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名僧与梵净山佛教
关于梵净山佛教文化的研究
立于世而出于世——谈对梵净山佛教文化的研究随着梵净山多年的开发,人们对梵净山的认识已越来越清晰。
梵净山是佛山,佛是梵净山的山魂,无佛无山,无山无佛的观念在人们脑海中已形成共识。
更为重要的是对梵净山是佛山的认知,在铜仁地区领导层已形成定论,这就为梵净山佛教文化的研究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提供了一个最为有利的基础。
我在铜仁地区生活、工作数十年,但对梵净山从未作过系统的研究。
第一次与梵净山接触,还是在十多年前陪省里在铜仁召开的一次会议的代表登山。
那次一大队人马行时进到黑湾河,我过远望梵净山,就初感到梵净山雄伟、壮丽及神秘的气息。
后来走到梵净山山门,目睹山门诸境,一种梵净山灵气不现的感觉油然而生。
虽深感梵净山佛缘深厚,但机缘不得当,佛光隐隐不现。
那次上到山顶,一位向导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梵净山山顶诸境的许多传说,其中也说到了释迦牟尼与弥勒争执金顶之说。
我当下大吃一惊,如此名山怎么还流传着这等传说。
这不仅不符佛教名山形象,也有损佛教信众的感情。
当时我仔细一默,此传说不过是前人的戏说而已,就像如今许多戏说历史,戏说皇帝的影视剧一样。
但戏说得有个度,但凡过了度其负面影响是极其有害的。
梵净山此传说就过了度,若不加以制止,戏说流行,名山不名。
此后我在多种场合,乃至于专门作文以释迦牟尼是现在佛,弥勒是未来佛为主线纠正这一戏说。
时经多年,戏说已基本被正说所淹灭。
今天我说出这些,丝毫没有显示我的觉悟之意,只是借此提示:梵净山佛教文化的研究必须走上一条健康的路,要步入正道,要符合造就一座佛教名山的要求。
只有这样,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才有意义,才有前途,才会为梵净山的开发、利用和发展提供正确指导和导向。
佛学是讲因缘的。
依佛学理义而言,世界上一切事物及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
综观今日的景象,梵净山佛教时逢殊胜因缘:梵净山佛协成立了;护国寺大雄宝殿落成了,今天还在这里举行盛大而隆重的佛教开光仪式;众多有识之士聚集一堂来研究梵净山的佛教文化。
梵净山的特色景点介绍
梵净山的特色景点介绍
梵净山,又称华山、华严山,位于江苏扬州南部,是佛教名山之一。
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一座集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于一
体的旅游胜地。
下面为大家介绍梵净山的特色景点。
1. 梵净寺
梵净寺是梵净山的主要建筑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
寺坐落于梵净山顶峰,建于南北朝时期,自古以来是佛教中华南的圣地。
寺内有佛塔、古钟、唐代壁画等珍贵文物,是游客感受寺庙文化、探究佛教艺术的好去处。
2. 释迦牟尼大佛
释迦牟尼大佛位于梵净山山腰处,是一座全铜铸造的巨型佛像,
高达88米,造型庄严、气势雄伟。
大佛内部设有电梯,游客可以搭乘
电梯到达观景平台,欣赏梵净山的美景。
3. 五大夫子庙
五大夫子庙位于梵净山山腰处,是中国历史上五位著名学者的纪
念地点,分别是杨雄、谢灵运、顾炎武、王阳明、朱熹。
这里有他们
的雕像和纪念碑,也有一些书院供游客学习感悟。
4. 南朝陵墓群
南朝陵墓群是梵净山的一处重要古迹,包括刘宋、南朝、梁朝的陵墓,是中国现存的少数古代陵墓群之一。
墓葬形制古朴,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不一,从中可以窥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对于研究南北朝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梵净山还有许多其他景点,如文殊塔、观音阁、白塔、天峤景区等,都值得一游。
同时,这里也是一处天然氧吧,山上花木繁多,空气清新,是度假、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以上是梵净山的一些特色景点介绍,希望能够为游客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借鉴。
来到这里,您不仅能够了解历史、感受自然,还可以体验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贵州梵净山的简介
贵州梵净山的简介
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的梵净山,是中国的佛教圣地之一,海拔2335米,因其有“五超”之称,即:“日出、云海、佛光、圣灯、晚霞”五大奇观而驰名中外。
梵净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集雄、险、奇、幽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
主峰“铜仁峰”高1862米,是贵州第一高峰。
梵净山以其“原始生态”而闻名天下。
梵净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公元前314年,张骞两次来到梵净山,他在《西征记》中描述了梵净山的美景:“东南有山,形如人面,色如铜赤”。
梵净山以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中国佛教文化名山”。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梵净山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开发。
现在的梵净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森林体验基地和中国森林公园。
2001年11月26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名录。
—— 1 —1 —。
梵净山旅游景点介绍
梵净山旅游景点介绍
梵净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是一座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
下面是梵净山的一些主要景点介绍:
1. 菩提树:位于梵净山山顶,是目前中国北方最大的印度椴树,高达30多米,树龄已有上千年,被誉为"橙子树",是梵净山
的标志之一。
2. 天车石:梵净山的主峰之一,因其形状像一辆古代的滑车而得名。
从天车石的顶上,可以欣赏到壮丽的梵净山全景。
3. 留云寺:是梵净山最大的寺庙,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寺内有许多古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藏经楼、天王殿和大雄宝殿。
4. 旧居:位于留云寺附近的一个小山村,是中国知名作家茅盾的故居。
这里保留着茅盾当年生活工作的场所,展示了他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5. 行者山:位于梵净山的南部,是梵净山最高峰,也是一个重要的佛教修行地。
在这里可以参观到许多修行者的洞穴,感受佛教文化的深沉与宁静。
6. 梵净山大峡谷:位于梵净山的西部,是一个壮丽的峡谷景区。
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奇特的岩石地貌和清澈的溪水,还有许多瀑布和自然景观。
梵净山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吸引着众多游客。
无论是信仰佛教的朝圣者,还是喜爱自然风光的旅行者,都能在梵净山找到心灵的宁静和度假的乐趣。
梵净山旅游区景点
梵净山旅游区景点梵净山旅游区位于中国贵州省六盘水市的梵净山,是一座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风景名胜区,属于三大佛教名山之一,又称“金沙江天堂”。
梵净山旅游景点包括佛教景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传统习俗等多种景点,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是一处美丽的宝地,是一处集佛教文化、自然风光、传统习俗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首先,梵净山主要有许多佛教景点,如灵宝寺、澜瀑寺、洞庭古刹、惠比寿殿、关帝庙等。
灵宝寺是梵净山旅游区最古老的佛教寺庙,有4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贵州第一宝”;澜瀑寺是梵净山佛教文化的代表,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重要的佛教寺庙;洞庭古刹位于梵净山的南高峰上,是以佛家经典《维摩诘》为主题的具有佛教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惠比寿殿建于明朝,又名大明宫,是一处宏伟壮丽的佛教寺庙;关帝庙是梵净山最古老的古刹,有上千年历史,是梵净山佛教文化的精华所在。
此外,梵净山还有秀丽的自然风光。
梵净山林海花园、梵净山天子峰以及飞来寺,都是很好的自然景观,林海花园被誉为“梵净山的绿宝石”,景色宜人,空气清新;天子峰位于梵净山的最顶端,是一处拥有壮美自然风光的地方;飞来寺是梵净山的一处著名景点,有“梵净山的小天安门”之称,有着壮观的山景。
此外,梵净山还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如梵净山白云洞、梵净山江滨公园等,这些景点充分展示了梵净山的历史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白云洞是梵净山最古老的洞穴,洞穴中有许多神奇的石刻,有着悠久的历史;梵净山江滨公园是一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地方,有著名的梵净江,江边有许多古老的古迹,景色宜人。
最后,梵净山还有许多传统的民俗习惯,如金沙节、梵净山花会等。
金沙节是梵净山最盛大的节日,每年的元宵节当天举行,有着悠久的历史;梵净山花会是梵净山最为精彩的民俗庆典,每年都会有许多民众参加,热闹非凡。
总之,梵净山是一处集佛教文化、自然风光、传统习俗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有着许多独特的景点,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以及传统习俗,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美丽宝地。
梵净山简介
梵净山简介
梵净山是一座充满神秘色彩而又雄奇伟岸的山峰,又是一座富有宗教色彩的神圣山峰,因其坐落在云贵高原之上,比“五岳”中最高的海拔约为1990米的华山还高几百米,因而它有“天下众名岳之宗”的美称。
梵净山位于与印江、江口、松桃三县交界处的黔东北边陲,横亘楚蜀大地、绵延数百千米的武陵山脉,在贵州省铜仁地区。
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这里总面积567平方千米。
梵净山植物类型多样,也是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梵净山作为著名的古佛道场,早就声名远播。
在梵净山的滴水岩附近,有一块奉万历皇帝的诏令而专门竖立的石碑。
大自然造就了梵净山的奇异风光,而佛教徒则扬名了梵净山的灵山秀水。
全境山势雄伟,层峦叠嶂,坡陡谷深,群峰高耸,溪流纵横,飞瀑悬泻,古老地质形成的特殊地质结构,塑造了它千姿百态、峥嵘奇伟的山岳地貌景观。
满山的植被茂密、翠绿,繁花争奇斗艳,鸟兽和鸣,俨然一幅天然的画卷。
还有那云、雾、风,波谲云诡,也给梵净山增添了不少的神秘色彩。
置身此山中,恍若仙山游。
[资料]梵净山简介
梵净山简介基本信息梵净山(Mount Fanjing)是“贵州第一名山”,“武陵第一峰”,,得名于“梵天净土”,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印江县、江口县、松桃县三县边境,方圆达六、七百里,原来的正名为“三山谷”,国务院于1978年将其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6年将梵净山接纳为全球“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成员单位(中国只有五个成员单位)。
梵净山乃“武陵正源,名山之宗”,曾先后荣膺2008年度和2009年度的“中国十大避暑名山”,梵净山是全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是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齐名的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2米,朝拜地——老金顶(梵净山老山)2494米,新金顶(新山)2336 米。
梵净山是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斜坡上的第一高峰(相对高度达二千米),它不仅是乌江与沅江的分水岭,而且还是横亘于贵州、重庆、湖南、湖北四省(区)的武陵山脉的最高主峰。
,,,山名沿革,,,梵净山是中国西南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山。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梵净山就属楚国“黔中地”,秦朝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以后一直是“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
,,,梵净山正式载于史册,始于汉代。
《汉书·地理志》称梵净山为“三山谷”;北魏《水经注》沿称“三山谷”。
唐代《元和郡县志》改称“辰山”。
当时,唐政府已在梵净山西麓设立“思邛县”(唐开元四年<716年>设,今贵州印江县)。
宋代《太平寰宇记》称“思邛山”,因唐“思邛县”而得名,佛教于此时传入梵净山。
,,,明初,梵净山已是佛教名山,同有数名并称:“九龙山”、“饭甑山”、“梵净山”、“大佛山”。
因其三峰高耸,脉分九支,故称“九龙山”。
又因金顶孤峰突起,形如饭甑,故称“饭甑山”。
又因明代该山佛教兴盛,寺刹林立,为梵天净土,故名“梵净山”,俗称“大佛山”、“大灵山”。
,,,清代,梵净山称“月镜山”、“卓山”。
贵州梵净山的佛教文化有何特色
贵州梵净山的佛教文化有何特色梵净山,这座位于贵州铜仁的神秘大山,不仅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更因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而备受瞩目。
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云贵高原的群山之间,散发着独特的宗教魅力。
梵净山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
据历史记载,早在唐代,梵净山就已经有了佛教活动的踪迹。
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佛教在这里逐渐兴盛,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体系。
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梵净山的佛教文化融合了当地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成为了一种独具魅力的文化现象。
梵净山的佛教建筑是其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山上的寺庙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汉、苗、侗等民族的建筑特色。
大雄宝殿庄严肃穆,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展现出高超的建筑工艺。
寺庙内的佛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慈悲庄严,有的威武雄壮,让人感受到佛教艺术的魅力。
其中,承恩寺是梵净山最著名的寺庙之一,它建于明初,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寺庙依山而建,气势恢宏,周围古木参天,环境清幽,是修行者和游客们心灵的栖息之所。
梵净山的佛教仪式也是其文化的一大特色。
每逢佛教节日,山上都会举行盛大的法会。
法会期间,僧侣们身着袈裟,手持法器,诵经念佛,场面庄重而神圣。
游客们也可以参与其中,感受佛教文化的庄严与宁静。
此外,还有放生、祈福等仪式,这些仪式不仅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求,也传递了佛教的慈悲与善良。
佛教教义在梵净山的佛教文化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佛教倡导慈悲、智慧、平等、善良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当地民众的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们以慈悲之心对待他人,乐于助人,关心弱势群体;以智慧之光照亮生活,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平和的心态;以平等之念对待万物,尊重生命,保护环境。
这种积极的价值观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梵净山的佛教文化还与当地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佛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万物皆有灵。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当地民众十分注重对梵净山生态环境的保护。
金顶摩崖:一部刻在绝壁上的梵净山佛教史书
金顶摩崖:一部刻在绝壁上的梵净山佛教史书金顶摩崖,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梵净山上,是我国著名的摩崖石刻群之一。
这里保存着大量的佛教造像和石刻,同时也是中国佛教史上值得研究的重要文物。
金顶摩崖上的石刻纪录了梵净山上1300多年的佛教发展历史,被誉为“刻在绝壁上的梵净山佛教史书”,是中国佛教宗派历史发展的珍贵文献。
金顶摩崖的石刻造型精美,内容丰富,涵盖了佛教各个方面的内容,内容极为丰富;包括释迦牟尼佛、文殊、普贤、观音等较为常见的佛菩萨形象;还有禅宗高僧的传记、佛教经典、佛教故事等。
这些石刻的内容不仅仅反映了梵净山地区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还体现了梵净山佛教与其他地区佛教的交流和融合,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金顶摩崖的石刻年代跨越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其中以唐代石刻为主,其次是宋、元、明、清等朝代的石刻。
这些石刻除了在艺术风格上具有各朝代特点外,还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和佛教信仰状况,是研究中国佛教史和宗教文化的宝贵资料。
针对金顶摩崖石刻这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历来有许多研究者对其进行考证和研究。
通过对这些石刻的年代、题词、风格、内容等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者可以推测出梵净山佛教历史的发展轨迹,认识到梵净山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而反映出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内容,对佛教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金顶摩崖的石刻内容相当丰富,有大量的佛陀形象,像释迦摩尼佛这样的造像已超过500尊。
同时也有不少观音、文殊、普贤、弥勒等菩萨形象。
尤其是观音造像,更是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观音菩萨在山头寨庵前后两山五个溪谷沟内,数十座凌空悬崖,有观音佛像60多尊,无一重复。
其中以千态观音像最为著名,惟妙惟肖,令人叫绝。
摩崖石刻还有文字题词,其中包括大量的佛典经文,如《大般若经》、《金刚经》、《岳麓书院经》等。
此外还有《妙法莲华经》、《法华经》等佛经。
这些题词记录了古代佛教文化的发展,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除了佛教造像和经典题词外,金顶摩崖上还保存着一些禅宗高僧的传记和佛教故事。
金顶摩崖:一部刻在绝壁上的梵净山佛教史书
金顶摩崖:一部刻在绝壁上的梵净山佛教史书
金顶摩崖是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梵净山上的一座摩崖石刻,是佛教史书的重要文物之一。
这座石刻长约11米,宽约4米,刻有大约1000个汉字,记载了梵净山佛教的历史。
金顶摩崖刻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它位于梵净山的主峰——金顶的一个岩壁上,挨着梵净清修寺。
整个摩崖刻有明显的东方风格,富有艺术价值。
金顶摩崖上的文字主要记载了梵净山的开山祖师——智者贤愚和赵望光的事迹。
智者贤愚是梵净山佛教的创立者,他于唐代初年来到梵净山,修行苦行十年,终于开悟成佛。
智者贤愚将他的教义传授给梵净山的弟子们,并建立了梵净清修寺作为佛教的修行场所。
赵望光是梵净山一位勇敢善良的住持,在他的领导下佛教在梵净山上蓬勃发展。
他修建了金顶寺,并将梵净山佛教的教义传授给大批信众,为佛教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金顶摩崖上的文字除了记载梵净山佛教的历史外,还刻有一些佛经和佛教仪轨。
这些经典包括《佛说大乘律风简》,《佛说法性玄津诀》等。
这些经典内容丰富,旨在引导人们修身养性,追求心灵的升华。
金顶摩崖的存在对于研究佛教史和梵净山佛教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是佛教史书的珍贵文物,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这座摩崖上刻有的文字形态流畅,线条简练,构图严谨,凸显了唐代佛教石刻艺术的特点。
金顶摩崖的保存和修复工作一直是梵净山保护工作的重点。
不论是风雨侵蚀还是人为破坏,都可能对这一宝贵的史书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为了确保其长期保存,梵净山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修建防护设施、定期维修和巡视等。
金顶摩崖:一部刻在绝壁上的梵净山佛教史书
金顶摩崖:一部刻在绝壁上的梵净山佛教史书金顶摩崖位于中国四川省雅安市的梵净山上,是一部刻在绝壁上的佛教史书,被誉为中国古代摩崖石刻艺术的瑰宝之一。
金顶摩崖刻有佛教经文和图像,内容丰富,洋溢着浓厚的佛法氛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金顶摩崖的刻造始于唐朝,历经宋、元、明、清等历代,共有近千块石刻。
这些石刻一方面记录了梵净山佛教的兴起和传播,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古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
在金顶摩崖上刻有许多佛教经文,如般若心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般涅槃经等。
这些经文内容丰富,表达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和修行方法。
刻石上的经文呈现出简练而精深的风格,每一字每一句都充满了智慧和力量。
除了经文,金顶摩崖上还有大量的佛像和菩萨像。
这些雕像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神态庄严,给人以无限的敬畏之感。
佛像和菩萨像是佛教的象征,代表着智慧、慈悲和力量。
它们的存在让人对佛教的信仰和追求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金顶摩崖上所刻的内容不仅仅涉及佛教,还有一些历史事件的记载。
有一块刻石记载了明朝时期察罕帖木儿的事迹,他是一位著名的藏传佛教高僧,对梵净山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历史记录使得金顶摩崖成为了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窗口,让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政治和宗教状况。
金顶摩崖的保存工作已经进行了多年,相关部门对其进行了修复和保护,以保护这一重要的历史遗迹。
由于摩崖刻石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受到风化和人为破坏的威胁,保存工作任重道远。
金顶摩崖是一部刻在绝壁上的梵净山佛教史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它记录了梵净山佛教的兴起和传播,展示了古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传承。
它的存在让人们对佛教的信仰和追求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同时也成为了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窗口。
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金顶摩崖:一部刻在绝壁上的梵净山佛教史书
金顶摩崖:一部刻在绝壁上的梵净山佛教史书
金顶摩崖,位于中国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梵净山上,是一部刻在绝壁上的梵净山佛教史书。
这部佛教史书雄伟壮观,内容丰富,被誉为中国佛教史上的瑰宝。
金顶摩崖的刻字共有2600多个,面积约2000平方米。
这些刻字分两组,分别位于摩崖东、西两面,由几十位佛教高僧和信众合力刻制而成。
这些刻字时间跨越了400多年,从唐朝至明朝,见证了梵净山佛教的发展历程。
这部刻字记录了梵净山佛教的兴衰、佛教文化的传承和佛教教义的阐述。
其中包含了大量经典和佛经的内容,如《法华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
这些佛经精华的刻字,使得金顶摩崖成为了梵净山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存。
除了佛经内容外,金顶摩崖还记载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刻有唐代贞观元年(627年)永墉大和尚的字迹。
永墉大和尚是梵净山佛教的创始人,他在这里修行研读佛经,对梵净山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金顶摩崖还记载了一些佛教修行的核心教义和修行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是修行者应该修持菩提心,超越个人私利,为众生做善事,追求智慧和解脱。
这些教义和方法通过摩崖刻字的形式传承下来,为后世修行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金顶摩崖的刻字工艺精湛,字迹清晰,保存完好,令人叹为观止。
雕刻工匠们用锤子敲击岩石,在石壁上凿出字形,然后用刀子修饰字形,再用颜料涂抹上调和好的颜料,最后用毛刷刷去多余的颜料,形成了刻字的效果。
这种古老的刻字工艺,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更是对佛教信仰的一种执着表达。
梵净山的故事和传说
梵净山的故事和传说
梵净山的故事和传说有很多,比如:
梵净山是弥勒道场,传说在释迦牟尼佛涅槃之际,大地震动,天鼓自鸣,四大海水波浪翻倒,须弥山自然倾摇,狂风奋发,林木摧折,萧索枯悴,骇异于常。
此时与须弥山神灵相通的梵净山山峰之颠的金顶,直入虚空,泪如雨下,地动山摇,一声巨响,庞大的金顶刹间一分为二,峡沟之中爆出一束金光冲入云宵,光灿天地。
这也是梵净山在释迦佛涅槃后能成为弥勒道场的缘由。
玄奘和尚西天取经返回时,所乘白马穿云破雾,前蹄缘融梵净山,从马上撒下一迭经书,佛经落地,构成如今的"万卷书"。
金顶摩崖:一部刻在绝壁上的梵净山佛教史书
金顶摩崖:一部刻在绝壁上的梵净山佛教史书金顶摩崖位于中国四川省眉山市梵净山上,是一部刻在绝壁上的梵净山佛教史书。
这部佛教史书以其高深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往参观和研究。
下面我们将对金顶摩崖进行深入解读,探寻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之美。
一、背景介绍金顶摩崖位于梵净山山巅,这里是四川佛教文化中心,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
金顶摩崖是梵净山石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梵净山是佛教禅宗名山,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的第一禅宗名山”。
金顶摩崖刻有大量佛教经典、壁画和浮雕,记录了梵净山佛教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瑰丽与宏伟。
二、历史价值金顶摩崖作为梵净山佛教文化的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佛教史书,刻于梵净山悬崖绝壁之上,保存时间长达1300年,成为研究中国佛教史和梵净山佛教文化的珍贵史料。
这部佛教史书以优美的书法和深刻的内容,展现了一部佛教发展的史书,对研究中国古代佛教史具有极大的价值。
三、文化内涵金顶摩崖所刻内容涵盖了佛经、佛教传记和祈福祝愿等多个方面,他们记录了佛教在梵净山的传播和发展,反映了梵净山佛教文化在当时的繁荣和兴盛。
这些文化遗产以独特的艺术形式传达着佛教的宗教理念和精神内涵,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四、艺术价值金顶摩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雕刻技艺而著称。
悬崖绝壁上的佛像、浮雕和壁画都极其精美,线条流畅,神态生动,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和震撼。
这些雕刻作品充分展现了古代雕刻艺术的魅力,是中国古代造像艺术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世界雕刻史上的重要成就。
五、保护和传承金顶摩崖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保护。
相关部门加强了对梵净山和金顶摩崖的立体保护,加大了文物保护力度,做好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还在金顶摩崖的周边建设了相关的保护设施,加强了宣传和教育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这部佛教史书。
金顶摩崖:一部刻在绝壁上的梵净山佛教史书
金顶摩崖:一部刻在绝壁上的梵净山佛教史书金顶摩崖是一处位于中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佛教圣地,也是梵净山的一部分。
在悬崖上刻有大量的佛教经文、史书和雕刻,被誉为“天书”,是中国佛教史上的珍贵遗产。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金顶摩崖的历史和意义。
金顶摩崖位于梵净山主峰之上,海拔2000多米,悬崖高达300多米,十分险峻。
相传在唐代,一位高僧在登顶梵净山时被山风吹落悬崖,他在悬崖上顿悟禅宗义理,决心在此处传播佛法。
于是,他便开始在悬崖上开凿佛经和佛像。
经过几代僧俗的不懈努力,金顶摩崖上逐渐形成了大量的佛教经文、佛像和佛塔,成为了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标志。
金顶摩崖上的雕刻始于唐代,延续至今,跨越了千年。
其内容涵盖了佛教的各个方面,包括佛经、论著、故事、禅宗教义等。
这些雕刻不仅在数量上十分庞大,而且在艺术价值上也极高,堪称中国悬崖雕刻的一绝。
其中尤以《金刚经》的雕刻最为著名,被誉为“金顶摩崖之宝”。
金顶摩崖不仅是一部刻在绝壁上的佛教史书,也是佛教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
在历史上,佛教是通过经文的刻写和传播来传授佛法和佛理,而金顶摩崖上的雕刻无疑为这一传统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证。
这些雕刻像是一本本佛教史书,生动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对于后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佛教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金顶摩崖也是一部刻在绝壁上的佛教艺术史书。
这里的雕刻不仅是佛教经典的呈现,更是佛教艺术的表现。
在金顶摩崖上可以看到佛陀坐像、舍利子塔、龛廊等各种形式的佛教雕刻,这些雕刻都展示了当时的佛教艺术风貌,对于研究我国古代佛教艺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金顶摩崖的存在,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佛教文化和艺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由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十分恶劣,加之长期的风化和人为破坏,金顶摩崖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变得尤为紧迫。
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对金顶摩崖的保护力度,尽快开展科学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以便让这部刻在绝壁上的梵净山佛教史书能够永久保存下来,让后人能够继续探寻中国古代佛教文化和艺术的宝贵遗产。
梵净山简介贵州梵净山旅游攻略贵州梵净山在哪里→MAIGOO百科
梵净山简介贵州梵净山旅游攻略贵州梵净山在哪里→MAIGOO 百科门票/开放/游玩时间景区开放时间旺季(3月1日-11月30日)8:00-19:00;淡季(12月1日-次年2月28日)8:00-18:00。
门票预订官网提前订票查看更多:官网售票及优惠政策>>现场买票梵净山景区自2018年8月20日起景区大门不再售票,所有游客必须通过网上预约购票,门票须知>>最佳游玩时间春天(3-5月),4-5月,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竞相开放,是梵净山最美的季节。
夏天(6-8月),瀑布挂帘,深潭如镜,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峰上,落叶乔木和松树遮天蔽日,可去黑湾河瀑布群、太平河漂流尽情撒欢。
降水季节都集中在5-8月,时常会有短暂的雷雨,若在此时出游,应带上雨伞和较厚的衣裳。
秋天(9-11月),仿佛进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随着海拔的降低,逐渐呈现出红、黄、紫、绿等各种不同的色彩。
农历八月十五左右,天气通常较为晴朗,以看日出日落赏月为主。
冬天(12-2月),山舞银蛇,晶莹如玉的雪景将梵净山衬托得如同一幅素净的山水画,煞是美丽。
景区介绍历史文化梵净山是西南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梵净山就属楚国“黔中地”,秦朝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以后一直是“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
梵净山先后经历的五次重建,最后一次在光绪二十二年。
地理环境梵净山是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斜坡上的第一高峰,是乌江与沅江的分水岭,也是横亘于贵州、重庆、湖南、湖北四省(区)的武陵山脉的最高主峰。
梵净山地区受东南亚太平洋季风控制,年平均气温13.1℃至14.7℃,最热月(七月)平均温度25.3℃,最冷月(二月)平均温度2℃,气温随地势增高而降低。
年无霜期270—278天,年日照时数900—1170小时,年降水1100—2600毫米之间,降水季节都集中在5—10月份,相对湿度平均达80%。
景区交通梵净山是不允许私家车上山,游客只能乘坐景区内的观光车、索道、登山步道、滑竿。
金顶摩崖:一部刻在绝壁上的梵净山佛教史书
金顶摩崖:一部刻在绝壁上的梵净山佛教史书金顶摩崖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北部的梵净山上,是一处由唐代高僧三藏法师玄奘亲自题字所留下的文化遗产。
这座摩崖上刻着五百余首佛像、佛经和佛教故事,以及一些历史文献和诗歌,被誉为佛教艺术宝库和佛教遗存。
金顶摩崖的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是研究中国佛教史和文化的重要文化遗产。
据史书记载,金顶摩崖直接依山崖筑于壁上,高米、宽米,内容约占1000多块石刻。
这些石刻基本上是在唐朝贞观、永德时期(627—683年)刻制完成的。
在当时,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许多佛教士人为了宣扬佛法、弘扬佛教文化,都到了梵净山进行修行和开化众生的工作。
秉持着“发掘佛教文化、挖掘中国古代文化”的理念,玄奘也在此处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斥资数百万,雕刻了这部佛教史书。
金顶摩崖的内容主要有佛像、佛经、佛教故事、历史文献和诗歌等五大类。
其中,佛像数量最多,像数达500多尊,造型各异,栩栩如生。
佛经的内容囊括了部分《法华经》、《妙法莲华经》,以及《金光明经》等。
佛教故事则有《阿难陀仙经》、《佛说大集经》等,这些故事可以说是佛教经典的生动诠释。
历史文献则收录了许多历代皇帝的题语和佛教权威人士的题词,极具历史价值。
此外,金顶摩崖还有一部分以诗歌的形式保存了下来,这些诗歌多是唐代名士的作品,如杜甫等。
金顶摩崖不仅保留了佛教文化的众多精华,也具有高艺术价值,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其刀工细致、纪实性强,体现了唐代石刻技术的最高水平。
像《大乘起信论图》中的神鸟、多臂菩萨、羯磨、提婆、毗尼舍等图像,刀工纯熟、栩栩如生,令人陶醉。
在刻制佛像时,不但要求雕刻师具有丰富的佛教知识,还要注重人物形态和情绪的表现,体现了对佛教信仰虔诚的审美情趣。
其刻若珠玉的文字和优美的文学修养,令人感叹:在文武之间,何其宏扬!金顶摩崖是佛家文化、艺术、史学的集大成之作。
它保存了不少唐代文化财富,透露出佛教思想与神韵。
梵净山佛教文化
二、护国禅寺 护国禅寺位于梵净山西北麓的永义乡大园址村。始建年代待考。竖于明 万历四十六年的《敕赐碑》和竖于清康熙二十六年的《海阔慧惺和尚墓 碑》都称为“天池院”。清初重建后更名为护国寺,2000年在原址出土 的雕刻精美石佛像16尊,其中一尊石佛像背面就刻有“万历三年制”字 样,可以佐证当时护国寺就已是规模很大的禅林。 护国禅寺历尽沧桑,几经毁建,直至大跃进时,庙宇全部拆毁,仅存遗 址,荒湮蔓草,断瓦颓垣,一片狼籍。1998年,辽宁高僧释佛友方丈为 弘法利生续佛慧命,大发宏愿,勇挑重担,重建护国禅寺,再现皇庵辉 煌。经五年多的努力,现已投入资金1300余万元,建起了大雄宝殿天王 殿,放生池、山门、围墙、东西厢房。画栋雕梁,殿内佛像高大庄严, 金幡宝幢等设施一应俱全,堪称“大山、大寺、大佛、大和尚”护国禅 寺现已成为黔东北佛教文化活动的中心。
梵净山佛教文化导游词
梵净山汉称“三山谷”,唐时称“辰山”,之 后相继有“九龙山”、“月镜山”、“饭甑 山”、“卓山”、“梵净山”之称,曾先后属 楚黔中、黔中郡、武陵郡、南阳郡、沅陵郡以 及充州、黔州、思州、沅州,“改土归流”后, 属于铜仁府辖管。
1、梵净山佛教历史:梵净山佛教的传入,与佛教传 入贵州的时间相吻合。它起于唐代、兴于宋代、盛于 明代、衰于清末。
佛教在梵净山经宋、元两代的发展,在明初已成为一 方名胜,为“梵天佛地”。明初,梵净山地区思南、 思州土匪混战,朝廷遂置八府强化管辖,环山有四府, 即思南、铜仁、松桃、石阡,另外设置贵州布政司统 领,是为贵州建省之由。明永乐十三年,朝廷在梵净 山设金场开金矿,佛教也因此得到恢复。
此前佛教曾在全国被禁行百余年,隆庆年间, 禁令废止,第一次重建梵净,从隆庆至万历, 费时十余年,重建了金顶寺庙群及西岩寺,增 修了回龙寺、孝慈寺、天庆寺。金顶院道摩崖 详尽叙述了万历三年(1575年)贵州都察院 发布的《火牌告示帖》批准官僧信众重建梵净 山的情况。
金顶摩崖:一部刻在绝壁上的梵净山佛教史书
金顶摩崖:一部刻在绝壁上的梵净山佛教史书1. 引言1.1 梵净山的介绍梵净山,位于四川省广安市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
梵净山自古以来就是佛教僧侣修行的圣地,被誉为“天下宝地”,有着悠久的佛教历史和人文遗产。
梵净山地势险峻,山势起伏,群山环绕,风光秀丽。
山上巨岩峥嵘,悬崖绝壁,寺庙建筑错落有致,佛塔寺宇星罗棋布,形成了独特的山水人文景观。
梵净山不仅是一处自然风景名胜,更是一座佛教文化的宝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梵净山以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和信徒前来朝拜参观。
每年都有大批的游客慕名前来,感受梵净山的宗教氛围和神秘魅力。
梵净山不仅是一座山,更是一座信仰的象征,承载着无数人的虔诚祈祷和信仰之心。
1.2 金顶摩崖的发现金顶摩崖的发现是由一位名叫赵捐的研究者在1938年所发现的。
当时,赵捐在梵净山探寻时意外发现了这处精美的摩崖石刻,这些石刻被刻在梵净山绝壁上,形成了金顶摩崖,其内容包括佛教经文、图像等。
这一发现引起了当地历史学者和考古学家的广泛关注,金顶摩崖因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而成为研究的焦点。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整理,金顶摩崖的重要性逐渐被认可,并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顶摩崖的发现为研究梵净山的佛教史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也为了解中国古代佛教文化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今后的研究中,金顶摩崖的发现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对梵净山佛教史的深入探究和理解。
2. 正文2.1 金顶摩崖的题记金顶摩崖是位于梵净山上的一处刻有佛教题记的绝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
这些题记包含了大量关于佛教教义、修行方法、佛经经文等内容,是对佛教信仰的生动记录和传承。
金顶摩崖的题记不仅仅代表了古代佛教信仰和文化,更是对当时社会、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重要见证。
在金顶摩崖的题记中,人们可以看到对佛教教义的解释和阐释,了解修行者对修行方法的体悟与认知。
这些内容既有深奥的佛学原理,也有贴近生活的教化与启示,具有很高的教育和历史研究价值。
梵净山景区 景点
梵净山景区景点梵净山位于中国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是一座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风景名胜区。
这里山峰险峻,溪流潺潺,森林茂密,被誉为"西南第一秀山"。
梵净山景区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梵净山古佛洞、梵净山大佛、梵净山观音寺、梵净山天池等。
梵净山古佛洞是梵净山景区最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也是中国佛教四大石窟之一。
洞内保存着许多古代佛像和壁画,是研究佛教艺术的重要遗址。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梵净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之一,高达72米。
这座大佛庄严肃穆,令人敬畏。
从远处望去,大佛矗立在山巅,给人一种宏伟壮观的感觉。
每天都有许多游客来此参观,感受佛教的智慧和力量。
梵净山观音寺是一座古老的寺庙,建于唐代。
寺内供奉着观世音菩萨,是信仰者们朝拜的圣地。
寺庙建筑精美,气势恢宏,是游客们感受佛教文化的好去处。
梵净山天池是梵净山景区最美的湖泊之一,也是梵净山的水源之一。
湖水清澈见底,周围群山环绕,景色十分壮观。
游客们可以在湖边漫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除了以上几个景点,梵净山景区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地方。
比如梵净山飞瀑群,这里有数十个瀑布从山上倾泻而下,声势浩大,让人目不暇接。
还有梵净山神奇的云海景观,每天早晨和黄昏时分,山脚下的云雾缭绕,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梵净山景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
这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是人们远离尘嚣,寻求内心宁静的好地方。
如果你是一位喜欢探索自然的人,梵净山景区绝对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
你可以在这里登山徒步,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你可以在这里静坐冥想,体验佛教的智慧;你还可以在这里品味当地的美食,感受当地人的热情好客。
梵净山景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如果你想远离尘嚣,放松心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不妨来梵净山景区一游。
相信你一定会被这里的美景所深深吸引,留下美好的回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梵净名僧与梵净山佛教
梵净山气势磅礴,峰奇林秀,古刹遍布,在此修炼的僧人为数不少,他们对梵净山佛教文化的兴替承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由于历史原因,系列资料及碑文被毁,据考“古来得道成真,莫不于斯凝神,于斯蜕颖,他如仙迹所遗,标题所载,种种灿著以禅述。
”可见,这些高僧们不仅对梵净山佛教的兴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是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现根据残存的资料简要论述于后。
辟山始祖妙玄:据《脉源宗谱碑》记载:“梵净之始,鼎于妙玄。
”明万历年间国舅李妙玄(当时的学者),看破红尘,对朝廷纷繁杂乱之事十分厌烦,喜欢幽静安宁。
因此,远离朝廷,来到贵州铜仁与思南之间的深山隐居。
他观其山幽静与陡峭同在,考之古籍为之取名“梵净”。
并将此山状奏朝廷,得到皇帝敕封修建庙宇。
他是梵净山的第一个“钦命僧”。
所谓“梵净”,升腾而新颖,大凡身临其境的人,无不感受到梵净山之幽静壮观,神灵活现,佛光高照。
滇、黔、楚、蜀等地的民众无不为之争趋朝睹。
原梵净山最大的寺庙天池寺(护国寺),为明万历初年妙玄高僧所建。
明代中叶,得朝廷应允,住持妙玄修建了承恩寺。
之后,他又奉皇命率徒子徒孙30多人重修了金顶工程。
据《敕赐碑》
载:“以故天哀名山之颓而赐以钦命僧妙玄重建金顶正殿,足为万圣临銮。
”可见当时朝廷对梵净山佛教的高度重视。
当时的天池寺、天庆寺、承恩寺三大皇庵都系妙玄之徒住锡。
妙玄高僧的宗派世系虽然所记不清,但他在梵净山佛教史上却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明然和尚:《脉源宗谱碑》记载:为梵净山皇庵的第五代住持。
生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十月,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冬月圆寂,终年75岁,葬于梵净山金顶下镇国寺旁。
明然和尚出生于四川涪州一周姓人家,数年落难,被迫出家,受戒于破旨和尚。
之后,来到梵净山拜宝山、真贵和尚为师,在山中操劳多载。
时至宝山、真贵圆寂,住持之职由他接任。
他继承师业,振其先声,诚心修行,踏实做事,勤俭度日,一生清苦,冷于山谷尽食野菜野果。
朝枕白云于松头,夜采明月于溪边,与猿猴、松鹤为伴。
从不为红尘所染,不为名利所趋,潜心护法修行,带徒传教,以身作则,为后世传人树立了典范。
由明然所传宗支,繁衍发达。
其徒子分赴各脚庵为师者有40多人,大庵住持有3人,即承恩寺的性空和尚、护国寺的见空和尚、天庆寺的性亮和尚都系他的传人。
海阔慧惺和尚:据护国寺海阔慧惺和尚墓碑记载,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春,卒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终年63岁,皈依佛门修行27载。
慧惺和尚系妙玄高僧第七世徒孙,出生于南阳桐柏山当时一旺族世家,后因种种原因,家境逐年衰败,不及先年。
故看破红尘,出家为僧,开始了他的修行生涯。
从此,他不分春夏秋冬,严寒酷暑,遍访各地高僧名师,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在梵净山与见空和尚相遇,并拜其为师,取法名海阔。
他从寺师命,在山野中苦熬岁月,修行于斯,凝神于斯。
梵净山的再次兴旺,自清康熙元年(1662)起,有思南府镇台王某请破旨和尚第三世徒孙圣符禅师到梵净山传戒说道,海阔与之近座,请教名师,求得真传。
从此,梵净山香客游人不断,香烟若雾,钱灰满炉。
故谒云:“憬然透澈千峰外,似日平波万水源,方积佑禅崛起处,欣心落沐返荣蕃。
”就是描述那段鼎盛之期的状况。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海阔慧惺和尚圆寂后,其徒子在护国寺处树有石碑,颂其功绩。
深持和尚:清朝顺治年间,一翰林学士李襄,不愿为朝廷所召用,远避来黔,到明万历年间赐封的皇庵天庆寺削发为僧,拜大方和尚为师,取法名深持。
大方和尚圆寂后,由其接任天庆寺住持。
时至清康熙初年,因楚人在天庆寺滥开金矿,有损庙宇,有碍佛事活动,梵净山区众僧联名上奏朝廷,请予保护。
思南府都督王某实地查勘,身临其境,倍觉风景独好,登入殿堂,但觉庙宇有些窄小,与皇庵不太相称,于是解囊相助,捐银三百多两,交给深持,吩咐其购买山场,扩建寺庙。
在民间的捐助下,加
上深持和尚自身的努力,多年积银积物为天庆寺的扩修奠定了雄厚基础,于是一组九重九建的庙宇得以落成。
扩修后的天庆寺,规模宏大,金壁辉煌,九重九进,共有大小殿堂僧寮四十五间,为梵净山第一大寺。
九重殿遗址至今隐约可见。
除此之外,深持和尚还主持修复了坝梅寺、天马寺、水源寺,扩建了九皇观。
康熙五年,朝廷再次敕封天庆寺为皇庵,深持和尚为“钦命僧”,居于四大皇庵之首,主持梵净山区各寺佛事活动。
深持和尚自天庆寺修行之日起,诚心诚意,尽职尽责,治寺有方,修行有素,直至圆寂。
太平寺第三任住持僧慧松:俗名陈代儒,贵州省松桃县人,生于1926年,卒于1997年,终年71岁。
生前历任贵州省印江自治县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贵州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梵净山“四十八脚庵”之首、贵州省级开放寺庙太平寺第三任住持。
僧慧松五岁出家为尼,拜太平寺住持僧秉坤之徒僧净参为师。
师傅对她非常关心,七岁时送入学堂念书(当时在印江女尼入学尚属首例)。
慧松先后就读于排龙田(太平寺所在地)私塾、印江玉皇阁。
在印江玉皇阁读书的四年间,没有辜负住持、师傅一片希望,勤学过人,学有成就,对《四书》、《五经》可信口讲来,深入浅出,诗、词、歌、赋已有初识。
归寺后,突有所悟:因太平寺三十多个僧尼中大多数不识字,难尽僧人之职。
于是她决定办夜校,决心把所学的知识传授给该寺僧众。
此举得到了住
持僧秉坤的大力支持。
通过夜校读书,僧尼们一般都能念一至二本经书,从此太平寺经声不断,真乃众僧识字好念经。
太平寺毁于文革后期,唯一幸存的仅有一间小小的观音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慧松根据中共中央有关宗教政策,逐一向各级反映情况,要求恢复被拆除的太平寺庙宇。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她的多方努力,得到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大力支持。
1988年,由贵州省人民政府拨款20万元重修太平寺。
当年破土动工,1989年殿宇落成。
其规模:正殿一栋,四列三间,厢房两栋,各为三列二间。
建筑均系砖木结构。
整个院落共占地2000多平方米。
僧慧松从皈依佛门之日起,整整修行了六十六个春秋。
1997年农历7月18日圆寂。
之后,由其师弟僧青松接任该寺住持。
护国禅寺方丈释佛友:字常本,俗名康德富,辽宁省康平县人,生于1911年,年届94岁。
现任辽宁省兴城市三教寺、湖北省孝昌县观山禅寺、贵州省梵净山护国禅寺、广东省博罗县罗浮山法云寺方丈、湖北省孝昌县政协常委、印江自治县政协委员、印江自治县佛教协会名誉会长、铜仁地区佛教协会会长。
释佛友方丈出生于笃信佛教之家,从小在寺院长大,受佛陀熏陶,七岁上千山归元寺拜下凡为师。
康德九年,接壇老衣钵,接长春般若寺续壇老派,接任锦州毗卢寺方丈。
1995年,在广东省光孝寺续本焕大和尚法派,属临济正宗。
一生志大气刚,悲深苦行,严净毗尼。
常以日常生活开示学人,深入浅出,义理深
远,诲人不倦,每教人曰:“形直影无斜”。
大和尚之一举一动,皆为学人作范,真所谓“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虽九十多岁高龄从不戴眼镜,齿无缺落,声若洪钟,古今实为少见。
在全国大动荡时期,进入深山独居茅屋修行,从不为时而易境所动摇,于艰难困境中泰然从事,修建庙宇,领众修持,护法安僧,非博地凡夫所能测度。
弘宗演教,数十年如一日,足迹遍满汉、藏及全国各地。
大和尚之剃度、接法、受戒及皈依弟子遍布全国及东南亚诸国,人数逾五万人之多,功德影响之巨,于佛教之推动,可谓鞠躬尽瘁,功勋卓著,是海内外佛教界人士公认的当代禅宗泰斗。
1986年受沈阳慈恩寺邀请,到慈恩寺任典座。
1992年,任辽宁省兴城三教寺住持,筹集资金780余万元修复了三教寺。
1995年,筹集资金360多万元,修建了湖北省孝昌县观山禅寺,时任该寺住持。
释佛友方丈与梵净山护国禅寺之缘始于1998年7月辽宁兴城三教寺开光典礼之后,佛友大和尚率弟子法皈,慕五大佛山之一梵净山,云游贵州。
于梵净山护国寺稍作休息,方知原梵净山四大皇庵之一的“护国寺”,由于历史原因已片瓦无存,思与佛恩,慈悲众生,发愿筹集资金修复,得到了当地有关部门及十方善信的大力支持。
释佛友方丈不事攀缘,而缘法自至,得到香港江皓雯居士合家、付一好居士等等,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大力资助。
此固:大和尚之功德,足以感龙天,众缘成就。
从佛友大和尚与其弟子法皈对建寺工程之筹划,精心入微,丝丝入扣,深知大和尚修建道场之多,经验之丰富。
在师徒俩人的苦心操作下,梵净山四大皇庵之首“护国禅寺”的修复于1998年9月1日奠基,破土动工,现已初具规模,寺容雄伟壮观,建造精美。
整个院落占地2690平方米,已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
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各一幢,东、西厢房各一栋,僧房数十间,并从缅甸引进玉佛五尊,大雄宝殿内佛像庄严,金光闪烁。
梵净山护国禅寺的修复,使名山更名,佛地增辉,重显昔日皇庵古刹之神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