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四战黄伯韬
粟裕
粟裕即便在一般略通军事的人眼中,白起韩信岳飞三人也是中国古代最具知名度的将领。
然而,谁又知道明清以降,谁又是吾国最优秀的军事家呢?近五百年来,中国最杰出的将领,当推中共开国第一大将粟裕。
目下,坊间公认中共最高级将领中最具军事才能的是通常所说的五虎大将: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徐向前,粟裕。
上述排位是根据55年授衔时的坐次。
四元帅一大将。
不过谈到具体军事才能,恐怕次序正好要调过来。
粟裕是湖南会同人,侗族。
不要说我们,连他自己直到逝世都不知道自己不是汉族人。
他恐怕算得上是侗族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了。
对于手下五虎大将的本事,毛泽东对粟裕的评价最高。
1961年,毛泽东在武汉会见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元帅。
谈及解放军的军事统帅时,认为粟裕最会打仗。
认为从近代至今,只有粟裕在华东打的一些仗可以与二次大战中的某些仗相提并论。
其它的仗怕是都不算数了。
“这个仗是粟裕指挥的,本来不成熟呢,他们硬要吃下去。
我的这些战友中,属这个粟裕最会打仗,他也是我们湖南的。
”上面这段话是对老外讲的,而且对方又恰好是二战名将,军事行家,我认为是最能反映毛心中的真实想法的。
众所周知,毛对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件事,听众不同,场合不同,他会说出不同的评判。
一般来讲毛对老外(又尤其是他与他较为投合的老外,如斯诺)讲话时,真实度最高,也最能反映他心中的想法,其次是对些著名党外人士,最后才是党内信众和黎民百姓。
(据师哲等著《在毛主席身边》一书)白起是战争史上运用围歼战术作战的无与伦比的统帅。
为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中战功最为卓越者。
他是中国战争史上三个最善于打歼灭战的军事统帅之一,另外两人是成吉思汗和粟裕。
白起(?―公元前257年),秦国武安君,秦国眉(今陕西眉县东)人。
自十六岁从军,白起一生指挥了许多重要战役。
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攻楚三次,烧其祖庙,共歼灭35万楚军。
伊阙之战又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地扫平秦军东进之路。
国军悍将黄伯韬上将
国军悍将黄伯韬上将1)早期军事生涯黄伯韬,又名百韬(1900-1948)广东梅县人,生于天津。
原名黄新,字焕然。
黄百韬一生坎坷,不嗜烟酒,不沾恶习,他是国民党军后期数一数二的战术家。
淮海战役最后时刻不愿当俘虏,而举枪自杀。
黄于1916年毕业于直隶省立工业专门学校中学部。
毕业后赴江西投军。
先在军阀江苏督军李纯手下当传令兵,李失败后,已当营长的黄投靠山东军阀张宗昌,后又随张宗昌部下徐源泉投降蒋介石。
关于蒋介石同黄相识有段故事。
蒋介石听说张宗昌部下投降过来的有个姓黄的团长,对北伐军作战十分凶狠,于是命令黄来见蒋。
蒋原来以为黄百韬是个五大三粗的北方大汉,一见面大吃一惊。
但见黄百韬身材高挑,清瘦,两眼大而有神,目光坚定,说话声音低沉有力,很象年轻时的蒋。
蒋看了十分喜爱,又问了一些军事问题,黄对答如流,令蒋更加满意,从此蒋对黄百韬尽力栽培提拔,黄为感谢蒋的知遇之恩,努力训练军队,每战必效死力。
1935年黄升任国民党政府第四十一师师长。
1936年任鄂湘川黔边区“剿总”总参议,参加对红军作战。
同年冬,入庐山的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受训,和杜聿明同学。
黄学习非常努力,为同期陆大生会考第一名。
1938年抗日战争开始,黄百韬投身抗战,在鹿钟麟的第六战区冀察战区做参谋长,同国共联合下的八路军接触很多,对八路军的战术很有研究。
后来到顾祝同第叁战区做参谋长。
1940年为顾祝同策划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设伏茂林,生俘叶挺的就是他,对人民犯了罪。
后被顾调任中央军的二十五军为军长。
1943年,黄百韬升为陆军中将。
2)进攻苏北解放区解放战争开始后,黄率以缴获日本武器为主的整编25师(二十五军)参战。
整编第25师下辖第40旅、第148旅、第108旅。
第40旅系由国民党税务警察总团一部发展而来,第108旅系由原东北军张学良麾下于学忠部发展而来,第148旅系由原川军范绍增部发展而来。
为方便黄百韬见蒋介石,蒋特发给他编号第17号的总统府特别通行证,可以在任何情况下直接见蒋介石。
粟裕五次策划始成孟良崮战役
粟裕五次策划始成孟良崮战役作者:***来源:《世纪风采》2022年第01期1947年3月,国民党调动24个整编师,共45万大军,对山东解放区发动了“重点进攻”,企图消灭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
面对敌人三面环形包围、步步紧逼的严峻形势,负责华野作戰指挥的粟裕副司令员,为了调动敌人、拆散敌人相互保护、密集平推的队形,达到歼敌及粉碎敌“重点进攻”的图谋,殚精竭虑,深入思考,详密策划,在一个月内连续“五次策划”,始成孟良崮战役。
最终,于当年5月13日至16日,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采用“猛虎掏心”战术,从敌人密集队形中“剜出”“王牌军”七十四师,经3天激战,将其全歼,并击毙敌师长张灵甫,取得孟良崮战役大捷,一举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山东的图谋。
第一次策划:攻泰安假戏真唱1947年4月中旬,华东野战军面临的战略形势是:几十万国民党军正向华野正面进攻,情况十分严重。
敌人的企图非常明显,就是采取集团滚进战术,步步紧逼,压迫华野在新泰、蒙阴一线与其决战,将华野消灭在沂蒙山区。
正面敌情严峻,如何才能打乱敌人的战略部署、调动敌人并加以消灭,粟裕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侧击泰安,“围点打援”。
粟裕攻打泰安的具体作战方案为:以华野第一、第三、第十纵队围攻国民党军左翼、态势孤立的泰安守军杨文琼的整编第七十二师,吸引沈澄年的整编第七十五师、吴绍周的整编第八十五师由大汶口北援而歼灭之。
为了确保此次出师马到成功,华野决定用于此方向作战的华野第十、第一、第三纵队组成西线兵团,由华野陈士榘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唐亮统一指挥。
并确定宋时轮十纵负责攻城,叶飞一纵和何以祥三纵在泰安城南布防准备打援。
负责泰安城防务的是敌整编七十二师,师长杨文琼。
整编七十二师是一支川军部队,日式装备,老兵多,善于守备和山地作战。
4月22日黄昏,陈士榘一声令下,华野十纵攻打泰安城的战斗正式打响。
第一步,先拿敌外围阵地。
十纵二十八师副师长王德贵指挥八十团、八十一团数千干部战士像猛虎下山、似蛟龙出海,首先对准泰安城东、北关外围敌人,发动猛烈攻击。
黄伯韬的“三不解”
黄伯韬的“三不解”作者:梅世雄来源:《领导文萃》2008年第04期“最后一天,他完全绝望了。
”作为当年粟裕身边的技术侦察参谋,84岁的老兵徐充和他的战友们几乎侦听到了国民党第7兵团司令黄伯韬自杀前的所有电台来往。
59年前,开国大将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的几十万人的大军,把国民党中将黄伯韬的12万人的军队,紧紧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圩地区。
12天激战,黄伯韬兵团全军覆灭。
绝望之中,蒋介石眼中的“常胜将军”黄伯韬把腰间的那支冰冷的小手枪对准了自己……至此,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结束。
人民解放军牢牢掌握了战役主动权。
49天之后,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被围对“首战打谁”进行深思熟虑之后,毛泽东给粟裕去电:“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
”78岁的王辅一当年是华东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唐亮的秘书。
“徐州东西两侧的4个兵团中,数黄伯韬第7兵团离徐州最近,而他的东面是滔滔大海,最适合作为首歼目标。
”作为一名跟随了粟裕10余年的作战参谋,86岁的秦叔谨亲历了那场惊心动魄的围歼战的日日夜夜。
就在黄伯韬准备在兵团部驻地新安镇西渡运河、朝徐州方向撤退时,南京国防部却命令他等待由海州西撤的第44军。
当第44军从东海之滨赶到新安镇时,已是两天之后了。
1948年11月9日,黄伯韬渡过运河,但他不等待后卫的两个团过河,就慌忙炸毁铁桥,破坏船只,企图阻止追击中的解放军。
这天晚上,当黄伯韬率领4个军到达碾庄圩地区时,他认为危险已经过去,下令部队整顿一天。
此时,人民解放军各路大军已对黄伯韬兵团形成合围之势。
“我们山东兵团越过不老河南下,迅速攻占了徐州以东的大许家、曹八集等地区,切断了黄伯韬兵团逃向徐州的退路。
”徐法全回忆。
这一步棋极为关键。
“我们抢渡运河,紧追、猛攻黄伯韬兵团。
”83岁的老兵黄浩时任华东野战军4纵队10师30团3营副营长。
“活捉黄伯韬,全歼黄兵团!”王辅一记得,华野还发出了《全歼黄伯韬兵团的政治动员令》,号召全军“克服疲劳,克服困难,不为小敌迷惑,不为河流所阻,坚决实行敌人跑到哪里,我追到哪里,直至将其歼灭为止”的方针。
粟裕简介——精选推荐
粟裕简介粟裕简介粟裕,(1907-1984)湖南省会同县⼈。
⽆产阶级⾰命家、卓越的军事战略家、战术家,擅长指挥⼤兵团作战。
1926年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中国共产党。
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地⾰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农红军第⼗⼆军连长、营长、⽀队长,六⼗四师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军团教导师政治委员,红⼗⼀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红⼗军团参谋长,红军北上抗⽇先遣队参谋长,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
坚持了南⽅三年游击战争,在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争中创造过3⼈俘敌100⼈的记录,因此被朱德称为“青年军事家”。
抗⽇战争时期,粟裕任新四军第⼆⽀队副司令员,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副指挥,新四军第⼀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为新四军抗⽇反顽作战做出重⼤贡献。
韦岗战⽃,粟裕率部杀伤30多个⽇军⼠兵,击毁5辆军车。
随后在1940年,粟裕协助陈毅指挥黄桥战役,以7000⼈的兵⼒全歼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所部11000⼈。
随后在1944年3⽉5⽇凌晨1点⾄7⽇车桥战役的战⽃中,粟裕指挥所部经⼀天两夜的战⽃,共歼⽇军⼤佐以下465⼈(⽣俘24⼈)、伪军483⼈(⽣俘168⼈),新四军牺牲54⼈,138⼈负伤。
此战上报后⽑泽东主席就断⾔,他以后能够指挥四五⼗万⼈的⼤军。
解放战争时期,华中野战军和⼭东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粟裕历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号为502,主要负责军事指挥⼯作。
1946年,粟裕接到命令,率领所部转⼊⼭东外线作战,但他坚持要先在内线作战,并获得批准。
在7⽉13⽇--8⽉31⽇的这段时间⾥,粟裕、谭震林指挥3万⼈的部队在苏中地区与国民党军12万⼈进⾏连续作战,采取“集中优势兵⼒,各个歼灭敌⼈”的战术,七战七捷,歼灭国民党军6个旅和5个警察⼤队共5万3千⼈,即著名的苏中战役。
在此次战役后,⽑泽东主席⼗分⾼兴,将他作战的经验推⼴到全军。
开国名将王建安与黄伯韬的较量
开国名将王建安与黄伯韬的较量作者:韩继云来源:《世纪风采》2022年第05期王建安上将是我军著名战将,湖北红安人,1927年入党和参加红军。
他性格刚硬,有勇有谋,身经百战,战功赫赫。
解放战争初期,王建安任华东野战军八纵司令员,他所率领的八纵是陈毅、粟裕麾下的主力部队。
而黄伯韬则是国民党名将,杂牌军出身,性格沉稳,作风顽强,死打硬拼,是国民党整编第二十五师师长,对蒋介石相当忠诚。
在他的调教下,二十五师成了杂牌军中的“王牌军”,其战斗力毫不逊色于蒋介石五大“王牌军”。
1947年4月中下旬,孟良崮战役前夕,这两位国共名将率部在山东蒙山南麓相遇,激战7天。
结果黄伯韬二十五师始终突破不了王建安指挥的八纵阻击防线,反而被八纵消灭5000人,使黄伯韬吃了大亏,栽了个大跟头。
一、接华野总部指示,王建安率八纵急赴蒙山阻敌,与敌黄伯韬二十五师迎头相撞1947年4月19日下午,王建安率八纵正在山东蒙阴境内待命,突然接到华野总部急电,要求八纵立即赴蒙阴南部的蒙山地区阻击黄伯韬二十五师及敌六十五师对蒙阴的进攻,以保障华野西线兵团攻击泰安、大汶口之敌的作战安全。
王建安察看了一下地图,发现八纵驻地离蒙山近百里之遥,情况紧急,他与政委向明商量了一下,决定抢时间,立即派二十二师孙继先师长率部先行出发,连夜赶路,争取次日凌晨赶到蒙山南麓布防,阻击黄伯韬二十五师及六十五师北进。
蒙山,位于山东蒙阴县南部,东西绵延百余里,群峰嵯峨,重峦叠嶂,浩荡逶迤。
主峰龟蒙顶海拔1156米,是山东境内的第二高峰,与泰山遥遥相望,被誉为“岱宗之亚”。
费蒙(费县至蒙阴)公路就像一条飘带,从蒙山的崇山峻岭中缭绕而过,直达蒙阴。
王建安指示二十二师孙继先师长率二十二师立即出发,务必要先敌一步到达蒙山南麓布防,一定要拦住敌人,决不能让敌人通过蒙山。
军情紧急。
孙继先师长命令六十六团为先头团,率先出发。
团长刘光远接到师部命令后,拉起队伍就走。
在没有月亮的夜里,六十六团的战士们翻山涉河。
淮海战役: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我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地方部队的配合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历时66天,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发起了伟大的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称为“徐蚌会战”)。
战役首歼黄伯韬兵团,继歼黄维兵团,再歼杜聿明集团,解放军以伤亡13.4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共计55.5万余人,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歼敌数量最多的一次战役。
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解放了长江以北华东和中原的大部分地区,使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上海直接暴露在人民军队的铁拳面前,加速了解放全中国的历史进程。
广大人民群众不怕牺牲,义无反顾地投入战争之中,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永不磨灭的伟大贡献。
大决战前夜1948年初秋时节,天高云淡,金风拂面。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这个太行山麓、滹沱河畔的小山村更是赏心悦目。
此时,中共中央正在这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九月会议)。
中国已经进入了大决战的前夜,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领导集体,正酝酿着重大决策。
人民解放战争已经进入了第三年,中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形势发生了更加有利于人民,而不利于国民党统治集团的重大变化。
国民党军队通过不断地“拉壮丁”,总兵力虽然还保持在365万人左右,但大多数是在被歼后重建或遭受过我军狠狠打击的,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
分布在一线的国民党正规军共249个旅(师)170万人,分别被人民解放军钳制在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华东5个战场上,大多数只能守备战略要点和主要交通线,战略机动的兵力已捉襟见肘。
敌人后方的兵力,战斗力很弱,而且被我游击队所钳制,无法机动。
伴随着军事上的失利,国民党政府的政治危机愈加严重,国统区经济更是急剧走向全面崩溃。
与国民党军队相反,人民解放军在战斗中迅速成长壮大,总兵力已发展到280万人(其中野战军达149万人)。
淮海战役的第一功臣
淮海战役的第一功臣---粟裕淮海战役的第一功臣---粟裕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称之为徐蚌会战,是决定现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战。
蒋介石兵败淮海,犹如拿破仑兵败滑铁卢,从此一撅不振,不久延续二十二年的蒋家王朝土崩瓦解。
因此,中外战争史研究者把它称之分蒋介石的滑铁卢”。
可悲的是,蒋介石的统帅部当时和事后都没有搞清楚,在淮海之战中,谁是他们主要的直接对手,谁是造成“蒋介石的滑铁卢”的关键人物。
这个人就是粟裕。
当时,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己经调任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粟裕担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
是他向中共中央军委建议举行淮海战役并适时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
他指挥的部队占解放军参战兵力的70 % ,歼灭国民党军占解放军歼敌总数的80 % ,在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两方面,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从…子养电”到…齐辰电”,粟裕先后提出发展战略进攻、举行南线决战的战略构想及相应的建议淮海战役的战略决策,要从1948 年粟裕的两次斗胆直陈”说起。
1947 年5 月孟良固战役以后,粟裕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探索解放战争的发展规律,逐步形成了改变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构想。
他认为,随着敌我双方力量的消长和战略战术的变化,解放军打歼灭战将向更大规模发展,是一个客观规律。
在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以后,在原有政治优势的基础上,又取得了战略优势地位,但是在数量上和技术上仍然处于劣势。
国民党军队仍然可以依恃其数量、技术上的优势,在局部地区组织战役进攻。
因而中原战场出现反复拉锯的僵持局面。
改变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的关键,是集中更大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
1947 年12 月上旬,他准备把这一战略构想以及相应的建议上报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在作战和建军两方面采取措施以争取数量上和技术上的优势,在中原战场上采取忽集忽分的战法,集中兵力打大仗。
由于他的构想和建议不仅关系战略全局,而且与中共中央一再强调的避免打大仗的意图不同,所以在电报起草好以后,又经过40 余天的慎重考虑,并通过平汉战役的实践证明集中兵力打大仗是可行的,方才于1948 年1 月22 日发出,并使用尹斗胆直陈”的措词。
浅谈粟裕的军事思想
浅谈粟裕的军事思想文/王希先作者简介:王希先,1929年8月出生于山东省海阳县,1945年4月参加革命,1946年8月入伍,194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伍后历任学员、文化干事、宣教干事、技术书记、副政治指导员、参谋、秘书、副科长、科长,岱山守备区、定海守备区参谋长,军事科学院战史部一室副主任,南京军区司令部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等职。
1977年至1982年被借调到粟裕将军身边工作。
1988年7月离休。
1955年授予解放奖章;1988年9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2003年9月于南京去世。
王希先在战争年代,他先后参加了即墨、泰安、盂良崮、开封、济南、淮海、象山等十余次战役战斗。
在和平时期,他扎根海岛1 1年,为海防建设作出了贡献,在军事训练改革和参与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演习方面,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干部和优秀的学术研究人才。
在军事科学院工作期间,从事土地革命战争史的研究工作,尤其在粟裕将军身边工作的五年时间里,参与协助粟裕撰写回忆录,总结“豫东之战”、“鲁南战役”、“宿北战役”等重大战役,研究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的战略战术指导问题,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工作,受到首长的赞赏。
在军区研究室工作期间,他带领全室人员完成了大量军事学术研究工作和军史、战史研究编撰任务,整理填充了军区部队档案史料,创办了军事学术杂志,组织编写了《杰出将领聂凤智》。
《浅谈粟裕的军事思想》一文是应军事科学院约稿,为军委所定33位军事家所写的全面论述各位军事家思想的文章,于1988年完稿,发表于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当代中国军事思想精要》一书。
浅谈粟裕的军事思想(原载《疾风劲草——王希先的人生历程》)栗裕是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
粟裕的军事思想,是他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进行长期实践和刻苦探索的产物。
他的许多独创,他的实践和理论,对无产阶级军事理论体系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丰富和发展,特别是对解放战争指导规律和大兵团指挥艺术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粟裕大将在战争史上完成的五大奇迹
(一)现代战争中的大兵团作战以战养战的奇迹以战养战作为战争中的最高境界,在冷兵器时代,已经不多见,在现在战争武器装备对后勤要求非常之高的条件下,是很难办到的.但粟裕却做到了,苏中、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等一系列战役最具典型意义.华东野军以缴获补充武器以俘虏补充兵员.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并且完全靠缴获成立了一支炮兵纵队.国军在华东从以旅为编制行动,到以一个整编师为规模,华东战场上的国军出现过九个师集结在一起的方阵,最后淮海战役中的华东国军完全是以兵团为规模行动,由此可见粟裕给国军的压力.南麻临朐两个战役为什么对华野来说算作失败?损失到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没有歼敌武器弹药不能从缴获中补给.兵员不能通过俘虏补充.对靠战争补给的华野来说,这种无形的损失更大。
如果放在东北根本不成为问题,四平攻坚战、德惠战役、农安战役林彪受的损失也不少,但背靠苏联的强大武器补充能力.东北的兵源没了还有朝鲜.因此不熟悉历史的人根本看不出来.48年初粟裕发给中央电报中就提到目部队大炮不少但炮弹极为紧缺.陷入了有枪炮无弹药的尴尬境地.粟裕在豫东战役中打开封的目的之一就是开封城内的弹药装备.淮海战役规模前所未有。
实际弹药消耗差不多是辽沈平津两战的总和。
靠豫东济南两次战役的缴获根本无力供给。
于是才有大连到烟台的海上运输线。
所以粟裕在战役结束后就说,战役取得胜利第一功是山东的民工。
第二就是大连的炮弹。
这其实也正是一个天才军事家的受后勤条件制约的无奈感叹吧。
(二)腹背受敌的歼灭战孟良崮战役东北林彪打不动新一军新六军,粟裕却能全歼整编74师。
有些人就得出新一军新六军比74强的观点。
在解放战争开始的时候。
就部队装备来说。
74师和新一军新六军不相上下。
部队战斗力74师和新一军不相上下。
比新六军高出许多。
一支部队打了胜仗战斗力就会提高,打了败仗就会下降,在孟良崮战役时74师和华野交手互有胜败,战力维持在原水平。
新一军在夏季攻势系例的胜利后战斗力最高达到历史的颠峰。
白崇禧在国共决战时期的三大误判
白崇禧在国共决战时期的三大误判楼主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七日开始, 到一九四九年一日十日结束的淮海战役或徐蚌会战是关系到国共两党在中国大陆命运的决战。
共产党投入的部队有粟裕为代司令 , 政委的华东野战军约四十万人 ,刘伯承为司令 ,邓小平为政委 ,陈毅为副司令的华中野战军约二十万人。
国民党投入的部队有由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和副总司令杜聿明所辖的四个兵团 , 三个绥靖区的部队以及由华中前来增援的黄维兵团 , 总共约八十万人。
这样大规模的决战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
大战前,白崇禧曾建议蒋介石将徐州剿总与华中剿总合并, 成立国防部指挥所 , 统一指挥徐州和华中的国军。
当时 , 桂系李宗仁正在违背蒋介石的旨意竞选副总统 , 蒋介石耽心时任国防部长的白氏乘机坐大 , 没有采纳这一建议 , 这年六月改任白崇禧为华中剿匪总司令。
十月 , 共产党的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有向徐州大规模集中和合围的动向, 蒋介石考虑到以徐州剿总的兵力很难对付两合流的共军,必须统一指挥和使用华中和徐州两地的部队才有取胜的可能。
他转而采纳白氏原来的建议,成立国防部指挥所统一指挥使用两地的部队 ,并意属白氏为主任。
然而, 此时人称小诸葛的白祟禧心里已经另有打算了。
该年十月国民党在东北与共产党进行的辽沈战役失利 , 整个东北落入共产党的手中。
而早在四月,桂系李宗仁在副总统的选举中打败了蒋介石支持的孙科当选为副总统。
这使得国内和国际形势对蒋介石都非常不利。
美国驻华特使魏德了迈曾放言:中国的复兴有待于富有感召力的新领袖。
他认为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与共产党在中原战场上大打出手 , 两败俱伤 ,桂系可以由此坐大 , 成为富有感召力的新领袖。
退而求其次,至少可以凭借实力在中国未来的权力分配中占一席之地。
他以徐州剿总一字形把部队摊在陇海线上, 而津浦线以南纵深配备不够 , 部队来不及收缩为理由 , 拒绝了担任蒋介石意属于他的国防部统一指挥所主任一职。
华中剿总有半数以上的部队为桂系或为其所掌握 , 另外选人也指挥不了白氏掌握的华中部队 , 蒋介石不得不放弃了这一计划。
淮海战役是谁指挥的
淮海战役是谁指挥的?在阐述和分析我军对淮海战役领导指挥的决策全过程之前,有必要先做一些说明:为避免主观的结论先行,我既不预设标准也不预设前提,一切结论都产生于对资料分析之后。
另外,讨论这一问题时,我建议大家一定要看原始的历史文献和地图,而不能仅以一般流行的报告文学类的文字为准。
关于淮海战役的决策和指挥,网上一直争论不休,争论焦点就一个,全战役到底是粟裕指挥的还是邓小平指挥的?为阐明全战役的决策全过程,有必要先对这个问题的相关背景做一下介绍和分析。
严格地说,这个问题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因为淮海战役的指挥,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都不是某一个具体人独自承担的,如果从最后决策的角度上来看,最后的决策人是军委主席毛泽东(军委总参谋长周恩来等人也是参与指挥者),参战的两大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的直接指挥者是代司令代政委粟裕、副政委谭震林、参谋长陈士榘、副参谋长张震等人;中原野战军的直接指挥者是司令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副司令陈毅等人;战役期间依军委指令,成立了刘陈邓粟谭五人组成的淮海战役总前委。
在整个战役的指挥决策各个环节上,形成了军委(毛泽东)、总前委(刘陈邓粟谭)、华野(粟谭陈张)、中野(刘陈邓邓张李)四个部分,现在所争论的是谁指挥的问题,真实内涵是上述四个环节的层级关系,和四个环节中的主要人物,对全战役所起的作用都有哪些。
弄清楚了这个层级关系和人物的各自作用,对于到底哪些人才是全战役的指挥者就能明了了。
让我们先从淮海战役最初的动议入手。
1948年9月24日,当济南战役即将结束的时候,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致电中央军委并告华东局、中原局,建议在济南战役结束后,随即进行淮海战役。
这是有关淮海战役的第一份文献。
众所周知,此时粟裕所提的淮海战役计划,还是还来所说的“小淮海”,与实际进行的“大淮海”有很大不同,“淮海战役”这个名称,也是由这个“小淮海”而来的(两淮与海州),实际进行的淮海战役,其实并不在这个淮海地区。
林彪和粟裕谁才是中共第一员虎将
林彪和粟裕谁才是中共第一员虎将?(图)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过去很多人在对林彪和粟裕进行军事能力比较时,往往倾向于支持林彪为开国第一员虎将。
而林彪的军事光芒在其战绩卓硕之下光芒四射,使许多人淡忘了另一位天才虎将---粟裕。
其实,笔者认为比较林粟两员虎将,应当有比较具体评价标准,方可小心地探讨和求证。
其一,论军事贡献,林彪位在粟裕之上。
先说粟裕将军。
粟裕是20世纪中国军事舞台上的一位值得研究的杰出将领,他是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
他的一生,打了很多的胜仗,参加战役、战斗的次数很多,但他指挥的战役,有文字记载的就有:黄桥战役、车桥战役、天目山战役、苏中战役(即七战七捷)、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等。
蒋介石对他颇伤脑筋,可是拿他又没有办法。
早在第一次反围剿时期,他就因为消灭国民党主力十八师,并活捉了师长张辉瓒而在红军中而声名大振!后来中国著名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发生了。
其中粟裕是淮海战役的发起者,是他经过几个月的考虑,建议发动淮海战役的。
从整个淮海战役全过程看,包括毛泽东都认为,唱主角的还是粟裕;从战役的构想、发起、怎么打援、怎么包围、怎么分割、怎么追、怎么堵、怎么阻、怎么同刘峙集团在徐州附近进行决战,这一切都在粟裕的掌控之中;从粟裕所分担的任务看,他的任务最重,他指挥的第三野战军,歼灭的敌人最多,55万国民党的军队。
他消灭了44万第四,粟裕还关注了整个淮海战役的全局,他除了负责歼灭黄伯韬兵团和杜聿明集团外,还派了五个纵队参加了围歼黄维兵团的第二阶段。
为了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的胜利,他曾经七天七夜没有睡觉。
躺在行军床上,饭也顾不上吃,拿起电话机指挥战斗。
直到黄维兵团全部解决了,粟裕才松了一口气。
看来军事贡献的确很大!再让我们回头说说林彪:林彪早在黄埔军校参加北伐就已经以勇敢善战出名.井冈山斗争时期林彪从连长到团长更是屡立战功;长征时期林彪已是红一军团的军团长,一路抢关夺寨勇为先锋。
揭秘:粟裕的几次败仗
揭秘:粟裕的几次败仗粟裕素以能征善战、愈战愈奇著称于世。
毛泽东曾说,数粟裕最会打仗。
苏中民谣“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其实粟裕指挥的第三野战军是五大野战军中战绩最大,损失也是最大的一支部队。
在这里仅把所知道一些战役粗略统计了一下,总结了粟裕指挥三野的八大败仗,供大家探讨,有些战例的资料缺乏,仅作参考,欢迎给予补充。
一、泗县战役1946年7月华野山东部队将国民党第7军的172师包围在泗县城里打了两天,华野损失惨重。
此时国民党第7军的171师也突破阻击逼近泗县,对粟裕部队形成内外夹攻之势,华野不得不撤围。
其中华野核心主力之一的鲁南第8师遭受重大损失,伤亡过半。
从此国民党第7军中便流传着“钢军硬,共军不敢碰一碰”的顺口溜。
如果按“8师伤亡过半”的标准,那么泗县战役,仅8师就伤亡5000人左右。
再加上参战的2纵、9纵,此役,解放军伤亡应在7000人左右,国民党军仅损失3000人。
二、淮阴之战1946年9月,张灵甫率国民党整编74师主攻苏皖解放区首府淮阴,整编74师一路突破华野在运河与洪泽湖之间设置三道防线,到达淮阴城下,谭震林下令扒开运河大堤,放水也无法迟滞74师的迅猛攻击。
18日张灵甫亲临一线督战,发起夜战,从解放军各纵队的结合部成功突破,用假口令诈开南门,对华野进行内外夹击,解放军反击未能奏效,全线崩溃,被迫于19日撤出淮阴。
74师继续追击,又于22日攻占淮安,至此,国民党军控制两淮,张灵甫获三等云麾勋章。
解放军在华东只剩下了山东解放区,华中主要工商区两淮的丢失对于华野兵力补充、后勤补给和部队回旋都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三、第二次涟水保卫战1946年12月,张灵甫统一指挥国民党军整编74师和整编第28师第192旅以及新7军一部共5个旅二攻涟水,张灵甫吸取以往教训,以一部从西面攻击涟水,解放军措手不及,华野三大主力之一的第6师奉命回师增援,在涟水城外被74师重创,6师伤亡达5000人以上,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探秘时刻 解放战争经典战役——碾庄之战
碾庄之战解说:这是解放战争史上,决战中的决战,数十万大军,在此决战12天,黄百韬兵团为何在辗庄全军覆灭,探秘时刻,解放战争经典战役之碾庄之战,正在播出。
张溢: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探秘时刻》,1948年秋,辽沈战役接近尾声,即将开始的淮海战役,被誉为解放战争史上决战中的决战,今天我们将为您讲述,这场战役中的碾庄之战。
解说:我们先来看一下,当时淮海地区的局势,华东野战军,主力位于山东地区,共有16个纵队,兵力36万人,由粟裕指挥,在豫南、鄂北地区,是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共有7个纵队15万人,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挥。
徐焰:华东野战军,当时的攻击目标,是直指徐州及其以东地区,中原野战军这个时候,向小徐州西侧前进,(华野和中野)就形成两把铁钳逼近徐州。
解说:徐州,地处江淮平原的交通要冲,是屏障南京上海的门户。
傅继俊:它地理位置重要,北边靠着山东,南边到淮河,西面到关中,东面到海边,占据了徐州就可以影响,这么一大片的待战事。
张溢:蒋介石深知,徐州一旦丢掉,不仅江淮平原不保,更是严重威胁到南京的安全,那么,面对解放军的两面夹击,蒋介石又该如何布局呢!解说:为确保徐州安全,蒋介石在此设立了,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并任命刘峙为总司令,同时,蒋介石,又将杜聿明派往徐州。
傅继俊:杜聿明是蒋介石的爱将,派到这来辅助刘峙,帮助他指挥,实际上杜聿明在指挥。
解说:在杜聿明的建议下,蒋介石进一步调整徐州防御,当时,徐州国民党军,沿陇海线和津浦线,两条铁路分布,自西向东,分别为孙元良兵团,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和黄百韬兵团,共有二十五个军,六十万兵力。
徐焰:蒋介石当时想把,徐州以东的黄百韬兵团,撤到徐州来,把徐州以西的孙元良兵团,也撤到徐州来,会合徐州原来的两个兵团,就是李弥兵团跟邱清泉兵团,这样四个兵团结合在一起,实在守不住徐州,他可以退到淮河,它兵力是密集的。
马骏:他(蒋介石)确定了,这么一个战略指导方针,企图组织我军南下,我军要如果强行南下,把我军歼灭在徐州以南。
淮海战役胜利原因
平津战场上,针对敌人一字长蛇阵的兵力部署, 为了实现切断敌人退路 不让敌人逃走以就地歼灭的 战略意图,毛泽东确立了“先打两头”的作战方 针,把 张家口、新保安及塘沽、芦台等地区作为首攻的重点 目标。早在1948 年的11月20日,毛泽东就指示人 民解放军应该“同时隔断天津、北平间和唐 山、塘沽 间之联系,使北平、唐山两处之敌均不能到达津、 沽”[1]P198)“执 行包围张家口,阻止傅部西退的任 务”。[1](P199)12月10日,毛泽东又指出: “现在张家 口、新保安两敌确已被围,大体上很难突围逃 走”[2](P1255)“我 们的真正目的不是首先包围北平, 而是首先包围天津、塘沽、芦台、唐山诸 点”,[2](P1256) 并强调“只要塘沽(最重要)、新保安两点攻克,就全 局皆活 了。”[2](P1257)人民解放军按照指示完成了对 敌人的分割包围或阻隔任务之 后,即于20日首先攻 克了新保安和张家口两地。1949年1月15日又攻 克了天 津。最后,陷于孤立绝境的北平之敌被迫接 受了和平改编的建议。东北大军 人关后的作战计划》,再次强调了包围张家口和切断平、津联系的战略意图。
说:渡江战役的胜利最终敲响了国民党和蒋介石的丧钟
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 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解放南京 当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防线时,南京国民党政府慌忙南逃。 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国民党22 年的反动统治至此覆灭。 这是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解放南京。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 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 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地区歼灭 黄百韬兵团10万人。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11月23日到12 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 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华东野战军 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 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12月15 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 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 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 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淮海战役的具体领导人: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淮海战役的意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严重动摇了国民党上下 的独裁梦想。同时,我军的力量大增,士气高涨,大大增强了解放全中国 的信心。此次战役的胜利结束,标识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为 渡江战役的胜利展开打好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