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写作教学价值取向的学术演变与发展
写作学的历史沿革
一、写作学的历史沿革 二、写作内涵辨析 三、高科技时代的写作
写作学的历史沿革
(一)古典期 (二)近代写作学 (三)现代写作学
古典期(传统写作学) 古典期(传统写作学)
初创期:西周——汉魏 成型成熟期:《昭明文选》的出现开始 完结期:1901——1919年
写作内涵辨析
(一)广义写作与狭义写作 (二)写作与工具的关系 (三)写作与说话的关系 ( 四)“写”与“思”的关 系
现代写作学
以建构理论体系为中心(1980 1989) 以建构理论体系为中心(1980——1989) 1989
刘锡庆《基础写作学》裴显生《写作学新稿》周姬昌《写作学高级 教程》张寿康《文章学概论》《文章学导论》李景隆、高瑞卿主编 的《应用文体写作概要》杨宗、聂嘉思主编的《中国实用文体大全》 和李凯源的《高等应用写作教程》张少康《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 孙绍振《文学创作论》王志彬《写作学作品构成论为中心的“写作知 识”(50年代至70年代末),重文本、基础知识 。主题、材料、 结构、表达方法、语言、文风、修改、文体知识 。
1951年10月,朱德熙《作文指导》 1952年7月,张志公《写作方法—从开头到结尾》
更多资源 更多资源
以整合理论成果为主(1990 以整合理论成果为主(1990——今) 今
李凯源《中国应用文发展史》刘锡庆《中国写作理论辑评》《中国 写作理论史》张会恩《文章学史论》周振甫《中国文章学史》,程 福宁《中国文章史要略》,潘新和《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王钦韶 《中国现代文章写作学的历史发展》林三松、李保初主编的《外国 写作教学理论辑评》和于成鲲、李白坚、沈汉达合著的《题型写作 教程》李保初的《创作技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写作教研室合编、 万奇主编的《写作技法实用指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的变迁
教育科学文摘2019年第4期教学与课程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的变迁曹茂甲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上海教育科研》2019年第5期,约9000字价值取向是价值主体在进行价值活动时指向价 值目标的活动过程,反映价值观念变化的总体趋向和发展方向,具有规范、定向和驱动等功能,影响并 支配着实践主体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
建国7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变迁具有以下 规律与特点。
借鉴模仿期(1949 —1957年):完成社会改造的“阶级性”价值取向建国初期,如何巩固新生政权、完成社会主义改 造成为当务之急,教育无疑被打上“阶级珞印”。
该阶段的课程改革虽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课程体 系,但却严重受限于国家政治指令,停留于政策解读 的层面,以苏联教育经验为信条,课程价值观念和课 程实践形态之间缺乏良性互动,课程目标以国家需 求为导向,政治化、阶级性倾向严重;课程结构单一,内容偏深过难、变动频繁;课程组织和实施过多地模 仿苏联,缺乏本土开发与创新;以工农业生产为标准 的单一评价方式,忽视学生的内在生命价值和真正学习需求。
曲折探索期(1958 —1985年):促进经济恢复的“工具性”价值取向1958年,我国开始实行“二五”计划,受“大跃 进”影响,扩大规模、缩短学制、精简课程成为当时课 程改革的主题。
尽管后来以“调整、巩固、充实、提 髙”为方针对错误路线进行调整.但没有彻底改变局 势。
十年文革,教育异化为阶级斗争工具,致使调整 以来取得的成果荡然无存。
改革开放后,教育战线 开始拨乱反正,课程体系得以恢复和调整,为促进经 济恢复而提供人才保障依然是其主要任务。
从1958年到1985年近三十年间,我国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主要围绕着培养促进经济恢 复的人才而进行。
较上一阶段相比,知识传播效率和人才培养能力明显增强,初步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然而,这种过分追求效率的课程改革模式过于强调课程的工具价值,缺乏对课程社会价值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关注,指向于“育才”而非 “育人”。
从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看写作教学
118 odern chineseM XIANDAI YUWEN2014.05学研究教一、引言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具有每个时代、每个时期的的时代性和导向性,人们似乎更愿意把高考作文看作是时代变迁的一个风向标,尤其是在多元价值相互碰撞和冲击下以及语文课程和传统文化愈加引起重视的今天。
高考作文作为每年备受关注的文化现象,其命题应该定位怎样的价值取向,发挥怎样的价值导向和引领的作用,其调整和变化对写作教学有怎么样的导向和启示,是一个更为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高考作文命题价值取向分析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型,社会价值观从一元逐渐趋向多元化,各种思潮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这种社会层面的变化必然会反映到高考作文命题的内容和形式中来,高考作文命题就像一面镜子给予了及时的关注和引领。
高考作为每年备受关注的文化现象,这种引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思潮的映射的影响如何,是本部分研究的重点。
下面按照阶段把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分析如下:第一阶段(1978年至1979年):政治色彩鲜明。
作文命题有着比较鲜明的政治色彩,由于刚刚粉碎“四人帮”,各地考生中30岁左右的“老三届”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各地的高考作文试题中,回忆类、记叙体的题目比较多且有雷同,这样一些题目似乎能够拨动经历了“十年动乱”的知识青年的心弦。
例如,1978年的命题作文《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反映了粉碎“四人帮”之后,全国上下对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热切愿望,具有鲜明的政治时代色彩;而1979年从何为的小说《第二次考试》改写陈依玲的故事,命题人旨在摆脱“文革”作文命题追求政治性倾向的影响,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第二阶段(1980年至1998年):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热点。
完全摆脱了“文革”前乃至第一阶段高考作文命题的泛政治化倾向,由关注政治热点向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热点转化,命题由直白性向含蓄性、关系性转化,命题形式灵活多样,慢慢放开对文体和立意的限制。
语文学科发展史
西南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作业课程名称语文学科发展史培养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级别2014级姓名贾文龙学号112014308220326类别免费师范硕士领域学科教学(语文)2014年7 月22日研究生院制历史维度下中国写作教学的发展轨迹选题:1、民国写作教学发展研究2、分格法写作教学策略研究3、浅谈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浅谈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摘要:叶圣陶深谙教育规律,有独到的教育理念并付诸实践;作为文学家,他熟知写作规律,有着丰硕的创作实绩与理论建树。
尤为可贵的是,叶圣陶以教学实践为根基,从目的、资源、媒介与路径四个方面将写作系统化,既符合写作规律,又适合教学需要。
让写作可教、易教,让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无疑是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的深邃之处。
关键词: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On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ideas and significance Ye shengtaoAbstract:Ye shengtao understands education law, there is a uniqu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put it into practice; as a writer, he was familiar with writing the law, has a rich creative performance and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Particularly valuable is the foundation Ye shengtao teaching practice, from four aspects purpose, resources, media and the path will be writing a systematic, consistent with writing the law, but also for teaching. Let the writing can be taught, easy to teach, so that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s undoubtedly deep place Ye shengtao writing teaching ideas.Keywords: Ye shengtao teaching writing thinking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他在小学、中学与大学任过教,担任过国家教育机关的重要职务,出版过有关语文教育的著作;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早在1921年,便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写过小说,写过散文,也写过童话。
从我国语文课程的百年演进逻辑看语文核心素养的价值期待
从我国语文课程的百年演进逻辑看语文核心素养的价值期待一、概述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课程设置与演进始终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价值。
从我国语文课程的百年演进历程来看,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发展史,更是一部反映国家教育政策、社会变迁以及文化观念变革的鲜活史册。
在这一历程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与发展,无疑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力量。
百年间,我国语文课程经历了从传统的经史之学向现代文学教育的转型,再到当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这一过程中,语文课程的内容、形式、教学方法等都在不断地调整与完善,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指导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旨在通过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学素养、思维品质和文化传承能力等方面,培养具有全面素养的现代人。
这一价值期待不仅体现了对语文学科本质特征的深刻认识,也反映了国家对未来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
从我国语文课程的百年演进逻辑出发,深入探讨语文核心素养的价值期待,对于推动语文课程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简述我国语文课程百年演进的历史背景(1)20世纪初至1949年:我国语文课程的初创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社会动荡的时期,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才。
语文课程内容以文言文为主,注重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2)1949年至1978年:我国语文课程的探索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语文课程进入了全面改革阶段。
1956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全国统一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是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的重要手段”的指导思想。
这一时期,语文课程内容以现代文为主,注重现代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3)1978年至2000年: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语文课程进入了深化改革的新阶段。
作文教学理论三次突围的成败
作文教学理论三次突围的成败中国学术史上,不是没有人意识到作文教学的总总弊端,他们曾经试图建立概念连贯、推理严密的科学理论,但由于种种原因功亏一篑或不够完善。
第一次突围是先秦的思想家描述了作文教学理论的雏形,如果作文教学理论家们继续发扬广大,那么是可望建立世界上第一流的作文教学理论的。
但是,由于秦始皇统全国之后各个朝代实行的文化专制,儒家思想定于一尊,古代知识分子总是在经书中找来找去,没有创新的勇气和新的突破。
这次突围是失败的突围。
但不少文论家的论述以及文学创作的实践,留下了丰富的作文教育思想。
第二次是“五四”运动后的“西学东渐”思潮,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传统的理论解决不了新时代的作文教学问题,于是大量地引进西方的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建立新的作文教学理论体系。
这次突围,打开了研究作文教学问题的新的境界,科学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
由于民族救亡运动和“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这次突围是不彻底的。
这次突围留下的最大遗憾就是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顾此失彼。
第三次突围是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继续引进西方理论,反思中国传统的写作思想,希望嫁接、培植新的优良品种,目前还处于尝试之中。
这次突围的深度与广度,超过了前两次,通过中西方理论的磨合,作文教学理论建构的大方向初露端倪。
三次作文教学理性突围的留下的最大问题是,目前尚未建立起富有理性的作文教学理论,包括指导作文教学的哲学思想、思维模式、研究方法和理性突围的内容系统。
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地总结这三次突围的经验教训,为建立高屋建瓴的作文教学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1、第一次突围的人神崇拜观第一次突围是“五四”之前漫长的历史时期,作文教学的理论从自然神的枷锁中解脱出来了,最终又沦为权力之神的附庸,作文教学理论没有取得自己的独立的学术地位。
人类很早就关心自己从何而来,归向何方;并且希望解释大自然的起源,以及与人类自身的关系。
他们创造了远古歌谣和神话,来解释这一切。
“作文”、作文教学的主张就产生对神的崇拜。
聚是一团火 散是满天星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台州名师“讲学送教”活动学习心得在瓜果飘香的金秋九月,农一师阿拉尔市迎来了台州名师“讲学送教”的活动,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有幸近距离地聆听了享誉中国中学语文教坛的名师们的学术报告和教诲。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又一次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又一次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更高层次的反思。
听了王慧彬、马小萍、虞选俭三位教师的学术报告,使我如醍醐灌顶,受益匪浅,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兴奋,为我以后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新的能量。
这次名师“讲学送教”活动分为三个步骤:一是聆听各位名师的学术报告,二是名师与本地教师进行同课异构课题活动,三是名师与本地教师进行教学研讨与交流。
名师的学术报告,与时俱进,富有前沿性,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激励着我们全体教师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以积极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去,以学生为本,为促进全体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目标而奋斗!名师的课堂,采用了新的教学设计,诠释着新的教育理念,建构了新的高效课堂,他们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娴熟的教学技巧各具特色,无不让听课者由衷地赞叹和钦佩。
在教学研讨与交流中,名师们讲述了他们的教学理念及相关的经验,提倡我们要尊重学生,尊重课堂,将课堂还给学生;因为在他们的心中,课堂不仅是传授语文知识的地方,更是诠释生命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地方;他们旨在将学生培养成真正的有用的人,他们注重语文的“生命化”教育。
王慧彬老师的《培育初中写作品质课堂的实践研究》专题讲座,向我们诠释了教育的实质其实就是“生命的养育”,教育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更好地成长。
她向我们讲述了写作教学是撬动语文教学的支点,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高度综合、需要多项能力协调运行的智力活动;并要求教师们要以“目标引领、价值取向、境界追求”来创设品质课堂,成就师生发展的沃土。
“中国文论的新契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24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中国文论的新契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24届年会暨
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刘纯友
【期刊名称】《写作》
【年(卷),期】2024(44)2
【摘要】2024年3月15-18日,“中国文论的新契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24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顺利召开。
本届大会由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主办,武汉大学文学院承办,遵义师范学院、乐山师范学院、赣南师范大学协办。
来自14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和出版机构的27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共提交论文近240篇。
【总页数】1页(PF0002)
【作者】刘纯友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将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推进到新阶段──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九次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将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推进到新阶段——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九次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3.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新趋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七届年会学术研讨综述
4.传承·融合·创新:21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
究的拓展——“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5.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文学理论与比较诗学研究分会第14届年会暨“接受与共生:百年外国文论在中国”学术研讨会在宁波大学召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提升大学应用写作学术品位之我见
吴 延 生
“ 术 是 自觉 、 统 和 专 门 化 的思 想 与 智 慧 的生 产 学 系 活动及其成果 。 学术 品位 是某个学科 ( ” 或某类科 学 ) 在学术研究上拥有 的品质等第 和价 值取 向, 际上是 实 学 术 含金 量 的标 志 。 中 国 是 个 文 章 大 国 , 实 用 文 章 而 又 占了绝大 比重 。对文章 的研究早在 先秦就开 始, 魏 晋六朝确已成为 “ 问” 学 。历经干百 年, 文章学 术走到 了今天的可悲的境地 , 尤其是应用写作 , 更是走 到了矛 盾的困境 。“ 在人才市场竞争 中, 应用文写作能力 已成 为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方 面。 这说明 ” 社 会特 别是 用 人 单 位 青 睐 具 有 高水 准 的 应 用写 作 能 力 的求职者。可是为培养这样人才 的应用写作课程却又 不受相关部 门重视。在此前提下 , 学校也就穷于应 付 , 何谈教学效果?以文学 院为例 , 语言学 、 有 文学 、 文艺 学 等硕 士 、 士 点 , 曾 听说 写作 学 有 硕 士 、 士点 , 博 未 博 尽 管写 作 学 是 中 文 专 业 的 主 干课 程 之 一 , 是很 奇怪 吗 ? 不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到 20 08年连续 5版《 中文核 心期刊 要 目总览》北 大版) O ( Y 出语言学类 、 文学理论类等核心 期 刊 的种 类 , 然 没 有 写 作 学 的踪 影 。 再 翻 阅 近 些 年 竟 全国各大学学报 , 出写作学专栏 的几乎没有, 辟 岂不怪 哉 !从一般刊物看 , 有广西大学的《 阅读与写作》 武汉 、 大学 的《 写作》 长春理工大学的《 、 应用 写作》 另外兰州 , 大学的《 秘书之友》 上海大学 的《 、 秘书》 会在某期 上辟 出应 用 写 作栏 目。 这 与 中 国 的 写作 学 实 在 不 成 比例 , 这 样 一 块 小小 的 园 地 , 怎 能 种 下 一 大 片 森 林 ? 由 于 又 职称评聘的缘 故 , 多需要 中文核心期刊 , 以很少见到 所 大气 的有学术功力的写作学 研究的文章 , 而对应用 写 作学的研究则更 显可怜 了。那 么, 如何摆 脱 目前 的窘 境 , 者 以 为 , 国应 用 写 作 改 革 必须 提 到 议 事 H程 上 笔 中 来 。它不是形式上 的小 打小敲 , 而必须从理 论广度上 浓 厚 教学 氛 围 , 研 究 深 度 上 提 升 学 科 的 学 术 品 位 。 从 只有提升了学术 品位 , 才能摆正它的学科地位 , 得到社 会 的 高 度认 可 , 而 以学 术 研 究 催 化 和 推 动 教 学 。 教 进 学才有了立足点 , 教学质量 的提高才有了保证 , 为社会 培养高素质应用写作 能力人才 的愿 望才能得 以实现。 那么 , 如何提升应用写作 的学术 品位 呢?笔者 以此 为 切入点 , 点浅见。 谈
学术论文写作技巧[优秀范文5篇]
学术论文写作技巧[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学术论文写作技巧第一条,先要围绕着论题去占有和选择材料。
也就是说,当你的论题已经确定以后,第一,围绕着立论去占有材料,多多益善的去看。
有的论题是来自老师已经拟订好的题目。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自己确立论题的,先积累材料,再有论点。
一旦立论确立了以后,再回过头来去占有材料。
在占有材料方面跟我《基础写作》里讲的有相通的地方。
第一要占有材料,占有研究对象的真实的材料。
比如你要研究某个作家,某个阶段的几部作品,就将这几部作品拿来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进一步来确定自己的论点。
如果你的论文是报告类的,不是纯理论性的,用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总结的形式来写论文的,那么你的调查材料、实验材料也要占有。
第二,要对研究对象的外延材料占有。
比如你要研究的是作家作品的话,那么你就要对作家写作的背景材料,包括政治经济背景、文艺思潮背景等。
还有作家谈自己创作的材料,还有他人已经研究过的材料等。
有了这些材料,你就可以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使自己在研究当中尽量公允,不带偏见。
所以,充分占有材料,也就使你的论据更充分。
这样你将来的论证就会更加深广。
第三,在有材料的基础上要选择材料。
决不能只要有材料就统统拉进来。
这是你们写论文常出现的问题。
比如让你写一万字,你可能写到五六万字。
象刚才那个学生一样,写出六万字,太丰富了。
把握不住自己的时候,可以让老师来帮助你,告诉你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
多占有材料总比没有材料写不出来要好,因为删总是好删的。
在材料多的情况下,你就选更好的材料。
、选择论文的类型。
第二项准备工作就是选择论文的类型。
毕业论文的类型一是学术性论文,二是报告性论文。
应用性比较少的科目来说比较容易做成学术型论文,比如对作家、作品的研究,对诗派的研究。
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比如教学领域、新闻领域、治疗科学和实验等,论文一般写成调查性的或总结性的,我将它概括为报告型论文。
杂志上发表的3000来字的论文,一般就是报告型的论文。
乡贤文化书写的百年变迁与反思
关系密切。科举是乡绅形成和不断延续的重要前
说,这类人物和形象,成了不同立场、不同角度者
提。乡绅的界定各有差异,也有演变,但是在乡土
借以言说的最好靶向和依凭。
社会空间和对知识的占用,是必要条件。也就是
说,科举制度保证了传统皇权社会中“乡绅”阶层
二、从乡绅到乡贤:所指的变迁与能指的召唤
对文化占有的权利和特点。我们看到,晚清科举制
是从此开始,中国文化正式急速地进入到现代化转
点,比如对知识的占有优势,对权力的更近距离,
型的巨大进程和巨大漩涡中,而伴随着进程全过程
权威色彩的某种拥有,以及经济的一定优越性等。
南方百家
171
因而他们在乡村更加活跃,且他们身上能够体现出
差,实际上意味着认识框架的大变化。“绅”还是相
乡村文化社会变迁更加复杂、更加集中,也更加显
定一、刘大白等人组织衙前农民运动,将农民作为
史阶段,随着前清旧派和科举功名者的减少,“士
主要力量,并在农民协会章程中规定与田主地主立
绅”一词的指向也正在变化:“在明清时期的话语系
于对抗地位,是最早的有组织有纲领的阶级斗争运
统中有‘士绅’一语,指乡居的离职官僚和科举士
人。”至民国时期,新的“士绅”更多地“被用来指
172
南方文坛
2024.2
Southern Cultural Forum
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⑧。教育体系的根本性变
出来的新式精英群体已经渐成气候,开始接过传统
化,使得原有的选官进学制度被抛弃,依附于科举
士绅的接力棒。”
制度的传统士绅阶层自然没有了生长机制,必然会
社会结构、文化机制在不断变化,原有概念也
为什么被称为“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一般都认为,
学术论文:我国公文写作学科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沿革
在我国,公⽂写作作为⼀种特殊的⾏为活动,古已有之。
据考古发掘,我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较成熟的⽂字。
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王朝的奴⾪主阶级,巳经能够运⽤龟甲和兽⾻作为书⾯载体来书写⽂字,并以此指导当时的政务活动。
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那些镂于甲⾻、刻于碑⽯、铸于⾦属、书于⽵简的⽂字,其⽤途⼤多是属于实施权⼒分配和社会治理的。
这就是说,公⽂作为统治阶级施政的⼯具和⼿段,其产⽣的历史极为悠久。
但是,⽏庸讳⾔,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发展,公⽂写作⼀直处于⼀种封闭和半封闭状态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以吏为师"和"相摹⽽作"的现象。
公⽂写作的⽅法和技巧不被⼴⼤⼈民群众所掌握,⽽只是由少数 "师爷"所垄断,进⽽成为统治阶级的御⽤⼯具。
新中国成⽴以后,这种状况才从根本上得以改观。
然⽽,⼀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公⽂写作⼀直没有发展成为⼀门学科,往往依附于基础写作之中,处于寄⼈篱下的状态。
进⼊新时期以来,党和国家⼗分重视公⽂⼯作,极⼒提倡公⽂处理特别是公⽂写作的规范化,强调对公⽂写作⼈员的选拔和培养,从⽽使我国当代的公⽂质量不断得到提⾼,充分发挥了为党和国家的管理⼯作服务的重要作⽤。
党的以后,为了适应改⾰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形势需要,公⽂写作作为⼀门学科应运⽽⽣。
20世纪80年代末期,全国已有114所普通⾼等院校以及各级党校、⾏政学院开设了公⽂写作课程,并且逐步成为这些院校的主⼲学科。
近些年来,这种情况更为普遍,并且已经普及到各类中专、职业技术学校和成⼈教育等教学阵地。
从事公⽂写作教学的师资队伍不断壮⼤,出现了⼀批⾼质量的教材,公⽂写作成为深受学⽣欢迎的热门课。
同时,每年的全国秘书职业资格考试以及国家公务员录⽤考试,也都把公⽂写作列为必考科⽬之⼀。
公⽂写作学科⼀经诞⽣,即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突出表现为如下⼏个⽅⾯: 这些作品,内容丰富,体例新颖,有很强的实⽤价值。
国内外写作教学改革的新走向
国内外写作教学改革的新走向国内外写作教学改革的新走向写作教学一直被世界各国重视,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
在西欧教育史上,“写”曾经和“读”、“算”被称作“三基”同,即三种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功能。
美国一位教育家指出:“能读会写的全体选民,不仅是社会的福利,而且对有效的民主制度是非常根本的。
”中国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因此,在面向21世纪的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中,各国对于写作教学都制定了一些新目标,无论在观念层面,还是指导模式,还是写作训练方式都有一些突破,已经形成一些新的教学走向。
今天就和大家做一个简单介绍:一、写作教学观念的变革1.写作者身份:由“单重”向“双重”过渡传统:学习者从实质上说,写作教学就是通过写作训练,使学生学习写作基础知识,掌握写作能力。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尽管也很强调学生在写作中的创造性行为,但是总体说来,是把学生的身份定位在学习者的角色上的。
现在:学习者和思想者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分析观点、筛选信息,那么,写作活动中,则通过口头或用文字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个过程,是学习过程,但不是简单的模仿,也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思想参与的过程。
因此,不少国家在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写作是思想者和学习者双重参与的过程。
加拿大安大略语文课程标准所描述的:“学生们认为有意义的写作活动激发他们围绕论题展开创造性的思维,他们对创新活动的兴趣会导致他们将基本技能掌握得更加全面、更加稳固。
美国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者认为:写作力求条理清楚、表达正确,这只是训练学生的写作目标之一;为之提供最佳创作机会,写出妙趣横生、富有独立见解的作品,反映出学生独立思想能力,则是写作教学的另一重要目标。
在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启示:习作教学尽管是教儿童学习写作的,但是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写作知识的传授,还有儿童文化的尊重,儿童个性的呵护,儿童思维的发展。
论高校写作教育的价值取向
人才的活动。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写作知识 , 提高其写作 能力, 掌握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培养皂好的品质是写作 教育应有的价值取向。 然而绝大部分大学生在高校没有 再接受过写作教育。 其写作水平与中学时期几乎一样甚 至还有所退步, 在高校接受过写作教育培养的学生中相 当多的人又不会写作 , 或者说与社会现实的写作需求相 去甚远, 这说明写作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事实上已发生 了某种程度上的位移或偏差, 因而认真总结和反思 , 并进 而构建新的现代写作教育教学价值取向是势在必行的。
收稿 日期 :05 0 - 2 20— 6 0
IJ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 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I I  ̄I lI  ̄J省教育发展研 究中心项 目。 I
作者简介: (92 )女, i 16一 , 四川岳池人,  ̄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写作
、
写作教育教学价值取向的现状
( ) 一 重理论 轻实 践
在当今的大学写作教学中, 特别注重的是理论的学
习和传授 , 对写作理论 、 写作知识 、 写作文本的学 习较 多。各种写作教材无论怎样变化 , 其基本框架都没有什
么改变, 大体上都是沿袭着“ 写作基本知识+ 文体介绍 ”
这样一种模式来进行的 , 而在这种模式 中, 其教学的重 点又是放在第一部分一 写作的基础知识上,显然 , 这
一
练, 特别是应用文体写作能力的训练 , 即便是有写作技
能 技巧 的训 练 ,也 是一 种 对 已有 写作 文 本 的解 析 和 临
摹, “ 无论是从写作成品中抽象出的写作理论, 还是从中 演绎出来的写作技巧 ,都是以写作文本为出发点的、 外
写作主体性教育的理论内涵及其价值取向
d i1.99 .s. 7 - 832 1 . . 1 o:036 6i n1 34 2 . 00 0 s 6 - 0 42
写 作 主 体 性 教 育 的理 论 内涵 及 其 价 值 取 向
金秋 蓉
( 建交通职业技 术学院 , 州 30 0 ) 福 福 1 50 7
摘要 : 写作主体性教 育扣住人 全面发展 的核心——主体性 , 写作 目的、 在 内容、 设计、 过程 、 评价等方 面全 面超越 传统写作教学, 实现 了写作主体的个体 文化主体性 建构 , 并发展 了言语创造力。 其价值取 向分别指向了学生的主体人
基 础 教育 作 文教 学 陷入 “ 生 厌写 , 学 教师 厌教 ,
阶段 正在接 受写作 教育 的写作 个体 。
一
耗时耗力 。 效率不高” 的怪圈, 其根源之一在于写作 主体的缺失 。 写作本是一项最富个性品质、 饱含人文
底 蕴 的精 神活动 , 是个体 生命存 在 、 冲动与发 展 的符 号形 式 , 而写作 主体的缺 失恰恰 使 写作远 离 了生命 、
8 8
必须具有主体性。陈兆荣先生在《 写作主体 : 关于作 者的本位话语》 一文中也认为 :写作主体的存在性 , “ 及其对预决 目标的执着和对写作行为本身 的控制 . 关系到写作本身的可能以及写作产品的可能 ;同时 也直接关系到主体 ( 作者 ) 身的可能。 自 由此看来 , 写
作者 作为实施 写作 行为 的个人 ,必 须 由经验 上 的作
行 的基本 是 以传授写 作知 识为 主 的静 态 型的教 学模
式, 主要通过讲解 主题 、 题材 、 结构 、 表达 、 言、 语 文 风、 修改 、 文体等( 俗称“ 八大块”写作基本知识来培 ) 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有学者指出:长期以来 , “ 有关写 作研究多注重于作文技巧 , 文体知识的表层汇集 , 较 少致力于写作思维、 心理、 审美意识 、 语言机制等深 层结构的概括和探索。” 通过 比较我们可以发现 , 传 统的写作教育在写作主体的动力——能力系统 中,
中国写作学发展概论
中国写作学发展概论
中国写作学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以审美为主,致力于探索写作对人类审美体验的影
响的学科。
长期以来,中国的写作学发展历经学术流派的不断迭代,蕴藉着中国传统文化
和文艺的精髓,将中国独特的审美理念注入到写作哲学实践中。
中国写作学可以追溯到诸子百家和宋明易理,这两个学术流派聚焦在中国文字及其传
播方式的探索上。
从唐代到明清,写作学术流派后来辉煌繁荣,形成了明清文学诗歌理论
体系,它强调“人贤品德,礼义廉耻”,以审美性及内涵性写作为主要追求内容,用诗词、章句、状物来表达艺术的审美意境。
在现代,这一学术流派经过新中国成立后各种革新论述,外延上涵盖了日少政策、文
化表达、文史思想及社会实践,把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作为基础,强调现代写作的表达语言
及技巧的精进,力求把写作至熟练,从而使文字表达更精确、更生动、更有力量。
可以说,在中国写作学中,侧重审美艺术表达和审美经验,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国际化的理
念和现代化的趋势。
从审美研究体系看,中国写作学民族文化强调审美对于提高社会整体审美趣味的重要性,通过审美教育,使民众领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提高国民审美文化的鉴赏能力,建立全民审美体系。
中国传统写作学在中国文学及国际文学史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潜能已被许多国家、文学家承认。
毋庸置疑,中国写作学及其发展趋势必将对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一代文学レーム。
作文的发展与演变
作文的发展与演变作文是实际生活中最常见的写作形式之一,它是个人通过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和观点的一种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教育体制的完善,作文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变化,从最初的书面写作,到现在的多样化表达方式,展现了丰富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趋势。
在古代,作文主要是为了实现口头思想抒发的书面陈述。
最早的作文形式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古文触类旁通,这一时期的文人们通过书写来记录他们的思考和观点。
在西方文化中,古希腊的修辞学是作文的重要起源,通过培养人们的修辞技巧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作文开始成为学生在学校中必修的教学内容。
然而,在过去,作文被视为一种机械的、刻板的练习,学生们需要遵循特定的结构和格式,内容的创新和个性化表达受到限制。
这种模式的作文教学并没有鼓励学生发展独特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20世纪的作文教学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传统的模板和规范逐渐被打破,教师们开始鼓励学生通过自由写作表达独立的思考和观点。
这一变化使得作文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性,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潜力。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作文的形式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现在,人们可以通过博客、微博、社交媒体等平台来进行写作和交流。
这种形式的作文可以更加直接地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点,并且具有更大的传播范围。
此外,作文的表达方式也丰富多样,如图表、漫画、视频等,更加直观生动地呈现了作者的意图。
然而,作文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的泛滥使得人们的注意力变得更加短暂,对于长篇作文的阅读和理解也变得困难。
另一方面,作文教学仍然存在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青少年往往被要求按照特定的评分标准进行写作,而忽视了他们个人创造性的发展。
因此,在作文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文教育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观点。
指向核心素养的写作课程内容重构
指向核心素养的写作课程内容重构作者:***来源:《语文建设·上半月》2020年第03期世界經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7年启动素养研究,吹响了21世纪国际课程改革的号角。
我国从2014年开始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拉开了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的序幕。
根据OECD2015年的界定,“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Ⅲ。
核心素养是课程的育人总目标,需要通过一系列课程教学的改革以落到实处:在课程价值上,要从知识导向转向应用导向,培养学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内容上,要从学科本位系统知识的传授转向生活本位的真实情境、典型任务的完成,强化课程内容与真实情境的关联;在教学方式上,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与技能的反复操练,转向任务驱动下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的整合,强调学生参与、专题探究与深度学习。
在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写作教学也正在发生一系列变化,面临新课改背景下全新的挑战与机遇。
其一,素养本位下的写作教学必须面向现实生活,培养学生互动地利用书面语言的能力,以更好地与他人合作、沟通与交流;其二,连通现实世界的真实的写作任务,将成为写作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核心构成,因此,帮助学生通过写作解决复杂、多变、综合情境中的各种问题,将代替以往“教写作”的教学观;其三,随着“学习任务群”“大单元教学”“群文阅读”以及“专题学习”等新概念的提出,课程与教学内容表现出明显的“综合化”“跨界性”特征,听说读写的贯通、学科界限的打破,使写作成为复杂活动链上的一环;其四,随着媒介革命的发生,网络技术全面兴起,写作的表达与传播方式由静态纸质媒介延伸到动态网络媒介。
自媒体写作、图像化表达、互动娱乐的写作诉求,以及读者的深度参与……真实世界里写作的数字化、全民性、交互性、娱乐性与碎片化等特征,也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写作教学是否能在学科、学生和社会之间找到一条平衡之路。
从古至今作文的演变
从古至今作文的演变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作文题。
比如:作文题目中是“”?是什么?是“我的作文题”还是“让我们写下吧!”又或者是“作文题”、“我写出了自己不同领域的写作体会”、“写作作文题”、“作文题”等等。
每一篇作文都是无数人为之赞叹和阅读、思考、探索、实践的智慧结晶!但是有一些题目却给我们带来了痛苦与迷茫。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从古至今作文发展变迁中所包含着一些什么思想吧!..为了让我们对作文有一个更加深刻、全面发展、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体会,现将从古至今常用语言中所包含的写作思想作一简要说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古文、诗话、小说;二、古诗文(散文)和古诗(诗歌);三、古代故事;四、古代诗词(古诗)和现代诗词(小说);五、现代作品;六、现代人物;七、现代风景;八、现代名人(名家);九、古今中外名著);十、现代小说、诗歌)。
一、古文古文就是中国古代散文,包括诗、词、赋、散文、小说等形式。
古诗文中有大量的记叙文和叙事诗,而诗话和古代故事则较为少见,如“古为五柳先生传”就是“一”。
古代诗歌数量很多,流传最广,流传时间最长的当属《诗经》。
《诗经》中有很多的诗歌选本,对后世影响很大。
古文中也有不少是记叙文的代表作,如《大风歌》《采桑子》等。
《采桑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自己的所见所感与风土人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具有感染力。
它通过“大风歌”对风物进行客观描写,使读者在欣赏风光美景之余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风物人情之美和人生哲理,表现出作者思想境界之高远和广阔胸怀之宽广。
《采桑子》还具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思而为人则情动”和“与天地合、与日月合”等美好的境界和美好祝愿而又情真意切之作,它最大之特色就是感情充沛,真实动人又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故后世许多诗人把《采桑子》作为自己创作《采桑子》诗歌作品的代表作而广为传诵。
“”一文不仅写出了作者对《采桑子》所产生巨大影响,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故后世许多作者都喜欢用“”这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对《采桑子》的感悟与祝福。
写作学历史沿革
写作学历史沿革第一讲前言一写作学的历史沿革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作教育是最早开创的学科门类之一迄今已有约三千年的历史有史料可考的较为正式的写作教育肇始于奴隶制社会鼎盛期的西周在后来的孔子的私学教育结构中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言语进入封建社会随着选举科举制的建立和完善写作教育成为封建教育的一门主课其受重视的程度远非其他学科可以相提并论及至封建社会后期其繁荣达到了极致其衰朽也达到了极点清末禁八股废科举兴新学民国之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使写作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开始从为功名应试转向为文章实用出现了革新的气象但是在其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写作教育在实质上仍继承者八股的传统这种状况至今未有根本的改观应试教育仍为写作教育的主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应试教育八股传统之根深蒂固另一方面也跟五四以来国文界先辈未对传统写作教育作深入细致的反思和总结有关当今的考试制度迫使语文教师不得不围绕应试殚精竭虑所谓的写作教改基本上是在对前人的写作教育实践及其成败得失所知甚少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作的往往是重复性的低效劳动甚至重蹈覆辙对自身历史的忽视和无知已成为写作学科发展的一大障碍面对21世纪信息社会的挑战如何回应未来社会对写作人才的强势需求这又是摆在写作学科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严重问题下面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写作课的发展历程每个时期的写作须明确写作教育目的课程形态写作教学规范及写作教材等四个方面的变化一古典期传统写作学1从写作教育目的方面看在中国写作教育史上人们对写作教育的指导思想目的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从为修己到为事功功名到为文章实用到为立诚再到为了写作主体良好的写作人格意识的养成与写作素质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早期的写作教育先秦及后代的儒家学者大都不太注重写作技能的训练更为注重的是修己西周的官学教育的主导特征便是以教化修己为目的的《礼记·大学》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具体的教育目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重心在修己是通过修己达到治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写作教育自然也概莫能外这一思想实际上也是从孔孟荀一直到程颐朱熹等人的共同的思想孔子是十分注重修己的他把提高个人修养视为一切的根本当然也是言语活动的根本他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他认为重要的不是有没有言而是有没有德虽然儒家学者也注重言语的功用但是他们只是把这看作是修己的必然结果而无须刻意于言语写作技能的训练写作教育的目的从汉代以后从为修己转向为事功再到为功名汉代开文辞取士之先河这就使写作教育的目的直接与事功功名对应上了会赋诗作文便可叩开官场之大门这么一来文章的地位自然看涨最典型的表述莫若曹丕所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典论·论文》认为立言之功用仅次于立德而立言与立德并无必然的关系二者成为相互独立的存在与需求这种观念导致了写作和写作学习动机的桑变文人终于撇开了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己之道径自修习言词以期通达仕途由于它是封建选举制科举制的考试规范的必然要求功利性的写作教育思想愈演愈烈泛滥成灾2从课程形态方面看就说写关系而论大致存在以下几种课程形态说写一体重说轻写说写结合重写轻说说写分立等从西周的官学教育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教育写作教学包括在言语课程之内其课程形态大致上是说写一体说写不分重说轻写西周的官学继承了前代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教学科目的制度其中乐教是一门主课内含乐德乐语乐勰三门乐语包括兴道讽诵言语这几项内容均为说写的技巧或体式这也便是早期的写作课程雏形还不能算是一种严整的课程形态言语教学的独立设科是自孔子始孔子把他的学生分成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见《论语·先进》这四科不是普通教育而是对优秀学生进行的专业教育具有提高课的性质关于言语的意思郑玄注作发端的言辞为言答述的言辞为语言语之义固然包括了口头与书面的表述但由于先秦的文字交流比语言交流的机会要少得多所以言语之教其侧重的方面可能还是在口头表达上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为了施展抱负为了获得统治者的宠幸游说进言之风盛行同时由于列国纷争使节来往频繁公关及外交方面的语文交流的需要激增这些便是孔子设教言语的动因其言语之教势必也要向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方面倾斜孔子教学是很重视学以致用的述说写一体说写不分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在教学中二者兼顾有助于相互的迁移和促进这种说和写在早期课程中的偶然的联姻也许在冥冥之中暗示了在教育学意义上的必然和深刻写作真正成为一门独立严整的课程大约是在东汉光和元年178年灵帝创建了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的文艺专门学校鸿都门学因校址设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生员来自各州郡经过考试人学专攻尺犊小说辞赋字画等尺犊包括章奏.表驳书等实用文体而小说辞赋等则属于审美文体可见当时的写作课程已经兼顾到实用文体和审美文体的教学到了南北朝元嘉十五年438年宋文帝又在京师开设了单科性的四个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儒学馆这文学馆的文学并不是今天意义上的文学而是指广义的文章文学馆便是专门从事文章研究与教学的这时的写作课程已经从与说的联姻中分离出来了俨然自成一体其实从西汉开始的选举制和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便决定了对教育结构中说话教学的排斥汉代的考试方式有对策射策两种二者基本上考的都是写的能力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先是仍以策问为主加试诗赋各一篇后来诗赋逐渐取得与策问同等重要的地位进士科的考试往往更看重诗赋及至宋代熙宁四年 1071年又转为考经义为主明成化1465-1487以后经义得以进一步地规范化流俗称为八股八股文作为一种基本的科举考试文体一直沿袭至清末应试注重的写作能力在课程形态上自然是以写为主明后期至整个清代的教育基本上是围绕着八股文写作这个主轴转虽然在教学中也有一些质疑问难和提问作答但并没有进行有目的的说的教学活动说的教学已被排除在教育目的和课程之外这一点也可以从汉以后学者对写作研究兴趣的增长和对口语研究的式微得以证明3从写作教学规范方面看对写作教育目的的认识直接制约着对写作教学本体的认识并由此形成相应的写作教学规范在中国写作教育史上写作教学规范的擅变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从以读代写练到为写择读到以读带促写再到以写为本以写为本以素质求发展可望成为21世纪写作教学规范以读代写练就是认为通过阅读修养情性积学明理道德学问到了一定的程度自然会写出好文章用阅读涵养来代替辞章的训练重视从读中体悟排斥文字技术的学习这是以修己为目的的写作教育思想的产物是先秦时期主导性的写作教学规范也是后世儒家学者所倡导的与科举制写作教育为写择读规范相对立的一种写作教学规范孔子的写作价值观是述而不作述朱熹注日传旧而已孔子一生做了大量的整理古籍的工作不主张进行有悖前贤经典的创作欲传旧便得熟读经典多加体悟所以读便成为写的充要条件文章是悟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练出来的这种以读代写练的写作学习观到了程朱那里由于当时科举制刮起的功利性写作学习之风盛行文以载道文道分离有文无道等写作现象广为蔓延更进一步促成了他们对悟道体道的强调和对专务词章之文的贬斥以读代写练规范与为写择读规范在汉以后及科举制兴起之后的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是后者取代前者而是二者并存在整个封建时代的书院教育中较好地保持了写作教育的正统性和纯洁性以读代写练规范大致上仍处于主导性地位而在官学和私塾教育中以读代写练规范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是到了明清尤其是清代为写择读规范才逐渐占据了主导性地位教育完全沦为科举制的奴仆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写出几篇用来应试的八股策论试帖诗为了写自然也得读但读不再是为了悟道养性修德而是为了能写出合式的应试文由此可见为写择读规范的读与以读代写练规范的读二者的涵义是大不相同的从指导思想到教学实践均背道而驰读的不同是由于对写的认识不同所致以读代写练规范下的写要求的是言志立诚正道辨奸益国补化是作者思想情感和人格的外化为写择读规范的写则是代圣贤立言作为传声筒为了功名利禄作为敲门砖是一种异己性的写作清末禁八股废科举为写择读规范必然受到重挫但为写择读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还是有其合理性的撇开其在科举应试教育制约下对读和写的具体规定和具体内容来看以写为目的以读为手段从写的需要出发选择可资借鉴的读物让学生通过阅读来体悟其中的写作规律这对写作学习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因此上述对为写择读规范的否定只是就其特定的涵义而言并不否定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的应用4从写作教材方面看先秦时期的言语教学在西周时代用何教材已不可考但在孔子的私学教育中所用教材则有史料可证孔子的教育一般认为除了沿袭前人所教的六艺外还以自编的六书为教材六书是《诗》《书》《礼》《乐》《易》《春秋》为主的是《诗》《书》《礼》《乐》四种从言语之教看六书均有教材的价值《诗》教使人态度温和性情柔顺为人敦厚朴实而不至于是非不辨《书》教使人上知自古以来历史通晓先王施政之理而不至乱作评论《礼》教使人恭敬严肃知道道德规范而不至于做事没有节制《乐》教使人心胸宽畅品性善良而不至于奢侈无度《易》教使人知道人事正邪吉凶事物之理的精微而不至于伤人害物《春秋》之教使人知道交往用辞得体褒贬之事有原则则不至于犯上作乱参见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65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这些既是做人的基本修养也是言语行为的基本素养在六书中最为直接明确的言语教材是《诗》先秦时期可以称得上言语教材的还有《荀子·正名》《墨子·小陬》《韩非子·说难》等当然严格地说这些教材虽写于先秦但真正广泛传播有的还是在后世如果说《正名》篇揭示的是论说性言语的构成和思维规律《小陬》篇阐明的是论辩说理的逻辑和技巧《说难》则是言语心理学或受众心理学的专论《正名》和《小陬》偏重于言语基本理论的探究而《说难》重在对言语实践的指导传授游说的经验和技巧教导人们在向统治者进言时如何趋利避害以实现言语目的《说难》体现了较强的教学意识上述所提及的先秦时期的言语教材用今天的眼光看也许都还只能算是准教材当时言语教育尚属草创六书及一些零散的篇章虽具教材性质但教学的目标系统要求等都还谈不上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两汉及魏其间虽也不乏具有教材性的著述但不是失之于简陋就是亡佚不传晋之后写作文选类教材大量问世较著名的有杜预的《善文》挚虞的《文章流别集》和《文章流别志论》李充的《翰林论》谢混的《文章流别本》孔宁的《续文章流别》刘义庆的《集苑》《集林》沈约的《集林钞》《集钞》丘迟的《集钞》排在《昭明文选》之前的不下十几部这些编著现在基本上也看不到了有的只剩下一些残篇如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和李充的《翰林论》等还可从清朝严可均编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中得窥其略流传至今影响广泛的写作文选类教材当推《昭明文选》它标志着写作教材的规范化《昭明文选》又称《文选》因由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撰而得名《文选》问世后不久就不但成为教材而且更成为一门学问唐代学者李善便专业传授《文选》学生多自远方而至传其业号《文选》学南宋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说李善精于《文选》为注解因以讲授谓之文选学故日《文选》烂秀才半可见《文选》在唐代已成为较为热门的写作教材中国古代最为优秀的堪称典范的最具教育学价值的写作文选类教材是南宋谢枋得1232-1289编的《文章轨范》《文章轨范》7卷选文64篇均为唐宋名家名篇7卷中分两大类放胆文 2卷小心文 5卷每卷卷首均有教学目的要求等的提示作为教材《文章轨范》很合乎写作教学机理我国写作教材的编写正是由此开始有了写作教育学和教学法研究的自觉意识这标志着写作教材和教学的科学化程度的一个质的飞跃谢枋得功不可没在我国古代写作教育史上《文章轨范》的价值当在《文心雕龙》和《昭明文选》之上同是在南宋比谢枋得还略早一些的真德秀1178-1235也曾编了一本写作文选《文章正宗》对后代也有相当影响该书正续集各20卷选文比《文章轨范》时间跨度更大面更广它的最大特点是有了最初的教学文体分类宋以前的写作研究已明显地表现出将文体愈分愈细的趋势这是不利于教学的真德秀将选文分为辞命议论叙事诗赋四类尽管这一分类既取文体名称又取文章性质的角度不太科学但是他能化繁为简将《文选》所分为38大类的文体归为4种进入教学这无疑是很有眼光的这4种文体大约可算是我国最早的写作教学基本型文体南宋是一个政治上很衰败的时代但在写作教育史上却是一个很繁荣的时代那时不仅产生了写作文选类教材的杰作《文章轨范》《文章正宗》而且还产生了以《文则》《文章精义》为代表的写作知识类教材陈骙 1154-1203 所著《文则》所谓文则即为文之法则作为写作知识类教材它显然要比《文心雕龙》简明实用该书涉及文章体裁遣词造句行文章法表现风格等诸多方面不但示人以法则而且附有大量的实例表述也较为清晰平易习作者较容易接受该书当可称为我国最早的提供了较为详备的写作知识的教材而李耆卿的《文章精义》内容原本就是教材是由其弟子于钦笔录下来汇集成书的故用语录体此书虽系统性不强但评说各家文章之优劣教学子如何为文却颇有心得对后学影响也较大知识类教材发育较为成熟的当推元朝倪士毅的《作义要诀》《作义要诀》是专讲经义的作法的该书的编写意图很清楚就是作为教材教学生作经义的因而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可教性该书除了摘引各家有关的写作知识论及一些一般的写作道理外着重按经义写作的程序按部就班地加以描述先是审题然后是冒题原题讲题结题等一一指明写作要旨这里暂且不论经义写作的得失单就教材的教学意识来看显然较《文则》和《文章精义》大大前进了一步《文章轨范》和《作义要诀》分别标志了写作文选类和知识类教材的成型并成为一种范式给后代的这两类教材以普遍的影响奇怪的是宋元以后在写作教材的类型的拓展上似乎停滞了也许是人们的才智都被上述这两种范式给束缚住明清两代所出的写作教材可谓汗牛充栋但归结起来无非还是两类文选类和知识类第三类写作教材训练类直到本世纪20年代才姗姗来迟其代表作是夏丏尊刘薰宇的《文章作法》二转型期清末民初本书指的是1901年禁八股至五四运动前这一段时间这个时期是我国写作教育由古典到现代的转型期写作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旧的写作教育规范面临着崩溃解体新的写作教育规范尚待建立写作教育思想开始从为功名转向为文章为实用但传统的写作教育观念和方法仍占主导地位我国现代写作教育由此发韧禁八股废科举标志着我国古典写作教育的终结清末禁八股废科举后为事功为功名的写作教育思想蜕变为实用在清末教育法规中明确标示了写作教育的目的是供谋生应世之所需以备应世达意之用以资官私实用写作教育从功利主义转向实用主义写作教育实际仍继承八股的系统由于以科举为目的的写作教育沿袭了近千年它所形成的教育规范观念和方法根深蒂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的变化尽管在写作教育方针和要求上已有所革新但是写作教育的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这一时期写作教学虽已有单独的教材但写作教学基本上还是依附于读本写作与阅读相联络以模仿式的教学方法为主由于国人对教育的重视这一时期国内相继筹办了多种教育刊物影响最大的有《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等在这一时期写作教育研究初见端倪从清末到民初在《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的有关国文教育方面的文章就有数十篇其中大都涉及写作教学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沈颐的《论小学校之国文教授》《教育杂志》第1卷第1号蒋维乔的《论小学以上教授国文》《教育杂志》第1卷第3号庚冰的《言文教授论》《教育杂志》第4卷第3号刘半农的《应用文的教授》《新青年》第4卷第1号叶圣陶王钟麒的《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新潮》第1卷第1号等对现代写作教育尝试作初步的探索体现了研究范畴开始转变写作学研究的专著亦为数不少举其具代表性的有来裕询的《汉文典》》吴曾祺的《涵芬楼文谈》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和林纾的《春觉斋论文》等均称得上古典写作理论研究的力作但也是古典写作理论的遗韵绝响与新兴的写作实践和思潮有一定的隔膜表明了系统性的理论研究的滞后专门性的写作教材较有影响的是谢无量编的《实用文章义法》上下册该书由中华书局1917年1月发行经多次再版至1928年已印至7版该书体现了注重实用文体写作的时代潮流承袭的是传统文章学理论取例以唐宋以后的古文为主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可以算是转型期写作教材的一个范例蒋维乔的《教授法讲义》出版于清末为师范讲习社师范讲义在当时颇具影响该书是以清政府颁发的《奏定学堂章程》的有关规定为纲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该书分别说明小学各科的教授法其中国文科的教授法包括目的教材教法三个部分教法部分分为四项甲读法乙缀法即作文丙书法丁话法《教授法讲义》由于涉及小学的各科教学所以对于写作教学必然所述较为简单但简单而不简陋作为早期的教授法论著已算是不俗的了尤其对白话文的倡导可谓发世纪之先声纵观20世纪伊始到五四运动前夜的写作理论发展状况它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它处于新旧交替的矛盾斗争之中既有相互间的排斥又有一定程度的融合二是它作为各个不同阶级的舆论工具表现出了强烈的政治功利性分别发挥了社会变革或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作用三是它多出自造诣深厚的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和宿儒学者之手具有相当高的学术品位和经过系统归纳的理论形态这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亦或难得其全的它综合弥纶继往开来为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的新发展铺垫了坚实的再进之阶综上所述清末民初已开我国现代写作教学研究之先声为五四以后的写作学研究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三现代写作学1 19191949年1919年五四运动至20年代末是现代写作教育的变革期其标志是白话文语体文在国文教育中真正获得了合法地位并逐渐取得了与文言文并重的位置这一时期占主导性的写作教育思想是提倡白话文写作推行国语教育试图建立新的写作教育规范30年代是我国现代写作教育的成型期经过五四以后在写作实践和理论方面的探索经过20 30年代对国文课程标准的反复修订现代写作教育已初具规范其主导性的写作教育思想是提高白话文写作和写作教育的质量反对守旧和复古成型期的写作教育一方面表现为教育目的要求程序及教材教法等逐渐趋于严整另一方面原来业已存在的矛盾也暴露得较为尖锐有待于反思和清理40年代国统区的写作教育处于困顿期30年代后期直至整个40年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期先是八年抗战接着是三年内战战争频仍百业凋敝民不聊生教育自然也不景气这一时期国统区的写作教育发展缓慢国文界有识之士仍致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写作教学价值取向的学术演变与发展【摘要】纵观近百年来我国作文教学的变革轨迹,可将其分为20世纪前50年、20世纪50~90年代、2001年至今三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的作文教学都表现出了不同的价值取向。
呈现了从关注实际应用和自由表达,到加强文体训练、注重写作知识指导和读写结合,再到注重学生写作过程的心理体验及作文与生活的联系、张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转变。
【关键词】作文教学价值取向演变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语文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纵观近百年来我国作文教学的变革轨迹,我们发现,其价值取向经历了从关注实际应用和自由表达,到加强文体训练、注重写作知识指导和读写结合,再到注重学生写作过程的心理体验及作文与生活的联系、张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转变。
一、20世纪前50年的作文教学价值取向20世纪前50年,我国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主要为关注实际应用和自由表达。
从1900年到辛亥革命年间,语文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还保留着封建主义的一些特征,同时又有近代资产阶级新思想的融入和体现。
作文改变了以往专注写八股文的传统,逐渐关注作文与社会实际之间的联系。
如在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中,提到关于作文教学的内容时就要求写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文章。
在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中更强调作文题目应“就各学科授各项事理及日常必须各项事理出题,务取与各学科贯通发明,既可易于成篇,且能适于实用”[1],反对虚空的八股议论。
1906年,学部针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运动及民权思想的盛行制定了五项教育宗旨,其中的“尚实”,即要求教学能“勖之以实行,课之以实用”。
“五四运动”前后,作文教学开始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及自由发表。
1912年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提出作文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兴趣,提倡写“实用简易之文”。
1923年,《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国语课程纲要》规定了作文教学的目标为“能自由运用语体文发表思想,注重内容的实质和文学的技术”。
[2] 强调学生可写多种体裁和类型的文章,文章的内容受到重视。
“五四运动”前后直到整个40年代,作文更加强调实际应用。
刘半农在《新青年》杂志中撰写的《应用文之教授》一文,对旧的作文教育发起强烈抨击。
他指出:“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似通非通、一知半解的学校毕业生,学实业的,往往不能译书;学政法的,往往不能草公事,批案件;学商业的,往往不能订合同,写书信;却能做些非驴非马的小说诗词,在报纸杂志上出丑。
”[3] 刘半农强调新时期的作文教学是要教学生写在工作和生活实际中所需要的“应用文”,并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教学改革方案。
梁启超也提倡作文教学应重在“应用”的主张,梁启超把文章分为三大类,一是记载之文,二是论辩之文,三是情感之文。
他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一书中说:“第三种情感之文,美术性含得格外多,算是专门文学家所当有的事。
中学学生以会作应用之文为最要。
”[4] 显然,梁启超主张作文教学的重点应是教学生写作记载文和论辩文这两类具有较大实用价值的文章。
阮真在其著作《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中主张:“教师要在学生所处社会家庭、学校环境和学生将来的职业上去着想,研究他们要做些什么文字,学些什么文字。
”[5] 张志公先生在《学作文是为了用》指出要明确作文教学的目的。
“教作文是要教给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和不断自行提高实际应用的能力,或者用个时髦的说法,教给他们在写作方面的‘应变’能力,也是适应今后会产生的各种新的需要的能力。
”[6] 朱自清在《论教本与写作》中把写作看成是“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强调应当以报纸、杂志上的文章为写作训练的目标,这样对学生将来的应用和发展有帮助。
叶圣陶先生也是“应需”作文的推动者,“应需”指的是顺应生活之需要而作文。
写作是人的一种能力的体现,也是人生活的一部分,为了应试而训练学生写一些与现实社会实际脱轨的文章不可取,作文理应是能满足生活之需、切合生活之用的。
叶圣陶先生将写作练习与“应需”二者统一起来,是对当时普遍存在的为考试而作文、为作文而作文的状况的一种反驳。
二、20世纪50~90年代的作文教学价值取向加强文体训练,注重写作知识指导和读写结合是这一时期作文教学的主要价值取向。
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对20世纪后半叶的作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奠基意义。
它明确提出:“高中阶段要求能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应用文和一般的说明文、议论文……根据培养读写能力的要求和步骤,在课本里编入一些有关读写知识,讲记叙、说明、议论和布局谋篇等知识。
”[7] 这一大纲按照记叙、说明、议论的顺序编排,建构了一个具有序列性和层次性的作文教学体系,强调了读写结合和对文体的训练,注重给予写作知识方面的指导。
1978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它沿袭了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的精神,同时还有一些新的发展。
指出要丰富作文训练的方式,加强作文训练的系统性。
根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之后的作文教学表现出进一步完善作文训练的科学化和强调作文文体形式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轨迹。
李忠义提出的“以训练项目为单元组织作文教学”则是注重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体训练的典型代表。
他以教学大纲为准绳,以语文教材为依据,以训练项目为主线进行组元,力图建立一个科学的训练序列和知识序列。
“以训练项目为单元组织作文教学”讲求实效,在处理作文教学中阶段性与循环性之间的关系时,李忠义在阶段性上实行了“文体阶段训练法”,即“本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知行规律,在一个学期以内按文体分段进行训练。
作记叙文便一连作上它几次,来上它几个回合,待学生在这一方面取得了预期的进步以后,再开始另一种文体的写作训练”。
[8] 在循环性上李忠义则针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主要文体,一个学年安排一次小循环,两个学年安排一次中循环,三个学年安排一次大循环。
每次循环都本着螺旋式上升的原则,有一个新的提高。
张福深也对作文教学中的单项训练进行了肯定。
“为了使作文更有科学性,训练要有步骤,各地都加强了单项训练,如开头、结尾、过渡、倒叙、写景、肖像描写、对话描写等,这是必要的……从根本上说,应该把它们作为单项,不断地和反复地训练,这样才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作文的规律。
”[9] 张福深主张在作文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掌握写文章的一般规律,即懂得作文的规矩。
他认为“规矩”是作文的基础,主要解决会不会的问题,并指出许多教师往往忽视了“规矩”的指导和训练,而热衷于技巧的追求,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许多学生拿起笔就觉得困难重重,不会开头,不会结尾,没有词儿,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掌握作文的基本知识,不知道一篇文章是怎么样子,写作过程怎样。
丁洁操在作文教学中指出对学生的作文指导要有程序,第一步要求达到文通字顺,交代明白,字迹清楚,少写错别字,过好语言文字关。
第二步在文通字顺的基础上,再讲究修辞炼句,讲究文采。
在作文教学中丁洁操还注重范文引路,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
“其特点是在阅读教学中紧紧抓住文章的突出特点,让学生从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结合上真正弄懂、学通、学到手;然后再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识能力出题目,进行写作练习。
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引导,用规律性的知识指导学生的读写活动。
”[10] 总之,20世纪50~90年代初,作文教学尽管在不断地改革,然而实质始终停留在“文体训练”与写作“技术化”的层面上,直至1996年作文教学转向于通过思维训练来谋求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文体训练才逐渐有所淡化。
三、2001年以来的我国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注重学生写作过程的心理体验及作文与生活的联系,张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是2001年以来我国作文教学主要的价值取向。
自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颁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作文教学呈现出了新的价值取向,减少了繁琐的写作知识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开始重视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体现。
如“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11] ,在这种新的作文教学价值取向下,教学领域出现了如话题作文、体验作文、创新作文等新的作文教学的尝试,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潘涌在《21世纪作文教学新视野》中指出,在语文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内地作文教学呈现出了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新理念。
他认为21世纪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三方面:“其一,激励学生真实地展示经过心灵流程的自己的思想;其二,激励学生在真诚拥抱生活基础上抒发心灵深处的真情愫;其三,激励学生追随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时代走势,以挥洒生命才情、凸显一己特色的个性化言语为真美。
”[12] 刘光成在对近百年来作文命题的研究中,发现现代语文人本教育不断突显,人本语文教育的重心在于人的语文素养的养成,体现了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出发,为人的终身学习及可持续发展做准备的观念和主张。
注重作文的真实性和生活化也是这一时期作文教学的一种共识。
张化万在《生活作文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一文中指出生活作文具有呵护童心、童言,培养表达和做人相统一的人格的功能。
文中阐述了小学生活作文的板块与操作方法,即“游乐生活作文,让小学生把玩进行到底;梦幻生活作文,放飞学生的想象;生活应用作文,做积极干预生活的主人”。
[13] 朱竞芳在《生活化:作文教学本色的回归》中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化作文课堂必须在作文教学中落实“生活本源”的理念。
只有学生生活笔下的东西才是自然的、个性化的,充满真情和情趣的,因此应该让学生从“模拟生活”走向现实生活,体验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
这体现了生活体验式的作文教学与传统作文教学在意义特点和价值取向上的不同。
注重学生个性和创新性的发展是这一时期作文教学另一重要的价值取向。
韦艳玲在《浅谈作文教学与发展学生个性》中主张改革作文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即“营造自由表达的氛围,让个性萌发;冲破‘当堂作文’的框框,让个性展翼;改革写作方式,让个性腾飞”。
[14] 写作并非是神秘莫测的,每个学生都拥有写作的潜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这一潜质。
同时他还指出应优化作文教学评价,催生、张扬学生的个性。
江晓辉、王显槐在《始于文体训练走向生命张扬——纵论我国近30年来中学作文教学与研究的发展》中指出“创新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作文教学与研究发展的重要体现”[15],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出现了如话题作文、创新作文、个性作文等新的作文样式,它们的共同点即倡导创新,张扬学生个性,鼓励学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刘晓伟在《作文教学的目标定位与价值取向》中认为“创新思维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感悟’活动,产生这种感悟的本源只能是人的生活实践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