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十七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答案解析)
2020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18·葫芦岛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昭帝始元六年,召开盐铁会议,以贤良文学为一方,以史大夫桑弘羊为另一方围绕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和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展开激烈辩论。
桑弘羊认为富裕在工商,而不在农业;获利在交通,而不在耕种……朝廷储备粮食,掌握货币,限制富人,救济穷人,禁止拥有过多的财富,堵塞获得利益的途径,这样,家家户户都不愁吃穿了……不控制货币发行,就会使真假同时流通。
豪强富足,就会互相倾轧。
国家统一铸钱,百姓就不会三心二意;钱币由国家统一发行,百姓就不会生疑……国家应控制资源,管理市场,平衡物价,待机守时,依轻重缓急之策管理百姓。
——据桓宽《盐铁论》等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桑弘羊经济改革政策的措施和特点。
(2)说明桑弘羊经济思想的历史作用。
答案(1)措施:主张发展工商业和交通业;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如粮食储备、统一铸币等;对市场进行管理和控制,通过平衡物价和抑制贫富,维护社会稳定。
特点:强调依靠流通环节集聚财富;主张藏富于国,中央政府控制国家经济的命脉。
(2)作用:桑弘羊经济思想的实施为汉昭帝“有为”治国提供强大的财政支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桑弘羊认为富裕在工商,而不在农业;获利在交通,而不在耕种”得出主张发展工商业和交通业;根据材料“朝廷储备粮食,掌握货币……钱币由国家统一发行,百姓就不会生疑……”得出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如粮食储备、统一铸币等;根据材料“国家应控制资源,管理市场,平衡物价,待机守时,依轻重缓急之策管理百姓”得出对市场进行管理和控制,通过平衡物价和抑制贫富,维护社会稳定。
第二小问,主要根据桑弘羊经济政策的措施进行归纳,可以从国家干预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
(2)作用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分析即可。
2.(2018·济宁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天会十三年(1135年)正月,金熙宗即帝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点练习卷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本卷共6个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90分,时间60分钟。
1.(2020·某某某某调研)材料继秦国商鞅变法之后,毗邻的赵国又发生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
当时实力稍逊的赵国夹在齐、秦两个大国之间,变法之后的秦国对东方正虎视眈眈,北方的楼烦,林胡和东胡等游牧部落也是赵国的重大威胁。
面对这种不利的战略态势,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下达“胡服令”,将传统的大袖长袍改为胡人的小袖短褂,腰系皮带,下身长裤皮靴;同时模仿“三胡”骑兵的装备和训练方法,组建骑兵部队,取代春秋以来惯用的丰兵和步兵。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商鞅变法类似于“对内改革”,而“胡服骑射”则类似于“对外开放”。
因此“胡服骑射”不单是服饰文化和军事改革,它更使人们的心理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打击了“先王之道不可变”的保守思想,缩短了胡人和华夏族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了二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为以后的民族大融合和国家大统一奠定了心理基础。
——摘编自扬波《商鞅变法和“胡服骑射”的现代启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历史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意义,并指出相对于商鞅变法,赵武灵王改革的有何不足之处。
(9分)2.(2020·某某某某质检)材料汉初在总结秦亡教训时,认识到收取泰半之税(注:农民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
)是造成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调整赋税政策。
汉代赋税主要包括田租和口赋。
口赋是汉代向百姓征收的人头税。
算赋是其中的一种,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开始征收,征收对象是十五至五十六岁的成年人,每人一百二十钱为一算。
汉高祖减轻田租,实行什五税一,即从农民的土地收获中征收十五分之一的税。
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为鼓励百姓从事农业,下诏“赐天下民今年田税之半”。
同时算赋减至四十钱。
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又下诏“赐天下民今年租税之半”。
(新课标)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限时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纲要求]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4.俄国农奴制改革 5.明治维新 6.戊戌变法[考纲要求] 本讲主要讲述中外历史上典型的六大改革。
从时间上可分为:古代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和近代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从性质上可分为: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和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
[要点突破]1.改革的类型(1)从改革的程度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在不触动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统治政策的调整、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明治维新等。
(2)从改革的内容看,多数改革都涉及政治、经济内容,甚至还包含了军事、文化、生活习俗等内容。
学习中要多作横向归纳和比较,如涉及土地问题的改革有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还可以就这些土地制度改革的目的、措施、影响进行分析和比较。
(3)从改革的性质看,改革可划分为①封建制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
2.改革成败的影响因素(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
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2)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
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实行。
3.在工业文明冲击下向近代化转型时期中外改革特点(1)经济上:市场化、工业化①俄国改革:颁布废奴法令,农民赎买份地,使近代工业发展获得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资金和较大的国内市场;颁布政策扶植工业发展。
2020年高考历史-百日闯关系列+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历史备考百日冲刺系列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名师综述】通过回顾近六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选修一的试题,我们可以比较清晰的发现有如下特1.从考查特点上看:命题依标不依本,不拘泥于教科书;2.从考查内容上看:以中国的改革尤其是中国古代改革为主;选修和必修相结合;3.从考查方式上看:以横向或纵向对比、类比为主。
4.从设问方式上看:一般为两问(分值分配为8、7分或5、10分),主要以考查改革之背景(原因、目的)、特点、影响(作用)为主。
【规律总结】(1)思维建模法:虽然选修一高考命题依标不依本,不拘泥于教科书,但我们仍然可以把教科书上讲的古今中外九次改革重新整合,建立思维模型,从而把握解题规律。
(一)、改革的分类以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古今中外的改革进行不同的分类: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社会的改革、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1、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2、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1)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2)封建社会内部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洋务运动(3)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宗教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2)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改革:罗斯福新政、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国家的改革4、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二战后苏联的改革、东欧改革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开放(二)、改革的原因(背景)分析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3年高考2年模拟)山西省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七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
4.评价 (1)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2)变法失败: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加上用人不当导致人民反对,变法 最终失败。 (3)新法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改变。
四、俄国农奴制改革 1.改革背景 (1)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 (2)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4)亚历山大二世充分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2.主要内容 (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 法、市易法等,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2)整顿军队:实行“省兵”措施,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节省 了军费开支,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改革科举:改试经义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荫泛 滥的弊病。 3.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是社会改良性质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革。
2.主要内容 (1)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度,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2)经济: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 (3)政治: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实行什伍连坐制和轻罪重罚。 (4)思想: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3.性质: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是一次地主阶级 性质的改革。
第四部分 选修部分
第十七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十七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纲要求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4.俄国农奴制改革 5.明治维新 6.戊戌变法
主干整合
一、商鞅变法 1.改革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崩溃,社 会处于转型期。 (2)春秋时期的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改革针 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3)秦国落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全品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单元许十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小卷(十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时间分钟分值分.(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代继承唐代两税法的“以资产为宗”的税收制度,规定了以土地为主的资财作为法定的征税对象,从税制上较以前更为明确地承认和界定了土地私人占有的产权。
宋代赋税制度的变迁,提供了进一步发挥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潜力的激励机制。
宋代的社会经济,在私有产权制度的确立这一前提下,为数众多的经济元在进行经济选择、经济决策时,都毫无例外地遵循着一个相同的基本规则,这就是在各种现存的制度制约条件下寻求最大的产权收益,从而使各经济元在从事经营和生产时,主观上以追求达到更高的生产效益及个人所得的边际效益为目的,而在客观上却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与赋税制度变迁的激励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编自王棣《宋代赋税的制度变迁》()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赋税制度变迁的特点及实质。
(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赋税制度变迁的历史意义。
(分).(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世纪之交的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年,清政府以光绪帝名义颁布新政上谕:“着军机大臣……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各举所知,各抒己见。
”年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
年,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废除科举制度,鼓励留洋。
年,改兵部为陆军部,编练新军,开办西式军事学校。
之后试图改革政治制度,先后颁布预备仿行宪政诏书、设资政院、颁布《宪法大纲》。
由于新政多有名无实以及统治集团的分歧,新政没有达到预期的维护统治目的,反而加速其灭亡。
但不可否认,新政对世纪初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陈向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年起清政府开始推行新政的原因。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单元检测(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单元检测(含解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单元检测1.(2019·咸宁重点高中联考)(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秦灭六国,“六合为一”,货币的混乱状态,给国家统一向各地征收赋税及各地区之间的商品经济交流都造成极大不便,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统一政权的巩固。
……直到公元前210年才最终统一了全国货币。
秦兼天下统一币制后,货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锰为单位;圆形方孔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
秦朝在统一币制的过程中不仅对货币的形、质、量有明确规定,而且严禁私人铸钱。
……它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币制,意义至为重大。
尽管秦行暴政短促而亡,但其统一货币之功,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摘编自《秦汉币制改革略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币制改革的原因。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币制改革的意义。
(8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货币的混乱状态,给国家统一向各地征收赋税及各地区之间的商品经济交流都造成极大不便”可得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行币制,货币混乱,根据材料“秦灭六国,‘六合为一’”可得出秦朝完成国家统一,根据材料“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统一政权的巩固”可得出经济发展和赋税征收的需要和巩固政权的需要等。
第(2)问,根据材料“国家统一向各地征收赋税及各地区之间的商品经济交流都造成极大不便,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统一政权的巩固”并联系所学可得出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便利了地区之间商品交换,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赋税征收等作用。
答案:(1)原因: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行币制,货币混乱;秦朝完成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赋税征收的需要;巩固政权的需要。
(2)意义:便利了地区之间商品交换,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便利了经济管理和赋税征收;密切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
2.(2019·河南中原名校质检)(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全册汇总)
(1)梭伦改革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材料二我已将适当的权力给予民众,绝不会故意剥削或纵情泛滥,就是那些富有和高贵的人士,提出的忠告在于知耻和守分,执着盾牌我屹立在两派之间,双方的权利不可以相互侵犯。
——梭伦材料三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并指出商鞅变法中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材料二的诗句体现了梭伦怎样的改革理念?结合梭伦改革内容,举一例说明。
指出梭伦的这一改革理念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题4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专题十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题4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程要求(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考点一商鞅变法基础梳理一、背景1.经济:(1)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
(2)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1)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地主阶级政权。
(2)各国进行变法。
3.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4.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
二、内容1.前期: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1)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2)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3)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
2.后期:开始于公元前350年。
(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2)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习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三、作用1.政治上:(1)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打破了贵族世袭制,新兴的军功地主成为维护秦国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
(2)秦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2.经济上: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4.局限性:(1)严刑苛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2)重农抑商成为明清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归纳提升商鞅变法的特点1.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
2.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中心是“农战”和“法治”。
3.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4.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沉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的改革。
5.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备选要点】商鞅变法体现的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要求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商鞅变法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山西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十七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带解析)
山西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四部分选修内容第十七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非选择题1.(2018云南师大附中月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明代赋役改革自宣德年间开始,发展到万历初年“一条鞭法”向全国铺开,经历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
明代赋役改革以来自民间的白银货币化作为前导,具有比较坚实的社会基础,所以通过地方一系列赋役改革,最终导致“一条鞭法”推行全国,赋役白银化,顺理成章地确立了税收和徭役的货币化。
这是中国社会经济货币化的重要进程。
在16世纪初,中国与世界接轨,体现在市场的连接,推动了白银货币化加速进行。
明代赋役改革“一概征银”,这是中国税收制度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的一次重大改革,也是中国徭役制度由力役向货币替代转变的一次重大变革。
这种变革直接推动了农民从纳粮当差到纳银不当差,农民逐渐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而获得独立的自由雇工的身份。
这一重大变革,无疑就是英国历史法学家亨利·梅因所谓从身份到契约的过程,也无疑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从人的依附关系向物的依赖关系的转变,是社会的巨大进步,成为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重要标志。
……改革推动了农业产品必须投放市场,从而促进了农业商品性生产,农民生活日益与市场相联系,使从事工商业更为有利,从而为工商业发展创造了必要前提。
——摘编自万明《白银货币化视角下的明代赋役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赋役改革的特点。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赋役改革产生的历史影响。
(9分)答案(1)特点:时间长;白银货币化;赋役征银;由地方到中央(自下而上改革)。
(2)影响:推动农业的商品化发展;国家逐渐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为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创造条件;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帮、市镇的大量兴起;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2.(2019河北邢台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建德元年(公元572年),北周武帝宇文邕诛杀了一时权倾朝野的大冢宰(官名,总领百官)宇文护,将北周的实权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2020届高中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通用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作业
•选修部分•考点训练3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题组一模拟大题]1.(2019·湖南长郡中学月考)[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刘宋王朝是南朝的第一个朝代……纵观刘宋诸帝,自武帝以来的佛教政策主要表现为迎请礼遇著名僧尼、建寺造像、设立法会、延僧讲经、敕令皇室子弟师友于僧尼、与崇佛邦国往来交流等。
刘宋王朝还借其神化皇权、护佑政治,尤其是王朝建立者及以非正常方式获得皇位者,多借助佛教方面之预言、祥瑞及谶言来为其政权作神圣性及合法性之论证,以此扬己之德、稳固政治。
然而,刘宋帝王对佛教并不是一味纵容,而是以佛教不侵犯政治统治为原则,适时采取一系列措施,主要表现为限制佛寺塔像之兴造、淘汰无行僧尼、设立僧官及防范僧尼干预军政事务等,正是这一系列措施使佛教之发展得到了较为有效之引导与管理,从而避免了其在北方因过度伪滥而遭遇法难的命运。
——摘编自林飞飞《刘宋帝王与宗教关系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刘宋王朝对佛教的基本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宋王朝佛教改革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1)基本态度:扶持并利用佛教;以佛教不侵犯王朝统治为原则,适时进行管制。
背景:佛教兴盛;王朝更迭频繁。
(2)积极影响:促进佛教与政治结合,神化了皇权,巩固了封建统治;有利于与崇佛邦国的往来和交流;对佛教进行有效之引导与管理,促进了佛教的兴盛与良性发展。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刘宋王朝还借其神化皇权、护佑政治”可知刘宋扶持并利用佛教;根据“刘宋帝王对佛教并不是一味纵容,而是以佛教不侵犯政治统治为原则,适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可知刘宋以佛教不侵犯政治统治为原则,适时进行管制。
第二小问,由所学知识可知,其历史背景为政治上王朝更迭、皇权交替频繁;思想文化上佛教勃兴。
第(2)问,刘宋扶持并利用佛教有利于佛教与政治结合,神化了皇权,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以佛教不侵犯政治统治为原则,适时进行管制有利于对佛教较为有效之引导与管理,促进了佛教自身的良性健康发展;与崇佛邦国往来交流有利于与崇佛邦国往来交流。
【人民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课时作业17(含答案)
课时作业(十七)一、选择题1.“在布莱克本,停止运转的织机超过7 000台,几乎有14 000人要靠慈善机构救济,而当地人口总共才21 000人……全城景况凄惨万分。
穷人濒于饿死,各阶层居民都苦于时运不济。
”(《泰晤士报》1826年4月4日)材料描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英法七年战争带来的破坏B.早期三大工人运动的影响C.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影响D.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破坏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英国的城市陷入经济萧条的情况,结合时间“1826年”可知是1825年英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导致的,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故选C项。
英法七年战争发生于18世纪英国确立殖民霸权时期,A项错误;欧洲早期三大工人运动中只有宪章运动发生在英国,时间是1836~1848年,时间不符,B 项错误;自然灾害主要影响农业,D项错误。
2.《世界史纲》指出:“犹太种族的商业精神使马克思洞悉财产和劳工的对立,而且在德国的教养使他认识到,劳工目前正变得有了‘阶级觉悟’,并对集中财产的阶级进行集体的对抗。
”该论述( )A.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B.分析了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的成因C.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D.肯定了马克思对工人运动的指导作用答案:B 解析:马克思认识到财产和劳工的对立,劳工具有“阶级觉悟”,并且进行了阶级对抗,这使马克思对阶级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产生了重要影响,故选B项。
材料并没有涉及经济方面的具体内容,无法揭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A项错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包括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材料并没有涉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问题,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工人运动对马克思的影响,没有涉及马克思对工人运动的指导,D项错误。
3.“告诉人们,‘他们为什么要斗争’和为什么必须斗争……他的新的福音书已成为整个文明人类劳动群众的精神财富……他找到了医治苦难的药方。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七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单元检测
第十七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单元检测1.(15分)(2017·河南三市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行八铢钱,又行五分钱。
文帝以五分钱太轻小,更作四铢钱,亦作半两使用;并放民私铸,经铸造的铜钱,自与生铜不同。
几种货币并行于市,民必信其重者,而疑其轻者;信其铸造精良者,而疑其铸造粗恶者;所以物价因之增长。
汉武帝即位后,初铸三铢钱,又铸赤仄,又将鹿皮造成皮币,又用银锡造作白金三等,纷扰者久之。
后来乃将各种铜钱取消,专铸五铢钱。
既禁民私铸,并不许郡国铸造,而专令上林三官铸。
谓水衡都尉属官均官、钟官、辩铜三令丞。
币制至此,始获安定。
直至唐初,才另铸开元通宝钱。
自此以前,历朝所铸的钱,都以五铢为文。
五铢始终是最得人民信用的钱。
——吕思勉《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币制改革的意义。
(8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几种货币并行于市”“将各种铜钱取消,专铸五铢钱。
既禁民私铸,并不许郡国铸造,而专令上林三官铸”等信息概括。
第(2)问,由材料“币制至此,始获安定”可得出终止了币制长期混乱的局面,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然后根据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如稳定物价、促进商品流通、作为社会规范等叙述即可。
答案:(1)内容:统一币制;禁止民间铸造货币;成立专门的铸造机构。
(2)意义:终止了币制长期混乱的局面,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制与钱币重量挂钩,有利于物价稳定;方便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长期的标准性币制。
2.(15分)(2018·贵阳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至元二十二年(1285 年),大名商人出身的北方汉族财相卢世荣主持财政期间,向忽必烈提出一条改革意见,其内容是:用官钱购南方棉帛运到北方牧区换取羊、马,然后把这些羊、马交给当地牧民订合同放牧取利。
合同规定皮毛、筋角、酥酪等的十分之二给牧民,其余由官府出售。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训练手册:第十七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十七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代中后期,隆庆王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整顿科举,摒浮靡、倡实学;革新用人制度,“不拘岁供,纳粟、吏员资格……堪为一方保障者,访实具奏……得实,题请超擢”;打击贪腐,“赃系入己者,追出济边;受赃枉法者,依律问遣,不得包庇”;整顿吏治,实行“见贤即进,不肖者即退”的原则;推行严格的官吏管理和考核制度。
此外,严禁革(严禁官府勒索、鱼肉商民),裁冗费;减商税,推行恤商、惠商政策;突破朝贡贸易局限,开放海禁,“准贩东西二洋”,推动私人海外贸易合法化;整顿边防,推行“俺答封贡”,改善蒙汉关系,初步解决了持续百余年的北部边患问题。
这一系列的改革被后世史学家们称为“隆庆革新”。
——摘编自《明隆庆革新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隆庆革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隆庆革新”。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唐末五代以来,“兵骄将悍”之劣风盛行,公元954年周世宗亲自指挥的高平之战就出现樊爱能、何徽等将领临阵脱逃的现象。
周世宗为严肃军纪,严厉制裁不听号令的将领,将樊、何等七十二员战将按军法处斩,以整饬军纪。
同时,周世宗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乃命大简诸军”,挑选勇武者编为禁军,加以整训,“由是士卒精强”。
为了对付“锐于水战”的南唐水军,周世宗命造战船数百艘,又从南唐降卒中挑选水手数百人教习水战,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创建了一支雄壮的水军。
——摘编自张深溪《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周世宗军事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周世宗军事改革的影响。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3年清政府设立了专司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的国家机构——商部。
……之后,又颁布了《公司法》(1903年)和《破产法》(1906年),各大城市相继成立商会,而且清政府还调节官商关系,制定商律,抑制官吏勒索商人的陋习,宣布奖商保商。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七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岳麓版
(三)历史作用 1.积贫局面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在一 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2.积弱局面的改善: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四、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背景 1.经济上: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与西欧国家有 很大差距。 2.政治上: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农奴反抗此起彼伏,严重威胁着沙皇 专制。 3.思想上:十二月党人和进步知识分子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要求进行第十七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导航
考纲要求
命题规律
1.商鞅变法。
◆考查重点:高考对选修内容的考查多来自教材之外,
2.北魏孝文帝改革。 以中国的改革尤其是中国古代改革为主;注重
3.王安石变法。
选修内容与必修内容的融合渗透。
4.俄国农奴制改革。 ◆考查方式:从命题特点看,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从
(三)历史作用 1.经济方面: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局 面。 2.民族关系方面: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我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 历史做出了贡献。 3.政治方面 (1)缓和了社会矛盾,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 (2)为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改革的一般原因 1.旧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建立新的生产 关系的需要。如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 等。 2.缓解社会危机,巩固统治的需要(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 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等)。如雅典梭伦改革、王安石变 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2.经济 (1)“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 地。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17单元鸭部分第43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第43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考向一中国古代的经济改革(1)经济改革的原因①旧的经济政策阻碍社会发展。
②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如商鞅变法。
③统治面临危机,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如王安石变法。
④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社会发展趋势,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2)经济改革的内容①制度方面: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经济管理政策。
②金融方面:货币、金融体系。
③其他方面: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的改革。
(3)经济改革的影响①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
②改变了社会形态,如商鞅变法,促使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
③清除了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1.命题点:唐代币制改革(2015·课标全国Ⅰ,45)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
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
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
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
币值混乱,影响流通。
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
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
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可从材料中概括得出,从名称、样式、重量等角度解答。
试答:(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币制统一、范式固定,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试答:答案(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
第四部分选修内容
第十七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非选择题
1.(2018云南师大附中月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代赋役改革自宣德年间开始,发展到万历初年“一条鞭法”向全国铺开,经历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
明代赋役改革以来自民间的白银货币化作为前导,具有比较坚实的社会基础,所以通过地方一系列赋役改革,最终导致“一条鞭法”推行全国,赋役白银化,顺理成章地确立了税收和徭役的货币化。
这是中国社会经济货币化的重要进程。
在16世纪初,中国与世界接轨,体现在市场的连接,推动了白银货币化加速进行。
明代赋役改革“一概征银”,这是中国税收制度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的一次重大改革,也是中国徭役制度由力役向货币替代转变的一次重大变革。
这种变革直接推动了农民从纳粮当差到纳银不当差,农民逐渐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而获得独立的自由雇工的身份。
这一重大变革,无疑就是英国历史法学家亨利·梅因所谓从身份到契约的过程,也无疑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从人的依附关系向物的依赖关系的转变,是社会的巨大进步,成为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重要标志。
……改革推动了农业产品必须投放市场,从而促进了农业商品性生产,农民生活日益与市场相联系,使从事工商业更为有利,从而
为工商业发展创造了必要前提。
——摘编自万明《白银货币化视角下的明代赋役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赋役改革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赋役改革产生的历史影响。
(9分)
答案(1)特点:时间长;白银货币化;赋役征银;由地方到中央(自下而上改革)。
(2)影响:推动农业的商品化发展;国家逐渐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为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创造条件;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帮、市镇的大量兴起;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2.(2019河北邢台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建德元年(公元572年),北周武帝宇文邕诛杀了一时权倾朝野的大冢宰(官名,总领百官)宇文护,将北周的实权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建德二年(公元573年),北周武帝取消了府兵兵源的民族限制,规定境内凡男性悉可为兵,改诸军军士为待官。
建德三年(公元574年),“禁佛、道二教,经书、佛像尽毁,并令沙门(和尚)道士还俗为民。
”。
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周武帝下诏所俘“民庶为人奴婢者”“不问官私,并宜放免”为编户百姓。
北周灭北齐后,毁寺4万,强迫300万僧、尼还俗。
此外,针对世族大家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的情况,北周武帝规定:凡“正长隐五户及十丁以上,隐
地三顷以上者,至死”。
于是“民役稍稀,租调日增,兵师日盛”。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北周武帝改革的措施。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周武帝改革的影响。
(9分)
答案(1)措施:改革兵(军)制;禁传佛教和道教,强制和尚与道士还俗;释放奴隶为自
由百姓,限制土地兼并和人口瞒报,打击豪强世族。
(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为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3.(2019安徽六安模拟)[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
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逐步初具雏形,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
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
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
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
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摘编自唐鸣、刘志鹏、赵鲲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
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及启示。
(7分) 答案(1)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原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2)原因: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的推动;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
要求;清末新政的实施。
启示:国家既要加强对乡村社会管理,又要保障村民享有自治权,集权与分权适度结合,方可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保持农村发展的活力。
4.(2019湖南长郡中学周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政变以后,下诏废各省学校,然民间私立者,尚纷纷可见,亦由民智已开,不
可遏制。
梁启超将教育制度改革提到变法的根本高度,也不能不说是维新派的远见卓识。
早期革命派通过集合演讲、文字宣传等“社会教育”的形式向属于“下等社会”和
“中等社会”的广大人民宣传其革命思想。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民国教育部官职令》等一系列教
育法令对清末旧教育进行改革,并从7月开始重新规划学校系统。
教育总长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指出:清末的教育宗旨中,“忠君”与共和不符,“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应予以废除,代之以“培养公民道德”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教育宗旨。
9月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
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至此,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体系初步确立。
——摘编自李韧青《中国近代文化变迁与教育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形式的不同。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的意义。
(10分)
答案(1)不同:清末采取改良的形式,民国以革命的形式对旧教育进行更为全面、深刻的批判。
(2)意义:对教育性质进行重新定位,建立了将广大人民作为施教对象的国民教育;
促进了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体系的初步确立;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倡导思想自由,培
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否定了清末“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宗旨,对中国教育近代化
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5.(2019河南郑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间,公民的流动和迁徙的权利是得到
了承认和保障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及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专门写进了要保障人民的“居住和迁徙的自由”。
1955年6月,政府发出《国务院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对流动和迁徙本身并没有附加任何限制。
基于这种较为宽松的环境,此前此后的几年间,户口迁移频繁,仅1954—1956年就达到7700
万人。
然而,中央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从1956年12月到1957年12月,连续发布了9个限制农民进城的文件。
1958年1月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要严格限制农民进城的意图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中得到了合法化和制度化。
正是因为这
一规定,占总人口85%的农民——随后不久便是所有的中国人——开始失去迁徙的自由。
——摘编自张玉林《迁徙的自由是如何失去的——关于
1950年代中期的农民流动与户籍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限制农民进城的原因。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限制农民进城的影响。
(8分)
答案(1)原因:减轻城市压力、维护城市安定;巩固农业合作化成果;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2)影响:为农村保留了大量劳动力;使广大农民失去迁徙自由;加剧了城乡分割局面;延缓了我国城市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