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文化内涵
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思考
792006年第8期下学术理论现代企业教育M OD ER N EN TERPR I SE ED U C ATI O N 现代企业教育学生产生对话不仅仅是相互之间还要求通过仿效知识英雄的伟绩与知识英雄对话因此罗蒂认为后现代时期教授大所为三创新精神之与中华民族党的十六大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要求我国人民始终保持创新精神和创新的思想当然创新精神也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在整个教育步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培养现代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成为了一个民族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参考文献[1]张家军后现代主义之于课程研究的意义与反思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3]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06[4]余凯徐辉后现代主义与当前教育思潮引论[J]比较教育研究,1997(6)引言我国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然而现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无论从课程内容还是从教学方法及教学观点上都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提高1当前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计算机基础教育停留在2000年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全国各高校根据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任何一名大学生都必须学习并接受考查的必修课有些高校2003年入学的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使用的计算机教材是2002年出版的出版时间不算太长这本教材中涉及的内容绝大多数还停留在2000年主要包括微软在2000年发布的操作系统W i ndow s 2000和办公软件O f f i ce 2000而眼下最新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分别是微软2003年发布的W i ndow s 2003和O f f i ce 2003上一版本W i ndow s X P 和O f f i ce X P 功能也远比2000年发布的版本强大在2000年入学的学生使用的教材中学生学习的操作系统是W i ndow s 98办公软件是O f f i c e 97分别是1998年和1997年发布的他们当时同样没有接触到最新的知识目前我国已有398所高校设置了计算机专业在校学生约有65万绝对数量并不少问题是我们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不能尽快吐故纳新国际上1978年的计算机教程我们花了5年才跟上1991年的教程也用了两年才接轨一本教材连续使用多年的现象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我们是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做明天的事另外比较偏重大容量知识灌输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较少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一个学生一年平均只有几十个小时的上机时间现在虽然增加到200300个小时但与国外相比仍有差距再有就是不太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小过去高校是计算机教育的起点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很有必要的但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知识教学的进一步推广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内容的拓展和完备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大部分小学就开设计算机课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而初中高中是全部有计算机课程的而且内容也是以w i ndow of f i ce i nt e r ne t 为主即使在计算机课开设较差的农村初中也普遍有计算机课而高中每一个高中生在高一是要参加计算机会考的所以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施中普遍学生反映内容和他们以前的学习重复没有学习兴趣是在浪费时间在以前计算机不普及中小学还不普遍实施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在大学里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很有必要的但目前计算机进一步普及而且中小学普遍开始计算机课程内容也是以w i ndow of f i ce i nt er net 为主难度也和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接近大学生入学时已具备的计算机能力对大学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而且大学生入学时已具备的计算机能力的发展趋势必将是越来越高的那么对此课程的挑战就会越来越大上海交大侯文永教授说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比较滞后与许多学科一样至今仍改不了教师一味灌输学生拿着口袋一股脑装的传统模式就目前而言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基本采用多媒体授课和学生上机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授课和上机成11的比例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对操作教学中的不直观无演示无实践的弊端培养了大批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的学生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同样有它的弊端1多媒体授课内容是传统教学的N 倍大量的内容注入学生头脑中的同时难以形成强烈的记忆2演示操作仅仅是老师的一种个人行为学生在无法立即实践的情况下容易有两种趋向一是产生不了兴趣二是过目即忘3上机操作仅仅成为了一种检验掌握理论的手段虽然用的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沿用的仍是传统的教学观点以传授知识为主这种观念导致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老师不断地讲不断地按自己的思维模式解释课程在整个讲学过程中形成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局面这样一来虽然同样产生了众多优秀的学生但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对知识掌握度良好的学生而更多的学生是自学能力没有被培养出来一旦换一个应用软件就束手无策2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解决方案2.1修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内容课程设置更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以讲授办公软件为主要内容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或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作为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已有近十年历史它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概论+O f f i c e 操作+网络基础知识及使用可以修改其内容通过系统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计算机文化内涵重点掌握计算机硬件结构网络和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应用技能了解程序设计思想数据库和多媒体等基本原理了解计算机主要应用领域理解计算机应用人员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熟悉重要领域的典型案例和典型应用进而理解信息系统开发涉及的技术概念和软件开发过程2.2实施层次教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是层次化的教育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应达到不同的层次应有三个层次最低的即计算机公共基础也称为计算机文化基础应用基础内容包括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以及计算机常识操作平台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思考黎红广东培正学院信息管理系广东广州518003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计算机文化的概念所涵盖的范围发展的势态以及目前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内容教学状况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定的解决办法关键词计算机文化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法80现代教育现代企业教育M OD ER N EN TERPR I SE ED U C ATI O N文字处理等第二个层次是计算机技术基础在第一层次基础上应学习程序设计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硬件基础(选修)第三个层次是结合本专业学习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3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的具体措施3.1改进教学方法讲究整体效益上机练习是学好计算机的关键所以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上机实践的热情是每个计算机老师的首要任务案例法和讨论法是培养学生兴趣的行之有效的两种方法以讨论法为例就是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学习或上机的一些问题教师对于共同的问题根据情况进行解答或启发学生去上机实践从而得出正确答案在实施时分组很重要男女学生的比例以及善于言谈者与不善言谈者的比例一定要适当才能保证讨论气氛热烈这些方法都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培养他们的兴趣督促他们勤于上机实践起了很好的作用3.2改变教学模式注重精讲多练全面采用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以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式学习的教学模式能有效解决教学和实习的脱节问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3刷新教学观点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所以要完全树立起传授方法更重要的是推动学生自己去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观点要知道大学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把学生今后一辈子要用的内容都学到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3.4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级能力强的学生给予较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可以在大一学生进校后首行先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水平测试成绩优秀者可免修该课程3.5改善上机的硬件条件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机时实验环境上需要改善上机的硬件条件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机时同时改进机房管理办法机房争取做到全天候开放包括双休日3.6搞好师资队伍建设如果教师教学负担过重就会无形中牺牲了教学质量降低了学术水平另外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拓宽知识面学校应每年为计算机教师提供12次短期学习的机会3.7培养良好的计算机学习氛围众所周知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要强调操作意识和应用意识的培养学校除了利用现有计算机设备培训学生外还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己购置电脑形成一个电脑文化的小气候使他们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4结束语总之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已经受到各专业院校的高度重视普遍成为一门公共基础课而同时大家都清楚地意识到计算机技术是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知识衰减期短技术淘汰快所以应该本着面向未来面向学生面向应用的观点对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观念不断刷新对这门课程不断完善以适应不断前进的社会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研究人类认知领域时对传统的智力理论以及智力测验研究产生了不满而逐渐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教授认为智力并非像传统智力定义所说的那样是以语言数理或逻辑推理等能力为核心的智力一元论而应是多种智能项目独立存在的一组智力加德纳对智能的概念作了全新的界定即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他还提出了人具备的九种智能语言智能(ver b al /fi ngu i sti c i ntel l igence)数理和逻辑智能(l ogical /m at h em ati cal i nt el l i g ence)视觉和空间关系智能(v i su al /spat i al i ntel li gence)音乐和节奏智能(m u -sical/r h yt h m ic int el li gence)身体智能(bo di ly/ki n es-t h eti cint el li gence)人际交往智能(in t er p erson alin t el li g ence}自我反省智能(intr ap erso nalintel li g en ce)自然观察者智能(nat ur al i st i nt el l i gence)和存在智能(exi st ent i al i nt el l i gence)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在九种智能上都拥有智能强项加德纳教授的理论一诞生就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多元智能理论传入中国已经有了超过十年的历史对于今天基础教育界的改革来讲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很好的为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多元智能理论应该成为中学教师实施研究性学习时的一种指导思想更准确地说是其应具备的一种思想意识在研究性学习中具有多元智能意识的教师与传统教师和无多元智能意识的教师有什么区别呢基于多元智能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扮演着主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最开始学生还对自身的智能特点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的时候教师要去帮助学生认识自身通常还需要与学生一起去发现他自己因此在这个时候教师的指导是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指导得好学生就会有所领悟反之指导得不恰当那么学生只会更糊涂更搞不清楚应该干什么怎么做那么具有多元智能意识的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与传统教师角色有何不同呢他们不都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为中心吗的确传统教育和多元智能教育中的教师都处于一种主导地位但是两种教师是有所区别的首先在思想意识上传统教师和具有多元智能意识的教师是有所差异的在传统的教师思想意识里对于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教师心中往往设定好了一个模子符合教师心中这个模子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这个模子往往表现为成绩好并且听话的学生一个学生的行为如果不符合这个模子不管这个孩子在其他方面会有什么出色地表现比如体育很好或者非常善于与人打交道可是在教师心目中这个孩子仍然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而具有多元智能理论意识的教师他的心中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子好学生的标准是多样的只要学生能够发挥他的智能长项并且能意识到自身的短处且愿意对此加以改善努力地去改善那他就能成为一个好学生其次在教学方式上的不同传统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教师要求什么学生就必须去做什么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一切的学习都在课堂上都在教师的教案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中心而具有多元智能意识的教师不会把自己当成对学生的绝对权威他相信学生具有通过自己努力来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要学生按他的方式学浅谈研究性学习中的三种教师黎程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博学院重庆400047摘要在把多元智能引入研究性学习后会产生三种不同类型的教师传统教师运用研究性学习而无多元智能意识的教师运用研究性学习并具有多元智能意识的教师这三种教师既有相同点同时又存在很大的差别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师角色多元智能理论。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考核说明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考核说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题组目录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和有关说明 (3)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7)第三部分终结性考试 (11)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考核说明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和有关说明一、课程的性质《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国家开放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开放教育专科)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主要是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文化素养。
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文化的内涵及外延,计算机文化素养的构成及培养,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及应用,Windows 7操作系统、Internet的实用知识和操作、中文Word 2010操作应用、中文Excel 2010操作应用和中文PowerPoint 2010操作应用的基本使用与操作技巧,同时兼顾计算机前沿知识的基本介绍。
课程的考核合格水准应达到开放教育专科的要求。
本考核说明是以胡新生主编的教材《计算机文化基础》(第4版)(由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和本课程的教学大纲为依据制定的。
二、关于考核的有关说明1、考核对象国家开放大学开放专科物流管理专业开放教育的学生。
注:视障学生请参见“《计算机文化基础》考核说明视障学生适用版一文”。
2、考核要求本课程的主要考核有关操作计算机的概念和应用能力两个方面,考核要求分为三个层次,理论知识方面的要求从高到低为掌握、理解和了解;有关操作应用方面的要求从高到低为熟练掌握,掌握和会用。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组成。
课程总成绩满分100分,60分为合格。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终结性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70%。
4、关于形成性考核的说明形成性考核成绩评定有两种方案,由国家开放大学各分部自主选择。
方案一:基于形成性考核册的形成性成绩评定,由平时作业(占课程总成绩10%)和上机实验(占课程总成绩20%)两部分组成。
平时作业完成形成性考核册中除操作题外的六次大作业练习,上机实验完成形成性考核册中五次综合实验操作题。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课程代码:58010602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型:b类课(一)课程目标《计算机文化基础》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公共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自学和训练,并使学生具有利用计算机展开信息的以获取、处置、传达及应用领域的基本操作技能,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计算机文化意识,培育学生的技术创新精神和课堂教学能力,推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育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遵从课程服务于专业的原则,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培育的建议,通过本课程的自学和训练,并使学生具有以下的科学知识、能力和素养:1、知识目标(1)具备计算机应用的初步科学知识,介绍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共同组成和原理以及安全采用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2)具有一定的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掌握windowsxp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及应用;(3)认知办公自动化的内涵和意义,掌控office办公软件的采用方法;(4)具备一定的多媒体、网络和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基本操作。
2、能力目标(1)具有使用适当的中、英输入技法,以获得较高的文字录入速度的能力;(2)具备windows文件(文件夹)相关操作及功能设置、windows运行环境设置和应用软件安装与卸载的能力;(3)具备微机系统的基本保护能力;(4)能安装office软件,具备使用word进行文档处理、使用excel进行电子表格处理、使用powerpoint2021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等基本能力;(5)具用采用计算机网络及internet的基本知识,同时实现用浏览器搜寻有关信息和传送电子邮件的基本能力;(6)具备使用网络相关的常用软件完成信息下载、压缩的基本能力;(7)具有使用所安装的杀毒软件对电脑进行日常的维护和管理能力。
3、素质目标(1)具有较好的独立自主自学能力、交流沟通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2)具备较强的团队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和顺从能力;(3)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4)具有认识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确立自身继续发展目标的能力。
计算机文化基础说课稿
计算机文化基础说课稿一、引言大家好,我是XX,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计算机文化基础。
计算机文化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我们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通过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提升我们的计算机素养。
二、计算机文化的定义计算机文化是指计算机科学技术和计算机应用领域中产生的一系列、有着特定内涵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体系。
它包括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计算机语言的发展、计算机产业的崛起以及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等内容。
计算机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对于提升我们的计算机能力和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计算机文化的重要性计算机文化不仅是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基础,也是计算机应用的实际指导。
通过学习计算机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脉络,掌握计算机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了解计算机文化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在各个领域中发挥其巨大的价值。
四、计算机文化的主要内容1. 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科学是研究计算机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技术和应用的学科。
学习计算机文化,我们需要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如计算机硬件、软件、操作系统、网络等等,以及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理论,如算法、数据结构、编程范式等等。
2. 计算机语言的发展计算机语言是计算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也是实现计算机程序的工具。
计算机文化中,我们需要了解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程,从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到高级语言的演变过程,以及常见的编程语言,如C、Java、Python等等。
3. 计算机产业的崛起计算机产业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涵盖计算机硬件、软件及相关服务等领域的产业。
学习计算机文化,我们需要了解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历程,了解计算机产业的规模和贡献,以及计算机产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4. 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计算机已经深刻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几乎在每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文化41300
2024/7/11
第一章 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文化
4
数据的定义
所谓数据,是指存储在某种媒体上可以加 以鉴别的符号资料。这里所说的符号,不 仅指文字、字母、数字,还包括了图形、 图像、音频与视频等多媒体数据。
信息与数据的区别
在一般用语中,信息与数据并没有严格的 区分。但是,从信息科学的角度来看,它 们是不等同的,数据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 式,是信息的载体,而信息是对数据进行 加工得到的结果,它可以影响到人们的行 为、决策,或对客观事物的认知。
返回
2024/7/11
第一章 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文化
23
4. 智能化 计算机智能化是指使计算机具有模拟人
的感觉和思维过程的能力。智能化的研究包 括模拟识别、物形分析、自然语言的生成和 理解、博弈、定理自动证明、自动程序设计、 专家系统、学习系统和智能机器人等等。
返回
2024/7/11
第一章 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文化
表2 计算机的分类
按处理的对象 模拟计算机、数字计算机和混
划分
合计算机
根据计算机的 专用计算机和通用计算机两种 用途划分
根据计算机的 巨型机、大型机和中型机、小
规模划分
型机、微型机和工作站等
返回
2024/7/11
第一章 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文化
16
1.2.3 计算机的应用
1. 科学计算
科学计算是指科学和工程中的数值计算。 与理论研究、科学实验一起成为当代科学研究 的三种主要方法。
数据处理 广泛应用到 各个领域
面向对象 的高级语
言
网络时代
2024/7/11
第一章 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文化
14
1.2.2 计算机的特点及分类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发布时间:2022-08-26T08:37:08.533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1月2期作者:杨永信[导读] 中职学生正处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杨永信紫金县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紫金517400摘要:中职学生正处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阶段。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中职学校一年级学生必学的公共基础课程,实施课程思政,在其教学实践中深入挖掘内隐的思政教育资源,重点把思政元素和内容融入到课程体系,自然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思政教育贯穿课堂,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同向同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提升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关键词:中职;课程思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践;一、课程思政的的概念“课程思政”[ [6] 课程思政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 顾玮. 办公自动化.2019(11)]是一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整体课程观,是指发挥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育人责任,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在各类非思政课教学中根据课程自身的特性深入挖掘内隐的思政教育资源,自然地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一种间接、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二、中职学校实施课程思政的现状据调查发现,学校层面,中职学校实施各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尚未形成共识、引起重视,大部份中职学校并未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没有形成思政育人的教育理念和工作体系,没有一整套的规划和设计,方向性不明确,制度保障欠缺。
即使实施也是浅尝辄止,没有真正把思政教育贯彻落实。
教师层面,专业教师特别是工科类教师如计算机专业教师理论研究水平较薄弱,同比政治课教师知识结构不完整,缺乏理论支撑,无法找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平衡点和关系,“课程思政”开展能力不足导致专业老师在思想上否定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计算机课堂无法从“知识课堂”升华至“精神课堂”,不利于中职学生思想进步和发展。
计算机技术优质获奖课件
计算机网络旳功能
计算机网络基础
共享资源
我旳东西 丢失了!!
数据传播
打印文件
给你发E-mail mail
没关系!
提升可靠性
分布式数据处理
计算机网络旳发展
计算机网络基础
中央主机
50年代 计算机-终端
终端
多机系统
终端
中央主机
终端
前置处
理机
集中器 终端
计算机网络旳发展
计算机网络基础
前置处 理机
中央主机
基础篇
信息与信息技术 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网络基础 计算机安全
多媒体技术基础
信息与计算机文化
信息与信息技术
信息与信息技术 信息意识与信息道德 网络道德 “计算机文化”旳内 涵
信息
信息与信息技术
信息概述
信息同物质和能源一样,是人们赖以生 存与发展旳主要资源。人类经过信息认识多 种事物,借助信息旳交流沟通人与人之间旳 联络,相互协作,从而推动社会迈进。
护系统。
防火墙
Internet概述
内部网络 (Intranet)
防火墙
(外In部te网rn络et)
信息与计算机文化
多媒体技术基础
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系统旳基本构成 多媒体技术研究旳主要内容 常见旳多媒体系统
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基础
多媒体技术是指能对多种载体(媒介)上旳信息和多种 存储体(媒质)上旳信息进行处理旳技术;也就是说一种把 文字、图形、图象、视频图象、动画和声音等体现信息旳 媒体结合在一起,并经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将 多媒体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完毕一系列随机性交互式 操作旳技术。
计算机网络基础
网状构造
以计算思维为指导提升大学文科计算机教学质量
以计算思维为指导提升大学文科计算机教学质量摘要:大学计算机课程是面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
现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存在工具操作内容居多、专业认同度降低等现象,缺乏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迫切需要内容体系的提升。
根据对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的分析,归纳出文科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思路,结合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需求,阐述了在文科计算机课程改革提升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计算思维;文科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更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信息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012年5月,教育部高教司主持召开了“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研讨会”,随后组织编制了《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指南》。
由当时的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于2012年8月正式启动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的申报,教高司函〔2012〕188号文件正式公布批准“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研究”等22个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着力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推动以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
笔者作为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参加《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指南》的编制工作。
现结合主持大学文科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改革实践,对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问题,主要对文科计算机课程改革谈一些个人的理解与体会。
一、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三要素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
(1)具备中华文化基础。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做贡献是当代大学生肩负重任。
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的根,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应具备中华文化。
(2)掌握良好的专业文化。
大学教育各专业都具有自身的专业特点、知识体系、研究方法、应用领域。
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本专业的文化知识,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本技能。
计算机文化基础完整PPT课件
contents •计算机文化概述•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数字化生活与新媒体•编程语言与算法基础•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总结与展望目录计算机文化的定义计算机文化的发展计算机文化的特点计算机文化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计算机文化在传播、交流、创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计算机文化的影响计算机文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等,推动了社会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进程。
计算机文化与信息社会的关系计算机文化是信息社会的基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信息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计算机文化作为计算机技术应用中所形成的文化现象,也是信息社会的基础之一。
计算机文化推动信息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信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如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提高了社会的信息化水平。
同时,计算机文化也带来了信息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信息安全、网络犯罪等。
计算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计算机软件系统计算机硬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是计算机的灵魂。
计算机工作原理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常用操作系统030201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分类01计算机网络协议02网络安全03信息技术概述与发展历程信息技术的定义与内涵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处理、显示与应用的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手工处理到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过程。
信息技术的核心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等。
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教育信息化工业自动化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举例信息安全与伦理道德问题信息安全的定义与重要性信息安全的威胁与防范信息伦理道德问题虚实结合数字技术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体验。
数字技术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计算机文化基础第七版PPT课件石油大学出版社第1章
eated with Aspo交se流.S思传li想递de的性s功:fo能这r 。种.N事E物T 应3.当5 具Cl有ie传nt递P信ro息fi和le 5.2.0 目 录 Copyrigh教t 2育0性19:-2这0种19事A物sp应o能se成P为ty存L储td知. 识和
上一页
获取知识的手段。
下一页
eated with Aspo3)se通.S用l性id强e:s 通fo用r性.N是E计T算机3.能5够C应l用ie于n各t P种r领o域fi的le 5.2.0
目 录 Copyright12.10.149-2“0计1算9 A机s文po化se”P的ty内L涵td.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 返回
2020/1/16
第一章 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文化
5
1.1.1 信息与数据
信息是现代社会中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 关于信息的定义众说纷纭 。
是我们控在制E适论v应a创l外u始a部人ti世o美n界国o、n数感ly学知. 家外维部纳世认界为的:过信程中息 eated with Asp与o外se部.S世li界de交s换fo的r 内.N容E。T 3.5 Client Profile 5.2.0
1.2 计算机技术概述
1.2.E1va计lu算at机io的n o起nl源y.与发展
eated with Aspose1.S.2l.i2de计s f算or机.N的E特T点3.及5 C分li类ent Profile 5.2.0
目 录 Copyrig1h.t2.2301计9-算20机19的A应s用pose Pty Ltd.
贝奇(被E称v为a“lu计a算ti机on之父on”l)y.提出了通用数字计算机
的基本设计思想。
eated with Asp3o. s埃e尼.S克liEdNeIAsCf:or第.一N台E真T正3意.5义上C的li数en字t电P子ro计f算il机e ,5.2.0
计算机文化基础范文
计算机文化基础范文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指计算机科学和技术领域中的相关知识、技能、价值观和实践方法,这些内容构成了计算机文化的核心。
计算机文化基础涵盖了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核心概念、基本原理、编程语言、算法和数据结构等方面。
本文将从计算机发展历史、计算机核心概念、编程语言和算法数据结构等方面介绍计算机文化基础。
首先,计算机发展历史是计算机文化基础的重要内容之一、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早的机械计算机到现代的电子计算机。
其中,第一台真正的通用电子计算机是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诞生的,名为“ENIAC”。
从那时起,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其次,了解计算机的核心概念是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关键。
计算机有许多核心概念,例如二进制、位、字节、操作系统、编程语言等。
二进制是计算机中最基本的表示方法,它由0和1两个数字组成。
位是计算机内存中存储的最小单位,字节是由8个位组成的单位。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中的一种软件,管理计算机硬件资源和提供基本服务。
编程语言是用于与计算机进行交互的一种语言,它使我们能够编写计算机程序来实现各种功能。
另外,编程语言是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编程语言是计算机与人之间的桥梁,它使人们能够通过编写代码来控制计算机执行特定的任务。
目前常用的编程语言有C、C++、Java、Python等。
每种编程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用途,例如C语言被广泛应用于系统编程,Java常用于Web开发,Python则是一种易于学习和使用的语言,适用于多种领域。
最后,算法和数据结构也是计算机文化基础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算法是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步骤,是计算机程序的基础。
算法的设计和优化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数据结构是组织和存储数据的方式,它与算法密切相关。
了解不同的数据结构和算法对于编写高效的程序至关重要,它可以提高程序的运行速度和效率。
总之,计算机文化基础是计算机科学和技术领域中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计算机文化基础(完整版)
计算机⽂化基础(完整版)第⼀课说在前⾯的话梳理IT产业⼤脉络⼀.摩尔定律(动⼒强劲的引擎):1.集成电路芯⽚上所集成的电路的数⽬,每隔18个⽉就翻⼀番。
2.微处理器的性能每隔18个⽉提⾼⼀倍,⽽价格下降⼀倍。
3.⽤⼀个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每隔18个⽉翻两番。
⼆.安迪-⽐尔定律三.反摩尔定律(反摩尔定律使得新兴的⼩公司有可能在发展新技术⽅⾯和⼤公司在同⼀个起跑线上)四.麦特卡尔夫定律(⽹络价值同⽹络⽤户数量的平⽅成正⽐)你的第⼀门计算机⼊门课⼀.技术鉴别的能⼒能够结合⾃⼰的学科专业理解某种信息技术的优点及不⾜⼆.技术应⽤的能⼒能够了解问题的哪些⽅⾯适合⽤信息技术来解决,并具备对所采⽤⼯具和技术的解决⼒的评判三.创新应⽤的能⼒能够将信息技术应⽤到新的地⽅,或者通过⼀种新的⽅式来应⽤技术第⼆课揭开计算机的神秘⾯纱现代计算机为什么是数字计算机?--数字装置与模拟装置⼀.数字使⽤的线路主要是数字线路,计算机内部处理的数据都是被数字化的离散的量⼆.电⼦计算机中完成数据计算、存储、传送、控制等功能的部件都是选⽤电⼦器件实现的⼆进制与⼗进制有什么区别--了解⼆进制进位记数制⼀.如果采⽤的数制有R个基本符号,则称为基R数制,R称为数制的“基数”进位记数制的编码符号“逢R进位”的规则⼗进制 R=10 可使⽤0,1 (9)⼆进制 R=2 可使⽤0,1⼋进制 R=8 可使⽤0,1, (7)⼗六进制 R=16 可使⽤0,1......9,A,B,C,D,E,F⼆.数制中每⼀固定的位置对应的单位值称为“权”各位的权是以R为底的幂⼀个数可按权展开成为多项式三.⼆进制的优点易于物理实现运算规则简单机器可靠性⾼通⽤性强(逻辑运算)四.转换⽅法:⼗进制转换⼆进制:整数部分除R取余数,⼩数部分乘R取整为什么莱布尼兹没有认识到⼆进制的重要性--与或⾮、⼆进制数的数字实现⼀.数字计算机的理论基础--布尔代数英国数学家布尔创⽴布尔代数(约1850年)描述客观事物逻辑关系的数学⽅法;逻辑常量和逻辑变量只能取两个值0或1;代表两种相反的逻辑状态。
大学计算机基础(第2版)习题参考答案
内部资料大学计算机基础第(第2版)习题参考答案目录第1章引论 (1)第2章计算机系统 (3)第3章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6)第4章操作系统基础 (10)第5章Office2007办公软件 (16)第6章网络技术基础 (21)第6章电子商务(补充习题) (25)第7章信息检索与应用基础 (28)第8章信息安全基础 (32)第9章信息世界中的道德 (36)第10章数值分析 (38)第11章算法与数据结构基础 (39)第12章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41)第13章信息系统与数据库基础 (44)第1章引论【思考题与习题】一、思考题1.什么是计算机?什么是计算机文化?答:计算机(Computer)是一种能够按照事先存储的程序,自动、高速地进行大量数值计算和各种信息处理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
计算机文化,就是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因使用计算机而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产生的一种崭新文化形态,这种崭新的文化形态可以体现为:(1)计算机理论及其技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广泛渗透表现的丰富文化内涵;(2)计算机的软、硬件设备,作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设备丰富了人类文化的物质设备品种;(3)计算机应用介入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创造和形成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价值标准等成为一种崭新的文化观念。
2.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简述计算机的四个发展阶段。
答:从古到今,大概没有哪一项技术的发展速度可以与计算机相比肩了。
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后短短的几十年间,计算机的发展突飞猛进。
主要电子器件相继使用了真空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引起计算机的几次更新换代。
每一次更新换代都使计算机的体积和耗电量大大减小,功能大大增强,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
特别是体积小、价格低、功能强的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使得计算机迅速普及,进入了办公室和家庭,在办公室自动化和多媒体应用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目前,计算机的应用已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教研室:计算机系任课教师:楚发元新疆大学信息学院2016第一章信息技术概论【讲授内容分析】本阶段的学习任务分为4个方面,分别是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以及信息的发布与交流。
本节的讲授内容对应于“信息的识别与获取”和“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中有关信息编码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解二进制和字符编码两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二进制代码,知道二进制的运算法则“逢二进一”。
2、了解信息的编码方法和度量单位。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情感目标:1、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习惯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二进制代码及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了解ASCII码和汉字国标码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准备】多媒体电脑【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知道了信息的形式有多种多样,有文字、数字、图片、声音、视频等等。
要使计算机能够识别这些信息,必须采取适当的手段和方法对信息进行数字化编码。
目前,只有将数字、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等信息转换成二进制代码,计算机才能够加工处理。
什么是二进制呢?二、教学新课1、二进制其实,生活中,人们对数值的描述有多种常用的进制,如1:计算机为什么要采用二进制编码问题2:二进制与十进制有什么异同?在计算机处理的各种信息中,字符信息占有很大的比重。
为了能够对字符进行识别处处理,各种字符在计算机内一律用二进制编码表示2、字符编码(1)ASCII码“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的简称2)汉字国标码1981年,我国公布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GB2312-1980》,即汉字国标码。
其中收录了6763个汉字,解决了常用汉字的编码问题。
如:文的国标码为4E44H,对应的二进制代码为0100111001000100.2000年又公布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的扩充GB18030-2000》,其中收录了27533个汉字。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第一讲
第一章电脑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课,也是一门学习计算机的启蒙课程,是学习其它计算机课程的基础。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信息化的核心是计算机枝术。
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仅能帮助我们解决专业中遇到的问题,而且还能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提高整体素质,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拓展思维方面的作用,将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第一讲计算机文化的概念和计算机的发展简史☞教学内容1.计算机文化的概念2.电子计算机诞生之前的状况3.第一台电子计算机4.计算机发展5.计算机的分类6.计算机的特点7.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趋势8.第五代电子计算机9. 新一代电子计算机10.电子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目的要求了解“计算机文化”一词的来源,理解计算机文化的内容。
了解电子计算机诞生之前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识记各代计算机的特点、现代计算机的分类和特点。
了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趋势、第五代电子计算机、新一代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教学重点计算机文化的内容。
各代计算机的特点、现代计算机的分类和特点。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趋势、电子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教学难点计算机与文化相联系。
讲授内容一、计算机文化的概念1.计算机文化一词的由来计算机文化一词起源于1981年召开的第三次世界计算机教育会议(World Conference on Computer in Education ,3rd ,1981,简称WCCE’81)。
当时,微型机的发展正处在起步阶段,一批与会学者高瞻远瞩,预见计算机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呼吁人民要高度重视计算机知识的教育,在这次会议上,人们首次使用了“计算机文化”(Computer Literacy)一词。
2.计算机文化的内容这里所提的计算机文化,就是“计算机应用知识与应用能力”。
包括:(1)计算机基础知识(2)操作系统(3)常用办公软件: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0、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00、电子幻灯PowerPoint 2000使用。
基于计算机文化理念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
随着计算机技术 的飞速发展 ,世界 已步人 了信息化 的时代 , 以 2 - 3 信息化社会的形 成 网络化 、 数字化 、 多媒体化 和智 能化 为代 表的现代信息技术 , 正改变 目前 ,I n t e r n e t 已把全世界多个 国家和地区的几千 万台计算 机 着人们传统 的生活 、 学习与工作方式 。计算机 已经上升 到文 化的高 及几 千万的用户连接在 了一起 ,网上 的数据信 息量每月 以 1 0 %以 度, 所 以在计算 机基 础课 程的教学中就要把它提升 到文化普及 的层 上 的速度递增 。拿电子邮件为例 , 每天就有数亿人次使用 E — ma i l 来 次去进行 , 只有 这样 才能达到计算 机基础课程的“ 基础性” 作用 。可 收发 邮件 。 随着 I n t e me t 网的扩大运行 , “ 网络就是计算机” 的思想 已 以说计算 机文化最终 将成为每个 人的一种基本 素质 ,一 种生活 文 深入人心 。 由此看来 , 信 息化不仅让计算机走人 了普通家庭 , 更重要 化, 与其说 它是 知识 工具 , 不如说它是一种能力。 的是将信息 网络联通到千家万 户。 3计算机文化普及理念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策略 1对计算机文化 内涵的解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升级 , 计算 机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 计算机 基础课程 的教育教学 在计算机文化 普及 方面起着基 础 泛, 计算机 已经成为人们生活 中不 可或 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计算机 性的作用 。 计算机文化 普及 理念下 的计算机基 础教育是两个部分的 文 化就是人 类社会 的生存 方式因为使用计 算机 而发生 的根本 性变 复合物 , 具体来说 , 一个是大众文化普及取 向的部分 , 一个是计算 机 化, 由此而产 生的一种崭新 文化形态 , 这种崭新 的文化形 态可 以体 技术取 向的部分 。基于 以上的观点 ,其教学 的基 本策略有 如下几 现为计 算机理论及其 技术 对 自然科学 、 社会 科学的广泛渗透表现 的 点 : 3 . 1 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培养是基础 丰富文化内涵等 。 计 算机文化 加快 了人类社会 前进 的步 伐 ,其所 产生 的思 想观 在计算机基础文化课程的教学 中, 引导学生明确计算机学 习的 念、 所带来 的物质基础条件 以及计算机文化 教育的普及有利于人类 定位 , 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 技能的培养非 常重要 。要在基础 文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和应用技 能 , 就需要摒 社会 的进步 、 发展 。同时 , 计算机文化也带 来 了人类 崭新 的学 习观 化课程 的教学 过程 中, 念, 电脑这种工具可 以解放大脑繁重 的记忆 性劳动 ,让大脑更多地 弃传统的填鸭式 教学模式强调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 强 调实用 用来完 成“ 创造 ” 性 的劳动。 当人类跨入 2 1 世纪后 , 又迎来 了以 网 性和实时性 的学 习理念 。在教学 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的学习态度 , 络 为中心的信息 时代 。信息时代是互联 网的时代 , 娴 熟地驾驭互联 培养学生搜集 和处 理信息 的能力 ,不 断增 强分析和解决 问题 的能 以学生 自主参与 、 团队合作为特征 , 以 网将成 为人们工作生活 的重要手段 。在 信息时代造就 了微 电子 、 数 力。要 突出学生 的主体作用 , 探究学 习、 动手实践为手段 。 据通 信 、 计算机 、 软件技术 四大产业时 , 围绕 网络互 联实现 了电脑 、 学生的独立思考 、 电视 、 电话的“ 三合一 ” 。 这是 目前人们广泛关注的技术 , 它的实现极 3 . 2计算机基础课程 文化建设是关键 大地丰 富计算机文化 的内涵 , 让每一个人都 能领 略计 算机文化的无 如何在课程 文化建设 中更好地突 出计 算机基础 课程 的文化特 穷魅力 。 性, 如何在编写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 时对教学材料进行有效 的文化 取 舍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文化建设 的重要 内容 。 计算机基础课程文化 2计 算机文化 普及是 时代发展 的必然选择 自第一 台微型计算机 问世 以来 , 世界上 已有数 十亿人 在使 用计 的建设应 当包括课程文化观念 和课程活动形态等内容 。 只有坚持具 算机 。P c机在发达国家的家庭 已经非 常普 及 , 在发展 中国家 P c机 体 问题具体分析紧扣计算 机基 础的文化 特性 , 并根据计算机基础课 的销售量也在逐年增长 。除此 以外 , 每年还有上百万 的单 片机装入 程建设 的要求来进行具体实践才能更有利于其课程文化 的建设 。 课 汽车 、 微波炉 、 洗衣机 、 电话和 电视机 中。可 以说计算机 的普及 速度 程 编写者需要对文化进 行选择和重组必然要将 教育 的 目的性 加于 课程 的 目的性之 中, 所 以单纯 的拼凑专业知识及人类文化是不能形 是相 当惊人 的 ,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 成课程 系统 的。 2 . 1 价格和性能优势 明显 1 9 7 5年问世的第一 台微 机价值为 4 0 0 0美元 , 而到 了 1 9 9 6年 , 3 . 3 计算机基础课程文化的实施是核心 台配备齐 全的 P c 机加上键 盘 、 打 印机 等标准外部设 备只花 2 5 0 0 计算机 基础课程 文化 的实施 就是在选择大 众文化普 及取 向的 以训练学生 的基本操作技能带动学生对计算机 美元就可 以买到 。在我 国, 现在配备最新 的 P c机售价只需几千元 。 计算机技术教学 中, 可 以说 , P c机 已成 为普通人能够买得起的家电产品。早期 的微 机速 技术 的掌握并关注计算机 文化理念 的形成 , 使学生在认识和理解计 度低 、 内存 容量小 , 其功能远不及小型机和主机 。 许多大型的软件 因 算机文化的基础上逐 步追求更高的计算 机文化能力的过程。 计算机 内存限制 , 无 法在 P c 机上运行 。硬件的进步 , 使不少 以前 只能在工 基础课程文化的实施有很多途径 , 如提高教师素质, 精心设计计算 教师教学 策略思维的改革等 。 作站乃至大型机上运行的软件 。现在也能在 P c 机上运行 。今天 的 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 , P c机在功能上 已经超过 了 3 0年多前的小型机或某些 主机 , 其性能 结束语 随着技术 的不断进步在不断的提升。 计算机文化代表一个新 的时代 的到来 , 它 已经将一个人经过 文 化教育后所 具有 的能力 由传统 的读 、 写、 算上升到 了一个新高度 , 即 2 . 2 操作 日趋简便 早期的计算机操作非常复杂 , 只有少数 专家才会 使用 , 现今 , 随 除了能读、 写、 算以外还要具有计算机运用能力, 而这种能力可通过
基于计算机文化理念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
基于计算机文化理念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摘要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因使用计算机而发生根本性变化,并产生一种崭新文化形态——计算机文化。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必须贯穿计算机文化的普及与计算机技术的形成。
在计算机基础文化课程的教学策略中就包括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养,计算机基础课程文化的建设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文化的实施等。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文化普及;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策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已步入信息化时代,以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改变着传统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方式。
计算机已经不仅仅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它已经上升到文化的高度。
所以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把它提升到文化普及的层次去进行,这样才能达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础性”作用。
毕竟计算机文化最终将成为每个人的一种基本素质,一种生活文化,与其说它是知识工具,不如说它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
计算机文化是活的文化,它的本性是不断创新,这就注定学习计算机将伴随着人的一生的活动。
一、计算机文化内涵的解读经过60多年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几乎无所不在,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计算机文化。
所谓计算机文化,就是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因使用计算机而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产生的一种崭新文化形态,这种崭新的文化形态可以体现为:(1)计算机理论及其技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广泛渗透表现的丰富文化内;(2)计算机的软、硬件设备,作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设备丰富了人类文化的物质设备品种;(3)计算机应用介入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创造和形成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价值标准等成为一种崭新的文化观念。
计算机文化作为当今最具活力的一种崭新文化形态,加快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其所产生的思想观念、所带来的物质基础条件以及计算机文化教育的普及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
同时,计算机文化也带来了人类崭新的学习观念: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人脑所能接受的知识是有限的,我们根本无法“背”完,电脑这种工具可以解放我们“背”的繁重的记忆性劳动,人脑应该更多地用来完成“创造”性劳动。
专升本公共课计算机计算机基础知识
辅助教育CBE
9.数制的概念及分类
1.
数制:是指表示数值的方法。
进位计数制 非进位计数制
2.
进位计数制:用进位的方法进展计数的数制,简称进制。如:十进制数111。
0
0
1
结果为:
题2: 100 D=〔?〕B=〔?〕H=〔?〕O
方法:分别将整数二进制化(十六进制化、八进制化)即可.
因为:100D= 1100100B=144O=64H 所以:100D=1100100B
=144O =64H
3〕
二、八进制之间的转换
二进制 例如:
自右向左、每3位并1位,缺乏者补0。 八进制
开展史
年代
名称
元件
第一代 1946~1957 电子管计算机
电子管
第二代 1958~1964
晶体管计算机
晶体管
第三代
集成电路计算机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1965~1970
语言.软件
应用
机器语言 汇编语言
科学计算
高级语言 (FORTRAN、 ALGOL60)
工业控制 数据处理
开展趋势 巨型化
微型化
标准化程序设计 广泛应用到各个
4.计算机的起源 1.起源:1946年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
第一台计算机不具备现代计算机的主要原理特征: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
冯·诺依曼首次提出计算机存储程序的概念〔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及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存储器、计 算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计算机学科教学基本情况简述
计算机学科教学基本情况简述计算机学科教学是现代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学科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计算机学科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使他们具备独立学习、合作协作、创新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计算机学科教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计算机学科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实践项目来巩固所学知识。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计算机专业人才往往需要与其他领域的专业人才合作完成复杂的项目。
因此,计算机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使他们能够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计算机学科教学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需要学习如何使用各种计算机工具和软件进行实际应用。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为他们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计算机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学科,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因此,计算机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鼓励他们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计算机学科教学在现代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通过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为他们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计算机学科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团队合作精神、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计算机学科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文化内涵湖北城市职业学校金威摘要:认真思考文化、计算机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进而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设计、实施过程中加强计算机文化意识,适时注入计算机文化的基本点,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能,这对于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计算机文化冯·诺伊曼基点当人类进入新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基础教育与语文、数学一样,已经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文化教育。
作为计算机文化的最佳导入点,计算机基础教育肩负着重要的时代责任,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是学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教师结合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认真思考文化、计算机文化的内涵与外延,针对计算机基础教育领域内的文化内涵及其导入方法展开讨论,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一、文化起源与属性“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原指“以文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应。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的解释,“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又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通常有两种理解,一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解,认为只要是能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事物都属于文化,例如“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等;二是严格意义上的理解,认为应当具有信息传递和知识传授功能,并对人类社会从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到生活方式都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事物才能称得上是文化。
一项事物如果打算被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文化”,它至少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属性:第一,广泛性。
这种广泛性应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它要涉及全社会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其二,它要涉及全社会的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应用领域。
第二,传递性。
这种事物应当具有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功能。
第三,教育性。
这种事物应能成为存储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手段。
第四,深刻性。
这种事物的普及应用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极为深刻,即不是带来社会某一方面、某个部门、或某个领域的改良与变革,而是带来整个社会从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到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二、计算机文化由来与特征“计算机文化”的提法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瑞士洛桑召开的第三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上,前苏联学者伊尔肖夫作了题为《程序设计第二文化》的主题报告,首次提出:“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第二文化”,那个时候人们对于“计算机文化”的认识水平主要是停留在程序设计语言上。
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有了极大的拓展和变化,完全具备上述基本属性的“计算机文化”便应运而生。
我们国家,早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就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正式更名为计算机文化基础。
不仅如此,我国还在积极创造条件,在全国的中小学广泛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和实践课程。
为什么?就是因为计算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从小就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文化。
如果我们把对文化的解释稍加修饰,移植到计算机科学上,则可以认为“计算机文化”就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人们运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一般知识和能力。
计算机文化是一种崭新的文化,不仅强调它和传统文化的不同,更重要的是指出了它是一种更新速度极快的文化。
尽管和一切特定的文化现象一样,计算机文化也是具体的、个性化的文化,但由于计算机文化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信息革命的产物,因此它具有与其它文化现象不同的突出特征。
1、广泛的使用性计算机文化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个领域中必不可少的助手,这是不争的事实,并且同日常生活和工作日益紧密结合。
2、广泛的延展性计算机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能力,它所涵盖的一些知识体系实际上已成为众多学科的组成部分。
3、广泛的资源共享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得大量的信息得以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总之,计算机文化提供的是一个交互式、虚拟的和开放的应用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计算机文化的突出特征将得到完美的体现和充分的发挥。
三、冯·诺伊曼计算机模型的文化韵味早在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诞生之前,美籍匈牙利学者冯·诺伊曼就提出了关于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框架,即冯·诺伊曼结构。
明确提出了两个极其重要的思想:存储程序和二进制。
任何复杂的运算都可以分解成一系列简单的操作步骤,这些简单操作应是计算机能直接实现的被称为“指令”的基本操作,如加法指令、减法指令等。
解算一个新题目时,先确定分解的算法,编制运算过程,选取能实现其操作的适当指令,组成所谓“程序”。
如果把程序和处理问题所需的数据均以计算机能接受的二进制编码形式预先按一定顺序存放到计算机的存储器里,计算机运行时从存储器取出第一条指令,实现第一个基本操作,以后自动地逐条取出指令,执行一系列的基本操作,其结果是完成了一个复杂的运算。
这就是存储程序的基本思想。
“二进制”的基本思想是:计算机指令和数据均以二进制编码的形式存储。
精通数学的冯·诺依曼提出了计算信息可以采用二进制。
二进制只有“0”和“1”两个数符,用计算机电子器件的截止和饱和两个稳态,即高电平和低电平来表示“0”和“1”,其实现非常容易。
并且二进制运算规则远比十进制简单,这样使计算机结构大为简化,运算速度大大提高。
近70年以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然而,即使是目前最先进的计算机其硬件体系依然遵循冯·诺伊曼结构;即使是用目前最前沿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开发的软件在实际应用时,也要遵循“程序存储执行”的冯·诺伊曼原理;即使是当今五光十色的多媒体应用,其信息存储也要遵循“数据以二进制表示”的冯·诺伊曼的观点。
显然,冯·诺伊曼思想不仅仅是计算机系统的技术框架,它更多的体现为一种计算机哲学与计算机文化层面的先知。
不难看出,在计算机领域内,是存在所谓“形而上”的东西的,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讲述者,如果能够更多地进行一些对计算机文化理念的思考与归纳,必将对他的教育效果产生正面的影响。
四、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文化内涵与实践衡量“计算机文化”素质高低的依据,通常是考察计算机应用方面最基本的知识和最主要的技能。
最能体现“计算机文化”知识结构和技能素质的,应当是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这种知识与技能既是“计算机文化”水平高低和素质优劣的具体体现,又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材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
这是当代计算机基础教育真正的文化内涵。
因此,对于学生计算机文化的教育,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与信息应用的意识,使他们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能够积极主动地、有效地利用计算机与信息资源,具有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新的信息处理技术的能力。
与这种知识和技能相对应的教育目标通常包括:熟悉图形界面、掌握必要的办公软件、胜任一般的互联网应用等。
为了使学生逐步建立计算机文化的基本理念,在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教师应注入计算机文化的基点。
这些基点至少应该包括:“统一图形用户界面”思想;“剪贴板”机制;针对网页和Office 文档的“超链接”概念等。
1“统一图形用户界面”思想对于计算机初级用户来讲,形成“操作界面统一”的理念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操作界面统一意味着操作方法统一。
作为教育者,应该向学生灌输下列思想:计算机的软硬件五花八门,但在相当程度上具有“统一性”,因此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Windows环境下的软件是易学易用的,只要掌握了一种软件的操作要领,就可以大胆地使用任意其它软件;Windows环境下的硬件是容易操作的,只要掌握了某一种U盘的用法,就可以大胆地使用任意USB 设备。
2 Windows 的“剪贴板”机制“剪贴板”机制是Windows 操作系统的基本理念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文件操作、数据交换、屏幕拷贝等不同领域,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剪贴板”机制,对于初学者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至关重要。
但是,剪贴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存区域,比较抽象,因而是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应该重点注入但又有一定难度的理念。
“剪贴板”属于Windows比较底层的机制,应用非常广泛,因此教育者在介绍这一基点的时候不可简单地一概而论。
比较适合初学者接受的形式是将文件操作、数据交换、屏幕拷贝等“剪贴板”应用先在各自章节分别介绍,最后再进行一次综合性梳理和归纳。
以文件操作的“剪贴板”应用为例,初学者往往对“在这个文件夹进行复制,然后到另一个文件夹进行粘贴”的过程感到费解,教师应该帮助他们理清这样的脉络:“选择要操作的文件–复制(或剪切)–找到文件的目的地–粘贴”;当初学者经多次操作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再适时引入“剪贴板”在文件操作过程中的作用,初学者就容易接受了。
再如,利用“剪贴板”进行数据交换是Windows最精彩的功能,掌握这项技能,可以使用户在相同或不同的应用程序之间随意进行信息复制或信息移动,这是受训者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础操作的精髓之一。
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大量采用教育演示方法,使受训者加深印象,例如:可以同时打开Word 和画图这两个应用程序,通过多次复制和粘贴操作,反复进行文字和图形的相互交换,初学者就会迅速理解并掌握此项“剪贴板”应用的强大功能。
3 针对网页和Office 文档的“超链接”概念针对网页的“超链接”是指从当前页面中能够连接到万维网上其它页面的链接信息,用户点击这个链接,即可跳转到它所指的页面,掌握这一技能可以极大地提升初学者利用互联网搜索信息的能力。
在Office 文档中“超链接”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在超长的Word 文档中建立章节目录,并针对目录制作“超链接”到相应的章节标题,可以提高长文档的阅读效率;在PowerPoint 演示文稿中灵活运用“超链接”,可以制作具有交互功能的幻灯片作品;利用“超链接”还可以将不同应用程序所生成的Office 文档,有机地连接在一起等。
帮助学生建立“超链接”概念,进而在自己的作品中熟练运用“超链接”技能,可以大幅度提高Office 文档的可读性,因而也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在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加强计算机文化意识,突出“计算机文化内涵”的注入,可以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更好理解计算机技术的精髓,更快地掌握“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的基础知识和实际技能,因而能够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