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还辑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分析及应对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困境及对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困境及对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困境及对策摘要人与自然和谐,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关乎人类生存,是人类发展的基础。

立足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战略层面,将其加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显示了我们党增进人民福祉、关注民生、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决心。

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受到诸多局限,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协调发展异常艰难。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并且会长期面临这样的难题。

因此,我们要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透析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所在,找到真正适合本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作为了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而科学发展观中重要内容之一生态文明建设,也在党的“十八大”中提升到战略的层面。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将生态的内涵上升到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穿针引线、合纵连横的高度。

报告还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和“五位一体”,这是顺应发展潮流,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诉求的积极回应,显示了我们党增进人民福祉、关注民生、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决心,[2]彰显了我党执政治国的新理念,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是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生态文明是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充满绿色的发展道路。

但我们要认识到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同时展开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受到很多局限,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协调发展异常艰难,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并且会长期面临这样的难题。

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透析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所在,才可以设计出真正适合本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下的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下的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下的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现代化的步伐,世界的经济活动和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资本主义的市场化过程。

然而,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使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成为人类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首先,资本主义市场化的发展模式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废弃物的过度排放。

现代主义的工业生产模式以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追求目标,追求最大的产出和最低的成本。

这种模式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尤其是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已经到了难以挽回的地步。

同时,废弃物的排放也使得环境变得日益恶化,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资本主义市场化的产业发展方式也导致了能源消耗的大量增加。

产业化过程中,能源是生产的核心,但同时也是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因素。

寻求更多的能源来源和使用更高效的能源途径已经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否则,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的风险将更加显著,对人类社会的未来产生巨大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第三,资本主义市场化的发展方式导致了环境破坏和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规律不同,人类通过建设和发展来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但同时却忽视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

从全球层面看,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也成为了国际关系的重要话题之一。

因此,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必须重新审视和评估的问题。

如何在保证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的同时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这些问题是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首先,加快技术创新和研发,寻求更加环保和节能的产业发展模式。

加强国际合作,促进科技交流,确保环保技术和科学成果能够被广泛应用和推广。

其次,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对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全球生态文明的挑战和机遇

全球生态文明的挑战和机遇

全球生态文明的挑战和机遇全球生态文明的挑战和机遇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问题也逐渐成为全球人共同面临的问题。

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旨在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

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建设全球生态文明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下面便从几个方面阐述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能源问题能源是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撑,也是产生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目前,化石能源依然是世界能源消耗的主要来源,但其使用不仅存在利用效率低下和资源短缺的问题,还会导致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

因此,如何转换能源结构,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机遇:发展可再生能源不仅可以促进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减少化石能源消耗,还能推动全球经济繁荣。

此外,可再生能源利用也能有效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促进全球环保事业的发展。

挑战: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需要财政支持和技术投入,但目前存在国家间差异大、技术不成熟等困难。

因此,在建设全球生态文明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各国政策立场,共同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二、资源利用问题全球资源日益枯竭、能源消耗过度、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普遍面临的问题。

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又一个重要议题。

机遇: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是无可厚非的。

除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外,还需要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创新技术和打造绿色城市等一系列综合措施,从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挑战:资源利用需求巨大、资源易损耗、资源分配不平等等问题使得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因此,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协调各国政策和立场,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可持续利用。

三、垃圾处理问题垃圾问题是环保问题的核心内容之一。

但现实是,垃圾问题已经上升到会直接影响全球环境的程度。

城市垃圾的产生量和处理难度也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思考

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思考

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思考摘要:全球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使得生态问题超越国界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难题。

在全面剖析和批判引发全球性生态困境的社会根源的基础上,系统呈现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发展轨迹,从“两个文明”建设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的战略部署,直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的生态理念,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现实要求和人类对未来生态文明走向的意识自觉。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思想、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积极探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正确看待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对于积极推进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十二五”环保规划的落实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全球化;五位一体;生态文明科技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使得生态问题广泛蔓延,并超越国界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难题,因此,历史呼唤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

当全球性的生态灾害日益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认真审视全球性的生态难题及其后果,深入剖析全球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发展的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正确看待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战略布局的提出对积极推进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十二五”环保规划的落实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全球性生态危害及其原因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与自然相抗争的历史。

如果说,原始文明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局限使人类只能消极地“顺应”、“敬畏”自然,并对自然顶礼膜拜,农业文明时期神意的授权使人类成为自然的“主人”,能够主动地认识并改造自然,那么,到了工业文明时期,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人类似乎成为自然的“征服者”,高举现代科技的利器开始贪婪地攫取自然、役使自然,最终导致全球性的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人口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原料危机等,它超越了阶级、种族、民族和地域的限制,成为蔓延世界的生态难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思想理论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林璐(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1121)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方向、重大领域和重大任务$本文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为切入点,论述生态文明的含义及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生态文明观是对传统生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环境y染问题与生态破坏等问题$推进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科学技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生态保护,为生态文明提供重要载体。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生态文明观一、引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物质来源,生态环境是承受人类活动的各种作用结果。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叫近年来,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但同时也产生一些生态破坏和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面对严峻的形势,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不断,“主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叫一目标一意义上的现代化强国不仅需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的,而需要生态明的协同。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仅对建设美丽中国重要意义,护生态的贡献。

目一些学者从理论角度理解生态文明,对其概念、特征和进。

的上,近,面的,社会主要发生化的,一要生态意,不化生态,中国[2]o-对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进结和重,年来的新,一新、新要、新目标、新,生态、建设中国进方向和本遵循尘本结合对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基本内涵进行解读,生态观是传统生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新发展,生态环境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因,以及政策建议。

二、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人类的发展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

生态的,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化的必然结果。

力推进生态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生态文明”叫“生态”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明,指环境与家。

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环境保护的策略和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环境保护的策略和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环境保护的策略和实践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增长,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越来越严重,这给地球与人类的未来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全球各国正在积极采取一系列策略和实践,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环境保护。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和实践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协同发展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

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注重环境、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以实现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治理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的一种重要问题。

为了治理环境污染,许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环境监测、压缩污染排放、重点治理等方面的措施。

比如,中国实施的“大气十条”就是一项集中整治和治理大气污染的计划。

2. 推动清洁能源发展清洁能源是可再生的、无污染的能源,其发展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

许多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以增加清洁能源的比例,如德国的“可再生能源法”等。

3. 保护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

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各国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规定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开发,保障环境等方面的措施。

比如,澳大利亚的大堡礁保护区,就是为了保护该地区独特的自然生态和物种多样性而设立的。

二、全球环境保护的策略和实践全球环境保护是各国合作的结果,它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到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和陆地退化等方面。

为了保护全球环境,各国相互协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 提高环保意识提高环保意识是保护环境的前提。

各国在普及环保知识和宣传环保理念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在中国,全民参与的“绿色家园行动”就是一项以提高环保意识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2. 加强环保合作保护全球环境需要各国合作。

比如,巴黎协定就是全球各国共同制定,旨在实现全球气候变暖控制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协议。

此外,一些国际组织,比如联合国环境署、国际海洋组织等,也在推动全球环保合作。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作为一个新兴力量,生态文明建设已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本文将围绕着这一主题,结合实际情况,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生态文明建设是指通过合理利用、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三个方面的协调和发展。

在当今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重中之重。

政府应该将生态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并提高管理水平和质量,加强执法监督和管理,减轻环境污染的影响,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1.环保法制的推进环保法制的制定和完善,有效地保护了环境和人民的权益。

在立法、执法、司法三个环节中,环保部门负有重要的职责。

环境保护法对环境行政管理工作进行了制度化,环保行政执法保障了对环境的保护。

同时,环境保护部门还应建立健全绿色审批、环境风险预警和应急预案等机制,提高环境保护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

2.节能减排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资源开始短缺,能源消耗增加,环境污染问题难以解决。

政府应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注重节能减排工作。

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能源管理制度,制定能源管理目标,推广节能技术,加强能源效率标准体系建设,促进节能减排。

3.资源再利用资源污染和大量浪费已成为环境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环境保护部门应加大资源的再利用工作力度,建立合理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提高社会能源消费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政府应该加大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支持环保企业发展,建立工业协作机制,推广环保新技术,促进资源再利用和回收,降低生产成本。

三、生态文明的思考1. 思想转变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一项技术创新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更是一种思想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我们应该摒弃”发展至上“的观念,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爱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发展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本文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和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期以来人类向往的理想状态,也是应对环境问题的迫切需求。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不断加剧,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

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为人类创造可持续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球范围内正在积极推进。

世界各国纷纷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推动绿色发展。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例如,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环境挑战。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路径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发展,需要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

首先,要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提高环境保护的力度和效果。

其次,要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再次,要加强环保意识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最后,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展望未来,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挑战包括环境污染和破坏、气候变化等问题的日益严重,需要全球范围内共同努力解决。

机遇则在于推动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动力和机制。

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将继续深入人心,成为各国共同努力的目标。

结论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时代的重大任务和责任。

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环保意识,推动绿色发展,共同建设美丽的家园。

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为人类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总结:通过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路径,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

全球化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全球化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全球化和生态文明的建设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各地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在这个连接世界的时代,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必要的,因为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全球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强调全球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作用,并思考未来全球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一、全球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全球化带来了贸易、交通和信息的繁荣,也带来了环境的挑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全球气候、水资源和生态系统都遭受着破坏。

这不仅会影响人类的生存条件,还会影响全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因此,全球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也有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

1、全球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利益全球化使得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共享环境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同时,全球化也促进了可持续发展,鼓励更多的企业和政府采取环境友好的措施。

例如,一些跨国企业金凯德和可口可乐公司等曾与联合国大会成员国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议程。

全球化也推动了“绿色经济”,这是一种以减少碳排放为重点的经济增长方式。

通过将各种经济行动与自然资源保护结合起来,绿色经济有望推动更可持续的生态发展。

2、全球化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全球化让环境污染、消耗和破坏难以遏制。

作为全球贸易和投资的中心,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了大规模的空气和水污染。

此外,跨国公司的经营,容易导致不负责任的环境行为,例如大量排放温室气体。

因此全球化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迫使所有国家合作,构建共同承担环境负责任的机制。

二、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全球化的互动1、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全球化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生态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如果不解决环境问题,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繁荣将无法持续下去。

因此,对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越关键,就越需要通过全球化来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全球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球化也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动力。

全球化背景下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全球化背景下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全球化背景下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由于我国经济落后,相对于发达国家处于纵向分工的不利地位。

大量初级产品的出口,对于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产生不利影响。

在处于转轨中的我国,市场机制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加上缺乏约束的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种种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发生。

再加上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不浓,政府对环境立法、执法的力度不强,经济增长方式的科技含量不高,企业的环保积极性不够等自身原因,造成了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

针对这些国外国内原因,我们应积极思考有效对策以解决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

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应有以下几条策略:1.加强环保宣传教育积极鼓励各种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组织、新闻媒体参与环保宣传工作,形成全社会关注环保的局面,加强环境保护参与活动,在宣传、活动中提升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保思想。

2、建立全社会都参与的环境知识教育网络·加强环境知识教育,提高公众环境知识水平。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中小学环境教育网络。

建立环境教育协调机构,加强环境教育教学工作;重视和加强课外环境教育;建立环境教育基地。

二是要开展针对成年人群体的环境知识教育,积极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发挥农村和城市社区的作用。

3、是要加强对各级党政领导和企业组织的环境教育,提高党政领导的环境政策水平,规范企业组织的环境行为。

为减少全球化对中国环境的不利影响,并充分利用全球化对中国环境的积极作用,中国要走“内外兼修”的路径:对内,必须探索和实践一种适合中国的有益于环境和人类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外,要通过国际合作广泛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1、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以减少污染排放,涉及企业外部性问题,在增加社会福利的同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

这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通过法律和政策创新改变企业生产的边界条件,使企业排放污染物具有较高的成本,而循环利用废弃物、减少排放能降低企业成本。

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

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

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正文】一、引言在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被认为是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本文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在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前景。

二、时代背景1.经济发展与环境危机并存随着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

空气、水源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不断浮出水面,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引发了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

2.可持续发展的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源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无法长期维持发展的稳定性。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使得人们开始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生关系。

3.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参与政府和社会组织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各国政府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并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同时,社会组织也通过宣传教育和环境保护行动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1.生态环境受损问题由于过度开采、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及能源消耗等原因,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解决生态环境受损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

2.多元利益的平衡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需要平衡经济发展、社会公平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如何在不牺牲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繁荣,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环境意识的转变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

只有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才能形成广泛的环境保护共识。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前景1.科技创新的推动科技创新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提供解决环境问题的技术手段,以及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赢。

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有效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推动经济的绿色发展。

2.国际合作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国际合作可以在政策制定、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化视域下生态社会主义分析

全球化视域下生态社会主义分析

会 主义 的发 展 进 入 一 个 新 的 阶段 , 现 为 两 个 趋 表
势: 一个 趋势 是继 续保 持 “ 色绿 化 ” 红 的发 展 势 头 , 受苏 东剧 变影 响 , 洲 社会 主义 运 动 走 向低 谷 , 欧 许
着 一 定 的狭 隘 性
关 键 词 : 球 化 ; 态社 会 主 义 ; 态危 机 全 生 生
中 图分 类 号 : 1 B5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8 6 2 1 )5— 0 0—0 10 2 1 (0 1 0 0 4 4
到 了无 以复加 的地 步 。2 0世纪 6 7 0、0年 代 资 本 主 全 球化 是我 们 生 活 的这 个 时代 的一 个 基 本 特 征, 我们 在 享 受 着 科 技 和 经 济 发展 带 来 的便 利 和
著 名 的社 会 人 士 纷 纷 发 表 文 章 , 个 领 域 的科 学 各
战 与风 险 , 境 和 生 态 的 全 球 性 危 机 就 是 当 前 各 环 个国家 的政 府 和人 们 面 临 的一 个 突 出 问题 。在 这 方面 , 生态 社 会 主 义 的理 论 和 主 张 给 我 们 提 供 了 很 多有 益 的启 示 , 然 , 于 其 理 论 和 实践 的局 限 当 基
战后 发 达资本 主 义 国家 普 遍 经 历 一 经 济 个
高速 发展 的 “ 金 时 期 ”, 质 匮 乏 的 时代 在 这 些 黄 物 同家 基本 结 束 。但 是 , 一 时 期 资本 主 义 的 l 这 _ 业 发展 道路 是 以掠夺 自然 为基 础 的 , 以 高 消耗 、 是 高 投 入 、 污 染 为 特 征 的 , 本 家 盲 目地 、 惜 一 切 高 资 不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全球化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它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

然而,无可否认的是,随着全球化加速推进,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环境问题。

作为全球化大国的中国,在推进全球化的同时,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应对环境问题,成为了摆在中国面前的一项新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市场化、信息化、网络化等趋势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了创新、发展、工作机会,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

无论是气候变化、污染、资源浪费还是生态损害,都是全球化不可避免的副产品。

而中国作为一个全球化大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产生活。

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以疫情防控为例有了更为深刻的剖析。

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这也使得世界上每个国家的发展都面临着更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这也预示着人类将面对着更为复杂的生态环境挑战。

因此,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成为了未来每一个国家的必修课。

二、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探索与实践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加速推进,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新时期的关键课题。

2012年十八届党的三中全会作出决定,决定实施文化自信、改革创新、绿色低碳等战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开始了,已经有了不少实践,例如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城市、完善环保法律等。

在全球化及全球污染问题的围绕下,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将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考验,这是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1. 推动绿色发展推动绿色发展是中国打造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之一。

这意味着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注重环境保护,通过技术进步和环保创新,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经济全球化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经济全球化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经济全球化给全球带来了经济繁荣和技术进步,但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球范围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立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全面的工作。

在现代社会,人类的工业生产和经济活动已经给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消耗,加上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加重,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其中包括节能减排、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等。

在今天的经济全球化下,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活动紧密相连,因此需要全球性的合作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国际社会可以通过制定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法规和协定,加强环保科技的开发和推广,共同推进环保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以达到降低全球温度等关键目标。

其次,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加强生态环保的应用和推广。

在这方面,很多国家已经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来推进节能减排的工作,比如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等。

此外,各个国家还可以共同开展环保技术和产业的研究和推广,加强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最后,需要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

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和个人,都需要加强环保意识和行动。

政府需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来引导企业和个人节能减排,同时也需要加强环保知识宣传和教育。

此外,企业和个人也需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环保责任,通过减少环境污染和推广环保产品等方式来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之,经济全球化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加强合作,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环保产业转型,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

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确保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与推进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与推进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与推进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仅是环境保护的问题,更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与推进。

首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也是国家的责任。

只有每个人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才能够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

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鼓励人们采取节能减排的措施,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普及。

其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改变生产方式。

传统的生产方式往往以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这种模式已经不可持续。

我们应该加大对绿色技术和清洁能源的研发和应用,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低碳经济。

同时,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惩罚,保护生态环境的权益。

再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们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重要途径。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应该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公众的环保知识普及,提高人们的环保素养。

此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应对。

国际间可以加强环境信息的共享,共同研究解决方案,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建设。

同时,发达国家应该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环境保护能力,共同推动全球生态文明的建设。

最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政府、企业、公众都应该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政府要加大投入,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为环境保护提供支持。

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推动绿色发展。

公众要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

总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改变生产方式、加强教育、加强国际合作以及全社会的参与,才能够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与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之道

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之道

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之道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挑战。

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在实现经济繁荣的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之道。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与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环境。

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影响当前的发展,也关乎子孙后代的利益。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环境保护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积极响应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举措。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平衡。

在实践中,有以下几方面的平衡之道:1. 人与自然的平衡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将人的生存与自然的保护相统一。

这就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恶化。

通过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措施,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发展。

2. 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的平衡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关注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通过推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措施,改变传统高耗能、高排放的发展模式,促进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替代,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的平衡。

3. 社会公平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社会公平与环境保护的统一。

只有在人人享有公平的环境权益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建立环境立法和监管制度,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促进社会公平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三、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要求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保护和改善自然资源和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平衡之道:1. 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环境保护与国际经济发展合作的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保护与国际经济发展合作的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保护与国际经济发展合作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它旨在通过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全球化进程中,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应对世界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与意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人口的增加,环境污染、物种灭绝、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严峻,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瓶颈。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和意义不容忽视。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对过去对环境的破坏和忽视的反思和纠正。

在经济发展中,我们往往只关注了短期的利益,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长远影响。

而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对于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已经超越了国界的限制,成为全球治理的难题。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各国才能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环境保护与国际经济发展的协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保护与国际经济发展需要实现协同作用,相互促进与支持。

首先,环境保护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空中楼阁。

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避免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其次,国际经济发展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支持和条件。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技术的进步和资源的丰富,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可以更好地应对环境问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加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与路径为了实现环境保护与国际经济发展的协同,加强国际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与交流。

通过建立国际合作机制或平台,促进各国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并分享成功的经验和技术。

其次,需要加强技术转移与合作。

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和资源整合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与其合作,快速提升环境保护水平,并借鉴其成功经验,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关注,各国都开始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而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对于我们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现状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并探讨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关键问题和应对策略。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和现状生态文明建设早在2007年就已被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强调了保护环境是关系人民福祉和经济持久发展的重大问题。

自那以后,我国在加强环境保护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例如大力推进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推广低碳经济、实施重点流域生态修复等计划,以期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虽然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也不可忽视存在的问题。

比如,在一些地区,环境问题依然比较严重,如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再比如,在一些企业和行业中,环保意识还不够强,甚至存在“偷排、乱排、不排”的现象,给生态环境带来重大危害。

综合来看,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关键问题及应对策略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制度便成为必须面对的挑战。

以下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几个关键问题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1.健全生态环境法制体系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坚实的法制依据。

我国在环保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诸多方面都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规定,但这些法规的实施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检查不足、惩罚不力、处罚限制不严等。

此外,不同法律之间的权责界定、协调不足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解决。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环境立法,完善法规体系,并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2.改变政绩观念环保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的出台的政策支持。

而政绩观念的影响往往导致政府重商轻环、重发展轻环境,这使得环保相关政策的实施与推进受到影响。

因此,政府需要更加注重环保问题,从政策建设、资金投入、信息公开等方面予以支持,消除环保工作的“政绩考核”心态,构建更为科学、权威、公正的环保管理和监管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〇18年第2期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No.2,2〇l8(第40 卷•总第 222 期)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NINGBO(V〇1.40, S e r i a l No.222)资本還辑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分析及应对徐琪(中共绍兴市委党校,浙江绍兴31:2000)[摘要]在当今资本逻辑占主导的全球化背景之下,生态问题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个根本性的理论挑战: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是生态资本主义还是生态社会主义,如何看待资本逻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以福斯特为代表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应当到资本主义内部去寻找。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阐述、对资本主义制度之下异化关系的分析,都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学思想,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本性。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J L它以绿色发展和社会公正为最终价值指向,旨在消解和超越资本的主体性地位,实现人、自然、社会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关系的复归,从而真正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格局。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资本逻辑;主体间性;社会公正[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79(2018)02-0038-06_、问题的提出—生态资本主义还是生态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 明”,党的十八大报告又专辟新章节进一步对这 一概念进行全面论述,将生态文明纳入到包括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在内的“五位一 体”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要求把生态文 明建设置于关键首要地位。

这标志着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生态转型。

放眼世界,生态问题最 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 陆续发生了骇人听闻的生态污染事件,甚至在 短期出现人类大量发病和死亡的事件,即包括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 俣病事件等在内的八大公害事件。

那一时期的 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有毒化工污染 等。

到了 20世纪70年代左右,生态危机开始表现出新的形式,出现了全球气候变暖、资源枯 竭、部分物种灭绝等现象。

人们开始意识到生 态问题的严重性,并致力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与 实践,采用过诸如可以交易的污染许可证、通过 提升消费者购买力增加税收的方式来解决生态 问题的生态凯恩斯主义等,在生态环境的恢复 与改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与此同时,西方 国家开始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与批判,形成了 具有深远影响的生态主义思想潮流。

这一思潮 经历了从最初的环境主义到激进环境主义,再 到最为激进的生态主义理论——深层生态学的 发展历程,其中还形成了包括动物福利论、生命 中心论、生态中心论等在内的理论形态。

总体 而言,生态主义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与批判主 要集中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对技术理性 的批判,以及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收稿日期]2017-06-21[作者简介]徐琪(1984-),女,浙江绍兴人,中共绍兴市委党校讲师,哲学博士。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2期•39 •义的争论,最后上升为政治层面和社会经济层 面的批判。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又称生态社会主义。

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绿色生态运 动的发展而产生,真正发展于20世纪80~90年代,以威廉•莱斯(W.Leiss)、詹姆斯•奥康纳 (James.O'Connor)、约尔•科威尔(JoelKovel)、特德•本顿(Ted Benton)等为代表,是社会主 义思潮与西方生态运动相互碰撞融合的产物。

这一时期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批判传统 理论只关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出现的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而忽视了资本主义 条件下的生态矛盾,意在强调资本主义的危机 不仅会受到内部矛盾的影响,也会受到外部条 件的影响。

他们认为这一点恰恰是传统理论所 欠缺的。

®到了 90年代中末期,生态学马克思 主义产生了另一以约翰•贝拉米•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保罗.伯克特(Paul Burkett)、戴维•佩拍(David Pepper)等学者为代表的生 态学马克思主义。

他们对以奥康纳为代表的生 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发起了挑战和批判,更为 清晰地建构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

一方面,他们认为以奥康纳为代表的生态学马克 思主义者非常狭隘地将生态危机直接等同于经 济危机,而忽视了对于人类而言更大的生存性 的危机。

另一方面,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学思想,并非如奥康纳等 学者所认为的缺乏生态学思想。

于是,这一时 期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们呼吁要回到马克思 主义文本寻求生态学思想的智慧,重点挖掘了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和“人与 自然的物质交换”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建构生态 学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框架。

而在这之前,生态 学马克思主义被认为不具备哲学基础。

以福斯 特为代表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因此被认为代表 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前景。

®生态社会主义和生态资本主义的对立在 于:前者认为生态与资本主义是绝对不相容的,资本主义既不可能消解自身的反生态本性,也 不可能解决自身乃至全球的生态问题,也就是说生态资本主义在根本上是行不通的;后者认 为资本主义在生态问题上取得的成绩足以说明 生态资本主义有能力实现生态文明,意味着生 态资本主义的可行性。

二、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从主体间性出发超越资本逻辑莱斯在其著作《自然的控制》(The Domina­tion of Nature)中指出 ,控制自然 的观念是导致 生态问题的根源。

在他看来,这一观念不仅让 控制自然的行为成为一种理所当然,还很好地 契合了资本主义扩张的需要,并且在资本主义 制度之下得到进一步强化,甚至可以说,它内生 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之中。

所以,生态危机与 资本主义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莱斯 将这一观念的形成归根于基督教教义。

在他看 来,基督教给予了被视为上帝创造的最高一级 的被造物——人类统治自然界的合法性地位,因为这一切都可以视为人对神性的模仿。

这一 自然观的塑造,才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

究 其原因,不仅仅在于这一观念转变了人类对自 然的态度,从而将自然界视为满足人类生存与 发展的工具。

更进一步的原因在于,控制自然 的观念使得人类将这种控制关系视为理性主义 的彰显,视为人类获取自由、达致幸福的必然途 径。

®因此,莱斯提出控制自然概念的目的并非 简单地论述二者关系,更在于揭示该理念导致 科技和消费的异化,以及与生态危机之间的必 然关系。

所以,他认为只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才有可能解决生态危机。

与莱斯对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危机二者关 系的看法一致,福斯特认为,所谓人类中心主义 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自然与人之间关系 的争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因为他们 的争论仍然脱离不了冲突对立的立场,而这一 立场意味着无论以哪一方为中心,都强行将人 与自然分割开来。

在他看来,我们应当顺着资 本主义制度去寻找生态危机的根源。

正如福斯 特指出,“只有结合资本主义积累的知识来分析 生态发展趋势,才能够全面清晰地认识我们面 临的全球生态危机。

” @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40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2期福斯特认为马克思主义可以提供很好的理论资 源: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立场既强调 了自然的前提性地位以及对人类生产生存活动 的限制和影响,又强调了自然与历史之间的辩 证关系。

@另一方面,马克思提出了人与自然之 间的物质变换关系。

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人与 自然的中介,促使二者形成交换关系,“劳动是 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条件”,®这既能保 证人的独立性和能动性,又能保持人与自然之 间的平衡。

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劳动被异 化,资本的扩张本性打破了交换关系的平衡,从 而在“物质变换的联系中造成一个无法弥补的 裂缝,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费,并且这种浪费 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

”®福斯特正是从以上两 个方面入手,深人挖掘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并以此构建了自身生态学理论的根基。

概言之,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看来,生态 危机是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表现,生态危机的 产生应当归咎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马克思主 义生态学思想的构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在扬弃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庸俗唯 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了实践唯物 主义自然观,实现人化自然到自在自然的转换,重新定义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其二,对资本主 义制度进行包括经济、政治、生态层面在内的全 方面批判,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之下,资本凌驾 于人之上成为主体地位的异化本质,并由此导 致劳动的异化和人的异化。

从古希腊哲学家普 罗泰戈拉高扬“人是万物的尺度”开始,人被确 立为整个自然系统唯一的主体性存在,强化了 人类支配自然界的绝对权力和中心地位,自然 界的其它一切生命体都只具有服务和满足人类 利益和需求而存在的工具性价值。

这种主客二 分的思维模式曾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人的能 动性和自主性,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 的进步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

然而,这种主体 性的思维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暴露出自 身潜在的巨大风险,尤其在资本主义内部发挥 得淋漓尽致,呈现为人与自然、人与资本关系的 主体性颠覆。

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一切关系都是异化 的表现。

对于自然界而言,资本主义将自然界 视为被占有、被消耗的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成为了一种贪婪地索取和无底线地破坏,无视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摧毁自然的同时泯灭 了人类的真实本性;对于人而言,人被迫成为可 以交换和消费的商品,沦为满足资本扩张的手 段和工具,而非目的,最终沦为对象化的客体而 存在。

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并非如亚当•斯 密所认为的那样,仅仅是对劳动的支配权,而是 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的 历史使命就是为积累而积累,为生产而生产,将 “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中尽可能大的部分重新 转化为资本”。

@资本积累的真实目的使得人类 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不再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为 根本目的,于是就不断出现了繁荣-危机-生产 过剩-停滞的反复恶性循环。

这样一种疯狂的、不正常的状态导致了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 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 动相对立。

”®马克思认为这一异化现象直接导 致两个自相矛盾的后果:一方面导致自我需求 和满足需求的生产资料朝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却又极其矛盾地造成人类需求朝向如 牲畜般野蛮粗陋的方向发展。

®这既是经济层 面的异化,又赤裸裸地表现为现实生活的异化 和人本身的异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