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初步认识课后评价
《认识乘法》评课稿十五篇
《认识乘法》评课稿十五篇《认识乘法》评课稿1这节课《乘法的初步认识》要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必须先突破“几个几”,因此我们备课组探讨出这样的探秘单:用画图方法表示4个3,再列式表示,还能怎样列式表示?学生在填写探秘单时经历了一个建构乘法模型的过程:先通过画图形成图形表征——列算式同数连加算式表征——乘法含义的表述。
课堂当中谢老师利用探秘单精心设计以下几个环节达到课堂的有效性:1.这幅图能表示4个3吗?简简单单地一个问题引出一组3个,有4组,也就是有4个3,让优等生带动中下学生获取4个3。
2.两次对比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更深刻地理解乘法的含义。
第一次对比4个3,3+3+3+3=12,4×3=12,问:乘法算式中的4和3表示什么意思?理解3是相同加数,4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第二次对比3个4,4+4+4=12,3×4=12,问:为什么乘法算式中只有一个4,而加法中有这么多4,理解3就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通过这两次对比提炼出乘法含义的本质。
3.安排了形式多样的练习,从具体到抽象,通过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相互转化,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我有两个困惑:1.竖着看表示3个4,横着看表示4个3,而他们都可以用列算式4×3=12,这两个算式中4和3一样吗?有必要对比吗?度把握到哪里?2.这节是乘法的第一节课,是否还要增多一些基础题,如看图列出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以及乘法算式……《认识乘法》评课稿2《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要落实到让学生理解这样几个问题上:1.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
2.什么样的加法才能用乘法表示。
3.怎样用乘法表示。
纵观这节课,我认为李老师在课堂上有以下三个方面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一. 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为切入口进行有效的教学在课堂中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老师在出示了5个3用加法计算后,怎么办?然后教师适时介入乘法计算。
认识乘法评课稿 15篇
认识乘法评课稿 1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评课稿,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怎样写评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认识乘法评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乘法评课稿 1《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要落实到让学生理解这样几个问题上:1、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
2、什么样的加法才可以用乘法表示。
3、怎样用乘法表示。
纵观这节课,我认为杨老师在课堂上有以下三个方面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一、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为切入口进行有效的教学在课堂中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老师在出示了10个6用加法计算后,怎么办?然后教师适时介入乘法计算。
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
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提炼数学模型,并能运用这个数学模型去解决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师生互动中提炼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运算可以用乘法表示”。
在课的最后教师让学生看图,列乘法算式,然后出示乘法算式5×4。
平时在课堂上教师进行的练习,往往比较关注学生会不会列乘法算式,而杨老师把练习反过来,让学生逆向思考,这样的练习比重复机械地列乘法算式更能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三、教师在教学中也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评价往往都是一闪而过,但林老师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
林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进行提升,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在学习了10个6的乘法算式后,教师提出:黑板上哪些算式和它很像。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合集15篇)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合集1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评课稿,评课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反馈、评价与调控,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那么评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1本学期第七周,我们学校安排了数学组二年级同课异构活动。
作为听课者,我认为这五位老师讲的各有特色,也给我留下了很多值得学习和反思的地方。
首先,我说一下刘**老师的课,他从实际生活出发,提问同学们都到那些地方去玩过?用最简单,最贴近生活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并借助多媒体呈现的情景,让孩子们置身于熟悉的“游乐园”情景中,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的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知识搭建一个有力的“支架”。
耿**老师采用“抱团游戏”导入新课,让孩子们充分的动起来,整堂课课堂气氛很活跃。
金芳妮老师采用复习旧知的形式导入新课。
刘春妮老师从生活场景出发,让同学们观察教室里面的窗户,并指出教室的后墙上有三个窗户,每个窗户上安装了6片玻璃,问一共有多少片玻璃?既锻炼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也锻炼了孩子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中也存在很多数学问题。
总之,我认为每位老师讲的都有特色,很成功。
因为每位老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都落实了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以及为什么要用乘法;第二,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可以用乘法表示?第三,怎样用乘法表示以及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第四,个别老师还对乘号的来历做了简单的介绍。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请大家多指正!《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2各位老师,同行们:首先要谢谢钟老师和杨老师。
这次我第三次听陈老师《乘法的初步认识》,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与收获。
这节课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也是一节概念课。
乘法的意义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知识,在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也是后续学习的知识基础,甚至在初中、高中要学的很多知识都与乘法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及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概念,知道乘法是重复加法的运算。
2. 学生能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正确进行乘法运算。
二、教学内容:1. 乘法的概念:乘法是重复加法的运算。
2. 乘法口诀的记忆方法。
3. 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概念,能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乘法口诀的记忆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乘法的概念。
2. 采用口诀教学法,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口诀。
3. 采用问题解决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乘法运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3个2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乘法的意义。
2. 讲解:讲解乘法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用小木棒表示3个2,理解乘法的意义。
3. 学习乘法口诀:通过口诀教学法,让学生记忆乘法口诀。
4. 练习:让学生进行乘法运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如果有5个3,是多少?”让学生运用乘法运算。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乘法的概念和口诀的记忆。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乘法运算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记忆乘法口诀时存在困难,在课堂上我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反复讲解和练习,帮助他们记忆乘法口诀。
我也注意到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对于乘法运算的运用还不够熟练,在课后我布置了相关的练习题,希望学生能够通过练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乘法运算。
在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他们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乘法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和实际操作检验。
2. 评价学生对乘法口诀的记忆和运用能力,通过口诀默写和解决问题来评估。
3. 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乘法运算的准确性和熟练度。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乘法与其他运算(如除法、加法、减法)的关系。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篇一今天的两节课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学习、反思的地方。
以下我就陈**老师执教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发表自己几点浅薄的看法。
如果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首先我认为这节课陈老师很成功的落实了这样几个问题上:1、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
2、什么样的加法才可以用乘法表示。
3、怎样用乘法表示以及乘法的写法和读法。
其次,陈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让学生在童趣中学数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陈老师根据低年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利用数学小精灵并借助多媒体呈现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游乐园”情景中。
同时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创设有价值、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为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知识搭建一个有力的“支架”。
二、让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为了让学生主动建构,理解乘法的意义,陈老师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在课的伊始,教师创设游乐园里“飞机图”的情境,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从生活情境和加法算式两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每份数量相同于加法算式中加数相同的特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加法算式的书写,为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感性经验。
教师提出“观察这个加法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又一次针对本质特点进行提问,充分释放了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华,通过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三、让学生在需要中学数学从过山车的7个2相加,到8个2,9个2,10个2,再到,如果我们全班都去坐过山车,就有20个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标准地列出了,2+2+2+2+……通过写连加算式让学生体验到用加法表示多个数相加的繁琐,促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对相同加数的连加产生强烈的改革需要,有一种想创造简便写法的欲望,再一次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经历了知识发展的过程。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精选4篇)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精选4篇)《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1老师这一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我探究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使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和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
从俞老师整堂课的结构布局上来看,我认为是比较完整的。
上课一开始,俞老师让学生们动手,用小棒摆一摆,摆成几堆,并用加法算式表示出一共用了几根小棒,这一环节让学生自主摆放若干小棒,捕捉生活中常见的摆设问题,体味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求知的情境中,这说明只有数学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紧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这里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相同加数相加的实际问题很普遍。
同时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
在引出乘法的时候,教师用一双手有10个指头,同桌共有多少个手指?就要把2个10相加,接着如果一小组同学一共有多少个手指,就要把5个10相加,最后引出“如果要把全班小朋友的手指都加起来,要加多少个10,所写的连加算式会怎样呢?”这个问题。
使学生体验到这样的'算式真长啊,写起来非常麻烦。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愿望,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
但在这个环节当中,教师有些心急,没有当学生体会到加法算式的麻烦就已经迫不急待地介绍乘法,我认为这时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交流,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
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课堂教学最后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观察教室,举出能用乘法算式计算的例子,这一环节本应该是本堂课的升华及亮点,但由于教师没有引导好,导至学生不能很好地发现教室里存在着的数学信息。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在听课中学习在评课中成长《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三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今天赏析了张靓老师执教的二年级数学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不论是课的设计,还是教师引导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还练习的方式,都给我了较好的启示。
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用心引导,促进学生参与求知的有效性。
纵观这节课,我认为符老师在课堂上有以下四个方面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一、读懂教材、合理的使用教材张老师上课语言生动精练,课堂组织很好,教学上紧密围绕着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张老师创设了游乐园这个学生长见并喜欢的的情景,并把游乐园这一情景贯穿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给学生探究问题形成新知识创造了轻松愉快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的积极性。
在后面课堂的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学生的表现很积极很踊跃。
二、整堂课师生关系非常和谐、民主、平等。
《课标》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张老师面带微笑,眼神充满着期待鼓舞,语言亲切富有感化力。
如:一开课就学生最喜欢的问题进行谈话:“游乐园里都有哪些活动项目?你最喜欢哪一种?你发现数学信息了吗?”这些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所以大家都乐意和老师交流,课堂气氛轻松快乐,一开课老师就很顺利的打开学生的心扉。
亲和还表现在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孩子平等交谈。
学生拥有话语权、能够在探索乘法的意义的时候表达自己的问题和自己的想法,课中学生都认真倾听教师的引导,同伴的意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有着非常顺畅的表达。
所以,课堂中师生关系非常的融洽,课堂气氛也十分和谐。
三、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符老师在教学乘法算式的列法,充分体现了由扶到放的教育思想。
在这一教学中符老师分三个层次来完成,第一层次是师教学乘法算式的写法,第二层次学生同桌同学互相讨论,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第三层次,学生自己看加法算式,独立写乘法算式;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篇一」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范文听了张老师执教的《乘法的初步认识》收获很大。
课的设计,总体上注重老师创设情景,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结论的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情境中教学,教学方法生动有趣,学生参与面大,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教学紧扣目标,教学效率高。
其中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张老师创设了游乐园这个学生长见并喜欢的的情景,并把游乐园这一情景贯穿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给学生探究问题形成新知识创造了轻松愉快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的积极性。
在后面课堂的'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学生的表现很积极很踊跃。
老师让学生在整个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用小棒摆图形,体验摆一个图形用的小棒同样多,让学生初步体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充分认识动手,动脑,亲身经历操作、交流等过程,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深刻,掌握牢固,应用灵活。
同时,学生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注重想象力的培养。
如“×”像什么。
让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乘法是这样的加法的来的,所以数学家一歪把加号变成了乘号。
不但让学生记住了乘号这个符号,同时体现了加法与乘法的关系。
一点个人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添加一个辨析练习,让学生明确什么样的加法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
如,把下列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不能改写的说下为什么。
“2+2+2+2”“1+2+3+4”“6+6+6+6+6+6”。
以上仅是我个人一点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还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篇二」这节课《乘法的初步认识》要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必须先突破“几个几”,因此我们备课组探讨出这样的探秘单:用画图方法表示4个3,再列式表示,还能怎样列式表示?学生在填写探秘单时经历了一个建构乘法模型的`过程:先通过画图形成图形表征——列算式同数连加算式表征——乘法含义的表述。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与评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与评析乘法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运算,它是在加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乘法运算的基本概念是将两个或多个数相乘得到一个结果。
在初步认识乘法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乘法的意义和性质,并培养学生的操作乘法的能力。
以下是对“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的评析。
教学内容应该突出乘法的意义和应用。
乘法的意义是将多个相同的数相加,这样可以简化计算过程。
4 × 5 = 4 + 4 + 4 + 4 + 4,通过乘法可以将此计算过程简化为加法的计算过程。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如计算购买多个相同商品的总价,或者计算多个相同长度的线段的总长度等,来说明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需要重点介绍乘法的性质。
乘法具有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三个基本性质。
交换律是指两个数相乘的结果与顺序无关,即a × b = b × a。
结合律是指多个数相乘的结果与加括号的顺序无关,即(a × b) × c = a × (b × c)。
分配律是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性质,即a × (b + c) = a × b + a × c。
这些性质对于学生理解和运用乘法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重点强调,并通过具体的计算例子进行说明。
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乘法的能力。
乘法的计算方法有多种,如竖式计算法、分配律计算法、整数点计算法等。
在教学中,可以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进行讲解,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可以引入一些乘法口诀,如乘法口诀表,来帮助学生记忆乘法的结果,提高计算速度。
教学评估应该全面考察学生对乘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评估可以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运算能力的应用情况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
可以通过小测验、作业、课堂练习等形式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可以反馈给学生,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同时也能够为教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效果评价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
成功之处:
一、这节课很成功地落实了这几个知识点:
1.加法可以用乘法来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
2.什么样的加法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3.怎样用乘法来表示。
4.乘法的读法与写法。
二、教学设计流畅
1.教师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景图中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取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并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加法来表示答案,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2.根据所列式子的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让学生发现这些算式的特点“加数相同”,进而使学生走进加法与乘法的联系,渗透乘法的意义,指导学生了解乘法的特点。
3.通过4+4+4,2+2+2+2+2+2+2…的列式,让学生知道如何把相同加数的加法转变为乘法算式,进而推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所讲的方法,尝试学会把加法转化为乘法。
并根据计算的过程,让学生感知加法计算的繁琐,与乘法的简介形成鲜明地对比。
使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4.强化巩固训练。
运用对比,突破重点、易混点。
通过算式4+4+3,7+7+7+7+5…使学生认识到加法转化为乘法的基础是“加数相同”,避免了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模糊。
几点不足:
一、教师对学生关注还不够。
二、在对比“加数相同”与“加数不相同”时,教师营造的对比氛围还不够,学生印象还不够深刻。
资料《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精华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那么优秀的评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精华,欢迎大家分享。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精华1一、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
本节课一开始X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
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二、合理设计练习导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
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
基本练习让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
形式上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三、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前提出的那几个学习目标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习方法的`总结。
这样由新课开始想学什么到结束时回忆总结学会什么,这种做法,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
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本节课X老师利用教科书提供的教学资源:从课的引入到课后活动,都用教科书中的主题图、秋千图等,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相同加数求和的数学问题,从而感受产生乘法运算的必要性,理解乘法运算与按群数数的关系。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共11篇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共11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评课稿,评课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反馈、评价与调控,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评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1施老师的课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那儿童般的语言和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环节设计。
本节课的亮点有: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学习。
在导入阶段,教师出示游乐场情景图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
为下面的教学提供一个平台。
2、在新知的教学中能突出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乘法的来历,在教学时,施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
当学生列出了几个加法算式后,教师出示了4+4+4+4…+4=?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怎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然后引出了可以用乘法计算。
这样,乘法的来历就很明了了。
3、在练习中突破难点。
施老师设计的练习都很典型,涉及了很多方面。
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尤其是后面的.第4题,每竖行合作写算式时,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活跃的去做题。
而老师在学生的反馈中也引导学生注意先想想是几个几,然后再列式,第六小题的判断题中,涉及到了有加数不同的时候,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了不同的加数是不能用乘法计算的,只是时间关系,要是再让学生说一说就更好了。
建议:1、在乘法的引入环节上。
施老师引导大家列出了很多几个相同数相加的算式,然后又出示了几个算式去观察是几个几,最后由4+4+4+4…+4=?引出了可以写成一个比较短的算式,从而介绍乘法。
我觉得可以列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后,直接就介绍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再说说这是几个几,可以写成几乘几,这样会节省出后面练习的时间。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5篇)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5篇)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5篇)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本学期第七周,我们学校安排了数学组二年级同课异构活动。
作为听课者,我认为这五位老师讲的各有特色,也给我留下了很多值得学习和反思的地方。
首先,我说一下刘__老师的课,他从实际生活出发,提问同学们都到那些地方去玩过?用最简单,最贴近生活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并借助多媒体呈现的情景,让孩子们置身于熟悉的“游乐园”情景中,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的`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知识搭建一个有力的“支架”。
耿__老师采用“抱团游戏”导入新课,让孩子们充分的动起来,整堂课课堂气氛很活跃。
金芳妮老师采用复习旧知的形式导入新课。
刘春妮老师从生活场景出发,让同学们观察教室里面的窗户,并指出教室的后墙上有三个窗户,每个窗户上安装了6片玻璃,问一共有多少片玻璃?既锻炼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也锻炼了孩子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中也存在很多数学问题。
总之,我认为每位老师讲的都有特色,很成功。
因为每位老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都落实了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以及为什么要用乘法;第二,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可以用乘法表示?第三,怎样用乘法表示以及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第四,个别老师还对乘号的来历做了简单的介绍。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请大家多指正!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2王老师的课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那儿童般的语言和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环节设计。
本节课的亮点有: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学习。
在导入阶段,教师出示游乐场情景图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
为下面的教学提供一个平台。
2、在新知的教学中能突出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乘法的来历,在教学时,刘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及反思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及反思评课稿一、课程概述本课程名为《乘法初步认识》,是为小学三年级学生设计的数学课程。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初步认识乘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并掌握乘法的基本操作技巧。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1.让学生了解乘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2.培养学生对乘法的认识和理解;3.培养学生熟练进行简单的乘法运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重点:乘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难点:学生在运用乘法进行计算时的混淆和错误。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乘法的定义和运算规则;2.乘法表的学习和记忆;3.乘法计算的基本技巧。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解、示范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和理解效果。
五、教学过程与设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如下:步骤一:导入通过出示一道简单的乘法题目,引发学生对乘法的兴趣和思考。
例如:3 × 5 = ?步骤二:引入概念通过示意图和实际物件的例子,让学生了解乘法的概念。
例如:将3个篮子里分别有5只小鸟,让学生计算共有多少只小鸟。
步骤三:讲解运算规则通过讲解示意图和实际物件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乘法的运算规则。
例如:解释乘法的意义是将一个数加上自身多次,并进行相应的计算。
步骤四:乘法表的学习通过展示乘法表,让学生记忆并掌握乘法表中的基本乘法运算结果。
步骤五:乘法计算的技巧通过示范和练习,教授学生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的技巧,例如:竖式乘法的运算方法。
步骤六:巩固练习提供一些简单的乘法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采用以下评价方法:1.直观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对乘法概念和运算规则的理解程度。
2.练习评价:布置乘法练习题,评价学生对乘法计算技巧的掌握程度。
3.作业评价:布置乘法作业题,评价学生对乘法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反思在本次课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通过引导和讲解,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乘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数学评课稿:《乘法初步认识》
数学评课稿:《乘法初步认识》精华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评课稿,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那么评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评课稿:《乘法初步认识》精华,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评课稿:《乘法初步认识》精华1本学期第七周,我们学校安排了数学组二年级同课异构活动。
作为听课者,我认为这五位老师讲的各有特色,也给我留下了很多值得学习和反思的地方。
首先,我说一下刘XX老师的课,他从实际生活出发,提问同学们都到那些地方去玩过?用最简单,最贴近生活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并借助多媒体呈现的情景,让孩子们置身于熟悉的“游乐园”情景中,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的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知识搭建一个有力的“支架”。
耿老师采用“抱团游戏”导入新课,让孩子们充分的动起来,整堂课课堂气氛很活跃。
金老师采用复习旧知的形式导入新课。
刘老师从生活场景出发,让同学们观察教室里面的窗户,并指出教室的后墙上有三个窗户,每个窗户上安装了6片玻璃,问一共有多少片玻璃?既锻炼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也锻炼了孩子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中也存在很多数学问题。
总之,我认为每位老师讲的都有特色,很成功。
因为每位老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都落实了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以及为什么要用乘法;第二,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可以用乘法表示?第三,怎样用乘法表示以及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第四,个别老师还对乘号的来历做了简单的介绍。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请大家多指正!数学评课稿:《乘法初步认识》精华2今天的两节课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学习、反思的地方。
以下我就陈xx老师执教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发表自己几点浅薄的看法。
如果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法初步认识课后评课
郝宝山:
1.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理性理解基础上渗透感性认识。
在学生读完算式2+2+2+2+2+2+2+2+2=18之后,应立刻问问学生读起来怎么样?为乘法的必要性做铺垫。
2.把加法和乘法算式展示出来以后,问问学生哪种个方便,更一目了然?
3.引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应该回到情境图中理解因数的意义,让学生更直观体会每个因数的意义。
徐楠:
1.体会乘法的必要性不够明显,要让孩子们充分体现感受到加数很多的加法算
式不好读、不好写、不好算,由此有了乘法的出现。
2.课后练习设计少了些,不足以让学生充分掌握当堂知识。
张双德:
1.在连加的环节要突出基础,充分体会“几个几”中前边的“几”和后边的“几”
分别是怎么来的,分别表示什么。
2.情境图的处理有些快。
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观察情境图,再说说情境图
的画面中有那些数学信息,最后请同学根据观察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孙玉琢:
乘法算式的两个因数分别表示什么,学生说不好,主要原因是在同数连加的环节处理的不够到位,学生体会的不够深刻。
应该在第一环节,反复让学生体会同数连加的意义。
李琦:
写出乘法算式以后,应该回到情境图中理解因数的意义,每次变出2朵,变了9次,有9个2。
2表示相同的加数,9表示有9个相同的加数。
王芳:
1.应该利用课件展示魔术的精彩,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精彩的数学知识。
2.在解决习题“下棋”的环节,应该先让学生说图片中同学们在干什么,几人
一组,有几组,再来列算式。
3.学生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的时候,应该要说出得数。
4.课堂教师放手不够,应该更多地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参与学习的乐趣。
于华静:
1.尊重教材,把两个信息窗分开讲。
2.出示情境图以后,读信息处理太快,很多学生还没缓过神,就进入下一环节。
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观察情境图,从中提炼有用的信息。
3.在同数连加环节应该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看,去说,变花的过程。
画一画,
感受出现的过程。
让学生通过看,说,动手等环节,经理积累经验的过程。
4.课堂的数学味儿太重,而趣味性太淡,孩子听课容易产生疲惫。
应增加课堂
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