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明明白白的教子之道
郑板桥爱子给你的启发
郑板桥爱子给你的启发
郑板桥对儿子的教育,特别强调了对人要有爱心,驱除残忍之性,提倡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教育孩子明理、做个好人。
他也注重孩子的修养,提倡平等待人,要求孩子要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不能依赖他人或祖业过活。
郑板桥爱子之道的教育方式,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1. 重视品德培养:郑板桥把孩子的品德教育放在了首位,强调教育孩子明白事理,做个好人,这是教育的根本。
只有在品德高尚的基础上,孩子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能力。
2. 强调自我奋斗:郑板桥鼓励孩子靠自己谋生存,强调孩子要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不能依赖他人或祖业过活。
这种教育方式培养了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我奋斗的能力。
3. 注重孩子的修养:郑板桥提倡平等待人,并把这种观念传递给孩子。
这种教育方式培养了孩子的尊重和宽容之心,使得孩子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4. 用身教言传培养孩子:郑板桥以身作则,用自身的品行影响孩子。
这种教育方式强调了身教言传的重要性,让孩子从家长的言谈举止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郑板桥的爱子之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育范例。
通过这个范例,我们可以看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引导和启发。
只有注重孩子的品德、自我奋斗、修养和身教言传,才能培养出有独立人格、有能力、有爱心、有宽容之心的孩子。
【中小学素质教育】从郑板桥教子说起
【家校之桥】从郑板桥教子说起□岳阳市岳州中学李细田自题“难得糊涂”的清代县官、书画大师郑板桥,他的言行在当时官场被视为“怪异”,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
其实,他既不糊涂也不怪,在大是大非面前非常清醒,十分理智。
单从教子这方面就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他晚年得子,自然钟爱有加,但决不溺爱。
他教子从小自理生活,时刻不忘教子自强自立。
直到他弥留之际,还把儿子叫到床前:“我想吃面食,你得亲自给我做。
”见儿子脸有难色,知道他不会做,又叮嘱道:“可请厨师指点,但必须自己动手。
”儿子在厨师的指点下,和面、擀面、上锅,弄得满头大汗,腰酸背痛。
面食做成后,送到床前,可是父亲已经断气。
儿子在收拾父亲的遗物时,发现一张纸片上写着:“淌自己的汗,自己事自己干……”我自然联想到现在面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作为家长朋友,不妨从郑板桥教育孩子“自己动手”的教子之道中得到一些教益。
他临终时之所以要儿子做面食,其用意就是告诉孩子只有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才能立足社会。
而我们时下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照顾、呵护、溺爱,包办一切,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就行,没有必要参加劳动和实践活动,甚至连最起码的家务劳动也不让做,让孩子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以致于到了上大学时还不会做饭、洗衣服,连最起码的日常生活也不会自理。
曾被媒体称作“天才”的华容“神童”魏永康,2岁时就认识2000多个汉字,4岁时学完初中知识,8岁考入华容一中,13岁以高分考上湘潭大学,17岁时考上中国科学院硕、博连读。
可20岁时(即2003年)却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被中科院退学而辍学肄业回家,演绎了一幕现代版的《伤仲永》。
这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是孩子个性的发展需要,而不是家庭劳动需要孩子。
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们在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跟踪研究后,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
《郑板桥爱子之道》原文及翻译
《郑板桥爱子之道》原文及翻译《郑板桥爱子之道》原文及翻译清代大文学家郑板桥到五十二岁始得一子,他自然十分疼爱这个儿子。
但是他主张,“爱子必以其道”,就是要讲究爱子的分寸、方式和方法。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郑板桥爱子之道》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郑板桥爱子之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毋为刻急①也。
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折拉而死。
上帝②亦心心爱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
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③而姑纵惜也。
家人④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
凡鱼飧⑤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
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⑥,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选自清代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有删减)【注释】①刻急:苛刻严峻。
②上帝:老天。
③犹子:兄弟之子。
④家人:仆人。
⑤飧(sūn):熟食品。
⑥无可如何:无可奈何。
【郑板桥简介】郑板桥(1693年——1765年),享年73岁。
汉族,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
【译文】我五十二岁才有个儿子,哪有不疼爱他的道理?但是爱孩子一定得有规矩方法,即使是孩子们在一块游戏玩耍,也必须使他时刻记着对人应该忠厚,做事要稳妥,不能急躁。
我不在家,儿子就归你管教。
要紧的是必须培养他的忠诚厚道的感情,消除残酷冷漠的性情,不能认为他不是你的儿子,无法像亲生儿子一样管教而暂且纵容姑息。
家中仆人的子女,总也和我们一样是生活于天地间的人,应该同样爱护,不能让我的儿子欺负虐待他们。
凡是给孩子们鱼肉果点等,应该平均发放,使孩子们欢喜蹦跳。
假如让我的.儿子坐着独吞好吃的,而叫仆人的子女远远地站着观望,想吃而不能够吃上一丁点,他们的父母看见了必然会可怜自己的孩子,但又拿不出什么办法,只得把孩子叫走,这样做岂不叫人像割心挖肉一样难受吗?【简评】清代大文学家郑板桥到五十二岁始得一子,他自然十分疼爱这个儿子。
郑板桥的爱子之道.
郑板桥的爱子之道
“怪人”郑板桥教子观点似乎也怪。
1749年他在潍县当知县时,给兴化县家里替他主管家务的堂弟郑墨写了封家书,嘱托郑墨怎样教育刚入塾就师的6岁儿子。
在信上他抄录了前人的四首顺口好读的五言绝句,并嘱咐家人:“令吾儿且读且唱,月下坐门槛上,唱与二太太、两母亲、叔叔、婶娘听,便好骗果子吃也。
”
那四首诗都是反映封建社会对农民的惨重压榨和农民的苦难生活的。
他在家信中说:“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
可将此书(信)读与郭嫂、饶馊听,使二妇人知爱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
”他极力反对有些读书人“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
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
”这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对学生和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克服只重视考分忽视德育的倾向,是有裨益的。
爱子,特别是爱独生子,是人之常情,但爱需要正确的方法、手段。
正如郑板桥在信中说的:“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
”“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假爱。
今天一切爱子者和一切爱高材生的师长,也当从郑氏“爱之必以其道”中汲取教益。
如果忽视德育,说不定还会造就出“不肖子孙”来。
郑板桥的爱子之道,怪么?其实不怪。
郑板桥教子诗原文
郑板桥教子诗原文
靖康思初觉,穷通理乃知。
凡谋勤全思力,半事不可欺。
抗拒弊疑惑,行行重可着。
终日不放松力,保守慎用心。
早晚读一节,每周少落索。
只要坚持不离,学术大境遇饱。
困难不惧怕,志气高克从。
明月新云横,智慧如山流。
大道博横断,多识格局论。
学无止境处,晓谋登不落。
那就是郑板桥的《教子诗》,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信念。
作者诉说的是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这首诗示警,抗拒弊疑惑,不放松自己,坚持不懈,困难不怕,勇往直前的精神,映衬出作者的学识渊博,心高气傲。
在郑板桥看来,教育要多元化,与时俱进,他反复强调“全思力”“穷通理乃知”,提倡用心去领会和发挥知识,无论多么博大,都不要故步自封。
而他对孩子苦口婆心用心教育表达的是滋养,关爱和激励,让孩子怀揣梦想,去触碰未知,去搏击希望,进而完成自我成长,心灵得到升华。
《教子诗》既鼓舞着我们的教育信念,也让我们拥有勇气去挑战未知远方,去攀登学术的高山。
在这样的精神力量面前,让我们更加充满活力,更加豁达,勇往直前,勇于拥抱新的未知,勇敢的创新。
凭借着教育的精神,在实践中塑造着自己的未来!。
郑板桥教子: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2019年第2期老年人家教家风郑板桥老来得子,正如他自己所说:“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虽然对儿子疼爱有加,但他也非常注重对儿子的培养教育。
当时,郑板桥在山东范县、潍县等地做县令。
为了将全部精力用在政事上,他将妻儿留在了江苏老家。
但又担心儿子顽皮,不听母亲的管教,便将儿子托付给了堂弟郑墨。
郑板桥爱民如子,勤于政事,往往案无留牍。
在政事之余,他会十分想念妻儿家人,尤其对儿子的教育牵挂于心。
这时,他便握笔展纸,给郑墨写信。
在对儿子的教育上,他在信中说:阴雨天,贫寒子弟不能马上回家,应当留他们在家吃饭,临走时要给他们换上一双合脚的旧鞋。
“彼父母之爱子,虽无佳好衣服,必制新鞋袜来上学堂。
一遭泥泞,复制为难矣!”当时,郑板桥家请了老师给儿子授课,同时让贫寒人家的孩子一起来念书,即“附学”。
信中是要家人教导儿子多关心附学的孩子,特别说到下雨天,要留他们在家吃饭,还要拿出旧鞋给他们换上,为的是不让他们穿的新鞋被雨水泥泞损坏。
给附学的孩子一双鞋,是要培养儿子的爱心。
人有爱心,才能走上正道,就不会走到歪门岔道上去。
郑板桥还说:家中的纸笔墨砚,要不时散发给附学的同窗。
因为郑板桥知道,那些贫家之子、寡妇之儿,即便想要十几个铜钱买“川连纸”钉仿字簿,一连十天也凑不出来。
他还特别叮嘱,对于这样的孩子,要“无意中与之”。
“无意中与之”,就是要让儿子知道,帮助他人不可有优越感。
居高临下地帮助别人,就会伤害到别人的自尊心。
这样的爱心也会引人走向歪道。
郑板桥还教育儿子要懂得分享,要“将心比心”,时刻顾及他人的感受。
他在信中说:家中有了“鱼飧果饼”,每个同窗都要分给一份。
这样,孩子们就会一同“欢嬉跳跃”。
“若吾儿坐食好物,令贫寒、仆人子女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郑板桥还注意培养儿子宽厚博大的胸怀,在信中叮嘱儿子不要用头发丝系蜻蜓,拿绳子捆螃蟹。
如果只顾自己好玩,活物儿一会就被玩死了。
纵观郑板桥教育子女之道
纵观郑板桥教育子女之道郑板桥是一位著名的儒家学者和教育家,不仅自己拥有卓越的文化素养,而且非常注重教育子女。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家庭教育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下面就从纵观郑板桥教育子女之道来探讨如何为孩子打造一个优质教育环境。
第一步:注重身心健康郑板桥的教育思想非常注重让孩子从身体、心理上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因此,首先要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
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同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关爱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
第二步:强调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郑板桥教育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他认为,教育子女不仅要让他们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更要关注他们的道德素养。
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懂得如何尊重他人、爱护他人、坚持正义、勇于担当。
第三步:重视文化教育郑板桥曾经说过:“善学者必善为,善为者必善思,善思者必善学”。
要想让孩子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必须重视文化教育。
家长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阅读条件,鼓励孩子多读书,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
同时,也要注重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创新发展的能力。
第四步:注重品味教育郑板桥强调,美的事物对于人的心灵成长具有很大的积极影响。
因此,品味教育也是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方面之一。
家长可以带孩子欣赏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
让孩子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中成长,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品味。
同时,注重日常生活的细节,让孩子懂得如何有素质地生活。
综上所述,郑板桥教育子女之道强调全面性、综合性,注重身心健康、道德教育、文化教育和品味教育。
如果我们要为孩子创造一个优质教育环境,就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自理、自立、自强——郑板桥临终教子的启示
自理、自立、自强——郑板桥临终教子的启示郑板桥临终留下的遗言,上面写道:“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业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时至今日,郑板桥临终教子的遗言,对“孙辈教育”还大有裨益,值得我们研究和推崇。
眼下,我们有些做父母和祖辈的与郑板桥相比显然大为逊色。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虽然大多数家庭显示了从未有的富足,但是大多数家庭在教育子女方面却步入误区。
有些父母和长辈对孩子可谓是有求必应,甚至穿衣戴帽,上学背书包都由家长代劳,这样只能使孩子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孩子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生活,他们将来怎能担任实现祖国伟大的建设事业历史重任。
其实,适当地让孩子经受些生活磨难,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生前就以“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句名言告诫我们。
我的孙女现年15岁,从读幼儿班直到现在读初中,她都在我家吃中饭,我对她的日常生活要求非常严格。
她应该做的、会做的、都让她自己动手,以养成她善于自理的好习惯。
从读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就要她自背书包上学,遇到下雨时,我只负责给她提供雨具而水鞋等必须由她自己穿。
我住樱珠巷2号,她在芳芳幼儿园读书,往返接送都是步行。
她在哲商小学读书,我只接送她一个星期,往后就由她独自一人步行回家吃饭。
在日常生活中我积极引导她倒垃圾、扫地、帮助奶奶洗菜。
她9岁就学会了做扁食,她说:“我做得不够好、让我自己吃,兴趣好,今后做扁食要做得像奶奶一样好”。
她读小学六年级时,由于学校搬到新校区,离我家很远,必须乘校车,她每天早上自己做早饭、吃早饭然后乘接送车上学。
在校一切日常生活她都料理得较好;更令人可贵的是她刚刚六岁,其父母就由她独自一人睡,穿衣服、着袜、穿鞋都由她自理,这样她六岁就能在生活上基本自理。
怪不得邻居赞扬这个孩子好,比别人懂事,劳动好,学习好,赞扬她从少就养成的自理、自立、自强的精神!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文明生活的提高,但对孩子的享受要适可而止,把握好享受的“度”。
郑板桥教子文言文及翻译
昔郑板桥,字克柔,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
其人性格刚直,才情横溢,尤擅画竹,世人称其为“板桥竹”。
板桥先生有子三人,长子郑承恩,次子郑承宪,幼子郑承恩。
板桥先生教子有方,此篇述其教子之事。
原文:板桥先生教子,必先修身齐家。
一日,家塾课罢,先生谓长子承恩曰:“吾儿,学问之道,非一日之功,当勤于诵读,习于字画,以养其德,固其才。
”承恩唯唯。
次日,先生谓次子承宪曰:“吾儿,世间万物,各有其道,汝宜广博学问,多识草木,以广其识,增其智。
”承宪应诺。
又一日,先生谓幼子承恩曰:“吾儿,人生在世,当知感恩图报,敬老尊贤,以行其善,以成其仁。
”承恩稽首。
先生见三子皆能领悟,心甚欣慰。
乃命仆人取来一纸,书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器。
”命三子各书其名于其下,以为座右铭。
自此,三子朝夕诵读,习字作画,广博学问,敬老尊贤,家道日兴。
板桥先生教子有方,子孙承绪,家声不坠。
翻译:从前,郑板桥先生教育子女,总是先从修身齐家开始。
有一天,家中私塾的课程结束后,先生对长子郑承恩说:“我的儿子,学问之道,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你应该勤奋读书,练习书法和绘画,以此来培养你的品德,稳固你的才华。
”郑承恩答应下来。
第二天,先生对次子郑承宪说:“我的儿子,世间万物,各有其道,你应该广泛学习知识,多了解草木,以此来拓宽你的见识,增加你的智慧。
”郑承宪答应了下来。
又有一天,先生对幼子郑承恩说:“我的儿子,人生在世,应当懂得感恩图报,尊敬老人,敬重贤人,以此来行善,成就仁德。
”郑承恩点头答应。
先生看到三个儿子都能领悟他的教诲,心中非常高兴。
于是命令仆人拿出一纸,上面写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器。
”先生让三个儿子都在下面写下自己的名字,作为座右铭。
从那以后,三个儿子早晚读书,练习书法和绘画,广泛学习知识,尊敬老人,敬重贤人,家族的声望日益提高。
郑板桥先生教育子女有方,子孙后代继承家业,家声不衰。
【家庭教育】52岁郑板桥会如何教育孩子
【家庭教育】52岁郑板桥会如何教育孩子想必你肯定听过郑板桥。
郑板桥52岁得子,按道理会是特别疼惜儿子的,那么52岁的郑板桥会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郑板桥画作国学摘要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
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清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忠厚悱恻:忠实厚道,感情真挚。
鱼飧(sun):鱼汤。
修身养性郑板桥五十二岁得子,标准的老年得子,在重子嗣的封建男权社会,其意义非同凡响。
当时郑板桥在潍县当县令,而家属都在老家,相隔千里,郑老师自然很牵挂他的娇儿,于是写信回家叮嘱弟弟如何培养侄儿。
郑老师在家书里承认自己很稀罕老年得子:“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
”至于怎么来爱,郑老师就有讲究了,“爱之必以其道”,在玩耍嬉戏中,可培养他仁义真挚的性格,不要把他培养成刻薄急躁之辈。
具体如何培养?郑板桥是搞艺术的,重视细节,他假设儿子正在吃糖果,是独享?还是分享?郑老师的建议是:分享。
这个分享现在容易,换在乾隆时代那可不容易。
因为那是等级时代,郑板桥虽然不大富大贵,但好歹也是做官的,可以称为“老爷”。
郑家还有一批佣人,在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里,郑板桥老爷的儿子当然比佣人的儿女高人一等。
郑板桥设想他的公子在吃糖果时,佣人家的小孩只能流着口水在一旁远观,他们的父母不敢跨越身份的鸿沟,只好将小孩支开,这对于天真的小孩而言,无异于“割心剜肉”的痛。
郑老师建议他的弟弟,如果碰到这种情况,一定要让郑公子拿自己的糖果跟大家分享,都是父母所生,都值得疼爱,没有什么老爷下人之分,真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千万不能让小郑去欺负佣人家的小孩。
郑板桥的教子之道
郑板桥的教子之道郑板桥对子女的教育,尤其注重从娃娃抓起,因而他对年幼儿子的教育,就更为具体,也更富有特色。
他在家信中告诫其弟,要从小培养儿子的忠厚之德,毋使他沾染残忍的习性:“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顽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
”“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
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
”(《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他还进一步要求,要教儿子通情达理,平等待人,关心帮助别人,不要有恃强凌弱的特权思想:“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
凡鱼飧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夫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更为可贵的是,郑板桥还以更高的思想境界要求子弟,告诫他们要有博大的爱心,懂得爱人:“以人为可爱,而我亦可爱矣。
”他说自己虽然喜欢骂人,但是一个人如果有一技之长,或者是行为、言谈上有优点,他都会对他大加赞赏。
他家中本来积蓄了数千两银子,却随随便便就送完了,就是因为爱人的缘故。
(《淮安舟中寄舍弟墨》)郑板桥所说的爱心,不但是对人,还包括对动物。
他在潍县写给弟弟的信中,就要求儿子从小怜悯、爱护动物,拒绝残忍:“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折拉而死……然天既生之,我何得而杀之?若必欲尽杀,天地又何必生?”(《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这种尊重生命的爱的教育,为孩子今后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此,他还特意推荐儿子熟读四首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耘苗日正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才得放脚眠,蚊虫虼蚤出。
这四首古诗,都通俗地反映了民间疾苦,表达了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关爱。
郑板桥临终教子:靠人不如靠己
郑板桥临终教⼦:靠⼈不如靠⼰
郑板桥是我国清代著名书画家、⽂学家,“扬州⼋怪”的重要代表⼈物。
他⼀⽣只画兰、⽵、⽯,⾃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万古不败之⽯,千秋不变之⼈”。
他的诗、书、画被世⼈称为“三绝”,他的“难得糊涂”更是家喻户晓。
他为⼈不⽢随波逐流,其临终教⼦的故事也⾮常奇特,独具匠⼼,令⼈感慨万分。
郑板桥才⽓过⼈,因傲视权贵,宦海沉浮并不得意,⾝为⼩吏终其⼀⽣。
他曾历任县令,虽然两袖清风,家境也并⾮贫寒。
或许是担⼼孩⼦没有经历贫寒,在临终之时对⼉⼦难以放⼼。
病床前,亲⼈悲痛难忍。
弥留之际,郑板桥终于再显精神。
⼉⼦问他有何教诲,他对⼉⼦
说:“欲尝亲蒸之馍。
”⽼⽗之命难违,⼉⼦赶紧到厨房去。
他的⼉⼦也本是在书房⾥读书习字之⼈,在厨房⾥肯定⼿忙脚乱,忙活了好⼤⼀阵⼦,也没蒸出馒头来。
奄奄⼀息的郑板桥积聚全⾝精⼒等待着⼉⼦,但终于没有等到⼉⼦蒸出馒头。
⼉⼦从厨房⾥赶过来看到已经咽⽓了的⽗亲,嚎啕⼤哭。
痛悔⾃⼰平⽇没能学到⼀技之长,深感平凡⼩事学之不易,在⽗亲临终前没能满⾜⼼愿,留下终⽣遗憾。
他亲⼿为⽗亲更⾐,看到枕下留有⼀张纸条,上⾯写着:“不靠天不靠地,不靠祖宗靠⾃⼰。
”⼼灵受到巨⼤震撼,终⽣铭记不忘。
郑板桥临终难以瞑⽬的事,莫过于希望⼉⼦⾃强⾃⽴。
靠⼈不如靠⼰,是郑板桥临终教⼦的良⽅,也是教育⼦⼥的真谛。
郑板桥的⼦⼥得到他的真传,⽆论为⼈还是处世都没有不辱没⽗亲,研修学问也是独有见地。
纵观郑板桥教育子女之道
纵观郑板桥教育子女之道
郑板桥是明朝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对后人影响深远。
他在教育子女方面,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知识和能力,提倡“以德育人”,并且注重实践教育,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郑板桥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
他认为,品德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也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他在教育子女时,强调要让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注重培养孩子的诚信、正义、勇气等品德。
他还提倡“以身作则”,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郑板桥注重培养孩子的知识和能力。
他认为,知识和能力是孩子成长的基础,也是孩子未来发展的关键。
他在教育子女时,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等,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他还提倡“学以致用”,让孩子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郑板桥注重实践教育。
他认为,实践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
他在教育子女时,注重让孩子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他还提倡“知行合一”,让孩子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郑板桥的教育子女之道,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知识和能力,提倡“以德育人”,并且注重实践教育,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这
种教育思想和方法,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知识和能力,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成为有用之才,为社会做出贡献。
【名人故事】郑板桥教子的故事
【名人故事】郑板桥教子的故事郑板桥(1693年-1765年)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诗人、文学家和艺术评论家,他以豪放的个性和卓越的艺术才华闻名于世。
除了在艺术领域有着非凡的成就之外,郑板桥也以其宽厚的教子之道而为人所称道。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郑板桥教子的故事。
郑板桥年轻时就是个风流倜傥的才子,经常与文人雅士交往,酒肉朋友不断。
自从有了儿子后,郑板桥的生活开始发生了变化。
他开始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儿子的教育上,因为他深知教子之道是一个父亲的责任。
郑板桥教育儿子的方式非常独特,他不是像其他严厉的父亲一样,强迫儿子去学习,而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教导儿子。
他常常带着儿子到户外赏景,品茶谈论诗词,教导他在自然中领悟人生的道理。
他也将自己的优秀品质传授给儿子,让他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做事。
郑板桥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他相信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以身作则,让儿子在自己的榜样之下自然而然地受到影响。
郑板桥还注重启发儿子的智慧和潜能,他尊重儿子的个性,鼓励他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在儿子小时候,郑板桥就鼓励他多读书、多涉猎各种知识,让他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而在儿子长大后,郑板桥也鼓励他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能力和品格。
郑板桥还注重培养儿子的道德品质,他始终强调儿子要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要做到诚实守信、尊敬长辈、关爱弱者。
在郑板桥的影响下,他的儿子成长为一个品学兼优、心地善良的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郑板桥还非常注重培养儿子的人格修养,他教导儿子要心存感恩、知足常乐,要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懂得父母的辛劳和恩情。
郑板桥的儿子在成年后,不仅成为了一个有知识、有品德、有修养的人,而且还发扬了郑板桥的家风,对待父母孝顺有加,对待朋友宽厚待人。
郑板桥的教子之道体现了他宽厚的胸怀和卓越的智慧,他用自己的榜样和言传身教来教导儿子,培养他的品质和修养,使他成长为一个品学兼优、有道德、有品德、有修养的人。
这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教育孩子并非是简单的灌输知识,而是一个父母要用心去做的事情,需要父母们以身作则,用榜样来引导孩子成长。
【名人故事】郑板桥教子的故事
【名人故事】郑板桥教子的故事郑板桥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和画家,他的画技精湛,擅长山水画,并且在政治、教育等方面也有着卓越的成就。
在他的个人生活中,他更加注重教育和培养自己的子女。
下面就是郑板桥教子的故事。
郑板桥的儿子叫郑燮,从小天资聪明,聪明伶俐,但是非常顽皮淘气。
他爱玩,不喜欢学习,也不听从家教。
这让郑板桥非常苦恼,他非常希望儿子能够读书有所成就。
有一次,郑板桥给儿子郑燮讲了一个故事。
故事讲的是一个叫巴依的小孩,他家境贫穷,但是非常努力学习。
他每天都早早起床,读书写字,不分昼夜。
巴依的获取了成绩,终于考上了大学。
郑板桥望着儿子,希望他能从这个故事中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郑燮听完故事,却哈哈大笑起来:“爸爸,你也太天真了吧!这个故事编的也太假了,只会让人笑话。
”郑板桥看着儿子的笑容,十分失望。
他决定采取另外一种方法来教育儿子。
郑板桥决定把儿子送到名师门下,让他接受最严格的教育。
他找到一位国画大师,请他开设专门的绘画班,教导郑燮绘画的技能。
大师对郑燮非常严格,要求他每天早早起床,练习画画。
郑燮刻苦学习,每天都在画纸上认真地勾勒着山水和花鸟。
日子一天天过去,郑燮的绘画技巧渐渐精进,他的画作也开始受到大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郑燮终于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开始主动去学习其他的知识,不再只关注绘画。
他主动研究文学、音乐、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成为了一名综合素质很高的学生。
在郑燮的不断学习和努力下,他的绘画技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的作品被举世称颂为艺术的杰作,为他赢得了声誉和尊重。
毕业后,郑燮成为了一名著名的画家,他的画作广受人们喜爱和赞赏。
他也成为了一位优秀的教师,致力于培养和教育新一代的艺术人才。
郑板桥看着他的儿子的成就,内心非常欣慰。
他知道,严格的教育和耐心的引导能够让任何一个孩子都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郑板桥教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对待孩子要有耐心和信心,不要轻易放弃。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力和才能,只需要有一个适合他们的方法来引导和培养。
郑板桥教子的故事
郑板桥教子的故事郑板桥是明朝时期的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和文学家,也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
他生活在一个非常深厚的家庭教育传统里,以其才华和清廉而著称。
他有一段传奇般的教育经历,那就是他如何无私地教育了他的儿子,使其成为一名杰出的学者和教育家。
下面,本文将详细讲述“郑板桥教子”的故事。
郑板桥的儿子名叫郑燮,他是郑板桥过继的儿子,亲生的儿子已经死了。
郑燮从小就表现出极大的智慧和才华,但性格内向,不爱言语,很难与人交往。
当郑燮进入成年时,郑板桥决定教育他成为一名学者。
然而,他不仅仅是为了让他学习文化知识,而是为了教他成为一个道德高尚,有担当的人。
尽管他是学者,但郑板桥非常重视身体锻炼,因此,在他教育儿子时,他首先注重锻炼他的身体。
每天早晨,郑板桥都会带着儿子去山上跑步,打太极拳和练武术。
通过这些训练,他的儿子身体健康,并变得更加自信,开朗。
在他的教育教育方式中,郑板桥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因此,他不仅让他的儿子学习经典,还教导他品德修养,注重他的良好习惯和正直的品质。
郑板桥反对书本上的死学,他相信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实践是更好的学习方式。
因此,他鼓励儿子去参加社区活动,并同他一起去探讨一些社会问题。
他不让自己的儿子忘记从哪里来,明白自己是一个社会公民。
此外,在教育他的儿子时,郑板桥也强调了教育的结果要看学生的努力,而不只是老师的教导。
他鼓励儿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刻苦学习的好品质,同时也教育他如何在人生中保持谦逊和奉献的精神。
郑板桥教育儿子的方式是很多家长应该学习的。
尽管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和艺术家,但他始终将家庭教育放在第一位。
他相信一个有良好品质的人可以在社会上做出贡献,并有能力改变社会,成为一个更加美好的地方。
今天,我们都应该效仿这样的教育方式,注重孩子体验和实践,注重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在帮助孩子们成为受人尊重的公民和社会的建设者的道路上迈出第一步。
【名人故事】郑板桥教子的故事
【名人故事】郑板桥教子的故事郑板桥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和画家。
他不仅在文学和绘画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同时也是一位非常慈爱和负责的父亲。
以下是关于郑板桥教子的一些故事。
郑板桥有一个儿子叫郑观应。
他从小聪明伶俐,学习能力很强,但傲慢自大,不愿向人请教或接受指导。
一天,郑板桥给儿子出了一道数学题,希望他能够独立解决。
郑观应得到题目后,冷嘲热讽地说:“这个简单得连小孩子都会做。
”于是他毫不费力地给出了一个答案。
郑板桥看了一眼,发现儿子的答案完全错误,于是他微笑着说:“我明白了,你可能是给出了最简单的错误答案。
”郑板桥没有责备儿子的过错,而是用一个巧妙的方式教导他。
接下来的几天里,郑板桥给儿子布置了一连串的数学问题,每个问题都看似简单,实际上都有一定的难度。
郑观应在回答这些问题时,陷入了无尽的困惑和挣扎中。
他发现自己不仅没有答案,还因此感到极度的困惑和尴尬。
这时,郑板桥走进了儿子的房间,看到他正愁眉苦脸地坐在桌前。
郑板桥微笑着说:“你看,从前你觉得这些问题很简单,而现在你发现它们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
这就是我想要教给你的道理。
学习是一个不断努力和不断学习的过程,你必须虚心向人请教,才能够不断进步。
”从那以后,郑观应改变了他的态度。
他开始虚心请教老师和其他人的意见,不再轻视自己的学习。
他努力钻研各个学科,学到了很多知识。
郑板桥看到儿子的改变,非常高兴和满意。
他知道自己的教导是正确而有效的。
后来,郑观应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文人,他在学术和文学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他也一直铭记着父亲的教诲,对人虚心请教,并且乐于向别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他在与人交流时,总是谦逊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乐于从别人身上学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我们要虚心请教他人,才能够不断进步。
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应该像郑观应一样,不断努力和不断学习,不轻视自己的能力,更不要轻视别人的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 “ 做好人 ”当作头等大事 ,因为 他深谙做好人才能做好事 、做好官
的道 理 。
以诗 、书 、画著称于世的郑板
桥 ,遗 嘱里没有一般穷酸文人文绉 绉的语言 ,却是掷地有声 ,大气磅 薄 。 同时 ,他 还 留 有遗 诗 一 首 :
三 、 富 贵 易 “愚 人 ”。 贫贱 能 立意
师道 往 事 今 说
一九 二 二年 期 。 第 。十
四、 自食 其力
传说郑板桥病危时 ,把儿子叫 到床前 ,指名要吃儿子亲手做 的馒 头 。父命难违 ,儿子虽然从未做过
馒 头 ,也 只得答 应 。他请 教 了厨 师,费 了九牛二 虎之力 ,终于亲手
郑板 桥 明 明 白 白的教 子 之 道
一 ~
彭光发 …一… ……一 …… 一一 L 1 ~一 一 … 一 …一~ _
清代大 画家 、文学 家郑板桥 ,
被 世 人 尊 为 “ 州 八 怪 ”之 首 。他 扬
举仕做官 ,光宗耀祖 ,是一般人对 子女最大的期望。郑板桥寒窗苦读 何 止十年 ,对中进士 、做官前后截 然不 同 的个人 命运 ,当然感 受 极 深。但 出人意料的是 ,他并不是像 当时众 多官员一样 ,希望郑家世代 为官 ,并期望儿子的官做得越大越 好 ,而是通过家信 ,希望儿子从小 就能 明 白 ,通 过读 书 中举 人 、进 士 、做 官,这只是小事 。第一重要
所 题 的 “ 得 糊 涂 ”脍 炙人 口 , 难
至今仍 被许 多人 奉 为修身 、处事
的不 二 法 则 。但 在 教 导 子 女 上 , 郑 板桥 却一 点也 不糊 涂 ,可谓 教
子 有道 。 那 么 ,郑板 桥 教 育 子 女 的道 是
做好 馒头 ,高兴地端 到父亲床前 , 谁 知父 亲早 已断气 。儿 子跪 在床
郑板桥在 《 激县寄舍弟墨第三 书》 中关于儿女教育部分 ,大意这
样写道 :富贵人家请好的老师教育
子 女 ,望 子 成 龙 的 心 情 非 常 迫 切 。
“ 祖业 父财 岂可 凭 ? 山霜 雪也 消 如 融 ,凌 云万里雏鹰翅 ,搏宇总须先
自丰。 ” 看来 ,他也希望儿子能像雄鹰
一
教导子女是大事 ,一点也糊涂
不得。今天 的父母们 ,真该好好学 习一下郑板桥 明明白白的教子之道
呢。
责任编辑 李 淳
二 、做 人重 于做 官
科举 年 代 , “ 十年 寒 窗无 人 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 ” ,通 过读书
目
心 。这 难道不是富 贵会 令人愚笨 ,
而贫贱 却 能让人 立 志并成 为 俊杰
吗?郑 板桥对此 问题进 行 了深思 , 并把儿子安排在老家 “ 贫贱 ”的环
斥他走 开 ,他们就会像割心剜 肉一
样痛苦!在官尊民卑的清代 ,郑板
桥要求弟弟将 自己的儿子 与佣人 的
子女一视同仁 ,同等爱惜 ,实是难 能可贵 ,并且大有深意。
大的事 ,他却视为小事 ,而要儿子
自己的事情 自己干 ;靠天 ,靠地 ,
靠祖宗 ,不算是好汉 。 ”
郑板桥任潍 县知县时 ,既不趋 炎附势 ,也不轻 贱穷人 。他担心有 个官爸爸 ”的儿子会受到弟弟 、佣 人等人 的娇宠 ,特意在家信中嘱咐 弟弟 ,信 的 内容 翻译成 白话 文 是 说 :我不在 家 ,儿子便 归你 管教 ,
边 ,哭得痛不欲生 ,忽然发现茶几
什么呢? 从他的家书和教子轶事 中,
可发 现 其 中主要 有 以下 几 个 核 心 思
想。
一
的,是要明白做பைடு நூலகம்的道理 ,做一个
、
上有张信笺 ,上面写着给儿子的遗
嘱——“ 自己的汗 ,吃 自己的饭 , 淌
人 无贵贱
好人。别人都把 中进 士做官当作天
境 中求 学 、成 长 ,希 望 他有 所成
就 。 同 时 ,他 也 表 达 了 开 明 的 求
才 观 ,认 为 “ 我花钱 为孩 子 们请
好 老 师 ,我的 儿子最 后 能不 能成 才 先 不去 管他 ,但 陪读 的贫 家 子 弟 学有 所成 ,也能满 足 我很 大 的
愿 望 ” 。
中偶尔有一个有点成就的 ,他 的文
章 也 必 然 不 能 沉 着 流 畅 ,刻 骨 镂
居官期间政绩卓著 ,辞官之后在艺
术 、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 ,与他的 这些道是分不开的。今天 的人们多 记住 了他 的 “ 得糊涂 ” 难 ,但 在教 子方 面 ,许多 人不 见得 像他 那样 “ 难得 明白” ,对子女非娇 既纵 ,没 有思路 和对策 。
要注意培养他的忠厚 品格 ,不要让
他养成骄傲 的性惰 ,不能 以为他是
我的儿子就姑息纵容他 。家里佣人
的儿女和我 的儿子 ,他们都是一样
样展翅高飞 ,鹏程万里 ,有一番
的人 ,应当同样爱惜 ,不能让我的
儿 子欺 负他们 。家里 的鱼 肉 、水 果 、糕饼 ,要平均分 给孩子们 ,让 他们同样 开心 。要是我的儿子坐在 桌前独 自吃好东西 ,却让佣人的孩 子远远站在一边观望 ,他们的父母
看 到 了 ,就 会 可 怜 自己 的孩 子 ,喝
但最后学有所成 的,却多是陪读 的
贫贱家庭的孩子 ,而富贵人家 自己
作为 。不愿 意儿子啃父 辈的老本 , 而是要他 自己努力拼搏 ,丰满羽翼 。 郑板桥教给儿子的道 ,也正是 他 自己的做人之道。他之所 以能在
的孩子却没什么 出息……一百个 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