的适 龄农 民工 子女 约
同仁 , 障 教 育 公 平 。但 是 , 保 即使 中 央 政 府 三令 五
文 献在 研 究 方 法 、 究 角度 与研 究规 范性 方 面存 在 不足 。 研 关键 词 : 民 工 子 女 ; 农 义务 教 育 政 策 ; 滞 阻 中 图分 类 号 : 4 0 18 G 0— l.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 17 2 1 ) 1 0 1 一O 10 9 0 (0 0 0 ~ 0 1 6
用偏 高 , 民Z 子女学校的办学水平低。学界普遍认 为, 农 - 阻滞的原 因在 于政 策设 计的缺 陷, 政策执行 遭遇制度 和体 制障碍 , 政策资源不足以及利益 ; 中突 为提 高政策执行效果 , 必须要 改革 户籍制度 , 改革“ 以县 为主 ” 的教 育投入体 制, 推行“ 教育券” 制度 , 建立在居 住地 就近入 学的制 度, 立全 国性 电子 学籍 信息 系统。对于本 问题 的研 究, 建 现有
城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中 图分 类 号 : 2 G6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23 9 ( 0 8 1—2 20 1 7—1 8 2 0 ) 10 9 —2
教 育 公 平 是 全 民 教 育 的 灵 魂 。 没 有 教 育 机 会 的 均 等 , 付 起 孩 子 的学 习 费 用 呢 ? 王 某 , 在 某 小 区 附 近 开 一 个 杂 现
就 业 农 民子 女 有 3万 多 人 , 市 区 6 在 O多 所 小 学 中 , 大 多 数 绝
了一 定 的 优 惠 , 行 “ 免 一 ” 政 策 , 证 困 难 家 庭 子 女 实 两 的 保 不 因 经 济 贫 困 而 失 学 。 但 是 , 城 市 上 学 所 需 的 必 需 生 活 在 费用 相 对 农 村 高 出 许 多 , 对 于 经 济 能 力 不 强 的农 民 工 来 这
就谈 不 上 社 会 公 平 。农 民 工 子 女 教 育 问 题 一 直 是 我 国实 施 货 铺 。 他 家 4 孩 子 现 均 就 读 一 个 定 点 学 校 。 以 前 , 孩 个 4个 义 务 教 育 的难 题 , 照 义 务 教 育 法 的 规 定 , 家 、 会 、 校 按 国 社 学
农 民 工 的 辛 勤 劳 动 。然 而 , 前 农 民 工 子 女 就 学 问 题 日益 当 成 为 各 级 政 府 的 一 项 重 要 工 作 , 果 不 加 以 解 决 , 会 发 展 如 将
成 为 一 个 突 出 的 社 会 问题 。
价 上涨 , 活费用越 来越高 , 紧急 的时候还是 不够维持 。 生 到 近 年 来 农 民 工 子 女 定 点 学 校 在 上 级 领 导 的 支 持 下 环 境 大 有 改 善 , 源 日趋 上 升 。对 于 特 别 困 难 的 学 生 , 是 每个 公 民的 基本权 利 , 而 然
广东省农民工子女教育优待办法的实施细则
广东省农民工子女教育优待办法的实施细则一、背景为了促进广东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发展,提高其教育水平,广东省制定了农民工子女教育优待办法。
本文档旨在对该办法的实施细则进行说明和解释。
二、优待对象广东省农民工子女教育优待办法适用于广东省户籍的农民工子女。
农民工子女必须符合以下条件才能享受优待:1. 年龄在6岁至18岁之间的未成年人。
2. 至少一方为农民工的子女。
3. 具备广东省户籍。
三、优待内容根据广东省农民工子女教育优待办法,优待内容包括:1. 免费义务教育:农民工子女享受与广东省户籍学生同等的义务教育待遇,不受学杂费等教育费用的限制。
2. 伙食补助:农民工子女在寄宿学校就读期间,享受与标准生伙食费补助同等的额外补助。
3. 学费资助:农民工子女在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就读期间,享受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等的学费资助。
4. 奖励政策:对考入重点高中、大学的农民工子女,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资助。
5. 教师培养:优先选拔农民工子女就读师范类大学,鼓励并提供相应的资助以培养更多的农民工子女为教师。
四、资金保障为确保广东省农民工子女教育优待办法的正常实施,广东省政府将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教育优待相关的支出。
资金来源包括政府预算拨款、社会捐赠和其他合法渠道,确保教育优待政策的长期有效性。
五、监督与反馈广东省相关教育部门将负责对农民工子女教育优待办法的实施进行监督和评估。
同时,广东省将建立一套监督反馈机制,接收社会各界对农民工子女教育优待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优待政策。
六、附则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如对本办法的解释和实施出现争议,则由广东省教育部门最终解释。
以上即为《广东省农民工子女教育优待办法的实施细则》的内容要点。
希望本办法能够切实提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待遇,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感谢各界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关注和支持!。
农村初中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研究
农村初中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其中不少是农民子女。
他们进入了城市,开始接受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也开始接受城市教育。
然而,由于他们的出身和家庭背景不同于城市孩子,他们存在着很多的适应困难和教育问题。
本文着重探讨了农村初中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及其现状。
1.文化习惯差异。
农村初中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文化背景与城市孩子有很大的差异,这就使得他们在学习、生活和社交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
例如,农民子女往往习惯于受到父母的指导和管理,而城市孩子则更加独立和自主。
2.学习成绩差距。
农村初中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由于学习的基础不同,往往在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这为他们在学校中的学习和交流带来了困难,更加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帮助。
3.心理压力大。
农民子女进入城市学校受教育的这个过程中,面临着比城市孩子更多的心理压力。
他们往往担心自己的社会地位,自卑与自尊的矛盾,甚至还可能受到歧视和排斥。
4.家庭经济条件不理想。
大多数农村初中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家庭的经济状况都不是很理想,一些孩子需要自己工作,在时间管理和精力控制上存在困难。
有时候还要担心家庭生计的问题,无法专心学习。
1.政府解决问题的努力。
政府出台了许多扶贫计划和优惠政策,以解决农民子女教育问题。
例如,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给予家庭贫困学生资助、降低学杂费等政策。
2.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的倾斜。
政府和社会各界逐渐意识到农村地区的教育问题,开始向农村地区倾斜教育资源。
3.城市学校教学改革。
城市学校也在尝试对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使得更多农民子女也能获得利益。
例如,开设补习班和特色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会自我管理,以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教育平台的搭建和运作。
许多教育平台的搭建和运作为农民子女教育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通过网络通讯等技术手段,农村地区的孩子们可以和城市孩子参加相同的教育活动,辅助学习和提升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鬯坠
农 民 工 子 女 —丽
T
墅 一
摘
筹 行 究。 执 研
口 周 佳
I
要 : 关于进一 步做好进城 务工就 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的意 见 》明确 了 “ 《 由流
入地政府 负责, 以全 日 制公 办 中小学为主” 解决进 城务工就 业农 民子女义务教
入地政府各相关部 门的工作提 出了具体 的要求 ,包括
地方教育行政 部门 、 公安部 门、 发展改革部门 、 财政部 门、 劳动保 障部 门 、 主管部 门 、 价格 社区派出机构等等 。
保持一定 的敏感 。比如 ,十届人大三次会 议召开 。温
家宝总理在 《 政府工作报告 》 中强调 , 农业 、 农村 、 农 民问题仍然是政府工作 的重中之重 ,调整国民收入分 配 比例 ,“ 工业反哺农业 ,城 市支持农村” 。这一 提法 就为 “ 流入地政府负责”农民工子女接 受义务教育 提 供 了新 的依据 ;“ 以人为本”的理念 , 就使得 以 “ 办 公 学 校入学率 ”为标准来评价 “ 两为主”政策执行效果 显现出不足 ,使进城务_ 就业农 民子女受教育环境得 “ J 到 明显改善 ,九年义务教育普 及程度达 到 当地水平 ” 成为重要 的政策 目标 。
育 问题。但政 策的出 台不等 于 问题 的解决。本文从政 策执行过程 分析 入手 , 讨
论 当前贯彻 《 意见 》的情 况如何 ? 困难何在 ?需要 什 么新的 思路 、 策和措施 政
这 三 个 问题 。
关键词 :农 民工子女; 义务教 育政 策;政策执行研 究
教育优先发展 的战略地位 ,不 仅要通过各方面政 策充分地 体现 出来 , 而且要 反映在具体政策 的执行上 , 对 农民工 子女义务 教育问题 的重视也不例外 。20 年 03 9 , 月 由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 制定 的 《 关于进一步做好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 工作 的意见 》 以下简 ( 称 《 意见 》 ,把 占流动儿童少年绝大多数 、处于弱势 ) 地 位的 “ 民工子女 ” 从 “ 农 , 流动儿童少年 ”群体 中单 独 提出 、突出强调 ,这是 首次直接 把政策焦点对准农 民工子女 。 意见 》 出,由流 入地 政府负责进城务工 《 指 就业农 民子女接受 义务教育工作 ,要求全 日制公办 中 小学充分 挖掘潜 力 ,尽可 能多地接 收进城 务工就业 农 民子女就 学。 意见 》的出台标志 着这项 以 “ 《 使进城务 工就业农 民子女受 教育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九年义务 教育普及 程度达 到流入地水平”为 目标的补偿性 教育 政 策诞生 。 是政策 的出台不等于 问题 的解决 。 但 当前 , 贯 彻 《 见 》的情况如何 ?存在 哪些 困难 ?需要什么 意 新 的思路 、 策和措施? 本文试 图从 政策执行过程分 政 析人手 , 鉴 K・ 班廷 的逻辑 结构图 ,循着政策执 借 G・ 行 问题察 觉 、政 策执行 问题 界定 、政 策执行问题陈述 的逻辑顺 序和分析框架进行研 究 。
政策执 行问题 察觉
德洛尔把政策执行过程归为 “ 后政 策制定” 阶段 。
中国青年 童 0 / 0 6 I 20 . 9
维普资讯
} 【Βιβλιοθήκη 掣\■ r . | l
务工的农民人数远远超过中小城市 ,中小城市 与大城 市所面对 的需要解 决的问题 的难 易也就 不同。其 次 , “ 两为主”政策所要规范的 目标团体的行为种类很 多。 《 意见 》 同于一般 的教育政策 ,它是 由教育部 、中央 不
编办 、 公安 部 、 发改委 、 财政部 、 劳动保 障部等六个部
委联合制定 , 由国务 院办公厅转发的中央政策 。 它对流
相互依存的特征 ,凶此决策机构不仅要察觉教育政策
执行 问题本身 ,还要关注整个社会 政治 、经济 、文化 的变更趋势 ,对社会 发展 的新情况 向教育 提出的挑 战
的确 ,政策执行过程是政 策制 定过程 的继续 ,是针对
政策在执行过程 中出现 的问题 而进行 的不断调整 和改
进 ,是政策 “ 再制定” 的过程 。因此 ,寻找政策执行 过程 中出现 的问题 , 政策执行研究 的关键所在 。 尽 是 “ 管决策者委托行政机关和行政 人员去履行政策执 行的 责任 ,但 是这种转移委托并不 意味着放弃 。立法者决 定着 向行政人员授权 的程 度 ,决 定着行政人员必将 受 到何 种程序性 的和行政性 的限制 ,还决定着对行政 人 员进 行择用和奖赏 的方法 以及 行政人员开展工作所需 要的资源 。…政策制定者 承担 着政策执 行状况 的 “ ” 监 视者 ” 的角 色 。 】 执行 问题察 觉 就是政 策 制定者 【政策 2 “ 监视”工作的最初结果 。 政 策执 行问题察觉包括关 注公 众对 政策执行状况 的舆 论动 向、阅读研 究机构对政 策执行 模式及现状 的 探究 结论 、对 政策执行状况进 行规模 调查 。在此基础 上 ,做 出存在某种威 胁政 策有效 执行 的因素 的判断 。 这是 政府部 门对问题情境 的初 步感知阶段 。具体到农 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 行中来 ,在相关 的调查报告 和媒 体的报道 中,时常可 以看 到一些经济不甚发达或 非大城市如哈尔滨 、青 岛等地 接受 农民工子女就学 的 便民政策 , 践 中有效地执行 了以 “ 实 公办学校 为主” 的 教育政策 ;北京 、上海等经济 发达地区纷纷 因农 民工 子女公办学校入学率低 、简易学校 的普遍存在 ,没有 有效地解 决农 民工子 女的义务 教育 问题而受 到指责 。
是什么原因影 响了地方政府对 中央政策的有效执行? 研究者们对各 地政府 部门执行 “ 两为主 ”政策情 况的 描述 、对公办学校接纳农 民工子女状况 的描述 、简易 学校从漂泊走 向安定状况的描述 ,都在政策执行 问题
察觉范 围之内。 需要特别 注意的是 ,由于教育领域政策 问题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