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备课
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备课.
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备课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一、教材简析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比如,学生形成了1厘米、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就不至于产生“1米=10厘米”的错误,才有可能利用表象进行一些简单的估测,如估计窗的宽和高约是几米。
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
线段的概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无法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采取给出线段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难点的措施教学重难点:1、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2、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突破措施: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材简析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计算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的估算等内容。
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备课教案五篇
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备课教案五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备课教案五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集体备课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表内乘法(一)》集体备课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把几个相同数的连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个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2、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称,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熟识1-5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的口算1-5的乘法。
3、在具体的情景中初步感知乘加、乘减试题的运算顺序,会计算乘加、乘减试题。
4、在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抽象、概括以及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增加自主学习的意识,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5、结合全情境图,在学习中受到热爱自然、热爱科学,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在情感态度方面健康发展。
(二)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学习乘法的开始,主要有乘法的初步认识、1-5的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求积、乘加和乘减试题的意义与计算以及运用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构成。
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今后学习6-9的乘法口诀,表内除法,一位数乘两三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等知识的基础。
本单元线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然后教学1-5的乘法口诀,同时教学用乘法口诀求积。
在1-3的乘法口诀之后安排了乘加、乘减计算。
这样编排能使学生及时的巩固所学的乘法口诀,进一步了解乘法的含义。
本单元各节教学内容在在编排上有以下共同特点:1、利用情境图为学生便乘法口诀提供素材。
2、乘法口诀和利用乘法口诀求积穿插编排。
3、将乘法口诀的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联系,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单元教学重点在了解乘法运算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并记忆1-5的乘法口诀。
单元教学难点了解乘法运算的含义,知道相同家属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单元教学建议1、重视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注意沟通假发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为乘法口诀的教学奠定基础。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编乘法口诀的基础,应切实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加强操作,观察活动,在活动中感受规律,发现规律。
为了让学生了解加法和乘法间的关系,同时为编乘法口诀做好准备,在教学中应通过组织操作、观察和比较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规律,在观察中分析规律。
最新部编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备课
最新部编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备课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备课本单元主题为“大自然的秘密”,包含了《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和《植物妈妈有办法》三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科学知识,增加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究的兴趣。
本单元的研究重点包括积累表示动作的词语和借助图片理解课文内容。
此外,“快乐读书吧”环节推荐阅读《没头脑和不高兴》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惯和对书的认识。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包括认识51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0个字、会写25个词语和联系生活,研究与野外活动有关的8个词语。
此外,还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植物妈妈有办法》,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
借助图片或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并能提取明显的信息,再交流。
同时,要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产生探索大自然XXX奥秘的兴趣。
通过演一演的方式,体会3组动词的不同意思。
学生还要能仿照例句,用加点的词语“有时候……有时候……”“在……在……在……在……”说句子。
写好左右结构的字,养好良好的写字惯。
背诵积累古诗《梅花》,阅读童话故事《企鹅寄冰》明白故事中的道理,体会阅读的兴趣。
能讲一种或一类有趣的动物,做到吐字要清楚。
听后可以提问或补充,有不明白的地方,要有礼貌的提问。
最后,产生阅读《没头脑和不高兴》的兴趣,能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认识书的封面,了解书名、作者等基本信息,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好惯。
感受课外阅读的乐趣,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成果。
本单元的教学方法包括在每一课的课后题与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中,安排相应的练,引导学生感受这些动词给人带来的真实感、生动感,并通过用动词说句子,把阅读中学到的词语与日常生活情境建立联系,在运用中发展思维与语言能力。
此外,3篇课文都配有多幅插图,画面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活泼,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借助图片来讲述、背诵课文。
The core of lower-level reading XXX' reading interest。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集体备课一、教材解析第一单元围绕着“童话”为主题,课文《小蝌蚪找妈妈》以童话的形式介绍了一群小蝌蚪,在鲤鱼和乌龟的指引下,找到了妈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知不觉地也变成了小青蛙。
告诉我们要从小学会独立的生活,遇到问题要多问、多想,才能找到正确答案的道理。
《我是什么》用生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多种变化形态,如云、冰雹、雪等。
还讲述了水的利与害。
水为人类做了许多好事,也做了很多坏事。
我还知道了要让水全心全意为人类服务,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植物妈妈有办法》这首儿歌运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为我们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三种常见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告诉我们大自然真的很奇妙,我们要学会仔细观察。
这一的课文大多都带有科普性质,主人公多是我们身边的植物或者动物,一些我们平时经常见到的植物和动物,经过文学的加工变得生动有趣。
我们可以通过本单元的研究,一起去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生活性,一同去感受世界的美好多姿。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
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XXX,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
课文以童话故事的方式呈现了田鸡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要主动探索的原理。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学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多种变化形态及其利与害,能让学生对水有一个更广的认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惯。
《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运用拟人的手法,把科学知识用诗歌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
二、单元讲授方针知识与能力:1.研究本单元的生字词,掌握会写的字和会认的字。
2.通过本单元的研究,了解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培养环保意识和爱护动物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感受文中的主人公形象。
2.品味重点语句,研究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形象的。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自然的秘密单元集体备课
第一单元:大自然的秘密单元集体备课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设计说明本单元为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主题为“大自然的秘密”,编排了《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三篇课文,课文以浅显的儿童化语言,向学生揭示了大自然的秘密,读来饶有趣味。
课文侧重于体现大自然的一些科学知识,学生通过阅读此类文章,知晓自然界中的变化规律和科学道理,通过本单元的初步学习,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喜爱大自然,乐于仔细观察,探究其中的科学奥秘。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学童话,文字浅显易懂。
课文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发展。
另一条是小蝌蚪的生长变化,即经过“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尾巴消失--变成青蛙”,说明了青蛙生长过程的形态变化。
《我是什么》是一篇寓水的知识于趣味故事中的科学童话,作者根据水的特点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篇科普诗歌,主要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表现了大自然的奇妙。
契合了本单元“大自然的秘密”的主题。
全文以韵文的形式介绍科学常识,旨在让学生借助拼音识字、朗读以及了解关于植物的科普知识,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本单元还编排了“口语交际”和“快乐读书吧”,“口语交际”话题聚焦“有趣的动物”,要求学生向别人介绍有趣的动物,说清楚动物有趣的地方,让别人听明白。
在活动与对话中探索大自然中动物的奥秘。
“快乐读书吧”的阅读主题为“读读童话故事”,推荐了《小鲤鱼跳龙门》等五本童话集,重在培养学生产生阅读童话故事的兴趣,并能够自主阅读自己喜欢的故事,同时,能够认识书的封面,了解书名、作者等基本信息,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语文园地一分为识字加油站旅行的装备。
字词句的运用、汉字书写规则的提示、日积月累古诗的背诵,我爱阅读童话。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在课后习题题中梯度出现。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9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1【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页“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教材分析】知识解读: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
“认识厘米”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教材以古代人们用身体尺为测量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得到不同的结果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接着,教材介绍学生比较熟悉的尺子,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为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逐步让学生形成对厘米的长度表象。
这样的安排意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测量的方法,经历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解读: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认识了比较物体的长、短,本节课是他们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厘米”。
在此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及测量知识的了解均来自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不系统的经验。
对什么是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1厘米有所长都缺乏准确的认识。
目标解读:1、创设情境,从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1、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2、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初步阅读理解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初步阅读理解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基本信息和大意。
2.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标出重点和难点,了解语言的运用和特点。
3.了解语文阅读的基本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信息和大意。
2.学生能够准确朗读课文,并标出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词语和知识点,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和要点。
2.学生能够使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2.演示法3.体验法五、教学过程1.环节一:导入新课(5分钟)在黑板上画一个可爱的小熊猫,让学生们猜测小熊猫喜欢吃什么,有哪些特点。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和想象力进行回答,并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小熊猫的知识。
2.环节二:朗读课文并标出重点和难点(10分钟)让学生大声的朗读课文,然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学生们朗读时出现的重点和难点。
3.环节三:理解课文信息(10分钟)教师让学生们跟随自己的脚步,用心理上的眼睛去观察课文中每一个情节,并阐述一下每一个情节的基本信息和大意。
4.环节四:总结课文3个关键词(5分钟)让学生们通过阅读课文,总结出3个关键词,并在讲解时,解释这三个关键词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5.环节五: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写一篇小作文(10分钟)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所学的知识,写一篇小作文。
六、教学效果评估让学生们互相评估写的小作文,并相互交流他们的所想所得。
七、课后作业1.复习所学知识2.练习朗读3.欣赏小说,提高阅读能力本节课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这样,才能全面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团团圆圆过中秋》备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团团圆圆过中秋》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团团圆圆过中秋》是一节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文化和传统,以及如何与家人共度团圆的时光。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中秋节的来历、习俗、美食等,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学会珍惜家人,培养家庭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中秋节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只知道它是传统的节日,有一些习俗和美食。
他们可能没有深入理解中秋节背后的文化和家庭价值观。
学生应该能够听懂、说出一元钱可以买到的商品,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简单的计算,发现和同伴之间的相同和不同。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习俗和美食,知道家人团聚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和分析,提高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珍惜家人,感恩家庭,增强家庭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文化和传统,以及如何与家人共度团圆的时光。
2.难点:让学生深入理解家人团聚的重要性,培养家庭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通过讲解中秋节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2.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与家人过中秋的经历,讨论如何让团圆更加有意义。
3.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家庭团聚的场景,增强体验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PPT、图片、卡片、月饼等。
2.环境准备:教室布置成中秋节的主题,增加节日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中秋节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PPT,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相关知识,如月饼、灯笼等,同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发现不同之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家庭团聚的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团圆的意义,增强体验感。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分享与家人过中秋的经历,讨论如何让团圆更加有意义,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欢欢喜喜庆国庆》备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欢欢喜喜庆国庆》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欢欢喜喜庆国庆》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以庆祝国庆节为主题,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伟大历史和丰富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国庆节的来历和意义,认识国旗、国徽等象征国家标志,学会表达爱国情感,知道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自豪感,但对国庆节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还不够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法律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国庆节的来历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使学生认识国旗、国徽等象征国家标志,增强国家观念。
3.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爱国情感,提高法律意识。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国庆节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国旗、国徽等象征国家标志的认识。
3.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
4.法律意识的教育。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国庆节的意义。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4.欣赏教学法:让学生欣赏祖国的美丽景色和文化底蕴,培养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以便为学生讲解国庆节的意义。
2.准备国旗、国徽等象征国家标志的实物或图片,帮助学生认识。
3.准备一些关于法律意识的案例,用于课堂讨论。
4.准备一些爱国歌曲或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国庆节是什么时候吗?”引导学生回顾国庆节的时间,然后简要介绍国庆节的来历和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国旗、国徽等象征国家标志的实物或图片,向学生讲解它们的含义和象征意义,帮助学生认识并理解。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备课(第单一单元)
单元名称:第一单元单元备课单元内容: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内容丰富,有描绘动物的《小蝌蚪找妈妈》,有描写自然的《我是什么》、有歌颂自然、歌颂生命和自由的《植物妈妈有办法》,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
总的来说,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内容的安排,是以课标的“注重语言是感悟,积累和运用”为依据而编写的,编写的主要意图也是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和训练,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为学生的写作打基础。
单元目标: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小生灵的爱恋之情及独特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2、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用以指导自己的观察行动。
3、摘录好词好句,并学会用在自己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中。
单元重点:1、养成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理解和运用“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单元难点:1、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是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材及学生分析。
有描绘动物的《小蝌蚪找妈妈》,以流畅自然富有热情见长的。
教学中一是使学生感受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增强环保意识;二分角色朗读课文领悟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我是什么》这篇课文通过描写风光,赞颂了自然的美。
为了更好地达到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示,激发读文兴趣,按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
教学建议本单元在三篇课文后,编排了口语交际和快乐读书吧。
既点明了本单元的训练重难点,也起到了巩固.延伸的作用。
在教学中,让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发言大胆说,联系自己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的体会,谈谈从中领悟到的一些感受,爱护学生感悟表达的积极性。
课时安排小蝌蚪找妈妈2课时我是什么2课时植物妈妈有办法2课时口语交际·2课时语文原地一1课时快乐读书吧1课时。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单元教学计划)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单元教学计划)本单元的研究目标是通过自然科普的专题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教材包括三篇课文,分别为《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和《植物妈妈有办法》。
通过这些课文,学生们可以了解自然知识,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并从中理解大自然所蕴含的道理。
此外,本单元还包括口语交际、语文园地和快乐读书等板块。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以童话故事形式呈现的科学短文,讲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
这篇文章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55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并掌握多音字“教、没、为、得”。
我是什么》是一篇拟人的科学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
学生需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通过研究,学生可以了解水的变化及其对生命的重要性。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篇诗歌形式的科学短文,介绍了植物中的“蒲公英”、“苍耳”、“豌豆”等传播种子的方法。
通过研究这篇文章,学生可以揭示大自然的奇妙之处。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奇妙,并从中理解大自然所蕴含的道理。
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自主识字和独立阅读的能力,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知识、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研究重点包括识字能力的提高以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知识,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本单元的课时安排为《小蝌蚪找妈妈》2-3课时。
《我是什么》2-3课时。
《植物妈妈有办法》2-3课时。
语文园地1 3-4课时。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大自然的秘密”这一主题编排了《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和《植物妈妈有办法》三篇课文。
《小蝌蚪找妈妈》写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提示下,找到自己的妈妈的奇妙经过;《我是什么》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植物妈妈有办法》则以富有韵律感的语言,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教学要点
字词识写◎认识52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29个字,会写27个词语。
◎写好左右结构的字,注意有的字左边窄、右边宽,有的字左边宽、右边窄,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
联系生活,学习与野外活动有关的8个词语。
通过演一演的方式,体会3组动词的不同意思。
语言积累◎能联系日常生活,用词语“有时候……有时候……”“在……在……在……在……”说句子。
◎背诵《植物妈妈有办法》。
背诵、积累古诗《梅花》。
阅读理解◎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小蝌蚪找妈妈》。
◎能借助图片或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
能提取明显的信息,再交流。
◎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中科学奥秘的兴趣。
◎阅读童话故事《企鹅寄冰》,明白故事中的科学常识,体会阅读的乐趣。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备课一、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学生由一年级升入二年级的第一个单元,编排了《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3篇阅读课文,1篇口语交际,1个语文园地,1个快乐读书吧。
二、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热爱大自然”。
《小蝌蚪找妈妈》和《我是什么》为科普童话,《植物妈妈有办法》是科普诗歌。
3篇阅读课文蕴含了自然现象、动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种子的传播等科学常识。
课文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趣,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识记生字词,从故事或形象中正确理解所蕴藏的科学常识,喜欢阅读科普类童话故事,产生热爱自然、探究自然的兴趣。
在识字教学中,宜借助不同的识字方法,帮助学生建构音、形、义之间的关联。
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学习归类识记字词,认识动词并在语境中正确运用;产生主动识字的兴趣,逐步养成观察字形结构的习惯。
在朗读教学中,应充分把握课文的表达特点,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学习分角色朗读对话。
宜借用相似结构的句式指导学生进行复述或背诵,并建构课文与学生生活的关联,鼓励尝试运用。
“口语交际”的话题为“有趣的动物”,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相符。
教师要在富有趣味的言语交际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听”和“说”的能力,并养成习惯。
“语文园地”应指向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在教学中,应建构“语文园地”与本单元阅读课文之间的关联,建构学生语文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关联。
“快乐读书吧”的教学应始终定位在“快乐”两字,教师宜通过让学生猜故事情节、猜角色形象,比一比谁的童话书最有趣等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童话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阅读童话故事。
三、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本单元要求会认的55个生字,会写要求会写3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中《小蝌蚪找妈妈》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
3.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感受形声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重点关注左右结构生字的书写,掌握“左窄右宽”“左宽右窄”这两种间架结构。
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备课教案
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备课教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备课教案1【单元教材简析】本组教材围绕“多彩的秋天”来编排,共选入六篇课文(古诗有两篇),体裁多样,内容十分丰富。
整组教材以秋天为主线,在赞美秋天、讴歌秋天的同时,也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
《识字1》收集了描写秋天的景色、气候和丰收景象的三组四字词语。
这些词语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气候特点和丰收景象。
有些词语对二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较生僻,也较难理解,可结合具体情景画面进行教学。
真正理解了词意,用心来感受,会觉得这些词真的很美。
《秋天的图画》是一篇足足百字的小文。
文章虽短,却勾画出了一幅秋天山野的美丽图画,道出了劳动创造美的真谛。
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来描写,在色彩的搭配上以金黄、火红为主色调,简单几笔,便把丰收的热闹情景与人们的喜悦心情描绘出来了。
《黄山奇石》一文描述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黄山上创造了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些奇石多因其外貌而得名。
而且一块奇石,就是一个美丽的童话。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篇介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的科普小作品,它以拟人的手法、韵文的形势表现出来,读来琅琅上口。
让孩子们在领略植物王国的奇事的同时,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奇妙。
《古诗两首》选取的是苏轼的《赠刘景文》和杜牧的《山行》,是两首描写深秋时节美景的古诗:荷已尽,菊已残,但橙黄橘绿;百花谢,枯叶飘,但枫叶似火。
触景生情,诗人怎能不提笔抒怀呢?《语文园地一》鼓励孩子们由文中走进生活,走进秋天,走进大自然,去发现美、创造美、展示美!【单元总体目标】1、认识61个生字。
会写42个生字。
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从文字中发现美,在头脑中浮现美,在朗读中表现美,用心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3、了解秋天景物的特点,知道秋天里事物的变化,喜欢观察秋天,喜欢秋天这个季节。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积淀美,并付诸实践。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备课(DOC)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通过以前的“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厘米这部分,教材上是这么安排的,组织学生认识古人是如何计量物体长度的,并进行实践活动,从量化的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组织学生选一个物品作测量标准,了解所测物体有多少个测量标准那么长。
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第一方面,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例如成人和孩子都是用拃来测量课桌的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第二方面,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可能相同,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数学课本的宽度和文具盒的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可能相同。
这又让学生产生疑问,难道他们一样长吗?让学生在这样疑问和矛盾相碰撞下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相同,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
所以,在测量、比较长度时,必须使用同一测量标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例如:教材上厘米的教学时,先用接受的方式教学厘米,也就是直接把正方体、直尺、线段放在一起,由小精灵说:“这是1厘米。
”使学生初步感受1厘米有多长,同时也为用直尺测量长度做准备。
接着再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建立1厘米的表象。
如:指一指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找一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东西大约是1厘米,想象一下我们哪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量一量食指的宽度,剪一剪1厘米长的纸条。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备课一、教材解读(一)人文主题:“大自然的秘密”是本单元的人文主题。
本单元从动物、植物、天气变化三个角度选文,既有童话故事又有诗歌,向学生展示大自然的神奇之处,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好奇心。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家喻户晓的中国经典童话故事,将“变态”这一大自然的秘密藏于童话故事中,学生边读课文,发现蝌蚪与青蛙相貌的不同之处,知道蝌蚪到青蛙的变态过程;《我是什么》以一篇科学童话故事,将水的三态变化寓于故事中,同时采用拟人手法,让学生沉浸故事,猜测谜底;同时,本单元我爱阅读中编排了一篇《企鹅寄冰》的故事,在童话故事中蕴含水遇冷成冰,遇热成水的道理。
《植物妈妈有办法》则是一篇诗歌,以拟人手法将植物与种子分别当作妈妈与孩子,讲述了不同植物传播种子的不同办法。
本单元中的每篇课文都充满童话色彩,将大自然的秘密蕴藏在课文中,让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被秘密吸引,大自然到底还藏了哪些秘密,需要孩子们在生活中观察、探究。
(二)语文要素:1.阅读训练要素:(1)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
(2)借助图片,了解课文内容。
2.口语交际训练要素:(1)吐字清楚.(2)不明白的地方要有礼貌的提问。
3.识字写字训练要素:写好左右结构的字,注意有左右的宽窄。
二、学情分析(一)语文要素在其他册次的排列分布如下。
1.积累与运用2.借助图片,了解课文内容(二)口语交际训练要素解读“吐字要清楚,有不明白的地方要礼貌性提问”是本单元口语交际的语文要素训练目标。
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是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通常对学生的“听”与“说”提出要求。
不论是听与说,都体现出了梯度性,比如,听方面,一年级强调能听,二年级强调会听,力求记住对方的主要信息,洞悉对方的想法。
说的能力也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一年级从“大声说”、“大胆说”到“礼貌清楚地说”到二年级的“注意说话的语气和速度”到“清楚地表达想法,按顺序轮流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埔区九龙第三小学二0一八学年度第一学期二年级数学教案黄埔区九龙第三小学科任:黎静盈2018年9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分析: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
本单元主要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在认识厘米和米的前提下,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从而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把握,在此基础上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1、注意让学生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单元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熟练使用长度单位。
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例1—例3)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尺子、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促)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
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探)(一)统一长度单位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那我们一起回到古代,试一试古人的测量方法吧。
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引导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统一长度单位。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教学例2。
观察尺子,认识刻度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身上都有些什么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
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
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
“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
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板书:1厘米)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 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
)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
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
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5.实践应用。
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
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练)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四、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测)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五、课堂小结。
(评)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六、布置作业。
回家量一量身边比较短的物品,看一看都是几厘米?教学反思:第二课时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例4、例5)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生: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课。
(探)教学例4。
一名用学生格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
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
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
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米尺)“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米尺)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1.认识米尺。
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板书:1米)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把用两手臂伸直用米尺比一比,用米尺量一量自己的身高,感受1米的长度。
2.观察刻度。
教学例5: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 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100个)让学生数并作答。
(板书:1米=100厘米)3.量出长绳。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
(注意: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4.估量。
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巩固练习。
(练)1.量一量,填一填。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教师出示一支铅笔。
)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
(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出示实物:跳绳,小猫玩具,长椅。
)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l)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
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四、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测)同桌合作量一量。
用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五、课堂小结。
(评)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
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去找找它们吧!教学反思:第三课时认识线段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第6页。
(例6、例7)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方法:指导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促)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为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探)1.教学例6(认识线段)。
(l)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不是。
)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一下子看不出长短。
)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度?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
(学生拉直毛线。
)追问: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教师演示: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
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2)教师指出: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