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素与补体激活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补体实验报告

补体实验报告

补体实验报告篇一:补体结合实验第二节补体结合实验补体结合实验(complementfixationtest,cft)是用免疫溶血机制做指示系统,来检测另一反映系统抗原或抗体的实验。

早在1906年wasermann就将其应用于梅毒的诊断,即著名的华氏反映。

这一传统的实验经不断改良,除用于传染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之外,在一些自身抗体、肿瘤相关以原和hla的检测和分析中也有应用。

一、类型及原理自身免疫性溶血,若是有补体参与时,补体通过一系列的激活,最后形成膜解决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它可以直接解决红细胞膜,致使红细胞破裂,这就是所谓“血管内溶血”。

而没有补体参与的免疫性溶血,抗体与红细胞膜上抗原结合后,没有直接把红细胞破坏,而是把红细胞“致敏”,致敏RBC在通过脾脏等网状内皮系统时,被吞噬细胞“吃掉”,这就是所谓“血管外溶血”。

该实验中有5种成份参与反映,分属于3个系统:①反映系统,即已知的抗原(或抗体)与待测的抗体(或抗原);②补体系统;③指示系统,即srbc与相应溶血素,实验时常将其预先结合在一路,形成致敏红细胞。

反映系统与指示系统争夺补体系统,先加入反映系统给其以优先结合补体的机缘。

若是反映系统中存在待测的抗体(或抗原),则抗原抗体发生反映后可结合补体;再加入指示系统时,由于反映液中已没有游离的补体而不出现溶血,是为补体结合实验阳性。

若是反映系统中不存在的待检的抗体(或抗原),则在液体中仍有游离的补体存在,当加入指示系统时会出现溶血,是为补体结合实验阴性(图14-2)。

因此补体结合实验可用已知抗原来检测相应抗体,或用已知抗体来检测相应抗原。

图14-2补体结合实验示用意二、实验方式补体结合实验的改良方式较多,较常常利用的有全量法(3ml)、半量法(1.5ml)、小量法(0.6ml)和微量法(塑板法)等。

目前以后两种方式应用较为普遍,因为可以节省抗原,血清标本用量较少,特异性也较好。

补体溶血实验报告

补体溶血实验报告

补体溶血实验报告补体溶血实验报告引言:补体溶血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补体在免疫反应中的功能活性。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补体溶血实验,探究补体的溶血作用及其对不同细胞类型的影响。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补体:本实验采用人补体C3和C5。

- 靶细胞:实验中选取了两种不同细胞类型,分别是红细胞和白细胞。

- 试剂:溶血缓冲液、PBS缓冲液、EDTA抗凝液等。

- 实验仪器:离心机、显微镜、比色皿等。

2. 实验方法:- 准备红细胞和白细胞悬液:分别采集新鲜的全血和白细胞悬液,经过离心分离得到红细胞和白细胞悬液。

- 补体溶血实验:将一定浓度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悬液分别与补体C3和C5混合,孵育一段时间后,离心沉淀,观察溶血情况。

- 比色测定:将上述实验得到的上清液取出,用比色皿进行比色测定,得到溶血率。

实验结果与讨论:1. 红细胞溶血实验:在补体C3和C5的作用下,红细胞溶血率明显增加。

随着补体浓度的增加,溶血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这表明补体对红细胞的溶血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

此外,红细胞的溶血率还与孵育时间有关,溶血率随孵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这可能是由于补体在孵育过程中逐渐结合到红细胞表面,导致红细胞膜的破坏。

2. 白细胞溶血实验:与红细胞不同,补体对白细胞的溶血作用较弱。

在补体C3和C5的作用下,白细胞溶血率相对较低,且不随补体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加。

这可能是由于白细胞表面的膜结构与红细胞不同,使得补体与白细胞的结合和破坏较为困难。

此外,白细胞的溶血率也与孵育时间有关,但相对于红细胞溶血率的增加幅度较小。

结论:通过补体溶血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补体对红细胞的溶血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且溶血率随孵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2. 补体对白细胞的溶血作用较弱,且溶血率不随补体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加。

实验的局限性与展望:本次实验仅选取了红细胞和白细胞作为靶细胞,未涉及其他细胞类型。

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不同细胞类型对补体溶血作用的差异,并探究其机制。

补体溶血实验报告结论

补体溶血实验报告结论

一、实验背景补体系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一系列蛋白质组成,具有调节免疫反应、清除病原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功能。

其中,补体溶血反应是补体系统发挥重要作用的经典实验模型。

本实验旨在通过补体溶血反应,了解补体系统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以及补体溶血反应的原理和实验方法。

二、实验目的1. 掌握补体溶血反应的原理和实验方法。

2. 了解补体系统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3.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补体溶血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

三、实验原理补体溶血反应是指补体系统与抗体结合后,激活一系列酶促反应,最终导致红细胞溶解的现象。

实验中,以绵羊红细胞(SRBC)作为底物,抗SRBC抗体作为抗原,补体作为效应物,通过观察红细胞溶解程度,评估补体系统的活性。

四、实验方法1. 制备SRBC悬液:将绵羊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制成2%的悬液。

2. 制备抗SRBC抗体:将家兔抗SRBC抗体用生理盐水稀释,得到不同浓度的抗体溶液。

3. 设置实验组:将抗体溶液、补体和SRBC按一定比例混合,分别设置不同稀释度的抗体和补体溶液。

4. 对照组:设置只加抗体或只加补体的溶液。

5.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观察不同实验组中红细胞的溶解程度,记录最大稀释度。

五、实验结果1. 实验组中,随着抗体和补体浓度的增加,红细胞溶解程度逐渐增强。

2. 对照组中,仅加抗体或仅加补体的溶液,红细胞溶解程度不明显。

3. 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相符,表明补体溶血反应的原理和实验方法正确。

六、结论1. 补体系统在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通过激活一系列酶促反应,导致红细胞溶解,从而清除病原体。

2. 本实验结果表明,补体溶血反应的原理和实验方法可行,可用于评估补体系统的活性。

3. 实验过程中,影响补体溶血反应的因素包括抗体和补体的浓度、温度、pH值等。

在实际操作中,应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 补体溶血反应在临床医学、生物学研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溶血实验

溶血实验

红细胞抗体,也称溶血素(3)补体
编辑ppt
3
当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相结合,在电 解质存在时,可使红细胞产生凝集 现象;若同时加入新鲜动物血清, 则血清中的补体可与红细胞及其抗 体(溶血素)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结 合,从而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溶解, 产生溶血现象。
编辑ppt
4
【实验材料】
1、抗原:2%绵羊红细胞(简称 SRBC)。
编辑ppt
1
薛 亚 (102015100பைடு நூலகம்) 付正阳 (1020151002) 王 淑 (1020151003) 李 飘 (1020151004)
编辑ppt
2
溶血实验
【实验目的】
了解补体的性质与作用。 分析结果及其意义。
【实验原理】
溶血反应是指补体参与的抗体致红细胞的 溶解反应.
参与反应的成分有:(1)红细胞(2)抗
① 0.5 0.5
0.5 0.5
② 0.5 0.5
--- 1.0
③ 0.5 ---
0.5 1.0
编辑ppt
6
2.将试管摇匀后置37℃水箱内:15— 30分钟,取出观察有无溶血现象。
3.管底无血球沉淀,液体红色透明管为 溶血。
【注意事项】
不要摇荡试管,红细胞离开机体是很容 易破裂的。
加样一定要精确,不要漏加。
2、抗体:溶血素(SRBC抗体)。 3、补体,新鲜豚鼠血清。 4、生理盐水。 5、小试管、刻度吸管、试管架、
37℃水溶箱等。
编辑ppt
5
【实验方法】
1、取小试管3支,编号后按表3-1加入各物 (容量单位均为ml)
表3-1 溶血试验加样表
管号 2%红细胞 溶血素(2单位) 补体(2单位) 生理盐水
编辑ppt
7

人总溶血补体酶联免疫分析

人总溶血补体酶联免疫分析

人总溶血补体酶联免疫分析
免疫分析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实验室的诊断手段,它利用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反应,来定量或定性地检测感兴趣的分子。

在人总溶血补体酶联免疫分析中,通常使用特异性的抗体来检测补体活性。

在免疫分析中,人体补体系统的活性经常通过经典途径和替代途径的活性来评估。

经典途径主要是通过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激活补体系统,而替代途径是独立于抗体的过程。

溶血实验是人总溶血补体酶联免疫分析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观察红细胞的溶解情况来评估补体系统的活性。

1.样本的采集:从受测者的静脉血采集适量的血液样本,并转移到适当的收集管中。

2.补体的活化:将适量的激活抗体添加到血液样本中,以激活补体系统。

这样一来,就可以评估出补体系统的活性。

3.补体活性的检测:将已激活的血液样本与适量的目标物结合,形成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

根据溶血实验的条件,观察复合物是否能够导致红细胞的溶解。

4.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通过比较样品与对照组的差异,来确定补体系统的活性水平。

总溶血补体酶联免疫分析可以用于评估多种疾病和疾病过程中的补体系统活性。

例如,在自身免疫病、感染性疾病和炎症过程中,补体系统的活性通常会发生改变。

通过检测补体系统的活性,可以提供疾病的诊断、疾病的进展预测和治疗效果的评估依据。

总结起来,人总溶血补体酶联免疫分析是一种能够评估人体补体系统活性的免疫测定方法。

它可以通过检测补体系统的活性,提供一系列与疾病相关的信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补体溶血反应实验报告

补体溶血反应实验报告

补体溶血反应实验报告补体溶血反应实验报告导言:补体溶血反应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研究补体系统的功能以及与各种疾病的关系。

本实验旨在探究补体溶血反应的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

一、实验原理补体是一组在机体免疫反应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蛋白质,包括补体蛋白C1-C9。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当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时,C1激活,引发一系列级联反应,最终导致溶菌作用。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红细胞悬液:取新鲜的动物血液,将其离心,去除上清液,用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沉淀,重复此步骤3次,最后用生理盐水稀释至适当浓度。

- 补体:从新鲜血浆中提取补体。

- 盐酸:用于调整溶血试验的pH值。

- 生理盐水:用于稀释红细胞悬液。

2. 实验方法:- 取几个试管,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红细胞悬液,每个试管加入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

- 将补体加入试管中,使其与红细胞悬液充分混合。

- 在37℃恒温水浴中孵育一段时间,一般为30分钟。

- 取出试管,离心沉淀,观察红细胞的沉淀情况。

- 观察红细胞溶解程度,根据不同程度的溶解情况进行评估。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在添加补体后,红细胞溶解的程度与补体的浓度呈正相关关系。

补体浓度越高,红细胞溶解的程度越大。

这说明补体在溶血反应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发现补体溶血反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溶血反应的温度对其结果有显著影响。

在较低的温度下,溶血反应速度较慢,溶解程度较低;而在较高的温度下,溶血反应速度较快,溶解程度较高。

此外,pH值也是影响补体溶血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酸性条件下,补体活性较低,溶血反应程度较低;而在碱性条件下,补体活性较高,溶血反应程度较高。

结论:补体溶血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用于研究补体系统的功能和疾病机制。

本实验结果表明,补体在溶血反应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并受到温度和pH值的影响。

深入研究补体溶血反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补体溶血实验报告

补体溶血实验报告

补体溶血实验报告补体溶血实验报告引言:补体溶血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血清中的溶血活性。

通过该实验可以评估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补体系统的活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补体溶血实验的原理、步骤和结果分析。

一、实验原理补体溶血实验是基于补体系统的活性进行的。

补体是一组在体内存在的蛋白质,它们能够通过一系列反应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

在溶血实验中,我们主要关注两个补体反应:经典途径和替代途径。

经典途径是由抗体介导的,当抗原与抗体结合后,激活了补体系统。

替代途径是由病原体直接激活补体系统。

两个途径都会导致补体蛋白质的活化和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AC),最终导致细胞膜的破坏和细胞溶解。

二、实验步骤1. 样本准备:收集需要测试的血清样本,并离心分离血清。

2. 补体制备:制备一定浓度的补体溶液,可以选择使用兔补体或人补体。

3. 溶血试剂制备:制备一定浓度的溶血试剂,通常使用红细胞作为溶血试剂。

4. 实验组装:在不同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血清样本、补体溶液和溶血试剂。

5. 反应过程:将试管置于恒温水浴中,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时间,使补体与红细胞发生反应。

6. 离心分离:离心沉淀,分离上清液和沉淀。

7. 测定吸光度: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上清液的吸光度,以评估溶血程度。

三、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通常以溶血百分比或溶血指数来表示。

溶血百分比是指溶血试剂引起的红细胞溶解所占的比例,溶血指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溶血试剂引起的红细胞溶解程度。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如果溶血百分比或溶血指数较高,说明补体系统活性较高,免疫功能较好。

2. 如果溶血百分比或溶血指数较低,说明补体系统活性较低,免疫功能可能存在问题。

3. 如果溶血百分比或溶血指数为0,说明补体系统无活性,免疫功能严重受损。

四、实验应用补体溶血实验在临床诊断和科研领域中有广泛应用。

它可以用于评估免疫功能、检测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以及研究新药物的作用机制。

在临床上,补体溶血实验常用于以下方面:1. 免疫缺陷病的诊断:通过检测补体系统的活性,评估患者的免疫功能是否正常。

血清补体溶血实验报告(3篇)

血清补体溶血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补体溶血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血清补体溶血活性的测定方法。

3. 分析血清补体溶血活性与疾病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补体系统是机体免疫应答中的一种重要防御机制,由一组糖蛋白组成。

在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中,补体系统被激活,发挥溶解细胞、清除免疫复合物等作用。

补体溶血实验是检测血清中补体活性的一种方法,通过测定血清对红细胞(如绵羊红细胞)的溶血能力来评估补体系统的功能。

实验原理如下:1. 当血清中存在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相对应的抗体时,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2. 补体系统被激活,产生溶血效应,导致红细胞破裂、溶解。

3. 通过测定溶血程度,可以评估血清中补体的活性。

三、实验材料1. 绵羊红细胞(SRBC)2. 待检血清3. 磷酸缓冲盐水(PBS)4. 2%葡萄糖溶液5. 吸管、试管、离心机、显微镜等四、实验方法1. 绵羊红细胞悬液的制备:将绵羊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配制成2%的红细胞悬液。

2. 待检血清的处理:将待检血清用生理盐水按1:10的比例稀释。

3. 实验分组:将实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加入2%葡萄糖溶液,实验组加入待检血清。

4. 混合:将2%红细胞悬液与血清混合,充分振荡,室温下放置30分钟。

5. 离心:将混合液以1000r/min离心5分钟,弃去上清液。

6. 观察溶血现象: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形态,记录溶血程度。

7. 计算溶血率:溶血率=实验组溶血程度-对照组溶血程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对照组溶血程度较低,实验组溶血程度较高,说明待检血清具有补体溶血活性。

2. 通过计算溶血率,可以评估待检血清中补体的活性。

六、讨论1. 补体溶血实验是检测血清中补体活性的常用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结果直观等优点。

2. 补体溶血活性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

3. 本实验结果表明,待检血清具有补体溶血活性,可能与某种疾病相关。

补体实验报告

补体实验报告

补体实验报告篇一:补体结合试验第二节补体结合试验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fixationtest,cft)是用免疫溶血机制做指示系统,来检测另一反应系统抗原或抗体的试验。

早在1906年wasermann就将其应用于梅毒的诊断,即著名的华氏反应。

这一传统的试验经不断改进,除了用于传染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外,在一些自身抗体、肿瘤相关以原以及hla的检测和分析中也有应用。

一、类型及原理自身免疫性溶血,如果有补体参与时,补体通过一系列的激活,最后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它可以直接攻击红细胞膜,导致红细胞破裂,这就是所谓“血管内溶血”。

而没有补体参与的免疫性溶血,抗体与红细胞膜上抗原结合后,没有直接把红细胞破坏,而是把红细胞“致敏”,致敏RBC在通过脾脏等网状内皮系统时,被吞噬细胞“吃掉”,这就是所谓“血管外溶血”。

该试验中有5种成分参与反应,分属于3个系统:①反应系统,即已知的抗原(或抗体)与待测的抗体(或抗原);②补体系统;③指示系统,即srbc与相应溶血素,试验时常将其预先结合在一起,形成致敏红细胞。

反应系统与指示系统争夺补体系统,先加入反应系统给其以优先结合补体的机会。

如果反应系统中存在待测的抗体(或抗原),则抗原抗体发生反应后可结合补体;再加入指示系统时,由于反应液中已没有游离的补体而不出现溶血,是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如果反应系统中不存在的待检的抗体(或抗原),则在液体中仍有游离的补体存在,当加入指示系统时会出现溶血,是为补体结合试验阴性(图14-2)。

因此补体结合试验可用已知抗原来检测相应抗体,或用已知抗体来检测相应抗原。

图14-2补体结合试验示意图二、试验方法补体结合试验的改良方法较多,较常用的有全量法(3ml)、半量法(1.5ml)、小量法(0.6ml)和微量法(塑板法)等。

目前以后两种方法应用较为广泛,因为可以节省抗原,血清标本用量较少,特异性也较好。

补体溶血反应

补体溶血反应

补体的溶血反应
原理:
当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相结合,在电解质存在时,可使红细胞产生凝集现象;若同时加入新鲜动物血清,则血清中的补体可与红细胞及其抗体(溶血素)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结合,从而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溶解,产生溶血现象
材料
1、抗原:2%绵羊红细胞(简称SRBC)。

2、抗体:溶血素(SRBC抗体)。

3、补体,新鲜豚鼠血清。

4、生理盐水。

5、小试管、刻度吸管、试管架、37℃水溶箱等。

步骤
1、取小试管3支,编号后按下表加入各物(容量单位均为ml)
管号2%红血球溶血素(2单位) 补体(2单位)生理盐水
10.5 0.5 0.5 0.5
2 0.5 0.5 - 1.0
3 0.5 - 0.5 1.0
2、将试管摇匀后置37℃水箱内:15—30分钟,取出观察有无溶
血现象;
结果观察
管底无血球沉淀,液体红色透明管为溶血。

注意事项
不要摇荡试管,红细胞离开机体是很容易破裂的。

加样一定要精确,不要漏加
附件13级护理本科补体溶血反应实验物品采购及具体安排。

1.13级护理本科班人数分别为62、64人实验课时2学时
实验分组,每班分12组,每组5-6人
2.实验材料请购:
1.绵羊血红细胞10ml 稀释成2%溶液
2.绵羊红细胞抗体50ml
3.豚鼠每班4只,共8只
4.生理盐水10瓶
5.5ml小试管每班36管,加示教6只,共82管。

溶血实验报告讨论问题

溶血实验报告讨论问题

一、实验背景溶血实验是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旨在研究溶血现象及其相关机制。

溶血是指红细胞破裂、溶解的过程,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免疫性溶血和非免疫性溶血。

免疫性溶血是指由于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导致红细胞破坏;非免疫性溶血是指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等因素导致的红细胞破坏。

本实验旨在探讨溶血现象及其相关机制,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溶血现象的基本原理;2. 掌握溶血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3. 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新鲜血液、生理盐水、抗凝剂、溶血素、离心机等;2. 实验步骤:(1)制备红细胞悬液:取新鲜血液,加入抗凝剂,混匀,制成红细胞悬液;(2)稀释溶血素:将溶血素按照一定比例稀释;(3)加样:将红细胞悬液和稀释后的溶血素按照一定比例混合;(4)离心:将混合液离心,观察红细胞是否溶血;(5)记录实验结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溶血素浓度越高,红细胞溶血程度越严重;2. 在一定溶血素浓度下,随着红细胞悬液稀释倍数的增加,溶血程度逐渐减弱;3. 实验过程中,部分红细胞出现凝集现象,影响实验结果。

五、讨论问题1. 实验中红细胞凝集现象的原因及解决方案:(1)原因:可能是由于溶血素浓度过高,导致红细胞表面抗原暴露过多,引起红细胞凝集;(2)解决方案:适当降低溶血素浓度,或使用抗凝剂,减少红细胞凝集现象。

2. 实验过程中红细胞溶血程度与溶血素浓度之间的关系:(1)原因:溶血素浓度越高,激活补体的能力越强,导致红细胞破坏程度越严重;(2)解决方案: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溶血素浓度,避免过高或过低。

3. 实验过程中红细胞悬液稀释倍数与溶血程度之间的关系:(1)原因:红细胞悬液稀释倍数越高,红细胞表面抗原浓度越低,激活补体的能力减弱,导致溶血程度减弱;(2)解决方案: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稀释倍数,避免过高或过低。

溶血素与补体激活实验报告

溶血素与补体激活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4. 补体结合反应实验原理补体结合反应是一种有补体参与,并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作为指示系统的抗原抗体反应。

参与本反应的五种成分可分为两个系统:一为待检系统,即为已知抗原(或抗体)和待检抗体(或抗原);另一个为指示系统,即绵羊红细胞和其相应的溶血素。

待检抗原、抗体和补体作用后,再加入指示系统。

若待检系统中的抗原和抗体相对应,两者特异性结合后激活补体,补体被消耗。

再加入的指示系统无补体结合,不出现溶血;若待检系统中的抗原与抗体不对应或缺少一方,补体不被激活,当指示系统加入后,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复合物激活补体,产生溶血现象。

5. 空斑形成实验是一种体外检测IgM、IgG类型抗体产生细胞的实验方法,又称空斑形成细胞(PFC)测定。

可作为评估药物影响抗体产生水平以及临床筛选抗肿瘤新药的重要依据。

经绵羊红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与一定量的绵羊红细胞混合后,抗体形成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绵羊红细胞结合;在补体参与下,绵羊红细胞溶解,形成肉眼可见的溶血空斑。

一个空斑即代表一个抗体形成细胞。

一、SRBC的制备(一)无菌抽取绵羊血1.手术剪减去绵羊颈部毛发备皮,止血带扎住颈部,碘酒消毒,酒精棉球再擦拭。

2.抽取一定量的绵羊血,注入无菌玻璃瓶,轻轻摇晃获得抗凝绵羊血,摇晃时不能用力过猛,防止SRBC破裂。

(二)绵羊红细胞的制备1.在无菌实验室中,用移液枪吸取5ml抗凝绵羊血于试管中,共4支试管。

2.配平后对称放入离心机中2000rpm离心10分钟。

3.4支试管,胶头滴管吸去上清液,加入适量的灭菌生理盐水后轻轻摇晃混匀。

4.再次配平后,2000rpm离心10分钟,2-3次。

5.吸去上清液,获得绵羊红细胞。

(三)绵羊红细胞悬液制备1.20%绵羊红细胞悬液制备在无菌实验室中,用移液枪吸取2ml绵羊红细胞于锥形瓶中,用移液管再加入8ml灭菌生理盐水,混合均匀。

2.2%绵羊红细胞悬液制备在无菌实验室中,用移液枪吸取1ml绵羊红细胞于锥形瓶中,量筒量取49ml无菌生理盐水加入锥形瓶,混合均匀。

补体溶血实验报告册

补体溶血实验报告册

补体溶血实验报告册实验目的1. 了解并掌握补体的结构及功能。

2. 学习补体溶血实验的原理、步骤和操作方法。

3. 探究不同因素对补体溶血实验结果的影响。

实验原理补体是一组在机体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主要由补体系统中的9个蛋白质组成。

其中,C1~C9分别为补体的各个成分。

补体溶血实验是通过观察各个溶血系统中红细胞溶解的程度,来检测补体功能的一种方法。

实验步骤1. 根据实验需求,准备适量的补体、受试样品(如病人血清、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以及需要用到的试剂。

2. 将受试样品与补体混合,孵育一段时间,使补体与抗原抗体复合物发生反应。

3. 将一定量的鲜红细胞悬液加入到孵育好的溶血系统中。

4. 在适当的条件下,使红细胞与溶血系统中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发生反应。

5. 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观察红细胞的溶解程度。

6. 根据溶解程度,判断补体溶血实验是否呈阳性或阴性。

结果与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对不同因素对补体溶血实验的结果进行了分析。

首先,我们对补体的浓度进行了调整,发现补体浓度的升高会导致溶血反应的强度增大。

这是因为补体与抗原抗体复合物发生反应后,溶血系统中的补体浓度越高,溶血效应越明显。

其次,我们做了不同的孵育时间实验,结果显示,孵育时间的延长会导致溶血反应的强度增加。

这是因为,补体与抗原抗体复合物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发生反应,孵育时间长,反应足够充分,溶血效应也越明显。

此外,我们还探究了红细胞浓度对补体溶血实验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红细胞浓度越高,溶血反应的强度越大。

这是因为,红细胞是溶血反应的靶细胞,红细胞浓度越高,则溶血系统中的红细胞越多,从而导致溶血效应的增强。

总结与展望补体溶血实验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检测补体功能的方法。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补体的结构及功能,并学会了补体溶血实验的操作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补体浓度、孵育时间和红细胞浓度是影响补体溶血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其他因素对补体溶血的影响,并结合临床实际,应用补体溶血实验来诊断和监测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50%溶血试验(CH50)测定补体实验

50%溶血试验(CH50)测定补体实验

50%溶血试验(CH50)测定补体实验50%溶血试验即求得能使50%致敏羊红细胞发生溶血的最小量血清,然后计算出每毫升血清中补体含量。

以补体量作为横坐标,溶血百分数作为纵坐标,可得到一个清晰的“S”形曲线。

在50%溶血周围,线段近似一条直线。

因此当补体用量稍有变动,就可对溶血程度发生很大影响。

所以用50%溶血作为终点要比100%溶血更为敏感。

50%溶血试验定血清中补体含量用以下公式表示:每毫升血清中补体含量(单位)=(1/血清用量)×稀释倍数。

该公式可以从Von Krogh 方程式进一步加以论证:x=k[1/(1-y)]1/n。

假定X=加入的新鲜血清量,y= 溶血的百分率,以小数表示,V=斜率,k=常数,转变成对数,上述公式就变成:logx=logk+1/n log[y/(1-y)],当以50%溶血作为终点时,y/(1-y)=0.5/(1-0.5)=1,代入上述公式,log x=log k+1/n log1,由于-log1=0,log x =log k,x=k,也即表示补体的50%溶血单位k就是加入的新鲜血清量。

材料及器材使用时取此原液50ml,加90ml蒸馏水,经高压灭菌后即可使用。

加入100%硫酸镁溶液1ml,可增强补体的效能;2、绵羊红细胞悬液(1×10g/ml);3、溶血素(2U);4、被检血清(新鲜豚鼠血清);5、水平离心机;6、水浴箱;7、721型分光光度计。

方法1、浓度为1×10g/ml的绵羊红细胞配制取经稀释洗涤后的绵羊红细胞配成较5%稍浓的细胞悬液。

取50%细胞悬液1ml,加于14ml蒸馏水中测 O.D值为DI按下式求出于一定体积的5%细胞悬液中应加入稀释液的毫升数。

Vf=Vi(Di-Ds)/Ds,Vi为配制的50%细胞悬液体积,Vf为于一定量5%细胞悬液中应加入稀释的ml数Ds为已知标准化的1×100 个细胞/ml悬液的OD540值-0.385。

补体激活试验实验报告

补体激活试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补体激活试验二、实验目的:1. 理解补体激活的原理和过程。

2. 掌握补体激活试验的基本操作步骤。

3. 学习如何通过补体激活试验检测样本中的补体活性。

4. 分析补体激活试验的结果,评估补体的功能。

三、实验日期: 2023年X月X日四、院系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院系:XX学院- 专业:XX专业- 班级:XX班- 姓名:XXX- 学号:XXXXXXX五、实验原理:补体系统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通过级联反应激活,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包括细胞溶解、炎症反应和免疫复合物的清除等。

补体激活试验旨在检测样本中补体的活性,从而评估其免疫功能。

六、实验材料:1. 样本:人血清、兔抗羊红细胞抗体、绵羊红细胞、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羊抗兔抗体、补体激活剂、生理盐水、pH指示剂、TMB显色剂等。

2. 仪器:酶标仪、微量移液器、离心机、恒温水浴箱等。

七、实验方法:1. 将样本和兔抗羊红细胞抗体混合,加入绵羊红细胞,在37℃水浴箱中孵育30分钟。

2. 加入补体激活剂,继续孵育30分钟。

3. 加入HRP标记的羊抗兔抗体,孵育30分钟。

4. 加入pH指示剂,调整pH值至7.4。

5. 加入TMB显色剂,避光孵育10分钟。

6. 使用酶标仪测定吸光度(OD值)。

八、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所需试剂和样本按照实验方法进行配置。

2. 将兔抗羊红细胞抗体和绵羊红细胞混合,加入样本,在37℃水浴箱中孵育30分钟。

3. 加入补体激活剂,继续孵育30分钟。

4. 加入HRP标记的羊抗兔抗体,孵育30分钟。

5. 加入pH指示剂,调整pH值至7.4。

6. 加入TMB显色剂,避光孵育10分钟。

7. 使用酶标仪测定吸光度(OD值)。

8. 分析实验结果,评估补体的活性。

九、实验结果:1. 通过酶标仪测定OD值,得到样本的吸光度值。

2. 将样本的OD值与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补体的活性。

十、实验结论:1. 样本中补体的活性正常,符合生理范围。

溶血实验报告补体

溶血实验报告补体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溶血反应的原理及其在免疫学中的应用。

2. 掌握补体溶血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 检测血清中补体的活性水平。

二、实验原理溶血反应是指红细胞膜受到破坏,导致红细胞内容物释放的现象。

在免疫学中,溶血反应常用于检测抗体和补体的活性。

补体是一组在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质,它们在抗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中发挥关键作用。

本实验采用补体溶血实验方法,通过观察红细胞在补体存在下的溶血情况,来评估血清中补体的活性水平。

三、实验材料1. 试剂:抗人球蛋白抗体、绵羊红细胞、生理盐水、补体试剂、EDTA-Na2等。

2. 仪器:离心机、移液器、试管等。

四、实验方法1. 制备红细胞悬液:将绵羊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然后配制成1%的红细胞悬液。

2. 设置实验组:a. 对照组:加入生理盐水。

b. 抗体组:加入抗人球蛋白抗体。

c. 补体组:加入抗人球蛋白抗体和补体试剂。

3. 混匀后,将各组试管放入37℃水浴中孵育30分钟。

4. 离心:将孵育后的试管离心,取上清液。

5. 检测溶血程度:将上清液滴加到比色皿中,加入适量试剂,观察颜色变化。

五、实验结果1. 对照组:红细胞无溶血现象,上清液颜色正常。

2. 抗体组:红细胞出现轻微溶血现象,上清液颜色略深。

3. 补体组:红细胞出现明显溶血现象,上清液颜色较深。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通过观察红细胞在补体存在下的溶血情况,评估了血清中补体的活性水平。

实验结果显示,补体组的溶血程度明显高于抗体组和对照组,说明血清中存在活性补体。

2. 补体溶血实验是检测补体活性的常用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结果直观等优点。

但本实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实验过程中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结果判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等。

3. 补体溶血实验在临床诊断和疾病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患者的血清中补体活性异常,通过补体溶血实验可以辅助诊断。

七、结论本实验成功检测了血清中补体的活性水平,为临床诊断和疾病研究提供了有力依据。

血清总补体实验报告

血清总补体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清总补体活性的检测原理和方法。

2. 掌握血清总补体活性(CH50)测定的操作步骤。

3.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血清总补体活性的临床意义。

二、实验原理血清总补体活性(CH50)是指补体在经典途径中活化的程度。

在CH50测定中,补体通过激活C1~C9等补体成分,使红细胞发生溶血。

通过测定溶血程度,可以评估血清总补体活性。

三、实验材料1. 试剂:溶血素、兔抗羊红细胞抗体、生理盐水、5%羊红细胞悬液、2.5%巴比妥缓冲液、CH50标准品。

2. 仪器:恒温水浴箱、分光光度计、移液器、试管、试管架等。

四、实验方法1. 标准曲线绘制:将CH50标准品用生理盐水稀释成一系列浓度,分别加入5%羊红细胞悬液,37℃水浴30分钟,测定吸光度(A542nm)。

以CH50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 样品测定:取待测血清样本,用生理盐水稀释成一定浓度。

按照标准曲线绘制的方法,测定吸光度(A542nm)。

3. 结果计算: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待测血清样本的CH50活性。

五、实验结果1. 标准曲线绘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标准曲线。

2. 样品测定:待测血清样本的吸光度为X。

3. 结果计算: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待测血清样本的CH50活性为Y。

六、讨论与分析1. 血清总补体活性(CH50)测定原理及方法:CH50测定是一种常用的检测补体活性的方法,通过测定红细胞溶血程度,评估血清总补体活性。

2. 实验结果分析:本次实验中,待测血清样本的CH50活性为Y。

与正常值50-100UL相比,该样本的CH50活性处于正常范围内。

3. 血清总补体活性(CH50)的临床意义:血清总补体活性(CH50)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增高见于急性炎症感染、组织损伤、风湿热急性期、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心肌梗死、伤寒、多发性关节炎、癌肿等。

降低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补体实验报告

补体实验报告

补体结合实验原理:补体无特异性,可与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而被激活,但不能与单独的抗原或抗体结合。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有补体参与,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作为指示系统的抗原抗体反应体系。

绵羊红细胞与溶血素结合后可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出现溶血现象。

参与补体结合反应的五种成分可分为两个系统:(1)检测系统,已知抗原(或抗体)、待测抗体(或抗原);(2)指示系统,SRBC、溶血素。

待检测系统与补体作用后,加入指示系统,若不出现溶血,表示待测系统中的抗原抗体相对应;两者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并消耗了补体,无游离的补体与指示系统结合,故不溶血,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反之,若出现溶血,则为补体结合试验阴性。

方法:1。

取五支试管,依次做好标记,放在试管架中。

2.按照下表加样.结果:结果分析:1.羊血用前轻轻摇匀,避免剧烈正当引起溶血。

2.各种试剂的吸管不要混用。

3。

补体的性质较不稳定,低温保存,加样时再从冰箱里取出.4。

水浴时避免水滴滴进试管。

5.本实验影响因素很多,对照组的反应情况是否正常是判断实验可信度的参照。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原理:常用来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液是由聚蔗糖和泛影葡胺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

它分子量大又无化学活性,20摄氏度时比重约为1.077kg/L,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重略小于分层液,为1。

070kg/L 左右.而粒细胞和红细胞比重大,为1。

092kg/L左右。

通过离心,使一定比重的细胞按相应密度梯度分布,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位于分离液的上层,而粒细胞和红细胞沉于离心管的管底,从而将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单个核细胞分离出来。

方法:1.抽取1。

5ml静脉血至肝素抗凝管,加入1。

5ml Hank’s液2.混匀后取3ml稀释液,沿试管壁缓慢加入到2ml分离液中.2000rpm,离心20min.3.小心吸取淋巴细胞层,加入2ml Hank’s液,2000rpm,离心10min。

4。

弃上清,加入2ml Hank’s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
4. 补体结合反应实验原理
补体结合反应是一种有补体参与,并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作为指示系统的抗原抗体反应。

参与本反应的五种成分可分为两个系统:
一为待检系统,即为已知抗原(或抗体)和待检抗体(或抗原);
另一个为指示系统,即绵羊红细胞和其相应的溶血素。

待检抗原、抗体和补体作用后,再加入指示系统。

若待检系统中的抗原和抗体相对应,两者特异性结合后激活补体,补体被消耗。

再加入的指示系统无补体结合,不出现溶血;若待检系统中的抗原与抗体不对应或缺少一方,补体不被激活,当指示系统加入后,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复合物激活补体,产生溶血现象。

5. 空斑形成实验
是一种体外检测IgM、IgG类型抗体产生细胞的实验方法,又称空斑形成细胞(PFC)测定。

可作为评估药物影响抗体产生水平以及临床筛选抗肿瘤新药的重要依据。

经绵羊红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与一定量的绵羊红细胞混合后,抗体形成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绵羊红细胞结合;在补体参与下,绵羊红细胞溶解,形成肉眼可见的溶血空斑。

一个空斑即代表一个抗体形成细胞。

一、SRBC的制备
(一)无菌抽取绵羊血
1.手术剪减去绵羊颈部毛发备皮,止血带扎住颈部,碘酒消毒,酒精棉球再擦拭。

2.抽取一定量的绵羊血,注入无菌玻璃瓶,轻轻摇晃获得抗凝绵羊血,摇晃时不能用力过猛,防止SRBC破裂。

(二)绵羊红细胞的制备
1.在无菌实验室中,用移液枪吸取5ml抗凝绵羊血于试管中,共4支试管。

2.配平后对称放入离心机中2000rpm离心10分钟。

3.4支试管,胶头滴管吸去上清液,加入适量的灭菌生理盐水后轻轻摇晃混匀。

4.再次配平后,2000rpm离心10分钟,2-3次。

5.吸去上清液,获得绵羊红细胞。

(三)绵羊红细胞悬液制备
1.20%绵羊红细胞悬液制备
在无菌实验室中,用移液枪吸取2ml绵羊红细胞于锥形瓶中,用移液管再加入8ml灭菌生理盐水,混合均匀。

2.2%绵羊红细胞悬液制备
在无菌实验室中,用移液枪吸取1ml绵羊红细胞于锥形瓶中,量筒量取49ml无菌生理盐水加入锥形瓶,混合均匀。

二、溶血素的制备
(一)免疫接种程序
(二)免疫途径
在大白兔背部三个点酒精消毒后,皮下接种绵羊全血。

(三)试血
1.动物免疫18天后缘静脉采血2毫升,离心取血清。

2.清稀释成不同倍数补体溶血实验。

(四)心脏取血
胸骨左缘第3、4肋间心脏跳动最明显处。

手术剪去毛,消毒后注射器取20ml血。

(五)补体灭活与溶血素保存
1.将心脏血分别注入2支离心管中,各10ml。

2.配平,2000rpm离心10分钟,保留上清液,即血清。

3.将血清置于56℃恒温水浴锅30分钟,电动移液枪加入等体积甘油,记号笔标明:溶血素、日期、效价(1:6400)。

置于-20℃冰箱保存。

三、补体溶血实验
四、补体结合试验结果分析
补体结合实验阳性说明待测的Ag(或Ab)与已知的Ab(或Ag)是相对应的。

反应系统中形成的Ag-Ab复合物先结合补体,激活的补体被消耗,指示系统中已再无补体参与激活。

五、空斑形成实验
(一)免疫小鼠
将5%SRBC(0.4ml)注射于小鼠腹腔。

(二)脾细胞悬液的制备
1.免疫5天后,捉取小鼠,固定好。

2.小鼠腹部消毒后,用镊子提起皮肤,眼科剪剪开暴露腹白线,再剪开肌层暴露腹腔。

3.用滴管吸取Hank;s液于平皿,用镊子和眼科刀协助取出小鼠脾脏于平皿。

4.吸取Hank’s液于装有脾脏的平皿,镊子夹取200目细胞滤网于离心管口。

用眼科剪在脾脏两端剪开小口,再用研磨棒磨碎脾脏(在脾脏两端剪小口便于研磨出小鼠脾细胞,以减轻研磨对小鼠脾细胞的损伤)。

5.用滴管吸取肝脏研磨液,逐滴滴过200目细胞滤网于离心管,得到脾细胞悬液。

6.配平,1000rpm 4℃离心5分钟。

离心后洗2次,用Hank's液重悬脾细胞,计数调细胞浓度至2×107/ml。

(三)底层琼脂板的制备
1.再酒精灯周围,将加热的1.4%琼脂凝胶倒入平皿中约3ml,待凝胶凝固后倒扣,放入37℃恒温培养箱。

(四)顶层琼脂板的制备
1.在45℃恒温水浴锅中,在1ml的0.7%琼脂凝胶中依次加入0.5ml 5%SRBC悬液、0.5ml 107/ml脾细胞悬液、0.5ml 1 :6补体。

2.将配比好的顶层琼脂迅速混匀倾注于已铺好底层琼脂的平皿内,静置15分钟,再放入37℃恒温培养箱孵育1-1.5h。

若1和5不溶血,2-4溶血,则检验阳性,M是梅毒患者;若1-4溶血,5不溶血,则检验阴性,M不是梅毒患者。

二、注意事项
1.在无菌室中的实验步骤一定要严格操作,避免污染对实验的影响。

2.免疫接种时注意免疫间隔,以便产生更多抗体。

3.注意更换移液管枪头,以免造成污染,影响实验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