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源头 传承命脉——延安自然科学院之华章
延安最神奇最朴素的两本书7篇
延安最神奇最朴素的两本书7篇第1篇示例:延安,一个充满着革命气息的神奇地方。
在这里,有着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有着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
而今天要介绍的不是一篇关于延安历史的文章,而是两本书,它们以其朴素神奇的魅力,在延安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第一本书,是《延安的红色记忆》。
这本书以文字和图片的方式,记录了延安这座红色革命圣地的一段段历史。
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中心,为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全国各地的革命战士纷纷来到延安,这里成了他们的家。
《延安的红色记忆》记录了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人和事,让读者对延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里有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那个年代延安的风貌,有红军英雄的英姿,有延安市民的生活场景,有毛主席和其他革命领袖的珍贵照片。
这些照片给予了读者更直观的感受,让我们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走近了当年的延安。
书中还有许多关于延安的历史资料和史实,这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全面的了解。
《延安的红色记忆》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本关于红色历史的图书馆。
它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热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延安这座革命圣地。
这本书所承载的红色记忆,让人们依然为之感动,为之敬仰。
第二本书,是《在延安》。
这本书的作者是莫言,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莫言以一个作家的视角,对延安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描述。
他用扎实的文学功底,将延安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自然风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本书里,莫言将他在延安的所见所闻都写了下来。
他以散文的形式,描绘了延安的山水田园、古老的建筑、朴素的风俗,展现了延安独特的魅力。
莫言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幅真实生动的延安画卷。
《在延安》不同于其他的游记或者纪实文学,它更多的是一本富有感情和深切情感的散文集。
莫言将自己对延安的热爱融入了他的文字之中,使得读者对这座城市有了更加亲切和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延安的散文集,更是一本留存着莫言对这座城市热爱的永恒之作。
延安精神
延安整风与反对主观主义
开展整风运动既是中国 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事 业继续前进的现实需要, 也有党内长期存在并对 中国革命造成严重危害 的主观主义的历史背景。
1941年1月,震惊中 外的“皖南事变”是 引爆整风运动的导火 索。
1941年5月,毛泽东在
《改造我们的学习》的 报告中指出:“主观主 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 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 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 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 表现。只有打倒了主观 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 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 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 利。”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核心 (本质)
1945年4月,毛泽东 在七大的政治报告中 指出:“全心全意地 为人民服务,一切从 人民利益出发,一刻 也不脱离群众,是共 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 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 的标志。”
党群关系从“敬鬼神 而远之”到“人民救 毛泽东说:20万石公 星”
今天坚定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 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是共产党人必 须忠诚的事业。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想信念,往 小里说,是党员领 导干部平安走完人 生道路的防火墙。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是中国发展 唯一正确的道路。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 年,动摇不得。”
二、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具体要求
(一)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为争取民 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奋斗中,在延安 时期的特殊环境下,培育弘扬的崇高革命 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
(二)延安精神的内容和要求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 宗旨;自力更生艰苦 奋斗的创业精神。
实行“普遍、平等、 直接、无记名”的选 举
北京理工大学校史(初稿简陋版)
延安自然科学陊是陕甘宁边区迚行自然科学教学癿最高学府,是 自然科学学术活劢癿中心,汇集了如留德化学博士陇康白等边区科学 技术精英,许多学术报告会、讨论会、与题讲座都在这里迚行。当时 在中央癿负责同志大多数都到该陊作过指导,朱德、叶剑英、张闻天、 肖劲光、李富春、徐特立、吴玉章等人还亲自兼任课程戒到此作报告,
主楼,在大街上透过校门中间矮矮癿影壁,就能看到主楼癿全貌。
1990年,校庆50周年时的校门,校名已于1988年由“北京 工业学院”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远处为原5号教学楼。
20世纨90年代癿主楼及喷泉,墙根种植癿爬山虎已经几乎爬满
主楼,夏季郁郁葱葱,秋季红叶满楼。
2000年为迎接校庆60周年粉刷一新癿癿校门不主楼,主楼前癿地 面改为大理石地面,喷水池也改为了平面式癿喷泉造型,校门中间癿影 壁改为“北京理巟大学”和校徽癿式样。
共同努力的方向。
北京理工大学校园文化
北京理工大学校风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北京理工大学学风
将徐特立先生提出的“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作为我校的学风
北理工精神
艰苦奋斗、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
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以人为本、协作攻坚的团队精神;
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先锋精神。
北理工校歌
清清延河水/抚育你茁壮成长 悠悠岁月长/磨练你意志如钢 团结勤奋/为祖国和平播撒希望
在延安杜甫川曾经传诵一首诗:“谁说我们没有课 埻?我们有着世界上最大癿课埻。蓝天是我们癿屋顶, 高山是我们癿围墙。”在如火如荼癿戓争岁月里,延安 自然科学陊师生癿生活学习如诗如画。他们保有癿革命 性、创造性、科学性,谱写了延安精神癿鲜活一页;他 们艰苦创业、敢亍创新,传承着勤劳勇敢、自强丌息癿 伟大民族精神。
李富春与自然科学院
李富春与自然科学院作者:廖勇杨振兴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23年第09期[摘要]李富春既是成立自然科学院的倡议者,又是筹建自然科学院的领导者。
他担任自然科学院的第一任院长期间,正是自然科学院从筹划建设、招生授课到步入正规化办学的关键阶段。
在此阶段,他主持了校舍的选址、建造以及教师队伍的组建;制定了学制、教学计划以及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完善;开展了试制边币、新采盐法以及边区森林的勘察等方面的科研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自然科学院的成立、发展,为边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力量,也为新中国的自然科学工作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
[关键词]李富春;延安时期;自然科学院[作者简介]廖勇,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 300350;杨振兴,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天津 300350。
[中图分类号] G3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3)09-0019-08“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①自然科学的进步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变革,科学的自然观改变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便与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了科技教育的尝试,先后创办无线电通讯学校、卫生学校、农业学校等教育机构。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为打破敌人对陕甘宁边区的围困封锁,解决财政经济困难,开始发展自然科学教育以促进边区工农业的生产。
为了培养科技人才,1939年中央决定在延安成立自然科学研究院,由负责边区财政经济工作的李富春担任院长。
1940年初,自然科学研究院改为自然科学院并开办大学教育,开启了党领导自然科学教育实践的先河。
一、倡议与筹建自然科学院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面对日本侵略者野蛮进攻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党中央提出了“用自然科学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打击敌人的文化政策”②的政治口号。
1938年3月,李富春曾向中央建议成立自然科学研究院,中央书记处会议经过研究后认为“原则决定开办”。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2014年农历8月15日,是我国传统佳节中秋节。
猜灯谜、吃月饼、燃灯、赏月等是我们在中秋节时的固有习俗。
下列对中秋节的习俗理解不正确的是()A.它被称为凝固的艺术B.它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下来的形式C.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D.它具有相对稳定性2.“学有所教”的政策指向是让每一个适学个体都能平等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一提法,与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十分相似。
这说明( )①文化具有继承性②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③文化复古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浸透了所有中国人、所有海外同胞的心田。
中华文化具有比血更强的凝聚力,它能够把全世界中华儿女的心连在一起。
不尊重自己传统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这主要是因为()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C.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4.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
这种观点( )①忽视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②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③否认了文化继承的必要性④承认了文化发展的可能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目前我国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不少,但有力弘扬中华文明精华的优秀作品不多,还没有真正做到使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这启示我们()A.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B.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C.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D.优秀传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6.以现代创意“激活”传统文化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红楼梦》等经典名著被艺术家以新的形式重新演绎,获得广泛好评。
以现代创意“激活”传统文化表明( ) A.必须以全面肯定的态度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B.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C.必须根据新时期的需要重新解读和构建传统文化D.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创新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7.如何正确引导和规范国学教育,大力提升国学教育的时代价值,是我们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重大课题。
2023山东日照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3山东日照中考语文真题一、知识与运用(10分)(一)知识与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可信”是中国在长期世界交往中建立起的国际信誉。
在“搏弈”成为常态且时有加码的今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一贯的底线、立场、战略,向国际社会证明中国正日益成为应对百年变局的“稳定器”。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可爱”的中国形象背后,是文明的厚重与真正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源于中国文化的渊远流长与根深蒂固。
在世界格局与世界文化激荡联袂共生的今天,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求大同……这种刚健墩厚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是中国道路(行稳致远/宁静致远)的文化底蕴,也是孕育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温床。
文化的辐射与演进铸造着文明的构建与积累,要推进文化包容与兼收并蓄,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使中华文化感召力再上新台阶。
“可敬”的中国形象,“敬”的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贫弱沉伦走向伟大复兴的坚苦卓绝。
中国成就(高瞻远瞩/举世瞩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坚持以天下为己任,展现了一个携手世界走向人类美好明天的中国。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源浚(jùn)搏弈渊远流长B.联袂(jué)墩厚根深蒂固C.铸(zhù)造底蕴兼收并蓄D.携(xié)手沉伦坚苦卓绝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行稳致远举世瞩目 B.行稳致远高瞻远瞩C.宁静致远举世瞩目 D.宁静致远高瞻远瞩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2分)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我想停下来看看,东巴文的“水”字是怎样的写法。
筚路蓝缕四十载春华秋实谱华章——《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Yan’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 纪念本刊创刊 40周年
Oct.2019 Vol41 No5
筚路蓝缕四十载 春华秋实谱华章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0年办刊历程回顾 刘国荣
125
为“陕西省高校精品期刊”;2019年,被评为“陕西省 高校社科优秀期刊”。社科学报主编刘国荣多次荣 获陕西省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优秀主编称号,并获 得全国文科国 期 刊 协 会 “从事期刊工作 30年”荣誉证书。
三、编研相长,育人摇篮 为人作嫁、默默奉献,是几代学报人的共同情怀 和真实写照,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延大人不懈奋 斗的一 个 缩 影。 创 业 不 易,守 业 并 发 展 事 业 更 难。 学报创刊人麻明正作风严谨,为社科学报做出了特 殊贡献。随着学报事业的发展,编辑队伍不断壮大, 1985年,刘国荣参加学报编辑工作;1987年,高杰、 霍丽加入编辑队伍;之后,时晓丽、刘之静先后加入, 学报的办刊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学报编辑既 当杂家、又当专家,笔耕不辍、编研相长,在各自的研 究领域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为学报事业的发展更 是做出了 重 要 贡 献。2000年 后,加 东、陈 福 荣、高 锐、王俊虎先后加入编辑队伍;2015年后,齐文娟、 茹梦丹、冯志宏先后加入编辑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既要办刊,又要育人。这是我们始终不渝的初 心。创刊 40年来,在每一个时期,社科学报都培育 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作者和优秀科研成果,为人才成 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不同时期,包永新、马海平、 郭必选、刘育林、任学岭、武宏志、刘凤岐、刘天喜、高 九江、郭剑雄、古建军、杨亮才、胡俊生、刘国荣、寇东 亮、惠宁、任晓林、梁向阳、郝琦、李宏斌、惠雁冰、徐 长玉、梁严冰、王东维、王俊虎、谭虎娃、冯志宏、高布 权、杜林渊、孙刚成、常改香、赵红、陈福荣等相继成 为本刊的核心作者。同时先后发表了周新城、李君 如、何炼成、白永秀、单大圣、李良栋、王培元等的研 究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中国模式与中国文明
我们 换 一种思 路来 更进 一 步追 问与 追 寻 中国模式 背后 究竟 有着 怎样 的文 明 的因素 与力量 ?
一
、
中 国模 式 背后 的文 明力量
要 解读 中 国模 式 与道 路 ,首先 要探 索 中 国文化 之根 与精 神 渊源 ,即是 要 明 白我 们从 何 而 来 ,
回溯 中华 民族 之 源头 、命 脉及 其传 承 。 中国模式 研究 不仅 需要 理论 的思 考 ,更 依 赖 当下 实践 的探
时在两 方学 者 与媒体 中 出现 。约 翰 ・ 奈斯 比特也 在 《 中国大趋 势》 中预 言 :“ 国模式 将 会改 变 中
世界 ” ,马丁 ・ 雅克 推 出了轰动 全球 的 《 中国统治 世界 》 来分 析所 谓 “ 围的崛 起 和两 方世 界 当 中
的衰 落 ” ,而继 张维 为 的 《 中国震撼 》 以后 ,丁 学 良也 出版 了新 著 《 论 “ 辩 中国模 式 ” 》
考察 中 国模 式与 发展 道 路 ,而是 上 升到 文化 、 文 明与 精神 诸 层 面 来说 明 中国 的 当代 巨
变。因为 文明 包含 了政 治 、经 济 、文化等诸 方面 ,而文化 则构 成 了文 明社 会 的精髓 ,也 是构成 发展 模 式的核 心所在 。 中国的崛起 不仅仅 是 富 强的崛起 ,更不 简单地是 一 个文 明
作者 简介 :方松 华 ,上 海社会 科 学院哲 学所研 究员 、邓小平 理论研 究 中心 常务 副主
任 ( 海 上 20 2 0 0 0)
中国模式 问题 业 已成 为 新 世 纪 中 国研 究 的最 大 热 点 之 一 ,它 所 引 起 的 “ 国震 撼 ” 大有 中 “ 当中 国统治世 界 ” 真 的即将来 临 之势 。从 表面来 看 ,是 因为 当代 中国经 济 的迅 速 崛起 ,几 乎 以
陕西省延安大学附属中学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导学案
延大附中高二政治师生讲学案2021.12。
23.学前激励语:能吃苦,苦一时;不吃苦,苦一世。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课题: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课型:复习执笔:刘成审核:刘成学习目标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播的途径、继承与发展关系、对待传统文化、文化创新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难点文化创新的途径一、预习导学:(一)知识链接、复习:文化的含义,文化生活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二)自主学习(检测):表现:主要体现在民族节日,是()的集中展示,也是()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就的重要标志)态度:既要认同(),又要尊重(),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文化多样性 HOE 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为我所用,吸收有益外来文化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人类文明进步()前提 Why 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活力重要途径:()、()、()文化传播现代文化传播手段:()意义:既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表现:①传统()的继承②传统()的继承③传统()的继承④传统()的继承特点:()、()、()文化继承影响: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How:①态度——(),(),(),();②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即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的兴起、教育根本途径(源泉和动力):() How 基本途径:();()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自Why 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必然性)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重要性、作用)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探究一:材料一中秋节是中国人除春节之外最重视的节日。
徐特立科技人才培养理念在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实践
徐特立科技人才培养理念在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实践作者:吴杨来源:《科学与管理》2022年第01期关键词:徐特立;延安自然科学院;科技人才培养0引言“少骑公马多徒步,不要随从来照护。
携带两个冰馍馍,一天开会好几处。
”[1]这是续范亭描写徐特立在延安忘我工作的生动画面。
1940年,延安自然科学院(简称“科学院”)在革命圣地延安诞生,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并由李富春担任首任院长,同年11月,徐特立接替李富春,成为自然科学院的第二任院长。
延安自然科学院虽然只持续了五年时间,却成为当时边区物资生产和新中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徐特立于1940—1943年担任院长,在这三年内延安地区的科技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他用实际的教育行动和实践探索出一系列科技人才培养的理念,既促进了边区经济建设,解决了当时人才困境与物资匮乏等难题,也为后来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
1点燃科技发展希望之火1.1科技人才培养迫在眉睫二十世纪中期,在我国内忧外患交加之际,徐特立以前瞻性的视角看待我国科技人才培养,主张在延安边区创办自然科学院以发展国力、培育科学人才。
徐特立自幼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动荡的年代与战争的炮火让他深刻体会到我国因为没有科学技术而遭受困境的惨痛教训。
一方面,由于当时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较少,有机会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十分匮乏。
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科研条件十分艰苦,科技发展非常缓慢,造成了“科学教育委之于书商,而军事秘密谋之于外国顾问”的局面[2]248-249。
但徐特立多年来教育、办学以及他国访学的经历让他意识到我国发展科学和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这也使得他在深入研究、科学考察了我国科研现状与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大力促成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建立。
1.2科学院成立的教育基础与人才条件1935年徐特立到达延安后领导陕甘宁边区普及基础教育,采取公办、私办、半工半学等形式尽可能多地办学校,并于1937年创办鲁迅师范学校为发展边区教育培养新教师[3]。
以实际行动传承延安精神
传 承 延 安 精 神 谱 写 时 代 篇 章——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延安精神进校园座谈会发言摘登以 实 际 行 动 传 承 延 安 精 神/李跃华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重要标志。
延安精神的这种先进性质, 曾经使延安在中国和世界放射 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领导, 是中国共产党中央直接领导创办的一所革命的大学。
办学两年, 陕北公学共培养 6000 多名学生, 吸收 3000 多名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当时到延安考察的人们, 无论是 “心向往之”的知识分子还是心怀疑团的美军观察组, 无论是持中立态度的民主人士还是回国考察的海外华 侨, 甚或是想挑毛病的国民党新闻记者, 都对延安地区 井然有序的社会环境、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奋发向上 的精神风貌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从延安陕北革命根据 地一路走来的人民大学, 延安精神是她 70 年来从无到 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法宝。
延安精神是我们人大 学子永远的精神家园。
我本人求学于中国人民大学, 其 这是陕北公学教育的伟大成果, 是陕北公学对中华民 族解放事业的不朽贡献。
1949 年 4 月, 华北大学迁入 北平。
遵照中共中央关于放宽招生条件、大量吸收知识 分子、为解放全中国迅速培养大批干部的指示精神, 华 北大学圆满完成了为全国解放培训干部的历史性任 务。
从 1948 年 8 月到 1949 年底, 华北大学共为国家培 养干部 19194 名, 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 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 接班人为己任, 以培养“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国民 表率、社会栋梁”为育人目标。
从陕北公学至今, 学校为 党和国家培养了成千上万的革命干部和一批批高素 质、高层次的理论型、管理型优秀人才, 为社会主义革 命和新中国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 线。
人民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体现了校园文化中对 延安精神的传承。
《风景谈》课件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32
研读文本:文章从看《塞上风云》预告片入笔有什么作用?
• 《塞上风云》是反映抗战时期各族人民团结抗战的爱国影片。 • 作者在观看后,深受触动,写作此文时,忆起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自然激起感情的浪花,触动了
记忆的闸门,这样开始下笔,就交代了写作的缘起,起到了领起全文的作用。
• (2)与议论的关系:这一描写形象地告诉人们,无论是多么荒凉、贫瘠的地方,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 就大为改观,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后面的议论,突出了人主宰自然的伟力,可见人的伟大。
课文为什么不直接标明主旨,而是借谈风景含蓄地谈政治?第一幅画面并不是 在解放区,那为什么还要写?
• (1)作者把篇名定为“风景谈”,是“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这样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 发表,适应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
• 1921年,他与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主编《小 说月报》。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参加“左联”并担任领 导工作,1932年完成长篇巨著《子夜》,同时完成短篇小说《林家 铺子》《春蚕》等,这些作品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五四”新文学 中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
创作背景
• 1940年,茅盾离开新疆,经兰州、西安抵达延安。在 延安他亲身感受到了延安抗日军民的火热的战斗生活 和平等民主的自由气氛,官兵平等所爆发出来热情使 延安到处弥漫着积极奋发向上的精神。同年年底茅盾 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劫派 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写下了《白杨礼赞》的姊妹篇 《风景谈》。
这篇文章的写景与议论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 文章用回忆的方式,描绘了几个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体现着不同意义的风景片段。在描写 完每一个风景片段之后,作者都插入了简短的评论。这些评论并不是抽象地说理,而是紧密 结合所描写的具体景物,抒写作者的感受,发表作者的看法,挖掘每段景物描写所体现的思想 和意义。而每一段评论,作者都围绕着“人的活动是构成风景的重要条件,赞美人的伟大” 这样一个观点。
延安自然科学院
延安自然科学院发表时间:2020-12-02T15:14:29.79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4期作者:南洋洋[导读] 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今天北京理工大学的源头南洋洋延安西北局革命旧址管理处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今天北京理工大学的源头,她诞生在抗日烽火燃烧的年代,诞生在中国革命圣地延安。
她的诞生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自然科学教育与研究的先河,走出了一条中国共产党兴办高等科学技术教育与研究的道路,从而在中国近、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1938年10月,日军侵占广州、武汉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把主要力量转移到了解放区战场。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掀起了新的反共高潮。
国民党在不断制造军事摩擦的同时,对陕甘宁边区进行了全面的经济封锁,给边区的财政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空前困难。
诚如毛泽东所说的边区几乎到了“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的严重地步。
为了粉碎国民党的封锁,建立边区独立自主的财经体系,1939年5月,中央决定成立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
1940 年,抗日战争进入风云剧变的时期。
日本对华政策调整为以战养战、以华制华,进而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国民党汪精卫集团公开投敌叛国,蒋介石集团也转向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团大战”极大振奋了广大军民的抗战信心,但是由于日、汪、蒋三方势力都积极反共、限共,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根据地遭受了空前损失和严重困难。
为了走出抗战困境,特别是为了发展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的需要,并为未来的新中国培养一批抗战建国的技术干部和专门技术人才,中国共产党中央决定:在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的基础上,创建延安自然科学院,由中央文委领导。
1940年9月初,在 50 余孔窑洞、30 余间平房的办学条件下,由100余位师生员工组成的延安自然科学院在延安南门外杜甫川正式建立。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所理工科高等学校。
发扬延安革命精神的光辉典范——记徐老在延安自然科学院二三事
作者: 王云风;马海平
出版物刊名: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8-53页
主题词: 自然科学;光辉典范;革命精神;延安时期;教育事业;徐特立;科学教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学生;中国革命
摘要: <正>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著名的教育革命理论家和勤奋实践家——徐特立同志,为拯救中华,争取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忠心耿耿,艰苦卓绝,致力于党的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真不愧是中国教育革命史上的楷模。
众所周知,早在三十年代,徐特立同志就担任了中央苏区的教育部长,亲手点燃了江西苏区革命教育事业的火种,创造性地筹划了“老公教老婆,儿子教父亲,秘书教主。
延安自然科学院
延安自然科学院诞生于抗日烽火之中的自然科学院是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所理工科大学。
前身是自然科学研究院。
1940年春,改名为自然科学院。
院长李富春、副院长陈康白。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掀起了新的反共高潮。
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实行了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
边区人民遇到了极大的经济困难。
中共中央决定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科学技术干部,发展科学技术事业。
以生产自救运动的方式壮大抗日武装力量。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科学院应运而生。
延安自然科学院马家湾旧址,现存窑洞三孔,每孔面积约为30平米。
窑洞前有石质院落1500平米,1996年7月,延安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自然科学院马家湾旧址树立了标志纪念碑。
2018年7月3日被公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旧址目前为大修厂的房子。
然而在当初这所学校的规模要大上很多,教室是一排排的窑洞。
在延安的这些高等干部院校里,自然科学院的条件还是比较好的。
因为自然科学的学习与研究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
1996年7月,延安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这里树立了纪念碑。
2018年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然科学院分设大学部和中学部,并附设有实习工厂。
大学部分为物理(后改机械)、化学(后改化工)、生物(后改农业、)地矿四个系。
后因地矿系师资不足,合并到化工系。
大学部学制原定为2年,1941年起改为3年。
中学部则主要是为大学部提供学生来源。
工艺实习厂建立于1940年春,首任厂长李逢春。
该厂主要为学校教学提供实验基地,并承担对外加工。
工厂内设有造纸、酒精、玻璃、肥皂、制碱、化工、机械等分厂。
其中以机械实习工厂力量和设备最为雄厚。
在极困难的条件下,中共中央财政经济部还拨出专款,为学校建造了一座科学馆,内有实验室和阶梯教室。
周恩来还为大学部从国民党统治区搜集购买了英文原版大学教材,作为规范性教材。
自然科学既是边区自然科学的最高学府,又是边区自然科学学术活动的中心,许多报告、讨论会、专题讲座都在这里进行。
延安时期自然科学院的办学经验
延安时期自然科学院的办学经验
赵春
【期刊名称】《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12(010)006
【摘要】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农综合类大学,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创办、建设和领导高等自然科学教育的先例.在民主的氛围中,徐特立等延安自然科学院教育同仁深入探讨如何办学的问题,探索了一条服务为导向的统筹理论研究、技能教育和实践锻炼为一体的办学模式,逐渐明确适应特殊的战时环境的办学模式,不仅在办学实践中为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并且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兼具业务能力、忠诚品质和管理才能的人才.
【总页数】5页(P21-25)
【作者】赵春
【作者单位】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陕西延安7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31
【相关文献】
1.延安时期的大学精神及徐特立与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办学理念
2.延安自然科学院:定位于"三位一体"办学模式的理工科大学--兼论徐特立的高等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办学实践
3.科学园地与革命熔炉: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科学教育
——以延安自然科学院为中心4.科学园地与革命熔炉: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科学
教育——以延安自然科学院为中心5.延安大学回望——延安时期延安大学的办学传统与基本经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西省文物局关于自然科学院旧址保护修缮工程设计方案的批复
陕西省文物局关于自然科学院旧址保护修缮工程设计
方案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陕西省文物局
•【公布日期】2021.01.11
•【字号】陕文物函〔2021〕24号
•【施行日期】2021.01.1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陕西省文物局关于自然科学院旧址保护修缮工程设计方案的
批复
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
你局《关于审批延安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工程方案的请示》(延革字〔2020〕191号)收悉。
经我局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自然科学院旧址保护修缮工程设计方案。
二、对该方案提出以下修改意见:
(一)应深化工程做法,细化内墙面抹灰、窑洞顶部排水处理等工程做法。
(二)进一步规范文本内容,完善设计图纸及标注。
三、请你局根据上述意见,组织并指导相关设计单位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经你局核准后实施,并将修改完善后的方案及修改说明报我局备案。
工程施工前应制定施工组织设计。
工程实施期间应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文物、施工安全,并注意完善工程施工及监理资料,及时纳入“四有”档案。
此复。
陕西省文物局2021年1月11日。
论语读书笔记15篇
论语读书笔记15篇论语读书笔记1中国文化渊源博长,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给人类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
这些经典诗文,寄托了我们先辈对人国与道义的追求与向往。
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我捧着这本厚实而蕴含着生命真谛的《论语》,轻轻的翻开,那淡雅而古老的书香,便扑面而来,感悟一页页间,演奏生命哲理的乐章;一面面,洗涤我心中的浮躁狂妄……今天,人类社会正处着急剧变化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
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在风和日丽暖的季节,其他树木和松柏没有区别,郁郁葱葱,一身碧绿。
到了大雪飘飞,严寒时节,其他树的叶子纷纷凋零,唯独松柏却经得住风霜雨雪的考验,历劫不同,一身傲骨!也只有受得起磨练,在任何恶劣环境下依然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人,才能拥有着君子的节操,唯有这样,民族魂才得以发扬,唯有这样,中华民族精神才得以弘扬,国家才得以发展壮大!后有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是更具有现实意义。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白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哦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人民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进步的光辉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明日报】“北理工丰碑”之一: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延安自然科学院之
华章
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今天北京理工大学的源头,她诞生在抗日烽火燃烧的年代,诞生在中国革命圣地延安。
她的诞生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创办理工科高等教育的先河。
穿越“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峥嵘岁月,北京理工大学从此迈步,体现延安精神,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谱写了创业创新的华美篇章。
筚路蓝缕,理工科高等教育从头越
1940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风云剧变的时期。
日本对华政策调整为以战养战、以华制华,进而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国民党汪精卫集团公开投敌叛国,蒋介石集团转向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团大战”极大振奋了广大军民的抗战信心,但是由于日、汪、蒋三方势力都积极反共、限共,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根据地遭受了空前损失和严重困难。
为了走出抗战困境,培养抗战建国的技术干部和专门技术人才,中国共产党中央决定:在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的基础上,创建延安自然科学院,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
1940年9月,在50余个窑洞、30余间平房的办学条件下,由100余位师生员工组成的延安自然科学院在延安南门外杜甫川开办起来。
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经办理工科高等教育历史征程。
延安自然科学院下设大学部、大学预科和初中部,其中大学部注重精研学理与实际技术相配合,最初设化学工程科、土木工程科、农业科、林木科;在校人数曾达300多名,学制先是2年后改为3年;选用当时国内著名大学使用的中、英文版教材和参考书,有的课程由教师自编教材;建立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实验室,办起机械、化工实习工厂,与边区的主要农场、工厂有密切联系。
延安自然科学院是陕甘宁边区进行自然科学教学的最高学府,是自然科学学术活动的中心,汇集了如留德化学博士陈康白等边区科学技术精英,许多学术报告会、讨论会、专题讲座都在这里进行。
当时在中央的负责同志大多数都到该院作过指导,朱德、叶剑英、张闻天、肖劲光、李富春、徐特立、吴玉章等人还亲自兼任课程或到此作报告,边区教育专家徐特立同志担任院长(1940年-1943
年在任)。
延安自然科学院在延安经办了5个春秋,在艰苦条件下培养了大约500名优秀毕业生,其中包括武衡等中国杰出科学家,李伦等军队高级将领。
“强国必先强教”,理工科高等教育从这里迈出了第一步。
抗战建国,教育科研为边区经济建奇功
创办延安自然科学院,当时为抗战,长远为建设新中国。
学院师生们在教育、科研、经济“三位一体”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和有关经济建设部门加强联系,为边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能生产多种实验用具,用西北的野生马兰草成功造纸,用沙滩筑盐田的方法制盐,发现并垦殖了南泥湾,制造了“丰足牌”火柴、玻璃、肥皂和几百万枚军装用铜钮扣,指导炼铁
厂、火药厂的生产,探明开采油井、气井,提供生产玻璃、肥皂、酒精、制碱所用的设备,设计修建了边区水坝、安装了水轮机,设计建设了杨家岭“七大”会议大礼堂,等等。
其中,马兰草造纸、新方法制盐、发现南泥湾,是学院为边区经济建设建树奇功的三个事例。
为解决用纸问题,自然科学院(时称自然科学研究院)派出华寿俊前往位于安塞县的振华造纸厂展开研制工作。
经过考察研究,华寿俊把注意力放在了长得漫山遍野的马兰草上,历时两个多月,试制出了马兰草纸;经过反复试验、完善生产工艺,马兰草纸被成功地批量生产。
马兰草造纸,为《解放日报》、整风文件及“七大”会议文件的印刷提供了充足的纸张,满足了边区机关学校和普通民众的用纸需要。
在马兰草纸制造工艺的基础上,华寿俊还与自然科学院的其他同志一道,成功研制生产了边区的钞票纸。
朱德的一首诗中曾说:“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
为了解决食盐短缺问题,自然科学院副院长陈康白博士带人奔赴地处毛乌素沙漠的三边盐池地。
经过仔细观察分析,他们揭开了“海眼”的秘密,沿着“海眼”挖井,修建了盐田,用吊桶从“海眼”中取水倒进盐田,白雪般的精盐就大量结出,把这些精盐送到晒盐场老化两天即为成品盐。
新方法制盐使盐田规模迅速扩大,边区军民食盐问题不断得到解决,边区盐业还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延安自然科学院组织了由乐天宇等6人组成的森林考察团,他们采集了2000余件标本、编写了《陕甘宁边区植物志》,为南泥湾的开发找到了依据,撰写了开发南泥湾的建议方案呈送中央,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
不久,359旅开进南泥湾,一年的开荒屯田就把南泥湾建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后来,乐天宇带领生物系师生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森林考察,帮助一些居住在林区深处的群众解决了卫生饮水问题,实现了粮食蔬菜的自给自足。
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师生,认为科学是国力的灵魂,实践了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党的教育方针”,勇做科教兴边、科教兴国的表率。
精神不朽,办学思想薪火相传泽当代
徐特立院长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这二者结合,“教育家办学”、革命教育家办红色大学从此开始了。
徐特立院长对兴办自然科学高等教育提出了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例如:教育、科研、经济“三位一体”,科学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党的领导,群众本位,教育民主,吸取人类知识的一切遗产,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等等。
尤其是教育、科研、经济“三位一体”的办学思想,被后来各国兴建大学科技园区、工业园区、硅谷区,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所印证。
延安自然科学院办学思想超前指导、厚泽当代。
在延安杜甫川曾经传诵一首诗:“谁说我们没有课堂?我们有着世界上最大的课堂。
蓝天是我们的屋顶,高山是我们的围墙。
”在如火如荼的战争岁月里,延安自然科学院师生的生活学习如诗如画。
他们保有的革命性、创造性、科学性,谱写了延安精神的鲜活一页;他们艰苦创业、敢于创新,传承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