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与生态文明
1.生态和生态文明的涵义
生态的涵义: 生态是指生物之间以 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 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存 在状态。 生态文明的涵义:生 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全面协调、 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自 然状态。
2.建设生态文明的缘由
(1)建设生态 文明是对传统文 明形态特别是工 业文明进行深刻 反思形成的认识 成果。 (2)建设生态 文明是在发展物 质文明过程中保 护和改善生态环 境的实践成果。 (3)建设生态文明 不是否定工业文明, 而是强调先进的工业 文明必须实现人与自 然的和谐,使人们在 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 果的同时,又能保持 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 明成果。
3.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严重
(1)水污染不断扩散 (2)大气污染较为严重 (3)固体废物污染逐渐增多 (4)森林和草原严重退化 (5)水土流失加剧
(1)水污染不断扩散
全国七大水系竟有一半 河段存在严重污染问题。 污染物排放量大,江河 湖海严重污染。劣五类 水质占40.9%,全国 75%湖泊出现了不同程 度的富营养化。大量受 到严重污染的江河水流 入大海,对我国近海海 域造成了污染。
会的基本途径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把经济的 发展、生活水 平的提高和可 持续发展有机 统一起来。
(2)正确处理经 济建设、人口增长 与资源利用、生态 环境保护的关系。
(3)坚决禁止 掠夺自然、破坏 自然的做法、坚 决摒弃先破坏后 治理、边治理边 破坏的做法、实 行最严厉的环境 保护措施。
2.推动节能减排
(2)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 重显著上升。 (3)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 境质量明显改善。
(4)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第八章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3、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理;
4、要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
5、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四、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1、积极防治工业污染;
2、大力实施自然生态修复工程;
3、加强国际合作;
五、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1、加强立法;
2、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
3、建立完善生态环境容量控制制度;
4、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5、大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观。
第八章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1、加快实施主体功能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
2、构建科学合理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生态安全格局;
3、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三、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1、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部分: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生态文明建设首先需要增强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和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
政府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使全体公民都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此外,要加强法治建设,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使其能够更好地保障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第二部分: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绿色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应用,加快转变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第三部分: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要积极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实施,加强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推动河湖水源地保护,加强土壤污染治理等工作。
第四部分: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村发展农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农村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统一。
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村生态农业的发展,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此外,要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第五部分:国际合作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
中国应积极主动地加入国际环境保护合作,在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时,中国还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验交流,借鉴其他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共同促进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五、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程度。
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样,都是历史范畴,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着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建设状况、社会政治条件以及人口素质等,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现了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的思想。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更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个总体要求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仅仅问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做好生态保育工作,建设循环经济。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将从宏观角度出发,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实施路径。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
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前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迫切任务。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具体来说,生态文明建设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和水质量,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 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广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鼓励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再利用。
3. 生态文明教育与文化建设: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习惯。
三、政策措施和实施路径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规划了相关的实施路径。
具体包括:1. 优化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与评估体系,严厉打击违法环境行为。
2. 资金投入:增加环境保护投入,加大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的资金支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资金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建设。
3. 技术创新: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绿色技术与环保产业发展,提高生态环境治理和资源利用的科技水平。
4. 企业责任:加强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推动企业绿色发展,鼓励企业采取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措施,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5. 全民参与: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鼓励公众参与生态建设行动,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和展望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3.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严重
(3)固体废物污染逐渐增多
2009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 量为204094.2万吨,比上年增加 7.3%;排放量为710.7万吨,比上 年减少9.1%。中国的垃圾堆放量 已接近65亿吨,其中1.5亿吨垃 圾露天存放,带来严重的空气污 染,人均年产废旧物400公斤,城 市人均垃圾以8%~10%的速度增 长,全国城市有2/3被垃圾包围。
3.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严重
如今的长 江
(5)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
2009年,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92 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 37.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1.22 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 16.8%;风力侵蚀195.70万平方千 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0.4%。沙化 土地面积达174万平方公里,并且 有扩展之势。如今,长江也有变为 “第二黄河“的迹象。
(3)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生态修复。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型社会的基本途径
3.发展循环经济
要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推进生 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 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产业废弃 物循环利用,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 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 零排放和产业技术链接技术,推广发展 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
(2)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 重显著上升。 (3)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 境质量明显改善。
(4)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建设的目标和意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克 服资源短缺、环 境污染和生态破 坏造成的矛盾, 实现节约发展、 清洁发展、安全 发展。 (2)有利于在 保护自然与生态 的基础上为经济 社会可持续发展 创造良好条件, 为人民群众的生 产生活创造良好 环境。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凸显,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任务。
而在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和面积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更是一项紧迫、重大的使命。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中国这个特殊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坚定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要通过坚定的发展理念,即明确标志着生态文明的重要地位。
这意味着要把生态文明发展放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上来对待,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而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不被局限于政府的行动。
二、加强环境保护力度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要加强环保力度,需要从减少污染排放、加强环境监管、推动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和处罚力度,重点打击严重违法排放行为,以示警戒。
其次,要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降低对环境的损害,鼓励企业转型升级,采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
此外,还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增强全民保护环境的主动性。
三、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关键一环。
中国作为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必须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佳化。
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对资源的管理和合理分配,避免浪费和滥用;其次,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废弃物的再利用和资源的再循环;最后,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技术水平。
四、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
要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保护和修复退化的生态系统,推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
五、提高公众生态环保意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需要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因此,需要通过加强教育、宣传和培训等方式,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
什么是生态文明?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主题班会学习材料
什么是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主题班会学习材料一、概述我国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又提出生态文明.并且把它写入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之中,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子孙后代和世界负责的庄重承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生态文明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从狭义的角度讲,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并列的文明形式,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在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物质文明,将致力于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自身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生态文明下的精神文明,更提倡尊重自然、认知自然价值,建立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与氛围,从而转移人们对物欲的过分强调与关注;生态文明下的政治文明,尊重利益和需求多元化,注重平衡各种关系,避免由于资源分配不公、人或人群的斗争以及权力的滥用而造成对生态的破坏.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超越,它将引领人类放弃工业文明时期形成的重功利、重物欲的享乐主义,摆脱生态与人类两败俱伤的悲剧.二、生态文明的形成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的作用条件,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从要素上分,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时间上分,文明具有阶段性,如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从空间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与印度文明.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生态文明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自然资料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无疑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首先是伦理价值观的转变.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需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基础.生态文明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可持续发展,都说明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用今天的话说,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即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其次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生态文明却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人的生活方式就应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三、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这使我们有可能率先反思并超越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主导人类的“物化文明”,成为生态文明的率先响应者.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因为春天树木刚刚复苏生.什么时候砍伐呢?《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除保护生态外,还要避免污染.比如“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把灰尘废物抛弃在街上就要斩手,虽然残酷,但重视环境决不含糊.这种制度,并非统治者的个人自觉,而是中华文明本身的内涵所决定的.以儒释道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中国儒家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德性,尽心知性而知天,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儒家通过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讲究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通过家庭、社会进一步将伦理原则扩展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正如《中庸》里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儒家的生态伦理,反映了它一种对宽容和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中国道家的生态智慧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空灵智慧,通过敬畏万物来完善自我生命.道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把一种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称为“物化”,也是主客体的相融.这种追求超越物欲,肯定物我之间同体相合的生态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中国佛教的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在爱护万物中追求解脱,它启发人们通过参悟万物的本真来完成认知,提升生命.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涅盘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认为一切生命既是其自身,又包含他物,善待他物即是善待自身.佛教正是从善待万物的立场出发,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生态伦理成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炼内容,生态实践成为觉悟成佛的具体手段,这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的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精神,客观上为人们提供了通过利他主义来实现自身价值的通道.常有人用《周易》中“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来表述中华文明精神.这与生态文明的内涵一致.中华文明精神是解决生态危机、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一些西方生态学家提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会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对中国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深厚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完全可以与生态社会主义、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借鉴.它们之间的融合,必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促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必促成社会主义真正代替资本主义,必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对此,中国责无旁贷.四、如何建设生态文明首先,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的理念.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可资利用的资源是相对有限的.就我国来说,我们的家底并不厚,“老本”并不多.面对近二三十年内面临包括石油、天然气在内的各种资源严重短缺状况,一些人大声疾呼:中国“地大物博”的观念该改改了.必须把合理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的理念,热爱大自然,珍借自然资源.其次,树立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理念.目前我国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状况告诉我们:必须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是自然的产儿,自然是人类的家园,珍惜自然就是珍爱人类自己,爱护地球就是爱护我们的生存空间.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走出天人对立的误区,回归和谐.第三,树立珍爱和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仅不能违背经济规律,同样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规律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对它承认与否、认识与否,违背了规律都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一些人更一针见血的指出:环境完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在于,经济危机往往是相对短暂的,影响一时的,而生态危机则是长期的.一旦形成大范围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最终将会导致人类与自然难以为继.第四,树立生态效益是长远的经济利益,保护资源和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加强生态建设就是提高竞争力的理念.资源和环境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而日前我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已构成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资源方面,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且分布很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在生态方面,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在环境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三废”问题十分突出.现实向人们提出:是该转变“资源无限,环境无价’的观念为“资源有限,环境有价”的观念的时候了;是该摒弃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暂时繁荣的不文明、不科学、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时候了.“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活动倡议书老师们、同学们:党的十七大报告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使我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通过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全国森林面积已达到26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1%,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8亿亩,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最快和人工林吸收二氧化碳最多的国家.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国土绿化工作任重道远.校园是国土绿化工作的重要领域,广大师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全国绿化委员会、教育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决定联合在全国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活动,就是要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做好校园绿化,努力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加速实现绿化祖国的目标.植树造林,绿化家园,是造福千秋万代的大事,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是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县的具体实践.当前,我市正在积极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活动,为此学校政教处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1、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大力宣传绿色生活理念,做一名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2、自觉履行公民植树义务,踊跃参加各种形式的绿化活动,做一名生态文明的实践者;3、自觉爱护绿色生命,不采摘花朵,不践踏花草,不攀折花木,做一名生态文明的护卫者.4、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少寄或不寄贺卡,纸张双面使用,不使用塑料袋;5、勤俭节约珍惜资源,不浪费一滴水、一粒米、一度电;6、从我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保护绿色环境;7、拒绝野生动物制品,拒绝食用野生动物,不养笼中鸟,与我们的动植物朋友和谐相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维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健康。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存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健康。
2.推动经济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推动经济转型,从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模式向低碳、环保、可持续的经济模式转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国际形象。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球性的问题,中国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能够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国际形象,还能够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包括:1.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资源利用法等,以保障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2.推动经济转型。
推动经济转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需要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新型经济模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加强环境监管。
加强环境监管是保障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需要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环境监管,实现环境污染防治的有效管理。
4.推动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需要加大对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升环保技术水平。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中国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球性的问题。
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推动经济转型,加强环境监管,推动科技创新等,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然而,人类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导致生态环境面临严峻形势。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人们必须加强对生态文明的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生态文明反映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状态,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二、当前生态和环境保护面临的重大问题三、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五、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生态环境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基本内容和目标要求。
⏹(一)生态与生态文明⏹ 1. 概念:生态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存在状态。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自然状态。
⏹ 2. 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形成的认识成果,也是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境的实践成果。
中共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位一体”建设提出来,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生态文明作为一项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重要战略任务加以明确。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环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而且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而且要实现生态良好。
⏹ 2. 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统筹好促进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要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3. 关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内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内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1. 坚持绿色发展。
中国将绿色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2. 加强环境治理。
中国积极推动环境治理,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通过强化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防治,提高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3. 推动生态保护和修复。
中国注重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积极推动国土绿化行动,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强湿地保护,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功能区。
4. 建设美丽乡村和城市。
中国致力于建设美丽乡村和城市,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同时,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5. 推动低碳转型。
中国积极响应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大力推动低碳
转型。
通过推广清洁能源利用、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6. 加强环境监管。
中国加强环境监管,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环境评
估和环境执法体系,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保障环境治理的有效进行。
综上所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包括绿色发展、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美丽乡村和城市、低碳转型以及环境监管等内容。
这些内容的实施将有效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
立生态补偿机制。
一是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 研究设立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
二是推进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
三是鼓励、引导和探索实施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 发地区对保护地区、生态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的生态
补偿;
四是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制定实施生 态补偿条例。
4.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统 筹好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的关系,实现人 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关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
既考虑当前 经济社会发 展需要,又 考虑子孙后 代发展需要。
既遵循经 济规律又 遵循自然 规律。
既讲究经 济社会效 益,又讲 究生态环 境效益。
城市群,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
北拓展。
二是构建“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发展 格局。形成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 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 为主体,以基本农田为基础,以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 成的农业战略格局。这是根据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状况 的特点和基础,并结合主要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新
《21世纪议程》 是1992年6 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 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 大会通过的重要文件之一。 该文件着重阐明了人类在环 境保护与可持续之间应作出 的选择和行动方案,提供了 21世纪的行动蓝图,涉及与 地球持续发展有关的所有领 域。是“世界范围内可持续 发展行动计划”,是人类建 构生态文明的一座重要里程 碑。
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源于对环境与发展关系认识的深化 美国女作家蕾切尔·卡逊 1962年出版的代表作《寂 静的春天》 ,是标志着人 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 作。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 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 不仅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 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 击,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 会广大民众。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主要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主要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坚持以人为本,优先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这包括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提升应急能力,防止和控制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的伤害。
2. 推动绿色发展,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促进低碳经济转型。
同时,加强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3. 坚持保护生态系统、修复生态环境的原则。
重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注重维护生物多样性,加强草原、湿地、森林、河流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工作。
4. 加强环境治理和污染防治。
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完善环境治理制度,加大对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加强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减少和消除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5.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和宣传工作。
推动公众对于保护环境、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习惯和行为。
6. 强化国际合作,加强全球生态文明的建设。
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挑战,推动国际环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第五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全面 发展
持续 发展
2. 生 态 文 明 总 体 要 求
• 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 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 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 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 续发展。 • 总要求的实质和核心: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 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 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从词源学意义上看:
他与野蛮相对,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的成果基
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不野蛮开发,不粗暴 对待大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真 保护和积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2. 生 态 文 明 理 念 提 出 的 前 提
• 资源约束趋紧
• 环境污染严重
• 生态系统退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提出
• 不欠新账——休养生息
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优化国土空间 生产空间 集约高效
生活空间
宜居适度
生态空间
山清水秀
2.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生态文明建设 的方向和重点
资源开发中
环保工作中
生态修复中
节约资源 放在首位
源头治理 放在首位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要义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要义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程度。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现了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的思想。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突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个总体要求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做好生态保育工作,建设循环经济。
二、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决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只有适应自然规律,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呵护自然、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 推动节能减排
通过加大节能环保投入,发展环保产业, 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 染的先进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努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 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重点抓好水污染 防治、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城市大气污染 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
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生态修复
精品课件
2.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克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矛盾,实现 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2.有利于在保护自然与生态的基础上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 造良好条件,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 3.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精品课件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精品课件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 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 谐。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 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 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 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 展的社会体系。
精品课件
2.当前我国资源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 资源问题:人口 耕地 淡水 森林 能源问题 环境问题:温室效应 污染 臭氧空洞 荒漠化问题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 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 态。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 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 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 态。
精品课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 态环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精品课件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长期以来的发展目标之一。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措施:
## 1. 加强环境监管
中国政府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增加环境保护投入,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以保障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健康。
## 2. 推进清洁能源
中国政府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和使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 3. 实行生态补偿机制
中国政府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地区进行生态修复和补偿,以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 4. 推动绿色发展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 5. 加强国际合作
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涉及多个方面,通过加强环境监管、推进清洁能源、实行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绿色发展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及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及如何建设生态文明1 生态文明的定义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与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与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与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与谐,也追求人与人的与谐,而且人与人的与谐就是人与自然与谐的前提。
可以说,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就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就是人类文明形态与文明发展理念、道路与模式的重大进步。
2 为什么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一)政治方面生态文明就是与谐社会与文明建设的支撑点,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与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与国家的长治久安。
生态文明将使人类突破民族、国家、阶级的藩篱,强调整个人类对地球的共同责任与义务,在更广泛领域形成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保护与建设地球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就是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经济方面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往往就是生态环境最易遭到严重破坏的时期。
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力度每年都在加大,但成效不显著,我们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不仅严重损害了群众健康,而且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1950年代我国自然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为476亿元,而到2007年,水利部透露,截至7月16日,全国仅洪涝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即达3726亿元。
(三)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中华文明虽然就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
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这使我们有可能率先反思并超越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主导人类的“物化文明”,成为生态文明的率先响应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摘要: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将其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浅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正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着生态问题而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明建设、社会建设相提并论;党的十八大独立成章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单篇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其意义深远。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以人本主义为原则,以实现人与自然的持续发展为目标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集合。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明指导下,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文明形态。
它是中共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着眼点,以实现人,经济,社会,自然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选:为什么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提到这么高这么重要的位置,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当今世界出现的能源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气候变化异常、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的科学分析,制定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战略对策。
这一决策既能够赢得全国人民的拥护,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又能够把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紧密连接在一起,增强“地球村”的意识,共同保护地球
生态系统。
这是从根本上、源头上治理全球一系列恶性循环问题,实现永续发展的一个关键。
建设生态文明,当然要加强保护、优化和建设生态环境,但绝不是单纯的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而是关联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重要纽带。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
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
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
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
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
但作为
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
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
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建设生态文明,观念要先行。
要使生态文明观深入人心,在全体公民中强化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形势
严峻的国情意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强化经济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人文指标全面发展的政绩意识;强化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
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崇尚自然、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使生态文明观念成
为13亿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
(二)建设生态文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
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上来,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
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达到经济发展
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建设生态文明,实行严格的制度是保障。
完成硬指标要出硬招数,不动真格的换不来蓝天碧水。
要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实行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严肃法律制度、环境标准、执法纪律、执法手段,
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
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政绩督察制和行政问责制,对那些我行我素、无视法纪、严重
破坏生态环境的人要坚决惩处,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绝不允许“少数人发财、人民群
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再出现。
综上所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只有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高度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促使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体系做出重要调整,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中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