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地质参考手册
野外地质工作实用手册
野外地质工作实用手册野外地质工作实用手册一、引言本手册旨在指导野外地质工作者进行实地工作,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指南和必备的工具信息。
通过本手册的参考,地质工作者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务,并保证工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二、野外地质调查前准备1:调查目的明确- 对于调查区域的地质特征和地质问题进行准确定义。
- 制定调查计划,明确调查方法和在野外需要获取的信息。
2:野外工具和设备准备- 测量设备:包括测距仪、罗盘、GPS定位仪等。
- 标识工具:如野外记号笔、标识牌、扫描仪等。
- 野外导航工具:包括地图、指南针等。
- 野外生存工具:如野外生存包、防蚊液、防晒霜等。
三、野外地质调查实施1:野外勘察- 确定野外采样点,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分析。
- 记录地质数据,如岩石类型、构造特征、地貌特征等。
- 了解区域的气候和地质风化情况。
2:地质地图绘制- 采用现场测量、卫星影像等方式制作地质地图。
- 标注地层、断层、矿体等重要地质要素。
- 添加图例及比例尺,确保地图的可读性和准确性。
3:地质剖面绘制- 根据野外测量数据绘制地质剖面。
- 明确剖面线的位置和方向,并进行测量。
- 标示地层、构造、矿体等关键要素。
四、野外地质调查数据处理与分析1:野外数据整理- 对采集到的地质数据进行整理和编码。
- 绘制地质剖面图以及地层分布图。
- 录入数据到计算机软件进行进一步分析。
2:数据处理和地质解译- 利用地质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解译。
- 分析地质过程和地质事件,解读地质历史。
- 确定地质问题的原因和可能性。
五、附件1:野外地质调查表格2:地质地图样本3:地层冠名说明4:野外记号笔临时存储图解法律名词及注释1:《地质调查管理条例》 - 地质调查活动的法律规范,明确了地质调查中的权限和责任。
2:《矿产资源法》 - 对矿产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保护进行规范的法律。
3:《地质灾害防治法》 - 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和预防进行规范的法律。
《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内容
目录一、实习目的与实习内容 (2)二、南京地区地质概论 (3)三、野外实习路线 (21)四、实习安排与要求 (26)一、实习目的与实习内容(一)实习目的地质学野外实习是地质学课堂教学之后的重要实践环节。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巩固、消化已学的理论知识,初步学习野外工作方法,进行野外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观察地质现象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打下一下的基础。
(二)实习内容1、矿物与岩石野外实习中认识实习地区常见岩石,主要为沉积岩,少量火成岩。
了解岩石的岩性包括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了解矿物的集合体。
2、地层野外实习中熟悉实习地区各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包括群与组,弄清岩层产状,地层之间接触关系。
3、地质构造与构造运动认识明显的水平构造,单斜构造。
认识明显的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特别是断层证据。
结合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理解构造运动概念。
4、外动力地质作用认识明显的风化现象,了解各种岩石风化程度;认识地面流水地质作用及塑造的地貌类型单元;认识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及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认识斜坡动力地质作用及产生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现象。
认识冲积物、洪积物、坡积物、残积物、重力堆积物。
5、简单的工程问题建筑物区域、场地地质状况,斜坡地质状况,隧道工程地质状况等。
二、南京地区地质概论引言从南京向东到镇江再折向南东,东抵武进县境孟河一带,绵延了一列丘陵、低山,称为宁镇山脉。
它全长约100余公里,标高一般为100~200米,少数山峰超过300~400米,如钟山、孔山、九华山、华仑山、栖霞山、宝华山等。
这里地层山露齐全,不仅对于下扬子,而且在华南均具代表性;构造变形程度中常,构造形象清楚、典型;火成岩类多而且出露广泛;有各种内生及外生矿床,加之这里地质研究程度高,交通方便,观察容易,其中许多地点已成为地质旅行和教学实习的良好场所,在国内享有盛誉。
从进行低年级地质认识实习的要求出发,将南京地区的地质情况作一介绍,供教学之参考。
(一)地层南京地区的地层单元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分区宁镇地层小区。
地质野外工作手册
地质野外工作手册海南省地质调查院本手册由海南省地质调查院区调队集体编著而成,供本队开展 1 : 25万琼海县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野外工作参考使用。
该守则的取材以现代地质理论和有关区调规范、指南、图标为基础,结合工作区的客观实际,并参考了前人所编的有关工作守则,力求做到简明扼要、实用。
各章节分工如下:第一章龙文国、谢盛周,第二章云平,第三章陈沐龙、第四章莫位明,第五章李孙雄,第六章庄有光,第七章李孙雄、陈沐龙,第八章陈沐龙,最后由陈沐龙统编定稿。
李北光、曾雁玲打字,连明清绘图例、符号。
由于编者经验不足,定有错漏不切之处,将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补充完善。
目录第一章沉积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3)一、沉积岩分类及结构构造 (3)(一)沉积岩分类 (3)(二)常用术语 (3)(三)沉积构造 (5)二、沉积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6)(一)陆源碎屑岩 (6)(二)碳酸盐岩 (10)(三)硅质岩的野外调查 (12)(四)煤和油页岩的野外调查 (12)(五)岩相组合调查 (12)(六)沉积构造的野外观察 (12)(七)古流向测定 (12)(八)第四纪沉积物的野外调查 (13)三、化石野外工作的基本要求 (15)(一)大化石的野外观察描述(表11) (15)(二)孢粉采样注意事项 (15)四、层序地层的野外调查 (16)(一)基本层序的野外调查 (16)(二)层序地层格架的野外调查 (17)五、地层接触关系野外调查 (20)(一)不整合 (20)(二)整合 (21)第二章侵入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21)一、侵入岩分类 (21)二、侵入岩野外观察及描述要点 (23)第三章火山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26)一、火山岩分类 (26)(一)火山熔岩类 (26)二、火山岩有关概念及特征 (26)(一)喷发类型及喷发相 (26)(二)喷发旋回及喷发韵律 (27)三、火山岩野外调查观察要点 (27)(一)火山熔岩 (27)(二)潜火山岩类 (29)(三)火山碎屑岩 (29)(四)野外观察记录要点 (31)第四章变质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32)一、区域变质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32)(一)区域变质岩分类 (32)(二)区域变质岩命名一般原则 (33)(三)观察要点 (35)二、接触变质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36)(一)接触变质岩分类 (36)(二)接触变质岩观察及描述要点 (36)三、气- 液蚀变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39)(一)气-液变质岩分类 (39)(二)气-液蚀变岩野外观察及描述要点 (39)四、混合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41)(一)混合岩分类 (41)(二)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42)第五章构造地质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42)一、褶皱调查 (42)(一)褶皱的分类和描述 (42)(二)褶皱的调查内容及要求 (43)二、断层调查 (45)(一)断层分类和有关术语 (45)(二)断层调查方法及内容 (46)(三)断层岩分类 (47)三、节理、劈理和线理调查 (47)(一)节理调查 (47)(二)劈理调查 (50)(三)线理调查 (50)四、构造变形相与变形相序列 (51)第六章区域矿产调查基本要求 (51)一、收集区内已知的矿产信息 (52)二、野外找矿标志的识别、观察和记录 (52)第七章野外记录资料整理及样品采集工作要求 (54)一、野外记录 (54)(一)路线地质填图描述格式及要求 (54)(二)剖面编号和记录要求 (55)二、野外手图及野外总图 (56)三、资料整理工作 (56)四、样品采集要求 (58)(一)总体原则 (58)(二)各类样品采集要求 (58)五、质量检查 (59)六、资料汇交及资料管理 (59)第八章安全工作基本知识与制度 (60)一、野外安全工作基本知识 (60)(一)测区自然条件 (60)(二)野外安全工作基本知识 (60)二、安全生产措施 (63)第一章沉积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沉积岩分类及结构构造(一)沉积岩分类沉积岩野外分类主要是根据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成因等进行划分的,详细划分见表1。
野外生存地质工作手册
野外生存地质工作手册地质工作是一项需要在野外环境中进行的工作,它需要工作者具备一定的野外生存能力。
在野外进行地质工作时,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比如恶劣的天气、艰难的地形、野生动物的威胁等。
因此,野外生存地质工作手册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地质工作者在野外环境中安全、高效地开展工作。
1. 野外生存基本知识在野外生存地质工作中,首先要具备一定的野外生存基本知识。
比如如何搭建临时避难所、如何采集和净化水源、如何采集食物等。
这些基本知识可以帮助地质工作者在野外环境中度过紧急情况,保证自身的安全。
2. 野外导航技巧在野外地质工作中,有时需要在复杂的地形中进行导航。
因此,地质工作者需要掌握一定的导航技巧,比如如何利用地图和指南针确定方向、如何识别地标等。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地质工作者在野外环境中不迷失方向,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3. 野外安全意识野外环境中存在各种潜在的安全威胁,比如天气突变、野生动物的袭击、地质灾害等。
因此,地质工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野外安全意识,学会如何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保证自身的安全。
比如在遇到恶劣天气时如何寻找避难所、在遇到野生动物时如何保护自己等。
4. 野外生存装备在野外进行地质工作时,适当的装备可以帮助地质工作者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比如防水帐篷、睡袋、登山鞋、头灯等。
这些装备可以提高地质工作者在野外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5. 食物和水源采集在野外生存地质工作中,有时可能需要长时间在野外工作,因此需要采集食物和水源来保证生存。
地质工作者需要学会如何采集野外食物,比如野生植物的辨识和采集,以及如何净化野外水源。
这些技能可以帮助地质工作者在野外环境中保持体力和精神状态,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野外生存地质工作手册是地质工作者在野外环境中必备的工作工具。
它可以帮助地质工作者具备野外生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保证他们在野外环境中安全、高效地开展工作。
希望每一位地质工作者都能够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确保自身的安全,顺利完成野外地质工作任务。
地质勘探行业野外作业安全手册
地质勘探行业野外作业安全手册第一章地质勘探野外作业概述1.1 地质勘探野外作业的定义与意义1.2 野外作业安全的重要性第二章作业前准备2.1 作业计划的制定2.2 作业人员的培训与选拔2.3 作业装备与物资的准备第三章野外作业环境识别3.1 地形地貌识别3.2 气候条件识别3.3 地质灾害识别第四章安全防护措施4.1 个体防护装备的使用4.2 集体防护措施4.3 应急处理与救援第五章食品与饮用水安全5.1 食品安全管理5.2 饮用水安全管理5.3 食品与饮用水卫生处理第六章野外作业交通安全6.1 车辆安全检查与维护6.2 驾驶员培训与选拔6.3 交通安全管理第七章环境保护7.1 野外作业环境保护原则7.2 野外作业环境保护措施7.3 环境污染事故处理第八章卫生与防疫8.1 野外作业卫生管理8.2 野外作业防疫措施8.3 疾病预防与处理第九章作业现场安全管理9.1 作业现场安全检查9.2 作业现场安全隐患整改9.3 作业现场安全预案第十章事故报告与处理10.1 事故报告程序10.2 事故处理流程10.3 事故责任追究第十一章法律法规与标准11.1 地质勘探行业法律法规11.2 野外作业相关标准11.3 法律法规与标准的执行第十二章安全培训与宣传教育12.1 安全培训计划12.2 安全培训内容12.3 宣传教育与氛围营造第一章地质勘探野外作业概述1.1 地质勘探野外作业的定义与意义地质勘探野外作业,是指为了查明地下资源、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地质信息,而在野外进行的地质调查、勘探和试验工作。
这些工作主要包括地质填图、地质取样、钻探、测井、物探、化探等多种方法和技术。
地质勘探野外作业是地质勘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
地质勘探野外作业的定义如下:(1)地质调查:通过对地表和地下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和分析,查明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岩性特征等地质信息。
(2)地质取样:在野外采集岩石、土壤、地下水等样品,用于实验室分析,以确定地质体的物质成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野外工作手册
前言本手册由海南省地质调查院区调队集体编著而成,供本队开展1∶25万琼海县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野外工作参考使用。
该守则的取材以现代地质理论和有关区调规范、指南、图标为基础,结合工作区的客观实际,并参考了前人所编的有关工作守则,力求做到简明扼要、实用。
各章节分工如下:第一章龙文国、谢盛周,第二章云平,第三章陈沐龙、第四章莫位明,第五章李孙雄,第六章庄有光,第七章李孙雄、陈沐龙,第八章陈沐龙,最后由陈沐龙统编定稿。
李北光、曾雁玲打字,连明清绘图例、符号。
由于编者经验不足,定有错漏不切之处,将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补充完善。
第一章沉积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一、沉积岩分类及结构构造(一)沉积岩分类沉积岩野外分类主要是根据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成因等进行划分的,详细划分见表1。
表1 沉积岩基本类型的划分(二)常用术语1. 陆源碎屑2. 内(源)碎屑:盆地内弱固结的沉积物经水流剥蚀作用形成的破碎物质。
3. 粒屑:盆地内由化学、生物化学、生物作用及流水作用形成的粒状集合体,在盆地内就地沉积或经短距离搬运再沉积的内碎屑、生物屑、鲕粒、团粒、团块等的总称。
4. 圆度:碎屑颗粒的棱角被磨蚀圆化的程度,可分为四级。
棱角状:颗粒具尖锐的棱角。
次棱角状:棱角有磨蚀但仍然清楚可见。
次圆状:棱角有显著的磨损,但原始轮廓还清楚可见。
圆状:棱角全被磨损消失,棱线的外突呈弧形,原始轮廓均已消失。
5. 杂基:碎屑岩中与砂、砾一起机械沉积下来的起填隙作用的粒径小于0.03mm的物质,包括细粉砂和泥质。
6. 胶结物:起胶结作用的化学沉淀物。
7. 泥晶:内源沉积岩中与粒屑同时沉积的充填于粒屑之间的化学、生物化学或机械作用形成的晶粒粒径小于0.03mm 的物质。
8. 亮晶:成岩期充填于内源沉积岩原始孔隙中的干净明亮的化学沉淀物。
9. 正砾岩:主要由陆源砾石组成的杂基含量小于15×10-2正常沉积岩。
10. 副砾岩:砾石含量<50×10-2(常为5×10-2~30×10-2)而杂基含量大于15×10-2的砾质砂岩或砾质泥岩,一般具特殊成因意义。
野外地质调查安全手册培训资料
野外地质调查安全手册培训资料第一部分:野外地质调查的准备工作1. 了解目的地地质情况在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前,应该事先了解目的地区域的地质情况,包括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和地形特征等。
这将有助于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和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2. 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在野外地质调查前,需要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包括调查的时间、路线、目标地点、所需工具设备和食物水源等。
确保计划周密并做好充分的准备。
3. 携带必备的装备和药品在野外地质调查中,必须携带必备的装备和药品,包括地图、指南针、手机、急救包、挂绳、干粮等。
这些装备和药品将有助于应对突发情况和保障基本的安全需求。
第二部分:野外地质调查的安全措施1. 保持组织纪律在野外地质调查中,需要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听从领队指挥,不私自离队或擅自改变调查路线。
2. 注意气象变化在野外地质调查中,要时刻关注当地的气象情况,如天气变化、温度变化等。
及时调整调查计划,避免在恶劣气候下进行野外调查。
3. 注重身体健康在野外工作中,要注重保护身体健康,避免过度疲劳和受伤。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保持足够的睡眠和饮食,做好防晒和防寒准备。
4. 注意野生动物和植物野外地质调查中,要注意野生动物和植物的存在,避免触碰有毒植物和接近危险动物,确保自身安全。
第三部分:应对突发情况的应急措施1. 意外受伤如果在野外地质调查中发生意外受伤,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对伤员进行紧急救治,并迅速将伤员转移到安全地点。
2. 迷路或迷失方向如果在野外地质调查中迷路或迷失方向,应该保持冷静,利用地图和指南针确定方向,尽快找到正确的路线或等待援助。
3. 天气突变如果在野外地质调查中遇到天气突变,应该及时寻找避难所,避免在恶劣天气下继续进行调查,确保安全。
总结:野外地质调查的安全工作需要全面准备和周密安排,同时也需要全体成员严格遵守纪律,保持高度警惕。
只有做好了安全措施和应急准备,才能够保证野外地质调查的顺利进行。
在野外地质调查中,尤其需要关注地质构造异常以及岩层的变化。
地质野外工作手册
地质野外工作手册海南省地质调查院本手册由海南省地质调查院区调队集体编著而成,供本队开展1∶25万琼海县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野外工作参考使用。
该守则的取材以现代地质理论和有关区调规范、指南、图标为基础,结合工作区的客观实际,并参考了前人所编的有关工作守则,力求做到简明扼要、实用。
各章节分工如下:第一章龙文国、谢盛周,第二章云平,第三章陈沐龙、第四章莫位明,第五章李孙雄,第六章庄有光,第七章李孙雄、陈沐龙,第八章陈沐龙,最后由陈沐龙统编定稿。
李北光、曾雁玲打字,连明清绘图例、符号。
由于编者经验不足,定有错漏不切之处,将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补充完善。
目录第一章沉积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5)一、沉积岩分类及结构构造 (5)(一)沉积岩分类 (5)(二)常用术语 (5)(三)沉积构造 (6)二、沉积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8)(一)陆源碎屑岩 (8)(二)碳酸盐岩 (11)(三)硅质岩的野外调查 (13)(四)煤和油页岩的野外调查 (13)(五)岩相组合调查 (13)(六)沉积构造的野外观察 (13)(七)古流向测定 (14)(八)第四纪沉积物的野外调查 (14)三、化石野外工作的基本要求 (16)(一)大化石的野外观察描述(表11) (16)(二)孢粉采样注意事项 (16)四、层序地层的野外调查 (17)(一)基本层序的野外调查 (17)(二)层序地层格架的野外调查 (18)五、地层接触关系野外调查 (21)(一)不整合 (21)(二)整合 (22)第二章侵入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22)一、侵入岩分类 (22)二、侵入岩野外观察及描述要点 (24)第三章火山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27)一、火山岩分类 (27)(一)火山熔岩类 (27)二、火山岩有关概念及特征 (27)(一)喷发类型及喷发相 (27)(二)喷发旋回及喷发韵律 (27)三、火山岩野外调查观察要点 (28)(一)火山熔岩 (28)(二)潜火山岩类 (30)(三)火山碎屑岩 (30)(四)野外观察记录要点 (31)第四章变质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33)一、区域变质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33)(一)区域变质岩分类 (33)(二)区域变质岩命名一般原则 (33)(三)观察要点 (36)二、接触变质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36)(一)接触变质岩分类 (36)(二)接触变质岩观察及描述要点 (37)三、气-液蚀变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39)(一)气-液变质岩分类 (39)(二)气-液蚀变岩野外观察及描述要点 (39)四、混合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42)(一)混合岩分类 (42)(二)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42)第五章构造地质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43)一、褶皱调查 (43)(一)褶皱的分类和描述 (43)(二)褶皱的调查内容及要求 (44)二、断层调查 (45)(一)断层分类和有关术语 (45)(二)断层调查方法及内容 (46)(三)断层岩分类 (47)三、节理、劈理和线理调查 (47)(一)节理调查 (47)(二)劈理调查 (50)(三)线理调查 (50)四、构造变形相与变形相序列 (51)第六章区域矿产调查基本要求 (51)一、收集区内已知的矿产信息 (52)二、野外找矿标志的识别、观察和记录 (52)第七章野外记录资料整理及样品采集工作要求 (54)一、野外记录 (54)(一)路线地质填图描述格式及要求 (54)(二)剖面编号和记录要求 (55)二、野外手图及野外总图 (56)三、资料整理工作 (56)四、样品采集要求 (57)(一)总体原则 (57)(二)各类样品采集要求 (58)五、质量检查 (59)六、资料汇交及资料管理 (59)第八章安全工作基本知识与制度 (59)一、野外安全工作基本知识 (60)(一)测区自然条件 (60)(二)野外安全工作基本知识 (60)二、安全生产措施 (62)第一章沉积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一、沉积岩分类及结构构造(一)沉积岩分类沉积岩野外分类主要是根据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成因等进行划分的,详细划分见表1。
野外地质工作实用手册
野外地质工作实用手册《野外地质工作实用手册解析》一、引言(一)野外地质工作的重要性(二)野外地质工作实用手册的目的和作用二、野外地质工作的准备(一)资料收集与分析(二)装备准备(三)团队组建与分工(四)安全培训与应急预案三、野外地质调查方法(一)地质观察与描述(二)地层划分与对比(三)岩石类型与特征识别(四)构造分析与解译(五)地质剖面测量与绘制四、野外地质采样与分析(一)样品采集的目的与要求(二)采样方法与技巧(三)样品的包装与标记(四)样品的分析与测试五、野外地质填图与制图(一)填图的目的与意义(二)填图方法与步骤(三)地质图的绘制与表达(四)地质图的解读与应用六、野外地质数据记录与整理(一)数据记录的内容与格式(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三)数据的存储与管理七、野外地质工作的安全注意事项(一)自然环境的安全风险与防范(二)野外作业的安全操作规程(三)紧急情况的应对与处理八、野外地质工作的质量控制(一)质量控制的目的与意义(二)质量控制的方法与措施(三)质量检查与评估九、野外地质工作的经验与技巧(一)如何提高野外观察能力(二)如何解决野外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三)如何与当地居民和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十、野外地质工作的案例分析(一)不同类型地质调查项目的案例介绍(二)案例中的成功经验与教训总结十一、野外地质工作的相关法规与标准(一)野外地质工作的法律法规要求(二)相关标准与规范的介绍十二、野外地质工作的新技术与新方法(一)新技术在野外地质工作中的应用(二)新方法的介绍与实践十三、野外地质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一)行业发展的趋势与展望(二)对野外地质工作者的要求与挑战十四、野外地质工作的附录(一)常用地质工具与仪器的介绍(二)常见地质现象的图片与解释(三)相关参考资料与文献以上是根据野外地质工作实用手册编写的文章大纲,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内容的填充和扩展,确保文章不少于 2500 字。
野外调查手册
第一章 引言 野外小考察活动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重视,因为它不仅可以使学生直接地观察到地理事物,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学到野外考察与社会调查等实际本领,加深书本知识,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是一项极好的科技活动。
一、野外考察的准备 野外考察活动的准备包括知识准备、技能和技巧准备、料和物质准备几个方面。
我们除了学好地理课外,还要阅读一些书刊。
知识积累越充分,野外活动开展得就越有成效。
这里主要介绍野外考察地点的确定、路线的选择和必要的物质准备。
1、野外考察地点的确定 搞好野外观察,最重要的是选择地点。
观察点的选择应视不同对象、不同目的和要求而定。
其原则主要有两个:一是典型性。
地理事物具有典型特征,才便于学生观察,才容易达到观察目的;二是近便性。
观察点离学校要近,交通要方便。
这样便于安排观察时间,便于学生往返,观察活动才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
2、观察路线的选择 观察路线的选择是整个观察活动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学生在活动中获益的多少,怎样才能选择好观察路线呢? 首先,路线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在确定观察目的时首先要考虑野外观察的类型。
地理观察一般可分为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与综合观察等3类,同时各类的观察对象又相当繁多,自然环境不同,所采取的方法也不一样。
因此,确定每次观察的目的,要根据观察类型性质的不同特点。
其次,观察的目的,还应结合课堂教学。
确定观察目的后,再选择观察路线。
其次注意量力而行原则。
野外观察路线的选择,必须考虑学生本身的年龄、体力和知识水平的特点。
一般初中生徒步观察路线以不超过5公里为宜,观察的内容以2~3项重点观察项目为好;而高中生和师生的观察路线不超过10公里,内容最多不要超过4~5项重点观察项目。
此外,在选择路线时,还应注意安全。
要注意地形的陡坦、江河水深和流速的急缓等。
选择观察路线的步骤如下: (1)收集整理资料。
经常积累有关乡土地理资料作为选择观察路线的依据之一。
《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指导书
《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指导书目录第一章江宁区汤山镇湖山地区野外实习一、实习目的及任务二、实习路线及观察内容三、湖山地区地质概况介绍(一)地形地貌(二)地层、岩性及古生物特征(三)地质构造简介(四)地下水现象(五)阳山碑材(六)汤山猿人洞第二章六合区瓜埠山地质公园野外实习一、实习目的及任务二、实习路线及观察内容三、瓜埠山地质概况介绍第三章南京地质博物馆简介一、博物馆老馆二、博物馆新馆第一章江宁区汤山镇湖山地区野外实习一、实习目的及任务1、观察沉积岩地区岩溶地貌现象。
2、观察、认识沉积岩的地层、岩性及古生物化石。
3、观察地质构造现象,认识褶皱构造现象和断层构造。
4、观察地下水现象。
5、学会使用罗盘,包括:测量岩层的产状,并学会在地形图上定点。
二、实习路线及观察内容路线1、火石峰山脚下→沿盘山公路路边观察→火石峰北坡废弃采石场主要观察泥盆系、石炭系地层的岩性及古生物化石。
观察孔山背斜在火石峰出露的特征。
学会利用罗盘测量地层产状。
路线2、火石峰山脚下→沿盘山公路路边观察→中国水泥厂采石场主要观察石炭系下统的地层特征。
利用罗盘测量地层产状。
路线3、棒锤山西小铁路边人工剖面主要观察三叠系中下统青龙群下部地层、岩性等。
利用罗盘测量地层产状。
路线4、明文化村→大石碑→汤山雷公山猿人洞在明文化村古代废弃的采石场中,观察二叠系栖霞组地层中岩性、化石特征。
考察大石碑断层,寻找该断层存在的证据,判断该断层的性质。
在汤山雷公山猿人洞中,考察奥陶系碳酸盐岩中发育的溶洞特征,观察洞内的钟乳石特征。
在葫芦洞中考察第四系更新统堆积层特征,观察南京汤山古人类——南京直立人化石(牙齿1枚、头盖骨2件)。
三、湖山地区地质概况介绍(一)地形地貌汤山位于南京城东约28km,自南京有汽车直通汤山镇、湖山等地,交通方便。
本区位于宁镇褶皱束的南带,地形上有三列山组成,走向NEE,三列山之间是两个纵向次生谷地。
北列山海拔高度在120~169m,包括排山、棒锤山。
野外地质工作技巧(生存手册)
野外地质⼯作技巧(⽣存⼿册)野外地质⼯作技巧⽣⽕、寻吃、避险Ⅰ野外地质⼯作技巧:⽣⽕在开展野外地质调查⼯作的过程中,遇险等待救援时,为了⽣存,我们必须要⽣⽕。
⽕能煮熟⾷物,烧⽔去毒,取暖烘⾐,发求救信号,驱赶野兽等。
因此,在野外学会⽣⽕,是极其重要的。
⼀、择地⽣⽕在野外,是不可以随处⽣⽕的,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灾。
⽣⽕地点的选择,是有讲究的。
选择原则是:1、风⼒⼩或背风处。
在平坦地区,可竖⼀道挡风墙,或挖⼀道壕沟。
⼀般地在避风处挖⼀个直径1⽶左右,深约30厘⽶的坑。
如果地⾯坚硬⽆法挖坑也可找些⽯块垒成⼀个圆圈。
2、⽐较⼲燥处。
若找不到⼲燥的地⽅,可以⽤湿⽊头或⽯头搭⼀个⾼出地⾯的平台,然后在上⾯⽣⽕。
3、靠近⽔源。
⽣⽕前,要清除周边易燃物,并预备些泥⼟、沙⽯、青苔等⽤于及时灭⽕。
⼆、收集燃烧物1、易燃的引⽕物引⽕物通常有:枯草、⼲树叶、桦树⽪、松针、松脂、细树枝、纸、棉花等等。
针叶松的⼲果和落果通常是多树脂的,是极好的引⽕物。
枯死的松树的节⼦上常有“松树油”或树脂。
有时,在枯死的⽼树根上,也可挖到树脂。
即使是⾬天,桦树⽪仍是很好的引⽕物,因为⾥⾯含有易燃的油脂。
如找不到⼲燥的天然1引⽕物,可利⽤棉⾐⾥的棉絮、药箱⾥的绷带、⼝袋⾥积聚的绒⽑等等。
2、燃烧物燃烧物主要为⼲柴。
⼲柴要选择⼲燥、未腐朽的树⼲或枝条。
要尽可能选择松树、栎树、柞树、桦树、槐树、⼭樱桃、⼭杏之类的硬⽊,燃烧时间长,⽕势⼤,⽊炭多。
不要捡拾贴近地⾯的⽊柴,贴近地⾯的⽊柴湿度⼤,不易燃烧,且烟多熏⼈。
在没有树的地区,同样有天然燃料,如拧成绳的⼲草、枯死的灌⽊、煤泥⼲、油页岩、含油的沙⼟、⼲动物粪便、动物油、废弃的⽣活垃圾、塑料、汽车轮胎等,都是很好的燃料。
三、取⽕种在野外地质调查⼯作中,⼀般要携带防⽔⽕柴和防风打⽕机,有条件时可带⼀个密封点燃器。
如果在野外⼯作时间长或在⾼寒地带调查,应带上⼀个⾦属⽕柴。
这种现代⽕柴可点三千次⽕。
没有⽕种时,怎么办呢?常⽤的引⽕⽅法有:1、凸镜引⽕法任何⼀个直径为两英⼨或更⼤些的凸⾯镜(如望远镜⽚),在明亮的阳光下,都可⽤来聚集太阳的光线,使之照射在准备好的引⽕物上,便可点燃引⽕物。
野外地质调查安全手册
目录序............................................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地质调查局野外地质调查安全保障及应急救援预案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野外安全保障..........................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野外工作站.........................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野外应急通讯......................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地质调查安全 (22)第一节安全管理基本要求 (22)第二节野外作业基本要求 (22)第三节野外作业准备与装备 (33)第四节专业区域作业安全 (55)第三章野外生存 (77)第一节野外方向判定 (77)第二节水 (88)第三节生火 (1010)第四节可食用植物的识别 (1212)第五节野外露营 (1414)第四章自然灾害与避险 (1616)第一节雪崩 (1616)第二节暴风雨 (1616)第三节水灾 (1717)第四节火灾 (1717)第五章野外救护 (1919)第一节野外救护方法 (1919)第二节常见疾病的防治.....................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章野外呼救...............................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呼救信号...........................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搜寻与营救.........................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章西部艰险地区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西藏.............................. 错误!未定义书签。
野外地质编录参考文件模板
1 总则1.0.1为统一铁路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养护维修工作中岩土分类的技术标准,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铁路工程的岩土分类。
1.0.3 岩土分类应采用现场鉴定与室内外试验,定性划分与定量评定相结合的方法。
2 术语2.0.1 岩石岩石块体。
指单一的不包含明显结构面的岩石块体。
2.0.1 一般土不具有特殊结构,不含或所含特殊成分不影响土的工程性质的土。
2.0.2 特殊土含有特殊成分或具有特殊状态、结构特征、并影响工程性质的土。
3 岩石的分类3.1 岩石的分类3.1.1 在铁路工程中,岩石应按其坚硬程度、软化性和抗风化能力进行分类。
当岩石中所含的特殊成分影响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时,应定为特殊岩石。
3.2 岩体的分类3.2.1 岩层按层厚分类应符合表表3.2.1 岩层按层厚分类表3.2.2 岩体节理发育程度应符合表表3.2.2 岩体节理发育程度表3.2.3 岩体按风化程度分类应符合表表3.2.3 岩体按风化程度分类表4 土的分类 4.1 一般规定4.1.1 根据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土可分为“一般土”和“特殊土”两大类。
4.1.2 土也可按堆积时代、地质成因、土颗粒的形状、级配或塑性指数等进行分类。
1 土按堆积时代可划分为老堆积土(3Q 及其以前堆积的土层)、一般堆积土(文化期以前14Q 的堆积的土层)、新近堆积土(文化期以来的24Q 堆积的土层)。
2 土根据地质成因可划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海积土、湖积土、淤积土、冰积土和风积土等。
3 根据土颗粒的形状、级配或塑性指数,一般土可划分为碎石类土、砂类土、粉土和黏性土。
4.1.3 对成韵律沉积的土层,当薄层与厚层厚度之比为1/10~1/3时,宜定名为“夹层”,厚层的土名写在前面,如黏土夹粉砂层;当厚度之比大于1/3时,宜定名为“互层”,如黏土与粉砂互层;当厚度之比小于1/10,且有规律多次出现时,宜定名为“夹薄层”,如黏土夹薄层粉砂。
最新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手册第九章野外记录与整理工作要求资料讲解
第九章野外记录与整理工作要求一、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1. 野薄记录格式日期(年月日)天气(睛、阴、小雨等)地点(野外基站)路线:自经至手图号:航片号:任务:岩区(或地层分布区)主干(或一般)穿越(或追索)路线地质调查;追索断层(或层)人员:(记录);(手图与航片)点号:(如0066)座标:GPS: 经度纬度高程位置:村(或高地)NE35°460m处小路东侧露头:人工采场(或天然),良好(或一般、差等)点性:地层界线点、构造观察点、化石点、岩性岩相观察点等描述:点E为……….. (岩性、岩相、古生物、构造、矿化、地貌、生态环境等)点W为………(岩性、岩相、古生物、构造、矿化、地貌、生态环境等)接触关系(依据、性质)遥感影像图上的特点(仅对要求建立遥感解译标志的地质路线进行遥感影像的描述与记录)标本(或样品)照相(注意:所有主干穿越路线必须有信手剖面,1/3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所有的一般穿越路线1/5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 追索路线视情况而定)点间:(1) NO0066SE+50m 50m: 沿途为………(2) 50m s+110m160m: 沿途为………于80m处采同位素年龄测试样:(样号如1006-3)(3) 160m ssw+320m 480m NO0067: 沿途为………...路线小结:(当日路线结束后必须认真撰写小结,小结含三项基本内容: 一是对当日路线工作量统计(路线总长、地质点个数、素描图个数、照相数量、各类标本采集数量);二是对当日路线的地质认识; 三是对存在问题及对相邻工作路线的工作建议。
)2. 野外工作手图勾绘内容野外工作手图必需标记和勾绘如下内容:①地质点(直径1mm的小圆)及点号(一般标记在地质点的右下方);②地质点上所观测到的岩层产状和各种面理产状;③地质界线(地层单位之间的分界线、断层线、岩性岩相分界线、侵入体侵入界线、含矿层界线、地貌单元之间分界线等,勾绘时需遵循“V形法则”及野外实际展布情况);④地质体填图单位(各种正式和各种非正式填图单位)代号及岩性岩相代号或花纹;⑤各类样品采集点及编号;⑥地质路线(用绿色虚线标绘)和实测剖面线(用黑色实线标绘)及剖面代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地质工作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
普查勘探工作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关系到地质成果和经济效益的优劣。
为了确保地质工作质量,给国家提供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优质地质成果,并使地质工作规范化、标准化。
本“手册”,可基本满足广大地质人员从事野外地质工作的需要。
本书共分六章31节,并附常用有关地质资料27种。
第一章,地层划分,岩石分类、野外定各及描述基本方法。
较详细的讲述了三大类岩石的分类和野外工作方法、第二章,构造。
扼要介绍了构造层次,较详细的介绍了褶皱构造及脆性断裂构造及韧性剪切带的野外观察和研究方法;第三章,剖面测制及1∶2000、1∶10000地质测量方法;第四章,探矿工程地质编录。
较详细的说明了各类探矿工程(槽、井、硐、钻等)的布设和编录方法;第五章,采样工作。
它介绍了化学分析样、岩矿鉴定样、重砂样、同位素样、麦饭石及饲料矿产等24种样品的采集方法;第六章,扼要介绍了遥感解译和野外地质素描的基本方法;为了方便野外地质工作者,在最后附有常用矿物名称、图例及代号、地质年代表、矿物岩石符号、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表、地形地质填图路线的观测点和控制数表、常见矿物硬度比重表等27种地质资料,可供参考使用。
愿以此书奉献给常年奋战在荒山峻岭,生产一线的各位地质同仁。
限于编者水平及编审时间所限,缺点、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指正。
本书部分内容与新版规程规范有差异,仅供在野外工作中参考使用。
编者二○○七年六月目录第一章地层划分、岩石分类及工作方法 (1)第一节地层划分 (1)一、岩石地层单位划分方法 (1)二、生物地层划分方法 (1)三、区域年代地层单位的划分方法 (2)四、磁性地层划分方法 (2)五、化学地层规划方法 (3)六、矿物地层单位划分方法 (4)第二节沉积岩 (5)一、沉积岩的分类命名及工作方法 (5)二、沉积岩的野外工作方法 (12)三、沉积岩岩石野外描述举例 (18)四、几种常见相似岩石的区别方法 (18)第三节变质岩 (19)一、变质的分类命名 (19)二、变质岩的结构构造 (25)三、变质相、变质级与变质相系 (25)四、变质岩原岩建造类型的恢复 (31)五、变质岩区的野外工作方法 (33)六、变质岩区的填图工作方法 (41)七、变质岩描述实例 (44)第四节侵入岩 (45)一、侵入岩的分类命名 (45)二、侵入岩的产状形态 (55)三、侵入岩的野外观察 (55)四、花岗岩类野外工作方法 (59)五、几种造岩矿物的肉眼鉴别方法 (62)六、几种常见相似岩石的区别 (62)第五节火山岩 (63)一、火山岩的分类与命名 (63)二、火山岩区野外工作中观察研究的主要方面 (66)三、火山岩区矿产的调查方法 (73)四、几种相似岩石的区分方法 (74)五、火山岩描述实例 (74)第二章构造 (75)第一节节理、面理、线理 (77)一、节理 (77)二、面理 (79)三、线理 (81)第二节褶皱 (85)一、褶皱形态 (85)二、褶皱的组合 (85)三、褶皱的野外观察和研究 (85)第三节断层 (87)一、断层 (87)二、区域性大断裂 (91)第三章剖面测制及1:2000、1:10000地质测量 (104)第一节剖面测制 (104)一、测制剖面的目的 (104)二、剖面选择和布置原则 (104)三、测制剖面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104)第二节 1∶2000地质测量 (113)一、目的任务 (113)二、地质测量的基本方法 (113)三、地质测量精度要求 (115)四、填图要求 (115)五、路线观测记录及格式 (116)六、地质观察点的布设和测定 (116)七、地质界线的标绘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117)八、室内整理及填图总结 (117)第三节 1∶10000地质测量 (118)一、地质测量前准备工作 (118)二、矿区地质测量的方法 (118)三、地质观察点的布设和测定 (119)四、观察点记录内容及格式 (119)五、地质观测研究程度及精度要求 (120)六、地质界线地确定及标绘 (120)七、室内整理及填图文字总结 (121)第四章探矿工程地质编录 (122)第一节探槽及剥土 (123)一、探槽 (123)二、剥土 (126)第二节井探 (128)一、布置原则 (128)二、规格 (128)三、编录及要求 (128)第三节洞探 (130)一、布置原则 (130)二、规格 (131)三、编录及要求 (131)第四节钻探 (135)一、布置原则 (135)二、钻探种类应用范围 (135)三、编录及要求 (136)第五章采样工作 (146)第一节化学分析采样 (146)一、采样方法 (146)二、采样方法的选择 (151)三、采样间距的确定 (152)四、样品合并 (153)五、样品分析种类 (153)六、样品整理 (154)七、化学分析结果检查 (154)第二节岩矿、标本采样 (155)一、各类标本的采集 (155)二、采集标本的规格 (156)三、样品整理及送样 (156)第三节重砂采样 (156)一、自然重砂采样 (156)二、人工重砂采样 (157)三、砂矿采样 (157)四、各种校正系数的测定 (158)第四节同位素样及包体样的采集 (160)一、年龄样品 (160)二、稳定同位素样品 (162)三、包体样品 (164)第五节技术取样 (164)一、矿石体重采样 (164)二、矿石湿度采样 (165)三、矿石孔隙度采样 (165)四、矿石松散系数采样 (166)五、矿石块度采样 (166)六、抗压、抗拉、抗剪强度试验样 (167)七、土样的采取 (167)八、岩试样标签 (168)第六节技术加工采样 (169)一、矿石技术加工采样的目的 (169)二、矿石技术加工采样的种类 (169)三、矿石技术加工试验采样的原则和要求 (169)第七节水样 (171)一、样品种类及取样容器 (171)二、各类水源采样 (171)三、送样要求 (172)四、水样分析种类 (172)第八节地球化学地壤、岩石测量样 (175)一、地球化学地壤测量样 (175)二、地球化学岩石测量样 (176)第九节石材取样 (177)一、装饰工艺样 (177)二、石材的其它采样 (177)第十节宝石采样 (178)一、普查阶段 (178)二、评价阶段 (179)三、样品的分选 (179)四、送样鉴定 (179)第十一节石棉采样 (179)一、含棉率样品采集 (179)二、含棉率样品野外加工 (180)三、石棉纤维化学样和其它性能测试的采取 (181)四、石棉矿石可选性试验样 (181)第十二节麦饭石采样 (181)一、样品种类 (181)二、采样方法及要求 (181)三、样品重量分析项目 (181)四、生化试验 (182)第十三节饲料矿产采样 (182)一、采样目的 (182)二、采样方法 (182)三、分析项目 (182)第十四节其它样品 (183)一、化石样 (183)二、其它 (183)第六章遥感解译及地质素描方法 (186)第一节遥感解译方法 (186)一、遥感图象的基本要素 (186)二、遥感图象成象过程及地质解译过程 (186)三、遥感图象的地质解译方法 (187)四、解译举例 (187)第二节地质素描方法 (189)一、透视法在野外素描中的应用 (189)二、块面的应用法 (190)三、素描图中线条的运用 (191)四、野外常用的几种地质素描图 (192)五、地质素描步骤 (194)附录 (198)第一章地层划分、岩石分类及工作方法第一节地层划分一、岩石地层单位划分方法(一)划分原则:岩石地层单位是依据宏观岩性特征和相对地层位置划分的岩石地层体。
它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岩石类型的联合。
整体岩性一致(岩性均一、或规律的、复杂多变的岩类与岩性的组合),野外易于识别划分。
它是客观地质实体,而不能用成因或形成年代来划分。
(二)岩石地层单位的种类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是按地层层序,统一的规则划分、定义并正式命名的群、组、段、层等。
非正式的地层单位:未按统一规则划分和正式命名的段、层、礁体、透镜体等。
群(Group):一般由纵向上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共同岩性特征的组联合而成,是比组高一级的岩石地层单位。
群的上,下界限往往为明显的沉积间断面(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
群内不能有明显的沉积间断或不整合存在。
群的命名为具有代表性的地名命名。
群的符号是在界、系、统的符号后边加两个汉语拼音的字母,群名拼音用第一个字母和最接近的声母。
表示方法见附录十五。
组(Formation):是岩石地层的基本单位,是划分适度的地区性或区域性岩石地层单位。
组在总体岩性上一致并具可填图性(1∶5万图)。
组的岩石组合可由一种岩石构成,或者以一种主要的岩石为主,夹有重复出现的夹层,或者由两三种岩石交替出现所构成,还能以很复杂的岩石组分为一个组的特征,而与其他比较单纯的组相区别(全国地层委员会、1981)。
组的界线应为清楚、稳定的特殊岩性变化面或特殊结构构造标志层为界线划分。
组内不应存在长期地层间断。
组名一律用地名加“组”命名,但如果一个组岩性单一,也可以用地名加岩石名命名。
组的符号,采用在系或统的后边加汉语拼音头一个字母,用小写斜体字表示,(见附录十五)。
段(Member):是低于组、高于层的岩石地层单位,正式命名的段需具有与组内相邻岩层明显不同的岩性特征,并分布范围广,代表组内具有明显岩性特征的一段地层。
段可用地名加“段”来命名,也可用岩石名称加“段”命名,如白山段、砂岩段等。
层(Bed):是最小的岩石地层单位,指岩性、成分、生物组合等具有明显特征,显著区别于相邻岩层的单层或复层。
层的厚度可为数厘米至十余米,在侧向上多横穿不同组或段,而名称不变。
具有区域性地层划分对比标志的层才正式命名,常作为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使用。
非正式地层单位,主要是为了突出其特殊性,用以补充说明正式单位的特征,如特殊成分层,特殊颜色层、特殊形态层、特殊成因层、特殊异常层等。
当给予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地理专名时,不能与“组”、“段”、“层”等术语连用,以区别正式地层单位。
二、生物地层划分方法生物地层单位是根据化石类型、分布、化石特征划分,并区别于相邻地层的客观地质实体。
生物(地层)带是常用的生物地层单位,它是根据不同的生物内容和生物特征分带。
常用组合带、延限带、顶峰带(全国地层委员会、1981)。
(一)组合带(群集带):是以所有化石类型(群类联合)某一种或几种类型构成的一个自然共生或埋葬为依据划分,与相邻地层有明显区别的具有生物地层特征的地层体。
带的界线可划在标志该单位特征存在的生物面上。
带的名称由2-3个最特征的分类单位名称联合单位术语组成,如C.Petrovi-V.fuheensts组合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