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3

合集下载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3)教学教案人民版选修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3)教学教案人民版选修

《滑向世界大战的深渊》
材料三: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运用于军事领域:新式武器(潜艇、
飞机、坦克、远程大炮等)幻灯片展示图片
问: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扩军备战的特点有哪些?
(1)俄、德主要增加预算、扩充兵员
(2)备战的主要内容是海军,以德英为主
(3)利用二次工业革命的新科技
环节5:
四、萨拉热窝事件
材料:巴尔干半岛是欧洲南部的三大半岛之一。

它深入地中海,离非洲亚洲都很近,像一块可以通向欧亚非大陆的跳板,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半岛面积不大,但民族很多,他们经过长期的斗争刚刚摆脱土耳其的统治而纷纷独立,可欧洲列强又纷纷插手巴尔干,扩张自己的势力,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冲突成为两大军事集团斗争的焦点,巴尔干成为欧洲的“火药库”,只要有一个偶发事件,就会引起战争。

阅读以上材料及教材“巴尔干火药桶”相关内容及地图,分析:一战前夕的巴尔干半岛为什么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处欧亚非三洲要冲,沙俄、奥匈、土耳其帝国中间
2)民族关系复杂
3)帝国主义的插手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P89,请几位同学解释“萨拉热窝事件”这个名词? 问题探究一:有人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偶然的灾难,假如塞尔维亚民环节5:
1、指导学生掌握名词解释的方法,如把握重大事件的时间、地点、过程、原因、结果和地位等要素。

2、问题探究是对本课学习内容的总结作用,学生初步学会用历史思维分析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同时掌握做辨析题的一般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更好发挥历史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

教师应该更好的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更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板书设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5年前的这一天,奥匈帝国在得到它的强大盟 友——德国的支持后,进攻塞尔维亚,挑起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人类遭到空前的浩劫。今 天,战胜国选择在5年后的同一天,让德国人 接受协约国对它的审判。
5、法国沦陷
希特勒和贝当
以戴高乐将军为首的一批爱国者 流亡英国,组织“自由法国”运 动,坚持抗德斗争。
★●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演讲: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1、德国突然袭击苏联
1940年4、5月间
比利时
荷兰
卢森堡
挪威
丹麦
绕过马奇诺防线 1940年6月
英国 法 国

1939、9月突袭波兰,二战爆发
立 东
扩张疆域 方

线
波兰
德国
苏联
1939、9月对德宣战
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
莫斯科保卫战
1941年6月到11月,德军占 领了苏联一百五十多万平方 公里的土地,控制了苏联大 约百分之四十的人口以及大 部分工业区。
课堂小结
法西斯兴起





1929-1933年
源 地
世界经济危机 形

九一八事变
入侵埃塞俄比 亚、西班牙 慕尼黑阴谋
为什么在30年代大危机影响下,美 国与德、日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启示?
1.历史传统的影响:美国是通过两次资产阶级革命, 比较彻底,没有沉重的封建包袱,有较浓的民主色彩 德日都没有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带有较强的专 制残余势力
轴心国(Axis),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结成的法西斯国 家联盟,领导者是纳粹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及与他们合作的一 些国家和占领国。名称源于1936年11月1日意大利法西斯独裁 者墨索里尼在《德意同盟条约》签定后不久对此评价的一次演 说:“柏林和罗马的垂直线不是壁垒,而是轴心”,因柏林和 罗马在同一经度线上,因此,后人就把法西斯同盟称为“轴 心”,参加国称为“轴心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战争起因·世界大战前奏·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世界大战的结局、影响和特点。

1939~1945年以侵略者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极大灾难,其结果以美、英、苏、中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实行侵略扩张,争夺世界霸权所挑起的,经过多次局部战争逐渐演变而导致全面战争。

战争起因德、日、意等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所确立的法西斯政权及其侵略扩张,是这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法西斯政权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按照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的意志确立了凡尔赛战败的德国不甘心于《凡尔赛和约》给予的严厉惩罚和约束。

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获得英、法许诺的领土而不满,另一个战胜国日本扩张要求日益强烈。

由于德、日、意等国的实力很快得到恢复和加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成为英、法、美等国的对手。

随着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帝国主义制度的各种基本矛盾重新尖锐化并愈演愈烈,以致发展到诉诸战争。

20世纪20、30年代,在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相继兴起以极端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法西斯主义势力和运动。

1922-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国际秩序,从而形成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

战争策源地形成德国从1933年起加速扩展军事工业。

1934年秘密突破《凡尔赛和约》对其军队的限额。

1935年正式重建空军,实施义务兵役制,秘密颁布《国家防御法》。

1936年3月7日,德国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和《凡尔赛和约》的有关规定,派兵进入莱茵非军事区。

早在1935年秋德国国防军即已开始制订代号为红色的对法作战计划、入侵奥地利的奥托方案和进占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方案。

纳粹德国成为主要的和最危险的欧洲战争策源地。

1936年10月,德、意签订柏林协定,形成柏林-罗马轴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 2.1920年到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为2%,而工 男银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 农业工人的40%。 • 3.1928年8月底,美国股票市场的平均价格相当于5年 前的四倍。1929年夏季的三个月中,通用汽车公司的股 票由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 258。 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 具体原因: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投机狂热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1935年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宣布实行普遍 义务兵役制 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处决犹太人
德国法西斯对内 的恐怖独裁政策
1933年“国会纵火案”
迫 害 犹 太 人
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原因
(1)历史原因: ①日本是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保留 了大量封建残余势力; ②日本虽是一战的战胜国,但受到华盛顿体系的 压制,有不满情绪. (2)现实原因: ①日本经济基础薄弱,受危机打击严重,阶级矛盾 尖锐; ②以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势力发展,要求建立独裁政 权;
(4) 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5)局部反法西斯战争未能制止二战的全面爆发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阶段 爆发阶段 1939.9-1941.6 扩大阶段 1941.6-1942.6 转折阶段 1942.6-1943.2 胜利阶段 1943.2-1945.8 战争特点 重大事件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阶段 爆发阶段 1939.9苏联建立“东 1941.6 方战线” 特点:由局 进攻法国 敦刻 部战争演变 尔克大撤退 为全面战争, 进攻英国—— 法西斯处于 不列颠之战 战略进攻的 有利态势 入侵北非 重大事件 意义 德国入侵波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两次世界大战的关系及意义

两次世界大战的关系及意义

兩次世界大戰的關係及意義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一、從和帄到戰爭──什麼是引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原因?1.塞拉耶佛的暗殺事件i.斐迪南大公被刺身亡●奧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在塞拉耶佛遇刺身亡●行刺者為塞爾維亞的普林西普ii.刺殺事件的後果●奧國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德國向奧國作出空泛的支持●俄國與法國達成軍事共識以支持塞爾維亞2.由最後通牒到戰爭(1914年)●奧國向塞爾維亞發最後通牒●奧國不接受塞爾維亞的回覆並動員軍動●雙方盟國均向對方宣戰並動員軍隊●德軍入侵比利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3.極端民族主義i.各種民族主義的興起●歐洲盛行泛德意志、泛斯拉夫、法國復仇、大塞爾維亞等民族運動ii.民族主義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關係●各民族運動互相對抗●列強關係日趨惡化4.帝國主義的復興i.在非洲和亞洲的殖民地爭奪●十九世界末,大部分亞非地區都被歐洲列強所瓜分ii.帝國主義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調解殖民地爭奪的過程,使歐洲分裂為兩個敵對陣營5.結盟體系i.「盟約體系」的形成●俾斯麥以結盟制度達到共同防衛的目標●結盟制度變成含有侵略性及挑釁性的秘密軍事結盟ii.結盟體系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國與國之的衝突會引致兩大敵對陣營的全面戰爭6.軍國主義的興起與軍備競賽i.軍備競賽的展開●軍國主義:以軍事力量管理國內外事務●認為戰爭是清除「不合適的」國家的手段●各國不斷擴展軍力ii.軍備競賽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強大的軍備後盾,令列強欲以武力解決多年彼此的仇怨二、戰前的危機(1905-1913年)1.摩洛哥的危機(1905-1911年)i.第一次摩洛哥危機(1905年)●法德均欲取得摩洛哥●德國欲透過國際會議解決摩洛哥問題●會議令摩洛哥成為法國勢力範圍ii.第二次摩洛哥危機(1911年)●摩洛哥爆發衝突●英國阻止德國派遣軍艦前往摩洛哥●德國讓步,並承認法國是摩洛哥的保護國2.巴爾幹半島的危機i.波斯尼亞危機(1908年)●奧匈藉土耳其內亂吞併波斯尼亞及黑塞哥維那●塞爾維亞欲得波黑以建大斯拉夫國家●俄國欲伸展勢力至巴爾幹半島●各國關係日趨緊張ii.第一次巴爾幹戰爭(1912年)●巴爾幹諸國擊敗土耳其,並瓜分其在巴爾幹半島的土地●列強建立阿爾巴尼亞以阻止塞爾維亞的擴張iii.第二次巴爾幹戰爭(1913年)●保加利亞不滿土地分配結果,遂攻打塞爾維亞●巴爾幹諸國聯合土耳其和羅馬尼亞,擊敗保加利亞●塞爾維亞於巴爾幹戰爭中興起●奧匈與塞爾維亞互相敵視三、大戰的進程(1914-1918年)1.大戰的主要事件i.1914年的僵持狀態●英法聯軍與德軍於西線展開壕溝戰●德軍於東線阻止俄軍西進ii.協約國在1915年的災難●協約國形勢不利,傷亡慘重●德軍潛艇擊沉英輪船,不少美國帄民喪生,使美國考慮參戰iii.消耗戰(1916年)●西線維持僵持狀態●東線德軍深入俄國領土,俄國傷亡慘重iv.勢力均衡的改變(1917年)●德軍以潛艇擊沉英美商船,並遊說墨西哥攻擊美國●美國結束中立,加入協約國參戰v.協約國的最後勝利(1918年)●俄國爆發革命,並退出戰爭●協約國得美軍支持,使同盟國陸續投降●德國爆發革命,德皇退位並宣佈投降乙.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一、巴黎和會對歐洲戰後的發展有何影響?1.三個支配和會的人物●美國的威爾遜:不想嚴懲德國,維護「正義的基本原則」●英國的勞萊喬治:要德國為戰爭付出代價●法國的克里孟梭:堅持使德國國力永久癱瘓2.制定巴黎和會各項和約的原則i.威爾遜的十四項建議●為戰後和帄的基礎ii.自決的原則●以民族自決為國際關係的共同原則iii.賠償與懲罰●德國須負上引發戰爭的責任iv.建立持久和帄●成立國際聯盟以維持和帄3.和帄協議i.對德國的《凡爾賽條約》●德國須向戰勝國割地及賠款ii.德國對《凡爾賽條約》的反應●德國民眾強烈不滿,並支持希特拉及其納粹黨執政4.其他和約●對奧地利的《聖澤門和約》:奧匈帝國瓦解、割地、賠款、裁軍●對匈牙利的《特里農和約》:割地●對保加利亞的《涅宜和約》:割地●對土耳其的《洛桑條約》只能保有伊斯坦堡和小亞細亞部分土地二、集體安全機制的嘗試及結果1.國際聯盟i.國聯的起源●威爾遜第十四點建議成立永久性國際和帄組織ii.國聯的目標●維護和帄、懲罰侵略者、解決社會及經濟問題、鼓勵國際合作iii.國際的成就●解決一些國際爭端和軍事衝突iv.國聯的失敗●重要國家並沒有參與國聯●國聯缺乏獨立軍事力量●經濟大國不願損害貿易關係而拒絕實施經濟制裁●對強國的侵略無能為力2.國際聯盟以外的和帄合作i.《洛迦諾條約》(1925年)●解決各國邊界糾紛●以和帄方式解決爭端ii.《凱洛格──白安里條約》(1928年)●譴責採取戰爭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只限於自衛時採取軍事行動iii.華盛頓會議(1921-1922年)a、《五國公約》●英、美、日、法、意●停止的海軍軍備競賽●不限制陸軍和空軍的規模b、《四國公約》●英、美、法、日●以和帄協調解決太帄洋上的爭端●互相尊重各自在太帄洋的勢力範圍c、《九國公約》●中、英、美、法、意、葡、日、比、荷●同意尊重中國的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要求日本把山東省歸還給中國iv.倫敦會議(1930年)●英、美、日、法、意●限制新型巡洋艦和潛艇的數量、噸位和主炮口徑v.日內瓦裁軍會議(1932-1934年)●六十五個國家●計劃全面裁軍●會議沒有取得任何成果三、為什麼極權主義在歐洲興起?1.極權主義的定義●主張政府對國家和人民有絕對的控制權2.極權主義在歐洲興起的原因i.試行民主失敗●歐洲各民主政府均陷入困境●人民對民主失去信心,期待強人領袖的出現ii.集體安全失敗●列強對國聯維持和帄的成效失去信心●和帄協約缺乏約束力iii.經濟大衰退●美國經濟崩潰導致全球性經濟不景氣●各國民眾因政府未能解決經濟問題而極權主義iv.來自共產主義的威脅●俄國建立世界第一個共產主義政權●一次大戰後,歐洲各國均陷於經濟困境●各國共產主義勢力迅速崛起●資本家支持強勢政客以對抗共產主義3.意大利的法西斯主義●意大利人民期望強人領袖使國家達致富強●墨索里尼以武力奪取政權,並實行一黨專政●集中力量對外擴張,並與德、日結成「軸心國」4.德國的納粹主義●威瑪共和未能解決經濟問題,人民轉支持希特拉及其納粹黨●控制國會、軍隊和人民,並實行一黨專政●逼害猶太人,實行種族滅絕●使經濟復甦,並成為軍事強國,展開對外擴張四、哪些事件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在亞洲的侵略i.滿洲危機(1931年)●日軍進攻中國瀋陽●成立滿洲國傀儡政權●日本退出國際聯盟ii.第二次中日戰爭(1937-1945年)●「蘆溝橋事變」使日本展開全面侵華iii.日本的野心和侵略的延續●提出「大東亞共榮圈」,侵略目標擴至整個亞洲●日軍突襲珍珠港,美國向日本宣戰2.歐洲及北非的侵略i.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亞(1935年)和阿爾巴尼亞(1939年)●入侵阿比西尼亞,並不理會國聯的經濟制裁●入侵阿爾巴尼亞,英法兩國沒有採取任何干預措施ii.西班牙內戰(1936-1939年)●奉行社會主義的共和黨與佛朗哥所領導的民族主義者爆發內戰●德國和意大利支持民族主義者●蘇聯支持共和黨●佛朗哥贏得內戰,並建立獨裁統治iii.與奧地利合併(1938年)●德軍進入奧國,並強迫舉行兩國合併公投●公投通過兩國合併決定iv.綏靖政策和蘇台德區的吞併(1938年9月)●英法低估希特拉的野心●英美法蘇受國內問題困擾,遂以綏靖政策處理德國的擴張●英法說服捷克讓德國吞併蘇台德區v.捷克斯洛伐克的陷落(1939年3月)●德軍進駐整個捷克斯洛伐克vi.《納粹──蘇聯互不侵犯條約》(1939年8月)●確保蘇聯中立,以便入侵波蘭●蘇聯深受國內問題困擾,無意開戰●兩國締結互不侵犯條約,合作分割波蘭五、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過(1939-1945年)1.軸心國的初步成功(1939-1942年)i.入侵波蘭(1939年9月)●德軍以「閃擊戰」擊敗波蘭●英法向德國宣戰ii.入侵法國(1940年5月至6月)●德軍佔領法國●成立維琪政府充當傀儡●鄧扣克大撤退iii.英國戰役(1940年7月至10月)●德軍對英國進行大規模轟炸●英軍以雷達化解德軍進攻●希特拉中止入侵英國的計劃iv.意大利入侵非洲(1940年6月至1941年4月)●入侵非洲的意軍被英軍擊退●德軍援助意軍奪取非洲v.德國入侵蘇聯(1941年6月)●德軍背棄《互不侵犯條約》入侵蘇聯●蘇聯損失慘重vi.日本襲擊珍珠港(1941年12月)●日軍偷襲珍珍港,以防止美國破壞「大東亞共榮圈」●美、英對日宣戰,德、意則對美宣戰2.盟國反敗為勝(1942-1944年)i.美國在珊瑚海(1942年5月)和中途島(1942年6月)的勝利●美軍在珊瑚海擊敗日本海軍●美軍於中途島擊敗日軍●美軍展開「越島」戰,收復太帄洋多個重要島嶼ii.英、美在非洲的勝利(1943年1月)●英、美聯軍把德、意軍隊逐出非洲iii.蘇聯在史太林格勒的勝利(1943年1月)●蘇軍成功保衛史太林格勒,並重創德軍iv.大西洋戰役(1943年1月至5月)●德國潛艇曾是英、美船艦的最大威脅●英軍的反潛技術使美援物資安全運送v.意大利法西斯政權的崩潰(1943年8月)●盟軍登陸意大利,使墨索里尼被新政府所取代●德軍迅速佔領意大利3.軸心國最的覆滅i.盟軍在西歐登陸(1944年6月)●盟軍於諾曼第登陸,其後收復法國ii.蘇軍進入東歐(1944年12月)●蘇軍於收復蘇聯後,隨即進入東歐iii.蘇聯攻陷柏林(1945年5月)●蘇軍佔領柏林,德國投降iv.美國在太帄洋的進展(1945年2月至8月)●美軍先後奪回菲律賓、佔領硫磺島及沖繩島●美軍分別於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日本投降六、戰時外交1.《大西洋憲章》會議(1941年8月)●英、美共同起草戰爭目標,為未來和帄制訂計劃●簽署《大西洋憲章》2.加薩布蘭卡會議(1943年1月)●英、美制訂反攻軸心國的計劃●鞏固英、美兩國關係●展開盟國與蘇聯之間有關開闢第二戰線的爭論3.莫斯科會議(1943年10月)●改善蘇聯、英國和美國之間的關係●為成立聯合國組織鋪路●共同制訂德國無條件投降的計劃4.開羅會議(1943年11月)●中、英、美共同制訂關於戰後處理日本的計劃●訂定亞洲和太帄洋地區的領土安排●使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5.德黑蘭會議(1943年11月)●英、美、蘇討論軍事策略和戰後歐洲的安排●會議協定滿足蘇聯的要求●蘇軍負責解放東歐●蘇聯戰後有機會控制東歐6.雅爾達會議(1945年2月)●英、美、蘇重新組織戰後的歐洲●幫助被德國佔領的國家在戰後建立民主政府●英、美擔心共產主義在歐洲擴張7.波茨坦會議(1945年7月)●英、美、蘇討論盟國對德國的控制、賠償問題和蘇聯對日戰爭●英、美兩國與蘇聯之間互相不信任的程度極大丙.戰後國際秩序的建立一、歐洲為什麼會失去世界的領導地位?●歐洲於兩次世界大戰損失慘重●美國奪取了歐洲的海外市場二、美國是如何崛起的?●本土未受戰火波及●工業與科技迅速發展●適時參與一次大戰,使它成為主導戰後世界秩序的強國之一●再次參與二次大戰,並承擔大部分作戰工作●戰後美軍進駐大部分西歐及亞太地區●藉強大的經濟實力,對戰後西歐各國提供「馬歇爾計劃」援助●把美國的影響力逐漸滲透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冷戰期間,成為抵抗共產主義的中流砥柱三、蘇聯是如何崛起的?●世界第一個共產主義政權●史太林使蘇聯進行工業化發展●二戰期間,蘇軍除收復蘇聯領土外,更解放東歐各國●戰後向亞、非、拉地區輸出共產革命●亞洲及東歐各國相繼成為蘇聯的勢力範圍●成為世界共產主義運動中的領袖四、國際合作在世界大戰後有何新進展?●戰時,英美同意成立聯合國,以維護世界和帄●各成員國願意在軍事和經濟上支持聯合國●「冷戰」削弱了聯合國的功用丁.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意義一、兩次世界大戰有什麼政治意義?1.政治思想與制度的對抗●兩次大戰均為民主共和制度與專制極權的決戰●歐洲新興國家推行民主試驗失敗,導致專制統治興起2.新政治思想的興起●一次大戰後,歐洲各國均試行共和制度●德國人民對共和失望而導致納粹主義興起●意大利人民對政冷不滿而導致法西斯主義興起●俄國人民推翻沙皇統治並建立共產主義政權●蘇聯推廣並支持世界各地共產主義政權3.非殖民化及民族獨立運動●兩次大戰削弱了歐洲對亞非殖民地的控制●經濟物質的剝削●殖民地土著的抗爭意識逐漸形成●鄰近地區的鼓勵●二次大戰後亞非等殖民地相繼獨立●新獨立國家的發展困難重重4.國際關係的轉變●一次大戰使歐洲舊帝國瓦解●英法國力日漸衰落●勢力均衡難以維持●二次大戰後美蘇主宰世界政治舞台5.對世界和帄的追求●兩次大戰的傷亡與破壞屢創新高●國際聯盟缺乏列強參與及支持而成就有限●二戰後成立聯合國以維護和帄及改善人類生活二、兩次世界大戰有什麼經濟意義?1.戰爭的破壞●一次大戰使歐洲陷入長期經濟衰退●二十世紀的經濟重心由歐洲移至美國●二次大戰使歐洲陷入破產邊緣●戰後西歐在美國的協助下才得以復甦2.技術革命●戰爭促進改良生產方式、提高生產效率、發展新技術和材料3.經濟重心的轉移●大戰使歐洲陷入嚴重經濟困境●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重心三、兩次世界大戰有什麼社會意義?1.婦女地位的提高●戰時歐洲男性大量被徵召服役●經濟生產由女性負責●女性地位逐漸提高2.社會道德標準下降●戰後的生活困難及信仰危機使歐洲道德水帄下降3.總體戰的出現●一次大戰:動員國內所有人力及物力參與戰爭●二次大戰:航空技術使戰爭的前線與後方分別模糊四、兩次世界大戰有哪些文化意義?●各國於一次大戰中使用現代式宣傳手段●各國均使用電影以宣傳愛國主義與輝煌勝利●一戰中的西線戰發展出「戰壕文化」●戰爭的殘酷衝擊著歐洲宗教信仰●二戰的心理及宣傳戰影響文化發展。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1. 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奥匈帝国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进行军事演习,把塞尔维亚作为它的假想敌人。

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在亲自检阅了这次军事演习后,故意选择500多年前塞尔维亚沦为土耳其统治日的6月28日,巡视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

这个明显的蓄意挑衅行动理所当然地激起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愤怒,于是发生了萨拉热窝事件。

那天,当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乘坐敞篷汽车,在总督和市长陪同下,行驶到萨拉热窝市一个街头的转弯处时,汽车的速度减慢了,突然,一个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急步向前,举起手枪对准斐迪南夫妇连续开枪,把二人当场击毙。

这便是萨拉热窝事件。

3.大战的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之间进行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虽然塞尔维亚进行的是民族解放性质的战争,但是,在整个大战中只是局部和从属,它改变不了整个大战的帝国主义性质。

二、大战的进程战争开始后,欧洲成为主要的战场,形成了西线、东线和南线三条战线,东线和西线具有决定意义,而西线更是战争最激烈的地方。

法国巴黎东北部的马恩河战役,是西线战线上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

1.马恩河战役(1914.9)2.东线战事(1915)3.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1916)4.日德兰海战(1916)三、大战的结束两年多的帝国主义大战,使交战双方均已疲惫不堪。

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使战争最终结束。

1.美国参战(1917)2.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和苏俄退出战争(1917.11)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工人、士兵在彼得格勒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政府。

新生的苏维埃国家经过与德奥谈判,于1918年3月签订和约,坚决地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东线战事结束。

3.奥匈帝国的瓦解和德国投降(1918.11)1918年10月下旬,奥匈帝国境内的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宣布独立,在前线的士兵也拒绝作战,帝国彻底瓦解。

4--3两次世界大战和国际关系

4--3两次世界大战和国际关系

1.二战结束至今的 余年时间里,未曾爆发新的世界大战。请问 二战结束至今的60余年时间里 未曾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二战结束至今的 余年时间里, 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要原因是什么? 国际合作组织的作用(如联合国);二战的惨痛教训; );二战的惨痛教训 答:国际合作组织的作用(如联合国);二战的惨痛教训;世 界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的增长;世界格局的多元化趋势。 界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的增长;世界格局的多元化趋势。 2.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什么联系?第二次世界大 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什么联系? 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什么联系 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面对今天人类社会 在解决的全球环保、禁毒、反恐等全球问题, 在解决的全球环保、禁毒、反恐等全球问题,世界反法西斯的胜 利给予了我们什么启示? 利给予了我们什么启示? 关系: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组成部分, (1)关系: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组成部分, 为打败日本法西斯, 为打败日本法西斯,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代 价。 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和各国人民团结作战; (2)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和各国人民团结作战;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或全民族团结抗战。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或全民族团结抗战。 启示:发扬国际社会的团结与合作精神; (3)启示:发扬国际社会的团结与合作精神;加强国际间互相支 持与协作;团结就是力量;和谐共存;求同存异;携手合作; 持与协作;团结就是力量;和谐共存;求同存异;携手合作;平 等互助;互利互惠;同舟共济;共图繁荣等。 等互助;互利互惠;同舟共济;共图繁荣等。
3.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3.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背景: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终结, 背景: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局势总体上 成为主流, 由 紧张 走向 缓和, 和平与发展 成为主流,但和平 的局势并不稳定。 的局势并不稳定。 主要力量中心: 一超” 美国) 多强” 俄国、 主要力量中心:“一超”(美国)“多强”(俄国、 欧盟、日本、中国) 欧盟、日本、中国) 主要障碍: 和强权政治。 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 和强权政治。 发展趋势: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 发展趋势: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 的局面还将继续, 尚未形成, 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 尚未形成, 一超多强 化趋势不可逆转,新格局尚未形成。 化趋势不可逆转,新格局尚未形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3课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3课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目标导航] 1 了解战争后期两大阵营的变化。

2 从政治、经济、军事、国际力量对比等方面认识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重点)3 正确认识战争期间两大集团力量对比的变化。

(难点)一、协约国阵营的变化1.美国参战(1)原因①大战爆发前,美国同德国的关系已经十分紧张。

②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美国与协约国日益接近。

③德国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使美国商船遭到重大损失。

④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使得形势有利于同盟国,美国不能坐视不管。

(2)标志: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

(3)影响①大大增加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

②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发展。

2.中国的参战: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

3.俄国退出(1)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

(2)标志: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思维点拨]1.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它的参战大大改变了交战双方的实力对比。

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影响和带动了中国、巴西等一批国家对德宣战,壮大了协约国阵营,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达到了最大,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2.美国在一战中是中立还是参战、何时参战、以何种形式参战,取决于能否保持其“利益线”,即在战时利用战争形势,以中立的地位牟取超额利润,并趁机向全世界扩张;在战后能收回战争贷款,进而以仲裁员身份取得国际事务的支配权。

美国参战的直接原因是保持中立的利益线被突破,于是只能以参战去获取中立国不再能得到的利益。

[易错提醒]正确认识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从帝国主义国家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因为其社会性质的改变。

二、同盟国集团的崩溃1.德国西线的攻势(1)契机:苏俄退出一战。

(2)目的:企图夺回战略主动权。

(3)简况:1918年3~7月,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但很快受阻。

高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三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德国十一月革命素材新人教版

高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三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德国十一月革命素材新人教版

德国十一月革命
1918-1919年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18年11月3日,基尔港水兵拒绝执行德国统帅部的命令,举行起义,革命爆发。

11月9日,德国共产党在柏林起义,德皇威廉二世逃亡,德意志第二帝国被推翻。

社会民主党右派首领宣布成立“民主共和国”,在资产阶级支持下,建立临时政府。

次年1月,临时政府镇压柏林工人运动,杀害德国共产党领导人李卜克内西、卢森堡等。

2月成立魏玛共和国政府。

5月,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被政府军镇压,革命失败。

意义
德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促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诞生和锻炼了德国共产党,同时在南部巴伐利亚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说明德国无产阶级把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在局部地区曾取得胜利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成果
革命基本上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建立了魏玛共和国,制定了魏玛宪法。

两次世界大战

两次世界大战

2、(2014·广西南宁·33)《慕尼黑
协定》签订后,英国首相张伯伦返回伦 敦,向簇拥着他的人群高声宣布:“我 们赢得了一代人的和平。”事实上,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 ) B】 A.延缓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B.加快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C.遏制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D.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
3、(2014·江苏南京·20)1939年8月31日,
1907年
1882年
波罗的海南岸至 罗马尼亚 俄 德、奥匈
比利时、法国 北部和德法边 境 英法 德 巴尔干 塞尔维亚 奥匈
荷 兰
比 莱 利 时 茵 区
1938年德国吞并 德国 奥地利
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
法 国
奥地利
英 国
1938年9月,英、 法、德、意炮制 《慕尼黑协议》 德国占领苏台德区
德国 苏台
是一场———— 1、给人类带来灾难。 2、新时代的曙光: ①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 会主义国家。 ②对中国影响:一战后,巴黎和会上中国的正义 要求遭到拒绝,引发了五四运动。
影响
根本原因团指 三国同盟(包括: 德、意、奥 和三国协约(包括:英、法、俄 ) 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 )
时间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过程
全面爆发、扩大、最大规模、转折、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欧洲战场结束、 重要会议、胜利结束的标志
结果 交战双方 主要战场 性质及影响 中国的地位 启示
时间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过程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经济危机引起的社会危机
D
20.(2014·四川南充·20)战争带给人们的
是灾难和痛苦。发动两次世界大战,但都以失 败告终的国家是( ) 【C】 A.意大利 B.日本 C.德国 D.奥匈帝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著名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著名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著名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1918年,它是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在世界军事发展史上处于划时代的地位.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著名战役,希望能帮到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著名战役1914年奥匈帝国弗朗茨·费迪南(FranzFerdinand)大公遇刺身亡,此事成了一战爆发的“导火索”。

就像多米诺骨牌倒下,许多国家接连卷入其中。

随后,英国、法国、意大利以及俄国结盟,对抗德国和奥匈帝国。

随着欧洲各大帝国在全球范围冲突不断,一战的战火蔓延至全世界。

1917年,美国也宣布参战,他们加入到反对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战斗中。

一战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最终有900万人死亡,另有2100万人受伤。

以下是一战中人们应该知道的五大标志性战役:1、第一次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5日至12日)一战初期,德国准备实施施里芬计划(the SchlieffenPlan)。

他们通过中立国比利时迅速进入法国,这使得英国也被卷入其中。

德国击退了比利时、英国以及法国的军队,并先后在洛林(法国东北部)、沙勒罗伊(比利时)和蒙斯(比利时西南部)取得胜利。

不久之后,法国军队和英国远征军利用德军战线上的空档进行袭击,几乎包围了德军第一和第二集团军。

面对这样的形势,德军停止前进,将阵线拉回到埃纳河。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战略形势,也导致了后来西线的堑壕战。

原文配图:凡尔登战役示意图2、凡尔登战役(1916年2月21日至12月20日)1916年初,经历了一年毫无建树的进攻,西线一直保持着僵局。

为了打击协约国,德军总参谋长埃里希·冯·法金汉(ErichvonFalkenhayn)开始策划一场大规模持久战,他将打击目标定在法国境内著名要塞凡尔登。

凡尔登是英法军队战线的突出部,德军将从三个方向进攻。

这场战役开始于二月底。

开始阶段,德军一路推进,法军也不断增援,顽强抵抗。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

①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 ②鼓舞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 ③巩固反法西斯同盟. ④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发生瓦解. ⑤是二战的转折点.
长期作战胡子邋遢的德国士兵
苏联人民都投入到卫国战争战争中来
被俘的德国士兵
战后的斯大林格勒
①中国战场日军无力发动新进攻.
②彻底击败美国太平洋舰队.
1942年6月 美国重创日本舰队
罗 马 尼 亚 保 加 利 亚
苏联

南 斯 拉 腊 夫

1940三国正式结盟;构建对苏包 围圈;拟订侵苏计划. 1941年6月22日 突袭与全面进攻相结合. 与日签定条约,避免两线作战; 重要工业东迁;加紧东部建设. 苏军失利 1941秋-1942.1歼敌50万;德国 第一次重大失败,打破神话.
六年多
参战国
参战人口
36国
10.5亿
61国
17亿 2 200万平方千 米 1.1亿人 3∶1
作战区域面积
动员武装力量 军费开支与薪饷 开支比例
400万平方千米
7 000万人 1∶1
反法西斯同盟召开的四次重要国际会议
会议名称 时间 参加国
开罗会议
1943.11
主要内容
通过《开罗宣言》:⑴盟军 将坚持对日作战,直至日本 无条件投降。⑵日本侵占中 国领土必须归还 ⑴通过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 致行动和关于战后合作宣言。 ⑵决定1944.5.1前在欧洲开 辟第二战场。
世 太平洋战 界 争爆发 反 建法 立西 斯 同 苏德战争 盟
与开罗会议同.
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 德黑兰
(见课本)
与开罗会议同.
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德黑兰会议期间合影
开辟第二战场,东西夹击德国,加 速战争结束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20世纪初-1945年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20世纪初-1945年

主真干题梳典理例 巧点妙回拨归互基动础探究 史要料点研深读化 高考研通析史视把角握考向 高课效后预作测业演练
主真干题梳典理例 巧点妙回拨归互基动础探究 史要料点研深读化 高考研通析史视把角握考向 高课效后预作测业演练
通史作业
(5)内容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③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6)评价 ①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②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 和政治危机。 ③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主真干题梳典理例 巧点妙回拨归互基动础探究 史要料点研深读化 高考研通析史视把角握考向 高课效后预作测业演练
通史作业
一、苏俄(联)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苏俄社会主义政权, 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困难。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国内外敌人。 (3)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4)时间:1918-1921 年。
主真干题梳典理例 巧点妙回拨归互基动础探究 史要料点研深读化 高考研通析史视把角握考向 高课效后预作测业演练
通史作业
2.(2018·全国卷Ⅲ)1929-1931 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
位:%)
时间 类别
1929-1930 年
1930-1931 年
烟煤业
-12.3
-19.1
金属矿业
-6.6
主真干题梳典理例 巧点妙回拨归互基动础探究 史要料点研深读化 高考研通析史视把角握考向 高课效后预作测业演练
通史作业
3.(2016·全国卷Ⅱ)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 美国人的关注。4 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 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 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2次世界大战概要

2次世界大战概要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时间:1914-1918 年2.根源: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导火索:1914 年,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青年枪杀)4.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后期成为协约国,以自身利益为转移)协约国:英、法、俄、意大利、美国、中国等5.主要战场:欧洲6.重要战役:凡尔登战役:1916年,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是一战中最残酷的战役,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

索姆河战役:在1916 年7 月1 日爆发,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7.战争结束:1917 年,美国加入协约国;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退出战争。

1918 年土耳其、奥地利、德国先后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8.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9.战后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1919 年协约国在法国的巴黎召开了和议,签订《凡尔赛和约》华盛顿会议: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1921 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二战爆发1.直接原因:1929—1935 年的经济危机加速了德、日等法西斯的建立,法西斯势力是战争的制造者。

2.交战双方: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德意日)VS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美、苏、英等26 个国家)3.爆发:1939 年9 月1 日,德军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二)战争经过1.巴巴罗莎计划:二战中德国侵苏行动代号,1941 年6 月实施,苏德战争爆发(苏联称卫国战争);10月,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粉碎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

2.日本偷袭珍珠港:1941 年12 月7 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加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3.反法西斯同盟:1942 年1 月1 日,美、英、苏、中等26 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成为战胜法西斯国家的有力保证。

4-3-1第一次世界大战 49张

4-3-1第一次世界大战 49张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第(1)题, 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民众对战争的看法,根据材料二概括西 方国家对战争的看法。第(2)题,“主张”概括材料二即可, 本题的难度在于“原因”和“历史意义”,“原因”的解答 要与一战的残酷性联系起来,“历史意义”要从减轻战争灾 难的角度归纳。
选考内容
选修三
B.第二国际建立 D.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
选考内容
选修三
专题1
走向高考 ·高考一轮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几个主要国家分别是俄国、德 国、奥匈帝国、法国英国等。据此分析,A 项与图中的德国 不对应,当时统一的德国还没有出现;C、D 两项中事件发生 时奥匈帝国已经不存在了。
【答案】B
选考内容
走向高考 ·高考一轮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
目标定位
典题示例
基础梳理
课堂巩固
选考内容
选修三
专题1
走向高考 ·高考一轮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
目标定位
选考内容
选修三
专题1
走向高考 ·高考一轮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
①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 20 世纪才会 课标 展示 出现世界大战。 ②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认识德奥 集团失败的原因。 ③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认识世界 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选考内容
选修三
专题1
走向高考 ·高考一轮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
典题示例
选考内容
选修三
专题1
走向高考 ·高考一轮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
【例 1】 (2012· 北京文综· 23)下图是某个历史时期的欧洲 部分地区示意图。下列各项历史事件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是 ( )

16-17历史3 一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含解析

16-17历史3 一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含解析

一、选择题1.下表是一战期间各主要参战国伤亡人数占其总人口的比例,对此表解读最正确的是( )法国1∶28英国1∶57德国1∶32俄国1∶107A.战争中俄国人口伤亡最少B.战争中法国人口伤亡比例最高C.战争中德国人口伤亡总量仅次于法国D.战争中,英国人口伤亡数量比俄国多解析:选B.本题考查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

由表格中各国伤亡人数占其总人口的比例可知,法国人员伤亡率最高。

只有B项解读正确.2.《全球通史》中对一个条约描述如下:“……放弃了芬兰、乌克兰和高加索部分地区,这使它不仅放弃了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诸省,割让包括6 200万人口和125万平方千米的领土……使新生政权获得宝贵的喘息机会……"该条约是( )A.1907年《英俄协约》B.1918年《布列斯特和约》C.1918年11月一战停战协定D.1904年《英法协约》解析:选B。

由题干信息可知该条约放弃了部分领土和主权,最重要的是“使新生政权获得宝贵的喘息机会”,联系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史实可知,符合1918年苏俄与德国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

3.1918年3月,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其主要原因是( )A.俄国在战场上的失败B.俄国兵员和物资供应不足C.苏维埃政权的建立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为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解析:选C。

俄国退出一战是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这之前的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都是主张继续进行战争的。

故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才是俄国退出大战的主要原因。

4.对于欧洲主要交战国来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其主要依据是() A.双方不分胜负B.不管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付出了惨重代价,承受了巨大损失C.协约国和同盟国以停战和谈的方式宣告结束战争D.战争的结局没有战胜国和战败国之分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一战虽然以协约国的胜利宣告结束,但是协约国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战对于欧洲而言没有胜利者。

5.下列说明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的有()①帝国主义国家参加大战的目的②大战之前形成的三对基本矛盾③帝国主义列强在战争中签订一系列秘密协定,划分势力范围④参加大战的国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选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姓名
临清一中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历史课时学案
课题:选修三第1章第一次世界大战3
课型:新授课主备人:朱秀玲使用时间:2012/12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

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和难点
可从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因素认识同盟国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原因。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后果,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感悟追求和平、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

学习过程
一.课始检测:
1、一战中的重大战役:
二.自学尝试
(一)同盟国集团的失败
1.标志:年11月11 国被迫签署停战协定
⑴经济:协约国集团在资源和资源方面都占优势,同盟国集团处于势。

⑵军事:同盟国集团上的失误(施里芬计划破产,德被拖入作战和战)
⑶内部统治:同盟国集团内部矛盾的加剧比协约国更为明显,内部统治更加不稳定。

如①
奥匈帝国瓦解,解放运动兴起。

②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推翻了。

⑷国际力量对比:倒戈、和其他国家的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二)大战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

(三)催生了新世界(导致世界格局变化)
(欧洲相对衰落;和日本崛起;建立国际联盟;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亚非拉运动掀起新高潮)
1、对欧洲的影响:相对衰落,带来了深刻的和危机。

⑴经济危机:①失去了大量海外;②工业遭严重破坏;③在世界上的财政金融地位急剧下降,对世界经济的力不断减弱。

⑵政治危机:①一战摧毁了四大帝国;②俄国十月革命,激励了欧洲;③苏俄(苏维埃政权)成为欧洲政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⑶精神危机: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对民主、自由、平等观念产生怀疑,充满了幻灭和危机感。

⑷国际地位: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2、对美日的影响:迅速崛起,挑战欧洲主导的国际格局
⑴美国:①战后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和最大的输出国;②战后美国对国际事务的越来越大。

⑵日本:①日本在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由国变成国。

3、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响:推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⑴原因:①一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的;②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得到发展;③俄国的鼓舞
⑵表现:中国的运动;印度的运动;土耳其凯末尔资产阶级革命
4、建立了战后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
(四)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
1、摧毁了德、俄、奥匈、奥斯曼四大帝国,促成了新型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出现;
2、一战成为一系列发展的催化剂。

如:①进入实用阶段②取代
③技术的发展④促进了的革新
3、客观上有助于提高的地位:①妇女活动范围扩大,社会作用随之增强②妇女陆续取得了权
4、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政府加强了对的干预。

如:①干预私人企业的投资方向②负责分配政府订单③控制原材料的供应④协调各种经济关系⑤垄断对
5、一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①思潮盛行一时,要求、反对战争的运动高涨②思想和观念兴起
三.点拨﹒展示
1.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1).经济劣势:同盟国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处于劣势。

(2).战略失误:“施里芬计划”的破产,德国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境地。

(3).内部矛盾:同盟国内部各种矛盾加剧,奥匈帝国境内出现了民族独立运动,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这些革命运动加速了大战的结束。

(4).国际力量的对比:战争初期,日本参战、意大利倒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等,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2)催生了新世界:
大战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美日乘机崛起,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高潮;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

(3)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大战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改变了人民的思想观念,引起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运动的高涨。

3.怎样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
(1)从战争的起因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

(2)战争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露骨地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

如德国要求夺取英国、法国、比利时、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把势力扩张到南美,同时扩大其在巴尔干的势力。

英国的目的是为了打败德国,保持其世界霸主地位,夺取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

日本是为了抢占德国在中国和太平洋的势力范围和殖民地等等。

(3)从战争的结果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置中,巴黎和会的召开就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宰割、掠夺。

比如《凡尔赛和约》《色佛尔条约》等。

四反馈练习
1.一战期间,美国对一战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保持“中立”到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①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密切②“无限制的潜艇战”给美国造成重大损失③美国爱好和平④谋取战后霸权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

80多年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曾这样评价说,“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

结合上述材料,对中国参战的诸多评价中,你最赞成的是
A.对德宣战导致不少中国劳工丧生B.对德宣战是段祺瑞政府的错误决策C.对德宣战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对德宣战不利于一战的尽快结束
3.它是英军在一战中首次使用的新式武器,号称“陆战之王”,请问这种新式武器采用当时最新的科技成果有①煤炭的广泛使用②内燃机的发明与制造③炼钢技术的突破④石油的广泛运用⑤蒸汽机的改进与运用⑥炼铁技术的进步
A.①②③B.①③⑥C.②③④D④⑤⑥
4.一战中,对1918年战争形势的分析,正确的是:
A、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双方转入阵地战
B、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
C、协约国发动大规模进攻,把战线推进到马恩河一线
D、德国开始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5.19世纪末,当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初步形成后,英国并没有急于加入某一集团,而是继续奉行“光荣孤立”政策,其主要原因是:
A、英国不想参与大国间的争霸斗争
B、英国已完全丧失“海上霸主”的地位
C、不受条约约束,以便趁机在各地扩张
D、利用两大集团的对立,使其相互牵制
6.1918年,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在目睹当时的状况后,出版了《西方的没落》这本名著。

就当时的历史而言,这个“西方”是指
A.美国B.法国C.德国D.英国
7.“一战”对欧洲带来的影响有①丧失了大量的海外投资②在世界上的财政金融地位急剧下降③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④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A.①③ 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8.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彼得格勒发出的冲击力,传到了一切工厂和矿山,引起了王国政府的严重不安。

”这种“不安”的原因是:
A、苏俄退出战争,削弱协约国力量
B、《布列斯特和约》签订有利于德国集中进攻西线
C、俄国革命引发英国工人运动高涨
D、俄国与英国争夺巴尔干地区
9..一本史学著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
A.①②B。

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五归纳小结(学生归纳)
六作业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赛和约》包括一项条款,这项条款明确指出这场战争是“由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引起的。

这一“战争罪行”的条款不仅仅具有学术价值,因为它还被协约国用来向它们证明战败的同盟国提出支付赔款的要求是有道理的。

结果,它引起了一场激烈、持久的争论;这场争论不仅导致了数以千计的文章和著作发表,还导致了一批批、总计达6万多份文件的出版;所有这些都促成双方继续争论谁应对战争负责。

根据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从战争爆发的背景的角度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引起的”说法是否得当,并请指出当初某些人宣扬这一说法学术以外的目的。

(8分)
材料二战争是人类不断反思的问题。

英国画家尼维森以一战为题材的作品《光荣之路》,阴暗的背景下画面上是尸体、漂落的帽子……
(2) 作品取名《光荣之路》有何寓
意? 一战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怎
样的精神创伤?(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