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方法
岩石的野外地质工作方法

接触热变质岩、接触交代变质岩、
气-液变质岩、动力变质岩)
常见矿物类型
1. 石英 2. 斜长石 3. 碱性长石 4. 普通角闪石 5. 黑云母 6. 黄铁矿(多数褐铁矿化) 7. 磁铁矿 8. 红柱石 9. 石榴子石 10.透闪石
一、岩浆岩
肉眼鉴定火成岩的主要依据是岩石的产状 (野外产出形态)、颜色、结构、构造、矿物组 成等,最后确定其岩石名称。
砂岩的粒度分类方案
按碎屑颗粒粒度(D)可划分为: 粗砂岩: D=1~0.5mm 中砂岩: D=0.5~0.25mm 细砂岩: D=0.25~0.1mm 极细砂岩: D=0.1~0.05mm
砂岩的成分-成因分类方案
考虑三种碎屑颗粒之间的比例:
1. 石英砂岩: Q>95%, F+R<5% 2. 长石石英砂岩: Q =95~75%, F:R>1 3. 岩屑石英砂岩: Q =95~75%, F:R<1 4. 长石砂岩: Q<75%, F:R>3 5. 岩屑长石砂岩: Q<75%, F:R =
变质岩分类命名
一、基本类型的划分——依据最显著的基本特征 (1)面理化的——岩石构造决定岩石的基本名称
如: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等 (2)无面理至弱面理化——主要矿物成分(+产状)
如:石英岩 (以Q为主) 大理岩 (以碳酸盐矿物Cc、Dol为主) 蛇纹岩 (以Ser为主) 角岩 (接触变质,除石英岩、大理岩外)
色率
90
40
15
超基性岩 基性岩
中性岩 酸性岩
橄榄岩
辉长岩
闪长岩
花岗岩
钾长石和斜长石肉眼鉴定:
辉石和角闪石肉眼鉴定:
侵入岩
结构: 岩石结晶程度 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小 岩石中矿物的自形程度
野外工作方法简介

地层学实习野外工作方法一、工作分组每班同学分成3-4个野外工作小组组长1名、副组长1-2名具体分工:前测手1名后测手1名导线2名分层2名描述2名产状、素描、记录1-2名二、罗盘的使用普地实习已要求掌握,不明可查看原普地实习指导。
三、剖面实测1、实测地层剖面的目的和要求实测地层剖面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工作区出露地层的岩石组成、岩层厚度、沉积特征、形成时代、地层层序、接触关系以及标志层和含矿性特征,在此基础上统一岩石命名,建立地层系统。
在进行实测剖面时要对所测地层的岩石成分,结构构造、岩性组合,岩层厚度,化石种类,含矿性,分层标志,接触关系等都要逐层进行认真的观察研究和详细的描述记录。
2、剖面位置的选择及技术要求剖面位置的选择须在详细研究前人的资料,并进行野外路线踏勘的基础上进行。
选择原则是:基岩露头好,地层出露全,构造简单,层序完整,接触关系清楚,化石丰富,岩性组合、岩层厚度具有代表性,便于通行,易于测量。
实测剖面的技术要求:(1)实测剖面线的方向应基本上垂直于地层走向或主要构造线方向布置,夹角一般应大于600。
(2)实测剖面的数量,应根据工作区内岩相建造复杂程度,厚度变化情况以及前人研究程度等因素考虑确定,一般每个地层单元及不同相带至少应有1~2条代表性剖面控制,且剖面在图幅中的分布要尽量做到合理适当。
(3)如果剖面的个别地段露头不好,或被浮土揭盖,可沿某一标志层将剖面线平移到露头较好的地段继续测量,必要时也可进行适当的人工揭露。
(4)由于基岩出露零星,区内无法测制完整剖面时,也可将剖面选择在工作区外围,或者借用邻区已有剖面进行对比。
3、实测地质剖面的一般程序和方法(1)实测剖面位置选定后,首先应对剖面进行详细踏勘。
了解岩层的一般分层厚度。
岩性组合规律,地层接触关系,标志层等,并设立标记,必要时布置槽、井探工程。
(2)根据详细踏勘的情况,制定测制剖面的工作计划,如确定比例尺、测制方法、测制顺序,人员分工,工作进度等。
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流程

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流程英文回答:Field geological survey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geological exploration, which involves collecting data a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structures, and resources in a specific area. The workflow of field geological survey typically consists of several steps.1. Preparatory work:Before conducting the field surve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dequate preparations. This includes reviewingexisting geological maps and reports, studying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identifying the objectives and scope of the survey.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gather the necessary field equipment, such as geological hammers, compasses, GPS devices, and cameras.2. Reconnaissance:The first step in the field survey is reconnaissance, which involves visiting the study area to get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During this stage, I would walk or drive around the area, observe the rock outcrops, take photographs, and make preliminary notes. This helps in identifying potential locations for detailed investigations.3. Detailed investigation:Once the reconnaissance is complete, the next step isto conduct detailed investigations at selected sites. This involves mapping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collecting rock samples, and measuring structural data. For example, Iwould use a geological compass to measure the strike anddip of rock layers. I would also collect samples for laboratory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ir mineral composition and age.4. Data analysis:After collecting all the necessary data, it is important to analyze and interpret the findings. This involves studying the rock samples under a microscope, conducting chemical analyses, and comparing the results with existing geological knowledge. By doing so, I can gain insights into the geological history, formation processes, and potential mineral resources in the study area.5. Report writing:The final step in the field geological survey is to prepare a comprehensive report summarizing 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The report should include detaileddescriptions of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maps, photographs, and interpretations. It should also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or development activities.中文回答:野外地质调查是地质勘探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收集特定区域的地质特征、构造和资源的数据和信息。
《地震勘探原理》§4-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3精选全文完整版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五)多次覆盖采集参数选择
室内处理方法:水平叠加
CMP R
对于水平层状介质,假如分别在点O1 ,O2 ,…,On激发,则 可分别在对应的S1 ,S2 ,…,Sn各点接收到来自地下反射界面 上同一反射点R的反射波(R为CRP或CDP)。若对n次激发得
到的R点的各道反射波进行动静校正,使其相位一致,然
后叠加起来,便获得了共反射点R的n次叠加记录。
❖ 4.3.2.2 综合平面法 D
O1 45
M
O2
R1
R2
O1单边放炮,offset = 0, O1O2之间布置检波器接收
1 R1R2 2 O1O2Leabharlann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 4.3.2.2 综合平面法 D
O1 45
M
O2
R1
R2
R3
O1 、O2双边放炮,offset = 0, O1O2之间布置检波器接收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shot1 shot2 shot3 shot4
offset = 2⊿x ⊿shot = 2⊿x
n =12
statio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hannel
1
5
9
地质野外工作方法

地质填图野外工作方法一.信手地质剖面图及路线地质图的作法(一)信手地质剖面图的作法野外地质观察往往不是一个点上的观察,而是由若干点构成一条地质路线的观察。
为了表示在这条线上的地层层序、岩性变化、地质构造、以及所出现的岩脉、矿脉的位置等,往住需要将沿途观察到的上述现象画在剖面图上,这样的剖面图就称为信手地质剖面图(图1-1)。
作法:(1)首先确定前进方向(测定方位角),如有比较明显的地物(如公路、陡坎、小屋、大树)应予利用,并标注在图上,然后沿此方向前进,观察岩性、构造等。
(2)到了第二观察点,要目估点1至点2的水平距离和地形起伏情况,并按一定比例画在图上(勾绘地形起伏线,比例自定,但应考虑不致使剖面图过长或过短),然后将1至2点间的地层岩性、产状,岩性界线(或地层界线),地质构造等分别绘在该段剖面的相应位置上。
(3)再继续由点2向前进行观察,操作方法同前;如此反复,直至路线终了为止。
(4)在画信手地质剖面图时,如果观察路线在某点需改变方位,则应在图上相应的位置作出“330o”的标记。
(二) 路线地质草图的绘制以平面图的形式,将观察路线上沿途所见的地质现象(包括地层、岩性、构造面、侵入体等)按—定的比例尺绘制在导线上,就成为路线地质草图(图1-2)。
它可以直接绘在地形图上;如使用的地形图比例尺大小,也可以另在方格纸上按合适的比例尺勾绘。
方法:(1)先大致确定观察路线,在图上找到(或确定)路线的起点位置,用罗盘测定前进方向,将此方向角标定在地形图(或平面图)上,这就是1至2点的导线方向。
(2)目估l至2点的水平距离,或根据地形地貌特点确定2点的位置。
(3)沿导线方向观察地质现象,将该路线上见到的地质界线点(岩层分层界线,构造面,沉积岩与火成岩接触面等)的位置及平面延伸方向标注在路线平面图的相应位置上。
(4)加注必要的地层或岩体代号,产状符号等。
(5)按上法依次前进,将观测内容不断标绘在平面图上,直至路线终点。
水文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方法

的关系;调查各种物理地质现象。 ⑸生产矿井及相邻矿山的工程地质问题调查;
10
围岩风化特征
在深部工程中确定; 强风化带:锤击浊音易碎,岩石全部退色,多
数矿物粘土化,裂隙面明显,岩石块度515mm,多碎块状、片状,为团块-碎裂结构。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勘查 野外主要工作方法
1
绪言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勘查是我站地质环境工作的重要基础 工作,其目的是为地下水——主要是矿泉水、天然饮用、重大地下水 源地保护(监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恢复,地质遗迹保护、 开发,地质灾害防护及治理规划及设计提供基础依据。具体该做什么? 怎麽做?为何这样做?其实各相关规范对基本准则、技术要求和一般 工作方法,均有明确规定。
11
3、环境地质调查
⑴区域稳定性调查:收集勘查区附近历史地震资料,勘查区 所属地震带及烈度,调查地质构造和新构造活动情况,分析 是否有活动性断裂的存在。
⑵调查勘查区所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 ⑶调查、收集地表水、地下水的环境洪泥石流等物理地质现
定,首先要考虑与测水管内径配套使用,其次也 要考虑井内投放长度探头自重作用合适为宜。水 位观测表头选择指针型微安电表较好。或备用测 钟以防万一。
33
电测水位计制作
34
⑶建井程序
①准备工作
a.扩孔終孔后测井 了解全孔井径变化情况,为建井提供依据,做到胸中有数
便于操作。 b.冲孔结束时,泥浆稠度应控制在20±0.2秒左右,孔内泥
象及地面建筑、土地资源污染现状进行野外调查。 ⑸调查地质体中可能成为污染源的物质的赋存状态、含量、
野外地质工作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野外地质工作方法简述
一、资料收集及人员组织 熟悉地质设计、项目任务书 收集与项目有关的区域及矿区地质资料:区域地质报告、区
域矿产报告、矿区发往踏勘、矿点检查、预查、普查等 资料 制订矿区统一图例 编制野外工作用图:地形地质图、勘探线剖面图、中段平面 图、矿体纵(水平)投影图 编制野外工作方案:明确目的、任务、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工作程序及施工顺序、人员安排、质量保障及安全措施
野外地质工作方法简述
四、槽探 1、质量要求:揭露基岩,槽底宽不少于80CM,深度不超过
3M。地质人员要随时指导槽探施工,揭露到矿体时要及 时采样,对富矿体要采取措施保护和保密,施工完的槽探 工程要及时编录。编录时要在探槽两端用竹桩和红油漆做 好标记。 2、布置方法:穿脉槽要尽量垂直地质体走向,按照技术设 计布设。根据地形及覆盖条件,可以偏离设计位置不超过 1/4勘探线网度的距离,但要以最能揭露矿体为准。 3、槽探编录方法:编录一壁一底,由高往低。 4、应提交的资料:槽探素描图、样品标本的测试鉴定成果。
野外地质工作方法简述
二、剖面实则 1、目的:研究矿区地层、岩体、构造及矿体的基本特征,划分、统一填
图单元。 2、要求:组织矿区所有地质技术人员参加,在分析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根据地质设计确定基本填图单元。资料必须当天整理,文字记录要表 述清楚、数据准确、语句通顺、层次分明。标本、样品及时送化验室 鉴定和化验。 3、剖面位置踏勘、选择:选择地质体相对出露齐全、基岩露头好的地段, 剖面线方向要尽量垂直地质体走向。 4、剖面测制:要在野外标注导线点号、打桩 5、剖面图室内绘制 6、剖面实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提交的资料:实测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剖面实测小 结、剖面实测过程的各种原始记录和表格、样品标本的测试鉴定成果 等。
野外工作方法

第一篇野外工作方法第一章资料收集一、地形图收集矿区基本地形图(航测图)并数字化。
如果矿区已完成地质勘查工作,则可以利用其成果图件,如地形地质图、水文地质图、采掘工程布置图等。
比例尺一般1︰10000~1︰2000,可根据矿区面积、工作范围的大小确定。
二、地质资料包括地质勘查、矿井地质报告、资源/储量核实成果报告(含文字、附图、附表、附件等)。
一般情况下地质勘查、矿井地质报告、资源/储量核实成果报告应包括有矿区水工环地质勘查资料,亦应系统收集。
如果没有或未作的应对矿区水工环地质进行补充调查,在后面的有关章节中详细介绍。
三、矿山开采资料包括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开采设计方案(含文字、附图、附表、附件等)、矿山采空区分布资料及周围相邻矿井情况和位置关系。
四、土地资源应到当地县级国土资源局收集与矿区相应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五、气象资料一般地质勘查、矿井地质报告、资源/储量核实成果报告、矿山开采设计已包括。
如无此资料可到当地气象部门收集以下气象资料:(一)降雨量1、最丰年份降雨量及其出现年份;2、最枯年份降雨量及其出现年份;3、多年平均降雨量;4、建站以来至今历年月降雨量;5、矿区工作期逐日降雨量。
(二)气温1、历年极端最高气温及其出现日期;2、历年极端最低气温及其出现日期;3、多年平均气温。
4、矿区工作期逐日平均气温。
(三)相对湿度1、历年最小相对湿度;2、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四)风速1、历年最大风速;2、历年最小风速;3、多年平均风速。
第二章野外调查内容一、总体要求(一)各种野外调查工作必须真实、可靠,能反映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的真实情况。
(二)根据矿区1︰10000地质、水文地质测绘有关要求,野外调查的密度不低于10点/km2。
(三)野外调查工作结束后,各种表格应分类装订成册。
提交《方案》评审同时提交野外调查表册及实际材料图(野外图件、照片等)。
(四)未经野外调查而提交的《方案》国土资源部门或评审机构不予受理或不予通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岩层厚度术语
• <0.01m,极薄层状; • 0.01~0.1m,薄层状; • 0.1—0.5m,中层状; • 0.5—2m,厚层状; • >2m,巨厚层状。
二、沉积岩结构描述术语
• 1.粒度(单位:mm)
• → 0.03→ 0.06→0.25→0.5→ 2→ 4 → 16 → 64 → 126 → 256→
(二)地层剖面位置选择
• (1)能代表一个区域或一个小区的地层岩性和厚 度特征的地方,包括区域岩性变化的过渡带。
• (2)地层露头连续分布、完整清楚、化石丰富、 掩盖少的地段。
• (3)选择构造简单的地段。但无法避开断层或具 有覆盖时,就近分段连接时必须用明显的标准层 来连接剖面,标准层应相互重复一段。必要时应 布置剥土、坑探和槽探工作。
表1-1 主要沉积岩类型表
陆源碎屑岩 生物化学—生物有 化学沉积 火山碎屑岩
机岩
岩
泥岩(页岩) 粉砂岩
砂岩
砾岩和角砾 岩
石灰岩、白云岩
硅质岩 磷块岩
煤
铁质岩 蒸发岩 锰质岩 铝土质岩
凝灰岩
集块岩 角砾岩
表1-2 泥质岩描述要点
观察项目
观察及描述要点
A.颜色(原生 灰、红、绿、杂色斑点等
色及风化色)
薄层状、中层状、厚层状、巨厚层状等
①前沉积构造:沟道、冲刷痕、小槽、爬迹、大槽等 ②同沉积构造:扁平层、交错层、纹层、波痕、藻席纹层等 ③沉积后构造:滑塌构造、干缩、鸟眼、层状晶洞、钙结层、帐篷构造、晶体印 模、示底、缝合线等
如海绿石、黄铁矿、菱铁矿等
链、有孔虫、海绵动物、珊瑚动物、腕足类、双壳类、头足类、三叶虫、棘皮类、 苔藓动物、钙藻类等及埋藏、保存状况
X
★
X
★
八、沉积地层剖面野外测制要点
• (一)实测地层剖面分类 • (二)地层剖面位置选择 • (三)精度要求与基本层序调查 • (四)实测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 (五)资料整理
剖面类型
• 1)据剖面在区调填图中所发挥的作用差异,在层状有序的 “史密斯”型地层区可分为三类:
• (1)标准(层型)型地层剖面(含简单单位层型、复合层型、 界线层型等);
• 2)根据踏勘结果,应确定以下内容:标准层;地层单位 和填图单位的划分位置;分层编号,并设立标志;基本层 序特征;布置坑探、糟探工程。
• 3)根据踏勘资料制定实施工作计划,计划内容包括:比 例尺;工作量;施测顺序;组织分工;工作定额与工作进 度计划。
•
• 4)剖面线测量的同时,进行实测地层剖面的 观察和描述。在专门的野外记录本中分层 逐项描述、记录。
含化石:如笔石、介形类、植物及其埋藏、保存
状况等
表1-3 砂岩描述要点
观察项目
观察及描述要点
A.颜色(原生色) 白、灰白、灰、绿、黄褐、红、杂色等
B.岩层厚度 薄层状、中层状、厚层状、巨厚层状等
C.颗粒
成分(岩屑、石英、长石等)与含量、粒度、
圆度、分选性、成熟度
D.杂基
成分(粘土、细粉砂等)、杂基含量
• 5)丈量操作要求
• (1)丈量地层应逐层自老到新。
• (2)剖面方向应尽量垂直地层走向,即交 角为90°。若地形上有困难,与地层走向 与剖面线,交角不得小于60°。
第二章 造山带混杂岩野外调 查要点
• 一、混杂岩定义、类型 • 二、构造混杂岩基本构件——构造岩片(块) • 三、混杂岩地层常见岩片(块)类型及主要特
E.胶结物
结构(非晶质、隐晶质、晶质);类型(基底式
、孔隙式、接触式、镶嵌式)
F.特殊矿物质 如含海绿石、菱铁矿等
G.沉积构造 层顶面构造(波痕、干裂、剥离线理、雨痕、
虫迹及足迹等)层底面构造(槽模、沟模、压
刻模等)层内构造(各种层理、结核、潜穴、
钻孔等)
H.化石
腕足类、双壳类、植物及其埋藏、保存状况
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方法
岩石类型划分与观察描述
• 沉积岩 • 岩浆岩 • 变质岩
第一章 沉积岩野外调查要点
• 一、沉积岩岩石类型及野外描述要点 • (1)主要岩石类型 • (2)泥质岩野外观察及描述要点 • (3)砂岩野外观察及描述要点 • (4)砾岩野外观察及描述要点 • (5)碳酸盐岩野外观察及描述要点 • (6)岩层厚度术语
生物成因构造
①干裂;②帐篷状构造 ①雨痕;②冰雹痕;③泡沫痕
①结核;②晶体石膏、盐等印痕;③冰晶痕;④瘤状构造;⑤ 叠椎构造;⑥缝合线构造;⑦色带构造;⑧鸡笼网状构造 ①叠层石构造;②生物骨架构造;③生物扰动构造(弱、中、强)
复合成因构造
①层状晶洞构造;②席状裂隙构造和斑马构造;③鸟眼构造; ④窗孔构造;⑤示底构造;⑥硬底构造
如共栖、互惠、侵占等
实体、模铸、遗迹
如白云岩化、硅化、黄铁矿化等;介壳 滩、生物丘、生物礁等
几类重要的微体化石采样间距和样品大小
化石门类 蜓
采样间距(m) 样品大小
切片用(cm) 分离个体用(g)
1—5
6x6x10
非蜓有孔虫 介形石
1—10 1—10
6x6x10
100~500 100~500
牙形石
表生风化 成因构造
①蜂窝状构造;②针孔状构造;③疏松状构造等
四、化石野外工作
• (一)大化石野外现察与采集要求须注意以下几点: • (1)选择好进行观察和测量的主剖面和辅助剖面。 • (2)逐层细致地观察和记录剖面的岩石性质、岩相特征及
横向变化、厚度变化、化石群面貌和岩层间的接触关系。
• (3)重要的地层界线附近(如界与界、系与系、统与统之 间的界线)分层要精细。
• (2)辅助(参考)型地层剖面(含次层型); • (3)标志层或特殊地层剖面; • (4)地层厚度剖面。 • 2)根据实测层段完整程度,可分成二类: • (1)全层段地层剖面对工区内出露的全部地层进行详细分
层,研究岩层厚度、成分、结构、分层标志、岩层特征、 沉积相、地层层序、接触关系、时代归属等。系统采集岩 性、沉积相和古生物标本,建立地层剖面; • (2)重点层段地层剖面重点了解各填图单位的标志、厚度、 岩性和岩相变化。
1~5
3 000
孢 古生代、中 粉 生代孢粉
新生代孢粉
1—25 0.1~2
100~2 000 100~2 000
几种常见微体化石在各种沉积岩中的产出频率
沉积岩类型
非钙、 非硅、 非碳质
钙质
硅质
碳质
砾(岩)
粗砂(岩)
细砂(岩) 泥(岩) 粘土(岩) 钙质砂岩 石灰岩 钙质泥岩 硅质泥岩 硅藻土 硅质岩 碳质泥岩 泥炭 煤
征
• 四、混杂岩地层野外调查要点及技术路线
混杂岩定义
• 混杂岩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 广义的混杂岩包括构造成因、沉积成因和 复合成因的地质体,为多数人所采用,例 如Raymond(1984)按照成因将混杂岩分为 构造混杂岩(tectonicmelange)、底辟混杂岩 (diapiric melange)、滑混岩(allolistostrome) 和复合成因混杂岩(polygeneticmelange)。
同 与重力作用有关的构 ①重荷模;②砂球和砂枕构造;③包卷层理;
生造
④滑塌构造
形 变
液化作用形成的各种 泄水构造
①包卷层理;②盘状和泄水沟构造; ③碎屑岩脉构造;④其他泄水构造
沉积介质的拖曳和牵 ①变形翻卷层理;②包卷层理 引作用形成的构造
暴 干缩作用形成的构造 露 撞击作用形成的构造 化学成因构造
• (4) 要求对对露头上各类化石进行了详细的古生态观察、 描述。
• (5)必须逐层系统全面采集剖面上的化石。采集时要特别 注意采全生物群,不能只选完美或易采者,更不能偏重某 类生物化石采集,所有类别的化石都要全面系统采集。
• (6)化石采集中须及时编录,不同层位、不同地点的标 本都不能相混。
表1-7 化石野外观察项目
B.岩层厚度 极薄层状、薄层状、中层状等
C.裂开情况 易成页片(页岩);不易成页片(泥岩);块状、土
D.沉积构造 状;
易成板状、易裂开(板岩)
E.非粘土矿物 层状或纹层状、水平层理、生物扰动或块状
含石英、云母、钙质、石膏、黄铁矿、菱铁矿等
F.有机质
及其含量
G.化石
富有机质、沥青质、碳质、不含有机质等
★多; ◎较多; O少; X无
有孔虫 介形 钙质超 牙形 放射 硅藻、硅 孢
(含蜓)
虫 微化石 石
虫 质鞭毛藻 粉
X
O
X
X
X
X
O
O
O
O
无
O
O
◎
◎
O
O
O
◎
◎
◎
◎
◎OOFra bibliotek◎◎
O
★
O
O
O
O
★
◎
◎
★
O
◎
◎
★
★
O
O
O
O
◎
★
O
X
O
X
★
X
X
X
◎
★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O
O
◎
◎
◎
◎
O
O
X
O
O
O
★
O
★
O
O
O
X
★
观察项目 A.埋藏特征
观察及描述要点
区分原地生长和异地埋藏,化石有无优 选方位
B.化石组分及多样性
C.化石的生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