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模板:信息技术学科综合评价系统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进行形成性评价的应用研究
浅谈形成性评价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4 . 信息技术“ 存款折” 在评价学 生学 习的过程 中, 形 成性评 价不 能单独 存在 . 但 它能帮 助改 “ 存款折” 让学生感 觉新奇有趣 , 愿意参与其 中, 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 善学生 的学 习 。 它的作 用在于 通过评价 反馈来 更有建设性 地满足学生 的个 参与其 中, 激发学生学 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 用一 个笔记本作 为成绩 的“ 存款 体需求 , 从而 帮助 学生成 长为独 立的学习者。 折” 的账册 。 每人一页建立起个 人账户 , 本人记住 账号 , 方便查找 。 账 户的初 1 . 学 习收 获 0 0分 , 账册 由课代表保管并记账 , 另设两名助理协助其工作 同时起 基于加强 形成 性评价 方法的创新教学通 常可以帮助 学生获得显 著的 、 始 页是 1 切实 的学 习进 步。通 过使 用形成 性评价 , 学生 的学 习和理 解能力可 以达到 到监督作用 。 评价 的方式为 : 课堂表现积极 认真 . 作 业优 秀或有 进步加 入相应 的分 最高水平 。 数 。再期末考试之后进行总结评价 , 达到 自己所制定 的分数 目标 的同学可 2 . 提高 了成绩不好 的学 生的学习成 就感 为超过 自己制定 的分 数 目标 的同学 则从 研究表 明, 形成性评价提 高 了全 班学 生 的整体 学 习效 果 。 而 获益最 大 把超 出的分数加入 自己的存款折 , 的正是那些原本成绩不好 的学生。对于成绩不 好的学生 , 进 行个体针 对性 成绩存款折 中取出相应的分数。
全 方位 的信 息 。
一
形成性评价 的方式灵活 多样 , 不仅 有教 师对学 生的评价 , 还有 学生 的
自我 评价 和 同伴 互评 , 甚至还 有家长参 与评价 , 为 了 帮 助 学 生 实 现 自主 学
高中教育课题申报书:学科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与高中课堂教学融合创新的实践与研究
学科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与高中课堂教学融合创新的实践与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技术高中教学预期研究成果:课题设计论证一、本课题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在研制引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16年9月1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解读与具体化,使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方面。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各素养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在不同情景中整体发挥作用。
这六大素养的描述中融入了不少有关现代技术的要求,如在自主发展主要表现描述中包含“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由于信息化应用的重要性,国家早已高度重视,并进行了科学谋划。
从2012年以来,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政策集中出台,2012年3月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未来10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意见和总体方向,而2012年4月刘延东关于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确定了“三通两平台”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导向,即“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
主管部门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向的政策和指引明确了未来方向,就是在现在电教馆、宽带以及机房的基础上,建设更多的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教务内容、管理教学资源、加强个人学习的针对性,同时建立管理平台和资源平台。
课题申报范本:4352-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课题申报范本:4352-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本文没有格式错误和明显有问题的段落,但是可以对每段话进行小幅度的改写:一、问题的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各国政府都在采取措施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应予以高度重视。
宜昌市西陵区也将智慧教育列为教育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工作之一。
XXX成为现代课堂试点综合实验校,已有两年多时间在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融合方面有一定基础。
因此,申报“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课题,将有助于将零散的经验整合成系统理论,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对学校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课题的界定: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是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为基础的研究。
它是为学校课堂教学和管理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教学服务,为人类社会进步服务的一项教学信息技术类综合研究。
该课题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探讨如何将这一技术很好地应用到教育教学中。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将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机遇,为信息技术的普及提供丰富的资源,为改变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提供必要条件,也将为发展学生的个性、构建和谐课堂、构建平台提供支持。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研究,将为转变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该课题的重点是整合一切可利用的信息技术,并与各个学科乃至学校的管理上、学生发展上进行整合,最后加以运用。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在国内外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如在线研究、虚拟实验室等;国内研究则更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教育教学改革。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等。
高中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课题申请评审
高中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课题申请评审1. 项目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
高中阶段是学生接受学科教育的重要阶段,因此在高中学科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
2. 项目目标本课题旨在探索高中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科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 研究不同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途径,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 探索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学科教学的针对性和趣味性;- 分析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评估融合教学的效果;- 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3. 项目内容与方法本课题拟采取以下几种内容与方法:- 文献综述:调研国内外高中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现状和研究成果,总结经验和教训;- 教学设计: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信息技术的应用需求,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 教学实践:在实际高中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实践,并记录教学过程和效果;- 数据分析:收集学生学习成果和反馈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评估融合教学的效果;- 经验总结:总结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提出高中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可行策略。
4. 预期成果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预期可以达到以下成果:- 提出高中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为其他学校和教师提供借鉴;- 探索高中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优化模式,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 培养高中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 提升高中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教学能力。
5. 时间计划本课题的时间计划如下:- 第一年:文献综述和教学设计,准备教学实践;- 第二年:教学实践和数据分析,总结经验;- 第三年:经验总结和成果推广。
6. 预算本课题的预算如下:- 调研费用:2000元;- 教学实践费用:5000元;- 数据分析费用:3000元;- 经验总结和成果推广费用:2000元。
谈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形成性评价的探索的
谈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形成性评价的探索的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可以围绕教学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多方面绽开,着眼于同学多方面的力量,如依据任务要求分析问题、收集信息的力量,选择合适的信息工具解决问题的力量,应用工具有效分析、处理信息的力量,合理应用工具有效表达信息的力量,对活动过程中相关信息问题的价值推断力量,在活动过程中与他人协作的交际力量、应变力量、创新力量等。
详细的评价要以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促进其学习和进展为目的。
形成性评价不仅要对同学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进行评价,还应对作品中表达出的同学对内容的理解、小组合作状况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使同学在评价过程中逐步把握猎取信息、筛选信息、传输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一、敏捷运用自评、互评,师评1.自评。
同学自评主要是同学对自己的学习策略、努力程度和学习效果等的评价。
同学可以从课堂活动、学习过程、学习看法、学习策略等方面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
为了让同学熟悉到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关心同学提高自评的水平,在教学中,我常常会介绍一些有关自我熟悉的重要性方面的学问,同时还会进行一些学习风格、思维习惯等学问的介绍,让同学确认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思维方式,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行为,调控自己的认知活动。
2.互评。
在互评中,我认为要把握以下三点:第一,互评重在“评”而非“价”。
评价的'目的是指出对方的优缺点,促进对方的进步和进展,所以,我在组织同学进行互评时,不只要求同学简洁说个等级,更要求他们说说为什么,要让被评的人心服口服。
其次,从多个角度组织同学进行互评,对待同学的学习不应只看他有没有把握,还要看到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同学付出的努力、学习的看法、所用的方法、持之以恒的耐烦甚至是永不言败的士气,这些都应当成为我们评价的内容。
第三,教育同学要公正、公正。
在同学群体中,最有影响的关系就是伙伴关系。
假如同学把这种关系带到互评中去,势必会影响评价的真实性,所以,在组织同学进行互评时,老师应教育同学做到公正、公正,评价仅限于作品本身。
评审书:高中教学与信息科技融合的研究课题
评审书:高中教学与信息科技融合的研究课题项目概述:本研究课题旨在探讨高中教学与信息科技的融合,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通过分析当前高中教学的现状和信息科技的发展趋势,我们将提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验证。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为高中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研究目标:1. 分析当前高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信息科技的发展趋势。
2. 提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将信息科技与高中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3. 选取实际案例进行验证,评估所提出的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和可行性。
4. 撰写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成果,为高中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当前高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信息科技的发展趋势。
2. 教学模式设计:根据文献综述的结果,设计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将信息科技与高中教学相结合。
3. 案例研究:选取实际案例进行深入研究,评估所提出的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和可行性。
4. 数据分析: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验证所提出的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5. 研究报告撰写:根据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成果,并提出高中教育改革的建议。
预期成果:1. 一份详细的高中教学与信息科技融合的研究报告。
2. 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3. 实际案例的研究结果,验证所提出的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和可行性。
4. 为高中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研究时间表:1. 第一阶段(1个月):进行文献综述,了解当前高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信息科技的发展趋势。
2. 第二阶段(2个月):设计创新的教学模式,将信息科技与高中教学相结合。
3. 第三阶段(2个月):进行案例研究,评估所提出的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和可行性。
4. 第四阶段(1个月):收集和分析数据,验证所提出的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5. 第五阶段(1个月):撰写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成果,并提出高中教育改革的建议。
高中信息科技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融合评审书
高中信息科技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融合评审书一、前言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在高中阶段,信息科技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为了评估和推动高中信息科技在学科教学中的融合程度,特制定本评审书,以期为高中信息科技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导。
二、评审目的1. 评估高中信息科技在学科教学中的融合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分析和总结有效融合的信息科技教学方法和策略。
3. 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促进信息科技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评审范围与内容1. 高中信息科技教育政策、资源、师资等方面的现状分析。
2. 信息科技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3. 信息科技教学成果、学生满意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的评估。
四、评审方法与流程1. 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收集数据。
2. 运用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3. 按照评审标准,对信息科技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程度进行评估。
4. 形成评审报告,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五、评审指标与评分标准1. 政策支持:政策文件的制定与实施,对信息科技教育的重视程度。
2. 资源配置:信息科技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包括硬件设施、软件资源、网络环境等。
3. 师资队伍:信息科技教师的数量、素质、专业发展水平等。
4. 教学应用:信息科技在各个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广度与深度。
5. 教学成果:学生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6. 学生满意度:学生对信息科技教学的认可程度,包括学习体验、教学效果等。
7.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师在信息科技教学中的成长与进步。
六、评审结果与分析1. 评审结果将以表格、图表等形式呈现,对各个评审指标进行量化评分。
2. 分析评审结果,总结信息科技与学科教学融合的优势与不足。
3.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七、结语高中信息科技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融合是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课题申报】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创新评估方法课题
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创新评估方法课题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创新评估方法课题一、课题背景与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
然而,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估方法主要仍停留在传统的考试和作业评估上,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潜力的培养。
因此,设计和研究一种创新的信息技术教育评估方法至关重要。
本课题旨在探索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教育评估方法,以解决当前评估方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引入项目式学习和综合评估方法,本课题将旨在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提供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估工具和标准,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评估结果,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1. 研究项目式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通过对现有项目实践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分析项目式学习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以确定集中力量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2. 设计合适的项目式学习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对项目式学习的目标、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分析,设计出适合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项目式学习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技术能力、创新思维、合作能力等方面。
3. 开发信息技术教育评估工具和标准:根据项目式学习评估指标体系,开发相应的评估工具和评估标准,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方便、可靠的评估工具和准确的评估标准,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4. 实施案例研究和评估验证:选取一批学校和班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施案例研究和评估验证,进行课题的实证研究,深入分析项目式学习评估方法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为推广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以上研究,本课题旨在形成一套科学、实用的信息技术教育评估方法,并提供相应的评估工具和标准,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研究方法与进度安排本课题将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案例研究等方法,结合实证研究和实践验证,全面探索信息技术教育评估方法的创新。
高中课程和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评审
高中课程和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评审评审目的本次评审旨在对高中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进行全面的评估,确保该课题的实施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并符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评审将关注课题的实用性、创新性、可行性和对教育行业的潜在影响。
评审标准实用性- 该研究课题是否能够解决当前高中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课题是否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改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创新性- 课题是否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或方法?- 课题是否能够引入新的信息技术工具或平台,以增强教学效果?可行性- 课题的实施是否在技术和资源上可行?- 课题是否考虑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可能遇到的挑战?对教育行业的潜在影响- 课题是否有可能推动高中教育的改革?- 课题是否能够提供可复制和推广的经验,以影响更多的学校和教育机构?评审流程1. 初步评估:评审小组将首先对提交的研究课题进行初步评估,以确定其是否符合评审标准的基本要求。
2. 详细评审:通过初步评估的研究课题将进入详细评审阶段,评审小组将深入分析每个课题的各个方面,并可能与课题负责人进行进一步沟通。
3. 综合评价:评审小组将对所有研究课题进行综合评价,并按照评审标准给出评分和建议。
4. 反馈和修改:课题负责人将根据评审结果进行必要的修改,并提交修改后的方案。
评审小组将对修改后的方案进行再次评审。
5. 最终决定:根据最终的评审结果,决定哪些研究课题将被采纳和支持。
评审时间表- 初步评估:2023年4月1日 - 4月15日- 详细评审:2023年4月16日 - 4月30日- 综合评价和反馈:2023年5月1日 - 5月15日- 修改和最终决定:2023年5月16日 - 5月31日评审小组评审小组由教育专家、信息技术专家和高中教师组成,他们将共同确保评审过程的公正性和专业性。
我们期待收到符合以上要求的研究课题,并希望通过这次评审,能够选出真正有价值和有影响力的研究项目。
高中信息科技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融合评审书
高中信息科技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融合评审书1. 背景介绍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高中学科教学中融合信息科技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本评审书旨在评估高中信息科技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融合情况,并提供相关建议。
2. 评估方法为了评估高中信息科技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融合情况,我们采取了以下方法:- 调查问卷:向高中教师和学生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对信息科技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和看法。
- 观察课堂:观察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运用信息科技进行教学,并评估学生对此的参与程度和效果。
- 文献研究:研究相关学术文献,了解国内外对高中信息科技融合教学的研究成果和最佳实践。
3. 评估结果根据我们的评估,高中信息科技在学科教学中的融合情况存在以下问题和优点:3.1 问题- 教师培训不足:部分教师缺乏对信息科技教学方法的了解和培训,导致应用不够广泛。
- 资源不足:学校缺乏足够的信息科技设备和资源,限制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应用。
- 教材匹配不足:部分学科教材和信息科技的融合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教学资源。
3.2 优点- 提高学习兴趣:信息科技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性。
- 拓展学习方式:信息科技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资源,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 培养创新能力:信息科技的融合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建议为了进一步提高高中信息科技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融合程度,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教师培训: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信息科技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应用水平。
- 提供更好的资源支持:学校应提供充足的信息科技设备和教学资源,以支持教师的应用需求。
- 完善教材和资源:学科教材应与信息科技融合紧密,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
5. 结论综上所述,高中信息科技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融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提供资源支持和完善教材和资源,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动高中信息科技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融合。
研究课题申请书:高中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研究课题申请书:高中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中课堂教学也需要与之紧密结合,以促进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兴趣。
然而,在实践中,高中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不总是有效的。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高中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研究成果。
研究目标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探索高中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方法,并评估其对学生研究效果和兴趣的影响。
具体的研究目标包括:1. 分析当前高中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现状和问题;2. 确定有效整合高中课堂与信息技术的策略和方法;3. 实施有效整合策略,并评估其对学生研究效果和兴趣的影响;4. 提出改进建议,以进一步优化高中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1. 文献综述: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当前高中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 调查问卷:设计并发放给高中学生和教师的调查问卷,收集他们对高中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看法和意见;3. 实地观察:观察高中课堂教学实际情况,了解教师在整合信息技术时的策略和方法;4.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定性分析,以得出结论和提出改进建议。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 提供高中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有效整合信息技术的指导,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2. 增加学生对高中课堂的兴趣和参与度,促进其主动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 为高中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预期结果本研究预计将得出以下结果:1. 分析高中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现状和问题,明确存在的挑战和瓶颈;2. 提出有效整合高中课堂与信息技术的策略和方法,以解决现有问题;3. 通过实施有效整合策略,提高学生研究效果和兴趣;4. 提出改进建议,为高中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供指导和参考。
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的时间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一个月):文献综述和调查问卷设计;- 第二阶段(两个月):数据收集和实地观察;- 第三阶段(一个月):数据分析和结果整理;- 第四阶段(一个月):撰写研究报告和提出改进建议。
【课题申报】信息技术老师的创新评估方法课题
信息技术老师的创新评估方法课题课题申报:信息技术老师的创新评估方法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也逐渐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而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评估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实施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目前大多数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考试和评价方式来评估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这种模式难以适应信息时代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
因此,开发一种创新的信息技术教师评估方法,对于推动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师评估方法主要以考试得分为依据,对教师的授课技巧和创新能力缺乏全面的评估,而这些要素正是信息技术教师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本课题旨在研究一种更全面、更科学的信息技术教师评估方法,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1. 研究现有的信息技术教师评估方法,分析其优点和不足。
通过对现有的信息技术教师评估方法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其评估方式、评估指标及评估结果的准确度,并总结其优点和不足之处。
2. 设计一种创新的信息技术教师评估方法。
在传统的考试成绩评估的基础上,考虑教师的授课技巧、创新实践能力、教育教学研究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通过结合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项目实践等方式,打造一种更加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估方法。
3. 实施和评价创新的信息技术教师评估方法。
在一定的学校范围内实施创新的评估方法,并进行评价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评估方法,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和分析现有信息技术教师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 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家长和教师对现有评估方法的意见和建议,对其进行分析,为新的评估方法提供依据。
3. 实地观察法:对参与评估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实地观察,并借助录像、教案等资料对教学过程进行记录和分析,以确定评估指标和方法。
课题申报模板:信息技术环境下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
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
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
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信息技术环境下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课题名称:信息技术环境下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关键词:信息技术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申报级别: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学科分类:信息技术研究类型:信息技术预期研究成果:立项号:课题设计论证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计算机有规模地进入教育领域,在发达国家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8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将计算机引入教育领域,90年代因特网与校园网接轨。
从20世纪末我国就开始了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研究,尤其是近些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更是开展的如火如荼,以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为指导方针的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
近年来,国内外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比较热,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研究也在不断开展,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方面值得借鉴的经验也很多,但由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变化和师生角色的转换,以新课程为背景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值得我们在实践中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融合,只有提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才能使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教学和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如何使信息技术和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科教学进行有效地融合,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新教材的优势和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那么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
研究课题申请书:高中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研究课题申请书:高中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1. 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高中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
将信息技术与高中课堂有效整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高中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体目标如下:1. 分析高中课堂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
2. 探讨信息技术在高中课堂中的应用优势和挑战。
3. 总结高中课堂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策略和实践案例。
4. 为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推动信息技术在高中教育的普及和应用。
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对高中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进行深入探讨。
1. 文献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了解高中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论基础和现有研究成果。
2. 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高中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3. 实证研究法:开展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收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验证研究假设。
4. 研究内容1. 高中课堂现状分析: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资源等方面,分析高中课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 信息技术在高中课堂中的应用:探讨信息技术在高中课堂中的优势,如资源共享、互动性强、个性化学习等,以及面临的挑战,如技术门槛、隐私保护等。
3. 高中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策略:总结有效整合的策略,如教学设计、教师培训、政策支持等,并给出具体实践案例。
4.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对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数据进行分析,验证研究假设,提出改进措施。
5. 研究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第1-3个月):开展文献调研,撰写文献综述。
2. 第二阶段(第4-6个月):挑选案例进行分析,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3. 第三阶段(第7-9个月):开展实证研究,收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高中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课题申请评审
高中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课题申请评审1. 课题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其融入高中学科教学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为此,我们提出开展高中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课题研究,旨在探索适应新时代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 研究目标本课题旨在实现以下研究目标:1. 分析高中学科教学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研究信息技术在高中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和方法。
3. 探索高中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有效途径,提高教学质量。
4. 构建一套完善的高中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施方案,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3. 研究内容本课题将围绕以下研究内容展开:1. 高中学科教学现状分析,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
2. 信息技术在高中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包括教学辅助工具、在线教育资源、虚拟实验室等方面的探讨。
3. 高中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有效途径研究,包括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探索。
4. 实施方案的构建和验证,包括教学实践、效果评估、总结与反思等方面的实施和总结。
4. 研究方法本课题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 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在高中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分析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3. 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4. 实验研究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观察和记录教学效果,验证融合教学的有效性。
5. 总结与反思:通过对研究过程的总结和反思,不断完善和优化实施方案。
5. 预期成果本课题研究预期达到以下成果:1. 形成一套系统的高中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施方案。
2.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水平。
课题申请:高中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融合的评审研究
课题申请:高中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融合的评审研究一、课题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阶段是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融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升教学效果。
因此,本课题旨在深入研究高中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融合方式,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研究目标1. 分析高中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探索高中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融合的策略和方法。
3. 构建一套完善的高中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评价体系。
4. 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研究内容1. 现状分析:通过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高中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现状,包括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
2. 融合策略探索:基于现状分析,探讨高中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融合的策略和方法,如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
3. 评价体系构建:结合教育理论和实践,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高中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过程等。
4. 实证研究: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融合策略,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验证所构建的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四、研究方法1. 文献分析法:收集国内外关于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访谈等工具,收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实际需求。
3. 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高中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和总结。
4. 实证研究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融合策略,通过对比实验等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五、研究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第1-3个月):进行现状分析,收集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确定研究框架。
2. 第二阶段(第4-6个月):探索高中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融合的策略和方法,构建评价体系。
3. 第三阶段(第7-9个月):进行实证研究,应用融合策略,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
【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
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
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
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信息技术学科综合评价系统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进行形成性评价的应用研究
课题名称:信息技术学科综合评价系统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进行形成性评价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单位申报
申报级别:南宁市第三十六中学
课题类别:
学科分类:
研究类型:
预期研究成果:
立项号:
课题设计论证
一、课题研究现状及意义
早在1967年,Seriven就明确提出将教育教学的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类。
形成性评价作为总结性评价的补充,具有巨大的促学作用。
在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起,各国大批量的专家和学者参与了形成性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中。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建立起专门的形成性评估中心(The Center for Formative Asscssment)。
葡萄牙于1992年立法规定中小学中都把形成性评价作为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从2002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招聘形成性评价专家研究基础教育阶段如何运用形成性评价,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已经开发出了“形成性评价题库”。
2011年,芬兰政府通过立法规定,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只能使用教师设计的测试,不允许使用外部的标准化测试,评价只能反馈学生的学业,不允许打等级,使得芬兰的教育评价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虽然有些国家和地区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形成性评价在国外的发展并不均衡,发展水平差别很大,甚至有些国家面临重重困难,举步维艰。
例如在日本、新加坡等考试文化根深蒂固的国家,大力推行形成性评价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在我国,形成性评估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仍然有几大问题困绕:理论探索方面创建甚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尚且不够;研究对象不均衡和实证性研究匮乏。
2009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形成性评价工具的应用研究”。
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形成性评估中的应用提到了重要位置。
近年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的辅助教学,一线教师的教学负担得以减轻,学生的学习情况追踪到位,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开始认可这种教学形式。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学习是依赖计算机网络的。
但多年以来,学生学习的评价以测试形式的总结性评价为主,平时课堂上的形成性评价往往受到忽视。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堂评价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各阶段的学习效果,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的课堂形成性评价是未来的趋势。
二、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积累一定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形成性评价题库资源,探索出一套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学科综合评价系统进行有效地形成性评价的方法。
三、研究内容:
(一)研究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能使用信息技术学科综合评价系统进行形成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和要素。
(二)在信息技术学科综合评价系统平台环境下,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堂形成性评价的研究。
(三)根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出一套可行的课堂形成性评价资源库,并在信息技术学科综合评价系统上应用。
四、研究重难点
本研究的重点是建立一套适用于新课改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形成性评价题库。
难点是评价形成性评价对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三、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调查研究法。
1、行动研究法:建立专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形成性评价的题库。
根据平时使用中遇到的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和实践,成果和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2、文献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和运用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
论。
结合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3、经验总结法:通过总结,全面深入、系统地提高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一套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学科综合评价系统进行有效地形成性评价的方法。
4、调查研究法:收集学生对评价试题的评价,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的事实依据。
四、实施步骤:
(一)定制课题研究方案,组织好课题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各施其职。
(二)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学科综合评价系统水平,进行必要的软件操作辅导。
查阅文献,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三)多方面研究案例,设计评价题库。
(四)调查学生对形成性评价试题的评价,比较采用不同维度进行课堂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影响。
五、创新之处:
从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资源库建设三个方向出发,对利用信息化的软件平台进行信息技术课堂上形成性评价进行深入的研究。
突破了绝大部分传统信息技术评价系统研究仅针对考试或测试的藩篱,解决信息技术评价系统如何更好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形成性评价的问题。
在研究的同时,建立起一套新颖有效的评价资源库,为平台在课堂教学评价上的应用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课题可行性分析
一、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课题组三位信息技术教师苏广、韦维和刘存宝从2007年开始开展了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B类课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现课题已经完满结题。
经过几年在日常教学中实验和实践研究,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均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运用方案。
教师们具备了较强的科研能力,在各级各类的相关论文评选中获得了较好的名次。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学生日常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在课堂应用中的进一步提升,具有深远的意义,将促进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课题负责人苏广老师,长期从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和课外兴趣活动教育,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多次荣获信息学奥赛指导教师、机器人活动指导教师优秀奖。
曾担任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B类课题《高考题库建设的探索》主要研究成员,积累了丰富的无纸化题库系统设
计与建设的实践经验,对本课题的研究开展有扎实的研究经验基础。
韦维老师,担任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教学成绩突出,具备比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指导学生参加电脑作品制作的课外活动,多次获电脑制作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奖。
并有《网上德育》获国家优秀论文一等奖,并发表于国家级刊物。
刘存宝老师,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和课外兴趣活动教学指导工作。
教学成绩突出,多次获电脑制作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奖。
教学课件《程序设计》在2010年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基础教育组获二等奖;论文《程序设计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在2010年全区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评选获一等奖。
甘翊名老师,在信息组负责网络及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参与本课题实验研究,将提供网络技术方面的支持,为探究性实验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本课题组成员均具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科研素养良好。
充分利用教学实践的有利条件进行研究,时间上可得到充分的保证,完全具备研究本课题的能力。
二、我校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一)我校是自治区第二批示范高中,其中高一年级12个班,780人左右,信息技术教师3人,均为中级职称,为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人员保障。
(二)学校有各种图书资料三万余册,电子刊物5万余册,科研手段较现代化,学校重视教育科研,校园网能和广西师范学院VPN网络对接,方便查阅教育学术期刊。
保证能对最新最权威的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和参考。
(三)学校坚持各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开设,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经验。
(四)学校
共有三个网络教室,一个电子阅览室,每间教室均有多媒体投影,有完善的校园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这些硬件条件能保证学生用各种终端接入评价系统。
综合以上条件,完全满足本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及保证本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完成。
预期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