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机械系统的静力分析和设计

合集下载

机械设计第09章链传动

机械设计第09章链传动

3.心柱形式:圆柱式、轴瓦式、滚柱式;
4.特点: 传动平衡、无噪声、承受冲击性能好, 工作可靠; 适用于高速传动、大传动比和中心距较 小、运动精度要求较高的场合; 结构复杂、价格高、制造困难;
§9-3 滚子链链轮的结构和材料
链轮是链传动的主要零件,链轮齿形已经标准 化。链轮设计主要是确定其结构及尺寸,选择 材料和热处理方法。
一、链轮的基本参数及主要尺寸
分度圆直径d=p/sin(180° 分度圆直径d=p/sin(180°/z) d=p/sin(180
二、齿形
滚子链与链轮的啮合属于非共轭啮合 非共轭啮合,其链轮齿形 非共轭啮合 的设计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 GB/T1244—1985中没有规定具体的链轮齿形 链轮齿形,仅 链轮齿形 仅规定了最大和最小齿槽形状及其极限参数,见 表9-5。
Z
P
KA--工作情况系数见表9-6 Kz—主动链齿数系数 图9-13 KP---多排链系数 P---传递的功率,kW
• 3 确定链条型号和节距p • 型号---查图9-11 • 链节距p---表9-1
4 计算链节数和中心距 链条长度以链节数Lp(节距p的倍数)来表示。
2a0 z1 + z2 z2 + z1 p Lp = + + p 2 π 2 a0
F = K f qa ×10
' f
−2
F f" = ( K f + sin α )qa × 10−2
松边:F2=FC+Ff 压轴力:
Fp ≈ KFp F e
KFp—压轴力系数 对于水平传动 KFp =1.15; 对于垂直传动KFp =1.05
§9-6 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

第9章 平面连杆机构的动力分析与平衡

第9章 平面连杆机构的动力分析与平衡

该机构通过固定铰链A、D作用于机架上的力Fs 为:
Fsx F14 x F34 x Rs1x Rs 2 x Rs 3 x Fsy F14 y F34 y Rs1 y Rs 2 y Rs 3 y
由此可知:机构作用于机架上的力,仅与各构件产生的惯性
力有关,其大小为各活动构件的惯性力总和,平衡起来相对容易。
由此可见:机构作用于机架上的摆动力矩,不仅要考虑机构
的驱动力矩或生产阻力矩,同时它在机构的运动过程中随时间而
不断变化,因此想对其进行完全平衡非常困难。
9-2 平面连杆机构的平衡
平面连杆机构的平衡,主要是指机构总惯性力和总惯性力矩的
平衡。我们在《机械原理》课程中详细研究了转子的平衡问题,知
道转子的平衡可以通过调整转子本身的质量分布,使转子的中心主 惯性轴与转子的回转轴线重合,从而实现转子的惯性力和惯性力矩 为零的目的。但在平面连杆机构中,除了作定轴转动的构件外,还 有作平面复杂运动的连杆,以及作往复运动的滑块。这类构件的质
l mA B m l m l A m B l
上述两种替代的区别不言而喻。
在平面机构的惯性力平衡设计中,两点静替代更为实用和方便。
下面以平面铰链四杆机构为例,介绍其具体应用。
设活动构件1、2、3 的质量分别为m1、m2、 m3,其质心分别位于S1、S2、S3点。为了完全 平衡该机构的惯性力,将各活动构件的质量用 于是有:
要满足任意的 和 ,上式成立,只有满足下式:
d 2 xi 0, mi d 2 2 m d yi 0, i d 2
mi mi
dxi 0 d dyi 0 d
dx mi i 0 而满足 d

机械原理主要内容范例

机械原理主要内容范例

机械原理主要内容范例机械原理是机械工程的基础课程,它研究物体在受力和相互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和力学性质,以及机械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机械原理的内容涉及很广泛,包括运动学、静力学、动力学、弹性力学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机械原理的主要内容。

运动学是机械原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研究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规律。

运动学主要分为平面运动学和空间运动学两个方面。

平面运动学研究平面内物体的运动规律,包括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参数的计算与描述;空间运动学研究物体在三维空间内的运动规律,研究物体的位置、姿态、速度、加速度等参数的计算与描述。

运动学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旋转运动、振动运动等。

静力学是机械原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研究物体在静力平衡条件下受力和力的平衡问题。

静力学主要包括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矩和力矩平衡、受力分析等内容。

通过静力学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物体平衡的条件,计算物体受力和力矩的大小和方向,分析物体平衡的稳定性等。

静力学在机械工程中应用广泛,例如在机械结构设计和力学分析中都需要运用到静力学的理论知识。

动力学是机械原理的另一重要内容,它研究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和动力性能。

动力学主要包括牛顿运动定律、动量与动量守恒、能量与能量守恒、功与功率等内容。

通过动力学的学习,我们可以计算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加速度、速度、位移等参数,分析物体的运动轨迹和力学性能,进而设计和优化机械系统。

弹性力学是机械原理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研究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和应力分布。

弹性力学主要包括胡克定律、正应力和剪应力、应变与变形、弹性模量等内容。

通过弹性力学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规律和应力分布情况,分析物体的强度和刚度,进而设计和优化机械结构。

总之,机械原理主要涵盖了运动学、静力学、动力学和弹性力学等内容。

通过学习机械原理,我们可以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力学性能,掌握机械系统的设计与分析方法,为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提供基础。

机械基础【完整版】

机械基础【完整版】
机械基础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杆件的静力分析 • 第3章 直杆的基本变形 • 第4章 工程材料 • 第5章 连接 • 第6章 机构 • 第7章 机械传动
• 第8章 支承零部件 • 第9章 机械的节能环
保与安全防护 • 第10章 机械零件的精度 • 第11章 液压与气压传动
·1 ·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1 回
分析的基本知识, 会判断直杆的基本变形;具备机械 工程常用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的基本知识, 会正 确选用材料;熟悉常用机构的结构和特性, 掌握主要 机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和特点, 初步掌握其选 用的方法;能够分析和处理一般机械运行中发生的 问题, 具备维护一般机械的能力。具备获取、处理和 表达技术信息, 执行国家标准, 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加机械小发明、小制作 等实践活动, 尝试对简单机械进行维修和改进;了解 机械的节能环保与安全防护知识, 具备改善润滑、降 低能耗、减小噪声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养成自主学 习的习惯,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 提高适 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 杆件在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的问题 • 直杆轴向拉伸与压缩时的应力分析及强度计算, 连
接件的剪切与挤压, 圆轴扭转, 直梁弯曲等 • 选择工程材料 • 键连接、销、螺纹等连接 • 常用的机构、传动 • 轴、滑动轴承、滚动轴承等 • 机械润滑、密封、环保与安全防护等
·4 ·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4 回
1.1 课程的内容、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17 ·
目录 上页 下页 1返7 回
2.1 力的概念与基本性质 • 2.1.2 静力学基本公理 • 公理1(二力平衡公理)
• 作用在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保持平衡的必要和充分 条件是: 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 线上。

高中物理静力分析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静力分析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静力分析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 理解静力的概念及作用2. 掌握静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学会利用静力分析解决物体平衡问题教学重点:1. 静力的定义和特点2. 物体在静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教学难点:1. 静力作用下物体平衡问题的解决方法2. 静力分析中受力平衡的条件和理论基础教学内容:1. 静力的概念和特点2. 静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利用静力分析解决平衡问题的实例分析教学过程:1. 静力的介绍(10分钟)a. 什么是静力?b. 静力的特点是什么?c. 静力对物体的影响有哪些?2. 静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5分钟)a. 静力分析的基本原理是什么?b. 如何进行静力分析?c. 静力分析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3. 解决平衡问题的实例分析(20分钟)a. 利用静力分析解决物体平衡问题的步骤是什么?b.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应用静力分析解决平衡问题4. 练习与检测(15分钟)a. 学生进行相关练习b. 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做总结教学反馈:1. 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2. 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静力分析能力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更多静力分析问题,并进行实际应用2. 拓展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力教学评价:1. 通过练习和检测,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2.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和表现,对教学进行评价和改进教学素材:1. 教科书相关章节内容2. 实例分析案例3. 练习题和课堂练习材料教学环节设计:1. 多媒体教学2. 互动问答学习3. 小组合作探讨4. 个人练习与检测教学反思:1. 如何更充分地引导学生探索和应用静力分析方法?2. 如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

《机械基础》构件静力分析课件ppt

《机械基础》构件静力分析课件ppt

03
轴向拉伸与压缩
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
轴向拉伸与压缩的定义
轴向拉伸和压缩是指杆件沿着轴线方向受到拉伸或压缩的受力状态。
轴向拉伸与压缩的特点
拉伸和压缩时,杆件的两个横截面沿轴线方向发生相对位移,变形前后杆件 的长度和横截面积都会发生变化。
轴向拉伸与压缩的受力分析
轴向拉伸与压缩的受力特点
拉伸和压缩时,杆件受到的力和横截面积垂直,力的方向沿着轴线方向。
影响疲劳强度的因素
应力集中
构件的局部区域出现应力集中 ,是导致疲劳断裂的薄弱环节

材料的力学性能
材料的韧性、硬度、抗拉强度等 力学性能对疲劳强度有不同程度 的影响。
加载频率
加载频率越高,材料的疲劳强度越 低。
提高疲劳强度的措施
01
优化结构设计
避免应力集中,尽量使结构均匀受力。
02
采用高强度材料
选用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和耐腐蚀性的材料。
组合变形的受力分析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如重力、弹性力、摩擦力等。
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
强度计算是组合变形分析的重要环节,通过计算可以确定 构件的强度和稳定性。
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包括弯曲强度计算、剪切强度计算、 扭转变形强度计算和组合变形强度计算等。
08
疲劳强度
疲劳强度的概念
疲劳强度是指构件在交变载荷作用下,没有发生断裂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交变载荷是指大小和方向在不断变化的载荷。
03
表面处理
对构件表面进行强化处理,如喷丸强化、渗碳、氮化等,提高表面残
余压应力,降低表面粗糙度。
09
课程总结与展望
本课程的总结
掌握静力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生应掌握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力的合成与分解、 平衡条件、摩擦力、弹力等。

机械分析总结期末作业

机械分析总结期末作业

机械分析总结期末作业引言机械分析是机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机械设计、结构、力学等多个领域。

在本学期的机械分析课程中,我们学习了静力学、动力学、热力学等相关知识,掌握了一系列机械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课程学习和期末作业的实践,我们对机械分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总结本学期学习的机械分析内容和期末作业的实践经验。

一、静力学分析静力学分析是机械分析的基础。

在本学期的静力学分析中,我们学习了力的平衡、受力分析和支撑反力的计算等内容。

课程中,我们通过实例分析和计算习题的编码实践,掌握了力的叠加原理、Free Body Diagram的绘制方法和支撑反力计算的技巧。

通过这些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准确地分析和计算物体的平衡状态,为后续的动力学分析和热力学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动力学分析动力学分析是机械工程中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物体的运动和受力。

在本学期的动力学分析中,我们学习了质点的运动学和力学,以及刚体的运动学和力学。

通过学习,我们掌握了质点和刚体的运动学的计算方法,如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

在力学方面,我们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和动量定理等内容,掌握了力的分析和计算方法。

通过这些学习,我们能够准确地分析和计算各种运动中物体的受力和加速度。

三、热力学分析热力学分析是机械工程中研究热能传递和热工效率的重要内容。

在本学期的热力学分析中,我们学习了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等内容。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热传导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以及热对流和热辐射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这些学习,我们能够准确地分析和计算物体的热传导和热工效率,为机械设计的优化提供了基础。

四、期末作业实践本学期的机械分析课程中,我们进行了一次期末作业实践,以加深对机械分析的理解和应用。

在期末作业中,我们选择了一个实际机械系统进行分析和优化,在该系统中,我们需要分析并优化传动装置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

通过对该系统的力学和热力学分析,我们发现了传动装置的瓶颈和潜在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方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提纲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提纲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ANSYS系统及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1)CAD/CAM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4)Pro/E 系统及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10)UGⅡ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4)半导体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9)传感与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3)创新设计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28)电液控制系统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31)复杂机械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33)工程机械金属结构课程教学大纲 (37)工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41)工程机械系统智能化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45)工程机械液压系统设计分析与故障诊断课程教学大纲 (48)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51)工程起重机械课程教学大纲 (54)工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58)工程施工机械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62)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教学大纲 (65)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69)工业造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73)光电技术基础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77)混凝土机械与桩工机械教学大纲 (80)机电产品现代设计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82)机电工程新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86)机电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89)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93)机电系统控制器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97)机电系统智能控制技术及其MATLAB实现课程教学大纲 (101)机电液系统的计算机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104)机电液系统动态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07)机电液系统实验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11)机电液系统装备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15)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20)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24)机械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130)机械动态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33)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Ⅰ课程教学大纲 (136)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Ⅱ课程教学大纲 (141)机械机构创新设计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146)机械加工新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50)机械结构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56)机械结构有限元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160)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169)机械数字化设计与仿真课程教学大纲 (179)机械系统传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83)机械系统机构设计与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89)机械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95)机械系统自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98)机械优化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01)机械振动课程教学大纲 (204)机械振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207)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Ⅰ课程教学大纲 (21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Ⅱ课程教学大纲 (218)机械制造装备设计Ⅰ课程教学大纲 (224)机械制造装备设计Ⅱ课程教学大纲 (228)计时仪器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32)计时仪器原理与结构课程教学大纲 (235)计时仪器造型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38)计时仪器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41)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43)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46)开放式智能加工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250)快速原型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54)摩擦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257)纳米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59)纳米摩擦学与纳米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62)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65)气动技术应用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269)气动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71)气压传动及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274)汽车车身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78)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84)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287)汽车构造课程教学大纲 (291)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299)汽车排放与噪声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303)汽车碰撞与安全课程教学大纲 (307)汽车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310)汽车试验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15)数控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19)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大纲 (324)特种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29)微机电系统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333)微机械电子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337)微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40)物流设备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46)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351)先进工艺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53)先进液压传动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357)先进液压控制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360)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63)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366)现代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70)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374)液力传动课程教学大纲 (378)液压传动课程教学大纲 (381)液压传动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385)液压技术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388)液压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391)液压元件课程教学大纲 (394)液压元件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97)有限元在车辆工程中的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400)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403)ANSYS系统及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 SE08112100课程名称:ANSYS系统及其应用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nsys总学时: 16 讲课学时:16 实验学时: 0 上机学时:0 课外辅导学时:0学分:1.0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授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开课学期: 4春先修课程:机械结构有限元分析主要教材及参考书:教材:自编讲义“ANSYS系统及其应用讲义”主要参考书:1. 李红云.ANSYS10.0基础及工程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 张红松.ANSYS12.0有限元分析从入门到精通.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一、课程教学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的结构和功能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对产品机械结构的布局和力学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产品的机械结构满足力学性能,还要在设计时使它的结构尺寸和重量趋于合理,而常规的力学计算已无法满足,有限元分析是解决该问题的合适方法。

《机器人学》教学大纲

《机器人学》教学大纲

《机器人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机器人学是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一门高度交叉、前沿的重要专业必修课程,融合了运动学/动力学分析、机械学、控制理论与工程、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内容的综合性新技术应用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机器人学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现代机器人系统设计、分析、应用等基本能力和以后从事相关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的能力。

本课程针对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特点,主要介绍机器人数学基础、工业机器人、服务机播人的基本机械结构设计、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以及机器人传感器和控制技术等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知识,并以实际工程应用为背景,安排各类机器人实样参观、专题讲座、实验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教学,不但使学生掌握机器人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对各类机器人技术和开发方法有所了解,同时通过课程设计等活动培养其在逻辑思维、科学研究和设计实践上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器人技术解决智能制造领域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学习并掌握现代机器人的基本理论及方法,具有应用机器人解决工程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支撑毕业要求1)课程目标2:学习并掌握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状态检测和控制技术,具有利用先进控制理论和方法进行机器人控制并完成具体工程应用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2)课程目标3:学习并掌握现代机器人的总体设计、技术设计和详细结构设计及控制系统设计等内容,具有根据实际工程问题设计相应机器人解决方案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3)课程目标4:评定方法包括课后作业(15%)、实验(20%)、项目研究(15%)和期末考试(50%)环节,总评成绩以百分计,满分100分,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和根据具体情况微调。

2.(三)评分标准通过机器人的实验,获得相关实验设计和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应用相关实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支撑毕业要求5)(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三、教学内容第1章:绪论(3学时)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机器人学的起源与发展,讨论机器人学的定义,分析机器人的特点、结构与分类。

机械原理(第九版)

机械原理(第九版)
《机械原理(第九版)》共分三篇14章,内容主要包括:绪论,第一篇机构分析基础,(机构的结构分析、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平面机构的静力分析、机械的动力分析、机械的平衡、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 第二篇常用机构设计,(连杆机构及其设计、凸轮机构及其设计、齿轮机构及其设计、齿轮系及其设计、其他常 用机构),第三篇机械方案设计(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机器人机构及其设计)等。
成书过程
修订情况
出版工作
《机械原理(第九版)》是根据作者教学实践的经验,结合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科技前沿发展和当前“新工 科”建设的新成果,吸收国际工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核心”的理念,适应中国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和机械工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修订而成的。
《机械原理(第九版)》是由孙桓、葛文杰主编,具体编写分工如下:葛文杰(第1、2、3、4、5、8、13、 14章)、陈作模(第11章)、苏华(第6、7章)、张永红(第9章)、王三民(第10章)、董海军(第12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阎绍泽教授审阅了该书。该 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编者们参考了许多论文、教材与专著 。
机械原理(第九版)
202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01 成书过程
03 教材目录 05 教材特色
目录
02 内容简介 04 教学资源 06 作者简介
《机械原理(第九版)》是由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教研室编著,孙桓、葛文杰主编,高等教育 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该可作为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的教材,也可 供其他相关专业的师生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孙桓,男,1922年4月生,山东安丘人。195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毕业。历任西北工学院助教、教师, 西北工业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和研究生导师等职。现任西北工业大学资深教授,是教育部面向全国重点推荐 的2003年首批国家精品课程的“机械原理”带头人 。

国家开放大学《机械设计基础》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机械设计基础》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机械设计基础》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形考作业1第1章 静力分析基础1.取分离体画受力图时,(CEF)力的指向可以假定,(ABDG)力的指向不能假定。

A.光滑面约束力B.柔体约束力C.铰链约束力D.活动铰链反力E.固定端约束力F.固定端约束力偶矩G.正压力2.列平衡方程求解平面任意力系时,坐标轴选在(B)的方向上,使投影方程简便;矩心应选在(G)点上,使力矩方程简便。

A.与已知力垂直B.与未知力垂直C.与未知力平行D.任意E.已知力作用点F.未知力作用点G.两未知力交点H.任意点3.画出图示各结构中AB构件的受力图。

参考答案:4.如图所示吊杆中A、B、C均为铰链连接,已知主动力F=40kN,AB=BC=2m,α=30︒.求两吊杆的受力的大小。

参考答案:列力平衡方程:ΣFx=0又因为AB=BCF A ﹒sinα=FC﹒sinαF A =FCΣFY=02FA﹒sinα=F∴FA =FB=F/ 2sinα=40KN第2章 常用机构概述1.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参考答案:当机构的原动件数等于自由度数时,机构具有确定的运动。

2.什么是运动副?什么是高副?什么是低副? 参考答案:使两个构件直接接触并产生一定相对运动的联结,称为运动副。

以点接触或线接触的运动副称为高副,以面接触的运动副称为低副。

3.计算下列机构的自由度,并指出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

参考答案:(1)n=7,P L =10,P H =0 F=3n-2P L -P H=3×7-2×10-0=1C 处为复合铰链 (2)n=5,P L =7,P H =0 F=3n-2P L -P H =3×5-2×7-0 =1(3)n=7,P L =10,P H =0 F=3n-2P L -P H=3×7-2×10-0 =1(4)n=7,P L =9,P H =1 F=3n-2P L -P H =3×7-2×9-1 =2E、Eˊ有一处为虚约束,F 为局部自由度第3章 平面连杆机构1.对于铰链四杆机构,当满足杆长之和的条件时,若取___为机架,将得到双曲柄机构。

机器人静力分析与动力学

机器人静力分析与动力学
静力分析是机器人设计和优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保证机器人的安全性和稳定 性具有重要意义。
静力平衡方程
静力平衡方程是进行静力分析 的核心工具,它描述了机器人 受到的外力与内力之间的平衡 关系。
建立静力平衡方程需要考虑机 器人的质量分布、惯性、重力 以及关节摩擦力等影响因素。
通过求解静力平衡方程,可以 得到机器人在给定外力作用下 的变形、应力分布等重要参数 。
未来机器人技术将朝着更智能化、更灵活、更高效的方向发展,同时机器人在 医疗、农业、家庭等服务领域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
02
机器人静力分析
静力分析的基本概念
静力分析是研究机器人在给定外力作用下的响应,通过静力分析可以确定机器人的 变形、应力分布、应变以及机器人结构的稳定性等。
静力分析主要基于静力平衡原理,即机器人受到的外力总和为零,处于静止状态。
排爆与救援
军事机器人用于排除爆炸物、救 援行动,保障人员安全。
05
机器人未来的挑战与展望
机器人技术的瓶颈与突破
材料科学
目前,许多机器人仍然受到材料科学的限制。为了制造更轻、更 强、更耐用的材料,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的材料。
感知与认知
机器人的感知和认知能力仍然有限。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机器人 需要更强大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能源与动力
目前的机器人能源供应仍然是一个问题。为了提高机器人的续航能 力和效率,需要研发更高效的能源和动力系统。
机器人在各领域的发展趋势
1 2 3
工业
随着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和自主化的发展,工业 机器人将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生产环境,提高生 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医疗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疗机器人将更加精细化 和个性化,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医 疗水平和治疗效果。

机械设计基础概述

机械设计基础概述

原动机可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为机械能,如内燃机、蒸汽 机、电动机等;
传动机构将运动和动力传递给执行机构,如齿轮、丝杠等;
执行机构用于实现机器的功能,如机床的刀架、机器人的手 爪等;
控制系统则用于保证机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工作协调,以及 与外部其他机器或原动机之间的协调,例如,用各种传感器 收集机器内、外部的信息,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并向机器 各部分发出指令,使之协调地进行工作。
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
Machine Design Foundation
1.1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和内容
返回
机械设计基础
Machine Design Foundation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机器是人类进行生产以减轻体力劳动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工具,使用机器 进行生产的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本课程的任务
1.2.1 本课程的任务
本课程为机械类及近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也是专用骨 干课。
零件可分为两类:
机器的组成与功用
通用零件:
齿轮、链传动、带传动、蜗杆传动、螺旋传动;轴、联 轴器、离合器、滚动轴承、滑动轴承、螺栓、键、花键、销; 铆、焊、胶结构件;弹簧、机架、箱体等。
专用零件: 例如:叶片、犁铧、枪栓等。
部件: 若干个零件的装配体
机械设计基础
Machine Design Foundation
机械设计基础
Machine Design Foundation
机器的组成与功用
根据机器的工作类型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动力机器——电动机或内燃机 工作机器——金属切削机床、起重运输机 信息机器——照相机、计算机
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原理-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

机械原理-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

机械系统的发展趋势
总结词:机械系统的发展趋势
详细描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需求的不断提高 ,机械系统也在不断发展。目前,机械系统的发展趋势 主要包括智能化、模块化、集成化和绿色化等。智能化 是指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和传感器技术,实现机械系统的 自主控制和智能决策;模块化是指将机械系统中的各个 部件标准化和模块化,便于生产和维修;集成化是指将 多个机械系统集成在一起,实现更高效和更精确的运动 控制;绿色化是指注重环保和节能,采用更环保的材料 和设计,降低能耗和排放。
机械原理-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
目录
• 机械系统概述 • 机械原理基础 • 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 • 典型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分析 • 现代设计方法在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中
的应用 • 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案例分析
01 机械系统概述
机械系统的定义与组成
总结词
机械系统的定义与组成
详细描述
机械系统是由多个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机械部件组成的整体。这些部件包括 原动机、传动机构、执行机构和控制机构等,它们通过各种方式相互连接和配 合,以实现特定的运动和功能。
齿轮机构运动方案分析
齿轮机构组成
由两个或多个齿轮组成,通过齿 轮之间的啮合实现运动和动力的
传递。
齿轮机构分类
按照齿轮类型可分为直齿、斜齿、 锥齿和蜗轮蜗杆等;按照齿轮轴 线关系可分为平行轴、相交轴和
交错轴齿轮机构。
齿轮机构运动特性
具有传动效率高、传动比稳定、 寿命长等优点,适用于大功率、
高精度和长期使用的场合。
机械பைடு நூலகம்统的分类与特点
总结词
机械系统的分类与特点
详细描述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机械系统分为多种类型。例如,根据能量传递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传动系统和控 制系统;根据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原动机、传动装置、执行器和控制器等。不同类型的机械系统具有不同的特 点和应用范围,需要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

机械原理总结知识点

机械原理总结知识点

机械原理总结知识点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1. 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机械原理是从物体和力的相互作用关系方面研究机械结构、机械运动规律和机械传动等基本原理的学科。

机械结构是由零件和零部件组成的,这些零件和零部件构成机械系统,有的系统要求精密,有的要求高效率等。

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结构在运动过程中的各种规律,有平动、转动、摆动、往复等。

机械传动是使得机构的各种运动规律得以完成的基元,通常包括齿轮传动、链传动等。

2. 机械原理的基本理论机械原理的基本理论包括静力学、动力学和能量原理等。

静力学是研究力的平衡条件和作用于物体上的外力与内力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动力学是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质点、刚体的力学问题的学科。

能量原理是能量守恒得到的物体在平衡或者运动过程中能量表达的一种形式,通过能量原理可以推导出机械系统的动力学方程。

机械原理的负载分析1. 载荷的类型机械系统中受到的力可以分为静力和动力两类。

静力是指在静止状态下受到的力,包括静止载荷和静应力。

动力是指在运动状态下受到的力,包括动载荷和动应力。

静载荷主要由重力、弹簧力、摩擦力等构成,而动载荷主要由运动惯性力、惯性力、外力和速度、加速度等因素构成。

2. 载荷分析的方法载荷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力的分解、矢量法、力的合成、力矩法等。

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合力分解为几个分力的方法,通过分力可以准确地计算受力物体的受力情况。

矢量法是指通过矢量的形式来描述载荷的大小和方向,通过矢量的运算可以得到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力的合成是指将几个分力合成一个合力的方法,通过合力可以简化受力物体的受力情况。

力矩法是指通过计算力矩来分析受力物体的受力情况,通过力矩可以得到受力物体的平衡条件和运动规律。

机械原理的分析和设计1. 结构分析结构分析是指对机械系统的结构进行建模和分析的过程,主要包括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

静态结构分析是通过静力学的方法来分析机械系统的受力和平衡情况,动态结构分析是通过动力学的方法来分析机械系统的运动规律和稳定性。

机械零件设计概论及原理

机械零件设计概论及原理
表面疲劳磨损的类型
表层萌生疲劳磨损:表层萌生疲劳磨损造成扇形疲劳坑,磨屑多为扇形颗粒,故又称其为点蚀 表面萌生疲劳磨损:表面萌生疲劳磨损造成浅而大的疲劳凹坑,磨屑呈片状,故又称其为剥落。
接触疲劳准则
σHmax≤4τs 最大接触应力;剪切屈服点。
五、润滑剂及其特性
凡能降低摩擦阻力、且人为加入摩擦副的介质都称为润滑剂。
1.润滑剂的基本类型
液体润滑剂:矿物油、有机油、矿物油、合成油等 润滑脂:皂基脂、无机脂、烃基脂和有机脂 固体润滑剂:软金属,如Pb、Au、Ag、Sn、In等;无机化合物
2.润滑油
粘度 表征流体流动的阻力,在流体动力和静力润滑状态,粘度与油膜厚度、摩擦阻力直接相关。
强度准则
一、静强度
在静应力下工作的零件,其可能的失效形式是塑性变形或断裂。材料种类不同,所取极限应力也不同。
塑性材料
单向应力状态下:

复合应力状态下:
按第三或第四强度理论计算当量应力。
脆性材料
单向应力状态下:

复合应力状态下: 按第一强度理论计算当量应力。
对于塑性材料和组织不均匀的材料(如灰铸铁),在计算静强度时,可不考虑应力集中的影响。 对于组织均匀的低塑性材料(如淬火钢),在计算静强度时,应考虑应力集中的影响。
工作能力——机械零件具有足够的抵抗失效的能力
计算准则——以防止产生各种可能失效为目的而拟定的零件工作能力计算依据的基本原则
因为失效类型不同,所以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类型也不同,故机械零件的计算准则也不同
载荷和应力
1、载荷
动载荷:由于运动中产生的惯性力和冲击等引起的载荷
静载荷
变载荷
按是否随时间变化,载荷

机械设计基础如何进行机械系统的静态分析

机械设计基础如何进行机械系统的静态分析

机械设计基础如何进行机械系统的静态分析机械设计中的静态分析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它可以帮助工程师们评估机械系统在静止状态下的力学性能。

通过静态分析,工程师们可以确定机械系统的受力情况,进而优化设计,提高机械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机械设计中静态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 设计草图和几何模型在进行机械系统的静态分析之前,首先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和工作条件,制定设计草图和几何模型。

设计草图和几何模型能够明确系统的结构和零件的尺寸。

合理的设计草图和几何模型将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基础。

2. 约束和受力分析在进行机械系统的静态分析之前,需要对系统的约束和受力情况进行分析。

约束可以是固定支撑、铰链连接或滑动连接等。

受力情况包括外部载荷、自重和约束反力等。

通过对约束和受力的分析,工程师们可以了解机械系统的受力情况,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依据。

3. 建立刚体模型在进行机械系统的静态分析时,通常会采用刚体模型进行简化。

刚体模型可以忽略零件的变形,只考虑其受力和受力引起的位移。

通过建立刚体模型,可以简化分析过程,减少计算量。

4. 分析静力平衡机械系统在静止状态下,要满足静力平衡条件。

静力平衡条件是指系统的合力和合力矩为零。

通过分析系统的受力情况,可以得到各个零件的受力大小和方向。

然后,根据静力平衡条件,可以计算出系统的未知力和力矩。

这一步骤能够帮助工程师们了解机械系统的力学平衡情况。

5. 计算受力和应力在进行机械系统的静态分析时,需要计算各个零件的受力和应力。

受力是指零件所受的外部力和约束反力。

应力是指零件内部产生的拉伸、压缩或剪切力。

通过计算受力和应力,可以判断零件的强度和稳定性。

如果发现零件受力过大或应力过高,工程师们需要对设计进行优化。

6. 优化设计通过对机械系统进行静态分析,工程师们可以评估设计的合理性,并发现潜在的问题。

在分析过程中,如果发现某些零件受力过大或应力过高,工程师们可以通过改变零件尺寸、材料和结构等方式进行优化设计。

(803)机械原理

(803)机械原理

(803)机械原理机械原理是研究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如何产生运动和力的学科。

它是机械工程学的基础课程,对于掌握机械设计和工程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机械原理包括静力学和动力学两个部分,下面分别对这两个部分进行详细介绍。

静力学是机械原理的基础,主要研究物体在静力平衡状态下的力学性质。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力、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作用点、力的方向、力的大小等。

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可以通过力的合成与分解来分析,合成力可以通过多个力的叠加得到,分解力可以将一个力分解成多个力的合力。

力的作用点是力从哪里作用到物体上的点,力的方向是力的作用方向,力的大小是用来描述力的大小的物理量。

动力学是机械原理的进一步延伸,主要研究物体在运动状态下的力学性质。

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包括质点、速度、加速度、牛顿三定律等。

质点是物体在运动中忽略其形状和大小的简化模型,质点只有质量和位置。

速度是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加速度是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牛顿三定律是描述物体在运动中受力和产生运动的规律。

在机械原理中,力和质点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力是引起物体运动或形变的原因,质点是物体在运动中的简化模型。

力和质点密切相关,力可以改变质点的运动状态,而质点的运动状态可以反映力的特性。

在实际工程中,我们常常根据物体的质点模型来分析和设计机械系统,通过对力的分析来确定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机械原理在工程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机械设计中,我们需要通过对物体受力和运动状态的分析,确定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在机械工程中,我们需要确定机械系统的动力学性能,为系统的运行和维护提供基础。

在机械制造和加工中,我们需要通过对力学性质的研究,确定材料的选择和加工方式,提高制造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机械原理是机械工程学的基础课程,它研究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运动和力的规律。

静力学研究物体在静力平衡状态下的力学性质,动力学研究物体在运动状态下的力学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连杆机构的压力角和传动角
压力角变化
2.凸轮机构的压力角
一般凸轮设计中,许用 压力角[]的推荐值为:在 推程中,直动从动件许用压 力角[ ]=30º~40º;摆 动从动件许用压力角[ ] =40º~50º。在回程中 [’]≤70º~80º
OP v ds
1 d
tan
ds e
d
r02 e2 s
cos
cos
(2)
将式(1)代入(2)得
FQ
FP
tan( 2)
理想驱动力为:
FQo
FP
tan
效率为
' FQ0 tan( 2)
FQ
tan
由 ' 得0自锁条件:
2
2. 克服死点的方法
有利用构件的惯性、相同机构 错位布置等。
利用冗余驱动器的方法,在铰 链点处安装一个伺服电机,当 机构处于死点位置的时候,伺 服电机工作,从而使机构继续 运动。
3. 死点的利用
飞机起落架
在机轮放下时,杆BC与杆CD成一直线,构件AB为 主动件时,机构处于死点位置。当要收起起落架机 构的时候,只需在构件CD上施加一个驱动力矩即可。
间的摩擦系数f,求不加力FP仍能夹紧工件时的楔紧角。
求解:
分析主动力和自锁 条件
自锁满足的几何条件:
OD - CD V esin( ) r1 sin V
arcsin(V
r1
sin
)
e
例9—2 试确定螺旋副的效率。
解:根据6.3.1节分析,在正行程中,作用在螺母上的力矩M为 主动力。令式(10---11)中 ,0得理想机械的驱动力矩
FR23 cos( 2) c os
由构件2得(力平衡方程):
FR12 cos FR32 cos( )
FP FR32 sin( ) FR12 sin
合并得:
FP
{s
)}FR32
FR32 {sin( ) cos sin cos( )} FR32 sin( 2)
3.平面转动副中的摩擦和自锁(径向轴颈)
径向轴颈的自锁的条件:
在图示的偏心夹具中,要求不加力FP仍能夹紧工件。
几何条件
OD - CD V esin( ) r1 sin V
9.3.2 考虑运动副摩擦机构的力分析
图示机 构,凸轮为 主动件,顺 时针转动。 考虑各个运 动副中的摩 擦,对图示 位置进行力 分析。
FQo
2M '
d2 tan
螺旋副在反行程中的效率为
' FQo tan( )
FQ
tan
(9 31)
FQ/2 FQ
例9—3 图9---19所示为斜面压榨机。确定在以FQ为主动力
的行程中机构的自锁条件。设所有移动副的摩擦角均为。
分析:首先利用考虑摩擦机构 力分析的步骤和方法,求出驱 动力FQ与工作阻力FP之间的关 系
按照许用压力角确定凸轮基圆半径和偏距 的图解法
从图中可以看出,如果采用对心方式,凸轮的 最的小最基小圆基半圆径半为径为O’OBB0; 0; 如OB果0<采O用’B偏0 置方式,凸轮
3.齿轮机构的压力角
齿廓为渐开线齿廓齿廓上各点压力角的大小是 不同的。
通常所说的齿轮的压力角是指齿轮分度圆上的 压力角 。
FQ
f
s in
当量摩擦系数和摩擦角
f fv sin
V arctan fV
自锁条件:
矩形螺旋副中的摩擦和自锁
矩形螺纹
正行程
M
d2 2
FQ
tan(
)
反行程
M
'
d2 2
FQ
tan(
)
自锁条件
三角形螺纹 螺母与螺杆之间的 接触可近似地看成 是楔形面
三角形螺纹
f fV sin(90 )
V arctan fV
建立构件3的力平衡方程:
FR13 cos FR23 sin( )
FQ FR13 sin FR23 cos( )
合并得:
FQ
{sin cos
sin(
)
cos(
)}FR23
提醒:FR32与竖直方向红线角度为α-φ
FQ
{ sin cos
sin(
) cos(
)}FR23
FR23 {sin( ) sin cos cos( )} c os
9.3.3 机械的效率和自锁
1.机械效率的计算
FQvQ
FPvP
理想机械
0
FQvQ FP0 vP
1
FP0
FP
2.机械自锁的效率条件
斜面机构
s in[90
FQ
(
2 )]
sin{180
(
FR23
) [90
(
2 )]}
FQ
sin(
2 )
FR23
sin(90 )
' FQ0 tan( 2)
齿轮啮合传动
图(b)为=14.50标准齿轮的齿形,
图(c)为=200标准齿轮的齿形。
分度圆压力角越大,齿根部分的齿厚就越大,齿顶 部分齿厚将会变小。而当一对标准安装的齿轮啮合 时,增大压力角,重合度将会减少 。
9.2 死点
1.机构在运动过程中传动角 =0º的情况
机构的这一位置称为死点位置。在机构的死 点位置,输入运动是无法传递的。
第9章 机械系统的静力分析和设计
机械运动速度比较低,可忽略惯性力、重力的影响。 压力角、传动角、死点 考虑摩擦的运动副反力、自锁 机械的效率计算、自锁
9.1 压力角和传动角
压力角为从动件上驱动力FP的作用线与力作用点的 绝对速度vc 之间所夹的锐角。 传动角为连杆与机构运动输出构件之间所夹的锐角。
M0
d2 2
FQ
tan
FQ/2
FQ/2
则正行程中螺旋副的效率为:
M 0 tan
(9 29)
M tan( )
FQ
知识回顾:正行程
M
d2 2
FQ
tan(
)
在反行程中,作用在螺母上的集中力FQ为主动力。由 式(10---12)得:
FQ
d2
2M '
tan( )
(9 30)
在上式中令 得0
FQ/2
FQ
tan
2
自行车中摩擦 的应用
机构设计赏析
具有螺旋副的楔面压紧
tan f
当套筒1和2在孔a 中挤紧后,整个系 统成为一体。
第9章 机械系统的静力分析和设计
例题
例9—1:在图9--16所示的偏心夹具中,已知轴颈O的摩擦圆
半径为 V、偏心圆盘1的偏心距为e、半径为r1,它与工件2之
9.3 机械中的摩擦、自锁和效率
9.3.1运动副中的摩擦和自锁 平面移动副中的摩擦和自锁 运动副反力的符号表示:
arctan F21 arctan f
N 21
总反力的方向恒与相对运动V12 的方向成一钝角90o+。 自锁现象 自锁产生的原因
自锁条件:
楔形面移动副
摩擦力
F21 2FN 21 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