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刚性稳定为韧性稳定
刚性稳定:中国社会形势的一个解释框架
色规范 和行为期 待 ,开 展有效 的人 际交往 和社会 互动 , 达成和维护 良性 的公共 生活 。第三 . 立意 独 识 。在 生活实践 中 ,社 会个体 如果没 有独立 人格
( 李摘 自《 道德 与 文明》 o 9年第 2期 20
关 晓 丽 , 威/ ) 刘 文
刚性 稳 定 : 中国社 会 形 势 的 一个 解 释 框 架
中 国现 在 的确发 生 了一些 社会 冲突 事件 , 但
总体 而言 中 国政 治的统一性 和社会 管制 的有效 性 没有 改变 .中 国社会 的这种稳 定是一 种 刚性 的稳
织 , 此之 间协 商对话 , 终形 成 “ 意 ” 达 成 共 彼 最 公 ,
识 . 长 “ 力 ”增 进 公 益 。 助 公 .
域而言 . 为公 民社会 主 体 的非政 府 、 营利性 的 作 非
民问组织 。 均被称 为“ 第三 域” “ 或 第三部 门” 具有 , 非政府性 、 非营利性 、 相对 独立性 、 自愿性 等特点 。
形成 ,有赖 于人们 自觉 自愿的社会 参 与和共 同协 作。 努力促进个 人利益 与群体 利益 、 私人利 益与公 共 利益 、 眼前利 益与长远 利 益 、 物质利 益与精 神需
要 之 间的协调 , 现个 人 、 庭 、 会 和 国家 之 间 实 家 社 的有机统一 。中 国现代 化进 程 中 .通 过公 民社会
约制 , 现代 人类 文明得 以演进 的社会 资本 。 是
改革 开放 以来 , 特别 是迈入新 世纪 以来 , 国 我
一
个相对 独立的公 民社会 正在迅 速崛起 。并对社
定 , 有十分 巨大 的社 会风险 。 具 为防范 中国发生 较
大 的社会 动荡 , 需要进 行一 系列的变 革 。 刚性稳 定是 以政 治权力 的排他性 和封 闭性 为
变“刚性稳定”为“韧性稳定”
制 , 障穷人 的生存权利 ; 保 改变 目前 的压力体 制 , 建立县级政治 分权 ; 并通过司
“ 止重复 制 建设" 不能被 滥用
“ 制止重复建设 ” 一说在 中国往往被 滥用 , 往用于打 击民营经济 。其含 义 往 是某个领域 已经有 了国有企业 了 , 民营企业就是多余 的。市场 经济 当中是要靠 竞争 , 靠产 品质量 , 靠成 本取胜 的。 “ 制止 重复建设 ” 是计划经济 用语 ,重 复建 “ 设” 这个词在经济学里面是 没有的 , 回顾 1 0年来 的世界工业发展 史 , 0 没有重复 建设 , 就没有后来 的建设成就。所有的工业创新都是在重复建设 中突破 的, 不然 的话 , 只能维持在过去的状态。政府应该让 民营企业试试看 , 如果 民营企业 的成
来 自国内外的嘉 宾 ; 能将 张家界 的 还
的爱好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音 乐挖掘 出来 , 带给游客和 世界 各地
点评 : 市长 “ 身触 电” 这在我 舍 ,
国 尚属 首 次 。
《 应对 国际金融危机 系列调研报告之五》 ) 文
8 人 论 政 双 刊 民 坛. 论 周
本 比国有企业低 , 量 比国有企业 高 , 质 政府 为什么不让 民营企 业建设? ( 厉 以 据
宁 文)
“ 通市长" 发争议 卡 引
“ 0 9中 国张 家界 国际 乡村 音 20
乐节 ” 幕在 即 , 开 市长 赵小 明身 先士
卒 , 为“ 象大使 ” 在宣传 片 中 以 作 形 ,
职 业化需 求等方面与上 一代农 民工相 比 , 表现 出 明显 差异 : 与上一代 农 民工 的 “ 亦工亦农 ” 比,新 生代 ” 民工则是 “ 相 “ 农 宜工 不宜农 ” 与上一 代农 民工 所具 有 ;
从刚性稳定到韧性稳定关于中国社会秩序的一个分析框架
从刚性稳定到韧性稳定关于中国社会秩序的一个分析框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社会秩序从刚性稳定向韧性稳定的转变过程,并提出一个分析框架以理解这一转变背后的深层机制。
通过对中国社会秩序的历史与现实进行深入分析,文章揭示了刚性稳定的特征与局限性,以及韧性稳定在应对复杂社会挑战时的优势。
文章认为,韧性稳定是一种更为灵活和适应性强的社会秩序形态,能够更好地应对社会变革和不确定性。
在分析框架的构建过程中,文章首先界定了刚性稳定与韧性稳定的概念,并指出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接着,文章从多个维度分析了中国社会秩序从刚性稳定向韧性稳定转变的动力与阻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分析框架,以指导未来的研究和实践。
通过对中国社会秩序的研究,本文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社会稳定性的理解,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文章的分析框架对于研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秩序也具有借鉴意义。
通过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一框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二、刚性稳定的历史与现实刚性稳定,作为一种社会秩序的表现形式,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其特点在于,通过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和严格的社会控制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这种稳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秩序,但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和挑战。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刚性稳定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封建社会中,皇权至高无上,法律严苛,社会等级森严,民众的自由和权利受到很大的限制。
这种刚性稳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秩序,但也导致了社会活力的抑制和民众创造力的束缚。
进入现代社会后,虽然中国的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刚性稳定的思维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这主要体现在对社会控制的重视和对社会变革的谨慎态度上。
在这种思维模式下,社会稳定被视为压倒一切的目标,而社会变革和创新则往往受到限制。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刚性稳定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
构建转型发展时期社会矛盾化解新机制
( ) 存 维 稳 模 式 协 调 能 力 弱 , 矛 盾 的 处 理 四 现 对
则 以稳定需 求要 挟上 级政 府 。特别是 基层 政府 常常
式 的干预范 围 。 加上 缺乏 协商 过程 的公 开机制 , 再 群 众 都是 通过 代表 的陈 述作 出利益 取舍 的判 断 ,缺 乏 明确 义务约 束 的代表 往往决 定着 协商 的结果 ,使 处 理“ 访 ” 集 的协商 过程 尤为艰 难 。
( ) 存 维稳 模 式程 序 协 商机 制 少 , 三 现 民众 对 矛 盾 解决 的预 期 不 高 , 易引发越 级上 访 容
瓶 颈
( ) 二 发展 的 非均衡 性与社 会公 平性政 治诉 求 的
矛 店
改革 开放 以来 ,中国经济社 会得 到 了快速 的发
展 。2 1 年 , 国G P 量接 近4 万亿 元 , 00 中 D总 0 超过 日本 跃 肼 世界 第二 , 次 于美 国 ; 均G P 4 0 仅 人 D 约4 0 美元 。
的焦 点 。如何 通过 引导人 们抛 弃狭 隘利 己主义 和极
端 个人 主义去 寻求共 同的公共 利益 ,从而 形成新 的 社会 凝 聚力 ,成 为转 型 发展时期 政 府需要 考虑 的重
大课 题 。
公 共服 务 的资源 占有 、服务 能力 及供给 水平 存在 较
大的差距 ,并导致 城 乡居 民民生权 益及 公共 服务 享 有 的权 益严 重失衡 。城 乡之 间公共 服务 的非 均衡性 或非 均等性 ,在一 定 程度上 引起 了相关 社会 群体 严 重不 满 , 由此 而产 生一 系列社 会 矛盾 , 为科 学发 展 成 的重 大障碍 。 二、 现存 “ 稳模 式 ” 维 在转 型 发展 时期遭 遇 体 制
关于信访与稳定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信访工作的几点思考应该肯定,各级政府就如何解决群众上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也有一些现象值得研究。
比如,把准备上访的人看起来,把在上访途中的人截回来,把进京上访的人请回来,把不再上访的人供起来等等。
虽然我们为解决越级上访、进京上访、非正常上访等行为煞费苦心,但此类事件仍然有增无减,而且规模越来越大。
正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我们的努力没有得到预想的回报,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现象,依然存在着诸多不安定因素。
进入“越维越不稳”的“怪圈”,究其原因在于目前的“维稳”恐怕只是图一时之“平”,而没有从制度上建构长久之“安”。
事实上,某类或某些社会问题尽管政策措施不断推出,但是依然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甚至有恶化之趋势,那么,一定是制度性或机制方面存在问题。
行政层面的信访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是在当前信访考核体制下产生的问题,严格的维稳考核机制使乡镇基层政府对稳定问题产生过敏性反应,将所有治理层面的问题均纳入维稳工作的范畴内,反而不利于问题在治理层面的解决。
并且乡镇政府采取非正常手段处理稳定问题,同时,这种维稳体制也被少数人利用,他们利用当前的信访体制要挟乡镇基层政府,产生了一批以获取不合理利益为诉求的老上访户,乡镇基层政府疲于应付,真正合理的治理问题反而无法得到解决。
在目前“压力维稳”和“运动式治理”的状态下,一些地方对基层不仅实行严格的考核。
如果发生大规模集体上访,要对基层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公安、信访部门负责人进行通报。
因此,面临维稳压力,基层的干部普遍感到不堪重压,慨叹基层干部难当,迫切需要各层各级来关心、理解和纾解,为基层维稳“减压”。
对此,个人有以下几点思考:信访原因一、个别上访人员在既得利益面前,要求高,得寸进尺,甚至耍无赖,也是信访案件渐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部分上访群众存在思想误区,导致信访工作难题不断。
一是信"上"不信"下",有问题不找乡镇基层政府和具体部门,认为只有找上面的大部门、大领导才能解决问题;二是信"多"不信"少",不论什么事,多找几个部门和领导反映总不会错,"多多益善";三是信"闹"不信"理", 不管有理无理,先闹再说,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四是信"访"不信"法", 即使是典型的涉法问题,也要到政府部门上访,甚至长期持无理诉求与政府打"持久战"。
政策缝隙对社会稳定的影响_以苏州_通安事件_为例
一、社会稳定:内涵与影响因素社会稳定是指社会秩序所处于的一种相对平稳、安定的运行状态。
探讨政策缝隙对社会稳定的作用,首先应对我国社会稳定的总体形势、影响因素及其成因进行梳理。
学界对于我国已进入“矛盾凸显期”的观点基本保持一致,但对于我国社会稳定形势的总体状况存在一定分歧:一种观点是“动荡说”,即认为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未来一定时期内随着社会分配不公的扩大,“社会冲突将更加激烈,中国会发生较大的动荡”。
另一种与此针锋相对的观点认为,虽然在改革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但中国社会总体上是世界上最稳定、最活跃的政体;中国的现状体现了中国式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中国模式’是后发国家的榜样”。
[1]第三种观点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认为我国社会总体上处于“亚稳定”的状态,是指“由显性或隐形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所造成的社会紊乱状态”,[2]但这种紊乱还不至于再导致严重的社会动荡。
其实,以上三种观点均认可了转型期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只是在社会不稳定的程度上存在分歧。
总的来说,以中国社科院于建嵘教授为代表的多数学者支持关于我国社会“亚稳定”状态的论断。
进一步,影响我国现阶段社会稳定的首要因素在于日益频发的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有学者按冲突的激烈程度将其分为“合法形式的社会矛盾与非法形式的社会矛盾,前者包括信访、民间纠纷、劳动争议、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后者包括非法群体性事件、违法活动和犯罪活动”。
[3]对于引发这些矛盾冲突的原因,深层次的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利益分配不均而导致利益冲突;二是利益主体诉求表达渠道不畅。
直接原因是政府部门或社会组织面对复杂的社会纠纷时未能及时进行恰当的化解。
”[4]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可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对引致社会矛盾的原因进行考察。
宏观层面主要指的是体制变革与自身缺陷所致的社会不稳定,主要包括“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所导致的经济差别;政治体制改革滞后,腐败呈蔓延趋势,加之民主‘缺失’;文化体制改革所引起的文化市场化所引起的信仰混乱和精神危机”。
于建嵘,任剑涛:什么是“社会管理”?
于建嵘,任剑涛:什么是“社会管理”?2011-06-18 浏览次数:1869 次什么是“社会管理”?面对新出现的各种社会冲突,政府提出了加强“社会管理”。
近一段时期,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何谓“社会管理”?“社会管理”如何“创新”?“社会管理”就是管理好社会问题。
应对社会失范提出“社会管理”,主要是解决当前的社会秩序失范的问题,以及公权力在管理中间出现的误差和效率问题。
新京报:中央高层数次谈到“社会管理”和“创新社会管理”,那么,何谓“社会管理”?于建嵘:社会管理,实际上就是公权部门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的管理和规范,它跟“社会治理”有相同的东西,但管理更加注重政府公权部门的主动性。
社会管理与之前所说的公共治理、政府管理的区别在于,社会管理主要是公权部门对社会的管理,且更加重视政府的权力,“社会治理”则包括了社会力量的配合与支持。
新京报:能否划定一个范畴?于建嵘:社会管理实际上就是指公共生活,它强调了公共性,可以说属于公共性事务的就叫社会管理。
这个范畴很难界定,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提法,比如,原来说西安的两口子在家里看黄色录像的时候,警察去管算不算是社会管理?我们一般认为,公共生活领域的管理,可以从社会管理这个角度去讲,但私生活的领域就不要放到这个范畴来思考。
新京报:胡锦涛关于“社会管理”有8点意见,你认为其中的“共性”是什么?于建嵘:“共性”主要就是社会管理与管理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中央到地方,树立起公权力的权威,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覆盖,提高社会协同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管理社会与社会管理,都是要社会发展更加有序,更加和谐,而前提条件都是亟须建立社会规则,各种组织和力量在这个规则下运行。
新京报:提出“社会管理”,主要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于建嵘:主要是解决当前的社会秩序失范的问题,以及公权力在管理中间出现的误差和效率问题。
对我国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考察
对我国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考察摘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主题。
在对我国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创新过程所衍生的“刚性稳定”思维、嵌入监管效果弱、非正式制度运用匮乏、社工队伍建设系统提升以及社会组织的限制性困境与适应性创新等问题剖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创新应寻求从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的转化,探索从分类控制向嵌入监管的转化,发挥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协同效能,强化制度系统功能耦合及后续发展能力,以社会政策来夯实社会管理创新基础以及培育公共精神来缝合政治话语与生活话语。
关键词:刚性稳定;内卷化;非正式制度;公共精神。
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主题。
如何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以及拓宽社会服务领域对实现社会关系和谐和维护社会稳定运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过程中,虽然国家也非常注重社会控制,但并未针对社会领域的变化做出重大管理布局,这使得社会经济领域的一些新问题仍沿用旧有的思维框架进行处理。
新时期党和政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目的就在于:联合社会力量,通过社会政策、社会服务、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公益事业来化解社会矛盾,引导社会能够进行自我管理与自我治理,培育理性、宽容、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最终实现社会系统良序运行与协调发展。
一、对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偏差的剖析。
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就是实现社会管理制度、体制、结构、运行、过程与方略的多元性、公共性、动态性、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以及经济性等特性。
关于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模式总结,学界已有一定数量的归纳与分析。
本文主要聚焦于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偏差剖析,并提出相宜的“纠偏”之道。
(一)社会管理中“刚性稳定”思维导致组织“内卷化”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是人类从古至今的共同愿望。
一方面,社会管理创新的最终效果就是达到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答辩题及答案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答辩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材料的刚度条件是指构件抵抗( B )的能力。
A.破坏 B.变形 C.稳定性 D.韧性2、一梁截面上剪力左上右下,弯矩左顺右逆,描述正确的是( A )。
A.剪力弯矩均为正 B.剪力弯矩均为负C.剪力为正弯矩为负 D.剪力为负弯矩为正3、内压容器封头直边的作用是( B )。
A.制造加工容易 B.防止热应力与边缘应力叠加C.局部加强 D.节约材料4、为保证整个机器设备在外力作用下安全可靠地工作,它们的每个构件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即要有足够的( C )A.强度、刚度、塑性 B. 塑性、韧性、稳定性C.强度、刚度、稳定性 D. 塑性、韧性、强度5、受外压的圆筒壳体其破坏形式为失稳的是( C )A.长圆筒、刚性圆筒 B.短圆筒、刚性圆筒C.长圆筒、短圆筒 D.长圆筒、短圆筒、刚性圆筒6、单元体上的主平面是指( A )A.剪应力为零的平面 B.既有正应力又有剪应力的平面C.正应力为零的平面 D.既没有正应力又没有剪应力的平面7、优质非合金钢20g表示( D )A.含碳量为千分之20的容器用钢B.含碳量为万分之20的容器用钢C.含碳量为千分之20的锅炉用钢D.含碳量为万分之20的锅炉用钢8、关于低碳钢试样拉伸至屈服时,有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D )A.应力和塑性变形很快增加,因而认为材料失效;B.应力和塑性变形虽然很快增加,但不意味着材料失效;C.应力不增加,塑性变形很快增加,因而认为材料失效;D.应力不增加,塑性变形很快增加,但不意味着材料失效9、在承受内压的圆柱形容器上开椭圆孔,应使椭圆的长轴( B )A.与筒体轴线平行 B.与筒体轴线垂直C.与筒体轴线成45度角 D.任何方向均可10、下述材料中哪一个与其它材料不同类( C/D )。
A.低碳钢 B.优质钢 C.铜 D.铸铁11、当采用无缝钢管作为筒体时,其公称直径为( A )A.管子的外径 B.管子的内径C.管子的平均直径 D.管子的公称直径二填空题1、化工容器中卧式容器可视为( 外伸 ) 梁,塔器可视为( 悬臂 )梁。
pap是什么材料
pap是什么材料
PAP是什么材料?
PAP是一种常见的塑料材料,全称为聚丙烯材料(Polypropylene)。
它是一种热塑性树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
PAP材料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刚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韧性和耐磨性,因此在各种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首先,PAP材料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这意味着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PAP材料的物理性能基本保持不变。
这使得PAP材料在高温环境下仍然能够保持良好的性能,因此在汽车、电子产品等需要耐高温材料的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其次,PAP材料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它对酸、碱、盐类等化学物质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不易受化学物质的侵蚀,因此在化工、医药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另外,PAP材料还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刚性。
这使得PAP制品在使用过程中不容易变形,能够保持较好的外观和尺寸稳定性。
因此,在家具、日用品等领域中,PAP制品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此外,PAP材料还具有一定的韧性和耐磨性。
这使得PAP制品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承受一定的冲击和摩擦,不易破损和磨损,因此在包装、运输等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总的来说,PAP是一种具有良好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硬度和韧性的塑料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PAP材料的性能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各个领域提供更加优质的材料解决方案。
由刚性传动改为韧性传动解决排风机振动问题
2 1年第 l 02 期
出 气
联器 轴
/ 豆 鱼机
—
—
—
■
进 气
图 1风机结构示意图 ( 改造前 )
Fi gur Fa St uc ur i r m f e R e or aton e1 n r t e D ag a be or f m i
保证 风机 的流量 能满 足生产 要求 的前提 下 ,降低 风
各部件 ,经检查轴承游隙 、风机叶轮的配合都 在有效
范 围内 ,并没有 出现风机轴与电机轴不同心 、机壳或
进 出风 口与叶轮摩擦 、叶轮铆钉松动或 叶轮变形 ,机 壳 、轴承箱与支架松动等情况 ,主要是风机叶轮长期
受碱液侵蚀 ,叶轮 动平衡差 ,极易产生震动 。
昆钢 科技
2 1年第 1 02 期
1 概 述
昆钢彩涂板生产线采用碱液作介质 冲洗带钢 的
方式 ,整个 清洗 段分成 1 号脱脂 槽 、2 号脱 脂槽 、刷 洗槽 、1 热水 漂洗槽 、2 号 号热 水漂 洗槽 、热 风烘干 装置及 碱雾 排 出系统 七套 相互关 联 的设备 组成 ,而 碱雾 排 出系统 主要是 承担 把各段 的碱雾抽 出雾 水分
裂 、塌陷 ,雾水泄漏 ,对厂 房和设备造 成腐蚀 。通过把 风机 的传动方式 由联轴 器刚性传动 改为V型 皮带韧
性传动 ,解决 了风机振动 问题 ,确保 了彩涂线 的正 常运行 。
当前压力维稳的困境与出路
当前压力维稳的困境与出路——再论中国社会的刚性稳定于建嵘内容摘要:中国的社会稳定是与威权体制密切相联的“刚性稳定”,压力维稳是这种“刚性稳定”的维持与运行机制。
在实践中,压力维稳面临着利益冲突加剧、维稳政策偏差、信息技术发展、维权意识增长等多方面的挑战。
当前,维稳必须要有新思维:维权是维稳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变刚性稳定为韧性稳定,变静态稳定为动态稳定,变“维稳”为“创稳”。
关键词:刚性稳定压力维稳韧性稳定维权创稳近年来,维稳成了一个政治热词。
不管是媒体报道,还是官方文件,维稳这个词的出现频率都越来越高。
这一方面表明社会稳定问题已经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另一方面也表明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维稳压力。
那么,维稳的压力为何越来越大?在笔者看来,这固然与当前我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凸显有关;但更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的社会稳定结构和维稳体制还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制度缺陷和问题。
这主要表现为社会秩序的“刚性稳定”以及与此相关的压力维稳运行机制。
刚性稳定与压力维稳在以往的研究中,笔者曾将当前中国的社会稳定概括为“刚性稳定”。
这种稳定以垄断政治权力为目标,以僵硬稳定为表象,以国家暴力为基础,以控制社会意识和社会组织为手段。
“刚性稳定”有三个主要特征:第一,“刚性稳定”是以政治权力的排他性和封闭性为基础的政治稳定;第二,“刚性稳定”以社会绝对安定为管治目标,把一切抗议行为,如游行、示威、罢工、罢市、罢运等都视为无序和混乱,都要采取一切手段压制或打击;第三,“刚性稳定”以国家暴力为基础,依赖对意识形态和社会组织的控制,具有非程序的法制性。
为了实现和保持刚性稳定,执政者追求并强化政治权力的排他性和封闭性,试图对社会进行绝对管治。
刚性稳定缺乏韧性、延展性和缓冲地带,执政者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企图运用一切资源来维系其“专政”地位,最终可能因不能承担不断递增的巨大社会政治成本,而导致政治统治的断裂和社会管治秩序的失范。
“韧性”和“弹性”
“韧性”和“弹性”卷首语HEAD ADDRESS总编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经济运行造成的巨大冲击前所未有,眼镜行业遭受的重创同样是有目共睹:业绩大幅下滑,成本压力巨大,恢复性过程缓慢……由于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疫情的爆发式蔓延,眼镜出口企业更是面临着订单取消、延迟发货、收款困难等严峻形势。
困难重重,尤其要保持信心,冷静应对。
历经改革开放数十年的持续快速增长,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所具备的强劲“韧性”和巨大“弹性”,让我们有足够的空间和能力应对这场空前的危机和挑战。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经济韧性强劲,内需空间广阔,产业基础雄厚,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特别是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
放眼当下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接近10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外汇储备规模超过3.1万亿美元,为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更不用说,还拥有14亿人的庞大消费人群。
据3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今年前两个月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虽然受新冠疫情影响,主要经济指标有所回落,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内在向上的趋势没有改变。
就国内眼镜行业而言,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增长,早已成为一片前景广阔的蔚蓝色“大海”,而不是一个地狭水浅的“小池塘”。
尽管受制于一些暂时的不利因素,当下的恢复情况尚不尽如人意,但依托强大的国内市场的刚性需求和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恢复只是时间问题。
面对疫情,一味悲叹只会裹足不前,化危为机才能拨云见日。
新的消费需求和销售方式,涌现出了一些新的行业热点:防蓝光等功能性镜片以及护眼产品(眼贴、护眼液、护眼仪)的热卖,视力训练专业服务需求的增加,中老年视光产品需求的上升,消费者眼健康意识增强所带来的眼健康管理市场空间的扩大,以及直播带货等新型线上运营方式的普及,都提供了新的商机和增长点,也为众多眼镜企业挖掘更多的潜在需求,进而实现眼镜行业的模式创新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更多的契机。
强度的名词解释
强度的名词解释强度的名词解释:质量、刚性、韧性、稳定性、强度等。
有些结构在载荷作用下,其内部抵抗应力或形变的能力称为强度。
一般情况下,使物体发生破坏的力叫做强度。
强度不仅指在静载荷作用下破坏时所需的最小应力值,也包括在冲击和振动载荷作用下破坏时所需的最大应力值。
钢材在拉伸过程中,断面积不断减少,但承受的最大拉力不会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塑性变形,也可以说是延伸率不变,而材料长度增加了,这种现象称为伸长。
不同的材料在拉伸时具有不同的伸长率,并且随着屈服点的提高而增大,这种现象称为屈服现象。
屈服现象的出现意味着被拉伸的材料开始屈服,即使继续增加载荷,也不能改变屈服现象的发生,此时,材料仍能够继续伸长。
当一个物体被分成几段,而且这几段又有各自的形状时,要保持物体不产生裂纹,就必须控制其强度不超过某一限度。
在工程结构设计中,强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强度涉及到结构和结构构件在外荷载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
所谓“强度”,通俗地讲就是在外力作用下能够不破坏或者是破坏得慢一些的性能,比如压强能抵抗多大的压力,压力越大,则反抗破坏的能力越大。
因此,当我们使用字典对强度进行查阅时,强度往往被理解为某一方面的机械特性,它可能表示机械抵抗一定方向的力的能力,也可能表示机械抵抗另一方向的力的能力。
人们往往把强度与坚固性、耐久性联系在一起。
因此,在运用强度来描述某一物理现象时,还经常用“坚固性”或“耐久性”来代替。
在工程中,常遇到有些材料既有很好的强度,又有很好的柔韧性,具有很好的加工性能,或者是既不太硬,又不太软,有一定的弹性和良好的导热性能,可以切割或粘接。
这样的材料,就称为综合性能好的材料,或者称之为优质材料。
在相同条件下,许多金属材料都具有多种多样的强度性质。
除了钢铁等金属材料外,木材、水泥、玻璃等非金属材料,也具有各种各样的强度性质。
如何改变车底盘韧性的方法
如何改变车底盘韧性的方法
改变车底盘韧性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更换悬挂系统:选择较硬的悬挂系统可以增加车底盘的韧性。
硬悬挂系统可以提供更好的支撑和稳定性,减少车身的晃动和颠簸。
2. 安装加强支撑杆:在车底盘的关键部位安装加强支撑杆,可以增加车底盘的刚性和韧性。
这些支撑杆可以连接车身底部的不同部位,有效分散和吸收冲击力,提高整车的稳定性。
3. 更换强化材料:使用更坚固和耐用的材料来替换车底盘的部分或全部结构,可以增加车底盘的韧性。
例如,使用碳纤维或高强度钢材料可以提高车底盘的刚性和抗冲击能力。
4. 调整车身高度:通过调整车身的高度,可以改变车底盘的韧性。
较低的车身可以提供更好的操控性和稳定性,但也可能降低车底盘的通过性和减震效果。
相反,较高的车身可以提高车底盘的通过性和减震效果,但也可能降低操控性和稳定性。
5. 增加车底盘的保护装置:在车底盘安装护板或防护罩等保护装置,可以有效减少车底盘受到的外力冲击和损坏。
这些装置可以保护底盘的关键部位,提高车底盘的韧性和耐用性。
请注意,改变车底盘韧性的方法可能需要进行专业的车辆改装或升级,建议在进行任何改变之前,咨询专业的汽车技师或相关专业机构的意见。
稳定性和动态性能的材料工程
稳定性和动态性能的材料工程材料工程是一门涵盖材料科学、化学、物理、机械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工程学科。
它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研发、制造和应用各种材料,以满足人类对于材料性能的不断需求。
材料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是材料工程的两个核心问题,也是制定材料设计和制造技术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分别介绍材料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以及相关的材料工程知识。
一、稳定性在材料工程中,稳定性是指材料在受到外力或内力作用时不会发生失控或崩溃,能够保持固有的结构和性能的能力。
材料的稳定性是信赖其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也是设计合理的工程结构的前提。
材料的稳定性与多个策略相关,例如材料的构成、组织结构、化学变化等,下面将分别进行介绍。
1、材料的构成材料的构成是指它所含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组成。
不同原子、分子或离子之间的化学键呈现出不同的稳定性。
例如,金属型材料的电子特异性常常导致其内在稳定性的强度;而某些酸碱特异性较强的复合材料,则通过利用原材料之间的化学反应构建出更为稳定、具有预定功能的复材界面。
材料通过改变所含元素的种类和比例,从而达到稳定其化学反应的能力。
2、组织结构材料的组织结构定义了材料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空间排布,包括晶粒构成、晶界、纤维排布、孔隙等。
对于金属类材料来说,晶粒大小、形貌变形微结构的变化对材料的力学行为和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纤维材料而言,纤维长度、多向肽链方向等同样对材料的稳定性有着很大作用。
材料在加工、制成、使用过程中可能遭受的热、机械、电、磁等载荷都会影响材料的组织结构和稳定性。
3、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材料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时发生的化学反应。
例如在常温下,一些材料可能会与空气中的水分或氧气反应变成其他物质。
这些化学反应有时会导致材料的质量、硬度、强度等发生变化,严重时会影响材料的结构和性能。
因此材料工程师通常会对这些变化进行预测,并相应地对材料的化学组成进行优化或者添加防腐剂来减少这些变化的影响。
金属材料的硬度与韧性的研究
金属材料的硬度与韧性的研究金属材料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所使用最久最为广泛的一类材料,它们在现代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金属材料之所以受到重视,除了其良好的电、热、磁等性能,还因它们拥有相对较高的硬度和韧性。
硬度和韧性是金属材料力学性能中最重要的两个参数,它们决定了金属材料在不同环境中的物理特性和机械性能。
硬度是指材料抵抗外部压力或切割的能力,他是定义为对刚体缺口的压力,硬度测试指标是材料芯体的压力。
而韧性是指材料在受到外部冲击或拉力时的变形能力或吸能能力。
在生产生活中,经常有需要通过改变材料的硬度和韧性来达到不同的需求。
金属材料的硬度和韧性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首先是材料的原子结构,晶格的稳定性和凝聚力是影响硬度和韧性的重要因素。
晶格不定期的集合会造成材料的机械性质的不均,影响表面的强度和耐磨性等。
并且晶格也会影响分子间的距离,进而影响材料的刚性和韧性。
第二是材料的几何形态,例如材料的形状、尺寸和完整性,都是影响硬度和韧性的因素。
由于物理限制和形状的影响,同样的金属材料在不同形态之间的强度表现不同。
第三是外部处理方式,例如冷作,退火或热处理等都会对金属材料硬度和韧性产生影响。
通过外部处理,可改变材料晶界的强度和分子链的结构,来影响材料的硬度和韧性。
第四是外部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它们会影响材料的耐腐蚀性和氧化性,使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出现降低。
总之,金属材料的硬度和韧性是由材料本身的原子结构,几何形态和外部环境因素所共同决定的。
如何组合这三个因素来得到最佳性能将是产业界的一项重要研究领域。
在产品设计方面,材料的硬度和韧性需要和设计应用相关联,例如对于飞机发动机部件,需要选择高韧性耐高温材料,而对于切割工具或坦克装甲,需要选择高硬度的材料。
因此,对于金属材料的不同目的需求,需要进行不同的加工处理,从而产生不同的力学性能。
虽然硬度和韧性是互为对立关系的物理量,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并非无法兼顾。
通过多种不同的工艺和处理方式,经过组合和改进,人们可以获得更加适合不同领域的材料。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刚性与柔性平衡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刚性与柔性平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刚性与柔性平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
建筑结构的刚性能够提供稳定性和安全性,而柔性则赋予建筑物更好的适应性和韧性。
因此,设计师需要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以确保建筑物在不同的力学环境下都能够保持稳定。
刚性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是指材料和构件的刚度和刚性。
刚性结构能够抵抗外部力的变形和位移,保持初始形状和稳定性。
这对于一些大型建筑物或需要承受极端气候条件或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地区非常重要。
刚性结构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钢材等高强度材料作为主要构件,并且采用合理的梁柱比和布置形式来确保其稳定性。
此外,刚性结构还需要考虑力的传递和分布方式,以确保结构整体的均衡性。
然而,完全追求刚性也许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柔性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柔性结构能够更好地适应外部力的变化,并通过自身的变形来分散和吸收荷载,从而减小对主体结构的影响。
柔性结构通常采用轻质材料和柔性连接来实现。
例如,薄壳结构、薄膜结构、网壳结构等都是柔性结构的典型代表。
柔性结构的设计注重于荷载路径和形态的优化,以实现荷载的传递和分布的合理性。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刚性和柔性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过高的刚性可能导致结构过于僵硬,不能适应外部力的变化,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和破坏。
过高的柔性则可能导致结构过于敏感,不能提供足够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因此,设计师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用途、材料的特性、设计地区的气候和地震条件等因素,确定刚性和柔性的平衡点。
除了以上提到的刚性与柔性之间的平衡,还有其他一些因素需要考虑。
例如,建筑物的功能要求、使用寿命、施工成本和工期等,都会对结构设计产生影响。
与此同时,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也是现代建筑结构设计中不可忽视的考虑因素。
设计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使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既满足功能和安全性的需求,又符合可持续性和环保的要求。
综上所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刚性与柔性平衡是为了实现结构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压力型体制的属地化改造及其限度
压力型体制的属地化改造及其限度作者:黄红华郑晓东来源:《治理研究》2019年第04期摘要:社会治理的特性要求对我国压力型体制进行属地化改造,建立重心下移的治理体制和跨部门跨层级协作机制。
在这一过程中,由高层地方政府主导的改革,一方面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另一方面又推动了从社区往上层层倒逼镇街、区县市甚至地级市的配套改革。
在属地化改造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层级政府间社会治理的柔性分层治理体制。
该体制形成的跨部门跨层级的协作机制客观上会增加官僚组织的层次,形成“长链治理悖论”。
如果倒逼改革可以看作属地化改造的成绩,那么柔性分层治理和长链治理悖论则体现了压力型体制属地化改造的限度。
关键词:压力型体制;社会治理体系;柔性分层治理;长链治理悖论在社会治理领域,为了发挥基层政府“在地”的信息、时间和空间优势,实现“问题发现在基层、矛盾解决在基层”的目的,越来越注重推行属地管理,把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社会治理权限和职能下放到下级政府和相关部门。
在属地管理推行过程中,可能会采取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将压力型体制发挥到极致,逐级传递压力,把管理责任委托给下级政府和基层执行,“一放了之”,但职权、人力、物力、财力仍然留在上级,滋生“上级政府和部门有权无责”、“下级和基层有责无权或者能力欠缺”弊端,最终导致基层的策略主义行为①;另一种是借此对压力型体制进行改造,重新调整上下级职责分工,人力物力财力下沉到基层,试图建立新的分层治理体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任务导向的、跨部门跨层级的协作机制。
前一种方式在实践过程中相当常见并饱受诟病,后者则可能成为改造压力型体制、走向好的地方治理的必然选择。
同时,我们也应当充分预见到,我国压力型体制是具有宪法和组织法基础的,上级习惯于对下级部署任务、提供资源、发布指令、开展指导,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负责,上下级形成“职责同构”②格局。
这一格局因为党的统一领导而得到进一步强化,对其进行改革需要顶层设计。
机械材料特性
机械材料特性一、引言机械材料特性是指材料在力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性质和特点。
这些特性对于机械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材料选择、工艺优化以及性能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机械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和化学性能等特性进行介绍和分析。
二、力学性能1. 强度:强度是材料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
常见的强度指标包括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冲击强度等。
抗拉强度是材料在拉伸状态下承受的最大应力,屈服强度是材料开始塑性变形的临界应力,冲击强度是材料抵抗外部冲击的能力。
不同机械材料的强度不同,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以满足不同工程要求。
2. 韧性:韧性是材料在受力时发生塑性变形的能力。
具有良好韧性的材料能够在承受外力时弯曲而不破坏,具有一定的延展性。
韧性和强度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制约的,一般来说,高强度材料韧性较差,低强度材料韧性较好。
在机械设计中需要根据具体需求权衡强度和韧性的关系。
3. 刚性:刚性是材料抵抗形变的能力。
刚性好的材料在受力时会产生较小的变形,保持较好的几何形状和稳定性。
刚性主要取决于材料的弹性模量,材料的选取需要考虑到所需的刚度。
三、热学性能1. 热膨胀系数:热膨胀系数是材料在温度变化时长度、体积等物理性质随温度变化的比例关系。
不同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不同,该特性需要在温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下进行考虑,避免由于热膨胀导致的尺寸变化引起的问题。
2. 热导率:热导率是指材料导热的能力。
热导率高的材料能够迅速传递温度,而热导率低的材料则会导致温度梯度较大。
3. 热稳定性:热稳定性是材料在高温下保持稳定性和耐久性的能力。
材料在高温条件下容易产生热膨胀、热软化以及化学反应等变化,因此材料的热稳定性需要与实际工作条件相匹配。
四、化学性能1. 腐蚀性:腐蚀性是指材料与周围环境中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导致结构和性能损坏的倾向。
不同材料对不同环境中的腐蚀介质具有不同的腐蚀性和稳定性,因此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选择化学稳定性良好的材料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刚性稳定为韧性稳定
当矛盾加深,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大家都感到无路可走的时候,各种社会力量就要开始寻找底线了。
假如不这么做,大的社会动荡就会发生,会彻底破坏社会秩序。
那么,什么是中国当前社会稳定的底线呢?在我看来,如何促成宪法的真正落实,让宪法成为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石应成为全社会的公识!
社会矛盾多发,是因为公民的宪法权利不足吗?的确,中国宪法对公民权利的规定还有许多改善和提升空间,但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宪法赋予的公民权利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例如,宪法规定了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等。
法律文本并不落后,但在现实中往往难以落实,甚至被层层的条例、细则、办法和红头文件”等稀释,有法不依的情况也比较严重。
比如,《宪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却不敌《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这样一部行政法规,野蛮拆迁的情况还是层出不穷;手持燃烧瓶却锒铛入狱的潘蓉,以自焚相“威胁”却最终身亡的唐福珍,都被逼入无奈、惨烈的境地。
社会矛盾难以解决,是因为没有制度性的裁决机构和权利救济渠道吗?并非如此。
中国宪法规定由法院来承担这一职能,它向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即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不受行政机关的干涉。
但问题在
于,地方法院在人、财、权等方面不能独立于政府,这造成审判权力的地方化,导致“地方保护主义”和官民冲突中的“政府保护主义”。
为了解决目前的压力维稳机制,需要适时推进一些重要的制度变革和制度建设。
在我看来,首先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改革,以使“刚性稳定”转变成“韧性稳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分配体制,让社会各阶层真正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改变目前的行政压力体制,建立县级政治分权,并通过司法改革,树立国家的法制权威。
改进和完善政治制度,真正落实宪政体制下的公民权利,把公民的利益的表达纳入体制内,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可靠保障。
维稳维稳,越维越稳,这才是正向运动。
一些地方之所以陷入“越维越不稳”的怪圈,与这些地方领导的维稳理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直接相关。
其一,一些地方的不稳定因素,往往是公民个人权益受到侵犯,民众维权常常投诉无门而逐步引发出来的。
其二,一些偏激言行,一些“老上访”,往往是因为当政者处臵不当,处事不力造成的。
在目前“压力维稳”和“运动式治理”的状态下,一些地方对基层不仅实行严格的考核,还运用经济手段来制约,要求基层每年缴纳数十万元的保证金。
如果发生大规模集体上访,不仅要对基层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公安、信访部门负责人进行通报,还要按规定扣除一
定数额的保证金。
因此,面临基层的维稳压力,干部普遍感到不堪重压,慨叹基层干部难当,抱怨“都快被压死了”,迫切需要各层各级来关心、理解和纾解,为基层维稳“减压”。
从实际来看,基层维稳的压力和烦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控制大规模集体上访。
二是避免突发性、群体性事件。
三是遏制进京去省上访。
四是化解各类矛盾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