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量附子不必久煎_陈国恒
终于明白为何用附子无效了
终于明白为何用附子无效了不知原创者是谁,不过我要给你致敬!解决了我多年的疑惑,中医理论靠中药疗效反馈,中药出了问题,足矣让医者怀疑人生;文章有点长,不过受益匪浅,中医者不懂辨本草品质,乃下医也,自勉!正文:自郑钦安宗师以来,中国各地的扶阳名医,多为得享八九十岁之修龄,甚至寿过百岁者。
扶阳名医之间,多有长期大剂量服用附子剂养生袪病的习惯。
若以每周服用二两附子来计算,毕生服用附子量,应至少达五百斤,多者更愈千斤以上,故长期服用附子之安全性,应不容置疑。
仲景先师之用附子,并不要求先煎,药不眩冥,厥疾不疗。
反观目前,同业几乎全有普遍共识,生附子之乌头碱,经加热转化为苯甲酰乌头胺和乌头胺后,毒性可减低近二千倍,故医者一般均会嘱患者先煎附子。
故此,现代附子剂的乌头碱水解度,肯定远高于仲景时代,毒性理应极低。
可是,在现实中,附子中毒的个案,时有所闻,甚至有所谓累积性中毒的报导。
而扶阳名家之间,亦常会为患者服用附子后,时而无效,时而呈现不类乌头碱反应的中毒表现所苦。
甚至因而打算在临床上弃用附子。
近日引起较多人关注的附子过度炮制问题,应只限于引发药效低下,而不能说明为何患者服用久煎之附子剂后,仍有异常反应频生的问题。
笔者原籍四川,曾任职临床脑外科医师,考研后专志研究中医,近年来之主攻重点,为扶阳方药治疗肿瘤。
因有文献指出,江油附子具独有药理成份,用于临床,呈特异之双向调节性,笔者考虑此或为川地之扶阳名家,领先发展出(病在阴者,扶阳益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特殊用药心法的药理背景之一。
此外,笔者亦盼能对附子加工时的有效成份流失问题,有所跟进。
故于本年夏秋期间,返回四川江油,多次深入各江油附子农户查访,更自行动手炮制附子,试验药效,历时数月。
笔者初期和附子农接触时,其戒心普遍极重,连一句话也不肯多说。
直至笔者多次表明,只为自行生产优质附子,以求改善临床疗效,并多次一同下田,一同采购,甚至长期在其家中食宿与共,如是投身附子农与加工户群体一段时间,得其认同为自己人后,才得以听到真说话。
一名医生用大剂附子的经验
一名医生用大剂附子的经验我用大剂附子的经验医者佛余喜欢用附子治病,疗效非常神奇。
以前,用量不敢大,只在十数克范围内。
后来读了《思考中医》,我细细地思量刘博士的观点,觉得阳气非常重要。
当今医生多喜欢用滋阴药,效果不明显,且伤阳。
且更有西医,拼命用抗生素,更是创伤人体阳气。
观察病人,每多见脸色灰暗不华,眼周灰暗之征,且脉多见沉细。
此皆是阳虚也。
治疗杂证,包括痛证,痹症、内科怪病等,临床我喜欢应用四逆汤以及当归四逆汤。
且制附片一般从25克开始应用,多者至125克(回阳),或至90克,少者也经常在45克,35克范围。
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这样的医案好多,有时间我慢慢地发在网上,请大家鉴赏。
月前经病友介绍来我门诊一病患,女,60岁余,右腿膝关节以下至脚趾皆红肿热痛,摸上去发热,病人自述热痛不止,已经一年余,百般求治,不得其效。
西医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诊其脉沉细,右尺尤甚。
舌淡。
观其面色,环唇一周皆苍白,与其面色不相配。
余即诊为肾阳虚。
以四逆汤合当归四逆汤原方。
其中附片25克,干姜35克,炙甘草45克,当归30克,桂枝30克,白芍30克,大枣12克,细辛15克,通草15克。
一剂后即症状大减,红肿热痛均减。
三剂后,红肿处自膝下退至小腿一半的位置。
且从脚趾向上皮肤红肿开始上退至踝关节处。
止方再服数剂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观察小腿处有一巴掌大的硬核,皮肤触觉非常硬。
脉仍沉细。
环唇苍白色不褪。
知阳虚未改。
当继续补阳。
上方加制附片为35克,干姜45克,灸甘草55克,继服。
症状继减,再加为制附片45克,干姜55克,炙甘草60克。
服数剂,皮肤红肿继褪。
服数剂后,病人即自述腿特别轻松,走路飞快,女儿几乎跟不上,且上下楼梯轻松异常。
注:制附片先煎30分钟,再合诸药再煎90分钟。
我用附子皆同此。
此症我先是思考了前医的处方。
首诊病人没有带来他医的处方,但根据病状,病人一年治疗没有效果,我猜想到,他医肯定是用了大量的清热解毒之剂。
陈慎吾用方心得
陈慎吾用方心得陈慎吾先生的临床应用《金匮要略》方的经验非常丰富,下面为您介绍一些他常用的方剂和其心得。
一、大黄蛰虫丸1.处方:大黄、黄芩、甘草、桃仁、杏仁、芍药、干地黄、干漆、虻虫、水蛭、蛴螬、蛰虫。
2.功效:主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3.用法:炼蜜和丸如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
4.临证心得:方中用大黄荡涤瘀血下行,使死血不去,新血不生。
水蛭、虻虫、蛴螬、干漆活血通络,破血逐瘀。
桃仁、杏仁润燥滑肠。
芍药和营敛阴。
地黄补血生津。
黄芩清上焦之热。
甘草和中调药。
本方峻剂,用时须审慎。
二、肾气丸1.处方: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
2.功效:温补肾阳。
用于肾阳不足的阳痿遗精,夜尿频数,久病喘咳等。
3.用法:口服,一次1丸(9g),一日2次。
4.临证心得:本方为治肾虚腰痛之名方。
临床以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或癃闭,舌质淡苔白为辨证要点。
湿热证及阴虚火旺者禁用。
三、炙甘草汤1.处方: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仁。
2.功效: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定悸。
3.用法: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4.临证心得:临床应用以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质淡红少苔为辨证要点。
如见阳虚汗出者加附子以温阳止汗;心气虚甚者加黄芪以益气复脉;如见舌有瘀斑者加三七、丹参以活血通脉等。
四、乌头汤1.处方:川乌(炮)、麻黄(去节)、芍药(白)、黄芪(蜜炒)、甘草(炙)。
2.功效:祛风散寒止痛。
主治历节风痛及寒湿脚气疼痛。
3.用法: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4.临证心得:方中川乌辛热走窜,功能祛风散寒止痛;麻黄疏散风寒而宣通经络;芍药和营敛阴;黄芪益气固表;炙甘草和中缓急而调和诸药。
综合全方药性辛温为主,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常配以细辛等以加强止痛之效。
(1)生附子炖煮方法
(1)生附子炖煮方法生附子炖煮方法:有四川、云南、有上海,也有湖南的炖煮经验;还有国医大师、有教授专家、有民间老人,也有地地道道的民间医生的炖煮附子的方法,朋友们看了后,多作参考,不要瞒目的乱用,要用心的体会学习,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用得好救人,用不对会出人命的!四川卢崇汉教授煎煮附子经验谈一律先煎,就是先煎2个小时,这2个小时是从煮沸后计时,2个小时以后,用筷子夹起来尝一尝,不麻嘴了,就可以放其他的药了,一般再煎半个小时就可以了,水要一次性加够,患者实在掌握不了火候,水少了,怎么办?一定要加开水,这是头煎。
等二煎也是开后半小时,第三煎同第二煎,一般将三道药混合在一起分三次服用,一定要温服。
附子在煎煮前,用流水浸泡2小时后,再煎煮2小时,减少附子里胆巴和化学制剂的残留。
四川范仲林经验附子无姜不燥,干姜的用量须灵活掌握,在阳虚阴盛而未至四逆,舌质虽淡而不甚,直至与附子等量,苔虽白而不厚的情况下,干姜可酌情少用;反之可多加直至与附子等量;甘草的用量不起过附子的一半,大体与干姜相等,当附子用至60g以上时,甘草用量恒用至30g,推其用意,是为了缓和附子的毒性。
范氏另有“略煎”之法,显示出他对附子药性的熟谙应用,所谓“略煎”就是改久煎为轻煎,既先煎20分钟后,既下其他药物,此举是为了保持附子的峻烈之性,以来应对阴寒重症。
云南王慕尼经验按年龄分四个等级:2~5岁用5g、6~9岁用10g、10~15岁及60岁以上用15 g、 16岁以上成人用20 g、凡用附子的方剂,附子均与其他药同时下锅,加冷水用中火煎煮15~20分钟后,即可服第一次,以后2、3、4的煎法依然同上。
急救时用附子粉将附片用细砂炮炒(炒炮如炮甲)研细粉备用,凡溫身凉脉绝的垂危患者,急将附子粉5g开水冲服。
与此同时用复方煎剂回阳固脱、益气救急。
这是治疗急症的有效方法。
南京黄煌经验黄煌认为附子用量在20~100g之间方能见效,在煎煮上,他认为如果用于回阳救逆时,则宜久煎,可增效减毒。
陈治恒教授临床经验方
陈治恒教授临床经验方早泄是指射精发生在阴茎进入阴道之前,或进入阴道中时间较短,在女性尚未达到性高潮,提早射精而出现的性交不和谐障碍。
见于《辨证录-种嗣门》。
又称为鸡精,即人们常说的一触即发、一泄如注现象。
中医认为肾藏精、主生殖、司精关开阖。
肾虚相火妄动,精关开阖功能失司,则精液封藏不固则出现早泄。
组方夜交藤,天冬15、地黄、党参、砂仁5g、知母、黄柏、煅龙牡各30g、远志、茯神、五味子、金樱子、覆盆子,枸杞子。
先用冷水浸泡2小时,煎煮2遍和匀,早晚分服。
也可以上药加量研细末炼蜜丸,每粒10克,每次服1粒,每日2次。
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好转或痊愈。
本方由《卫生宝监》三才封髓丹加减而成。
方中党参补脾益气,天冬滋阴补肺生水,熟地补肾滋阴,三药合而固精封髓为君药;知母、黄柏清泻相火,可以降低射精中枢的兴奋性,使射精所需要的刺激阈增高;为臣药;金樱子、五味子、枸杞子补肾涩精,以增强肾脏的固精之功;远志、茯神、煅龙牡宁神定志潜镇,以利神归于舍,而精不早泄为佐;少许砂仁醒胃,防上药滋腻为使。
诸药合用,共奏滋阴泻火、补肾固精、宁神定志之功。
本方对早泄疗效颇佳,适用于阳事易举,容易兴奋,性交时一触即泄者。
用药治疗壮阳密方(久战不败)配方:肉苁蓉10克、五味子3克,菟丝子3克,远志3克、蛇床子4克(各大药店均有售)用法:碾为细末,空腹黄酒送服,隔日服用20天,效果明显,服用30天,让你的“火力”无比威猛。
温馨提示:30岁以下无性功能障碍者男人勿用适应人群:35——80岁男人。
《郑重声明》我空间所有的东西,如想用请慎重或遵医嘱使用,如果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或事故一切后果自负!中药伟哥鹿茸60克僵虫60克黑附子60克百仁60克淫羊藿60克蛇床子60克肉苁蓉60克巴戟肉60克仙茅60克和服20克蜈蚣8条共计570克共研末装胶囊,2次/日5粒/次饭后服用!一副即愈!壮阳有效方配方:肉苁蓉10克、五味子3克,菟丝子3克,远志3克、蛇床子4克(各大药店均有售)用法:碾为细末,空腹黄酒送服,隔日服用20天,效果明显,服用30天,让你的“火力”无比威猛。
陈国权教授用时方治杂症三则
8月 2 日二 诊 :服 药 第 二 天 9
时 较柔 软 ,或 化脓 。西 医外 科 曾诊 酱草 、蒲 公英 、连翘 清 热解毒 、消 大便通 畅 ,昨天未发 头痛 ,今 天下 断为痔疮 ,建 议手 术治 疗 ,患者 拒 痈排脓 、利湿祛瘀 ;苦参 、百部清 午 2点 疼 痛 轻 微 发 作 ,持 续 约 1 0
时方治疗 杂症 三则 ,以飨 同道 。
两虚兼有阴虚之证。故投归脾汤补
8月 9日复 诊 :患 者 服药 间 曾 脾 养 心治 主 证 ;加 生 地 、炒 白芍 、 腹泻 ,舌 面裂纹 缩 小 、变浅 ,剥 脱 天花粉 、石 斛 、麦 冬 以养 阴生津疗
消失 ,且 面色红 润 ,精 神转 佳 ,头 兼 症 ;另 以五 味子 收敛 生津 、宁心
一
舒缓 而 治 之 也 ” 之 意 。经 半 年 电
按 归 脾汤 出 自 《 生方》 话 随访 ,患者诸症未发 ,精神 、面 济 , 多 ,头胀 痛 ,二 便 调 。面 色 萎 黄 , 用 于治疗 思虑 过度 ,劳伤 心脾 ,怔 色俱 佳 ,感觉 舒适 。 舌 红 ,苔 少 ,脉 细 。证 属 心 脾 两 忡健 忘 ,惊悸 盗汗 ,发热 体倦 ,食
周 某 , 男 , 5 岁 , 工 人 , 热 ,直逼 病 位、病 因;再 加 《 4 金 8 ,柴胡 lg g O ,法夏 lg O ,党参 8 , g
20 05年 7月 1 1日初 诊 。患者 自述 匮要 略 》 } 狐 惑 病 之 目四 眦 成 甘草 8 ,黄芩 1 g 台疗 g 2 ,生姜 3片 ,大 肛门周 围有结 节两 处 ,一处 位 于肛 脓 的赤豆 当归 散 ,一 者 以强 清热渗 枣 8枚 ,炒 二 芽 各 1g 5 ,川 芎 6 。 g 门右侧 ,约 1×15m,发 痒 ,发 湿之 功 , 二 者 解 毒 排 脓 、养 血 活 七 剂 ,水煎 服 , 日3次/ 。 .c 剂
中医不传之秘(剂量)之二
中医不传之秘(剂量)之二
原创秦越人扁鹊2023-04-24 22:52 发表于河南
前几天,写了一篇关于中药剂量的文章,看到大家非常喜欢,我在这里提醒大家,千万不用盲目使用,一定要在中医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今天再介绍几个药物,以下几个中药为经过长期临床观察,总结出各个药物不同剂量的不同用法,还是仅供中医人士临床参考。
药物虽然好,可还是要经过临床辨证论治哦!
附子:1枚-轻量-用于阳虚,2~3枚-重量-祛风湿、止痛——《伤寒论》(一枚炮附子的重量约12g)。
制附子120-300g,水煎4~5小时有甘温之性、可以补脾肾之阳,温补下焦元阳之气,而无辛热温燥之弊。
代赭石:9~12g可以镇胃降气、止呕治嗳气,适用于胃气虚弱的呕吐、呕逆、胃脘满实等。
24~30g用于治疗实证气喘以及肝阳上亢证所致头晕、目眩等证。
黄芩:《中华药典》中规定黄芩的剂量每日为3~9g,而《千金翼方》中以单味黄芩治疗淋证、下血诸症,黄芩的剂量为每日四两,折合现代公制为57.68g,显然已经大大超过黄芩权威规定的上限,剂量一般为30~45g。
赤芍:治疗胆红素代谢障碍,一般用30~60g,也有用90g以上,有凉血活血,通腑利胆,利尿降门脉压。
白芍:5~30g,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效。
30~45g有利尿作用,用于热病后期,阴液耗损,小便不利等症状。
白芍长于养血敛阴,虽有利尿作用而不伤阴。
用量若在30g以上,对大量吐血的确有较好的止血作用。
——(岳美中医话集)。
大剂量治疗腹痛也很好。
芍药、甘草,大剂量可治疗呃逆。
本文仅供中医专业人士参考学习,非专业人士不用盲目试用!。
为什么张仲景的附子不用先煎
为什么张仲景的附子不用先煎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一个概念,就是凡用附子是要先煎一小时的,很多人不明所以,为了安全而效之。
都一律先煎,先去其毒性,这也引出了后人用附子剂量愈用愈大造成很大的浪费的弊病。
其实这是很没必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是否有注意到张仲景一般药都是一煎三服,而且剂量都比较大,如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加附子汤方等等,都是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七升相当于现在七碗多水,所以煎的时间都比较长,要煎好药的时间也要一两个小时,这样的时间很好是处理了所谓附子毒性问题。
而白通汤与四逆汤等以水三升,煮取一升,而不需要先煎呢,这因为这些均是危急时候回阳救逆的要方,正是利用附子所谓的毒来回阳救逆,故均不用长时间煎熬,这正是张仲景真正了解附子的特性,用药如神的表现。
所以张仲景的附子是不用先煎的,今人虽用伤寒金匮之方,却不能效张氏之全法,故引出了附子煎法及用量的争议,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真正科学的煎药方法是一煎三服,这不但煎熬时间长,能充分将中药的有用元素分解在汤中,由于是一煎三服,汤药的药性是一致的,对治病有很大的好处。
希望经方派能将此发扬光大,而不是学温补派的清热的煎十多分钟,滋补的煎半个钟的煎药方式误人不浅,做到真正的治病救人。
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
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只要用药正确、适合患者病情,哪怕附子剂量超出医书记载几十倍都没有危险。
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毛炜表示,根据文献,既有服用10克小剂量附子一次就出现中毒反应的报道,又有在抢救危重病过程中,24小时内用量超过500克而不出现中毒反应的例子。
其实剂量大小与会否中毒没有绝对的正比关系,中毒与否还牵涉到其他多种诱因,而且不同的药典记载的剂量范围也不同,暂没有统一结论。
毛炜说。
她表示,中医界对附子的用量主要有四种观点:一种畏附子如虎狼,索性弃用此类药物;一种认为附子毒性剧烈,应当小剂量使用,如《中药大词典》中附子的用量为3克~9克;第三种观点主张根据病情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差异选择剂量,常用剂量在15克~60克;第四种是温阳派主张的超大剂量使用附子,特别是在救治心衰等危重症和肿瘤等疑难病症时,使用的剂量更大,起始剂量多在45克~75克之间。
导致附子用量差异巨大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对古今剂量换算认识的不同。
目前,药典、教科书多认为张仲景所处的东汉时期的1两相当于现代的3克,但据现代一些医史学家的考证,当时的一两应相当于现代的15。
625克,两者相差5倍多。
毛炜解释。
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同学术流派、不同医家之间认识和经验的不同。
附子被中医奉为保命要药据介绍,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旁生块根。
味辛甘,性大热,有毒。
主要产于四川、陕西、云南等地。
早在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它功效的记载: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
由于附子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逐湿等功效,因此是常用的温里补火要药,也被誉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把附子、人参、大黄、熟地共列为药中四维,即是治病保命的要药。
在现代临床中,附子常用于救治急性心肌梗塞所致的休克、低血压状态、冠心病及风心病和多种疑难疾病。
据统计,在500张常用著名方剂中附子的使用频率为13。
20%,是历代医家治疗危急重症和疑难杂症的常用药之一。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集》节选
《中国中医药报》刊载刘力红教授介绍山西名老中医李可治疗疑难重症经验之后,遂购得《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集》一书。
反复研读,感受颇深。
李可老师宗仲景先师心法。
以阴阳六经为辨证大法,执简御繁,善治疑难重症。
李师经验形成于特殊历史时代,治验丰富,不乏真知灼见,笔者认为该书的观点对有关中医药发展的关键问题均有所启示,值得当代中医认真研究并继承发展。
一、应用重剂治疗急症重症李师自创破格救逆汤:附子30~ 200g,干姜60g,炙甘草60g,山萸肉60~ 120g,大大超过了常用量,却能使垂死病人起死回生。
该书云:“历代用《伤寒论》方,剂量过轻,主药附子仅lOg左右,以这样的轻量,要救生死于顷刻,诚为难矣“。
的确,以《方剂学》教材所列,附子5~lOg,干姜6~9g,炙甘草6g,欲治四肢厥逆、恶寒蜷卧、脉象微细之四逆症,实难胜任,岂能救人于危亡?剂量过轻.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他药如麻黄、细辛、黄芪、吴萸、乌头等均用重量,书中说:“经方是攻克世界性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效难尽述。
关键是应用经方必须量大,鄙见以原方折半计量为好。
轻描淡写,无济于事“。
如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寒湿型,“生芪240g,附子、当归各60g,川乌、丹参、黑小豆、川牛膝、防风各30g……”;三消重症用“熟地 90g,枸杞子、山萸肉、盐补骨脂各30g”;风湿热痹“生石膏,白鲜皮50g,生苡仁 45g”,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是书最后将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教授整理的有关汉代计量的考证做一摘要,并指出1981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一大疑案。
“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中医界高度关注。
“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疗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出特定的‘质’”!。
通过考证得出的剂量换算,较之明清以来“古之一两,今之一钱”之臆断更有说服力。
或曰古今体质不同,但当代中医之所以疗效缓慢,剂量应该成为一个高度关注的问题。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上四)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上四)四、附子的用量与用法(一)用量用法1.概论附子的用量,当代教课书《中药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都标示出附子量为3~15g;《中国药典》未说明先煎,教课书上注明先煎30~60分钟。
附子用法与用量,最早而且最为完善的就体现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用附子,生者用于回阳救逆,炮者用于温经扶阳、散寒除湿。
考仲景时代附子的用量,一般用一枚,中等量用二枚,最多者用三枚,按一枚附子20~30g计算,最大量可达90g左右;若仲景用生附子的话,其量还会更大,因生附子的功用应该是炮制附子量的2~3倍之多。
火神派医家,大都精研伤寒学术思想,很显然是继承了张仲景扶阳重剂的观点,因而造就了火神派医家大剂量应用附子的特色。
特别是火神派领袖郑钦安,其在《医理真传》与《医法圆通》两书之中,不仅用量过两,而且尚用生附子至两者,显然是发扬了仲景学说与用药风范。
火神派步入后尘者,其附子的用量,均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嫌。
如吴佩衡、范中林、唐步祺、卢崇汉等,一般起始量都在30g以上,尤以吴佩衡、范中林用量更是惊人,多至100g、200g、300g,最多用到500g。
更有甚者,李可老中医一昼夜之间附子用量达600g之多,比吴佩衡先生犹过之。
吴佩衡教授之子——吴生元教授认为,附子常用量为30~60g,病情严重或病势危重者可加量,如用至100~240g。
但他认为用,附子并不是量越大越好,原则是以最小剂量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
但是,四川的王谓川先生认为:“然附片必用至60g方有疗效”。
总结火神派医家及有关其他医家应用附子的经验,笔者认为一般阳虚阴盛者,附子起始量可用30g,然后可逐渐增加,每服3剂,可增加15g,如45g、60g、75g、90g,最大量用至100g时,一般阳虚重症都能起效,但危急重病患者可达200g以上可能才能取效。
如果没有应用这方面经验的医家,还是从小剂量10g着手为好,只有慢慢地体会并逐渐加大附子量的认识,才能摸索出自己认为适合病家的附子剂量。
转:吴佩衡重用附子的经验
转:吴佩衡重用附子的经验
吴佩衡重用附子的经验
近代名医吴佩衡擅长超大剂量应用附子,其经验系统归纳十个方面:
1.助阳解表,扶正祛邪,代表方是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用量为30g;
2.益火之源,回阳救逆,代表方是四逆汤,附子用量至每日120g;
3.温补脾阳,燥湿运土,代表方是附桂理中汤,附子一般用量为30~60g;
4.温阳托毒,活血通滞,代表方是阳和汤,附子用量为60g;
5.温经通络,祛风止痛,以乌头煎化裁,附子剂量常用为60g;
6.温补阳气,振奋心阳,代表方是附子汤,附子用量为30~120g;
7.暖水燥土,温阳止泻,代表方是四神丸,附子用量为30~60g;
8.祛痰止咳,温化痰饮,代表方是附子加苓桂术甘汤,附子常用量为30~60g;
9.温暖胞宫,调经止痛,常以桂枝茯苓丸化裁,附子用量为30~60g;
10.滋养补虚,温通寒结,多用于老年寒性便秘,以附子理中丸化裁,附子常用量为60g。
吴老在超大剂量应用附子时,特别强调须久煎,以煎液不麻口为度。
而且服药后3~4小时内忌食生冷,避风寒。
据此,附子虽然有毒,只要确切掌握其适应证,超大剂量应用附子应当是安全的。
但在具体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久煎,以0.5~4小时为宜,具体标准是煎液不麻口,目的是降低或消除其毒性;
2.剂量应逐渐加大,不可盲目地一次性加大剂量;
3.适应症必须明确,必须是寒湿之证;
4.必须清楚地了解和掌握附子的毒性和中毒反应及其救护措施;
5.服药期间应禁酒、避风寒、禁食生冷。
附子中毒应急处理
附子中毒应急处理附子为草本植物乌头块根上所附生的块状子根,如子附母,故曰附子。
本药味辛甘,性大热,纯阳无阴,燥烈有毒,具有温补脾肾、助阳引水、逐寒祛湿、温经止痛的功效。
为救治元阳衰微、阴寒内盛、风寒湿痹、水湿肿满之要药。
研究已知,附子含有乌头碱、次乌头碱等6种生物碱。
这些物质有显著的强心、利尿、兴奋迷走神经中枢及消炎镇痛作用,但其毒性甚大,主要是对神经与心脏的损害。
中毒时间一般在服药30分钟后出现,长者1~2小时。
开始见口唇、舌及肢体发麻,继之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进而昏迷,四肢及颈部肌肉痉挛,呼吸急促,肢冷脉弱,血压及体温下降,心律不齐,ECG示多发性室性早搏,严重者可突然死亡。
中毒的直接原因是生用、过量及饮用附子(包括乌头)酒制剂等。
一、应急要点(1)用高锰酸钾或浓茶反复洗胃。
(2)以迷走神经兴奋为主要表现者(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用阿托品;对异位心律失常(室早、室速)明显者,则应用利多卡因;如两者皆有,可同用之。
(3)电击转复。
(4)相应对症治疗。
(5)中药解救方:金银花30克,绿豆100克,生甘草60克,水煎内服;或蜂蜜内服,每次120克,必要时可服至500克。
二、专家意见怎样避免附子中毒?(1)必须用炮制过的附子,禁用生品。
(2)严格掌握适应证,不可随意使用含有附子的单验方(特别是含有乌头的中成药)。
(3)严防超量用药。
(4)大剂量用附子,必须先水煎1~3小时以上,再入他药同煎。
(5)附子与干姜、甘草同煎,其生物碱发生化学变化,毒性大大减低。
三、小百科根据历代医家经验,有人提出附子应用要坚持十禁三问。
十禁:①面赤不用;②舌质红、苔黄不用;③谵语烦躁不用;④尿少色赤不用;⑤脉数有力不用。
这5种临床表现为阳热实证,绝对不能用附子。
但临证要与假热证区别,如面红如妆,语言重复而低微,脉浮大无根等,这些是虚阳上越证,是可以用附子引火归原的。
⑥有严重肝肾疾患及心肌疾患病人勿用;⑦体质衰弱、阴虚内热者勿用;⑧妊娠期勿用;⑨房室传导阻滞者勿用;⑩不能与半夏、栝楼、贝母、白蔹同用。
附子煎法——精选推荐
附⼦煎法吴佩衡⽤附⼦必久煎3⼩时后先尝,半⼩时后不⿇⼝,才与它药同煎服之。
他⽤附⼦特点有三:⼀是⽤炮制附⼦;⼆是与⼲姜、上⾁桂(研末泡⽔冲⼊)配伍使⽤;三是久煎(⼤剂量煎3个⼩时以上)。
四川龚志贤:'附⼦重在煮透,煮⾄⼊⼝不⿇,就⽆毒性反应了。
余⽤制附⽚30克以上者,必须先先煮⼀⼩时,⽤量在60克者必须先煮2⼩时,以上以⼊⼝不⿇为度。
'刘民叔:'炮⽤附⼦,先煎⼀时;⽣⽤附⼦,先煎三时,必依时煎⾜,否则发⿇,令⼈不安。
'在强调运⽤附⼦治痿的同时,提出绝不容有阴凝寒凉之药掺杂其间,认为'已成痿壁?者,再以清凉为治,即可碍阳明运化之机,致⽣⽓⽇促,痿疾难愈矣。
'⼤剂量⽤附⼦,必须先煎1~3⼩时以上,再⼊它药同煎,这已经成为多数医家共识。
实验证明,附⼦经长时间煎煮后,乌头碱⽔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显著降低。
有资料表明,附⼦经加热处理后,毒性仅为原来的1/200。
但其强⼼成分经煎煮后不被破坏。
(见吕兰薰等《常⽤中药药理》)但也有⼈提出异议,四川万县地区杨德全称:历代本草都认为附⼦有毒,内服需制后久煎,否则容易中毒。
余遵前贤所⾔,凡⽤附⼦,必先煎⼀⼩时以上,'但所获效果极差',如曾治⼀少阴阴盛阳衰证,急投四逆汤,症情依然如故。
余苦苦暝思,《伤寒论》四逆汤⽅后注云:'上三味,以⽔三升,煮取⼀升⼆合,去滓,分温再服。
'仲景明⽰⽔由三升熬⾄⼀升⼆合,表明时间不长,并末先煎。
遂以原⽅2剂,诸药同煎半⼩时,药后效如桴⿎。
因此,使⽤制附⼦⼩剂量(15-20克),不需先煎久煎,与它药同煎3O分钟即可,经过临床应⽤,'未发现中毒现象,⽽且疗效较好。
' 当然⼤剂量使⽤时,仍以先煎久煎为好 (《中医杂志》87年12期) 。
云南楚雄州中医院王慕尼先⽣也认为:附⼦煎法仲景虽未明训,但联系整个《伤寒杂病论》262⽅,⽤今天的话说也就是配合他药同时⽔煎。
附子煎煮方法
附子煎煮方法(附子的功能、煎煮、中毒症状、怎么急救?)现代药理及功能⒈ 化学成分:剧毒的二萜双脂类生物碱,次乌头碱。
⒉ 药理作用:⑴ 附子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尤其对心功能不全时该作用更为显著。
⑵ 附子有扩张血管、增强血流、改善血液循环作用,附子对血压的影响既有升压又有降压的作用。
⑶ 有抗休克的作用。
⑷ 附子可抗心律失常,但附子剂量过大,也可导致心律失常,应该引起注意。
⑸ 附子水煎剂能对抗心肌缺血、心肌缺氧,有保护心肌的作用。
⑹ 附子有抗寒冷,提高缺氧能力。
⑺ 附子有抗炎、镇痛的作用。
⑻ 附子可使阴虚证进一步恶化,使阳虚症得到改善。
⑼ 附子煎剂可防止胃溃疡的作用。
⑽ 附子有抗肿瘤(杀癌细胞)的作用。
⑾ 附子可抗衰老。
⑿附子有镇静作用,可治疗失眠。
附子的毒性乌头碱的致死量为3~4mg(毫克),人口服乌头碱0.2mg即可中毒。
附子中毒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眼花、口舌及四肢全身发麻、畏寒、继之瞳孔放大、视觉模糊、呼吸困难、手足抽搐、躁动、大小便失禁、血压及体温下降、心电图表现为心率变慢、室性期间收缩和心动过速、及致心室颤动。
附子、干姜、甘草组成的四逆汤比附子单用毒性大大降低。
研究表明:大剂量的附子(30g以上)应用中毒反应为11.7%,其中鼻出血2%,舌、指、全身麻9.3%。
⒈ 知觉神经与运动神经的麻痹作用。
⒉ 迷走神经的兴奋作用。
⒊ 通过胆碱神经外周机制,仰制窦房结,引起异位节律。
⒋乌头碱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
其致死原因,多为中枢神经麻痹、呼吸衰竭心搏骤停而死亡。
附子中毒的八个方面⑴ 生用⑵ 用量过大⑶ 几种同类药品合用,毒性叠加⑷ 配伍不当(不知相生相克的道理)⑸ 煎煮时间不足⑹ 个体差异⑺ 产地不同的毒性差别较大⑻ 与酒同用易中毒服用附子制剂的时候,避饮酒是防范中毒的重要措施。
但也不是绝对的,我治疗半身不遂用附子进的药酒,功效达90%以上,关健还是那句话,要懂得相生相克的道理,上面所写的中毒症状是指相对而言,不是绝对的,为了让大家重视我才打上这段文字,我的病人生附子开始用量就是60克以上,每天向上叠加5至10克,直到出现上述所有的症状为此,当然了,我们有办法抑制它中毒的现象,任何药物都有克制它的药物,只不过你不知道用罢了。
中药附子干姜甘草
附子为百病之长儿时上学住校,周末步行30多里回家。
时值盛夏,见路边有不知其名的“庄稼”,长势甚好,叶如艾,呈剑齿状,质厚,墨绿色,泛油光。
询之,才知为中药附子。
后来,每到附子采挖之时,经济拮据的邻里人家便将一袋袋的附子拎回家,浸洗削皮切片,以获得一点加工费。
不过活得快点干,因为新鲜附子易烂,只有浸在卤碱水中始不烂。
那些天,全县所有的汽车都要赶去盐都自贡拉卤碱。
我作医生后,曾数至大乘寺附近的附子厂考察,亲见了附子加工的全过程。
江油为附子之乡,至今街上还设店卖附子,1包1kg,色如冰糖,谓是上品,用以馈赠亲友。
我小时侯身体弱,尿床,每到冬至,几乎家家户户都用附子炖狗肉,这时,父亲就带我去他朋友家喝狗肉附子汤。
在我印象里,附子和土豆的味道差不多,久煮之后,嚼着面面的,大概1碗4-5片,约1两左右。
一次,我在上海拜访姜春华先生,他问我:你们四川人拿附子当菜吃,是真的吗?我说我就吃过,姜老为之咋舌。
善用附子者莫过于四川医生。
明代泸州人韩飞霞在《医通》中说:“附子回阳,霸功赫奕”,但尚不以善用附子著称。
清同治年间,邛崃郑钦安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观其治病,恒以阴阳为纲,阴证则无论吐血、便血、尿血、喉蛾、失眠、牙痛、口臭、便秘,概投以附子、干姜之类,效如桴鼓。
光绪时复有罗定昌者,其治热病发热谵语,舌生芒刺,烦躁不便,而脉尺寸俱无,即用承气加附子。
说非用附子治病,而是借其热直达少阴耳。
传此派之学者,百余年来不乏其人:吴佩衡南下昆明,云南遂有“吴附子”之名,他尤以善用附子治麻疹逆证而风靡一时。
祝味菊东去上海,当时沪上几无不知“祝附子”者,他治热病,虽高热神昏,唇焦舌蔽,亦用附子,说热病不死于发热,而死于心衰。
章次公先生于此十分心折,说他治病“心狠手辣”。
名医徐小圃的两个儿子俱死于热病,小儿子又病热,几至不救,祝以附子起之。
今沪上徐氏儿科仍以用附子见长,即祝公昔年所教也。
祝味菊誉附子为“百病之长”,其用附子有每剂3、4两的。
附子的用药总结
附子的用药总结没有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
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
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
”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
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
舍此之外则不能。
”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
”从上述说法中,足见附子在名医心目中的地位。
同时,古今许多医生因善用附子而成名。
如明代仁和县(今杭州)名医严观因擅用附子而有“严附子”的美称。
严氏常用姜汁制附子。
人难之曰:“附子性热,当以童便制,奈何复益以姜?”他回答说:“附子性大热而有毒,用之取其性悍而行速。
若制以童便则缓矣,缓则非其治也。
今佐以生姜之辛,而去其毒,不尤见其妙乎?”临证多用此法,皆见奇效。
清代四川名医郑钦安,善用大剂量附(生附子、熟附子)、姜(生姜、干姜)、桂(桂枝、肉桂)等大辛大热药,人称“火神”。
前面提到的吴佩衡,因擅用附子而有“吴附子”的雅号。
有类似美誉的,还有由川至沪,因擅用附子而开一代风气的现代名医祝味菊(人称“祝附子”);由川入黔,精研《伤寒》、《金匮》,擅长补火,善用附子的现代名医李彦师(人称“李附子”);以及临证六十余年,善用附子的浙江名老中医傅梦商(人称“附子先生”)。
上述名医推崇附子的效用,而附子的效用也在他们那里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并因此造福病家,铸就医名。
但是另一方面,也多有“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而不敢用的医生。
明代张志聪《本草崇原》即记述了样的医者,并记载了他们的劝告:“附子不可服,服之必发狂,而九窍流血;服之必发火,而痈毒顿生;服之必内烂五脏,今年服之,明年毒发。
”这些医生对附子如此畏惧,究其原因,无非是怕用附子发生医疗事故。
煎药并非越久越好
煎药并非越久越好
佚名
【期刊名称】《医学文选》
【年(卷),期】1992(000)001
【摘要】<正> 煎药时间越久越有效的说法是不科学的,治感冒药,性味大多辛散,只宜猛火急煎,10分钟即可,不宜文火久煎,否则气味挥发殆尽,失去药效。
中药的煎法大有讲究,一般来说中药入煎以前。
最好先用冷水将药浸没,待半小时后再煎。
通常煎15—20分钟
【总页数】1页(P68-6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
【相关文献】
1.煎药并非越浓越好 [J], 陈育民
2.煎药并非越浓越好 [J], 祁增年
3.煎药并非越浓越好 [J], 陈育民
4.煎药并非越浓越好 [J],
5.煎药并非越浓越好 [J], 陈育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附子用量煎服法
附子用量煎服法附子用量煎服法——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七简介:摘要针对附子用量煎服法的分歧,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
李可关于附子用量:阳虚用小剂,阳衰用平剂,格阳用平剂,亡阳用中剂,垂死用大剂;关于附子煎服法:附子30~100~200克,加水1500~2000~2500毫升;慢性心衰,文火久煎;垂死心衰,开水急煎;关于附子“去麻”:治垂死心衰不去麻,治类风湿亦不去麻。
关键字:附子证阳虚阳衰格阳亡阳垂死用量煎服法李可医案附子是中药四帅之一。
李可创制的破格救心汤,附子一昼夜用到600克,而他实际用量最多达750克。
这样看来,探讨附子的用量和煎服法,就成为同道所关注的话题。
现根据其68则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1 《伤寒论》附子用量煎服法1.1 附子用量仲景是古代医家中最善用附子者,《伤寒论》113方,其中20方用附子。
李可认为,考《伤寒论》四逆汤的原方,生附子1枚,约合今之20克(附子大者为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是制附子之两倍以上,则伤寒四逆汤类方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40~60克(附子大者为60~90克),而历代用四逆汤仅是原方的1/6~1/10。
以这样的轻量,要救生死于顷刻,诚然难矣(3、404页)。
四逆汤原方在用法中指出,强人大附子1枚;而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之附子均为大者1枚,相当于制附子60~90克,这是经方用药的本来面目。
1.2 附子煎服法首先是药与水之比例:经笔者初步统计,伤寒之附子剂19方(除乌梅丸),其汤剂中药剂量按经方基础有效量(以原方折半计量为准)计算,药与水之比例最低者为1:6,为通脉四逆汤;最高者为1:26,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其药与水之比例平均值为1:10。
其次是煎煮时间:笔者考四逆汤类方用于救急,所用的应为鲜附子(如生地瓜),这既容易浸泡,又易煎煮,故加水少,恒为600毫升,文火煎煮半小时左右(煎取220毫升,分2次服);其它制附子剂,加水1200~1600毫升,文火久煎,煎煮1个半小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