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代名将陈汤成名斩首战(匈奴)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名将陈汤是因何事说出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历史趣谈:名将陈汤是因何事说出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名将陈汤是因何事说出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导语:纵观中国历史,汉族军队很少有“出国”远征的记录。

而在很少的记录中,西征少之又少。

那么,汉军西征,到达的最远地方是哪里呢?那就是郅纵观中国历史,汉族军队很少有“出国”远征的记录。

而在很少的记录中,西征少之又少。

那么,汉军西征,到达的最远地方是哪里呢?那就是郅支——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国的塔拉斯河。

著名的“郅支之战”就发生在此地。

此战发生于公元前36年,此时系西汉中后期,汉元帝建昭三年。

世界公认,汉民族中原王朝的历史上,有两个辉煌的朝代——汉朝和唐朝,合称“汉唐雄风”。

但这不并是说,这两个朝代自始至终都是傲世的,就像精彩的人生一样,精彩的只是一个时段。

可以肯定地说,所谓“大汉雄风”指的不是汉初频发和亲的汉高祖刘邦及其儿孙三代,而是始自其“曾孙”汉武帝刘彻之后的“开疆拓土”、北击匈奴。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虽然也沿用了和亲软策,但却在“一手软”的同时,施以韬光养晦完成了“一手硬”。

汉武帝时期,培养了一批作风强硬、善打外战的杰出将领,譬如“飞将军”李广、“烈将军”卫青、“冠军侯”霍去病,在这些汉族悍将的征战下,外敌被史无前例地遏制住了。

然而,战争却一直未有停息。

真正的和平时代,始自西汉中后的汉元帝时期。

历史公认,汉元帝是个庸君,但由他执政始,汉朝的外患却日渐稀少,匈奴很少主动攻汉,汉匈之间延续了60年“平安无事”。

这是为什么?当然,这里有匈奴内乱“式微”的因素,但再“式微”匈奴也没有弱到惧怕汉朝庸君的地步。

所以,还是另有事故。

生活常识分享。

10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前36年)

10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前36年)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陈汤)出自西汉名将陈汤的上疏:“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公元前36年冬季,汉元帝刘奭(shì)命西域都护、骑都尉、北地郡人甘延寿,和副校尉、山阳郡人陈汤一同出兵,在康居王国斩杀郅支单于。

最初,郅支单于自以为匈奴汗国是一个大国,威名远扬,颇受别国尊重,又乘军事胜利而十分骄傲。

因为不得康居王礼敬,一怒之下杀了康居王的女儿及康居贵族、平民数百人,有的还截其四肢,扔到都赖水里。

他强迫康居人为他建筑城垣,每日有五百名工匠施工,历时二年才完成。

又派出使节,前往阖苏王国、大宛王国,责令每年进贡。

二国畏惧郅支单于,不敢不给。

汉朝前后派出三批使节,前往康居郅支单于处,查问谷吉等人的遗体下落。

郅支对于汉朝使节窘困侮辱,不肯接受汉朝皇帝的诏书,只是通过西域都护上书,说:“居住的地方环境困苦,愿意归顺强大的汉朝,还打算派儿子去当人质。

”其态度傲慢如此。

陈汤为人沉着勇敢,能深思熟虑,富有计策谋略,渴望建立奇特的功勋,他向甘延寿建议说:“边境各族畏惧匈奴,这是天性。

西域各国,本来都属匈奴管辖,而今郅支单于的威名传播很远,不断侵略乌孙王国和大宛王国,经常给康居王国出谋划策,企图使乌孙、大宛投降归顺。

如果把这两国征服,只要几年时间,西域城邦国家都会陷于危险的境地。

郅支单于性情剽悍,喜好战争,不断取得胜利。

日子一久,必将成为西域的灾难。

虽然他现在地处遥远,幸而他们没有坚固的城堡和强劲的弓弩,无法固守。

我们如果征发屯田的军队,并率领乌孙王国的军队,一直挺进到他的城堡之下,他要逃没有地方可逃,要守则兵力不足以自保,千载难逢的功业可以在一天早上完成。

”甘延寿认为有理,准备先奏请朝廷批准。

陈汤说:“圣上一定会召集公卿商议,远大的策略,不是平庸的官僚所能了解,肯定不同意。

”甘延寿迟疑,不肯听他的话。

正好甘延寿久病卧床,陈汤单独行动,假传圣旨,征发各城邦国家的军队、车师戊己校尉的屯田部队。

甘延寿听说了这件事,大惊而起,要加阻止,陈汤大怒,手按剑柄,叱责甘延寿说:“大军已经集中会合,你小子打算阻止大军吗?”甘延寿于是顺从。

斩首行动:汉朝名将陈汤奔袭三千里消灭北匈奴

斩首行动:汉朝名将陈汤奔袭三千里消灭北匈奴

斬首行動:漢朝名將陳湯奔襲三千里消滅北匈奴自古以來,在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視野裏,戰爭,似乎一直是暴力主凶的代名詞。

要麼‚殺敵一萬,自損三千‛,要麼‚血流漂杵,白骨累累‛,對戰爭破壞性近乎無限地誇大,催生出兩千年的重文抑武,不僅使尚武精神日漸式微,更導致了大眾對於軍事歷史的茫然陌生。

2003年,當美國試圖在戰爭初期一擊斬首薩達姆時,很多中國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戰爭,還可以這樣打麼?然而,這種‚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作戰方式,老美根本算不上首創——早在2000多年前,已經有一位中國將領在戰場上快劍如風地運用實踐,並且一舉成功,使大漢王朝威震西陲。

這個名氣並不算大的小人物,就是中國軍事史上少有的僅憑一戰成名的一代名將——陳湯。

斬使生是非西漢的前半期幾乎是在狼煙四起、連綿不絕的鐵血戰火中一路衝殺過來的。

到漢元帝即位(西元前49年)時,劉家祖輩們已經差不多把能打的仗全都打完了,衛青、霍去病、趙充國等將星璀璨、馳騁疆場的時代逐漸遠去。

‚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漢家‚王霸道雜用‛的大政方針不再吃香,儒家學說中津津樂道的治國主張,如減刑寬政、不與民爭利等寬鬆政策開始實行。

在內無叛亂、外無邊患的一片四海升平中,突然響起一聲驚雷:大漢朝廷派到西域護送匈奴質子駒于利的衛司馬谷吉等人完成任務後,被質子的父親郅支單于給殺了!消息一出,震動朝野!郅支不是說也要內附降漢麼?怎敢殺我大漢王朝的大臣?緣由,還得從匈奴那邊說起。

曾經不可一世的匈奴汗國在歷經漢軍屢次重創後元氣大傷,內外交困,流年不利。

西元前60年又爆發了‚五單于相攻‛,冒頓單于的後代子孫們相互攻擊,打得不可開交,‚死者以萬數,畜產大耗什八九,人民饑餓,相燔燒以求食,因大乖亂(《漢書〃宣帝紀》)‛。

六年後,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兩強大戰,兩敗俱傷。

雙方為了取得戰略優勢,先後向曾經是死敵的漢朝遣使朝獻,甚至‚遣子入侍漢廷‛作人質,以圖獲得漢朝支持。

對於這兩個先後輸誠的匈奴單于,漢朝在採取‚均待之優厚‛的同時,也玩起了平衡策略。

汉朝最霸气的名言

汉朝最霸气的名言

汉朝最霸气的名言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有许多著名的名言。

以下是一些比较霸气的汉朝名言:
1.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陈汤《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
2.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班固《汉书·卷七十·陈汤传》
3. 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班固《汉书·陈汤传》
4.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
5. 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傅介子《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
这些名言表达了汉朝的强大和霸气,展示了汉朝的军事实力和国家意志。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名言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我们在理解和使用时需要考虑到当时的社
会和文化背景。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一、典故及其出处典故: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延伸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语义:西汉名将陈汤霸气宣告,胆敢触犯我强盛大汉的人,即使逃得再远,也一定会被我们诛杀。

陈汤的豪言壮语,荡气回肠,响彻九天,表达了我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钢铁意志,与克敌制胜的必胜信念。

(西汉名将陈汤)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陈汤传》,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

昔有唐虞,今有强汉。

匈奴,呼韩邪单于已为北藩,唯致支单于叛逆,未服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

致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

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

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阵克敌,斩致支首及各王以下,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二、南匈奴归化,北匈奴远遁西汉宣帝时,匈奴五子争王,内耗严重,最后分裂为南北两支,两支单于都表示依附汉朝。

后来,南匈奴单于呼韩邪,亲赴长安,觐见元帝。

北匈奴单于致支,以为他投降汉朝,不再回去,便心怀怨气,占领他的领地。

这时,恰好汉使礼送呼韩邪回归,汉使让他归还领地,他却强词夺理,说皇帝偏心,不归还领地,还把汉使江乃始囚禁。

不久,给他送还质子的汉使谷吉又至,他竟然丧心病狂,以怨报德,又将汉使扣留,并一起加以杀害。

他残忍成性,又做贼心虚,事后一想,如果汉军打过来,怎么得了!连忙带着全部子民,两万多人,从西伯利亚,迁徙康居。

行程万里,长途奔逃,山河险阻,风雪壅塞,冻饿疾病,劳顿折磨,伤亡惨重,减员九成,最后到达康居,不足三千人。

康居是中亚大国,位于今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一带。

依靠康居的帮助,致支在中亚塔拉斯河畔,建立了致支单于城。

他喘过气后,野心膨胀,又以怨报德,灭掉康居皇族,接过康居政权。

接着入侵大汉西域,占领乌孙,并侵占中亚大宛,称王称霸,以为中华以西,汉朝鞭长莫及,奈何不了他。

三、假托圣旨,奔袭三千里西域,一共36个藩国,汉朝版土,归属西域都护府统辖,府署设在轮台国乌垒城。

说匈奴之46: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三)

说匈奴之46: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三)

说匈奴之46: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三)建昭三年(前36年),新任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奉命出使西域。

甘延寿这人很有些本事,少时因善射,又是良家子身份,入羽林军。

从军后表现优秀,拔为郎,后升为辽东太守。

在车骑将军许嘉的举荐下,升迁为郎中、谏大夫,奉命出使西域都护。

尽管甘延寿的职务是这些出使西域的军士的最高首领,然而命中注定了他只能做一个配角,因为他的副手是陈汤。

陈汤的仕途远没有甘延寿那么顺。

他少年时喜读书,善作文,思路开阔,下笔千言犹如江河奔腾。

然而因家贫,有时竟靠乞讨度日,因此不被乡亲看重。

后来流落至长安,得到了向天子献食的官献食丞,并结识了富平侯张勃。

张勃看他有些本事,便向元帝举荐了陈汤。

就在等待升迁的时侯,陈汤的父亲死了。

陈汤为了不失去这一机会,便没有回家奔丧。

于是有人举报陈汤不守孝道,朝廷认为张勃举荐不实,削减食邑二百户,同时将陈汤拘捕入狱。

偏偏就有人看好陈汤。

后来又有人向朝廷大力举荐,陈汤被任命为郎官。

陈汤就找机会请求出使。

又过了好久,才升迁为西域副校尉。

陈汤为人沉着勇敢,又能深谋远虑,善策划谋略而又好大喜功。

他很有心计,平常每当路过城镇或高山大川时,他都会登高远望,了解地形,认真观察、记忆,期望成就大事。

这次西域之行,乃是奉命出使,因此两位汉朝官员只带了一支护卫军队。

此时,西域的形势很不容乐观。

郅支单于已经牢牢地控制了康居,又力图控制大宛、乌孙,并以此为基地,妄图恢复匈奴在西域的统治地位。

陈汤了解了西域的形势,对甘延寿说:“夷狄的天性是恃强凌弱,西域从前就隶属匈奴,如今郅支单于威名远扬,经常侵略乌孙、大宛,常为康居国出谋划策,想要降服乌孙、大宛这两个国家。

如果他把大宛、乌孙拿下,就会趁势北击伊列(古族名,西汉时活动于今中亚卡拉于达一带。

)、西取安息,南排月氏、乌弋山离(即乌弋山离,西域古城,大约在今阿富汗西部)。

几年之内,天山南路就受到威胁了。

”陈汤说:“郅支单于剽悍好战,多次军事行动都打了胜仗,如果放任他为所欲为,将来必为西域祸患。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征伐匈奴的漠北之战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征伐匈奴的漠北之战

北边多患中国古代除王朝更迭、兼倂争雄、平民起事外,有不少战役属于边境防御及民族战争。

对于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中原王朝而言,自古最严重的边患都来自北边。

在大沙漠生存的游牧部族,强壮骠悍、惯于骑射,又向慕南方富足丰饶。

诸如犬戎、匈奴、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满洲,或向南作寇掠、迁徙之举,或夺取半壁江山乃至入主中原。

近代的俄罗斯、日本,也位于中国北方,并自北向南侵占中华土地。

继灭亡西周的犬戎等之后,兴起于戈壁大沙漠(今蒙古高原一带)的匈奴,就长期成为战国至秦王朝的大敌。

是故燕、赵、秦列国及秦朝均修建长城以抵御之,秦朝并遣蒙恬征伐匈奴以卫北疆。

秦朝速亡后,如何对付匈奴不断南下,就成汉朝外交、军政的头等大事。

汉匈屡战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后,高祖刘邦曾在公元前200年亲征匈奴,虽一度取胜,不久却被对方包围了七日七夜,脱围后只好采取和亲及相互贸易的政策,将宗室女嫁给匈奴首领(王位称为“单于”),一直到文帝、景帝时期,大致都是沿用同样的政策。

及至汉武帝(公元前141-前87年在位)登基,因国力恢复,遂将对匈奴的防御政策改为积极进攻。

自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的马邑之战起,西汉和匈奴之间先后发生了一系列较大的战事,如龙城之战(公元前129年)、雁门之战(公元前128年)、河南之战(公元前127年)、漠南之战(公元前124年)、河西之战(公元前121年)。

在这些战役中,汉军多取得较好的战绩,涌现了一些名将,除令匈奴兵丧胆的“飞将军”李广(约公元前185-前119年)外,更有统兵名帅卫青(?-公元前106年)与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年)。

汉朝从匈奴手中夺取了河套地区,设置了朔方郡,并逐步控制河西走廊,把匈奴势力驱赶到戈壁沙漠之北。

不过,匈奴的右部势力虽已被大大削弱,但东北方的左贤王和匈奴单于本部实力仍然强大,严重威胁汉朝北部边境。

在节节胜利之际,汉武帝决定乘势追击,发动关键性的漠北之役。

古代将军的豪言壮语(将士出征前的豪言壮语)

古代将军的豪言壮语(将士出征前的豪言壮语)

古代将军的豪言壮语(将士出征前的豪言壮语)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涌现无数英雄人物。

这些猛士保家卫国,横扫天下,经常说出令人振聋发聩之豪言壮语,提振了当时民心士气,也表明了他们的志向,至今让人读来依然震撼。

笔者瑾选取中国十大名将的十大豪言壮语,以飨读者。

第一句,陈汤: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陈汤,原本是驻扎于西域的汉朝将官。

当时,匈奴郅支单于背叛汉朝,杀害汉朝使节谷吉,在中亚称王称霸。

陈汤说服了主将甘延寿,伪造圣旨集结多个属国的士兵,聚集数万人,攻打郅支单于盘踞的城池。

在攻陷城池后,将郅支单于杀死,并送回长安,悬挂于汉宫之北阙。

让汉朝强盛的武功趋于定点。

在给汉元帝的述职报告中,陈汤写下了这样一句令人振聋发聩之语:“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试问如果没有大胸怀、大气魄,如何能说出这样气吞山河之语。

如今,这句豪言壮语仍有现实意义。

当祖国、人民受到外人欺侮时,我们就要有这种“虽远必诛”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外国人的尊重,也能得到本国人的认同。

所以,笔者认为这句豪言是无法超越的!第二句,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从军事成就来说,陈胜恐怕不算什么名将,但他的一句豪言却激励了中国两千年。

大泽乡,下着暴雨,原本为一介农夫的陈胜却向900戍卒大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从此,中国人不再相信有什么人是天生高贵的,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做上位者,什么贵族、什么公卿、什么皇帝,在能力面签都是狗屁。

从此以后,中国进入了平民的社会,涌现出无数平民英雄。

第三句,项羽:彼可取而代之;刘邦:大丈夫生当如此2000多年前,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出门东巡,一路上车马隆隆,钟鼓震天,战旗飘飘。

很显然,这位征服者是在炫耀自己的武力,浑浑噩噩的黔首们纷纷跪倒在秦皇的车驾面前,为大秦帝国的威势所慑服。

然而在人群中却有两人,对秦始皇有不同的看法。

沛县派出所所长刘邦感叹道:“大丈夫当如是也!”而反政府分子项羽却说:“大丈夫当如是也!”英雄就是英雄,项羽、刘邦,楚汉争霸的两位争雄者,竟说出同样的话语。

陈汤平定匈奴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陈汤平定匈奴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陈汤平定匈奴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西汉陈汤最大的功绩就是率军远征匈奴,斩杀了郅支单于。

呼韩邪单于更加畏惧汉朝,在汉朝的帮助下统一匈奴,之后昭君出塞嫁给了他,汉朝与匈奴恢复和亲,保持了半个世纪的和平。

当时匈奴分裂成五个单于,相互内战之后只剩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南北匈奴两部。

两人都把自己的儿子送去作人质。

后来,呼韩邪单于亲自到汉朝朝见皇帝,并表示称臣。

郅支单于见此,以为对方投降了汉朝而汉朝也拥护他,担心自己被他们消灭就率部退向西边,到了康居,现在哈萨克斯坦一带。

郅支单于借着康居的兵力,击败大宛、乌孙等国,从而实力不断增强。

陈汤是西汉出使西域的将领,他见郅支单于已经威胁国家边疆,而且他斩杀了汉使谷吉。

于是,公元前36年,陈汤说服甘延寿,假托是朝廷的命令,调动了西域几个国家的军队以及西汉在当地的屯兵,总共四万多人,分成六队远征郅支单于。

其中一半前往大宛,一半自己率领前去康居。

陈汤先是遇到了康居副王进犯乌孙,在打败他们后,进入康居。

陈汤一直到郅支单于在康居建立的郅支城六十里处停下扎营。

之后,他抓了康居的显贵,让他做向导,并得到了郅支的情况。

第二天,陈汤率军靠前三十里后又停下扎营。

最后,到达了离城只有三里处四面围城,先是烧了外面的木城,射杀了几百个想要出城反击的骑兵。

之后,陈汤攻入土城,放火进攻,郅支单于重伤而死。

陈汤与罗马远征军如今甘肃省永昌县的者来寨,也称为古罗马村,现在被认为是西汉时期骊靬古城的遗址,而在当时是国家用来安置罗马帝国的远征军的俘虏,据说这些罗马士兵是在陈汤大胜郅支单于后投降西汉的。

西汉时,罗马帝国曾经率大军攻打安息,也就是现在的伊朗,最后被人围歼,主帅被杀。

4.5万士兵最后只有6000人突围。

三十多年后,罗马帝国与安息停战,却发现这6000士兵没有被安息俘虏,而是下落不明。

据史书记载,陈汤当年在攻打康居的郅支城时,发现郅支城的布防是土城外再有木城,而且他看到了一支组成“夹门鱼鳞阵”的步兵。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是一句虽然普通,却让多少中华儿女热血沸腾、豪气冲天的话!这句非常解气的话出自西汉名将陈汤。

当时西域北匈奴郅之单于反叛朝廷,陈汤给汉元帝上疏,全句为“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意思是:“应该把砍下的头颅挂在蛮夷居住的槀街,让他们知道,敢于冒犯强大的大汉帝国的人,即使再远,我们也一定要把他们诛杀。

”表明了陈汤击退北匈奴郅之单于的强大决心。

这句话是诛杀完再说,而不是诛杀前说的。

陈汤,字子公,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人,西汉大将。

少年时家庭贫困,但喜欢读书,后被举荐为郎官。

在汉元帝时,任西域都护府副校尉,与校尉甘延寿奉命出使西域。

当时西域的情况老复杂了。

匈奴自己内乱,已经分裂成五个单于,其中呼韩邪单于和郅之单于最为强大,但呼韩邪单于抢先与西汉王朝交好了,郅之单于于是心生怨恨,囚禁了汉朝的使者江乃始。

当汉朝派卫司马谷吉把郅之的质子送回去后,他却杀了谷吉。

郅之单于毕竟国小力薄,害怕汉朝出兵报复,就向西跑到康居国(今新疆北部和俄罗斯中亚一带)。

康居王很尊敬郅之单于,就将女儿嫁给他做了妻子,从此康居国的兵马他可以随意借用。

自此,郅之单于觉得羽翼丰满,便四处袭扰。

他多次袭击邻国乌孙,甚至带兵侵入到乌孙国都赤谷城。

杀掠人口,抢夺牲畜财物。

乌孙抵挡不住,只得远走避祸。

于是郅之拥有了方圆千里的地盘,自觉实力强大,不可一世,根本不把康居王放在眼里。

更有甚者,郅之一怒之下还杀了康居王的女儿,还有康居国的贵人等数百人,并将尸体肢解扔进河里。

同时还派人去邻近的大苑、阖苏等国,胁迫他们年年给他岁贡。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陈汤、甘延寿出使西域的。

陈汤看出了郅之的野心,他对甘延寿说:郅之生性残暴,在西域称霸,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西域各国就危险了。

他也是我汉朝的心腹大患。

趁他们现在还没有可以固守的城池,我们可以召集屯田戍边的兵士,再调用乌孙哪些受欺负国家的兵马,就可以打败他。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陈汤万里奔袭灭匈奴,中国最霸气斩首行动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陈汤万里奔袭灭匈奴,中国最霸气斩首行动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陈汤万里奔袭灭匈奴,中国最霸气斩首行动序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出自西汉名将陈汤给汉元帝的上书。

公元前36年,时任西汉西域副校尉的陈汤发兵斩杀宿敌北匈奴郅支单于,使大汉威名震慑西域,武功远扬四海,这不仅是汉朝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霸气壮举,更是汉民族有史以来最霸气血性的一战。

陈汤本人也得以封候拜将,然而宦海沉浮,世事难料,陈汤没有被西域的恶劣环境和匈奴铁骑打败,却在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中屡遭磨难,最终被流放西北,并在一片凄凉晚景中死去。

寒门逆袭的穷小子陈汤,山东兖州人,出生年月不详,自幼家境贫穷,甚至靠借钱维持生计,周围邻里没一个人看得上陈汤一家。

不过陈汤很有志气,从小发奋读书,经过十余年寒窗苦读,陈汤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博学之才,写得一手漂亮的好文章。

由于西汉时期没有科举,不甘平庸的陈汤干脆自己前往长安求取官职,最终凭借自己的才干谋取了太官献食丞职务的小官。

公元前48年,太子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在汉元帝继位的第二年下诏,要求公侯大臣推举人才。

有人向朝廷推荐了陈汤,不过就在他等待分配期间,父亲去世,陈汤听到了死讯,忍住哀痛,没有回家奔丧。

但在那个重视孝道的时代,陈汤的行为简直离经叛道,后被人告发,汉元帝以不孝之罪将其抓捕入狱,后来又有人大力举荐,陈汤才终于被任为郎官。

然而一件事情的发生改变了陈汤的命运。

远在漠北的北匈奴在郅支单于的领导下,实力逐渐壮大,一路向西扩张,攻破呼偈、坚昆、丁令等国,称霸西域,同时对西汉与南匈奴呼韩邪单于的亲密关系十分生气。

前45年,郅支单于借派使者进贡的机会,要求带走入侍长安的儿子,汉廷商议派遣卫司马谷吉去护送侍子。

谷吉持大汉符节前往郅支王庭,但没成想,谷吉一到匈奴王廷就被郅支单于杀害。

同时郅支单于向西占领康居,杀康居王,并逼迫西汉的西域盟国乌孙、大宛诸国进贡,俨然一副与汉朝分庭抗礼的架势。

很快郅支单于擅杀大汉使者,欺凌大汉盟国的消息就传回长安,对于北匈奴的霸道行径,汉朝十分愤慨,派遣三批使者到康居要谷吉等人的尸体。

陈汤名言原句

陈汤名言原句

陈汤名言原句1.评析汉武帝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西汉大将陈汤传“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出自西汉名将陈汤的上疏中。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

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

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

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

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陈汤,字子公,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北)人,西汉大将。

陈汤少年时喜欢读书,作文思路开阔,但因家庭贫困,有时靠乞讨度日,所以陈汤不为乡里看重。

后来他流浪到长安,认识了富平侯张勃,张勃觉得他很有才能。

初元二年(前47年),汉元帝下诏,要求公侯大臣推荐年轻的人才,张勃便向朝廷推荐了陈汤。

在等待分配期间,他的父亲去世,陈汤听到了死讯,没有奔丧回家。

那个时代对奔丧、守孝十分看重。

陈汤就因为这件事被人检举为缺乏起码的孝道,不遵守常规行事,于是朝廷又谴责张勃,以他举荐不当而削减了他的食邑二百户,同时将陈汤拘捕下狱。

后来又有人大力举荐,陈汤终于被任为郎官。

陈汤主动请求出使外国,几年后被任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与校尉(正职)甘延寿奉命出使西域。

当时西域的情况较为复杂。

宣帝时期匈奴内乱,五个单于争夺王位,其中郅支单于以武力兼并呼偈、坚昆、丁令三国,日益强盛,先囚禁汉朝的使者江乃始,后又杀死使者谷吉。

郅支单于自知有负于汉朝,害怕汉朝出兵报复,就向西跑到康居(今新疆北境至俄领中亚)。

康居王尊敬郅支,将女儿给他做妻子。

郅支便借兵多次袭击邻国乌孙,深入到赤谷城(今山西孝义县西)杀掠人口,抢夺牲畜财物。

乌孙不敢还击,而是远远地逃避,于是郅支拥有千里之远的势力范围,自以为大国之主,很不尊重康居王,竟至一怒之下杀死了康居王的女儿、贵人等数百人,还把一些尸体支解后扔进都赖水中。

同时他又派出使者到阖苏、大宛等国,胁迫他们年年给他进贡。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西汉最后的名将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西汉最后的名将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西汉最后的名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西汉最后的名将陈汤“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康、虞,今有强汉。

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籓,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

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

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

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是西汉名将陈汤递给汉帝的上疏,随同上疏一同递向长安的是北匈奴郅支单于的首级。

西汉与匈奴长时间的拉锯战,造就了一批杰出的将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他们的指挥下,大汉铁骑奔驰塞外,纵横千里,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与“天可汗”时代并称荣耀的“汉唐雄风”。

但随着匈奴的分裂和衰落,失去压力的西汉王朝便也在一片歌舞升平中渐渐松弛下来,随着霍光、赵充国等人的相继去世,大汉名将凋零。

其后果就是一股匈奴余孽,也敢于杀害汉朝使者,在名义上应该附庸汉朝的西域诸国搅风搅雨,飞扬跋扈,而汉王朝茫然不知如何应对。

直到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甘延寿和陈汤两人出镇西域,情况才发生了改变。

陈汤,字子公,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北)人。

他少时喜欢读书,博学多识,写得一手好文章。

但家里贫困,时常向人乞讨借贷,难免有些赖帐的事,在乡里口碑不佳,不被乡里看中。

这一段贫穷的经历看来对陈汤影响很大,使他有些顺手发财的爱好。

后来陈汤流浪到长安,认识了富平侯张勃,张勃觉得他很有才能。

初元二年(前47年),汉元帝下诏,要求公侯大臣推荐年轻的人才,张勃便向朝廷推荐了陈汤。

在等待安排职位期间,陈汤的父亲去世,他做官心切,没有按惯例奔丧回家。

两汉以孝治天下,除了高祖、光武帝外,历代皇帝的谥号中都有个“孝”字。

陈汤因此被人检举不守孝道,被关进牢狱。

连累推荐他的张勃也被削了封邑二百户。

陈汤好不容易才给人保出来,又经举荐,总算混了个郎官。

象他这样出身贫穷的官吏,改边命运的唯一途径便是到边塞立功,因此他多次主动请求出使外国,几年后被任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作为甘延寿的副手,与校尉甘延寿一起出使西域。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说这句话的陈汤,为什么差点被灭族?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说这句话的陈汤,为什么差点被灭族?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说这句话的陈汤,为什么差点被灭族?“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句这么解气的话出处在哪?就是陈汤打败郅支单于后上疏中说的。

虽然现在已经被演绎成“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被骂成猪”了。

陈汤数次求出使外国。

先来看一下背景。

当时,匈奴已分成五个单于,其中呼韩邪单于与郅支单于最强大,但呼韩邪抢先和汉朝交好了,郅支心怀怨恨,汉朝派卫司马谷吉把郅支的质子送回去,他却杀了谷吉。

郅支索性和汉翻脸,与康居王通婚交好,还攻击乌孙。

接着,郅支杀掉了康居王女和贵人,奴役和屠杀康居百姓,还派人去向阖苏、大宛诸国勒索岁遗。

在这种局面之下,陈汤与甘延寿出使西域。

陈汤看出了郅支的野心:侵陵乌孙、大宛,欲降服康居;然后北击伊列,西取安息,南排月氏、山离乌弋,“数年之间,城郭诸国危矣”,对于这种汉朝的心腹大患,不能纵容。

幸好郅支无城可守,如果发屯田吏士,再驱使乌孙等国的军士,就能打败郅支。

甘延寿不敢擅自出兵,陈汤则不愿等朝中诸臣的讨论再作决定。

他趁甘延寿生病了,矫制发兵;甘延寿想制止,被陈汤用剑胁迫。

于是乎,延寿只好从命,详细布署,汉兵、胡兵一共出兵四万余人。

陈汤等用计抓住了康居贵人,里应外合,与康居兵一起,大败郅支,郅支单于被斩首,“凡斩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一十八级,生虏百四十五人,降虏千余人,赋予城郭诸国所发十五王”,终于立下奇功。

好,回来该论功了。

结果因为陈汤贪婪,贪了不少掳获之物,半路上差点就被司隶校尉逮起来查办了,陈汤上书说:“我好不容易杀掉郅支单于,万里振旅,你们不摆食劳军不说,反而要来抓我入牢,是在为郅支报仇吗?”元帝这才派人劳军。

可那边中书令石显与丞相匡衡、御史等人不答应了,都说,矫诏这种事,不诛,就算你运气了,还想封侯!以后大家都跟你们学怎么办?元帝觉得两边都有理,久久没有结论。

这时,学术大师、宗正刘向说话了:郅支这个混蛋,陛下想收拾他想了很久了,甘延寿和陈汤干掉他,也正是体会了您的圣意啊!现在大汉扬威四方,呼韩邪也更死心塌地地归附于我们,这是千载难逢的好事啊。

晒一晒“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三大著名鹰派将领

晒一晒“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三大著名鹰派将领

晒一晒“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三大著名鹰派将领晒一晒“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三大著名鹰派将领李奉先文凡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汉)陈汤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霍去病作战成法,不可坐而推责。

奇袭灭敌,扬我国威,岂不快哉?——(汉)卫青正文孙子有言:“夫以兵可以无法,而将可以无学也。

盖法有定论,而兵无常形。

是以古之善为兵者,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

人以之死,而我以之生;人以之败,而我以之胜。

”孙子又云:“倘若首鼠两端,患得患失,则敌人甚嚣尘上,不可一世焉。

”昔之以兵为书者,无若孙武,然孙子亦未以被动对峙,观望而守成。

今中菲黄岩岛对峙二十余日,笔者感慨良多,由此,深切缅怀大汉王朝时期那些彪炳史册的民族脊梁。

这里,主要简叙卫青、霍去病、陈汤三大杰出鹰派军神。

卫青,汉武帝刘彻时期有名的杰出将领。

冠军侯霍去病之舅父,二者并称“帝国双璧”。

此人,沉稳持重,智勇双全,但善于化被动为主动,作战异常凶悍。

七战七捷,无一败绩,为历代兵家所敬仰。

汉代是个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时代。

卫青本出身于底层,奴隶身份,地位卑微。

然而自从建元三年(前138年)获救后,汉武帝慧眼识英雄,旋即任侍中、建章监,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一战而扬名于天下。

在卫青建功立业的同时,另一位天才精英横空出世,那就是他的外甥霍去病。

霍去病,自幼精于骑射,虽然年少,却不屑于像其它王孙公子那样放纵声色享受长辈的荫庇。

他渴望为国为家杀敌立功的那一天。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大将军领军二出定襄时,年仅17岁的霍去病随舅出征。

战斗期间,霍去病脱离大军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奇袭匈奴,打击匈奴的软肋。

此战,霍去病以五百骑兵,斩敌2028人!二次远征,18岁的霍去病不负众望,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迂回战。

六天中他转战匈奴五部落,一路猛进,并相继与匈奴卢侯王、折兰王打了一场硬碰硬的生死战。

在此战中,匈奴损失惨重:卢侯王和折兰王都战死,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被俘虏,斩敌八千九百六十!在这一场血与火的对战之后,汉王朝中再也没有人质疑少年霍去病的统军能力,他成为汉军中的一代军人楷模。

第121回:陈汤: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第121回:陈汤: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第121回:陈汤: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谷园讲通鉴》第121回讲了陈汤灭北匈奴诛杀单于的故事。

也讲了一些相关的话题,华夷问题。

内容节选:然后,一晃,七八年过去了,就到了公元前36年,很多人都已经淡忘了谷吉的这笔血债了。

不过,有一个人记着呢。

这个人叫陈汤。

这位陈汤,算是个有点争议的人。

他本来是个文人出身,少好书,博达善属文。

--《汉书*陈汤传》从小喜欢读书,博学多才,写得一手好文章。

可是呢,他的品行不啥地,家贫匄貣无节。

--《汉书*陈汤传》他是那种穷造的人,本来家境一般靠下,那就节俭着过日子呗,他不,花钱大手大脚,今个跟这个借,明个跟那个借,借去了,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还。

这种人,太讨厌了啊。

所以,不为州里所称。

--《汉书*陈汤传》在他家乡的口碑很差,不受人待见,人见人烦。

陈汤怎么办呢?他一梗梗脖子:好,你们不待见我,是吧?我走。

老子非得出人头地,让你们看看!于是,他离开家乡,到了长安,真就混了个小官吏。

几年后,他又结交了一个好朋友,一个贵人,就是张安世的孙子张勃。

张勃很欣赏陈汤:这人有材,好!正赶上,汉元帝下诏,诏列侯举茂材。

--《汉书*陈汤传》就是让所有有侯爵的人,可以向朝廷举荐一两个吧优秀的人才。

这是西汉察举制的一种形式。

当时应当是叫举秀才。

班固写《汉书》要避光武帝刘秀的讳,所以不叫秀才,改叫茂才,“诏列侯举茂材”。

张勃是有侯爵的,他继承了张安世的富平侯,于是,他就举荐了陈汤。

按照贯例,接下来,陈汤就能做个县令什么的了,就能真正去主持一方政务了。

作为底层出身的他,这一步要是弄上,绝对得说是出人头地了,实现人生梦想了。

陈汤此时的心情我非常理解啊,因为我也是基层的小公务员嘛:啊,我要当县长了!肯定是非常激动,非常兴奋,晚上睡觉都睁着眼,盼着组织上来考核,然后去上任。

可就在这时,噩耗传来。

他老父亲去世了。

按当时的法律,陈汤就得立即回家奔丧,然后在家守孝三年什么的。

那样的话,这个县令可就泡汤了。

想想家乡人那无数的白眼相加,陈汤一狠心:爹啊,您老人家走好吧,我不回去奔丧了。

公元前36年,陈汤假传圣旨,灭了...

公元前36年,陈汤假传圣旨,灭了...

公元前36年,陈汤假传圣旨,灭了...公元前36年,陈汤假传圣旨,灭了匈奴单于,将其妻妾一百多人尽赏有功之人。

陈汤有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一时四夷胆寒,纷纷臣服。

汉宣帝的时候,匈奴内部矛盾激化,五个单于争夺王位,其中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是最强大的两支。

后来呼韩邪单于亲自到汉朝称臣朝见宣帝,郅支单于趁机攻打呼韩邪的地盘。

汉朝派兵护送呼韩邪回去,却尴尬发现呼韩邪没了容身之处。

郅支单于困住汉朝使者江乃始和呼韩邪等人并羞辱他们。

郅支单于熟读兵法,颇懂纵横之道,他和西域大国康居王成了亲家,两人互相娶对方的女儿,结成攻守联盟。

汉元帝有心杀贼,但朝中大臣瞻前顾后,只得作罢!公元前36年,甘延寿、陈汤出使西域,彰显大汉威仪。

此时郅支单于早已把西域收在囊中,经营得铁桶一块,完全不把大汉使臣放在眼中。

陈汤胸有大志,接待了西域诸国的使者后,就意识到西域如今的局势堪忧,任由匈奴做大,恐怕是大汉之祸。

陈汤道:“夷狄畏惧服从大部落,这是小部落天性。

现在郅支单于侵犯臣服于大汉的乌孙、大宛等国,如果让他得到这两个国家,北部攻打伊列,西面攻取安息,南面排济月氏、山离乌弋。

几年之后,边疆之祸成矣!不如趁匈奴大事未成,又没有坚固的城墙和强劲的剑弩用来自守,发动屯田的官兵和乌孙、大宛的部队,奇袭匈奴,千载功业可以一朝而成。

”甘延寿听闻陈汤之言,深以为然,就准备写奏折向皇帝汇报。

陈汤笑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再说,朝中大臣,固步自守久矣,让他们商量出兵,一定得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甘延寿很犹豫,准备择日再商量这件事。

陈汤便假传圣旨,调兵遣将,准备攻伐匈奴。

甘延寿知道后,惊慌失措想来阻止。

陈汤拔剑叱责甘延寿说:“如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部队已经集合了,你想坏大家的事么?”甘延寿于是只好听从他。

汉兵、属国兵合起来共四万多人,甘延寿便上表自述其罪,欲先斩后奏。

甘延寿与陈汤带领军队分道前进,沿途不得抢掠百姓财物,并向当地老百姓宣扬大汉天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代名将陈汤成名斩首战(匈奴)汉代将军狩猎图西汉与匈奴漠北之战油画自古以来,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视野里,战争,似乎一直是暴力主凶的代名词。

要么“杀敌一万、自损三千”,要么“血流漂杵、白骨累累”,对战争破坏性近乎无限的夸大,催生出两千年的重文抑武,不仅使尚武精神日渐式微,更导致了大众对于军事历史的茫然陌生。

2003年,当美国试图在战争初期一击斩首萨达姆后,很多中国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战争,还可以这样打么?然而,这种“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作战方式,老美根本算不上原创——早在两千多年前,已经有一位中国将领在战场上快剑如风的运用实践,并且一举斩首成功,使大汉王朝威震西陲。

这个名气并不算大的小人物,就是中国军事史上少有的仅凭一战成名的一代名将——陈汤。

立国之前的楚汉相争、到建国之后的平定诸侯、七国之乱,再到纵贯近百年的汉匈战争,西汉——这个中国两千年帝国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其前半期几乎是在狼烟四起、连绵不绝的铁血战火中一路冲杀过来。

到汉元帝即位(公元前49年)时,刘家祖辈们已经差不多把能打的仗全都打完了,卫青、霍去病、赵充国等将星璀璨、驰骋疆场的时代逐渐远去。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汉家“王霸道杂用”的大政方针不再吃香,儒家学说中津津乐道的治国主张,如减刑宽政、不与民争利等宽松政策开始实行。

在内无叛乱、外无边患的一片四海升平中,突然响起一声惊雷:大汉朝廷派到西域护送匈奴质子驹于利的卫司马谷吉等人完成任务后,被质子的父亲郅支单干给杀了!消息一出,震动朝野:郅支不是说也要内附降汉么?怎敢杀我大汉王朝的大臣?缘由,还得从匈奴那边说起。

曾经不可一世的匈奴汗国在历经汉军屡次重创后元气大伤,内外交困、流年不利,公元前60年又爆发了“五单于相攻”,冒顿单于的后代子孙们相互攻击、打得不可开交,“死者以万数,畜产大耗什八九,人民饥饿,相燔烧以求食,因大乖乱((《汉书·宣帝纪》)”。

六年后,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两强大战,两败俱伤。

双方为了取得战略优势,先后向曾经是死敌的汉朝遣使朝献,甚至“遣子入侍汉廷”作人质,以图获得汉朝支持(匈奴先辈列祖列宗倘若泉下有知,看到自己的子孙们堕落到这步田地,绝对郁闷气疯)。

对于这两个先后输诚的匈奴单于,汉朝在采取“均待之优厚”的同时,也玩起了平衡策略。

被郅支单于打败的呼韩邪求援心切、先后两次单身入汉朝见,汉庭对他不但赏赐颇丰,而且还派兵护返、协助诛伐不服者。

史称之为:“南匈奴附汉”。

[ 转自铁血社区 / ]在呼韩邪降汉的同时,死对头郅支以为呼氏归顺于汉,兵弱不能再返回,趁机出兵吞并了呼的地盘。

在得知汉朝派兵护送呼韩邪回大漠收复失地后,郅支恼羞成怒,“怨汉拥护呼韩邪而不助己”,遂“困辱汉使”,并向西域进兵,击败乌孙,吞并乌揭、坚昆、丁令三个小国,建都坚昆(今俄罗斯境内叶尼塞河上游一带)、割据一方。

尽管如此,他“自度兵力不能敌”,对汉朝仍不敢公然分庭抗礼,公元前42年又派出使者到汉廷进贡,也称“愿为内附”,同时要求遣还质子。

在这个问题上,汉庭还是比较慎重的。

虽然皇帝做出了派卫司马谷吉护送郅支质子回国的决定,但朝中大臣对此意见不一。

有人认为郅支不是真心归附,将人质送出塞外即可;当事人谷吉却认为,仅送出塞外,明摆着表明不再交好,可能“弃前恩、立后怨”,给对方不归附的借口;不如送到单于王庭,看他内附不内附?凭着我们汉朝如此强大的实力,即便郅支冒天下之大韪,对汉使不利,也必然因为得罪汉朝而不敢接近边塞。

以我一个使臣的牺牲,换边境数年安宁,值(没一使以安百姓,国之计,臣之愿也)!最终汉元帝表示同意。

不幸的是,谷吉一语成谶:千里迢迢把郅支的儿子护送回去,郅支竟出尔反尔翻脸不认人,把谷吉等人杀了泄愤。

两国相争、尚且不斩来使,一个口口声声准备附汉的匈奴小单于,竟然出尔反尔、杀了大汉专使,这是典型的外交挑衅外加赤裸裸的敌意行为一一郅支单于对于大汉王朝的敌意显露无遗。

他也知道自己这次把汉朝得罪完了,极有可能遭到报复;老对手呼韩邪在汉朝扶植下实力日渐增强。

如果继续待在坚昆,恐怕有被汉匈(汉军+南匈奴军)合击的危险。

怎么办?三十六计走为上!逃到哪里去呢?离汉朝越远越好!公元前44年时,恰逢西边的康居(西域国名,今新疆北境至俄领中亚)前来求援,欲联合北匈奴击乌孙(西域国名,在今吉尔吉斯共和国伊塞克湖东南)。

借此良机,郅支单于遂引北匈奴到康居东部居住。

担心汉朝追兵的他一路奔逃,其部众多冻死于道、死亡甚众,到目的地仅余3000余人,实力大损。

但一到康居、远离汉境后,郅支单于马上又抖了起来,他凶性大发数击乌孙,甚至深入其都赤谷城下,杀掠人口、驱抢畜产,一时横行西域。

汉朝三次派使者到康居索要使臣谷吉等人的尸体,他不但不给,还调戏般的说:“这里住的很不好,正打算投奔你们大汉王朝,我正准备再次把儿子派过去作人质呢(居困厄,愿归计强汉,遣子入侍)!”之所以敢如此叫板,是因为郅支单于有自己的两大法宝护身:第一,地理上的距离优势。

康居同汉朝远隔万里、地理迂异,自己是以众多部下冻死于路上的代价熬过来的,汉朝不一定有这个远征西域的勇气。

他手里的第二件法宝是匈奴游牧民族的高速机动性。

像匈奴这样的北方游牧民族,自古以畜牧业为主,每天骑马放牧、骑技娴熟,在战斗中勇敢向前,如利箭一样迅猛攻击,进攻失利时则急迅撤退,来去如风、飘忽无定,其机动优势远非中原农耕文明可比。

用著名汉臣晁错的话形容就是“(匈奴)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不能相比)也”。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游牧民族与生俱来的天然机动性几乎成了悬在中原王朝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汉有匈奴,唐有突厥,宋有辽、金。

汉匈战争千载以后,一个名叫蒙古的北方游牧民族再度崛起,他们从漠北草原呼啸而出,占尽了中国全境不说,其兵锋还向西、向北,一路“兵甲辉天、远望烟火、连营万里”,西征花刺子模、荡平俄罗斯,一口气横扫欧亚大陆,直至饮马欧洲多瑙河,把游牧民族的机动性发挥到极致。

[ 转自铁血社区 / ]北匈奴凭借天然的机动性优势,等到远方大汉天子的远征命令下达、大军完成动员后远征西域,郅支虽无胜算,但到时也估计跑得没影了。

所以,在郅支单于心中,康居与汉庭天各一方,你汉朝在军事上无法对我构成实质威胁,为什么要怕你?派使臣来和谈——笑话! 从战场上拿不回来的,谈判桌上怎么可能拿回来?应当承认,郅支单于的小算盘打得的确不赖,但他错估了一个问题:曾经将星云集的大汉王朝,难道就再也出不了一位名将了吗?西汉时期疆域图西汉是一个锐意进取,开疆扩土的王朝。

设置西域都护府,将西域纳入版图,意义尤其重大。

矫令亦有威一代名将陈汤,就是在这个时候出场的。

他既不是卫青、霍去病那样的贵族将军,也没有李广、李陵那样的显赫军人世家作后盾,他仅仅是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北)普通的平民出身,祖上毫无功荫可袭,必须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勇气努力打拼。

按照史书记载:陈汤年少时好读书、博学多识,写得一手文章,但因家贫时常四处向人借贷,偶尔欠帐不还,同乡都因此鄙视他(少好书,博达善属文。

家贫丐贷无节,不为州里所称)。

在汉朝首都长安求官期间,富平侯张勃看中他的才能,于元帝初元二年上荐他为茂材。

不料,在等待安排职位期间,陈汤之父突然去世。

做官心切的他没有按惯例奔丧回家,被人检举不守孝道,为司隶所究,小尝牢狱之灾,好不容易才给人保出来。

因其确实有才,他后来又被推荐郎官。

但饱经坎坷的陈汤并不以此为足:按照汉朝的规定,成为郎官仅仅意味着进入官场,并不能保证一定会获得升迁;出身卑贱如自己者,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就是到边塞建功立业,因此陈汤多次主动请求出使外国。

直到公元前36年 (建昭三年),他终于被任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与西域都护甘延寿一起出使西域。

仕途不顺的他总算有了接近立功的机会。

[ 转自铁血社区 / ]必须指明的是,从公元前42年到公元前36年间,汉王朝在对待谷吉之死的问题上,除了外交手段交涉外,始终没有表现出任何战争决心,甘延寿、陈汤所领受的任务是到西域都护正常换防,所带领的仅仅是一支护卫军队,并非大汉王朝的西征大军。

不通地理者,不为将才。

在奔赴西域都护幕府所在地的路上,每经过城邑山川时,陈汤都要登高望远、观察地形。

汉代自张骞通西域、李广利伐大宛之后,开始在西域设置校尉,屯田于渠犁。

至汉宣帝时代安远侯郑吉开府乌垒城(在今新疆库尔勒与轮台之间)后,汉朝设立的西域都护就取代了匈奴在西域的僮仆都尉,不但主管屯田戍防,而且负责处理西域各国事务,使“汉之号令班于西域”。

甘延寿与陈汤就是大汉王朝在西域的最高军事指挥官。

到达目的地后,甘、陈两人接触到关于北匈奴的第一手情报:郅支单于已经在康居站稳脚跟,且因驱逐乌孙之功,日渐骄横、气焰愈发嚣张,寻茬怒杀康居国王女儿及贵臣、人民几百人。

又强迫康居国人为他修筑单于城,每日征发五百苦工,历时二年才完成。

郅支还勒索大宛(西域城国,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卡散赛)等国,令其每岁纳贡,其势力范围控制千里之阔,逐渐坐大。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陈汤深感局势不容乐观:郅支远遁康居后,汉朝边境虽无烽火之灾,但从汉宣帝以来确立的西域秩序开始面临挑战。

无力抵抗郅支暴行的西域诸国,都开始把眼睛瞄向汉庭:如果谷吉之死没有任何说法,如果听任北匈奴这一支在西部继续坐大,到底是和汉朝走,还是臣服于郅支。

这样一来,大汉王朝在西域用铁血刀兵辛苦打造出来的威望,恐怕要打一个问号了。

因此,他感到深深的焦虑,心中暗暗定下战斗决心:对郅支单于之战宜早不宜迟,与其养虎为患,不如先发制敌。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昔日贰师将军李广利初征大宛时领兵数万,尚且惨败还师、士卒仅余十之一二。

仅凭陈、甘二人手下的这点直属兵力讨伐郅支,显然不自量力。

为今之计,只有发挥西汉在西域地区的制度优势一调集屯田戌防兵力,方能一击成功,但必须得到顶头上司甘延寿的同意。

于是,陈汤这位刚刚任职西域都护副校尉的年轻人,对甘延寿进言建议如下:“郅支单于凶悍好战,勾结康居,不断侵略邻国,目的在于并吞乌孙、大宛。

一旦把这两国征服,几年内西域所有王国都会受到威胁。

长久姑息,郅支“必为西域患”。

趁其现在没有坚城强弓、无法固守,不如我们发动边境的屯田士兵,加上西域各国人马,一举发起进攻,直指其城下,郅支势必无处可逃,你我将于一朝之间成就千载功业。

”短短一番话,利害得失、战略,战术一清二楚,无怪乎史书称陈汤,“沉勇有大虑、多策谋、喜奇功”。

[ 转自铁血社区 / ]对此,甘延寿“亦以为然”。

但作为一名关西行伍老兵,他知道自己仅是朝廷放在西域的一线官员,没有对外决定与战的权力,必须要奏请朝廷再定。

一陈汤认为战机万变、不容错过,且中央官吏远离一线、敌情不明,其公议“事必不从”,必须果断行事、先斩后奏。

奈何甘延寿不敢做主,“犹与不听”。

在主官不同意的情况下,身为副职的陈汤纵然把战争规划制订得再完美,似乎也只能是纸上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