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三轮古诗文鉴赏专题复习--张可久作品精选精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可久作品精选精练
折桂令·酸斋学士①
席上
张可久
岸风吹裂江云,迸一缕斜阳,照我离樽。

倚徙②
西楼,留连北海,断送东君。

传酒令
金杯玉笋,傲诗坛羽扇纶巾。

惊起波神,唤醒梅魂。

翠袖佳人,白雪阳春③。

【注释】①酸斋学士:贯云石,号酸斋,元代散曲家。

②倚徙:流连徘徊。

③白雪阳春:古代楚地的歌曲名,风格高雅。

1.下列对全曲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贯云石安排诗酒歌舞为友送行,令佳人唱曲,美人捧金杯传酒令,将当时的文士风流表现得十分传神。

B.“倚徙西楼”三句,写出作者在酸斋学士处流连终日,徘徊留恋不舍离去,巧妙体现二人的深厚情谊。

C.作品长于用典,以“羽扇纶巾”“白雪阳春”入曲,语言简洁,表意含蓄,可见作者文学造诣之深厚。

D.作品直接抒写离愁别绪,同时还融入其他丰富的情感;善于运用词家手法作曲,情景相融,别具一格。

2.后人评价此曲在风格上颇为清秀有力,很有“清劲”之风。

请结合前三句,对此作简
要赏析。

(6 分)
答:
1.D。

(并非直抒胸臆。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

酒宴从白天一直持续到夕阳西下、夜幕降临,虽然酒席上传酒令、吟诗唱曲,十分热闹,却没有“离愁”、“惜别”等字眼,但从作者环绕“离樽”,描写时间的推移以及所流露的对时间流逝的惋惜之情中,能感受到他那浓烈的惜别之情。


2.①从意象意境上看,使用“岸风”“斜阳”“离樽”等优美意象,使意境秀美中不乏豪迈壮阔。

②从遣词造句上看,用词清劲有力,“裂”“迸”等动词富于力度;句式简短有力,读之清
爽利落。

③从手法运用上看,虽有离愁别绪但却寄托于壮阔之景,使情思表达洒脱自然、俊逸有力。

(答出两点即可,举例1分,分析2分;“清”指语言简练、给人清新、明快之感;“劲”指用词有力、意境壮阔。

可以分开赏析,可以合并解说,“清劲”都体现即可。


秋怀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3、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芭蕉雨声”烘托出怎样的情思?(5分)
4、这首小令的后三句与“问我归期未”是什么关系?试从表现手法上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3、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

“芭蕉雨声”烘托出作者思念家乡,辗转反侧的愁思。

4、后三句并未从正面回答“归期”是否已定,而是融情于景,情景相生。

北雁在霜林如醉的长空里哀啼,行人在黄花已瘦的疏篱边痛饮,把“有家归未得”的矛盾心情和“家乡何处是,忘了除却醉”的深沉乡思作了出色表达。

而秋雨打蕉,惊醒了神游故国的美梦。

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情景高度统一。

[解析]3.这首诗选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愁情,全诗以景衬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

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

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一想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人月圆山中书事
张可久
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注】
①作者平生足迹曾遍及湘、鄂、皖、苏、浙等江南各省,做过路吏、扬州民务官、桐庐
5(5分)
A.起首二句,总写兴亡盛衰的虚幻,气势阔大。

诗人纵观古今,视通万里。

B.“诗眼倦天涯”,承前接后,“倦”字为后文写隐居生活埋下伏笔。

C.“孔林”三句,铺叙千古繁华如梦的事实,意在缓解“倦”情,宽慰己心。

D.下片写了山中隐居生活,既照应题目,又突出了隐居环境幽静古朴的特点。

E.上片咏史,下片抒情。

语言浅近质朴,含蓄蕴藉,其风格属于婉约一派。

6.结合上片,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

(6分)
答案:
5.C、E【评分标准】以上两题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答三项不得分。

6.①对历史兴亡盛衰的慨叹。

上片后三句描写了曾经繁盛的孔林、吴宫、楚庙现在荒凉一片。

②对仕途心生厌倦之情。

作者仕途坎坷,只做过卑微杂职,碌碌一生。

[黄钟]人月圆·客垂虹
张可久
三高祠①下天如镜,山色浸空蒙。

莼羹张翰,渔舟范蠡,茶灶龟蒙。

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黄花庭院,青灯夜雨,白发秋风。

【注】①三高祠,在吴江垂虹桥东,祀越范蠡、晋张翰、唐陆龟蒙,此三人皆功成名就而后退隐。

7.这首散曲的结尾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又描绘出一个怎样的游子形象?请分别进行简要概括。

(5分)
8.这首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发思想感情?请选取其中两种手法结合作品进行简要赏析。

(6分)
参考答案:
7.⑴作者以黄花、青灯、庭院、夜雨、秋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秋风萧瑟、夜雨凄凉的孤寂图景。

(2分,列举意象、概括景象特点各1分)
⑵这三句描绘了一个人生失意、客居异乡、孤寂凄凉、年华老去的游子形象。

(3分,特点2分,身份1分。


8.⑴用典,(1分)作者以范蠡、张翰、陆龟蒙三人功成身退的典故,(1分)表达了对古贤的追慕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慨自伤之情。

(1分)
⑵直抒胸臆,(1分)作者以“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三句反问,(1分)直接表现了作者知音难觅、前途渺茫、无人理解的悲凉心境和孤寂情怀。

(1分)
⑶以景结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1分)作者以丛菊满院、夜雨青灯、瑟瑟秋风的凄清景象收束全曲,(1分)表现了客居他乡、白发穷途的孤寂凄凉。

(1分)(答出其中两种即可,每种在表述上手法名、举例分析、表达效果各占1分)。

附译文
三高祠下水面如镜,倒映出上方的天空。

那清空朦胧的山影,也同样浸在水中。

到了这里,令人怀想起祠中三贤的高风:
张翰因为思念家乡的莼羹,辞官回到吴中;
范蠡功成身退,驾一叶扁舟遨游太湖,自在从容;
陆龟蒙整日伴着煮茶的灶炉,甘做江湖上的隐翁。

联想自己,故人不知何处,前途不堪想象,更无人理解心中的苦衷。

庭院里菊花又开了几丛,我在昏暗的灯下守听着夜雨,任秋风把新添的白发吹动。

注释
①垂虹:桥名,在吴江(今属江苏)东,一名长桥。

桥上有垂虹亭。

②三高祠:吴江人于宋代所建,以纪念范蠡、张翰、陆龟蒙三位乡贤。

祠在垂虹桥东。

③张翰:晋人,字季鹰。

曾为齐王司马同召为大司马东曹掾,因为思念吴中的莼羹、鲈鱼,毅然辞官回乡。

莼,一种圆叶的水生植物。

④范蠡:春秋越国大夫,曾辅佐越王勾践兴越灭吴。

相传他功成后即以一舟载上西施,同泛于太湖之中。

⑤龟蒙:陆龟蒙,字鲁望,晚唐人。

隐居不仕,以茶酒自娱。

[2]
鉴赏
这首散曲以两句景语领起,以下接连用了三组鼎足对,显得整饬凝练,气象苍古。

作者擅长以词法入曲的风格,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高祠下”两句,描绘了垂虹桥一带水平如镜,山水相映的景色。

这里不仅风光如画,还有令人向慕的人文景观——纪念范蠡、张翰、陆龟蒙三位先贤的三高祠。

这两句虽是纯客观的白描,但行人(尤其是客子)到此不会无动于衷,这是必然无疑的。

“莼羹”三句是第一组鼎足对。

这三句将三高祠的三位祠主同与他们关系最密切的事物并列在一起,表现了作者缅怀前贤的苍茫心绪。

张、范、陆三人除了高风亮节的共性之外,还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即他们都在故乡的土地上得其所哉。

对于“客垂虹”的作者来说,这一点不可能不使他受到强烈的震动。

由“故人”三句组成的第二组鼎足对,就从历史走回了现实。

这三句多含有自问的意味(“前程莫问”一本作“前程哪里”,则三句都属问句了),却是不需要答案的。

“故人何在?”——眼前的他孤独,凄凉,在客乡根本找不到朋友。

“前程如何?”——漂泊的人儿掌握不了命运,还是“莫问”的好。

“心事谁同?”——自己的乡思客愁说都说不过来,哪还能指望有人来理解和同情呢。

这三句沉郁悲凉,可谓是伤心人别有怀抱。

末一组鼎足对跳出眼前风景,直接回顾这一时期“客垂虹”的生活实况。

“黄花庭院”见出秋寓的衰飒,“青灯夜雨”点出客夜的惨切,而“白发秋风”,更是添出旅人的病老来了。

这三句未言“愁”字,而愁情已透出纸背。

作者借景生情、借景述情,表现出老到的功力。

这首小曲在艺术上还有个特点,即对仗精工而不露痕迹。

如“莼羹”、“渔舟”、“茶灶”中“莼”、“渔(借作“鱼”)”、“茶”都属饮食门,“黄花”、“青灯”、“白发”中“黄”、“青”、
“白”都为颜色。

鼎足对较诗词的偶对要多出一句对仗,散曲作者是不放过这种逞才机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