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学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国学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
作者:聂纯
来源:《教育界·上旬》2013年第13期
【摘要】国学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是数千年智者先贤集体智慧的结晶和沉淀,国学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修身”、精神世界的丰富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思政教育国学修身孝道
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成败的关键。
是确保大学生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人才的根本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随着西方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传入,青年思想趋于多元化,其间不乏好的、进步的成分,但是许多传统的、优秀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正遭受挑战甚至颠覆。
徘徊、茫然、浮躁、没有追求和信仰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青年们的主要思想问题。
力求诸多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传统文化的介入不失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
一、国学与“修身”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的阐述明确表明了人从内圣到外王的过程;同时谈到自天下以致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
以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和基础,表明了修身对一个人乃至社会的重要性。
作为修身的重要内容,道德的完善有助大学生独立的良好人格的形成、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树立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在。
一个优秀的人不能没有崇高的民族气节。
回顾近代史,中国人民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表现出来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这些正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孔孟之道教化的结果。
然而,在抗日战争胜利半个多世纪的今天,不少青年人,特别是部分八零后九零后大学生,他们出生在改革开放后,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自私自利,见利忘义,在民族气节等问题上麻木得让人感到担心。
“忠”是民族气节的重要内容。
当今社会流传一种说法,“美国的托福,欧洲的雅思”成为中国人才的收割机,这一说法很形象地表明了时下国内大学生的留学热现象,这不单单是人才的流失,更是当代青年对国家的归宿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缺失的真实放映。
用传统的话来说
就是失去了“忠”心。
然而,“忠”的观念的出现,要比“孝”的思想出现晚。
“孝”是“忠”的基础,“忠”即是“孝”的扩大,“忠”也是由“孝”发展而来。
也就说作为家庭道德的“孝”与作为政治道德的“忠”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正所谓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为人臣不孝于家,而能忠之于国者,未之有也。
”那些一味盲目向往和崇尚国外生活的移民族,就是典型的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可谓“既悖德又悖礼”不管对这部分青年大学生给予怎样的评价甚至谴责都属次要,重要的是,国家的精英和青年为什么不愿意在本国发展,应该引起政府及教育部门的重视。
所以,历史上曾经的“以孝治天下”在今天似乎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自古“忠勇”一直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国家的教育在解决了青年对国家“忠心”的问题之后,必须解决“勇”的问题。
而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原本应该阳刚、血性的大学生青年正被贴上“伪娘”的‘时尚’标签,这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孔子讲“杀身成仁”,孟子讲“舍生取义”都最大限度地强调了道德上不可屈辱的气节[1],男儿在拥有了“成仁”“取义”的不屈气节之时,“伪娘”终将会重新找到他们原本的自我。
“自强”“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
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冷漠加重,更多的人喜欢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与朋友圈中,“宅”文化方兴未艾。
加上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收费的逐年提高,给一些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据教育部统计,经济困难生占在校生的15-30%,经济特困的占在校生的8-15%。
然而这样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常常会存在自卑等问题,于是内向、自我封闭、内心敏感、自卑、忧虑、不敢、不善于竞争和抗压、抗逆能力低下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青年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效率和创新能力。
欲使他们变得坚强和自信,儒家文化中“鼓励人积极入世,关心公共事务”的精神应该得到大力弘扬。
另外,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韧性,增益其所不能。
”也能够给予身处逆境的大学生青年以巨大鼓舞,鼓励大学生向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圣人看齐,敢于担当,勇于创新。
二、国学对大学生有丰富精神家园的作用
当代的年轻人存在的一大危机便是“精神危机”“信仰危机”。
传统国学,主要致力于解决心灵的问题,它可以使进行现代科学研究的人心灵丰富。
纵观中国的历史,意识形态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一便是以儒家学说为主流意识形态、辅之以佛道思想的传统中国社会,即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的社会意识形态[4]。
其二便是在近代,由于西方文化的进入,国内传统的主流意识受强烈影响,到了五四运动达到高潮,“马列主义”“自由主义”“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思想相互碰撞,最终马列主义成为主流,这成为许多仁人志士的信仰和追求,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做出了不朽贡献。
其三,新中国在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商品经济的冲击之后,精神上旧有的、传统的价值长期被批判、抑制、质疑和抵制,于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思想成为时尚,挑战主流,使国家和社会产生严重的精神危机。
许多大学生青年生活失去目标和方向,人生似乎没有了意义和激情。
此时,老子的道家思想好似茫茫大海上的一盏航标灯——道家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万物的变化会消失,而道将永远存在。
人的生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在你活着的时候,好好珍惜机会,开发智慧的潜能,觉悟到什么是“道”,觉悟到人的生命不是白白来这一遭的,是有一个根源和基础的,应该设法跟“道”去结合。
实现“与道合一”。
这也就告诉了当代迷惘青年应尽可能丰富、优化和完善有限的生命,将其投放到无限的共产主义建设事业中,为人类社会的理想和辉煌的明天而奋斗。
三、国学教育在大学生参与的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在我国的古代,曾经一度倡导以孝治天下,“孝”作为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孝”的倡导与实践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起点,是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价值渊源、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强大动力。
说“孝”是培养大学生道德素质的起点,是从“孝”本身的含义得出的。
“孝”是亲情之爱,是生生不息的爱心,是形成个人品德之根源,“道由孝生”,孝乃“德之本”,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孝是实现一切善行的力量源泉和根本,所以奉行孝道是追求各种美德的起点。
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而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一切人际关系均是以血缘宗法的基本精神得以展开,于是可以说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就是“敬”与“爱”,而一个人对他人“敬”和“爱”的道德根源恰恰是其在家对父母的“孝”,一个没有孝道的人根本不可能真心实意地热爱他人。
孔子讲“孝悌”,“入则孝,出则悌”,所倡导的就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仁爱之心,将敬亲、爱亲之心推而广之,以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最终培养人对他人的爱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有利于维护社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小结
国学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他是数千年智者先贤集体智慧的结晶和沉淀,其内容可谓博大精深,其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不可轻视的意义和作用,她的许多理论和观点对我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将具有永恒的指导意义。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世界未来的希望在中国。
”在世界从以物质为中心走上以精神为中心进程中,中国的国学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国学始终强调道德人格的独立,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标准,人不可须臾离开仁义道德、不可见利忘义、不可抛弃礼义廉耻,这样才能与禽兽区别开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最终成为具有魅力人格的人——君子。
这样一来,青年便有了鲜明的是非观念、正确的价值取向,他们将脱离庸俗,把自身的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统一起来,成为一名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
【参考文献】
[1]黎卫金.儒家道德思想与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0(4).
[2]程颢,程颐. 河南程氏文集·二程集[M]. 北京:中华书局, 1981.
[3]蔡汝堃.孝经通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7.
[4]傅佩荣.国学的天空[M].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林妹珍.先秦儒家的孝道思想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J].龙岩学院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