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冕之帅——粟裕
粟裕(1907-1984),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于湖南会同。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后进入井冈山,参加历次反“会剿”和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
长征时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
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第六师师长。
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主要指挥高邮战役、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将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84年2月5日逝世。
一.愈出愈奇,愈打愈妙——确立总指挥
解放战争时期,陈毅元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而粟裕则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但是,粟裕却拥有战役指挥权,同一时期,四大野战军拥有战役指挥权的分别是:西北野战军彭德怀、中原野战军刘伯承、东北野战军林彪。
那么为何粟裕身为副司令员却有着战役指挥权呢?
在华东野战军成立之前,陈毅任山东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则是华中野战军司令员,两人分属两个战区,但是华中野战军战略行动上归陈毅指挥。
1946年,蒋介石调重兵进攻解放区,毛泽东提出南线出击的计划,规定由晋冀鲁豫、山东、华中3支野战军进行作战。
很显然,此时陈毅根据命令,要求粟裕西移,向外线出击。
也就是这时,粟裕展现了他的战略思想,经过认真思考,认为应先在苏中内线歼敌,并向中央及陈毅发电报建议。
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经过仔细思考,决定支持粟裕在苏中作战,摸清敌人虚实。
于是问题来了,陈毅并不同意这样的做法,于是两军产生了分歧。
陈毅要西移,粟裕要东调。
那么谁的作战方针是正确的呢?粟裕通过苏中战役七战七捷证明了自己的正确。
与此同时,由于中央命令虽暂时妥协却并未放弃外线作战计划的山东野战军在淮北的战果却并不理想。
尤其是泗县战役由于指挥失误而失利。
两相对比之下,陈毅终于同意了粟裕内线作战的方针。
促成两个野战军合二为一的契机是由于山东野战军作战失利而导致两淮失守,两支野战军在淮海地区会师,粟裕致电中央与陈毅,提议“集中华中、山东两个野战军攻下宿迁,的手后向西扩张战果。
”陈毅对此并无异议,并提议合并指挥部。
毛泽东任命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此时,战役指挥权显然归陈毅。
但是两人在作战方向上却发生了分歧。
陈毅认为山东才是关键,而淮海无关大局;粟裕认为淮海地区作战有着决定意义。
毛泽东经过思考,支持了粟裕的观点,并对陈毅进行劝说和批评,并指出让粟裕担负战役指挥。
粟裕并没有令人失望,带领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成立后的第一个大捷——宿北大捷,成为了华东战局第一个转折的标致,证明了陈粟之间争论的对与错。
粟裕以副司令员的身份取得了战役指挥权。
在之后的作战中,陈毅也承认“华东军事指挥主要靠他”,并称赞“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常胜记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
二.抗美援朝——因病未成行
1950年6月,粟裕由于被授予攻台作战的指挥重任,率领三野全部及其他野战军四个军共16个军近65万人,已经花了一年的时间精心准备攻打台湾以及解放沿海岛屿。
但是6
月25日,朝鲜战争突然爆发,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将主要战略方向由东南转向东北,指示“推迟解放台湾的时间”,决定将粟裕调换东北,并与7月6日发电报让粟裕来北京接受任务。
但是,粟裕此时的身体状况并不好,他曾先后六次负伤,此时饱受高血压、肠胃病、美尼尔氏综合症的折磨。
于是他向毛泽东说明身体情况并提议考虑他人。
然而由于其出色的大兵团作战能力以及面对美械蒋系精锐部队的战绩,使得毛泽东并未同意,只是将时间推迟到8月上旬。
在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同时,为他挑了两个搭档及副司令员萧劲光、副政委萧华。
但是任务定了,粟裕却由于病情加重而去了青岛休养。
正职不到,两个副职也不急,于是东北边防军暂归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高岗指挥。
但是高岗并不懂军事,能力不足,因此致电中央希望部队统帅尽早上任。
形势紧急,而粟裕却重病未愈,毛泽东不得不考虑他人,即林彪,然而林彪也因病修养。
最后确认了彭德怀任总指挥。
如果粟裕任总指挥,抗美援朝战争或许又是另一番现象。
粟裕在评衔时绝对是元帅。
然而病痛使得粟裕不得不暂时离开了一线岗位,进行修养。
三.两让司令——授衔让帅震将军
1945年10月,中央曾任命粟裕为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为副司令员,粟裕再三恳请中央,自己担任副职,协助张鼎丞同志工作。
中央接受了他的请求,又重新作了任命。
1948年5月,陈毅同志调中原工作时,中央曾决定华东野战军由粟裕领导,粟裕坚持认为陈毅是华野众望所归的统帅,“华野离不开陈军长”。
经他一再恳请,中央决定陈毅仍任华野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不在位期间,其职务由粟裕代理。
这也造成了粟裕虽然做的是司令的事,却只有副职的地位。
在55年授衔时,根据“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以及“领导和指挥或参加了我军重要的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元帅评衔依据,粟裕很明显符合第二条,并且粟裕无论德才还是战功都可以称得上是元帅的不二人选,毛泽东也有意将粟裕封为元帅,但是粟裕推辞了,但毛泽东认为粟裕“大将”还是要当的,而且须为十大大将之首。
粟裕对他的军衔问题看得很淡泊,并称:“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粟裕两让司令一让元帅,不知让多少人羞煞。
军衔公布前,许世友得知自己为上将,向周恩来直言要求授大将,周恩来一句“粟裕也只是大将”便令其哑口无言。
只因许世友是粟裕的老部下。
四.蒙冤受屈——三十六年是与非
1958年,粟裕因“反对反教条主义”一事在军委扩大会议中受到错误的批判。
而在此之前,粟裕由于为人直率,实事求是的性格,得罪了不少人,这也是其遭受错误批判的原因之一。
首先是陈毅,由于饶漱石造成的“黄花塘事件”陈毅对粟裕有看法,此后两人在一系列战略见解上的分歧虽经实践证明了粟裕的正确,但是否影响两人关系,不得而知。
其次是聂荣臻,聂荣臻代理总参谋长期间,粟裕任第二副总长。
期间聂担心毛泽东事务繁忙,对向毛泽东汇报的文件有所控制,本来每半月向毛泽东汇报一次的粟裕不得不减少报告。
但是毛泽东对此十分生气,并令聂荣臻做检讨,粟裕认为自己也有责任,也做了检讨。
结果毛泽东肯定了粟裕的工作并批评了聂荣臻,遭致聂荣臻的误会。
最后粟裕和彭德怀也由于各种原因关系并不融洽。
杨尚昆在谈到1958的年的问题时,曾说“元帅们当时对粟裕有些意见。
”
军委扩大会议上的批斗只是开始,其后,粟裕不断在各项会议上被要求作检讨,他的各项作战功绩也被抹黑或贬低。
最后粟裕离开了总参,调到了军事科学院。
处境十分困难。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开始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进行平反。
粟裕进行了申诉,但却未得到明确答复。
直到粟裕1984年因病去世,其仍然没有得到明确的平反消息。
1994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追忆粟裕同志》才正式为其平反。
“半世生涯戎马间,一生系得几危安。
沙场百战谈笑过,际遇数番历辛艰。
松苍敢向云争立,草劲何惧疾风寒。
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
”粟裕的这首诗,体现了他戎马一生,坚决果敢指挥风格,坦荡自如的胸怀。
无冕之帅当之无愧。
参考文献:
1.《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张雄文,人民出版社
2.《共和国将军粟裕》,任洪森、张大庆,浙江大学出版社
3.部分信息来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