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语录教案

合集下载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前言《论语》是我国儒家经典之一,是标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文献,其思想精髓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也深深地影响了世界。

《论语》中十则教案,总结了孔子的思想精华和生活哲学,对我们如何做人、处事、做事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十则教案中来展开讲解,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与学习《论语》。

教案一:孔子师政「子曰:‘师政之才,岂在曹、参之上。

人也有称焉者:其不早仕者,其为人也半。

’」•翻译:孔子说:“掌管国家的才能,和曹参等人相比,为什么不能比他们出色呢?人们常说这样的人‘没早早挂职做官的人才是好人。

’”•说明:这则教案告诉我们学习优秀的师长是非常重要的,它与上面一则教案一样,都表现了敬重师长的重要性。

教案二:对自己的约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读书学习,三十岁就确立了自己的生涯,四十岁不再困惑,五十岁了解宇宙的道理,六十岁我耳顺,七十岁时就按自己的心愿去做事情,但是不违背守规矩的原则。

”•说明:这则教案告诉我们在不同的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心境和态度。

只有耐心、执着并严于律己的去追求与坚持,才能做到自我修养,做到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的目标。

教案三:常存善念「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孔子说:“只会说好听话、装作仁慈,这种人距离真正的仁者还很远。

”•说明:这则教案告诉我们不要只关注于表面,虚伪做作的善,而应该随时思考如何才能表现出真正的善良、伟大和情感,秉持着慈悲和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世界和他人。

教案四:做一名好人「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翻译:孔子说:“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要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说明:这则教案告诉我们好好进行自我学习和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做一名有知识、有才华、有道德的好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教案五:诚实是道德的核心「子曰:‘君子之道,本于诚,邦之奉行,以俭德之行。

大学语文论语四则教案

大学语文论语四则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论语》的背景和作者孔子;2. 理解《论语》中的四则经典语录;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4. 引导学生将《论语》中的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

教学重点:1. 理解《论语》中的四则经典语录;2. 分析四则语录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1. 理解文言文的语境和语法;2. 将《论语》中的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论语》四则语录的原文、翻译和解读;2. 学生准备《论语》四则语录的原文、翻译和解读;3.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论语》的背景和作者孔子;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论语》四则语录1. 朗读四则语录,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韵味;2. 学生自读四则语录,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含义;3. 教师讲解四则语录的背景和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4. 学生讨论四则语录所蕴含的哲理,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三、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四则语录所蕴含的哲理;2. 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自己从四则语录中得到的启示;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将四则语录的原文、翻译和解读整理成笔记。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四则语录的哲理。

二、深入解读四则语录1. 教师结合学生的分享,进一步解读四则语录;2. 学生讨论四则语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悟。

三、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论语》中的智慧对现代生活的指导意义;2.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布置作业1. 学生整理本节课的学习笔记,加深对四则语录的理解;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论语》四则语录的感悟文章,字数不少于500字。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整理的学习笔记和感悟文章;3. 学生对《论语》四则语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孔孟语录三则 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语文上册)

孔孟语录三则 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语文上册)

孔孟语录三则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语文上册)课题孔孟语录三则授课人丁燕萍授课时间 2016.11.24授课班级七13班预计课时 1课时课型新授课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孔子、孟子和《论语》《孟子》的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能说出语录所阐述的道理和作者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研讨,了解孔子和孟子的主张,以及“义”和“大丈夫”所应当具有的优秀品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古人的人格魅力,从先贤的思想中汲取营养。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和有关《论语》《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孔子和孟子所追求的高尚人格。

教学难点1.疏通文意,能说出语录所阐述的道理和作者的观点。

2.感悟古人的人格魅力,从先贤的思想中汲取营养。

教师导学活动一、导入新课二、展示目标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三、自主学习(一)作家及作品常识积累1.名人档案孔子(前511-前479),名,字,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他首开创办私学的先河,打破传统贵族教育,后世称他为____________、“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______,字______,战国时邹国人。

他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成为仅次于的一代儒家宗师,被后世人尊称为______,与孔子合称为______。

2.知识链接《论语》首创语录体,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共二十篇。

“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的意思。

“论语”即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南宋时,朱熹把它与______、______和______合称为“四书”。

《孟子》一书主要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孟子》现存“内书”七篇。

作品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长于论辩,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______和______,孟子对此继承和发展为____________,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孔子语录传统文化教案

孔子语录传统文化教案
a.展示课件中第一幅漫画。在同学们开动脑筋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回答后,为该图配上相应的说明文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同样的操作方法:放图---思考----回答---文字---带读---朗读(共5幅)
3.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老师将给出每段话中生字的解释,请同学们自告奋勇起来翻译句子。(老师点评并给出规范的翻译方法,随后通过课件切换,回到相应的每张漫画,请同学们通过朗读及时巩固一遍。)
年级
四年级
学科
传统文化
周次
2
主讲人
课题:孔子语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在理解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完成熟读背诵本文的任务。
2、能力目标:了解孔子生平及对国家做出的贡献,学习孔子语录。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多媒体、活动等多种教学手段在一堂课的各个环节中反复强化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第一:这两个成语或名言分别与文中哪句相对应?
第二:你为什么要将两者关联起来?说明理由。
过程:在讨论时老师及时到各组了解进展,并控制好时间。在交流讨论结果时,如有代表答错的,老师给出正确答案并解释其中的原因,同时对其答对的部分给予肯定。最后以得分的高低确定各组名次承的。



记:
教学难点:学生在教学各环节衔接中对教师指令的准确把握并努力突现其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充分利用40分钟的时间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孔子的语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认识晏子
1.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了《熟读精思》中古人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孔孟语录课程设计

孔孟语录课程设计

孔孟语录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背诵孔孟经典语录,掌握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精髓。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孔孟语录在现代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3. 学生了解孔子和孟子的生平事迹,把握儒家学派的基本理念。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思考探究,提升解读经典文献、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简短的文章或演讲稿,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3. 学生通过课堂互动,提高沟通、合作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诚实守信、仁爱宽容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学生通过学习孔孟语录,激发对道德修养、人生哲学的兴趣,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语文拓展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孔孟语录,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提升语文素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好奇心强,善于表达。

教学要求: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孔子语录选读:《论语》精选语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分析其教育、道德观念。

2. 孟子语录选读:《孟子》精选语句,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等,探讨其政治、人性观点。

3. 孔子与孟子生平简介:介绍两位儒家大师的生平事迹,了解其思想形成的背景。

4. 儒家思想概述:简要介绍儒家学派的基本理念,如仁、义、礼、智、信等。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孔子语录选读(1),分析其教育观念。

第二课时:孔子语录选读(2),探讨其道德观念。

第三课时:孟子语录选读(1),分析其政治观点。

第四课时:孟子语录选读(2),探讨其人性观点。

第五课时:孔子与孟子生平简介,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背景。

孔孟语录大学语文教案

孔孟语录大学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孔子和孟子的生平及主要思想。

- 理解孔孟语录中的核心观点,如仁、义、礼、智等。

- 掌握孔孟语录的背景和时代意义。

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孔孟语录中的核心观点。

2. 分析孔孟语录的背景和时代意义。

3. 掌握孔孟语录的阅读和分析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孔孟语录中的深奥哲理。

2. 分析孔孟语录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孔子和孟子的生平及主要思想。

2. 提出问题:孔孟语录中有哪些核心观点?这些观点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二)课文学习1. 阅读课文:-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孔孟语录的基本内容。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 讨论分析:-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孔子的“仁”和孟子的“仁”有何异同?- 孔子的“礼”和孟子的“礼”有何异同?- 孔子的“义”和孟子的“义”有何异同?-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3. 总结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孔孟语录中的核心观点。

- 强调孔孟语录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三)巩固练习1. 选取孔孟语录中的一则,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翻译和解读。

2.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孔孟语录在当代社会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孔孟语录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五、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书籍,深入了解孔孟思想。

2. 撰写一篇关于孔孟语录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孔孟语录的基本内容,理解其核心观点,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2. 结合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孔孟语录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七年级语文教案:《论语》4了解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七年级语文教案:《论语》4了解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本课题为《论语》第四篇,旨在引导七年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名人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孔子被后人尊为圣人,他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主张“以诚为本,以德为先”,在学生中培养自信、尊重和礼貌等良好品质。

一、课堂活动设计(一)导入环节1.引导学生回首自己的前一天经历,梳理发现身边发生的一些优秀、体面、值得学习的事例,并让随机的几名学生分享。

2.展示一些孔子名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要求学生思考这些格言的含义及其与实际生活的关系。

(二)讲授环节1.简要介绍孔子的生平及其重要贡献,让学生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哲学思想。

2.阅读《论语》第四篇,让学生了解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包括“言必称‘孔子’,行必趋‘孔子’”、“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三)讨论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就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方面进行思考,并让不同组别根据讨论结果进行发言和总结。

2.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运用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从而不断加深理解和应用。

(四)巩固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扮演不同情境下应用孔子为人处世之道的主角。

2.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自己如何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运用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质。

二、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包括“以诚为本,以德为先”等核心理念。

2.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包括自信、尊重、礼貌等。

3.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三、教案设计理念孔子不仅是一位儒家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更是一位崇高的道德楷模。

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多的为人处世之道。

教育不仅是学习知识和技能,还包括了道德和品质的培养。

孔子的思想和理念,在今天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孔子,体验其为人处世之道,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论语》前十则,这些内容涵盖了《论语》的第一、二章,主要包括孔子的言行思想,以及其弟子对其教育理念的阐述。

详细内容如下:1.《论语·学而》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论语·为政》第二则:君子不器。

3.《论语·八佾》第三则: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4.《论语·里仁》第四则: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5.《论语·公冶长》第五则:巧言令色,鲜矣仁。

6.《论语·雍也》第六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论语·述而》第七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论语·泰伯》第八则: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9.《论语·子罕》第九则: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10.《论语·颜渊》第十则:克己复礼为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论语》前十则的基本内容,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论语》中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3.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论语》前十则的基本内容,领会孔子的教育理念和道德观念。

难点:如何将《论语》中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教材、《论语》原文、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论语》前十则。

2. 讲解:详细讲解每则《论语》的内容,分析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

3. 例题讲解:针对每则《论语》,给出一个实际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与《论语》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6.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论语》前十则2. 内容:分别列出每则《论语》的核心观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

孔子语录十则教案

孔子语录十则教案

孔子语录十则教案篇一:孔子语录十则【内容向导】孔子说:?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注1)?(《易经·系辞上传》)看来古人之所以对自己的言行这么慎重,不是没有原因的,原来关系这么重大。

弟子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注2)(《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弟子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恐怕曾参说的不完全正确,可能说仁恕还可以,孔子之道的立足点是道德。

所谓?忠恕?,属于德的一部分,尽己之谓?忠?,包容于人谓之?恕?。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

注1:君子的谨言慎行,是感动天地的原因,能不谨慎吗?注2:子贡问孔子说:?有没有一个字可以奉行终身的呢??孔子回答说:?大概就是‘恕’这个字了吧!意思是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也能设身处地不要加诸在别人身上。

?【内容向导】?岁寒,是每年天气最寒冷的时候。

凋,是指树木落叶。

到了每年天气最冷的时候,就知道其他植物多都凋零,只有松柏挺拔、不落。

比喻修道的人有坚忍的力量,可以耐得困苦,受得磨折,而不至于改变初心。

篇二:孔子语录十则孔子语录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鱼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孔孟语录导学案

孔孟语录导学案

<<孔孟语录三则>>导学案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3.领悟孔孟儒家思想的内涵。

二、作者及相关作品介绍: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共二十篇。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

著有《孟子》七《孟子》分《梁惠王》《滕文公》《公孙丑》《万章》《离娄》《告《尽心》七篇。

介绍语录及语录体。

(圣贤在和学生平时的相处中,言和行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学生们记录下来奉为经典,这就是语录;由于只是只言片语的随堂笔记,就不重文采,不讲结构,每篇都是独立的,被称为语录体。

三、诵读:读顺畅1.自由读课文,跟着自己的感觉,尽量读得顺畅。

(注意字音和停顿)2.个别读课文,检测字音和停顿。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四、研读:读明白第一则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点拨字词,翻译课文饭:曲肱:枕:之:水:义—— (1)意思:意义,含义;(2)公正的道理,正直的行为:正义、道义;(3)旧时拜认的亲属关系:义父、义子;(4)情意:义气,信义;(5)假的,人工做的:义肢、义齿。

联系语境,选择正确的选项。

在此基础上,翻译课文。

1朗诵中品味感情,再背诵积累。

第二则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自由读课文。

运用第一则所学的方法,翻译课文(二)点拨字词“匹夫”“志”辨析:1.记、记住;2.记述;3.心意。

4.志气、志向联系语境,选择正确的选项。

在此基础上,翻译课文。

(三自由读和分散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四)背诵积累第三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一)自由读,点拨字词淫::移::屈::“丈夫”的意思1.成年男子。

论语经典语录教案

论语经典语录教案

论语经典语录教案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对于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和正确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针对《论语》中经典语录的教学,提供一份专为中学生设计的教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和应用《论语》中的智慧。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在教学开始之前,明确教学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本教案的教学目标如下:1. 了解《论语》的背景和意义;2. 学习和理解《论语》中的经典语录;3. 运用《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2.1 介绍《论语》- 在教学开始时,对《论语》进行简要的介绍,包括作者、编撰背景和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可以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对《论语》有初步了解。

2.2 经典语录解读- 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语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逐一进行解读。

解读时需要结合语境,解释语录的含义、背后的思想和孔子的理念。

可以采用示例分析或故事阐述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3 语录运用与讨论- 在学习了经典语录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智慧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应用经验。

同时,可以提出一些情境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经典语录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4 创作任务- 设计一个创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或生活中的事例,撰写一篇短文或演讲稿,运用《论语》中的经典语录,表达自己的观点、思考和对问题的解决方案。

可以分阶段进行,如提纲、初稿和最终稿等,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是必要的。

如下为几种可行的教学方法:3.1 故事讲解法- 对于一些生僻的词语或抽象的概念,可以通过讲述相关的故事或案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3.2 小组讨论法- 在经典语录的解读和运用环节,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互动讨论,促进合作学习和集体智慧的发挥。

孔孟语录教案大学语文

孔孟语录教案大学语文

教学目标:1. 了解孔孟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

2. 理解并掌握孔孟语录中的核心思想。

3. 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对象:大学语文学生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重点:1. 孔孟语录的核心思想。

2.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孟思想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孔孟语录中成语的用法。

2. 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孔孟的生平及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2. 引导学生思考孔孟语录对后世的影响。

二、内容讲解1. 孔子语录:a. “仁者爱人”:强调仁爱之心,关注人的道德修养。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以礼待人,注重道德规范。

c. “三人行,必有我师”:倡导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进步。

d. “温故而知新”: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注重温故知新。

2. 孟子语录:a.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强调仁政的重要性,关注民本思想。

b.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倡导积极进取,关注人生价值。

c. “推善及人,从仁爱到仁政”:强调仁政的重要性,关注国家治理。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孔孟语录中的核心思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孔孟语录中的经典语句。

2. 提出问题:孔孟语录对现代生活有何启示?二、内容讲解1.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孟语录中的文化现象。

2. 分析孔孟语录中成语的用法,引导学生积累词汇。

三、课堂活动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孔孟语录中的一句话,进行情境模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表演,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孔孟语录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孔孟思想,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孔孟语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感悟:评价学生对孔孟语录的感悟和体会。

孔孟语录课程设计

孔孟语录课程设计

孔孟语录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背诵孔孟经典语录,掌握其基本含义及背后的哲学思想。

2. 学生能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孔孟语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 学生能运用孔孟语录进行思考和讨论,增强对古代哲学的理解。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作能力,学会倾听、尊重他人观点。

2. 学生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孔孟语录进行解读和评价,提高思辨能力。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撰写简短的文章或演讲稿,提升写作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孔孟语录,培养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

2. 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弘扬传统美德。

3. 学生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语文拓展课程,以孔孟语录为载体,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对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有一定兴趣,善于表达和思考。

教学要求: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学习和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大纲:a. 孔孟语录选读:选取《论语》、《孟子》中的经典语录,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等。

b. 哲学思想解读:分析孔孟语录所体现的仁爱、忠诚、礼仪、智慧等哲学思想。

c. 生活实例探讨:联系现实生活,讨论孔孟语录在日常行为中的实际应用。

d. 文化传承与弘扬:探讨孔孟思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a. 第一课时:导入,介绍孔孟及其语录,引导学生了解课程背景和目标。

b. 第二课时:学习孔孟语录选读,分析其基本含义和哲学思想。

c. 第三课时:以小组合作形式,探讨孔孟语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孔子语录教案

孔子语录教案

孔子语录教案孔子语录十则教案《论语》十则教案1、讲授要端1.相识孔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惟,理解一些比力重要的观点,如“仁”“礼”“义”“孝”“道”“天然”“无为”等,并能有本身的领会;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1个群体的熟悉;掌握此中的进修要领和进修立常3.念读、熟悉文言文的抒发体式格局和习习用语,形针言感。

记诵、违诵一些片断。

2、课前预习内部实质意义(1)文言根蒂根基常识B.语音盍(hé)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少(shào)者怀之智者乐(yaò)山,仁者乐(yaò)水知者乐(lè),仁者寿。

B.通假字①可以说勤学罢了(已:通“矣”)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

D.重点字词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本身的品德性为获患上批改,使动用处)②老者安之,伴侣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处,使……安闲;使……信托本身,使……获患上眷注和敬服)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火速,勤快)回虽不聪明(敏:聪悟、伶俐)④半百而知天的意志(天的意志:有天意、天然的秉赋、人的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寄义)⑤是智也(是:代词,这)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炫耀,炫耀;施:表明)⑧全国归仁焉(归:称许,称许)⑨小人长戚戚(长:老是,常常;戚戚:哀愁,凄恻)⑩一日低价甜头儿复礼(一日:一朝,暗示假定瓜葛)D.本课中所的针言与格言。

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患上志,半百而知天的意志,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⑤正人开阔荡,小人长戚戚。

⑥低价甜头儿复礼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E.重点虚词主如果“于”、“而”、“之”、“且”,请学生针对原文,选择例句本身归纳其用处。

(2)学生按照注解,依此传译节选各则,并思虑每则所反应的孔家的思惟是啥子,领会孔子思惟的博大与艰深。

三年级传统文化为人处事的准则孔子语录教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传统文化为人处事的准则孔子语录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文档
三年级传统文化为人处事的准则——孔子语录教案教学设计三年级传统文化为人处事的准则——孔子语录教案教学设计
(为人处事的准则——孔子语录)
教学目标:
1、阅读并领会孔子语录。

2、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阅读并领会孔子语录。

教学难点: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他有很多的至理名言。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二、学习新课
1、学生练习阅读四句孔子名言。

2、解释名言的意思。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解释:到了一年中最严寒的时候,才了解松树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解释:聪慧而好学,不以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解释: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援助别人站得住;自己要想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援助别人事事行得通。

三、总结。

.。

《论语》十则教案 5-8

《论语》十则教案 5-8

论语十则教案 5-8前言《论语》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和思想,是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

本教案以《论语》中的十则为基础,结合现代教学方法,设计了与中小学生相关的教学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品德,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观。

一、《论语》第五则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教学目标1.了解“君子不器”的含义;2.学生能够理解这句话中蕴含的“仁”思想;3.培养学生以“仁”为核心的个人价值观。

教学活动1.课前导入–请学生想象一下,在古代,国王会提拔哪些人作为自己的臣子?–引导学生对“德才兼备”、“器才兼备”进行思考,并在讨论中引出“君子不器”的思想。

2.案例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别以德才与器才来举例说明这句话的含义。

–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并让其他小组进行评价与补充。

3.观摩体验–邀请当地的慈善公益组织前来讲解他们的事业和行动,引导学生体验“仁”的实践。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对于“仁”和“器”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让学生总结并思考自己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二、《论语》第六则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教学目标1.了解“有朋自远方来”的背景和含义;2.学生能够借助这则里的精神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3.培养学生广阔的国际视野。

教学活动1.课前导入–示范一些特殊的友谊关系,比如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引出“有朋自远方来”的故事。

2.探索思考–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谈论,透过这故事背后的真正的情感和价值,来分享和体验友谊的重要性和力量。

–“有朋自远方来”还启示了学生对待陌生人时,表现出尊重、好奇、开放、以及无私等品质的重要性。

3.观摩体验–让学生选取一份非常地道的中国菜谱,了解其所属的地域文化背景和制作所需条件。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和风格,学习这个菜的做法,再为该菜品进行自由创作和注明自己的创造灵感。

–引导学生总结国际文化交流经验。

《论语》十则教案 5-

《论语》十则教案 5-

《论语》十则教案 5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论语》第五则,使学生了解孔子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人格修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直、诚实的品质,明白做人做事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道德准则。

二、教学内容•原文 >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翻译 > 孔子说:“君子不把别人说的话作为判断一人优劣的标准,也不因为一个人的地位高低就否定他的意见。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孔子提出的“君子”概念。

2.理解“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意义。

3.明确做人做事的道德准则。

四、课前预习1.自行查阅《论语》第五则原文及翻译。

2.思考并总结什么样的品质可以被认为是“君子”所具备的。

3.“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这句话在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些体现?五、教学过程第一步:热身请同学们简单回顾一下上一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并请一些同学分享他们的感受。

第二步:引入教师请同学们将课前预习的翻译及问题拿出来,先请大家一起朗读原文和翻译,理解孔子提出的“君子”概念。

第三步:讲解1.孔子所提出的“君子”是指什么人?2.孔子认为做人做事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道德准则?3.“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这句话具体意味着什么?第四步:讨论互动1.如果我们都像孔子所说的那样,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那么我们的人际关系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2.目前学生圈里似乎很多人都追逐热门话题、时髦词汇等等,在教育中,如何引导孩子们才能消除这种不健康、不合理的现象,做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第五步:总结请学生回答下面三个问题:1.你对“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这句话理解有更深入的认识了吗?2.你认为在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如何遵循“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原则?3.在自己的生活中,你认为哪些方面需要做出改变,才能更贴近孔子提出的“君子”这一概念?第六步: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认真查阅有关“君子”以及孔子的其他讲话内容,写一篇个人心得体会,并在下节课上朗读。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互动和个人总结三种方式,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领悟“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这句话的具体含义,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他们自己在生活中应如何消除无谓的言语噪音、树立崇高的品德标杆,也为学生日后做一个君子的人提供了指导。

论语中的名言教案

论语中的名言教案

论语中的名言教案[教案]主题:论语中的名言目标:通过学习论语中的名言,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名言的意义和运用,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

一、知识导入教师导入:介绍孔子及其《论语》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名言的兴趣。

二、名言选择教师展示几个论语中的名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并简要解释其意义和用途。

三、名言解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名言的内涵和背后的道理,启发学生思考和学习。

四、名言应用1. 案例分析:教师给出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2.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各组选择一条名言,围绕该名言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该名言的理解,并提出自己的应用案例。

3. 名言创作:学生以论语中的名言为基础,创作一个自己的名言,并解释其意义和适用场景。

五、名言评价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名言,其他同学从内容、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六、名言应用实践班级活动:学生以名言为主题,开展班级活动,如道德讲堂、名言语录展板等。

七、名言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到的名言进行总结,检验学生对名言的理解程度。

八、拓展延伸教师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经典名言和名著,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素养和品味。

九、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选择一条喜欢的名言,并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该名言的理解和应用。

十、课堂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和收获。

[结束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论语中的名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学会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名言。

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探索和学习经典名言,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孔子
教学目的:1、了解孔子生平思想。

2、理解空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生态度。

一、孔子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自幼就受到文化传统、宗法传统和贵族世家的熏陶和影响,因二“十五而志于学”。

17岁已经懂得一些“礼”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20岁以后做放牧管理员和仓库管理员,并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刻苦精神,通过勤学好问的自学道路,学会了礼、乐、射、御、书、数六项基本技能。

30岁左右已经通晓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孔子在政治上属于改良派人物。

他对春秋时代的社会动荡不安深感不满,希望借助周礼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政治制度,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同时也反对残暴的政治,强调“仁者爱人”,要求人们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

55岁时弃官离开鲁国,把主要精力用在整理古代典籍、教授门徒上。

他培养学了许多学生,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孔子精神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2、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仁”按照孔子自己的解释就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博室于民而能济众”,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爱要有差别等次。

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三、《论语》简介。

《论语》一书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成书约在战国时期。

《论语》的“论”是“论纂”、“编排”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

《汉书·艺文志》说:“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古谓之〈论语〉。

”全书共有492章,约13000多字。

〈论语〉一书专门论述空子的言行,是研究他的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因为是语录体,全书比较三乱,所以它不同于论说体著作,各篇、各章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书中所讨论的问题,大多是关于现实生活和伦理道德范畴的。

四、《长沮桀溺耦而耕》章讲析
长沮和桀溺,是两个隐士,一对好朋友,在并肩种田,孔子经过那里,不知是有意或无意的,教子路去问路,问过江的路口,这“问津”是这篇文篇的“点题”,我们中国以后的文字上,所谓“指点迷津”的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

长沮就先反问子路,你替他赶车的那个老头子是谁?这是明知故问。

子路说,坐在车上的是我的老师啊!鼎鼎大名的孔丘。

长沮说,就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子路说,是啊!就是他。

长沮说,既然是孔丘,他当然知道该怎么走,还要来向我们问路吗?他这话答得很妙,子路问的是车子应该走向哪里的路。

长沮答的不是车子走的路,是人生之路,长沮的意思是说这个周游列国、到处还要传道的孔子,他现在“路”都不晓得走吗?他这个话是很妙,很幽默的。

子路问不出道理来,就转过头来问桀溺,桀溺却反过来问子路,你是什么人?子路说,我名字叫仲由。

桀溺说,你就是鲁国那个糟老头孔丘的徒弟吗?子路说,是的。

桀溺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滔滔是形容词,现代语汇就是潮流,当潮流来时,海水一涨,浪花滔滔滚滚,不管好的坏的,统统都被浪头淹没了。

天下皆是也,就是说现在全世界都在浊浪滔滔,一股浑水在流,这情形又有谁能够把它变得了,那洪水泛滥的时候,时代的趋势来了,谁都挡不住,并且他告诉子路:“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这句话中的“辟”就是“逃避”的“避”;“辟人之士”,是指孔子,避开了鲁国,鲁国政治太乱,自己的国家他救不了啦!为了想实行自己的理想,到处去看,是避开乱的社会,另外想找更好的环境,为“辟人之士”。

桀溺是告诉子路,你跟着孔子这样的“辟人之士”,可是人是避不开的,如现在的和尚出家,神父的入会,反正都没有离开社会,不过换了一个生活。

哪里出得了家?真出家谈何容易?真出家就是桀溺说的“辟世之士”,连这个时代都抛开了。

离开这个社会,跑到深山里去,不和任何人打交道,这就是出家吗?永嘉禅师曾经说过,当你的心不能平静的时候,跑到深山都没有用。

不要以为到了山里,就是出家修行,有时候看到风吹草动,心里都会烦起来。

如果把自己的心修平静了,在任何热闹的地方,就和在山林中一样的清净,这是基本的道理。

所以这一段桀溺对子路说,你与其跟着孔子一样,觉得这里不对,就离开到另外一个社会,其实时代是逃避不了的,还不如像我们一样,自己忘记了这个世界,忘记了这个时代,种我的田,什么都不管。

他说到这里以后,再不说话了,拿起锄头,还是不停地种他的田。

子路碰了钉子,就回去把经过报告孔子,孔子听了心里很不惬意,脸色变了,很落寞也很难过的样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鸟是飞的,兽是走的,而且鸟是海阔天空由他飞,兽类之中,绝大多数野兽都在山林里,不在人类的社会中,飞的与走的不能摆在一起,换句话说,人各有志,各走各的路,远走的就去远走,高飞的就去高飞。

孔子接着说,其实我很想跟他们一样,走他们的路线,抛开天下国家不管,我还不是跟他们两个人的思想一样的。

换句话说,都是在忧世的,担忧这个国家,担忧这个时代,担忧这个社会,这种忧都是一样的,问题只是做法两样。

他们可以丢下这个社会、这个时代不管,只管自己种田去,可是我丢不下来。

假如说国家社会上了轨道,我又何必来改变它呢?就因为时代太乱了,我必须要牺牲自己,来改变这个社会的潮流。

这就是孔子!所以我们知道孔子走的路线,比这些隐士们走的路更难。

明知道这个担子挑不动的,他硬要去挑。

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可以举一个后代的例子来讲解这个问题。

宋代王安石上台了,苏东坡这批人和他的意见不同、分歧,形成了后来著名的“党祸”,而王安石所用的人都非常坏,所以这班正人君子都纷纷辞职。

当时有人主张最好不要辞职,因为王安石下面这一批人,将来一定要把事情搞坏的,你多占一个位子,使他们少搞坏一点,这就做了好事。

这就说明挑这种担子很难,明知道要坏,可硬是不走开,占住一点,少坏一点,虽然不能积极的挽救,也是消极的防止,孔子走的是这个路线。

《论语》以最简单、最自然的语言形式,传达出极为丰富而深刻的意蕴,既具有极强的概括力,又具有卓越的表现力。

语言生动精辟,含蓄隽永;富于哲理意蕴。

隐士与历史文化
有人说中国过去的隐士,就是西方文化中自由主义者“不同意”的主张,他不反对,反正个人超然独立,这是民主政治的自由精神。

这个比方表面上看起来很对,实际上还是不大对,因为中国一般知识分子中,走隐士路线的人并不是不关心国家天下大事,而是非常关心,也许可以说关心得太过了,往往把自己站开了,而站开并不是不管。

印度的思想,绝对出家了,去修道了。

就一切事务不管;中国的隐士并不是这种思想。

我们研究中国的隐士,每一个对于现实的政治社会,都有绝对的关系,不过所采取的方法,始终是从旁帮助人,自己却不想站到中间去,或者帮助他的朋友,帮助他的学生,帮助别人成功,自己始终不站出来。

在中国过去每一个开创的时代中,看到很多这样的人。

中国过去有道之士,可以不出来干涉现实的事,但他非常热心,希望国家太平,希望老百姓过得好,宁可辅助一个人做到太平的时代,而自己不出来做官。

等到天下太平了,成功了,他的影子也找不到了,他什么都不要。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这一类的人非常多的。

当然正面历史不大容易看到,从反面的历史上,可以看到很多,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这些人。

就拿王阳明来讲,他所碰到的与普通人的生活及观念不同的异人也很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