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舒婷诗歌的语言特色
以舒婷的诗歌为例谈谈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①打破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到抽象,由物象转到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着重于表现多变、曲折和复杂的主体世界。
②打破过去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方式,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流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情感呈散点辐射状态,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状态,在结构上实现了真正的“自由”。
③多用象征、暗示、通感等,用意象的模糊性取代形象和意旨的明确性,闪烁的意念、跳跃性的转递切换、瞬间感伤的捕捉等等,是其典型特征。
致橡树的语言特点
致橡树的语言特点导言《致橡树》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舒婷的一首诗歌作品。
这首诗以橡树为隐喻,表达了作者对恋人的深沉爱意以及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致橡树》的语言特点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一、感情表达1. 深沉的爱意舒婷在《致橡树》中用一系列细腻的词汇表达了她深沉的爱意。
例如,“我爱你,像地下的铁根镇守着整座土地”,语言中透露出她对恋人的坚定爱情,就像橡树的根一样长久扎根于地下。
舒婷还用“紧紧地拥抱你”,表达了她强烈的渴望与恋人紧密相拥的心情。
2. 执着的追求诗歌中透露出作者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舒婷写道,“泪眼和忍者遥望着你”,表达了她即使遥不可及,也会坚定地追求爱情,不放弃的态度。
她还用“热爱而又痛苦着”,形容了她在追求爱情之中所经历的心理变化和矛盾。
二、意境描绘1. 自然景观《致橡树》中的语言特点之一是自然景观的描绘。
舒婷通过对橡树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和力量。
例如,“我爱你,像空中飞翔的雄鹰”,表达了橡树给人们带来的自由和壮美的感觉。
2. 人们的心理除了描绘自然景观,舒婷还通过语言描绘了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她写道,“爱情的火焰,哪怕它烧尽了自己”,形容了爱情给人们带来的火热和激情。
三、修辞手法运用1. 比喻《致橡树》中充满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喻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并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力度。
例如,舒婷写道,“我爱你,像手指头被切断,痛苦,却又甜蜜”。
将爱情比作被切断的手指头,既传递了作者的痛苦,同时也传递了她对爱情的甜蜜。
2. 拟人拟人是《致橡树》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舒婷将橡树比作具有思想感情的人,赋予了植物以人类的心理,使诗歌更具生动性。
例如,“长在我肋下的你”,形容了橡树长在作者心中,与自己融为一体。
四、语言风格1. 抒情主义风格《致橡树》以抒情主义的写作风格为主。
舒婷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体验,并通过诗歌的形式将其表达出来。
她用感性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将诗歌情感表达的情绪渲染得更加深刻。
舒婷的诗歌的特色
舒婷的诗歌的特色舒婷,原名龚佩瑜,是当代“朦胧诗”创作的代表诗人之一,她的诗歌创作受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影响,诗风开阔、刚柔并进,把女性的敏感和细腻带入到诗意的境界,传达出她灵魂的歌咏,将中国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完美的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致橡树》和《双桅船》就是她的代表作,以下从舒婷的这两部作品来分析她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一、舒婷的诗歌抒写着人生的理想舒婷的诗歌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隽永着人生的体悟,例如在诗歌《致橡树》中,作者坦诚又热情地歌唱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独立的姿态。
以“木棉”和“橡树”的形象象征相爱双方真挚的爱情以及相对立的人格。
“橡树”象征着刚毅的男性,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则象征着具有审美气质的新时代的女性人格,她充溢着刚健、丰盈的生命气息从旧式女性妩媚和纤柔中走出来,由于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独立人格,所以“仿佛永远分离”,但他们又有着共同的经历及信仰,又致使他们“却又终相依”。
这是诗人对爱情的理想,也是她对自我价值以及高尚人格的追求。
二、诗歌表达了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舒婷的诗歌充盈着理想和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对时代、对人生及爱情等重要问题的思考与关注,既充满着激情又温馨平和。
例如:在《双桅船》中,诗人利用具体的形象“双桅船”来替代诗人自己的复杂的情感。
一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面又是爱情向往的“岸”。
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与“岸”相遇与别离,既和谐又矛盾。
让诗人感到了前行得沉重和艰难。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诗歌中表现出诗人自我的、个性的情绪与心态,也是那个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的时代紧迫感所带来的动力。
另外,诗中的“岸”象征着女性最终的爱情归宿,而“风暴”则象征着那个时代的人所经历的不平常风云,“灯”代表着诗人坚守的光明信念。
三、诗歌的创作具有探索精神舒婷在诗歌创作的艺术表现上具有探索精神,她的探索主要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也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观来抒发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
舒婷的简介及她的诗歌艺术风格
舒婷的简介及她的诗歌艺术风格1、生平: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福建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2、舒婷诗歌的艺术风格:舒婷擅长表现人的情感的曲折和复杂性。
她抒发的情感,常常不是单一的。
其中,包含着因时代、社会和个人生活等影响、制约而产生的多种复杂因素的纠结。
这种感情冲突,有时表现为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实现的艰难之间的矛盾;有时表现为意识到的历史责任与是否有力量承担的矛盾;有时则表现为“自我”二重性的冲突。
《中秋夜》中,诗中讲话人坚定表示:“道路已经选择,/没有蔷薇花,/并不曾后悔过。
”历史责任感排除了对“花朝月夕”的流连和眷恋。
然而,感情和心理上的矛盾并没有消失,以至靠这种理性的自觉,也难以抑制:“要有坚实的肩膀,/能靠上疲倦的头;/需要有一双手,/来支持最沉重的时刻。
/尽管明白,/生命应当完全献出去,/留多少给自己/就有多少忧愁。
”不过,她的复杂的心理矛盾所产生的忧伤,是明亮的忧伤。
这是由于这种情感,是建立在“人类善良天性”的信任上,是为“理想的太阳”所照耀的。
舒婷的诗歌艺术,有一个变化过程:从感情直接倾泻,到逐渐重视用具体诗歌意象,来凝定激荡奔流的情感。
她早期的诗,表达上缺乏节制,有些比喻,有些形象,也有陈旧感。
但在捕捉、传达曲折、变化的情感的细微之处上,却充分表现了她的敏感和细致。
她常常运用假设、让步、转折的句式,来凸现这种感情的复杂。
八十年代以后,在诗的凝练、意象的独创性和丰富的内涵等方面的追求上,都取得明显的成绩。
在《惠安女子》、《神女峰》等诗中,更纯熟地表现了从客观生活中提炼诗歌意象的方法,并继续运用她的以特殊句式表达复杂感情的手段,使她的诗中独有的既忧伤痛苦,又美丽光辉,同时也有些许沉思的激情,得到更有含蓄性的展现。
浅谈舒婷朦胧诗的语言美
逻辑。 她多数 诗的手法采用隐喻、 局部或整体象征 , 很
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 , 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 陛。
一
、
一
趣所涵盖 ,这 时,对词语 的选择和组合 ,就摆脱了约 定 俗成的概 念和规 范 ,使诗语 言成为主 体与客体 紧
密溶合 的产物 。例如 : “ 你呼吸的轻风吹动我 /在一 片丁当响的月光下” , “ 丁当响的月光”是一个感觉 形象 ,其中中心词与修饰语的搭配是超越常规的 ,但
重 障壁 。 “ 对于诗人 ,语言是净化和积累文化 传统
诚 然 ,诗人 为克服 目常语 言的 有限性 而对它 进
华 北 电业
l j Rj ¨ ㈡ { { N、 } W
后 ,她笔锋一转 ,把人们 的眼光 引向波涛和星光 。这 里有一 种欲 扬先抑 的效 果 ,是虚 和实 的有机 搭配 。 舒 婷诗 中的 感情不 是直线 到达终 点 的 ,而 是通过 疏 密 适度 的意 象组合 ,跌 宕回环 的句式 标 出诗 情运 动 的优美 曲线 。在 标出这 种思 想情 绪的运 行 曲线时 。 舒 婷充分利用了现代 口语的连词 ,使 “ 但是”、 “ 然 而 ”、 “ 虽然 ”、 “ 即使”等这 些转折性修辞发挥神 奇力量 。如 “ 想这 样安慰你 /然而我不敢” ; “ 即使 像眼汩一样跌碎 ”; “ 虽然黎明并不遥远 ”,舒婷非 常善 于用这 样 的转折性 修辞 来构成 情绪 的落差 ,并 把这种情绪推向一个更高层次 。 舒婷 诗 中的 语言 ,虽然 那 样通 俗 、口语 化 ,却 有一 定的张 力和 诗情 的浓度 。 “ 但 愿灯像 今夜 一样 亮着 吧 /即 使冰雪 封住 了 /每一 条道 路 /仍有 向远 方 出发 的人 ”表面上 看 ,舒婷 使用 的语言 是那 样平
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文题名: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09年春季本科班学校:海西广播电视大学目录一、内容摘要…………………………………………………………………二、关键词…………………………………………………………………三、舒婷简介…………………………………………………………………四、舒婷诗歌的思想意蕴…………………………………………………(一)探索性……………………………………………………………(二)深刻性…………………………………………………………………(三)社会性…………………………………………………………………(四)进步性…………………………………………………………………五、舒婷诗歌创作的美学特点………………………………………………(一)自然美…………………………………………………………………(二)抽象美…………………………………………………………………(三)高尚美…………………………………………………………………(四)意境美…………………………………………………………………【内容摘要】:舒婷的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
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舒婷的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
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
【关键词】:诗歌艺术,诗歌创作,主题意识,思想意蕴,美学特色,情感体验,朦胧诗,现代诗歌艺术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一、舒婷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漳州龙海)。
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有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
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文题名: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学生姓名:王起琴学号:20091630130041指导教师:马来者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09年春季本科班学校:海西广播电视大学目录一、内容摘要…………………………………………………………………二、关键词…………………………………………………………………三、舒婷简介…………………………………………………………………四、舒婷诗歌的思想意蕴…………………………………………………(一)探索性……………………………………………………………(二)深刻性…………………………………………………………………(三)社会性…………………………………………………………………(四)进步性…………………………………………………………………五、舒婷诗歌创作的美学特点………………………………………………(一)自然美…………………………………………………………………(二)抽象美…………………………………………………………………(三)高尚美…………………………………………………………………(四)意境美…………………………………………………………………【内容摘要】:舒婷的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
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舒婷的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
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
【关键词】:诗歌艺术,诗歌创作,主题意识,思想意蕴,美学特色,情感体验,朦胧诗,现代诗歌艺术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一、舒婷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漳州龙海)。
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有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
舒婷诗作简析
舒婷诗作简析——以《致橡树》为例摘要:舒婷的作品始终贯穿着关于人的价值与尊严的阐述,她善于站在生活与艺术的接触点融入自己内心世界进行细腻的表达,从而触发出情感热烈、意境独特的佳作,这些作品情理交融,处处运用象征、通感、隐喻等修辞手法,获得一种破除时空局限,极具视觉张力的艺术效果,形成了舒婷个性鲜明的艺术特点,这样的诗作,拓展了中国诗歌表现的疆土,充实了浪漫主义汇合现代派艺术的风格。
舒婷的笔触是敏锐纤细的,她善于捕捉细腻的情感体验,善于做自我的内省,由此交汇出作为一名女性所独具的生活体验。
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自始至终流淌在舒婷的诗作里,温暖平和里又充盈着激情,无论是关于祖国还是土地,也无论是关于人生还是爱情,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舒婷的视角又是尖锐深刻的,如在其《神女峰》《惠安女子》等作品里,往往能够发掘那些常人所忽视的哲理,总是闪耀出思辨的光芒,令人回味。
本文主要针对舒婷诗作的创作内涵,并分析这一主题的成因。
分三个步骤(探索性、深刻性和进步性)及三个角度(自然美、抽象美和意境美)来研究其70、80、90年代诗作中的亲情主题,并阐述其所呈现出来的诗歌美学。
关键词:舒婷诗作;创作内涵;美学特征引言“知人论世”是通常我们做作品研究的一个方法,因为创作主体所处的时代环境、家庭环境决定了创作主体的个体素质。
舒婷所成长的时代属于知青上山下乡及反思的一代,但由于家庭具有浓厚的宗教(基督教)氛围,使得舒婷的内心始终具有博爱与理想的追求,而没有导致因为生活境遇的残酷而被扭曲,她的情感表达反而更显露出时代下所少有的真诚与直率。
早期舒婷的诗作擅长借助个人感觉去展现眼前的现实,到了后期,其作品愈发关注生命本体意义,愈发注重深度发掘心灵的直觉和感悟。
总体看来,舒婷虽然也曾有在黑暗中孤独彷徨和迷惘,但却仍然能够怀揣着一盏“博爱”的明灯,来追寻明天的希望,仿佛是在黑暗中聆听理想的召唤,在现实的评判中仍然坚守光明的信仰。
一、舒婷诗歌的创作内涵分析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人,祖籍福建龙海石码镇,幼年时期,舒婷随母亲生活在外婆家生活,这令她获得了一笔珍贵的童蒙教育财富,“财富”的提供者一是她的外祖父,教她吟诵唐诗,二是她的外祖母,将三国水浒等中国经典故事当安眠曲哄其睡觉。
浅谈舒婷诗歌的语言特色
浅谈舒婷诗歌的语言特色任何诗歌的外在形式,无不是由诗人的内在情感律动而决定的,直接服从于对一种复杂情感状态的传达。
舒婷诗歌中的语言结构的明显特色就是运用转折、假设、选择和虚拟等句式。
这都是为了表现她独特的内心情感的纠结、缠绕、冲突,以及为矛盾冲突的情感寻找解脱、出路的努力。
她的诗歌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从而与读者产生共鸣,原因即在此。
在她的诗中,经常出现连接性虚词:如果……纵然……却……、虽然……但是……、与其……不如……、不是……而是……、也许……等等。
如“如果有一个晴和的夜晚,/也是这样的风,吹得脸发烫”(《寄杭城)));“无限的大海/纵有辽远的疆城/咫尺之内/却丧失了最后的力量”(《船》);“呵,母亲,/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虽然晨曦把梦剪成烟缕/我还久久不敢睁开眼睛,”纵然呼喊能够穿透黄土/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呵,母亲》)。
以及《致橡树》的前半部分也出现了“绝不”、“也不止”、“甚至”、“不”、“必须”等几个虚词,它们不仅把诗中的多个意象连贯起来,而且是诗作塑造意象表情达意的重要法宝。
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其中,攀援的凌霄花所象征的是“攀高枝型”女子的情爱模式。
诗人把那些凭借紫色嫁与豪门而依附对方过奢华生活的女性喻为“攀援的凌霄花”,她们之所以要在人前炫耀自己春藤缠绕的幸福,也许是要掩盖出售美貌与青春而付出的沉重代价,或是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寂寞,或是失去人格与尊严的悲哀。
诗人对这类“攀高枝”女子的情爱观嗤之以鼻,因为它根本谈不上爱,与诗人心目中理想的爱情根本不沾边,所以诗中用了语气副词“绝不”,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爱情”断然否定的态度。
在《寄杭城》中,用一个假设出来的美丽清新的意境,来表达诗人心灵深处的序幕,真挚的友谊被赋予了诗情画意般的色彩,如此迷人而令人神往,纯洁的友情,犹如湛蓝的江水,清澈如流;《呵,母亲》中抒情主人公为了表达对母亲深挚、神圣的爱,用了一系列的转折假设句式,“企图”寻找表达这种爱的最恰当的方式,但终究为没有找到充分传达这份深挚的爱而感不安。
情韵相生的丰盈诗韵——浅谈舒婷诗歌
【 图分 类 号】2 67 中 I0 . 【 标识码】 文献 A 【 编 号 】 0 8 18 (0 2 0 — 0 0 0 文章 1 0 — 7X 2 1) 5 0 7 — 4
"
… …
这是诗人舒婷在 回到小山村后写给友人 的一首诗。诗人与这位朋友结下友谊 ,友人 的关怀使舒婷终身难 忘: “ 朋友 ,也许渔火已经漂流远去 , 古榕下我们坐过的石头已铺满深秋的白霜 ,但你的话我一直没敢忘 记 :没有倾 向的作品算不得伟大的作 品。 2 ”[ 1 舒婷在整首诗 中的情感是浓郁炽烈的,丝毫没有情感的缓冲 ,
( 二) 隔行韵
诗篇 《
的句 式错 落有致 ,语 气舒 缓有 序 。读者 在 品读 的过程 中 自然形 成节 奏韵 律感 ,如 :
“ 请你把 没 走 完的路 ,指 给我 ( , 、 ) 让我从 你 的终 点 出发 ( ) f ; a 请 把 你 刚写 完的歌 ,交给 我 ( ) w , 我 要 一路播 种 火花 (u ) ha 。
第 3 卷第 5期 1
Vo 31 No 5 l .
长春 师范 学 院学报 ( 人文社 会科 学版 )
Ju a oC agh nN r a U i ri( m nt s n oi c n e) orl f hncu om l n esy n v tHu a i dSc l i cs i a e aS e
一
、
由韵表情
舒婷早期 的诗歌大多是押韵的。从韵式的结构来分析 , 诗篇押韵的格式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 ) 整齐韵 一 在 诗篇 《 馈赠》 第 一小 节 中 ,诗 人 以 “ 想 ”来起 笔 ,述说 了 自己早 年 间作 诗 的心 态 : “ 梦 我表 达 我 自
浅谈舒婷诗歌的情感世界和意象特征
浅谈舒婷诗歌的情感世界和意象特征舒婷是一位著名的女性诗人,她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情感世界和意象特征。
她的诗歌语言清新简洁,富于感情色彩,深刻而真实地描绘了当代女性的内心体验,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首先,舒婷的诗歌充满了强烈的情感。
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从情感出发,抒发自己对生活、对世界、对爱情的感受。
她直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读者能够深深地感受到她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力量。
比如,她的诗歌《漂亮的人》就是直接表达了现代女性对自己外貌的烦恼和感受,体现了现代女性在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自我认识和心理状态。
其次,舒婷的诗歌具有浓郁的意象特征。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大量的意象,这些意象是她对生活感受的表达,也是她的情感世界的体现。
比如,她的诗歌《荷塘月色》中,用荷叶等大量的形象描绘了荷塘夜景,充分表现了她对生活环境的感受和思考。
她还通过描写花卉、风景等自然景物,传达了她对着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舒婷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女性意识和女性思考方式。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女性独特的视角、思维方式和情感回应,她塑造了众多具有女性特质的人物形象,在描写女性的世界、社会地位以及女性的情感世界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比如,她的诗歌《车站》中,通过描写两位女性的对话,传达了她对女性地位和自我认识的思考。
综上所述,舒婷的诗歌充满了情感世界和意象特征,通过她自己的独特视角和思考方式,传达了当代女性的内心体验和情感世界,对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舒婷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情感与意象,她将自己对生活、对爱情、对世界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情感方面,舒婷的诗歌以深刻的人情味道和纯真的感性情感而著称。
她的情感和思想观念脱离了过去,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新的女性形象。
舒婷的情感以自我分析、自我情感的表达为主,虽然作品中涉及到爱情的情感,但更多的是反映了女性独特的情感状态和抉择。
诗歌中所述的情感是真实的、强烈的,都是基于她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造成认真、心碎、坚强等情感的表达。
浅析舒婷诗歌的朦胧美及情感美
摘 要 :舒婷是 2 1 世 纪中国杰出的女诗人 ,“ 朦胧”是她诗歌永远 的本 色,“ 爱情”是她诗歌永恒的主题。她是 一位 颇 有 天赋 的女诗人 ,她 用真诚的感情体验世界 ,然后 用心思考 ,进发 出创作的火花 ,使诗歌充 满了灵 气。她 的诗歌 塑造
了独立、 自由、平等的新型女性形 象,她们 充满 了专一、真挚、母性的美 ,为女性点 亮 了人 生的灯塔 ,给 文坛带来 了
开始走上诗坛 , 舒婷理所 当然就成为 “ 朦胧诗派”的领军人物 。 朦 胧 的意 象
一
的,爱情 的领域非常狭小 ,他狭小到只能容下 能称作爱情 ,它只是感情 上的游 戏 。我认为这句话非常精彩 ,爱情必须是 “ 专一 ”的,它只是
单行道 ,否则就会 引起很多交通事故 。 这让我想起 蒲松林 《 聊斋志异 》中所 描写 的女子 ,虽然身 为鬼妖 ,与凡间男子相爱又不得不舍弃 ,有些甚至为了成全另 份感 睛而选择主动退出。她们不是凡人 ,但却能做 出这样 的
就像在雨 中呐喊却被雨声淹没 的无助 , 想 急切地放声 呼唤却无 法表述 的内心挣扎 ,使我们能深切的感受到诗人的苦闷。
将心理活动刻画得如此细腻的还有《 无题 》 : “ 我探出 阳台, 目送脉 走过繁花密枝的小路 / 等等 !你要去很远 的地方 吗?俄
匆匆跑下 ,在你 面前停住/“ 你 怕吗?” “ 你弯身在我书桌上/ 看 见几 行蹩脚的诗俄 满脸通红地收起稿纸脉 又庄重又 亲切 地 向我祝福/“ 你在爱着”/ 我悄悄地叹了 口气/ 是 的,爱着/ 但我不 告诉 你他是谁 。 ”在 《 无题 》这 首诗 中 ,舒婷通过 动作 和不易 觉察的表情 ,表达了深沉的情 感 ,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被表现的 淋漓尽致 ,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位处于热恋 中典雅 、大方而 又矜持的女孩。
舒婷诗歌分析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考查论文发掘舒婷诗歌中的美与哲思引言:舒婷以特有的女性细腻而温柔的文字加以诗意化表达,让诗歌读起来流溢着婉转动人的旋律,如同在聆听一曲优美醉人的笛子,又如同在欣赏一幅自然清新的山水画,在静静地欣赏一条徜徉奔腾的小溪,流动着生命的缤纷色彩。
带着对大自然的强烈热爱和对生命的无限向往,诗人将生活之中的点滴美好一一道来,以诗歌的形式加以记录留存,赞美和宣扬了人性中的真善美,带有哲学启发式的诗句引发人们的思考,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简洁明了的诗歌语言诗中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怀着对人生、对爱情、对大自然的炙爱,细致的描摹刻画抒写,展现出她温婉细腻的心思也涌动着生命的激情。
就语言方面来看,舒婷的诗歌具有音乐美的特点。
在《海滨晨曲》中她写道:“我醒来聆听你深沉的歌声:/ 一次比一次悲壮,/ 一声比一声狂热。
”这里使用的“一次”与“一声”重复出现与叠加,简单明亮、循环反复具有明显的音乐性,让诗歌产生了流动音乐一样的变奏,具有了跳动的音乐感,短促而激烈,扣人心弦。
另外,从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中也将诗人的情感直接加以抒发,表达了强烈的情感。
在《日光岩下的三角梅》中世人通过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三角梅的性格特点:坚韧、顽强、充满了勃勃的生机与旺盛的生命力。
“不拘墙头、路旁/无论草坪、石隙/只要阳光常年有/春夏秋冬/都是你的花期”这样顽强的三角梅俨然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是来自海岸线遥远的灯塔里发出的一束永恒的光芒。
“呵,抬头是你/低头是你/闭上眼睛还是你”则是通过通俗而简朴的语言真切地描写出作者对于故乡的市花的喜爱语无限的眷恋。
无论是描摹大自然中的植物还是自然之景,都少不了诗人主观情感的渗透,即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无限热爱,这一点在舒婷的散文《多情诸君》中也有展现。
人文关怀的诗意化表达舒婷诗歌中的心灵美化作是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常常能触及读者内心最为柔软的那一部分。
【课外阅读】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课外阅读】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一、舒婷生平和创作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福建厦门人。
她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1982)、《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2)、《会唱歌的鸢尾花》(1986)、《始祖鸟》(1992)、《舒婷的诗》(1994)。
二、舒婷诗歌的思想意蕴1、忧伤与憧憬并存舒婷诗歌由于失落、悲哀、迷惘所带来的忧伤、痛苦,却蕴籍着对人生道路的思考、探索,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或许追求了一生/仍然得从追求本身寻找”(《送友出国》)诗人把忧伤、悲苦,由个人家庭推及到社会,进而思考着国家和民族的安危、兴衰。
2、以“爱”为内核的诗综观舒婷的诗歌,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情感特色——以“爱”为表现主题。
“爱”始终是她诗歌的内核。
“爱”包括自爱和爱人。
三、舒婷诗歌的美学特色1、舒婷诗歌的意象特色——独立、优雅、典丽舒婷诗中的意象主要是指主体情感与具体、生动、直观的形态构成的一种审美契合。
具体看来,这种由主体直接规定审美对象所构成的意象组合,有这样几种类型特征:a、第一,诗中之“我”直接出现,以浓烈的情感使客体达到人格化。
b、第二种意境特征是隽秀自然,清新而舒展,诗中并无“我”直接出现,甚至把主体隐于客体之中,即使出现也是自然之象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观之意在客观之象中消融了。
c、在舒婷作品中使用最广泛的意象表现方式是处于前两种之间的表现方法,兼备二者的基本特点,境中有象,境象结合,既具备“象”的流动性,又兼有“境”的和谐性。
2、低沉中蕴含高昂舒婷的诗歌,表面上给人以低沉的感觉。
其实,舒婷的诗在低沉中蕴含着高昂,把所感到的个人忧患,表现得婉转而热烈,缠绵而深邃。
3、追求宣判的诗歌语言舒婷诗歌中的语言结构的明显特色就是运用转折、假设、选择和虚拟等句式。
她的诗歌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从而与读者产生共鸣,原因即在此。
四、舒婷在现当代文学诗坛上的成就和地位舒婷的内心情感和她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两者共同营造了她诗歌艺术魅力的独特氛围,从而使之在新时期诗歌的地平线上凸现出一道奇异、绚丽而迷人的风景!。
论舒婷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简论舒婷爱情诗的艺术特色摘要本文试图从伟大的人格力量和崇高的爱情理想,意象的自然景物化及其疏密有致的组合,语言的平朴、纯净及接近口语等方面对舒婷爱情诗的艺术特色作一个简单的论述,旨在加深。
对舒婷爱情诗的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舒婷;爱情诗;思想;意象;心理描写;语言在爱情诗的创作还十分凋零的季节,作为一位真诚而本色的女诗人,舒婷用她温婉细腻而饱含着淡淡忧伤的笔调,深沉而冷静地吟唱着一曲曲动人的爱之歌。
她谱写的爱情诗以其对人的尊严的倾诉与提升,对爱的世界的理想与渴求,对意象的自然景物化及疏密有致的组合,对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及平朴、纯净、接近口语的诗歌语言的追求,显示了她独特的艺术个性,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舒婷爱情诗的艺术特色首先体现在她诗中所蕴含的伟大的人格力量和崇高的爱情理想。
这两者是相辅相依的,正是舒婷用她的女儿心时刻关切生命,维护人的尊严,追求人的价值和人类关系的平等,基于如此伟大的人格力量才使她具有了一种平等的建立在人格独立之上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的崇高爱情理想,而其人格力量又因爱情理想而更加光辉。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独立人格被极大的扭曲,形成了对男性的根深蒂固的依附心理:相夫教子成为女人的生活内容,夫唱妻随成为女人的生活准则,夫荣妻贵成为女人的生活理想。
几乎所有的女人都默默忍受甚至盲目屈从,只有舒婷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唤: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 甚至日光。
/ 甚至春雨。
/ 不,这些都还不够! /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致橡树》这首诗可视作新时期女性人格的骄傲宣言,它集中体现了诗人崇高的爱情理想。
诗中的“凌霄花”象征依附式的爱情观,“鸟儿”象征奉献性的爱情观,诗人通过对这两种爱情观的批判来确立自己的爱情理想。
舒婷的诗歌的特色
舒婷的诗歌的特色舒婷,原名龚佩瑜,是当代“朦胧诗”创作的代表诗人之一,她的诗歌创作受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影响,诗风开阔、刚柔并进,把女性的敏感和细腻带入到诗意的境界,传达出她灵魂的歌咏,将中国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完美的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致橡树》和《双桅船》就是她的代表作,以下从舒婷的这两部作品来分析她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一、舒婷的诗歌抒写着人生的理想舒婷的诗歌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隽永着人生的体悟,例如在诗歌《致橡树》中,作者坦诚又热情地歌唱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独立的姿态。
以“木棉”和“橡树”的形象象征相爱双方真挚的爱情以及相对立的人格。
“橡树”象征着刚毅的男性,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则象征着具有审美气质的新时代的女性人格,她充溢着刚健、丰盈的生命气息从旧式女性妩媚和纤柔中走出来,由于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独立人格,所以“仿佛永远分离”,但他们又有着共同的经历及信仰,又致使他们“却又终相依”。
这是诗人对爱情的理想,也是她对自我价值以及高尚人格的追求。
二、诗歌表达了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舒婷的诗歌充盈着理想和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对时代、对人生及爱情等重要问题的思考与关注,既充满着激情又温馨平和。
例如:在《双桅船》中,诗人利用具体的形象“双桅船”来替代诗人自己的复杂的情感。
一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面又是爱情向往的“岸”。
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与“岸”相遇与别离,既和谐又矛盾。
让诗人感到了前行得沉重和艰难。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诗歌中表现出诗人自我的、个性的情绪与心态,也是那个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的时代紧迫感所带来的动力。
另外,诗中的“岸”象征着女性最终的爱情归宿,而“风暴”则象征着那个时代的人所经历的不平常风云,“灯”代表着诗人坚守的光明信念。
三、诗歌的创作具有探索精神舒婷在诗歌创作的艺术表现上具有探索精神,她的探索主要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也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观来抒发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
舒婷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舒婷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如下是有关舒婷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1、主要内容:
(1)主要表现为对历史主义和人性价值的坚守,对理想未来的追求和歌颂。
《这也是一切》一诗就典型地体现了舒婷理想主义者的特点。
(2)对“人”的关怀与对“爱”的呼唤,并以此来表现现实和反思历史,也是舒婷作品的重要内容。
(3)作为一位女诗人,舒婷还在其诗中充分展示了女性曲折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尤其表现在一些爱情诗中。
其爱情诗总共分为三层:一是纯然抒写甜蜜而缠绵的“爱的忧伤”,如《四月的黄昏》《雨别》;二是借“爱”和“友谊”反映社会生活和同时代人的理性思索,如《岛的梦》等;三是作为独立个体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如《致橡树》《神女峰》《双栀船》。
2、艺术特色:
(1)巧妙地把握情感律动。
舒婷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特别善于表现女性独有的敏感。
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在其诗中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
舒婷又能在一些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辨力量,又楚楚动人。
(2)浓厚的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
舒婷有着对爱的细腻感受,以及对人生苦难的体悟,都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她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反潜动着激情。
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3)意象逻辑紧密结合。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用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舒婷诗歌的语言特色
任何诗歌的外在形式,无不是由诗人的内在情感律动而决定的,直接服从于对一种复杂情感状态的传达。
舒婷诗歌中的语言结构的明显特色就是运用转折、假设、选择和虚拟等句式。
这都是为了表现她独特的内心情感的纠结、缠绕、冲突,以及为矛盾冲突的情感寻找解脱、出路的努力。
她的诗歌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从而与读者产生共鸣,原因即在此。
在她的诗中,经常出现连接性虚词:如果……纵然……却……、虽然……但是……、与其……不如……、不是……而是……、也许……等等。
如“如果有一个晴和的夜晚,/也是这样的风,吹得脸发烫”(《寄杭城)));“无限的大海/纵有辽远的疆城/咫尺之内/却丧失了最后的力量”(《船》);“呵,母亲,/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虽然晨曦把梦剪成烟缕/我还久久不敢睁开眼睛,”纵然呼喊能够穿透黄土/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呵,母亲》)。
以及《致橡树》的前半部分也出现了“绝不”、“也不止”、“甚至”、“不”、“必须”等几个虚词,它们不仅把诗中的多个意象连贯起来,而且是诗作塑造意象表情达意的重要法宝。
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其中,攀援的凌霄花所象征的是“攀高枝型”女子的情爱模式。
诗人把那些凭借紫色嫁与豪门而依附对方过奢华生活的女性喻为“攀援的凌霄花”,她们之所以要在人前炫耀自己春藤缠绕的幸福,也许是要掩盖出售美貌与青春而付出的沉重代价,或是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寂寞,或是失去人格与尊严的悲哀。
诗人对这类“攀高枝”女子的情爱观嗤之以鼻,因为它根本谈不上爱,与诗人心目中理想的爱情根本不沾边,所以诗中用了语气副词“绝不”,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爱情”断然否定的态度。
在《寄杭城》中,用一个假设出来的美丽清新的意境,来表达诗人心灵深处的序幕,真挚的友谊被赋予了诗情画意般的色彩,如此迷人而令人神往,纯洁的友情,犹如湛蓝的江水,清澈如流;《呵,母亲》中抒情主人公为了表达对母亲深挚、神圣的爱,用了一系列的转折假设句式,“企图”寻找表达这种爱的最恰当的方式,但终究为没有找到充分传达这份深挚的爱而感不安。
而在那个连血缘伦理也受到侵犯的年代里,也只能将爱抑制在悲凉的心境中。
在《神女峰》中用“与其……不如……”构成的选择句式,传达和表现了带有忧伤成份的柔和细腻,委婉的情感中透露着觉醒后的坚强。
舒婷是位抒情诗人,她的情感的美丽多半也是由于她自然地托出一颗矛盾冲突的内心真实:一半是“多么寂寞我的影”,一半是“多么骄傲我的心”(《致大海》)。
也正是如此矛盾的心情,舒婷采用了富
于表现这种情感的诗句。
在《赠》中,她这样表现自己的矛盾性质:“如果你是火/我愿是炭/我想这样安慰你/然而我不敢”;“如果你是树/我愿是土壤/我想这样提醒你/然而我不敢”。
舒婷诗歌的情感世界的复杂性,除了个性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缘于特殊时代的赋予。
因而,她诗歌运用的转折、假设、选择、虚拟等句式,也是深深地打上了特殊时代的烙印,表现出处于转折的历史时期必然出现的选择上的朦胧状态。
在未来与过去、情感与理智、感情与信念之间,往往无法作出更明确的选择,所有的一切美好愿望与实际生活距离相差太远,于是用难以确定的假设和虚拟句式,来表达选择的朦胧状态:“也许有一个约会/至今尚未如期/也许有一次热恋/永不能相许”(《四月的黄昏)));“也许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有两颗泪珠”(《思念》);“也钧燃尽生命的烛照黑暗/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
她似乎总在寻找出路,但又难以作出明确的抉择并抵达彼岸。
从诗歌表现艺术上看,舒婷这种深深打上了时代烙印的情感特性,正是她诗歌美感力量的基础,也是她的诗作引起争议的原因所在。
舒婷是一位浪漫的抒情诗人,她的诗具有丰富、复杂的情感。
在这个情感世界中,她以“挑战者的姿态”,把笔直接深人到人的内心世界中,抒写忧伤和憧憬,透过似乎是低沉的“旋律”,传达出人间最美好的情感—“爱”。
特殊的年月,特殊的心灵,特殊的情感,创造出了她诗中的独特诗歌意象和语言句式。
所谓“挑战者的姿态”,不仅仅是指她的内心情感,还指她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两者共同营造了她诗歌艺术魅力的独特氛围,从而使之在新时期诗歌的地平线上凸现出一道奇异、绚丽而迷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