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浅析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姓名:郭顺洪2014文化社会学学号:201401122023)

摘要: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国民生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3.0%的速度。截止2013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达8.3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5.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在这35年中采取摸着科学与知识的石头过河的独特方式,创造了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国际共识。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及特点

1、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据测算,2013年我国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为5.8万亿美元,其中,非公有经济实现2.84万亿美元,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为49%,而公有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占51%。

2、中国经济保持了长期的高速增长。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年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10%,并在2010年超过日本屈居世界第二位。在人类历代上,只有7个国家(地区)曾经以7%以上的年增长率持续增长超过30年,而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3、中国的资本积累主要吸引外资引入,华人华侨的高投资,城乡居民的高储蓄、政府财政的高税收来完成。以2010年为例,中国吸引外资1850.8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3.2%。从1989年至2010年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0940亿美元。其中来自中国香港的资本累计为4484亿美元,占41.0%;来自中国台湾的资本累计为520亿美元,占4.8%;来自中国澳门的资本累计为109亿美元,占1.0%。港澳台共计46.8%,占具中国吸引外资的近一半。改革开放近30年,中国平均储蓄率为42%,高于世界平均储蓄水平21%的近两倍,为中国经济发展拥有充裕的资本,成为资金积累的重要手段。2013年,我国财政总收入达12.9万亿元占占GDP比重已达22.7%。

4、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主干。2000至2009年的10年间,我国制造业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度为46%,高于同期第一产业5%和第三产业43%的贡献度。2013中国GDP高达8.3万亿美元,其中制造业贡献占1/3。虽经过30式年的发展,中国制造的服装、鞋帽、简单制成品等已遍布世界各个市场,据HIS环球透视统计,2013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的19.8%,已高于美国0.4%,在数量上已成为全球制造业产出最高的国家,成为“世界工厂”。但由于未掌握上游核心技术,也缺乏下游的品牌与渠道优势,使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在最终利润分成中也是份额最少的。

5、科技园区成为科技产业化的载体。在科技园区中逐渐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大学、科技界为引导,构成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变二元动力为三元动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擘。

6、实现“可持续发展”模式—国家级生态修复。在经济发展中,

客观上,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超复杂巨系统,经济增长是建筑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上的。若自然生态系统被经济增长严重破坏,如我国的雾霾、水污染、工业废固物污染等,必须在经济发展中进行大量投入以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国家实施了重大河流治理的规划,西北防护林建设规划,节能减排计划等系列生态修复工程。

7、历届政府的科学宏观调控是我国现有社会制度的一大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七次比较明显的波动,与此相对应,也经历了七次比较大的宏观调控,可以分为前16年和后18年两个阶段。在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中,一直坚定不移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使我国公路、铁路、桥梁、机场、港口、城市立交和高速公路等方面的建设在短短30几年,完成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总量。

8、中国特色的总需求与总供给动态平衡调控模式。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以一年为短期,五年为长周期进行,调节的主杠杆是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并形成自有特点:正确估计系统调控的提前量;失业率作为调控的重点;控制通货膨胀率是调控的首要目标;有力的行政干预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国有企业为主干。

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较大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基本上在6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达到了70%;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逐年增加。全国三个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0.2:46.8:43.0。中国工业处于全球工业价值链的最低端,产品附加值低,加工

贸易所占比例过大,缺乏自主研发的产品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受发达国家的产业布局影响严重。中国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和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由于处在整个产业链条的中下游环节,“中国制造”出口所获得的利润其有限,一般利润率只有3—5%。一、二、三产业结构间失衡,工业所占比重过高以及服务业中物质消耗部门所占比例过大的问题都延续传统经济高投入高增长的方式,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资源约束问题。由于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而全球资源领域的竞争加剧,加大了我国能源和资源保障的压力。如2009年,中国提供了不到世界8%的GDP 总量,却消耗了全世界约46%的钢铁、45%的煤炭、48%的水泥和10%的石油天然气,进口的铁矿石和原油占本国用量的70%和51.3%。我国单位产出能耗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国际平均水平的3—4倍,是日本的7倍,是美国的4倍,工业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5%。每年石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进口量占使用量的比重超过50%,但各种矿产的回收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以上。

3、科技进步问题。中国2010年研发经费投入占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76%,而欧美发达国家大约为2.8%。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不到1%,大大低于创新型国家企业3%--20%的水平。另外,我国集成电路的90%,轿车制造装备、纺织机械等高技术装备的70%都依赖进口;医药专利的95%,汽车专利的90%,计算机芯片专利的80%,数控机床和纺织机械专利的70%,都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落后的科技水平,尤其是转化为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