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老

合集下载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梦和泪》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梦和泪》教案

《梦和泪》教案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冰心“永远不失赤子之心,永远追求完满和美好”的伟大人格。

2.领会课文标新求真、以小见大、点面结合、详略得当的取材、裁剪特色。

3.了解课文设疑与释义、比较与衬托、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以冰心的诗歌欣赏为导入)多媒体展示,学生朗读冰心作品《繁星》《春水》(节选),说出你读到出了什么?繁星(一)繁星闪烁着——深蓝的太空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沉默中微光里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二)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春水(一)春水又是一年了还这般的微微吹动可以再照一个影儿么“我的朋友!我从来未曾留下一个影子不但对你是如此”(二)四时缓缓的过去——百花互相耳语说“我们都只是弱者!甜香的梦轮流着做罢憔悴的杯也轮流着饮罢”上帝原是这样安排的呵!繁星、春水,透出清雅、细腻、含蓄的意味。

《繁星》和《春水》是冰心名声最响亮的作品之二,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心声。

就像大多数感情细腻的作家一样,她既爱做梦,有时也不免流泪。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描写冰心伟大品质的文章《梦和泪》。

二、简介冰心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

“冰心”是她的笔名,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语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我的冰心装在洁白的玉壶中,永远保持着纯洁无瑕的心灵。

她的散文和诗歌都是新文学运动初期具有典范意义的“美文”。

1923年,她先后结集出版了《繁星》、《春水》两部诗集。

《繁星》由164首小诗组成,《春水》由182首小诗组成。

这三百余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以自然和谐的音调,书写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人生哲理的思索,歌颂母爱、人类之爱和大自然。

篇幅短小,文笔清新、意蕴隽永。

冰心热心于儿童文学创作。

1926年,结集出版了29封用亲昵恳切的语句写成的给小朋友们的信——《寄小读者》。

冰心的散文被称为“冰心体”,语言清丽、典雅。

冰心介绍(必读整理版)

冰心介绍(必读整理版)

文学长河·封二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冰心自小出生在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

童年里慈爱的母亲,正直的父亲,宽广的大海、丰富的书卷和基督教的博爱深深影响了她的一生。

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将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

在五四的思想浪潮中,她用小说的形式发掘社会矛盾与痼疾,并通过母爱、童心与自然的“爱的哲学”来医治和救赎自我、他人和社会。

她的诗歌作品《繁星》、《春水》善于捕捉生活的灵感,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抒写内心的感受与思考,表现其“有了爱,便有了一切”的哲学主张。

她用一颗永远不会变老的童心为孩子而写作,与孩子交朋友,《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小桔灯》等作品影响了千千万万的孩子。

爱在左,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赠葛洛》天使在人间——用“爱”带来温暖的冰心也许在你还是个小读者或是小小读者的时候,就早已认识她了,她以最真诚的心灵爱怜地把那时的你放在了她的作品中标题的位置——《寄小读者》。

是了,她便是冰心。

倘若你在她少年时见到她,你眼前会是一个最爱眺望大海,或是埋头在故事书里,腼腆地想当灯塔的小小姑娘。

倘若你在她青年时见到她,你眼前会是一位在动荡和荒乱社会背景下,用年轻的头脑发现社会痼疾,思索拯救的真诚而善良的女作家。

倘若你在她中年之后见着她,你眼前便是一位总带着慈爱的笑容,怀着一颗纯净的童心,有着宽厚的爱的母亲和祖母。

是了,这便是冰心,或者我们也称她“冰心奶奶”。

大海·书本·甜蜜的家1900年10月5日,冰心(原名谢婉莹)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隆普营的一所大房子里。

不过她只在那里呆了7个月,就随当时已经担任“海圻舰”的副舰长的爸爸,举家先后迁居了海岸线由南至北的好多城市。

可小冰心一点都不觉得辛苦,反而每到一个地方就会爱上一个地方,因为哪里有疼爱她的爸爸妈妈,哪里就能变成她最最温暖幸福的家。

吴文藻写给冰心父母的求婚信,你怎么看?.doc

吴文藻写给冰心父母的求婚信,你怎么看?.doc

吴文藻写给冰心父母的求婚信,你怎么看?对冰心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她可谓是人生赢家。

关于她的一些事就比较受人关注了,比如说吴文藻写给冰心父母的求婚信。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吴文藻写给冰心父母的求婚信,有人说太过文气看不下去,你怎么看?谢先生、太太:请千万恕我用语体文来写这封求婚书,因为我深觉得语体文比文言文表情达意,特别见得真诚和明了。

但是,这里所谓的真诚和明了,毕竟是有限的,因为人造的文字,往往容易将神秘的情操和理性的想象埋没掉。

求婚乃求爱的终极。

爱的本质是不可思议的,超于理性之外的。

先贤说得好:“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我们也可以说,爱是一种“常道”或是一种“常名”。

换言之,爱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常道”,故不可道;爱又是超于理性之外的“常名”,故不可名。

我现在要道不可道的常道,名不可名的常名,这其间的困难,不言自明。

喜幸令爱与我相处有素,深知我的真心情,可以代达一切,追补我文字上的挂漏处。

令爱是一位新思想旧道德兼备的完人。

她的恋爱与婚姻观,是藻所绝对表同情的。

她以为恋爱犹之宗教,一般的圣洁,一般的庄严,一般的是个人的。

智识阶级的爱是人格的爱:人格的爱,端赖乎理智。

爱——真挚的和专一的爱——是婚姻的唯一条件。

为爱而婚,即为人格而婚。

为人格而婚时,即是理智。

这是何等的卓识!我常觉得一个人,要是思想很彻底,感情很浓密,意志很坚强,爱情很专一,不轻易的爱一个人,如果爱了一个人,即永久不改变,这种人的爱,可称为不朽的爱了。

爱是人格不朽生命永延的源泉,亦即是自我扩充人格发展的原动力。

不朽是宗教的精神。

留芳遗爱,人格不朽,即是一种宗教。

爱的宗教,何等圣洁!何等庄严!人世间除爱的宗教外,还有什么更崇高的宗教?令爱除了有这样彻底的新思想外,还兼擅吾国固有的道德的特长。

这种才德结合,是不世出的。

这正是我起虔敬和崇拜的地方。

她虽深信恋爱是个人的自由,即不肯贸然独断独行,而轻忽父母的意志。

她这般深谋远虑,承欢父母,人格活跃,感化及我,藻虽德薄能鲜,求善之心,那能不油然而生?她这般饮水思源,孝顺父母,人格的美,尽于此矣,我怎能不心诚悦服,益发加倍的敬爱!我对于令爱这种主张,除了感情上的叹服以外,还深信她有理论上的根据。

日本人眼中的冰心

日本人眼中的冰心

日本关西大学汉学家萩野脩二:日本人眼中的冰心正在进行的“全国冰心文学系列讲座”中,有一位主讲人是来自日本关西大学的汉学家――萩野脩二。

正是萩野先生的学生在研究中发现了冰心写于日本的《纯白的婚礼》这一批佚文。

今年,这批佚文的“回国”曾轰动一时。

萩野先生曾经研究过赵树理,翻译过巴金的作品。

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冰心,研究冰心,已经成为冰心文学在日本的权威研究者。

11日,他在福建省图书馆内,向冰心的家乡人展示了冰心在日本的生活轨迹,以及日本人眼中的冰心,冰心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向战后日本介绍中国冰心是先行者萩野脩二谈到,冰心曾9次逗留和旅居日本。

第4次是1945年。

其时冰心丈夫吴文藻担任中国驻日军事代表团的政治组长和盟国委员会中国代表顾问。

冰心携9岁的吴青作为眷属,在日本渡过长达5年的岁月。

在此期间,冰心作了数次演讲,因为日本的年轻人想了解新中国的文学到底是怎样的。

为了回答日本年轻人关注的这一问题,冰心尽最大的努力向他们传达了新中国文学的“崭新”之处。

她曾在东京大学受仓石武四郎教授的邀请作了5次演讲。

这些演讲经翻译,于1949年9月在日本出版发行。

同时由于仓石先生的力荐,冰心成为日本东京大学文学系最初的女性讲师。

日版《寄小读者》至今仍出名在萩野脩二先生的研究中,他认为最初把冰心介绍到日本的是周作人。

但是真正译介冰心的作品并产生影响,是从饭冢朗翻译的《繁星》开始。

这本书1939年由伊藤书店出版。

萩野脩二先生考证冰心多次赴日,并与许多日本作家有过交流,比如井上靖、有吉佐和子、水上勉、濑户内寂听(晴美)等日本一流作家。

在饭冢先生之后,花费大量心血向日本人介绍冰心的是仓石武四朗。

他强调并称赞冰心语言为“优雅”。

仓石先生为《寄小读者》的内容所感动,于是将它翻译成了日文。

这本书成为了日本非常有名的译著,至今仍出名。

战后不久,冰心在日本成为一位很受欢迎的作家,许多日本学生都以冰心为研究对象,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

冰心不仅仅是儿童文学作家在面对日本青年而创作的《怎样欣赏中国文学》中,冰心提出:“男女之爱,最重要的是恋爱结婚,没有恋爱的结婚是不道德的。

冰心的三段传奇婚姻

冰心的三段传奇婚姻

冰心的三段传奇婚姻 谢冰莹五岁时成为包办婚姻的准牺牲品谢冰莹五岁时,媒妁之言和父母之命将她许给了本地一位比她大五岁、名叫萧明的男孩,家里放鞭炮庆贺两家联姻时,这个懵懂无知的女孩还兴高采烈地跑过去,与别的孩子争抢那些引线未燃的鞭炮。

殊不知,这一刻她已成为包办婚姻的准牺牲品。

“未婚夫”萧明家倒也富裕,是新化的一户土财主,萧明的三伯父做过省议会的议员。

逢年过节,他都会礼性周全地给岳家送来丰厚的礼物。

女孩子懂事早,再加上姐妹们不断提醒,谢冰莹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心里便渐渐地生出了反感和抵触情绪。

每逢萧明来时,她就躲在闺房里,一门心思读书写字,纵然母亲千呼万唤,她也充耳不闻,家人只好解释她这是害羞,不好意思见人呢。

身受这般冷遇,“未婚夫”萧明显然感到很尴尬,他的性格倒也随和,完成了礼节性的拜访,便起身告辞,并不磨蹭。

十年弹指一挥间,昔日懵懵懂懂的黄毛丫头已出落为亭亭玉立的少女,最根本的变化则来自于谢冰莹的内心,她从文学中汲取了足量的精神养分,凡事都有自己的主见。

像她那样的倔脾气,一旦认定了什么目标,就注定是九牛不回头,九死而不悔。

她入了军校,上了战场,写了《从军日记》,那几年的生活真是风生水起,多彩多姿。

但她始终有一个心结未解,还得回到家乡去解开它。

北伐战争虎头蛇尾,军校解散后,女生队的女兵各奔东西。

当初,谢冰莹是瞒着母亲去当兵的,她这一出格之举在家乡引发不少流言和谣诼,有的说她中弹身亡了,有的说她做了俘虏,有的说她鼻子、乳头被割掉了,有的说她肚破肠流赴了阴曹,这些流言和谣言吓得她母亲日夜惊悸,寝食不安,常常求神拜佛。

老天保佑,女儿总算回家,母亲心中满是喜气,脸上则满是怒气,劈头盖脑一顿数落:“一个女人怎么好去当兵,和那些讲自由的男人在一块,还成什么话?你破坏了我们的家声,也有损于婆家的名誉,现在我要赶快把你嫁了……”谢冰莹三次逃婚被捉洞房花烛夜与新郎讲道理做母亲的不知道,女儿已经有了心上人,这段爱情是在北伐战争的血与火中锻造出来的,对方名叫符号。

冰心与林徽因的恩恩怨怨

冰心与林徽因的恩恩怨怨

五味人生僦馮编冰心与林徽因的恩恩怨怨/张耀杰冰心(左)和林徽因晚年冰心曾公开赞美林徽因,说她“文 如其人”。

但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冰 心与林徽因长期处于相互诋毁和误解的 冷战状态。

冰心早年曾写小说《我们 太太的客厅》影射生活中的林徽因; 林徽因在写给友人的信中,也对冰心 应宋美龄之邀到重庆工作大加嘲讽。

1987年,晚年冰心在《入世才 人灿若花》中列举五四以来著名女 作家,其中公开赞美林徽因说“1925 年我在美国的绮色佳会见了林徽因, 那时她是我的男朋友吴文藻的好友梁思 成的未婚妻,也是我所见到的女作家中 最俏美灵秀的一个。

后来,我常在《新 月》上看到她的诗文,真是文如其人。

” 而在事实上,早年冰心和比自己年轻4岁的林徽因 之间,曾经有过一些纠缠不清的是非恩怨。

太太的客厅1933年9月23 0,杨振声、沈从文从清华研 究院教授吴宓手中接编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 更名为文艺副刊出版第一期。

同年10月17 0,冰 心写作完成短篇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随后发 表于《大公报》文艺副刊。

对于冰心与林徽因的关系,李健吾回忆,“我 记起她(林徽因)亲口讲起的一个得意的趣事。

冰 心写了一篇小说《太太的客厅》讽刺她,因为每星 期六下午,便有若干朋友以她为中心谈论时代应有 的种种现象和问题。

她恰好由山西调查庙宇回到北 平,她带了一坛又陈又香的山西醋,立时叫人送给 冰心吃用。

她们是朋友,同时又是仇敌。

”据韩石山《碧海蓝天林徽因》一文考证,小说 中不如十年前“二九年华”的“美”太太,对应的 是出生于1904年的林徽因。

太太的女儿彬彬,对应的是出生于1929年,时年5岁的梁 再冰。

“约有四十上下年纪,两道短 须,春风满面”的文学教授,对应 的是1891年出生的北大文学院院长 胡适。

“一个瘦瘦高高的人,深目高额,两肩下垂,脸色微黄,不认得 他的人,总以为是个烟鬼”的哲学 家,对应的是后半生一直寄住在梁 思成、林徽因家里的金岳霖。

求同存异的名人短事例

求同存异的名人短事例

求同存异的名人短事例吴文藻,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是社会学、人类学及民族学本土化、中国化最早的提倡者与实践者。

冰心,原名谢婉莹,中国著名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散文家、诗人。

谈及夫妻二人,除却在各自领域的成就“非凡”以外,二人的爱情同时也是值得称赞的一个“传奇”。

1986年1月17日,冰心女士在《婚姻与家庭》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论婚姻与家庭》中写到:“恋爱不应该只感情地注意到‘才’和‘貌’,而应该理智地注意到双方的‘志同道合’(这“志”和“道”包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等等),然后是‘情投意合’(这“情”和“意”包括生活习惯和爱好等等)。

”或许,二人爱情幸福的关键就在于此,但“志同道合”与“情投意合”却未必如文字描述的那么简单。

可能,在“不同”中寻找“相同”,才是关键中的关键所在。

“我问他(吴文藻)到美国想学什么?他说想学社会学。

他也问我,我说我自然想学文学,想选修一些英国十九世纪诗人的功课。

”这是冰心在《我的老伴——吴文藻》一文中,第一次见面时的对话记载。

1923年8月17日,冰心在燕大女校获“斐托斐”金钥匙奖学金后,乘坐美国邮船杰克逊号前往美国波士顿留学。

在途中冰心拜托同学许地山寻找同在船上的好友吴梅(冰心在贝满中学时的同学,已自费前往美国留学)的弟弟吴卓,怎知许地山却误把吴文藻找来。

吴文藻,于1922年毕业于清华,此时正在美国达特默斯学院社会学系学习,这次返校恰与冰心同船。

正是许地山的无意“失误”,促成了后来吴文藻与冰心的爱情。

在那次短暂的接触中,彼此给对方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冰心看来,吴文藻与其他异性不同,没有对她刻意的“恭维”,反而在初次见面时,得知她没有看过拜伦与雪莱的书后,就坦言告诉她:“你如果不趁在国外的时间,多看一些课外的书,那么这次到美国就算是白来了!”而在吴文藻看来,冰心并没有他想象中的“傲气”,对他提出的带有批评意味的“建议”,坦然接受。

也是因为这次“不同寻常”的相见,让冰心对吴文藻产生了“区别”对待,在下船前同行留学生之间互留了联系方式,随后各自到达学校后互相问候中,冰心对他人的回复仅是简单应酬的话语,而给吴文藻却写的是一封信。

20年代小说(一)

20年代小说(一)
2.1921 年郁达夫出版了小说集《沉 沦》,自叙传小说开始蓬勃的发展。
(三)特点
1.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
2. 通过表现作家的情绪、心境来结 构小说,具有散文化和诗化的特征。 还被称为“情绪小说”“情调小 说”。 3. 在创作手法上以“浪漫主义”为 主,同时借鉴了西方小说创作的一 些现代技巧。
冰 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年10月5日—1999 心 简 年2月28日),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 介 壶”之意,还有笔名男士。近现代伟大的诗
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福建长乐 人,出生于福州一个海军军官家庭,被称为 “世纪老人”。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 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 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 事等职。著有小说集《超人》,诗集《春 水 》、《繁星》,散文集《寄小读者》、 《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桔 灯》等,主张爱的哲学。
(一)问题小说的出现过程
1.初期问题小说(1918-1920)
俞平伯创作的《花匠》,叶绍钧的《这也是 一个人?》他们在此期间的创作,初露问题 小说的端倪。 1919 年下半年冰心发表了小说 《斯人独憔悴》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 2.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以后的一些问题小说 创作日渐成熟。

年 代 小 说 ( 一 )
20
从 “ 问 题 小 说 ” 到 “ 人 生 派 写 实 小 说 ”
一 问 题 小 说

“问题小说”首先由周作人在《中国小说里 的男女问题》中率先提出:“提出一种问题, 借小说来研究它,求人解决的,是问题小 说”;“问题小说”是近代平民文学的出产 物。文学研究会小说家群是以“表现并且讨 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的问题”为共识的。
(二)“问题小说”出现的原因

《谈生命》冰心

《谈生命》冰心

品味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7)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 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阐述生命中快乐与痛苦的辩证法,表明作 者对生命规律的判断 、认识。 (8)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 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这一句话与孟子的“生于忧患”表意相同, 我们要学会享受痛苦、感谢痛苦。
(4)
一江春水----生命:相似处?
几个“有时候”的 情况,描写“一江春水” 的全部生命历程,显示 “一江春水”即人的生命 历程的丰富多彩. 人生总是幸福与苦难、 顺利与曲折相伴而随的
研读重点
小树成长中历 经了哪些阶段? 树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度 过生命的每一个阶段?
使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一棵小树”经历了怎样的生命历程?
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在流动的过 程中,他遭遇了什么?
四个”有时候”
有时候他遇 到巉岩前阻, 他愤激地奔 腾了起来 •••••• 有时候他经 过了细细的 平沙,斜阳芳 草里、夹岸 桃花•••••• 有时候他遇 到暴风雨,这 激电,这迅雷 使他心魂惊 骇•••••• 有时候他遇 到了晚霞和 新月,向他照 耀,向他投影 ••••••
生命像蜡烛,都很短暂。
生命像万里长城,没有止境。 生命像一场戏,有悲欢离合也有喜怒哀乐。
生命如同父母的爱,应该学会珍惜生命,懂 得爱的真谛。
早春
生 命 又 像 一 棵 小 树
破壳出来 ——出生
生 命 又 像 一 棵 小 树
春天
青春生长 ——青年
生 命 夏日 又 像 一 茂盛中年 棵 小 树
——中年
生 命 又 像 一 棵 小 树
秋日
叶子绯红 ——老年
生 命 又 像 一 棵 小 树
冬日 消融归化

冰心:有趣是婚姻的保鲜剂

冰心:有趣是婚姻的保鲜剂

心海导航Ya ngS he ng ·P S YCHOLOGY有趣的人,和你趣味相投有趣的人,能把恋爱谈成段子,爱情的小船说开就开。

吴文藻和冰心的感情,从相遇开始就很有趣。

吴文藻和冰心的相遇是在一艘游轮上,冰心的朋友托她照顾一位吴姓的弟弟,结果冰心错把吴文藻当成所托之人,阴差阳错地就认识了。

吴文藻一下子就看上了温婉的冰心,漫漫追妻路开始了第一步。

下船之后,吴文藻要到了冰心的住址,当时很多男生都给冰心邮寄了信,热情洋溢地表达想认识的心情,只有吴文藻独出心裁,给冰心寄了张明信片。

这让冰心感到很特别。

结果她给其他的男人都邮寄了明信片,只给吴文藻回了信。

《围城》里的方鸿渐曾说,男女之间交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借书,一借一还,不就熟悉了吗?吴文藻深谙其中道理。

好在吴文藻和冰心趣味相投,吴先生虽然是理工科男,但对文学也很感兴趣。

因此他每逢买到一本好书,看过之后就寄给冰心,还与冰心一起分享心得体会。

吴文藻邮寄的书都是加了批注的,尤其是爱情的句子,他都特意地划了线。

一个不解风情的理工科男能想到这样新颖的方式含蓄又巧妙地表达爱意,让冰心觉得既感动又有趣,很快地,她就与吴文藻堕入了爱河。

有趣的人,把生活的一地鸡毛过成了诗1929年6月,29岁的冰心和28岁的吴文藻在燕京大学举行了婚礼。

新婚之夜在大觉寺的空房度过,临时洞房除了自己带去的两张帆布床外,只有一张三条腿的小桌子。

这要放在别的女人身上,足足可以念叨一辈子,可是冰心一笑置之,从来没有放在心上。

结婚后的生活虽然每日都要与柴米油盐相伴,但冰心确实人如其名,用她那颗“冰心”装点着平淡的生活。

有一次,吴文藻拿了一张冰心的照片摆在自己书桌上,冰心看到后就俏皮地问:“你是天天看呢,还是就这样摆着?”直男吴文藻笑说:“当然天天看。

”于是调皮的冰心就趁着吴文藻不在,把自己的照片换成了女星阮玲玉,结果吴文藻好几天都没发现。

等到冰心提醒他,他才尴尬地笑着把照片换回来。

冰心还常常拿吴文藻打趣,笑称他是个“傻姑爷”。

冰心的名人故事

冰心的名人故事

冰心的名人故事引导语:冰心原名谢婉莹,是中国诗人,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等,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她的故事吧。

今年是一代文学冰心辞世十七周年纪念,冰心生前崇敬和喜爱的作家老舍之子舒乙在《上海文学》上撰文,为我们回忆和描述了一位朴实无华、完全真实,又相当特别的可敬可爱的世纪老人。

对人对事从不虚假掩饰冰心老人最大的特点,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真”。

她是一个真人。

真正做到“真”,其实是很难很难的。

冰心老人却做到了,在生活中,在任何一件事中,不带任何虚假,不带任何掩饰,直面道来,以至每一件事,甚至每一个字,在她老人家身上都是与众不同的。

“民进”妇女部的来求她为“三八妇女节”题几个字,她爽快地提笔就写,然后轻轻地说:“你们应该多下去看看,帮助下面解决一些教育方面的实际困难,尤其是儿童失学问题。

”对方说:“没钱呀,怎么下得去?”这样的事,遇得多了,她酝酿了很久,1987年写下那篇著名的《我请求》,请求大家都来读一读《教育忧思录》,都来关心教育。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请求》发表之后,读者来信像雪片一样飞来,持续半年之久。

1989年8月25日,老舍忌日的第二天,冰心先生坐着轮椅到北京图书馆去看“老舍生平和创作成就展”,她一点一点地向前移动,看得很仔细,快到结束的时候,老人家突然失声大哭,毫不掩饰,双手捧面,热泪横流,吓得陪护她的人推起轮椅就跑,跑进电梯,她还在哭,扶上汽车,还在哭,回到家里,好不容易才转成低声的抽泣,半天说了一句话:“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她为福建大学生题词“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她解释说:“有的能做:上进;有的不能做:不爱国、不上进。

知足:生活上、物质上要知足;不知足:知识上、学习上要不知足。

”有一位作协大年初一来拜年,冰心先生正好在吃饭,她对此公一向不感兴趣,便问他:“有事吗?”对方说想求一张字,冰心老人笑一笑,说“买宣纸来!”等他走后,冰心先生悄悄地说:“其实我已想好了写什么,但要等他送纸来,如他真来,我就会问:‘宣纸买了吗?’”冰心留学1923年,冰心以优异的成绩取得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

冰心《关于男人》

冰心《关于男人》

冰心《关于男人》冰心《关于男人》导语:冰心,现代著名女作家。

原名谢婉莹,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建省的福州。

1901年移居上海。

1914年进入教会学校北京贝满女子中学。

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冰心《关于男人》节选,欢迎大家阅读!关于男人(节选)四十年前我在重庆郊外歌乐山隐居的时候,曾用“男士”的笔名写了一本《关于女人》。

我写文章从来只用“冰心”这个名字,而那时却真是出于无奈!一来因为我当时急需稿费;二来是我不愿在那时那地用“冰心”的名字来写文章。

当友人向我索稿的时候,我问:“我用假名可不可以?”编辑先生说:“陌生的名字,不会引起读者的注意。

”我说:“那么,我挑一个引人注意的题目吧。

”于是我写了《关于女人》。

我本想写一系列的游戏文章,但心情抑郁的我,还是“游戏”不起来,好歹凑成了一本书,就再也写不下去了。

在《关于女人》的后记里,我曾说:“我只愁活不过六十岁”。

那的确是实话。

不料晚年欣逢盛世,居然让我活到八十以上!我是应当以有限的光阴,来写一本《关于男人》。

病后行动不便,过的又是闭居不出的日子,接触的世事少了,回忆的光阴却又长了起来。

我觉得我这一辈子接触过的可敬可爱的男人,远在可敬可爱的女人们之上。

对于这些人物的回忆,往往引起我含泪的微笑。

这里记下的都是真人真事,也许都是凡人小事。

(也许会有些伟人大事!)但这些小事、轶事,总使我永志不忘,我愿意把这些轶事自由酣畅地写了出来,只为恰悦自己。

但从我作为读者的经验来说,当作者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的怡悦自己的文字,也往往会怡悦读者的。

我的老伴——吴文藻(节选)这里不妨插进一件趣事。

1923年我初到美国,花了五块美金,照了一两张相片,寄回国来,以慰我父母想念之情。

那张大点的相片,从我母亲逝世后文藻就向我父亲要来,放在他的书桌上。

我问他:“你真的每天要看一眼呢,还只是一件摆设?”他笑说:“我当然每天要看了。

”有一天我趁他去上课,把一张影星阮玲玉的相片,换进相框里,过了几天,他也没理会。

冰心丈夫吴文藻先生

冰心丈夫吴文藻先生

冰心丈夫吴文藻先生冰心丈夫吴文藻简介:吴文藻(1912月20日-1985年9月24日),江苏江阴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

吴文藻先生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本土化、中国化的最早提倡者和积极实践者。

妻子为著名作家冰心。

吴文藻与冰心的故事:吴文藻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冰心(谢婉莹)是我国“五四”以来的著名女作家,他们是风雨同舟、患难与共56年的恩爱夫妻。

冰心同志在80高龄的时候曾风趣地讲述与吴文藻的恋爱经过。

恋爱经历1923年,冰心在燕大女校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斐托斐名誉学会”的金钥匙奖,并得到燕大女校的姊妹学校威尔斯利大学研究院的奖学金,赴美留学。

吴文藻先生是192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清华学堂,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深造。

8月中旬,吴文藻与冰心同时由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留学。

当时的冰心已是文坛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不乏追求者,却无意中人。

在船上几位女同学告诉她:“在这条船上有清华一个男生,个子高高的,走路都扬着头,不理睬人。

听说人家给吴文藻介绍过好几位女朋友,吴文藻一个也相不上。

咱们去看看怎么样? ”这话引起了冰心的好奇心。

她赞成一起去见识见识。

冰心见吴文藻果然是一位仪表堂堂而却十分高傲的小伙子。

冰心自然也不甘示弱,就大大方方和吴文藻攀谈起来.她发现小伙子很和她谈得来,那傲气全无踪影。

将近半月的船上旅行生活,使吴文藻俩建立起奇遇的友谊。

踏上国土后,由于分赴两个学校,又是你东我西,便分道扬镳了。

而后,这个骄傲的小伙子,隔几天便给她寄一本文艺杂志。

又过了一段时候。

杂志里面夹一个小条。

再过些天,小条变成了宽条,都是用英文书写得整整齐齐。

再过若干时候,写来了信,投来了情书。

冰心发现小伙子是真诚的,便也呼应起来。

往返的书信,密切的来往,使这一对远在异乡的年轻伙伴,渐渐地由相知而相爱。

在1926年冰心女士于威尔利大学研究院毕业并取得文学硕士学位返国时,捎上了一封吴文藻向她的正式求婚信件,这是要呈报冰心父母亲的。

冰心的爱情故事

冰心的爱情故事

冰心的爱情故事吴文藻冰心夫妇老年, 无限之中的偶遇1923年8月17日,随着一声汽笛的长鸣,从上海启程开往美国西岸西雅图的“约克逊号”邮轮,徐徐驶出了黄浦江。

邮轮上的头等舱位都被中国留学生占满了,这其中就有23岁的冰心。

1923年8月18日,第一天上邮轮的新鲜劲已经过了,冰心突然想起一件同学吴搂梅所托之事来。

“她写信让我在这次船上找她的弟弟、清华学生——吴卓。

我到船上的第二天,就请我的同学许地山去找吴卓,结果他把吴文藻带来了。

问起名字才知道找错了人!那时我们几个燕大的同学正在玩丢沙袋的游戏,就也请他加入。

以后就倚在船栏上看海闲谈。

我问他到美国想学什么?他说想学社会学。

他也问我,我说我自然想学文学,想选修一些英国十九世纪诗人的功课。

他就列举几本着名的英美评论家评论拜伦和雪莱的书,问我看过没有?我却都没有看过。

一直以来,品貌双全的冰心身边从不缺追求者,在燕京大学读书时,冰心就以“静如止水,穆若秋风”而惹人驻足。

两个星期的游轮生活也不例外,在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大学,冰心一下子收到很多的来信,信的内容像经过集体商议似的,除了表示好感希望多交往,就是说在船上认识你非常荣幸。

但这个时候,惟独有一个人没给她写信,这个人就是吴文藻。

他只礼貌性地写了张明信片给冰心,冰心面对着一大堆热情的信件和一张简短的明信片,当即觉得?吴文藻这个人真特别。

而冰心也是个喜欢反其道而行的人,所以,当时给她写信的人她都用了明信片回复,偏偏只有这个写明信片的人,她写了一封信给他。

爱情在左,同情在右波士顿与新罕布什尔州相隔很远,大概要乘七八个小时的火车,两人少有见面的机会,只是常有书信往来。

在这个时候,冰心肺气枝扩大病复发,住进了沙穰疗养院。

异国他乡,病有多痛冰心的情绪就有多低落。

虽然期间威尔斯利大学的老师和中美同学以及在波士顿的男同学们都常来看她,冰心觉得无以安慰。

或许真的该相信冥冥中有心灵感应,那年的圣诞节,吴文藻想趁放年假的机会好好游览一下纽约,当他路过波士顿时停留了下来,本想和冰心有个喜悦的重逢,可是却意外地听到了她生病住院的消息,不容多想,他与顾一樵等几位朋友专程赶到了疗养院。

冰心散文作品关于女人介绍

冰心散文作品关于女人介绍

冰心散文作品关于女人介绍<关于女人>本书作者冰心,本书是冰心的一本集子,署名"男士",属"开明文学新刊"之一种,为"增订本"。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冰心散文作品关于女人介绍,希望能帮到大家!冰心散文作品关于女人文体特征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冰心本人对《关于女人》的文体界定。

冰心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9月出版的《冰心小说散文选集》中,将《关于女人》里的文章跟小说放在一起,而在冰心自订的《文学创作简目》中称之为特写集。

冰心在《关于散文》里,对散文的范围做过描述:“散文的范围包括得很宽,比如说通讯,特写,游记,杂文,小品文等等”。

冰心把特写也归入散文,可见她后来还是将《关于女人》的文体界定为是散文。

其次,在选材上,《关于女人》的题材基本是真实的。

冰心在《〈关于女人〉后记》的开篇写道:“写了十四个女人的事,连带着也呈露了我的一生,我这一生只是一片淡薄的云,烘托着这一天的晶莹的月!”这句话说明:《关于女人》带有自叙的色彩,折射了作者自己的经历。

不仅母亲、奶娘、弟妇、刘英士、沈骊英是真人真事,连那些只以代号出现的主人公T女士、L同学、C同学、L太太等等也有真人的影子。

比如《我的同学》里写C同学,是个美丽的女子,曾在“我”编导的《青鸟》里担任“光明之神”。

在卓如著的《冰心传》里,可以看到冰心曾经在燕大编导《青鸟》并参加演出,还请陈克俊同学当任“光明之神”,其中对她的描写和《我的同学》中对C同学的描写十分接近。

贯穿《关于女人》始终的“我”虽是“男士”,但经历和作家相似,而抒发的感情更是真情了,依然延续着冰心“爱的哲学”的主张。

冰心早期的写人小说的选材总体上是虚构的,是对“五四”时代人物的典型化、概括化。

虽然一些小说是根据真人故事而创作的,早期多篇小说中的“我”有冰心的影子,但多数人物,如《斯人独憔悴》中的颖石、颖铭,《去国》中的英士,《超人》中的何彬、禄儿都是虚构的人物。

冰心为什么会爱上吴文藻?两人相伴一生不离不弃

冰心为什么会爱上吴文藻?两人相伴一生不离不弃

冰心为什么会爱上吴文藻?两人相伴一生不离不弃本文导读:比如,钱学森和蒋英他们一起携手走过62年的风风雨雨。

不管遇到什么患难,蒋英用实际行动履行她的诺言:你的决定是正确的,我永远伴随在你的身边!1991年,在杰出贡献科学家颁奖仪式上,钱学森说:我今天获奖,不会忘记老伴几十年来给予我的理解和支持。

比如,林语堂和廖翠凤50年的风雨同舟。

林语堂成名后,廖翠凤非常非常担心自家老公喜新厌旧和出轨,林语堂说:我才不要什么才女为妻,我要的是贤妻良母,你就是。

在他们的金婚纪念仪式上,林语堂用中文翻译的那首《老情人》不言而喻,他们已经走进了彼此的生命里。

又比如,冰心和吴文藻相遇相守56年的婚姻。

-01-1900年,冰心出生于福州三坊七巷谢家大宅。

这世界真的很小,冰心、林觉民、林长民、林徽因、梁思成、吴文藻这些名人都算很有渊源。

——该宅院也是林觉民故居,是冰心祖父从林觉民家购得。

——林觉民的哥哥林长民,生下女儿林徽因,林徽因和冰心在文坛上有一段时间闹的不可开交。

——林徽因的老公梁思成与冰心的老公吴文藻都是清华学校1923级毕业生,一个宿舍的同窗哥们。

以上都是后话,回到冰心这里。

她的父亲相当厉害,曾经参加甲午战争,于1913年任海军军部学司长,是一个非常爱国的名士,而冰心的母亲非常开明,这对夫妻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所以,冰心是这个家族里第一个读书的女子,她7岁就开始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水浒传》,11岁以前就已读完《说部丛书》。

在他们这个家庭里,对于冰心,最大的自由是:读书与婚姻,都完全由她自主。

-02-爱学习的冰心,家庭环境不错的冰心,随着五四运动的惊雷,将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开创了“冰心体”、“繁心体”(也有称为春水体),二十岁出头的冰心,已经名满中国文坛。

1923年夏,23岁的冰心从燕京大学毕业,远赴美国波士顿威尔斯利大学,攻读文学。

冰心出国留学前后,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是中国早期的儿童文学作品,奠基了她在儿童文学领域的地位。

【作者信息拓展】冰心情长寿亦长

【作者信息拓展】冰心情长寿亦长

【作者信息拓展】冰心情长寿亦长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州人。

1919年在北京开始用冰心为笔名创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冰心的丈夫吴文藻教授赴日本任盟国对日委员会中国代表团顾问兼第二组组长,冰心作为眷属随同他前往东京。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策动代表团起义,未能成功,随即辞去一切职务,继续留日为新中国工作。

1951年冬冰心夫妇回到北京,冰心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工作,吴文藻到中央民族学院任教。

周恩来接见他们时,说道:你们在日本为我们的国家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你们是有贡献的。

冰心才情横溢,但一生坎坷。

“反右派”中,丈夫和长子都被打成右派。

“文革”开始,冰心每天早晨被勒令跪在家门口三四个小时,几天之间鬓发大白。

接着,冰心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

1971年夏天调回北京,参加外文翻译。

和吴文藻、费孝通等人一起,先后译出了尼克松《六次危机》和英美学者的历史学著作几百万字。

“文革”之后,冰心恢复工作,再次进入了文学创作的新高峰。

晚年的冰心,身体多灾多难。

1980年秋,她摔坏了腿,右胯骨骨折,住了三个半月的医院,之后右腿里一直有一根长钉子,走路要用助步器,大门都出不了。

但她仍旧乐观地对待生活。

10月份冰心80岁寿辰时,她在医院里向世人宣告《生命从八十岁开始》,作为她新开作的《三寄小读者》的序言题目。

1981年初,冰心因脑供血不足,住院治疗了一个半月;夏天,又因心肌梗塞右半身偏瘫,住院治疗了两个多月,终于康复。

冰心身体虽然多次得病,脑子仍很敏捷,记忆力也好。

视力听力可以,牙齿则是戴了几十年的全副假牙。

90岁的时候,右手用毛笔写文章,手一点不抖。

冰心没有老年人的那些通病。

与人交谈,不罗嗦,不拖沓,不慌不忙,有条有理。

生活有女儿吴青照料。

她一日三餐都是常规。

早饭是牛奶加咖啡、蜂蜜,小半碗稀饭,鸡蛋白。

中晚饭是半碗米饭,各种蔬菜、豆腐,少量肉或鱼。

每顿饭后一个香蕉。

早上不管什么时候醒来,总是七点钟起来吃早饭,再上床听八点钟的广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冰心老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爱是教育的基础,是老师教育的源,有爱便有了一切. 在大多数老师们的教书生涯中,虽然辛苦,虽然清贫,虽然也有过急躁,彷徨,甚至想放弃,但人是懂感情的,一往情深精诚所至,一心一意顽石开,爱心所至,情感所至,必将春风化雨暖人心。

他们依然。

初初踏上三尺教台,老师们往往带着一颗为学生服务的心,就像一个大姐姐大哥哥一样嘘寒问暖,不仅关注他们的学习,也关注他们的生活。

课堂上,当看着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课外,当学生用崇拜的眼神期待着他们的解答;节日来临,一张张饱蘸着学生敬意的贺卡塞满他们的抽屉。

内心的澎湃心情,将会是多么的无以言表。

于是,教师们逐渐地重新领会了教师职业的崇高和重要!
作为教师,在学校的身份是多重的,既是知识的引导者,又是学生的知心人,更要像慈爱的母亲那样去关心他们,在学生幼,使大家可以坚持理想,坚持信念,继续走下去的力量。

只有火才能点燃火,只有心才能塑造心。

那是去年春季,有位教师因外出学习出门几天,当他风尘仆仆跨进学校大门时,被正在课间休息的学生见到,于是学生高喊起来:“X老师回来了”,喊声未落,早已有七八个跑下了教学楼来到了转眼到了眼前,最难以忘记的是有同学竟拉着那位教的鲜花,中间字条“祝你健康”比鲜花还耀眼;教师节,学生的贺卡飘至案头,当看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恩师育我情”的时候,教师们都顿觉是教师职业升华了自己的生活,铸造了自己的信念,也让自己享受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

春节之际,热线两端总连接着师生的祝福与牵挂,一句句诚挚的祝福,一声声关切的问候,无不滋润着教师们的心田。

你说这莫大的欣慰,除了教师,哪一种行业的人还能享受,这教书育人桃李芬芳时的满足感和成就感,除了教师,哪一种行业的人能有体会……
曾经在《读者》上看到过一幅图片:一群人站在一个人的肩膀上,伸出双手擎着天。

旁边有一行小字:你能猜出最下面的这个人是谁吗?有人说是含辛茹苦无怨无悔抚养我们的父母;有人说是呕心沥血在实验室里白了头发的科学家;有人甚至以为是我们日理万机的总书记、是我们可敬可爱的温总理……答案揭示的时候,人们看着“教师”两个字——沉默了!
作为教育者,他们已经习惯了默默的站在最底层,习惯了让学生踩着他们的肩膀撑天,习惯了让自己作为根——成就桃李满园,习惯了让自己化作烛——泪尽光明满天。

黎明的晨星伴着他们朝气蓬勃的背影,把一份永恒的关爱化作学生耳畔热和的叮咛;中午的骄阳目睹教师们汗流浃背的身形,用他们的不知倦怠批改出孩子们没有错误的明天;黄昏的微风与教师们一起携手真诚,化作春雨滋润孩子的心田——默默无声。

倦怠了,他们没有休息,可校园内学生们一个个期盼的样子燃起了他们为人师的斗志!生病了,他们咬牙坚持,可课堂上孩子们求知的眼神染得他们双颊绯红!教师们知道一块地只有种上幼苗才不会长草,于是,他们勤耕不辍,在孩子们心灵的庄园植树栽花;他们知道盐只有放到汤里才不会难以下咽,还能让汤美味无比,于是,他们化枯燥的教育于和风细雨,在孩子们心灵的天空悄然飘下,潜移默化!人累了,眼花了,腰弯了,教师们却仍矢志不渝,无怨无悔!
当然,教学生活中并不完全是一些动听的乐音,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它甚至会使你心灰意冷。

记得有一年,我接手了一个全校有名的“落后班”,而且是毕业班。

由于学生受到的家庭影响各不相同,多数学生学习基础薄弱,行为习惯差。

这种安排大出我的意料之外,几年不教毕业班,让我对与大孩子的交往有些不知所措。

想了又想,觉得还是多些宽容和信任,多说服教育,少批评指责。

我的“理解教育”被调皮学生错以为教师的软弱,想尽办法兴风作浪,起初的我疲于应对。

面对这样一群让人不省心的孩子,我决定改变教育方法。

并没有一开始就是坏学生的孩子,每一个学生学坏都会有一个过程。

通过了解,我开始对每位学生有针对性的下手。

从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给予他们最全面的帮助。

此后,我利用课余时间一次又一次寻访了“特殊”孩子们的家长,和他们谈心、聊天,交流孩子的点滴进步。

事实证明这种全心全意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用自己的爱心来打动学生的做法,感化
了他们的心灵。

只要坚持着用心抚触学生的心灵,用耳朵聆听学生的呼声,用眼睛迎接学生的笑脸,用嘴巴和学生沟通……一切困难都迎刃而解。

任凭岁月更替世事沧桑,任凭青春流逝憔悴红颜。

我会同教师队伍的各位同仁一样依然会坚守在人民教师这个职业,继续把自己镶嵌在平凡与崇高的职业之中,默默燃亮自己,为学生擎起希望的火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