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及急诊护理学发展概述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概述
• 第三阶段:电子仪器阶段。20世纪60年代,电子仪器设备蓬勃发展 ,心电示波装置、除颤器、人工呼吸机、血液透析机等相继出现,相 应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进一步提高。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于现 代监护仪器设备的集中使用,促进了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立。
上一页
返回
织建立、管理体制、救治质量等方面给予了政策性和指导性的支持。 北京、重庆、海南等大、中城市相继建立并不断完善急救中心。多所 综合性大医院开通了“绿色急救生命安全通道”,推动了我国EMSS 的进程与发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 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EMSS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初步形 成了水陆空立体急救网络,急救中心拥有先进的急救装备和发达的通 信网络,能够承担重大意外灾害事件的应急指挥和救援任务,开展与 社会相关部门的紧密合作。
第二节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 一般拥有40 万人口以上的区域或城市应设置急救医疗机构。 • (二)主要参与人员 • 1. 最初目击者 即参与实施初步急救,并能正确进行呼救的人员。 • 2. 现场急救的医护人员 通常情况下,救护车上应配备1~2名合格的急
救人员,参与随救护车在现场和转运途中的救护工作。 • 3. 医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 伤病员送到医院,由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概述
• (五)急救护理人才的培训和科研工作 • 急救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急救护理人才的培训和科研工作。医疗单位要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近年来地震频发﹗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急救护理学的发展
国际急救护理发展:起源于18541856年间的克里米亚战
国内急救护理发展:开始于20世纪 50年代
国际发展史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南丁格尔时代(1854~1856),是最早最系统 最成功的急救护理的典范。
• 20世纪50年代初 “铁肺”的出现 • 60年代 达到新阶段 电子抢救设备出现 • 60年代后期 ICU初步建立 • 70年代 EMSS建立 红十字会 急救“国际化”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国内发展史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50年代初期:危重病人集中放在靠近护士站的 抢救室。
• 思维方法:
(1)分清轻、重、缓、 急
(2)遵从规律、技术熟 练
(3)独立与合作
(4)心理干预护理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定义:EMSS是集院外急救、院内急诊科 、 ICU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 一体的急救网络。
院内救护
现场急救 途中救护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危重病救护
定义: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在 备有先进监护设备和救治设备的重症 监护病房(ICU),接收由急诊科和院 内有关科室转来的危重病人,对其进 行全面的监护及治疗护理。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四)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是研究如何建立一个高质量、高效率的急救医疗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呼吸监护病房
20世纪60年代 现代电子设备发展
重症监护病房(ICU)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国内 急诊护理学 急救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
早期 急诊只是医院门诊的一个部门 初级阶段 1980年—1983年 北京 上海 成立了急诊室、急诊科和急救中
心 20世纪80年代 各地相继成立专科 或综合监护病房 快速发展阶段 1983年 急诊医学被卫生部和教育部正式承认为独立学科 1988年以后 国家教育部将《急救护理学》确定为护理学科的必修
美国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 加拿大 英国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 日本 急救护理专家培训
国内
起步晚 近年来逐步受到重视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中明确指出 2005年—2010年,分步骤在急诊急救、重症监护等重点临床领域 开展急诊和危重症专科护士培训
目前 《急救护理学》 高校护理专业必修课 培训形式 :在职教育为主 培训内容: 理论教学 临床实践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50年代初期 危重患者集中放在靠近护士站 的抢救室
70年代 心脏手术后监护病房的建立 80年代 卫生部颁发 “加强城市急救工作”
的指示,成立了“急救医学专科学会” 90年代 民航机构与急救中心相结合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二章 急救医疗服务 体系的组成与管理
授课人:袁群英
《急危重症护理学》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
学习目标 掌握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及原则。 掌握院外急救的定义、任务及特点。 理解院前急救的运转模式了解急诊科的任务与设置; 理解急诊科的运转模式。 了解重症监护的定义与任务; 理解重症监护的运转模式。
急危重症护理学 急救护理学概述、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
急危重症护理学 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Nursing 第一章 概述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福建省立医院李红突发事件n海啸n9.11恐怖事件 n SARS事件n禽流感n矿难n火灾n车祸n地震 9.11改变美国 震撼世界概念n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 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 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 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 论为基础,研究危急重症病人抢 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 性应用学科。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n起源于19世纪南丁格尔。
n1883年巴黎设立了两匹马拉的急救车“医院” 。
n1921年莫斯科成立了苏联第一个急救站。
n1023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建立神经外科术后病房n1927年美国芝加哥建立早产儿监护中心n20世纪50年代“铁肺”治疗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监护病房。
n60年代,随着电子仪器设备的发展,急危重症护理进入了有抢救设备的新阶 段。
n70年代,心脏手术的发展推动了心脏术后监护病房的建立,以后相继成立了 各专科或综合的监护病房。
国际红十字会“急救事业国际化”n1970年美国成立危重症学会,1973年美国总统颁布了急诊医疗体系(EMSS) 法案。
n1979年国际正式承认急诊医学学科n1980年德国运用直升机运送伤病员,称“空中救护车”,世界空中急救最发 达国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n1983年卫生部颁发 “城市医院建立急诊(室)的方案”。
北京、 上海正式成立急救中心。
我国急诊医学独立学科n1984年北京协和医院正式成立了独立的ICU病房n1986年中华医学会 “急救医学专科学会”成立。
n1988年国家教育部将《急救护理学》列为护理学科必修课程。
n1989年卫生部将医院建立急诊科和ICU作为医院等级评审的条 件之一n2003年非典后国家又投入建立突发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n2005年,国家将其列为五个专科护理发展的先行学科之一。
急诊护理服务体系的发展和人文关怀
人文素质培养
——Ⅰ护理团队文化
良好的护理职业形象应该是精湛技术、浓烈爱 心和丰厚人文素养的完美组合。护士既要学习 医学业务知识,掌握先进的科学护理技术,又 要扩大视野,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自觉地把 高新科技和人文关怀有机地融合到医疗服务之 中。通过对患者的细心体察、精心治疗、悉心 关怀来施展技术,提高水平,在释放慈爱之心 的同时,锻炼提高自身的社会、心理、文化素 质,达到真善美人格的融合。
急诊护理服务体系的 发展与人文关怀
一、急诊护理服务体系的发展
急诊医学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医院医学
科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它的发展趋势对医学质量、 抢救水平要求越来越高。21世纪的急诊科已不再 是过去的“分科站”和“中转站”,而是一门以 急、危、重症抢救为主的自我体系的独立学科。 急诊护理是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护理并驾 齐驱的二级学科。
一、急诊护理服务体系的发展
2. 分区分诊急救护理模式:
SOAP程序,即S—主诉、O—观察、A— 估计、P—计划,将危急、紧急、次紧急 和非急症患者分流到相应的检诊区域进行 救治
Ⅰ类—危急;Ⅱ类—危重;Ⅲ类—紧急; Ⅳ类—有急诊情况,但病情稳定
急诊分诊是快速处理患者的重要环节,与导医
不同,分诊护士需对确实是急症的患者实施高 效护理,判断患者所处环境、病情急缓程度、 持续时间、患者耐受力等,这些信息需要分诊 护士在患者身边短时间搜集,以决定分至相应 区域进行救治。国外非常重视分诊护士的业务 能力和职业素质,对分诊的任务、内容、时间、 准确率都有明确的指标参照。这将作为国内借 鉴的重要内容。
人文素质培养
——Ⅰ护理团队文化
三心:信心、爱心、用心 急诊心—— 二意:乐意、愿意 救护情——救治病人,让病人重回家庭、 社会怀抱 呵护、珍爱生命这个“易碎品”
第二章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
1936年 法国最早建立EMSS 1968年 麻省理工学院提议建立“急症医疗系” 1970年 日本规定急救车标准 1972年 美国国会举行了建立急救医学体系听证会 1973年 美国总统颁布了急诊医疗体系(EMSS)法案 1980年 德国运用直升机运送伤病员,称“空中救护车”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
院前急救模式
二 、医院急诊科
❖ 医院急诊科(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工作时间一周7天,一天24小时 ❖ 首诊负责制 ❖ 以“急”为中心,体现时间就是生命
ER
(一)医院急诊科的主要任务
❖ 急诊医疗 ❖ 急救医疗 ❖ 教学培训 ❖ 科研 ❖ 灾害事故的紧急救护
❖ 急诊护理应急预案包含有常见急症的应急预案、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批 量伤(病)员的应急预案等。
❖ 常见急症的应急预案:心搏骤停、过敏性休克、急性中毒、严重外伤等。 ❖ 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停水、停电、坠床跌倒等。 ❖ 批量伤(病)员的应急预案。
(五)急诊科的管理
3. 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管理
❖ 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管理基本原则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2.优化急诊工作流程 (1)救治流程 (2)抢救流程 (3)转归流程 3. 实行分级分区就诊 4. 定期评价与反馈
① 各种急危重症患者:休克、昏迷、循环呼吸骤停、严重心律失常、 急性严重脏器功能衰竭的生命垂危者。 ② 无家属陪同且需急诊处理的患者。 ③ 批量患者,如外伤、中毒等。
(五)急诊科的管理
2. 急诊护理应急预案
❖ 急诊护理应急预案是为迅速、有序地对急危重症患者、批量伤(病)员开 展及时有效的救治而预先制定的实施方案。
第二章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
麻醉性镇静剂(如芬太尼) 吗啡
肝素
氯化钾
镇静剂(如咪达唑仑、丙泊酚)地西泮注射液
二、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中阶段
❖ 转运途中的监测
—气道、呼吸和循环系统的监测 —生命体征 —各类管道
❖ 常见应急事件的应急处理
—管道脱落或堵塞 —呕吐 —突发意识丧失
三、转运目的地患者交接-SBAR模式
❖ Situation(状况——发生了什么事?)
EICU
(二) ICU的布局
❖一、ICU的设置
❖(一)ICU的区域布局与设置 床单元设置
❖1.病室设置
室温、通风与噪声要求
❖
监护站设置
2.医疗辅助区域 治疗室、仪器室
❖
出入通道
❖3.污物处理区域
❖4.医务人员生活区域
v 床位设置
1.一般综合性医院综合ICU 床位数应占总床位数 的2%~8% 2.一般为8~12张床
动脉穿刺针 中心静脉导管包 压力延长管 压力传感器 有创压力监测仪 加压输液器 输液加热器装置 经皮起搏器
止血钳/止血带 创伤手术剪 外科敷料(海绵、绷带) 脊柱稳定装置
一、 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前阶段
《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2010)危重患者(成人)转运配置药物》
推荐药物
选配药物
静脉注射液体:
异丙肾上腺素
❖ 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管理目标及措施 1. 稳定急诊护理专业队伍 2. 提高分诊准确率 3. 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4. 完善急救备用物资管理机制 5. 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 6. 提高急诊患者救治效率,缩短平 均滞留时间 7. 规范护理文书 8. 保证护患沟通顺畅
红区 黄区 绿区
一级危急症患者 二级急重症患者
❖ 院际转运(intra-hospital transport):院际转运是发 生在不同医疗单位之间的危重症患者的转运。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加强公众急救知识普及
急救知识宣传
通过媒体、宣传册等多种方式普及急救知识。
培训教育
开展急救培训课程,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社区培训
组织社区内的急救培训活动,让公众了解急救知识和技能。
05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的未来展望
技术创新与应用
智能化急救医疗设备
01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智能化急救医疗
院内急诊还需要与其他科室进行紧密 合作,确保患者得到全面、连贯的治 疗服务。
院内急诊需要配备专业的医生和护士, 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紧急处理能力, 能够迅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和分 类。
重症监护
重症监护是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 全面、严密监测和治疗的医疗单
元。
重症监护需要具备先进的医疗设 备和专业技术,能够对患者的生 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 并处理各种并发症和病情变化。
04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发 展策略与建议
优化资源配置
急救站点布局
根据地区人口密度、医疗需求和交通状况,合理 规划急救站点布局,确保急救服务覆盖范围广。
急救设备更新
定期更新急救设备,确保设备性能良好,满足急 救需求。
人力资源培训
加强急救医疗人员的培训,提高急救服务水平。
提高急救服务能力
急救流程优化
服务专业性强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拥有一支 专业化的急救队伍,包括医生、 护士、急救员等,能够提供高质 量的急救服务。
服务效率高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在急救反 应时间、救治成功率等方面不断 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有 效保障。
体系特点
1 2
以政府为主导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是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事 业,政府在体系建设、资金投入、政策制定等方 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一、院前急救(院外急救)
院前急救组织必须具备以下标准 用最短的反应时间快速到达患者身边,根据
具体病情转送到合适医院 给患者最大可能的院一、前医疗救护 平时能满足该地区院前急救需求,灾害事件
发生时应急能力强 合理配备和有效使用急救资源,获取最佳社
会、经济效益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主要目标:建立一个组织结构严密,行动 迅速,并能实施有效救治的医疗组织来提 供快速的、合理的、及时的处理,将患者 安全地转送到医院,使其在医院内进一步 得到更有效的救治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近30年来,EMSS体系在国外迅速的发展, 法国最早组建EMSS,美国、日本、德国等许 多国家都先后完善了EMSS体系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院前急救
院外转运 急诊重症治疗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在概念上强 调急诊的即刻性、连续性、层次性和系 统性,主要是应对地震、水灾、火灾、 重大交通事故、楼房倒塌、爆炸等灾难 事故造成的群体伤员的紧急医疗救治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 成
2020/11/14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学习目标
1.了解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急 危重症护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2.了解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及护士资质认证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国际
19世纪
南丁格尔
克里米亚战争救护
20世纪50年代 北欧脊灰流行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03 急救流程:急救人员需要
按照急救流程进行现场急 救处理,包括判断病情、 实施急救措施、呼叫救护 车等。
04 急救培训:急救人员需要
定期接受急救培训,提高 急救技能和应对紧急情况 的能力。
4
急救医疗服务体 系的优化与发展
提高急救人员素质
救护车,确保快速、
安全到达现场
04
急救调度员:负责接
听急救电话,调度救
护车和急救人员
3
急救医疗服务体 系的运行机制
急救电话受理
急救电话受理流程:接线员接听、询 问、记录、派车
接线员需要具备的专业技能:快速判 断病情、准确记录信息、快速派车
派车原则:就近、就急、就专业
派车后,接线员需要持续跟进,确保 救护车及时到达现场。
01
加强急救人员培训,提高急 救技能和知识水平
02
定期进行急救演练,提高急 救人员的实战能力
03
建立急救人员考核机制,激励 急救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04
加强急救人员心理素质培训, 提高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谢谢
04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可以加强医疗监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可以及 时救治突发疾病和意外伤 害,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可以增 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
和谐稳定
01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是保障 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
02
03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可以减 轻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
02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可以快速响 应,及时救治患者
04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可以加强医疗 监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是由院前急救——医院急诊——ICU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组建起来的一种急诊急救医学模式。
由于三者医疗分工明确、相互关系密切故而形成了有效的急救网络,为急危重症患者生命救治铺设了一条绿色通道。
EMSS基本任务就是使院前医护人员及时到达急危重伤患者的身边,并进行现场评估、给予初步处理或紧急抢救,然后安全地将患者护送到就近医院的急诊室或ICU做进一步救治,为抢救伤病员生命、改善预后争取时间。
EMSS的建立使传统的医疗就诊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同时也为危重患者能得到争分夺秒的救治提供了可行的安全体系,特别是近年来这种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急诊医疗服务体系1.概念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并非一个特定的机构,而是一个包括要求急救机构、医院急诊科(室)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或专科病房三个基本机构在内的有机联系起来的完整的现代化医疗系统,这三部分既各具独立职责和任务,又相互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科学、高效、严密的组织和统一指挥的急救网络。
其包括完善的通讯指挥系统、现场急救组织、有监护和急救装置的运输工具、高水平的医院内急诊服务机构、重症监护病房。
2.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简史了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历史演变过程。
3.院前急救的任务及具备条件。
4.医院急诊科(1)建制模式:独立型急诊模式、全科医学急诊模式、支援型急诊模式。
(2)设置与功能。
5.重症监护病房(ICU)(1)ICU的模式。
(2)ICU的规模、设施与设备。
(3)危重病人的监测项目。
(4)ICU的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在急诊中的应用1.急诊医疗网络的建设。
2.现代通信技术在EMSS在的应用。
3.地理信息系统在急诊医疗在的应用。
4.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在急诊医疗在的应用。
5.地区中毒控制中心。
6.现代信息技术在急诊医疗中应用的展望。
院前急救的发展模式1.院前急救发展模式:独立型急救中心、依托型急救中心、指挥调度型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型急救中心。
2.院前院内急救链(急救—一体化):急救中心收到在急、危、重症患者发出的呼救时,将医疗急救措施及时送到患者身边,立即进行迅速有效的医疗处理,然后将患者安全、迅速地转送到合适的接受急救中心(站)或医院急诊科进行进一步诊治,包括根据病情再作出立即手术、转送EICU或专科病房的决定,以便使患者尽可能地脱离危险、恢复健康的整个急救过程。
上述过程需要由不同部门或单位组成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协同完成,并像生产流水线一样顺序接替,环环衔接良好,故称为急救一体化或院前院内急救链。
院前急救工作的质量控制1.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的目的与目标。
2.院前急救工作质量控制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任务
• 协助完善急救网络(院前急救) • 急诊科抢救 • 危重症救护 •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 • 急诊护理人才培训和科研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EMSS)
起源与发展
• 1964年1月,英国医生在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市首 次创立了以救护车为运输工具的流动监护病房。
• 1973年,美国科学院和国家研究院开始评估、分析 和总结院前急救工作,同年经美联邦政府及运输部的 批准,建立了具体体现院前急救的急救医学服务体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EMSS),并于 1981年交付于各州政府管理。
急诊专科护士
•国 外
美国急诊专科护士的发展已有50年的历史。 2004年有美国护士执业联盟出台了急诊护士核 心能力的正式文件,要求急诊护士的学历必须是 硕士或博士。
新加坡:一开始发展即锁定在急诊专科,由新加 坡大学统一培训。
国 内:
2005年《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5~2010年》提到,护理在急危重症、 疑难症病人的救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5年间,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 开展专科护士培训。包括:重症监护、急 诊急救、器官移植、手术室护理、肿瘤病 人护理等。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新医大一附院急救中心
• 教学目标:
1. 了解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2.了解专科护士的发展; 3. 熟悉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4.掌握院急救的原则、运行模式与设置。
• 建立:随着急诊医学和危重症医学的建立 与发展,急危重症护理学得到同步成长与 发展。
• 概念:以挽救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 进康复,减少伤残,提高生命质量,以现 代医学科学及护理专业基础理论为基础, 研究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护理及管理的综 合性应用学科。
二、院外急救的重要性
• 香港—1992年成立了13个护理专家组,开发了21个专科护理领域; 1993年年底开设了专科护士的职位;1999年34个专科共有185名专科 护士;2003年在抗击SARS时期,香港仅感控护士就有53人。管理架构: 直属中央护理部或在部门运作经理的领导,每个医院根据需要,在不 同的专科分别设1-2名,每个专科护士下面有多名专责联络护士。由医 院提出计划,医管局统一聘用。工作范围以本专科为主,根据转介请 求,到相关专科查房、巡查指导。工资待遇同病区经理等同。
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 监护病房(ICU)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
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强调急诊的即刻性、连续性、层次性、 系 统性,主要是应对紧急医疗救治 。
• 国外发展
法国最早,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先后完 善了EMSS。
• 国内发展
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救护站。 1980年10月,卫生部颁布《关于加强城市急 救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并发展。
• 建立急救医疗服务通讯网络
现代的急救医疗服务通讯联系,可以说 是EMSS的灵魂。救护车,救护站,医院 急诊科应配备无线通讯,有条件者应建立 救护车派遣中心,急救呼叫专线电话。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管理
• 改善救护站条件,提高院前急救的 内涵
救护站要建立必要的通讯设施,配备 一定数量车况良好,具有必要救护装备 的救护车,足够数量的人员编制。
• 中国内地
我国内地现有的少量专科护士中,多数为大专学历, 中专次之,本科最少 。根据我国护士队伍学历结构的现 状,如果把专科护士的学历要求定位于本科及以上,则 很难同时满足“具有丰富的专科临床工作经验”的条件, 而这一条件对专科护士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对于专科护士的学历要求放宽到大专学历及以 上,允许先完成专科证书课程,取得专科护士的执业资 格,同时要求3~4 年内完成高一级的学习,亦即获得本 科、硕士学历(学位) 或研究生课程结业。
• 加拿大、英国:加拿大、英国等在60年代也开始实施专科护士培养制 度,但与美国所不同的是专科护士的培训并非全部定位于硕士学历教 育,而是根据专科特点,设置包括理论、实践、研究等方面在内的专 科教育课程进行培训。
• 日本—1993年,日本护理协会成立了专科护士认定制度委员会,并开 始在ICU护理、糖尿病护理、感染管理、癌症护理、社区护理、精神 护理等13个护理专科领域培养专科护士。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管理
• 加强医院急诊科建设,提高其应急能力
1. 应有独立的区域,专门的人员编制,一定的装备及通 讯。
2. 加强业务管理 a.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意识和群体素质 b.建立,健全急诊科的各项规章制度 c.推行急诊工作标准化管理
院前(外)急救
பைடு நூலகம்
一、定义
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 的急症、创伤、中毒、灾害事故等伤病者进 行的现场救护,转送及途中救护的统称,即 在患者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 阶段的救护。
起源与发展 一、国 际
1、南丁格尔时期 2、20世纪50年代 3、20世纪60年代 4、20世纪70年代
二、国内
1、20世纪70年代末期 2、20世纪80年代 3、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专科护士
• 专科护士(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CNS)
是指在某一特殊或者专门的护 理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专长的专 家型临床护士。
• 院前急救:急诊的突击队。 • 院内急诊科诊治:急诊的桥头堡。 • 重症监护病房(ICU):大本营。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管理
• 主要参与人员
1.第一目击者:参与实施初步急救,并能正确 呼救。 2.急救医护人员:指救护车应配备的急救人员 1~2名。 3.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进一步的诊治,抢救。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管理
发展状况
• 美国—专科护士最早在美国提出并实施。
• 1900年美国护理杂志中一篇题为“Specialties in Nursing”的论文,首次提出了专科护理的概念。从 1954年开始,在不断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护士专业技术 能力形势的驱动下,美国专科护士的培养逐渐定位于硕士 以上水平的教育,并扩展到临床的许多专业,包括ICU护 理、急救护理、糖尿病护理、造瘘口护理、癌症护理、临 终护理、感染控制等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