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忠教授运用潜阳封髓丹验案3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学忠教授运用潜阳封髓丹验案3则

作者:谭薪兴李明秀陈学忠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8年第01期

摘要:通过咳嗽、眩晕、头痛3则验案对陈学忠教授治疗上部病证经验进行分析,认为其应用潜阳封髓丹治疗上部病证主要用于肾水虚寒、虚阳上浮等证,在应用潜阳封髓丹基础上辨证施治,疗效较好。

关键词:潜阳封髓丹;咳嗽;眩晕;头痛

中图分类号:R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1-0004-03

潜阳封髓丹由清代火神派祖师郑钦安所创潜阳丹和元代许国祯《御药院方》中所记载的封髓丹两方组成,其中潜阳丹由附子、砂仁、龟甲、炙甘草四药组成,封髓丹由砂仁、黄柏、炙甘草三药组成。郑钦安常将两方合用以治虚阳上越之证,后世医家吴佩衡将两方合称为潜阳封髓丹。

陈学忠教授系四川省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导师,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具有多年的临床、科研经验,对内科诸病的治疗亦颇有心得。笔者有幸跟随陈老侍诊,收获颇多,并亲历陈老运用潜阳封髓丹治疗各种由于肾水虚寒、虚阳上浮所致的上部病证,临床疗效较好,现举3则验案加以说明,具体介绍如下。

1临床验案

1.1咳嗽患者傅某,女,86岁,退休人员。2017年5月4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咯痰20余天。自诉经西医抗感染结合中医止咳、祛痰(具体不详)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时有反复。就诊之前,患者因汗出甚,曾服用二加味龙骨牡蛎汤及桂枝汤治疗,效果欠佳。问诊:咳嗽、咯痰,咯白色黏痰液,痰量少,咯痰不爽,咽痛咽痒,口唇干燥明显,自觉潮热,自汗、盗汗明显,夜间汗出尤甚,动则汗出湿衣,每日换衣数次,甚为苦恼,下肢冷痛明显,时有头痛,纳差,小便频数,夜尿多,大便略溏,夜眠差。望诊、闻诊:患者神差,形体消瘦,语声略低微,咳嗽少气。舌象:舌体胖大,舌质暗红,舌苔黄燥。脉象:寸关脉浮数,尺脉弱。陈老在综合分析患者中医四诊资料后,中医诊断:咳嗽;辨证:肺肾亏虚、虚阳上越;治则:温肾潜阳,纳气归肾;方药:潜阳封髓丹加减。处方:白附片(另包先煎1 h)30 g,醋龟甲(先煎)30 g,龙骨30 g,盐黄柏 20 g,砂仁(后下)20 g,炙甘草15 g,肉桂10 g,干姜15 g,蜜紫菀15 g,五味子15 g,煅牡蛎30 g,浮小麦60 g。中药3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天3次,每次温服200 mL。2017年5月8日二诊,自诉咳嗽、咯痰、咽痛咽痒、口唇干燥、潮热、自汗、盗汗、下肢冷痛等症状较前明显改善。效不更方,续予上方3剂服用以巩固疗效。后随访诸症皆除。

按:咳嗽分外感、内伤两类,外感主要与六淫邪气相关,内伤主要与“痰”、“火”有关。咳嗽多以外邪犯肺多见,但此案例则为肺肾亏虚,虚阳上犯所致。患者年老体弱,肾精匮乏,下焦阳气无以所制,足少阴肾经“其直者,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虚阳上越,易循经灼伤肺及咽喉,故出现咳嗽、咯痰,咽痛咽痒等上焦虚热,以及下肢冷痛等下焦虚寒症状。上热下寒,寒热错杂,则见舌体胖大,舌质暗红,舌苔黄燥。寸关脉浮数,尺脉弱亦为虚阳上越、肾水虚寒之征象。本方重在治本,以温肾潜阳、纳气归肾为主,配伍少量止咳、敛汗之药,而疗效显著,若单纯从肺论治,一味的以大剂量止咳、化痰之药,而未能窥探其本源所在,则咳嗽易迁延不愈,反致延误病情,正如《医述·审证》曰:“更如咳嗽喘促,烦躁不安,肺气热盛,似有余也,然究其源,非水虚不能制火,即火虚虚阳上浮,设从标理肺为事,虽暂愈而发愈甚……若不从源调治,正当不足而更不足之,虚者日虚,危亡继其后矣”。

1.2眩晕患者黄某,女,77岁,退休人员。2017年5月11日初诊,主诉:反复头昏晕不适2年余,复发2周,加重2天。问诊:阵发性头昏晕,发作时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伴头痛,稍感耳鸣、脑鸣,全身乏力,膝关节以下冷痛不适,下肢轻微浮肿,食纳可,二便调。望诊、闻诊:神志清楚,慢性病容,体形偏瘦,语声低微。舌象:舌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淡,苔白。脉象:脉细无力。中医诊断:眩晕病;辨证:肾阳虚衰;治则:温肾止眩;方药:予潜阳封髓丹加减辨证施治。处方:白附片(另包先煎1 h)30 g,肉桂10 g,干姜15 g,砂仁(后下)20 g,盐黄柏 20 g,醋龟甲(先煎)30 g,炙甘草15 g,蔓荆子30 g,天麻20 g。中药4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天3次,每次温服200 mL。服用上药后于5月16日复诊,自诉头昏晕、头痛症状明显改善,关节冷痛明显减轻,无明显耳鸣、脑鸣,下浮肿消失,续予上方6剂,后随访诸证皆消。

按:眩晕病属中医病名,西医可见于高血压病、梅尼埃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等。《内经》中认为眩晕与肝、髓海不足、血虚、外邪等密切相关。《景岳全书·眩晕》曰:“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强调“无虚不作眩”。秦景明认为眩晕与阳气虚有关,并在《症因脉治·内伤眩晕》中说:“真阳不足,虚阳上浮,亦令人头目冒眩之症,此命门真火不足,而为虚阳上浮眩晕之症也。”本病患者属下焦肾阳虚衰所致,患者年老体虚,肾阳亏虚,阳虚无以温煦、助运,肾精化生乏力,髓海空虚,故见头昏晕,脑鸣,耳鸣,膝关节以下冷痛不适、下肢轻微浮肿。舌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淡,苔白,脉细无力亦为阳虚之征象。陈老在潜阳封髓丹基础上加用蔓荆子清利头目,天麻息风、祛风通络,《本草汇言》中记载天麻“主头风,头痛,头晕虚眩”。诸药合用疗效较好。

1.3头痛患者贺某,女,87岁,退休人员。2017年5月15日初诊,主诉:阵发性右侧头痛50余年,复发加重1月”。问诊:阵发性右侧头部疼痛,疼痛呈跳痛性质,疼痛发作时不能耐受,喜右侧卧位,伴头昏,走路不稳,遇风寒疼痛易复发、加重,得温痛减,食纳可,夜眠差,尿频,大便调。既往行中医针灸、口服西医止痛药等治疗,症状稍减轻,但仍易复发。望诊、闻诊:神志清楚,精神欠佳,痛苦面容,走路欠稳,偶可闻及痛苦呻吟之音。舌象:舌淡胖润、有齿痕,脉沉细弱。脉象:脉沉细弱。中医诊断:头痛;辨证:肾阳亏虚;治则:温肾潜阳;方药:潜阳封髓丹加减辨证施治。处方:白附片(另包先煎1 h)60 g,肉桂 10 g,桂枝15 g,炒白芍15 g,干姜20 g,盐吴茱萸 10 g,砂仁20 g,盐黄柏 20 g,醋龟甲(先煎)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