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模式下”经济发展方式思考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变化,这也使得我们需要对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思考。
本文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多元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出口驱动和投资拉动,以及过度依赖资源和环境的发展模式。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需求结构的调整,我国逐渐加强了自主创新和内需拉动的意识,开始转向以创新驱动和消费拉动为主的新型经济增长方式。
中国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和“双创计划”,加大了对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同时也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居民增加消费和改善消费结构,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等。
这种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助于提升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注重绿色发展和可持续性。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环境治理政策的实施,我国开始加强了绿色发展和可持续性的意识。
中国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强调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重要性,推动了绿色技术和清洁能源的发展。
加大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治理力度,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如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推行节能减排等。
这种注重绿色发展和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注重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结合。
近年来,我国国内需求的增长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我国市场潜力巨大,成为各国企业争相进入的热土。
与此我国也加强了对国际市场的开放和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设和规则制定。
中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推动形成开放型世界经济。
这种注重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结合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助于拓展我国经济的发展空间和优化我国经济结构。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浅议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作用
浅议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作用【摘要】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当前经济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本文从背景介绍和问题意识两个方面引入话题,接着介绍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历程,新型经济发展方式的特点以及其作用、挑战和应对建议。
结合现实情况,探讨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新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出现,不仅提升了我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还使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更具影响力。
面临的挑战也不能忽视,需进一步优化政策措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
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我国经济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新型、特点、作用、挑战、建议、重要性、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作用引言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居于世界前列。
在长期的高速增长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开始显现,迫使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求新的增长动力。
问题意识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和低成本劳动力,这种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使得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许多难题。
急需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型增长方式转变为创新驱动型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1.2 问题意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作用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日益突出。
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变化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如何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课题。
浅议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作用
浅议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作用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则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断进行转变,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和指导性。
本文将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其作用进行浅议。
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和规模扩张,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逐渐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转变发展理念。
过去,我国的发展理念主要是追求GDP增长,忽视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生活质量。
近年来,我国开始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生活质量。
调整产业结构。
过去,我国的经济主要依赖重工业和加工制造业,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
如今,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加强创新驱动。
过去,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能力不足。
如今,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过去,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的问题。
如今,我国正在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和可持续性。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避免过分依赖资源和环境投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能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改善环境质量。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对于“中国模式”的一些思考
对于“中国模式”的一些思考“中国模式”是近年来经常被提到的一种发展模式。
尽管如此,不同的人们对于“中国模式”的理解依然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模式”的概念及其内涵,并通过五个具体的例子证明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中国模式”的概念及其内涵“中国模式”是指中国特有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包含了政府的指导性计划、市场的发掘和整合、社会的压力和反馈、产业链和市场链深度整合等多种因素。
其重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引导。
政府是“中国模式”中最为重要的参与者。
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计划、政策、法规等手段,引导和推动经济发展。
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创造条件,鼓励企业的发展。
二是市场化运作。
开放、竞争和市场化是“中国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硬道理。
市场是资源分配和价值创造的主要手段,政府不是市场的替代品。
三是产业链和市场链深度整合。
中国模式注重整合,是产业链和市场链深度整合的过程。
这是一种高度负责任的、高度协调的发展方式,需要各个产业、各个区域之间的密切协作和相互促进。
二、“中国模式”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扶持国有企业在“中国模式”中,国有企业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通过多种手段扶持国有企业,包括颁布法律、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提高国有企业的生产力及市场竞争力。
例如,在石油、天然气等领域,国企是中国资源保障及发展掌控者(例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
同时,国有企业也承担着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的重任。
因此,政府需要在不断优化国有企业的同时,保证其健康、高效地运营,同时也需要在引导和监管中依照市场逐渐逐步推动私有化和市场化。
2.鼓励海外投资和贸易“中国模式”中,政府推动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通过海外投资和贸易的方式实现跨国发展。
中国对外投资手段多样,包括并购直接投资、间接投资等方式。
在近些年,中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外直接投资数量逐年增长,企业走向海外的范围也更广。
3.鼓励城市化和差异化发展在“中国模式”中,城市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进行简要分析。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特点是过度依赖资源和劳动力驱动。
长期以来,我国以资源和劳动力作为主要的生产要素进行经济发展,这种发展方式带来了明显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
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也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制约了经济发展的潜力。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方向是向技术和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
随着科技进步的加速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我国正逐渐从传统的资源和劳动力驱动型经济转向以技术和创新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
这种转变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技术和创新驱动型经济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和高水平的科研投入,但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推动企业创新和改革,但受制于一些体制机制的限制,一些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还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政府还应加强对企业创新和改革的引导和支持,提供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创新提供更多动力和支持。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面临着挑战和机遇,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只有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以先进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同时还涵盖传
统产业和新兴产业。
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技术创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以先进制造业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制造方向转变的过程中。
例如,航空制造、高铁制造、新能源汽车制造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与此同时,政府还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在服务业方面,我国正在全面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服务化方向发展。
例如,旅游服务、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领域成为新的增长点。
此外,应用智能化技术
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和业态,将是未来服务业的重点方向。
在高技术产业方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对科技创新、新材料、生物医药、
互联网等领域加大投资力度。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成为新的发展
亮点,有望成为新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于此同时,在传统产业升级方面,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政策鼓励节能环保、产品质量升
级等措施。
同时,我国还积极参与全球化经济竞争,加速品牌建设和国际化进程,提高产
品质量和信誉度,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逐步由资源驱动和劳动力密集型向知识和技术驱动型
和人才密集型转变。
政府也将继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
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与之相适应,经济发展方式也发生了历史性转变。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国际范围新一轮工业化浪潮逐步兴起、科技革命持续推进所带来的机遇,应对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收入差距扩大、发展不平衡加剧和世界经济运行风险增多等挑战,必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进一步转变,以发展方式的新转变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通常指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以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即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
现代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增长方式分两类,即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赖增加资本、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2)我国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原因: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我们必须见事早、行动快、积极应对,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添推动力。
长期以来,基于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整体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物质消耗的粗放型增长的方式来实现。
为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早在1987年党即提出要将粗放经营逐步转变为集约经营。
1995年党更在提出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同时,明确提出要实现国民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力求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高投入、低产出,高增长、低效益的状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分析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经济也迅猛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模式进行分析。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注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的经济转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这一模式的出现使得中国经济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实现了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通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能够更好地适应挑战,增强内生动力。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注重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是实现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中国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这种重视创新的态度使得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例如,中国在高铁、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领域的创新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
创新不仅提高了中国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还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注重区域协调发展。
中国的地域差异较大,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贫困。
为了实现全面发展,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政策。
这些政策旨在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减少地区之间的差距。
例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使得西部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明显改善。
这种区域协调发展的模式可以有效减少社会不平等,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注重开放合作。
中国坚持在全球化背景下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中国提倡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不仅享受到了全球市场的机遇,也为外商投资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通过多边机制和双边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在不断转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济以高速增长为主导,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和低成本劳动力优势来推动经济增长。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也面临着转变的压力和挑战。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一方面,我国正逐渐走向经济增长的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而不再盲目追求GDP增长。
我国的经济结构也在不断调整,服务业和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
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转变。
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过去的依赖资源和规模的扩张转向创新驱动和服务消费主导的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传统的制造业导向高技术和服务业,注重绿色低碳和环保型产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优化,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的投入,提高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城乡发展平衡,推动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这些转变都是为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经济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从微观层面来看,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需要企业主体的积极参与。
企业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投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需要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份额,拓展新的消费需求和市场空间。
企业需要注重环保和社会责任,推动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企业需要加大国际合作和跨国投资,开拓国际市场和拓展全球产业链,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政府也需要加大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
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创新环境和成长空间,推动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的发展。
后危机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
后危机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主讲人白超英内容提要⏹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二、调整经济结构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三、深化体制改革是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保障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凸显出来。
后危机时代,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大调整时代的到来,对我国产生长期、深刻的影响。
一是外需的萎缩将是中长期的趋势;二是即使外需能够有所恢复,也不是原有水平的简单恢复,必然伴随着结构的重大调整;三是即便外需在水平和结构上都重新恢复,作为一个大国,我国不能把经济增长的基础长期建立在外部市场的过度需求上。
⏹什么是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的问题。
什么是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可以理解为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生产要素投入后更多的产出和变化,同时,还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上的改变,意味着产业结构的改变以及各部门间投入分布的改变,这里有发展的动力、结构、质量、效率、就业、分配、消费、生态和环境等要素和质的变化过程,涵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方面,包括众多方面在内的经济社会进步过程,其所指向的价值目标是以人为核心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十七大报告什么是出口导向型战略?⏹出口导向型战略也称出口替代战略,是指国家采取种种措施促进面向出口的工业部门的发展,以非传统的出口产品来代替传统的初级产品的出口,扩大对外贸易,使出口产品多样化,以推动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方式
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方式中国的经济发展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这一成就离不开中国独特的经济发展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式,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式首先得益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逐步推行市场化改革,开放了一系列经济领域。
通过吸引外资、建立国内市场以及发展私营企业等措施,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建立起来,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政府的积极发展策略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政府积极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例如,近年来,中国政府推动了“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促进了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推动了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三、加强高等教育和人力资源发展中国政府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并投入大量资源用于高等教育的建设和人才培养。
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逐渐成为全球知名的科研和创新中心。
人力资源的发展为中国提供了充沛的智力支持,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四、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中国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的重视。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措施、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这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五、促进内外需的平衡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式还体现在促进内外需的平衡发展上。
中国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通过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可持续性。
六、扶持科技创新和创业精神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加大对科技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支持力度。
政府设立了一系列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园区,推动了科技研发成果的转化。
同时,中国也鼓励大众参与创业,培养创新创业的人才,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总结: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多样而独特,通过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发展策略、加强教育和人力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内外需平衡发展以及扶持科技创新和创业精神等方面的努力,中国实现了快速而稳定的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分析与探讨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分析与探讨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有所下降,但总体上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如何维持这样的增长率,正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本文将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现状、变革以及未来前景来分析和探讨。
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现状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以出口和投资驱动为主,这种增长模式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出口增长率的下降导致了整个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出口市场面临的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
其次,投资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已经开始出现递减趋势。
而未来的经济增长必须要有更牢固的内生动力,来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变革中国政府已经开始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适应和改变现状。
一方面,通过实行结构性改革政策,着重发展科技、服务业等高附加值的产业。
此举有助于中国扭转以往高依赖出口的局面。
另一方面,加大对内需的支持力度,通过改善人民的生活和消费环境, 来激发消费需求,拓展内部消费市场。
这也是中国政府加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原因之一。
同时也希望引导出口企业转向高附加值和技术创新,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
三、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虽然当前环境并不理想,但中国实行的这些政策有望为其经济增长带来更多动力。
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下,略微放缓的经济增长是不可避免,但这不代表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不高。
根据IMF的预测,未来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将持续在6%-7%之间,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健康的增长率。
四、结论综上所述,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开始经历一些变革,从过去的出口和投资驱动下的增长,逐渐向内需和服务业等深度结构转型,这也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打开了更大的空间。
相信在未来的时代,中国的经济会迎来更加的繁荣。
关于新时代背景下经济的几点思考范文
关于新时代背景下经济的几点思考范文关于新时代背景下经济的几点思考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就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1.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新时代要求我们转变发展方式,从依赖资源和劳动力驱动转向依靠创新驱动经济发展。
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我们应该加大对科学技术研发的投入,培养创新人才,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2.加强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新时代要求我们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我们应该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城乡发展协调一体化,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3.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时代要求我们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
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贸易壁垒,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
同时,要加快推进国内市场开放,吸引外资和技术,促进经济的互利共赢。
4.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和风险防控新时代要求我们加强金融体系建设,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我们应该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防控。
同时,要加强对金融科技的研发和应用,推动金融创新,提高金融行业的竞争力和服务质量。
5.促进可持续发展新时代要求我们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同时,要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加大对生态保护的投入,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充满了希望和挑战,我们应该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迈向更加繁荣富强的新时代。
以上是关于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中国未来经济形式的看法
对中国未来经济形式的看法
答:
1. 全球经济环境: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中国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定,包括贸易战、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等因素,可能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2. 国内经济政策:中国政府一直在推动经济转型和升级,包括鼓励创新、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等措施。
这些政策可能会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3. 技术进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也将受益于这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例如,5G技术的应用将促进智能制造、物联网等领域的发展,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4. 人口结构变化: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这将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劳动力成本可能会上升,消费市场可能会发生变化等。
5. 环境保护: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中国经济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例如,发展绿色经济、推广清洁能源等措施,将有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中国未来经济形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虽然存在一些挑战,但中国经济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未来几年,中国政府将继续推动经济转型和升级,促进技术创新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也需要密切关注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8200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分析前言随着中国深入改革开放,中国经济逐步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备受世人关注。
然而,伴随这一发展的是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不平等问题等。
笔者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探索未来可持续发展方向。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历程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改革。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实行了集中管理和大规模的计划经济体制。
而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中国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
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涌现新的发展模式,如加快人力资本投资、产业升级、开发中国西部、实行区域经济发展、构建绿色经济等。
中国现行经济发展模式分析目前,中国经济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中国政府将“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定为经济发展新方向,以高质量的增长为目标,推进优化产业构成,扩大国内需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
现行经济发展模式有以下几个方面:依靠出口带动的发展模式近年来,中国依靠出口实现了极高的增长率。
然而,这种模式并不可持续。
疫情的突发使得全球供应链遭受巨大冲击,中国亦不例外。
此外,受制于国际形势变化,贸易战爆发后中国出口受到极大冲击。
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加强国内应用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实现从低端向高端跨越的转型升级。
基于低劳动力成本的发展模式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工业化初步完成,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日益上升,必须更多地依靠技术创新来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
另外,随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必须通过提高人均产值来促进经济长期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人口梯度变化的新态势。
面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随着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日益严重,中国政府不断提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通过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绿色能源、修复生态等环保措施,中国经济已实现从高耗能高污染朝低碳慢速型发展的战略性转型。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在未来必将成为国际社会的发展经验。
总结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中国强大的政府支持和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完善。
对我国现有经济增长模式的反思及未来的发展建议
对我国现有经济增长模式的反思及未来的发展建议摘要: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里,我国经济以平均每年超过9%的速度高速增长,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一个奇迹。
奇迹的产生主要依赖于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出口导向经济模式。
该模式也导致了内需不足、经济发展不均衡、收入差距加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是培育有利于内需增长的社会环境,包括建立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国民基础教育与人力资本培训制度、加大对农村等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等。
关键词:经济增长模式;可持续发展;问题;思考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模式的特点纵观3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我国的经济模式具有十分独有的特点,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又与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有着本质区别,这也正是所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诠释。
总结该经济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主导经济。
作为以经济、民生议题为主要施政目标的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主导着经济发展的走向和命脉。
这主要体现在:(1)政府通过制定5年经济规划、召开年度经济工作会议等方式,确定全国的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目标。
(2)政府集中垄断着土地、矿产、行业专营权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经济资源,决定资源的投向和规模。
(3)政府确定由国家主导的行业的收入分配。
(4)政府利用国有企业、与国家关系密切的企业来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通过上述方式,政府以行政及市场的手段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主导经济发展的走向。
由于有政府权利的参与,有严密的政府组织体系作为执行保证,使得经济计划的执行强力、快速、高效。
同时,政府又以自身这只“看得见的手”,主导、培育和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以市场化的方法,合理组织、高速运转着中国这台庞大的经济机器。
2.人口红利与出口导向。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因而拥有庞大数量的廉价劳动力,每年劳动力的供给总量约为1000万人。
同时,过去30年,劳动人口比例高,社会保障支出负担低,这为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低成本人力条件。
最新 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几点思考-精品
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几点思考中国发展模式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经验和道路,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相关,供大家阅读借鉴。
一、引言改革开放是腾飞的起点,却不是根本原因。
真正的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带动的资本、劳动、技术、制度和结构的改变对于经济的刺激。
这些因素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依赖因素。
然而,如何发挥以上因素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介绍“中国模式”在业内被定义为经济发展道路,也称作经济体制。
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一名词开始使用,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世界各国学者才开始对其进行更为深入和细致的研究。
然而,作为一个大国的经济模式,显然它的范围极广,涉及中国的、经济、社会、等多个因素。
对于中国发展模式,蔡拓提出了一种较有代表性的说法,称中国发展模式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经验和道路,这是一种全方面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它涵盖了包括市场经济、全球化、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等一系列重大关系。
具体来说,转型之前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四大特征:一是增长优先。
二是投资驱动。
三是沿海先行。
四是出口鼓励。
三、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战略思(一)增长与公平并重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总体经济较为薄弱,因此提出了增长优先的目标。
这一做法在当时贫困的中国是合理的,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发展是硬道理”,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迫切希望依靠发展改善生活的愿望。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基本实现了既定目标,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小康社会基本实现。
然而,现在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差距,由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在这一状况下,政府提出了将增长优先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增长与公平并重的发展模式,尽最大努力为老百姓提供公平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优越性。
虽然这一战略的实施会导致增长受限,但出于国家层面的考虑,在社会矛盾逐步升级的情况下,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提高收入分配公平性是有必要的。
深究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深究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中国模式”而来的。
但是,这种经济模式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深究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并讨论其中的一些问题。
一、简介中国的经济模式可以被描述为“国家资本主义”或是“国家发展主义”。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和资源配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市场经济被视为不可替代的手段。
从1980年代初开始,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外资引进、开放市场等政策,成功地吸引了外资、技术和各种资源。
这些措施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中国就从一个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变成了一个崛起中的经济大国。
二、问题和挑战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经济模式也逐渐露出了行不通的缺陷。
下面讨论其中的一些问题和挑战:1. 资源分配不均:中国的资源分配过于集中,甚至被认为是“垄断经济”。
这导致了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其中一些地区和人群无法享受到一些资源和机会。
例如,中国的土地使用制度,一直存在着土地私有权等问题。
2. 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中国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已成为经济模式的一个难点。
这些问题包括医疗、社会保障、住房、金融、能源、环境等领域,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
3. 财政缺口扩大:为了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中国政府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投资于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研究和军事领域等。
但是,由于一些因素,比如贸易战等,国际经济环境日趋紧张,这给中国的财政管理带来了更多的压力。
4. 环境和资源短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
污染、气候变化、土地和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中国经济模式中的一个巨大难题。
三、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才能保障中国经济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呢?最好的方法是让市场和政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相当的作用,政府继续为市场提供稳定和基础设施的协助,同时赋予市场在资源分配、价格形成等方面更大的权利,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过快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中国模式”成功经验与问题反思在转变发展方式的今天,以往的“中国模式”既有成功经验需要总结,更有问题值得反思。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
在研究和探讨中国发展道路时,一些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中国模式”的概念。
那么,什么是“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有哪些经验和问题需要反思?概括起来,“中国模式”主要包括了四种相互关联的发展子模式。
一是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
政府“有形之手”对经济运行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巨大影响。
在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对国民经济的直接干预是有必要的,这也符合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般而言,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干预主要通过建立法律法规、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产品等方式来进行。
在经济领域,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等措施,以图实现经济发展、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外贸基本平衡四大目标。
在我国,政府部门不但通过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而且还通过国有企业参与国民经济活动,有些部委(比如铁道部)甚至自身就类似于一个巨型公司,直接参与市场的竞争。
在全社会投资中,政府投资也始终占据着主导和重要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投资虽然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但绝对数额在不断上升,2009年仅中央投资就近1万亿元之巨。
国有企业是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途径,目前,仅央企的资产总额就超过了20万亿,而在最新发布的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企业则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其中上榜的184家民企的利润总额尚不及10家利润最高国企总额的一半。
二是投资驱动型发展模式。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增长理论中,投资是加快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主要推动力。
在中国,投资在经济增长中长期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和作用,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居高不下。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资本形成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4.8%,拉动GDP 增长5.6个百分点。
与此相比,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7.3%,拉动GDP 增长3.9个百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国模式下”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伴随着许多问题。
在经济增长模式可归为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在当前的形势下面临严峻的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刻不容缓。
旨在论述清楚这种转变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出几点建议。
中国模式出口导向型经济休养生息协调发展中国模式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程而形成和发展的,涵盖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三十年的历史。
三十年来,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从关起国门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折,逐步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从国际比较和发展模式的角度看,可以把“中国模式”定义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是全球化的角度或世界视野来看待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也称为“中国道路”或“中国经验”。
十七大报告把我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提炼成“十一个结合”,“十一个结合”是对“中国模式”的官方解读。
一、积极有为应对国际货币体系下的挑战改革初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选择了出口导向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模式可以称为“出口导向型创汇经济”。
这种选择在一定意义上市自主的,但又是国际环境所决定的。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经过了二十多年的社会建设,建立了国有制占主导地位的计划经济。
长期以来实行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已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储蓄和投资水平都比较高。
具备一定实施出口导向的基础。
在中国模式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以东亚“四小龙”为最初样板,走上了出口导向发展战略。
在实施外向型战略过程中,中国一直保持“双顺差”(所谓双顺差,即经常项目顺差和金融与资本项目顺差,或简说为贸易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
“双顺差”是一种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
“双顺差”在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好处有,一方面引进先进技术、管理技能,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能吸收过剩产能,维持经济增长。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通过出口刺激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困难,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负面作用正在逐渐显现,产出成本增加,利润空间不断缩小,出口难以带动经济增长,贸易摩擦不可避免。
另外,我们的外汇储备安全正在受到威胁。
现在中国的外汇储备是2.5万亿美元,购买美国国库卷1万亿美元。
我们不能不考虑美元贬值导致资本损失,美国通货膨胀或违约造成的购买力损失等一系列严重威胁。
一九一七年后建立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中国、美国发展某种特定共生关系提供了金融条件。
中国的创汇经济恰好与美国的负债经济相契合。
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在一定意义上是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镜像反映。
现在中国握有美国27%的国债,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案例叫“裁缝的故事”,他把当时国际货币体系的安排比作一个裁缝和他的顾客的关系:裁缝为顾客做西装,做好西装卖给顾客后,再把顾客付的钱作为贷款返给顾客,后者则利用这笔钱再向裁缝买西装,如此循环往复,顾客不断地享受西装,裁缝不断地积累借条。
等到有一天,裁缝想把这些借条换成现钱了,顾客到底有没有能力还钱呢?这是个非常大的问题。
二、脱离依赖资源消耗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一)“物本”资源消耗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经济增长成本高、代价大,效率相对较低。
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与资源、能源稀缺的矛盾加剧,与环境承受能力的矛盾加剧,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经济效益低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
而中国在资源禀赋上并不丰裕,承载能力较弱。
比如,中国石油资源以目前的开采规模仅够五十年开采。
又如,全国1/3的国土面积,因条件恶劣难以开发利用。
(二)“人本”资源低端除了“物本”资源个、外,中国的“人本”也存在隐忧。
在对待人的发展问题上,仍然属于“低端人本”,尤其是“人本工具论”仍有市场。
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人的发展还处于低端状态。
中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口规模,其中农村人口占相当大的比重,中国的人口问题,特别是农业人口向非农化转变的问题,比任何发展中国家都要艰巨复杂。
计划经济体制根深蒂固,企业、国民的积极性长期被压抑。
劳动力充裕,但忽视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是个“加工大国”,是个“创新小国”。
加之,劳动力充裕这一传统优势也将面临严重挑战。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中国的低要素成本优势将逐步发生变化。
特别是劳动力资源将从无限供给发展到供求趋于平衡再到出现结构性短缺并导致工资成本相应提升。
”有预测认为,“从2013年开始,由于人口抚养比降停止下降的趋势,转而逐步上升并呈现加快趋势,中国“人口红利”将耗尽,劳动力供给的优势将不复存在。
”此外,城乡二元结构,非人性化的户籍鸿沟、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限制了城乡生产要素的流动,不利于发挥资源优化配置,增加了资源高耗成本。
三、警惕放弃“休养生息”让富于民的趋向(一)中国模式下经济增长方式与民众的生存状态今天回头看,二十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史就是一个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的过程。
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农业的精耕细作使得单位产出较高,但每位劳动力的投入产出却较低。
这种农业体系支持了中国人口的增长,但不断增长的人口给相对稳定的资源压上了沉重的负担。
“民以食为天”的道理使得执政者决定了吃饱肚子才是选择发展道路的重要标准。
经济学上称之为,在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寻找使福利最大化的道路。
按照这个标准,来讨论中国传统小农经济模式与中国模式下经济增长模式,便会明白中国为什么会有今天这种长期经济表现。
也才会明白中国在发展道路上的成功与所犯错误的原因。
长期生活在资源紧张的小农经济社会中,为温饱问题忧虑。
骨子里深谙“算计不到一世穷”的道理,才能从真正上接受计划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才得为在举国层面上大规模的实现计划经济。
可惜的是,脱胎自传统的理性选择也可能有悖于传统的逻辑。
我们看到,每当计划部门按自己认为的轻重缓急调拨物资的时候,都会出现无法回避的问题:农业部门无法产生足够的粮食补给,工业部无法为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能源部无法为生产生活提供尽可能多的能源。
大量政策倾斜于战略性部门,创造出来一个自我强化和自给自足的经济发展过程。
这种历史性遗留在改革初期还发挥着作用,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保护了主要的社会群体,尤其是国有企业工人、农民。
农民从集体的瓦解和农产品价格的改善以及农村急速发展的非农产业中受益。
前期改革“没有受损者”,遵循了“休养生息”的让利放权。
经过前期改革的发展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加之与某种潮流的结合,后期的改革偏向于集权化。
表面上看,集权化是在对中央和地方的职责做更为适当的划分,但实际上是重新采用集权化方式对资源进行控制。
几千年的小农经济烙印使每一个执掌国家经济权力的人都崇尚强化规制和宏观经济管理功能。
要做到这一点,中央政府必须有一个能完成这一任务的财政收入来源。
从而造成国强民不富,国进民退。
因此我们有了今天的局面。
在农村,农业收入有所增加,但明显滞后于城市收入的增长;在城市,打破铁饭碗,缩小国有部门规模的目标在养老和医疗保险计划远远没有完成的条件下迅速推进。
再有,收权收利的政策也大大增加了政府的权力与收入,因此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强,不平等现象加剧。
(二)在人的发展上,还处于低端状态首先,在生存方面。
迄今为止,我国仍然有为数可观的贫困人口。
其次,在自尊方面。
近来中国发生很多事件,2007年的“黑砖窑事件”、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各地不断发生的矿难等已突破人类尊严的底线,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特别关注的“体面的生活和尊严”存在相当大的落差。
再次,在平等方面。
户籍制度将人分为城乡两类,城乡二元结构下人的生存状态差距是一种不健康的模式。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进城务工人数已经占到产业工人总数的1/3以上,但是,这些农民工,迄今尚未解决户口问题,社保、医疗、子女教育随之而至,无法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在经济发展方向上对让富于民面的偏离,在人的发展方面的低端水平是中国模式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不能忽视的问题。
四、对提升中国模式下经济发展模式的三点建议中国模式下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到今天,对其加以转变已经刻不容缓。
改革中的问题只有在进一步的改革中方能得以真正解决。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中国模式是改革的应有之义。
为解决上述三个问题,促进“两个转变一个回归”。
(一)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发展条件,过度依赖出口的硬伤在金融危机与国内当前环境下已经凸显无疑。
在现有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中国依靠投资的创汇经济与美国的负债经济如若一根绳上的蚂蚱,一旦美国陷入债务危机,则可能发生违约、通货膨胀、美元贬值,上述任何一种手段,都会使得中国所持债权危如累卵,极有可能付诸流水。
为此,一方面我们应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转变,特别是减少“双顺差”;另一方面,我国应当积极介入国际金融体系,在国际贸易规则、国际金融秩序等方面扩大影响,争取发言权与投票权。
尤其是在全球货币格局中,改变人民币的边缘化地位,积极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消耗向主要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在“人本”与“物本”两方面资源上,对“人本”的发展不够,对“物本”过度开发。
高消耗、低科技的发展方式迫切需要绿色经济和创新经济代替。
在此前的发展中,虽然已经出现低端“人本”的迹象,但旧的“物本”发展理念和体制仍然根深蒂固。
这里边主要是以gdp为中心的速度增长主义思想作怪。
通过以往经济发展的问题分析,可以发现,过去三十年中国人的环境资源意识还是仅仅处于启蒙阶段的话,那么未来新阶段,中国将面临一场经济上的“绿色革命”。
发展绿色经济不仅是在国际低碳环保经济模式中争夺话语权,而且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们发展绿色经济离不开科学技术。
发展高端“人本”实现科技立国,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是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指引。
(三、)注重民生,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藏富于民,实现对改革前期于民“修养生息”的回归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策上对于特定区域、特殊群体的倾斜,使得贫富差距加大,区域发展不协调。
分配中过度强调效率,使得公偏失,国家人民群众中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不到位。
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权贵利益与民生,集体利益与个人权利的发展严重失衡。
在这种格局下矛盾与问题环生,“国情民不富”,“你富我太穷”迫使我们强调回归到富民上来。
强调以人为本,不得与民争利;强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强调缩小城乡差距;强调加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倡社会公平,实现个体正义。
人是发展的目的,不是手段。
人作为发展“工具论”仍然在思想领域有一定影响。
但人作为发展的目的已经成为共识,且已经形成了一项国策加以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