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态研究进展2014.12b
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研究进展---综述
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研究进展---综述“它的前半生” 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莫肉肉“燃爆了”!近几年来,凭借着“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无菌鼠”的成功应用,肠道菌群的研究真可谓倍道而进。
这期推文就带领大家一起来扒一扒肠道微生态,是如何从微不足道的生物群体演变成见微知著的研究热点的。
1996年,Science杂志发表题为“A model of host-microbial interactions in an open mammalian ecosystem”研究性文章,该文章利用无菌小鼠模型证明了正常的肠道微生态与肠道L-岩藻糖代谢具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为研究开放性的微生物生态系统提供了简化模型。
长久以来,微生物基本上被等同于有害菌,而该文章开创性地提出了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存在共生关系,拓宽了人们对体内的微生物的认识。
之后,对肠道微生态的系统研究逐渐起步。
2002年,来自欧洲4国7个实验室的科学家共同开展合作项目,开发和应用微生物元基因组测序(即粪便中细菌16S rRNA测序)的方法,阐明了人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复杂组成和监测肠道菌群对饮食的响应机制,并在《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发文,首次提出了欧洲人类肠道微生物计划(The EU Human Gut Flora Project)。
2004年《Trends in Microbiology》杂志发表一篇评论性文章,指出肠道是宿主最大的共生体系,其中拟杆菌属在成人微生物群的占比约为25%。
共生的多形拟杆菌的蛋白组学结果表明,拟杆菌具有与获取和加工膳食多糖的基因相关联的环境感测元件,包括胞外功能因子(ECF-σ) 、跨膜周质蛋白和DNA结合结构域,充分说明了共生微生物已经进化出了感应和应对外环境的策略,以便于微生物和宿主保持互利共生的关系。
更重要的是,该文章认为微生物基因组测序项目为揭示宿主-微生物共生和微生物影响哺乳动物的产后发育和成年后生理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有力工具。
肠道微生态系统在肠癌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6205224【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2003AA2Z3C50)【作者简介】付四海(19772),男,医学硕士,从事微生态学研究文章编号:10052376X (2007)0120102203【综 述】肠道微生态系统在肠癌防治中的研究进展付四海1,李雄彪2,崔云龙1(1.青岛东海药业有限公司,山东青岛 266400;2.青岛市微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青岛 266400)【关键词】 微生物;肠癌;防治【中图分类号】R735.3 【文献标识码】A 肠癌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近20年来我国肠癌的发病率明显升高,特别在一些大城市,肠癌已成为第2位的癌症。
自1990年MAREE L 等把微生态学概念引入肿瘤的研究中,提出肿瘤—宿主生态系统(tu mor 2host ecosyste m )的概念。
研究证实,肠黏膜细胞长期与肠道菌群直接接触,肠癌所在区域的微生态系统即宿主环境(host envir onment )、菌群环境对细胞共同体(cell community )肠黏膜上皮细胞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影响,与肠癌的形成及发展密切相关[1,2]。
1 肠道微生态系统的概念肠道原籍菌、外籍菌和其上皮细胞等生物成分与食源性非生物成分(未被消化的食物)以及来自胃、肠、胰、肝脏的分泌物(如激素、酶、黏液、胆盐等)共同构成了肠道微生态系统。
任何一个环节异常,都可引起微生态平衡的失调,导致腹泻和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
微生态失调包括菌群比例失调和定位转移(易位)两大类。
菌群失调即菌群比例失调,是指肠道原籍菌发生定性或定量的改变,益生菌细菌总数减少,出现益生菌与致病菌比例明显改变。
定位转移亦称易位,定位转移分为横向转移和纵向转移。
横向转移是由原定位向周围转移,如下消化道菌向上消化道转移,结肠菌向小肠转移,引起小肠污染综合征;纵向转移是指细菌由原位向肠黏膜深层乃至全身转移[3]。
2 肠道微生态失调与肠癌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以厌氧菌组成为主,正常时与机体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当外界环境因素、饮食等发生改变,肠道微生态平衡就可能被打破。
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生物医学研究的深入,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肠道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
我们将概述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它们在人体内的角色,以及如何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落来维护或提升人体健康。
我们还将讨论肠道微生物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潜力,包括其对消化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的影响。
我们将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进一步理解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为未来的健康管理和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肠道微生物群落是人体内最大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对人体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肠道微生物群落主要由细菌、古菌、病毒和真菌等组成,其中细菌数量最多,占据主导地位。
这些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共同维护着肠道环境的稳定和人体健康。
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
不同人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和数量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受到遗传、饮食、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同时,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也随着年龄、疾病状态等生理变化而发生变化。
因此,研究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对于理解人体健康状态和疾病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功能主要包括代谢、免疫调节和营养物质的合成等。
肠道微生物能够分解和代谢人体无法消化的多糖、蛋白质和脂肪等,产生短链脂肪酸、维生素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
肠道微生物通过调节肠道免疫系统的功能,维持肠道免疫稳态,防止肠道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肠道微生物还能够合成一些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K、维生素B等。
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的快速发展,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对肠道微生物群落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深入了解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从而揭示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联。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相信我们会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为预防和治疗肠道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进展近来,众多研究表明肠道是人体的第二大“大脑”,肠道健康和微生态的平衡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我们的肠道内,存在着数万亿的微生物群落,如今关于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越来越多,对于肠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微生态的定义、肠道微生态的组成、与身体健康的关系等多个方面探讨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进展。
一、微生态的定义微生态是指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群落,而在肠道,这些微生物群落中含有大约1000种不同的细菌菌株,包括常见的Bifidobacterium、Lactobacillus等,都对人体的健康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肠道微生态的组成肠道微生态是指人体肠道内的生态系统,是由宿主本身与肠道内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群落共同构成的。
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数量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巨大。
例如,多种有益菌可以协同起来和一些有害菌互相制约,保持肠道的平衡,从而减少患肠道相关疾病的风险。
三、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肠道微生态的失衡与身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失衡可导致人体各种疾病,如乳糖不耐症、功能性肠病、消化不良、免疫力低下、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肥胖等。
除了上述的疾病,肠道微生态失衡还可能导致脑部功能紊乱,进而出现某些情绪障碍和神经系统疾病。
同时,肠道微生态平衡的恢复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微生态调节剂可以起到减轻抗生素使用引起的腹泻、防治肠胃炎和便秘等问题。
四、微生态的调节针对肠道微生态的平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此过程,主要是通过饮食和使用微生物制剂进行调节。
在饮食方面,良好的饮食结构,应高膳食纤维、低脂肪、高矿物质和维生素摄入,保持足够的饮水和运动,都有利于肠道微生态的平衡。
与此同时,微生物制剂的应用也逐渐成为了肠道微生态调节的重要手段。
预生物、益生菌和共生菌等微生物制剂是促进肠道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预生物和益生菌的作用在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肠道蠕动,保持肠黏膜的健康和抵御有害菌侵害。
肠道微生态与慢性疾病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态与慢性疾病研究进展摘要:肠道菌群的分布和丰度的改变会引起炎症和免疫反应,引起肠粘膜细胞的恶性转化。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癌前病变患者的肠道菌群平衡被破坏,包括炎症性肠病(IBD)和肠息肉,肠道菌群的各种代谢产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癌症的发生。
通过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可以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
因此,肠道菌群的失调与各类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进一步研究肠道菌群在疾病中的发生机制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肠道微生态;慢性疾病;研究进展引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我国各行业发展迅速,使得我国各行业有了新的发展空间。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是指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病因复杂、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常见的慢性病有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
1肠道微生态与肠道菌群肠道微生态与肠道菌群有着直接联系,肠道菌群的种类及数量直接影响着肠道微生态的改变。
肠道菌群可以分为有益菌、有害菌和中间菌,有益菌比较常见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而有害菌即为腐败菌,中间菌为条件致病菌。
有研究表明,伴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肠道菌群中有的腐败菌会逐年增加,腐败菌在肠道内会释放胺类、肉毒素、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加速机体老化进程;同时肠道内的有益菌,如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2肠道微生态失调与慢性疾病2.1肠道微生态与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是一类发病机制复杂的疾病,与遗传、代谢及免疫等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抗肿瘤治疗效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报道,与健康组相比,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组肠道大肠埃希菌呈过度增长趋势,有益菌柔嫩梭菌减少或缺失。
另外一项关于结直肠癌患者肠道病毒的研究发现,结直肠癌患者肠道噬菌体菌落多样性明显高于非结直肠癌患者,临床亚组分析表明,肠道病毒代谢失调与早期和晚期结直肠癌相关。
动物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予以结肠癌小鼠益生菌后,肿瘤的数量和体积均有所减少。
肠道微生态菌群的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态菌群的研究进展近年来,肠道微生态菌群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是由于人们逐渐认识到肠道微生态菌群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肠道微生态菌群是指生活在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体,包括细菌、真菌等。
这些微生物的数量、种类以及相对比例的变化,会对人体产生重要的影响,包括免疫系统、神经系统、代谢功能等方面。
肠道微生态菌群的研究历程肠道微生态菌群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期,当时科学家们发现肠道内一定数量的细菌可以帮助较大胃肠道动物消化食物,这些细菌是肠道内唯一能生长繁殖的微生物。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对肠道微生态菌群的基因组进行研究,深入了解肠道微生态菌群的特征和功能。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学家们持续探索肠道微生态菌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关系。
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菌群与多种人类疾病有关,包括炎症性肠病、哮喘、肥胖症、糖尿病等。
肠道微生态菌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首先,肠道微生态菌群可以对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菌群的变化可以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特性,从而提高或降低患某些疾病的风险。
例如,过度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会影响肠道微生态菌群的组成,破坏菌群的平衡,从而降低人体的免疫系统的免疫能力。
另外,某些肠道微生态菌也能够产生免疫调节分子,从而调控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有助于预防炎症性肠病等疾病。
其次,肠道微生态菌群与糖尿病的关系备受关注。
研究表明,肠道内过度生长的细菌可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从而导致高血糖和糖尿病。
另外,研究还发现,肠道内特定菌群也能影响人体对食物的代谢过程,从而影响人体对食物中的糖分的吸收。
最后,肠道微生态菌群还可以通过影响人体神经系统来影响人体健康。
肠道微生态菌群会产生多种神经递质和激素,例如丝氨酸和生长素释放肽,这些物质在神经系统中起到调节作用。
而神经系统与心理健康、脑功能等方面息息相关,因此肠道微生态菌群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助于维持人体健康。
最新 肠道微生态的生理学研究进展-精品
肠道微生态的生理学研究进展【摘要】本文详细分析了关于肠道微生态的生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组织结构发育、机体新陈代谢、肠脑轴、内分泌、免疫系统五个方面,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肠道微生态;生理学目前,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方面不断进步,关于人体微生态方面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在人体各个组织结构中均存在大量微生物,而肠道中微生物数量最大。
肠道菌群通常与肠黏膜维持着共生关系,在机体免疫、新陈代谢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1 肠道微生态和组织结构发育肠道中存在丰富的微生态系统,微生物种类高达1000 多种,其微生物数量在人体微生物总数中占比高达约78%[1]。
新生儿出生后从所获得的微生物主要从周围环境中获得,3 岁左右肠道微生物可维持相对稳地。
有学者指出,无菌小鼠肠道黏膜表面积、黏液层显著减少,肠绒毛明显变薄,肠系膜淋巴结、集合淋巴结、脾白髓等均发育不完善[2]。
有学者提出人机体免疫系统与肠道微生物的形成发育同步,而机体营养不良则与发育不完善的肠道菌群有一定的关系。
2 肠道微生态和机体新陈代谢2.1 脂质和胆盐代谢机体内营养物质的消化、转运、代谢以及调节机体能量等过程均有胆汁酸的参与,胆汁酸是机体代谢中重要的物质。
胆汁酸主要是由肝脏将胆固醇转化后而成,肠道会对胆汁酸进行吸收,其中,肠道微生态主要利用法尼醇X 受体、G 蛋白耦联胆汁酸受体信号来对胆汁酸的合成、代谢、重吸收过程进行调节,最终对机体脂质情况进行调节。
胆汁酸能促进小肠内先天性免疫基因活化而对肠道微生态产生影响。
有学者指出,Akkermansia 等特定肠道菌与糖尿病、肥胖等疾病有着紧密联系。
2.2 营养物质代谢肠道微生物菌群能对食物中的抗性淀粉、多糖等合成短链脂肪酸进行降解处理,且可结合G 蛋白耦联受体类对肠道黏膜上皮屏障维持、免疫调节、能量供应等生物学过程产生影响。
小肠直接分解吸收食物中小部分蛋白质,大部分蛋白质直接被运送至大肠,且在大肠微生物菌群的作用下被分解为酚类、多胺、吲哚类等代谢产物、如肠道微生物菌群代谢处理色氨酸后产生的色胺、吲哚-3- 乙酸、吲哚等物质能直接对免疫细胞中孕烷受体、芳香烃受体产生作用,从而达到调节肠粘膜免疫功能、维持肠粘膜屏障的目的。
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肝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病因复杂,治疗也相对困难。
近年来,随着对肠道微生态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肠道微生态指的是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肠道微生态与宿主的代谢、免疫调节等方面密切相关,因此在肝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在肝病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一、肠道微生态与肝病的关系肠道微生态对肝脏健康的影响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肠道-肝脏轴、肠道屏障和肝外免疫调节作用。
1. 肠道-肝脏轴肠道-肝脏轴是指肠道与肝脏之间通过门静脉系统相互联系的生理通道。
肝脏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而肠道是最大的免疫系统器官。
肠道微生态的失衡会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从而使肠道内的细菌、内毒素等物质通过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引起肝脏免疫炎症反应,进而导致肝损伤和肝病的发生。
肠道-肝脏轴的异常会加速肝脏疾病的进展,包括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等。
2. 肠道屏障肠道黏膜屏障是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第一道免疫屏障,维持肠道内外环境的稳定。
肠道微生态的平衡是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重要因素,有助于抑制有害微生物和毒素的过度渗透。
当肠道微生态失衡时,肠道屏障受损,使细菌、内毒素等物质进入体循环,刺激肝脏免疫系统,导致肝脏的免疫炎症反应,引发肝脏损伤和疾病。
3. 肝外免疫调节作用肠道微生态对肝脏免疫调节有重要作用。
肠道微生态中的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平衡,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有助于降低肝内炎症反应,减轻肝脏损伤。
二、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与肝病的关系密切,肠道微生态失衡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以下将介绍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1. 肠道微生态与脂肪肝脂肪肝是指肝脏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导致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的疾病。
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与脂肪肝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结构和代谢功能发生改变,导致肠道内有害微生物的过度生长和代谢异常。
肠道微生态与人类健康联接的研究
肠道微生态与人类健康联接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对肠道微生态的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肠道微生态与人类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事实上,肠道微生态不仅影响着我们的肠胃健康,也涉及到许多疾病的发生和预防。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肠道微生态与人类健康之间的联接。
一、肠道微生态的概念肠道微生态是指人体肠道内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总称。
肠道微生态主要分为两大类:有益菌和有害菌。
其中有益菌包括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它们可以帮助消化食物,促进营养吸收,增强免疫力;而有害菌则可能导致胃肠道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等疾病。
二、肠道微生态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1. 影响消化系统肠道微生态对消化系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的肠道内有数万亿个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参与了人体70%的免疫反应,它们可以合成维生素、有益荷尔蒙和其他生理活性物质,帮助分解淀粉、纤维素等难以消化的食物,协助营养吸收,促进肠道蠕动,并抵抗有害菌侵袭。
2. 心理健康肠道微生态对人类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
事实上,肠道微生态的失调与多种心理疾病有关。
研究发现,微生物群落的失衡与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相关。
另外,有益菌在肠道内分泌各种神经递质和荷尔蒙,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
3. 免疫系统肠道微生态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人体肠道内的免疫细胞数量非常庞大,微生态的平衡是维持肠道免疫系统稳态的关键。
如果肠道微生态失调,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从而引发一系列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
三、如何维护肠道微生态的平衡1. 饮食饮食是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饮食可以提供充足的营养,同时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
建议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坚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同时减少食用高糖、高脂、高盐食品。
2. 运动适度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微生态。
研究发现,运动可以帮助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3. 科学用药长期或大量使用抗生素不仅会杀死病菌,也可能对肠道微生态造成破坏。
肠道微生态与健康关系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态与健康关系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的不断深入研究,肠道微生态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并被证实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本文将梳理肠道微生态与健康关系研究的进展,以及其对于健康的影响。
一、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背景肠道微生态是指人体肠道内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病毒微生物群落所构成的生态系统。
它不仅解决了食物消化、营养吸收的问题,还参与免疫调节、代谢调节、神经调节等多种生理过程,对于人体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肠道微生态体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研究和分析仍存在困难,但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如分子生物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等,肠道微生态综合研究开始取得突破性进展,得以深入探究。
二、肠道微生态与健康关系1.肠道微生态与免疫功能免疫系统是人体内的防御机制,肠道作为免疫系统的主要器官,与肠道微生态有着密切关系。
肠道微生态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参与对病原菌的抵抗,调节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等反应,可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和生长发育,对于维持免疫平衡至关重要。
2.肠道微生态与营养代谢肠道微生态在人体的代谢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参与人体蛋白质、糖、脂肪等营养物质的吸收以及糖、脂肪等的新陈代谢。
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引起的代谢变化可能与很多代谢相关的疾病有关,如肥胖症、糖尿病等。
3.肠道微生态与慢性病肠道微生态失调可能会导致多种慢性病的发生,如肠炎、炎症性肠病、过敏性疾病等。
此外,肠道微生态还可能影响中心神经系统的功能,参与支配情感的调节,甚至影响脑发育和行为等领域。
4.肠道微生态与肠道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调与肠道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的变异与转化,可能成为肠道癌的诊断标志和治疗靶点。
三、调节肠道微生态的措施了解肠道微生态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如何有效调节肠道微生态就变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一些调节肠道微生态的具体措施:1.合理饮食:每天摄入足量的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既能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也能缓解肠胃炎等症状。
人体肠道微生物群的研究进展
人体肠道微生物群的研究进展近年来,人们对于肠道微生物群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深入,因为它对人类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肠道微生物群是指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其在肠道内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关系复杂的生态系统,现在被认为是人类身体的“第二个基因组”。
肠道微生物群长期以来对人类的健康、疾病发病机制、治疗甚至是药物研发等各方面产生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一、肠道微生物群是人类身体的第二个基因组人类的身体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其中肠道菌群是人类身上的最主要微生物群体之一。
人类肠道内大量微生物生活,包括细菌、寄生虫、真菌等。
过去人们认为,人体肠道是无菌的,然而现在的研究表明,即使是健康人,肠道中的细菌也达到了10亿个/毫升,形成了一个菌群丰富且复杂的生态系统,被誉为“肠道生态系统”或“第二个基因组”。
肠道微生物群在人类身体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例如与免疫系统相关、产生维生素和小分子代谢产物、调节免疫应答和代谢功能等等。
据研究发现,人体中的肠道微生物群数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约1000种不同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群体,大多数的细菌都处于静止状态,仅有10%的微生物处于可增殖状态,这意味着每个人的肠道微生物群具有独特性。
二、肠道微生物群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肠道微生物群对人类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肠道微生物群的研究成果显示,它与人类的健康状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肠道微生物群与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自身免疫疾病等多种疾病发生的机制相关联,这表明,保持肠道微生物群的平衡是维持身体健康不可或缺的一步。
另外,肠道微生物群还在人类身上扮演着调节免疫应答的角色。
它也与人类的心理健康有着紧密的关系。
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可以通过肠-脑通讯的方式影响情绪和行为。
这些研究成果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在人类生理和心理健康维护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探究肠道微生物群调控人类健康的作用在研究肠道微生物群对人类健康的作用中,一项研究为人们发现了肠道微生物群的一项重要化学作用——呼气气味的生产,成为本不为人知的肠道-肺轴(gut-lung axis)的一部分。
肠微生态与人体健康关系研究进展
肠微生态与人体健康关系研究进展肠道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最大的器官,其中的微生物群落被称为肠道微生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微生态与人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肠微生态与人体健康的相关研究进展。
1. 肠微生物多样性与健康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是评估肠道健康的重要指标。
研究发现,多样性较高的肠道微生物群落与健康状态呈正相关。
具有较低多样性的肠道微生物群落与一些疾病,如炎症性肠病和肥胖症等相关。
因此,维持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是维持肠道健康的关键。
2. 肠道微生物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肠道微生物通过与宿主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可以刺激和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
一些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可以调节免疫反应,并帮助人体抵抗疾病。
例如,某些肠道微生物可以促进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功能,从而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3. 肠道微生物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最近的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群落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肠道微生物通过产生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和次级胆汁酸等,可以影响人体的代谢过程,并对心脑血管系统产生影响。
一些有益的微生物,如阿克曼氏菌和乳酸菌等,被认为可以降低胆固醇水平、调节血压,从而对心血管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4. 肠道微生物与精神健康的关联近期一些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与精神健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产生神经传递物质,如γ-氨基丁酸和血清素等,影响脑神经系统的功能。
一些研究表明,维持良好的肠微生态可以改善抑郁和焦虑等精神疾病的症状。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群中存在着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异常。
5. 肠道微生物与代谢性疾病的相互关系肠道微生物与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症和糖尿病等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能够参与食物代谢、能量平衡、胰岛素敏感性等过程,并对胰岛素抵抗产生影响。
一些肠道微生物可以促进食物降解,增加能量吸收和储存,从而导致肥胖症的发生。
现代肠道微生态制剂与技术的研究发展
现代肠道微生态制剂与技术的研究发展近年来,随着对肠道微生态的深入研究,现代肠道微生态制剂与技术的研究发展迅速。
肠道微生态制剂是指通过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来达到调节肠道功能和维持人体健康的目的的制剂。
它可以通过改变益生菌和有益微生物的相对数量来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消化吸收、抑制肠道病原菌等。
首先,肠道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益生菌的筛选与培养。
目前已经发现了许多具有益生功效的菌株,如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等。
这些益生菌具有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的能力,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增强机体免疫力等。
二是益生菌的制备工艺研究。
由于益生菌对外界环境的抗性较差,制剂在生产过程中易受到污染,因此需要寻找适宜的培养条件和培养剂来提高益生菌的生长速度和生存率。
此外,还需要对益生菌进行复配,以提高其功能性和应用范围。
三是益生菌的保存与储存。
益生菌的保存与储存是肠道微生态制剂研究中的重要环节。
一方面,益生菌的保存与储存可以保证菌株的品质和活性;另一方面,益生菌的保存与储存还可以帮助制剂的生产和使用,并且为患者提供更加方便的产品。
其次,肠道微生态技术的研究发展也非常活跃。
肠道微生态技术主要包括肠道菌群的测序技术、微生物组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等。
首先,肠道菌群的测序技术可以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肠道微生物的基因组进行深度测序,了解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度,进而揭示肠道微生物在人体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
其次,微生物组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可以研究肠道微生物的基因表达和代谢物产生情况,从而探索肠道微生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机制。
通过这些技术的研究,人们可以深入了解肠道微生物对机体健康的影响,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方法和健康保健产品。
总之,现代肠道微生态制剂与技术的研究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肠道微生态领域的发展。
通过研究肠道微生态制剂和技术,可以更好地了解肠道微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为肠道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肠道微生态的临床研究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的改变与IBD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 关。通过药物治疗和饮食调整等手段,可以改善肠道微生态,缓解IBD症状。
肠道微生态与代谢性疾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肠道微生态与肥胖
肥胖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研究发现肠 道微生态的改变与肥胖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某些细菌种类的增多或减少会影响能量吸收 和代谢,从而导致肥胖。调节肠道微生态有 助于改善肥胖症状。
肠道微生物组的改变可能影响糖尿病的发生、 发展和治疗。
肠道微生物组与心血管疾病
肠道微生物组的组成和功能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03
肠道微生态与疾病的关 系
肠道微生态与消化系统疾病
肠道微生态与腹泻病
腹泻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发腹泻。研究表明,通过 补充益生菌等手段调节肠道微生态,可以有效缓解腹泻症状。
肠道微生态与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疾病如哮喘、湿疹等,与肠道微生态的改变有关。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可以改 善过敏症状,降低过敏反应的风险。
04
肠道微生态的调节和治 疗
饮食调节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增加粪便体积,有利于肠道微生 态的平衡。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包括全谷类、蔬菜、水果和豆
类。
16S rRNA基因测序
利用16S rRNA基因的特异性,对肠道微生物进行分类和鉴定,了 解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丰度。
代谢组学
研究肠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了解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之间的相 互作用。
临床试验和观察研究
随机对照试验
通过随机分组,对试验组给予干 预措施(如益生菌、益生元等), 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或常规治疗, 观察肠道微生态的变化和临床效 果。
肠道微生物的生态学研究及其应用
肠道微生物的生态学研究及其应用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的生态学研究备受瞩目。
作为人体内最复杂的微生物群体之一,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肠道微生物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肠道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入手,阐述现有研究的重要进展,并探讨肠道微生物在健康管理和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一、肠道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肠道微生物是指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主要由细菌组成,并包括真菌、病毒、古菌等。
肠道细菌群的数量可达到10^14个,并含有数千个不同种类的菌。
这些微生物和肠道宿主之间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在人体生理和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肠道微生物可分为两类:有益菌和有害菌。
其中,有益菌主要有乳酸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
它们可以调节肠道环境,促进有害菌的生长抑制,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肠胃疾病等。
有害菌主要有大肠杆菌、沙门菌等。
大量有害菌存在时,容易引起感染、腹泻等疾病。
肠道菌群的生态学结构对人体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肠道微生物的生态环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环境、饮食、遗传和年龄等都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
因此,了解肠道微生态结构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不仅有利于发展相应的干预策略,还可以为个体化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二、肠道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进展由于肠道微生物的重要性,肠道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
研究肠道微生态结构,揭示微生物组成和功能,有助于深入了解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干预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目前,肠道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主要进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肠道微生物组成与健康的关联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组成与健康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表明,人体内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与免疫系统的稳定性相关。
一些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抑制炎症反应。
此外,肠道微生物组成也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比如肥胖症、炎症性肠病、自闭症等。
肠道微生态系统的研究
肠道微生态系统的研究本帖最后由茗德中医于 2013/12/13 22:24 编辑下面这篇文章,是本人前些年研究大肠病时写的东西,虽然说西医的内容较多,但我觉得我们中医要有海一样的胸怀,要中西结合,要西为中用,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这样我们中医不仅能继承传统医学,还能融汇贯通西医,搞好创新和突破。
哪就将这篇文章献给热爱中医的人们,愿你们的中医事业都能够取的成功。
茗德。
肠道微生态系统的研究一、肠道微生态的概念研究正常微生物群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宿主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关系的科学称为微生态学。
人体微生态系统包括口腔、皮肤、泌尿、胃肠道四个微生态系统。
以肠道微生态系统最为主要、最为复杂。
人肠道中的细菌细胞数达1014个,为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
据估计,人体内的微生物总重量约为l271 g,其中肺20 g,皮肤200g,口腔20 g,阴道、尿道20 g,鼻10 g,眼1 g,肠道1 000 g,肠道微生物量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的78%。
肠道菌约400~500种,分为原籍菌群和外籍菌群,原籍菌群多为肠道正常菌群,除细菌外,人体还存在正常病毒群、正常真菌群、正常螺旋体群等,各有其生理作用。
肠道菌群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它的稳定性,它对人类抵抗肠道病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是极其重要的。
维持其稳定性是临床治疗的重点。
二、肠道微生态的形成人出生时,肠道是无菌的。
出生后消化道和外界相通,出生2-4小时后,就有细菌进入定居繁殖,最初进入的是需氧菌。
需氧菌繁殖过程中消耗肠道中的氧气后,给自身进一步大量繁殖带来不利,而为厌氧菌创造条件,出生3日后,就有厌氧菌、乳酸杆菌、酵母菌定居,这样使得肠道内酸度增加,接着又来了新的定居者,那就是一种称为双歧杆菌的厌氧菌,并大量繁殖,出生后8日,就占了绝对优势,占肠道菌群的85%~90%。
出生后1~2星期,正常肠道菌群各种数量的比例即成定局,长期定殖,终身基本不变,只有在周围环境或外因作用下才引起菌群失调。
人体肠道微生态最新研究
人体肠道微生态最新研究人体肠道微生态是指人体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群落,并与宿主共生的一种生态系统。
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各类微生物,数量可达到数百万亿个,在整个人体细胞数中占据很大比例。
近年来,人体肠道微生态相关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领域,科学家们通过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其他生物信息学手段,深入研究了人体肠道微生态的组成和功能,发现了其在人体健康与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一、人体肠道微生态的组成人体肠道微生态的组成复杂多样,主要由肠道细菌组成。
肠道细菌包括厌氧菌、乳酸菌、类芽孢杆菌以及一些真菌和病毒等。
其中,厌氧菌是肠道微生态中的主要成员,主要包括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等。
此外,乳酸菌在人体肠道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主要包括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
人体肠道微生态的组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因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抗生素使用等多种因素。
此外,人体肠道微生态还受到免疫系统的控制和调控,这种相互作用可以维持肠道微生态的稳定状态。
二、人体肠道微生态的功能人体肠道微生态在人体健康与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它可以调节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
人体肠道微生态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分泌和活化状态,维持免疫细胞的平衡状态,促进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在维持人体免疫平衡和预防炎症和疾病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人体肠道微生态还能够参与人体对营养的吸收和代谢。
肠道微生态可以分解和转化人体无法利用的营养物质,例如纤维素、肠道激素,甚至一些抗生素等,为人体提供能量和其他生理活动所需的物质。
另外,微生物可以合成维生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例如维生素K和短链脂肪酸等,进一步促进人体对营养的吸收和利用。
再者,人体肠道微生态参与调节人体代谢状态。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人体肠道微生态与肥胖、代谢综合症、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
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屏障功能和肠道黏膜渗透性,影响人体对营养的吸收和代谢,从而影响体重和代谢疾病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4/13
8
肠道菌群作为机体的体外器官,其最 显著特征是他构成的稳定性,通过影响食 物代谢和消化道功能与结构,同时产生大 量的生物活性代谢分子而发挥激素样效应, 从而参与宿主的物质代谢,促进宿主营养 物质消化吸收,在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 调节机体免疫以及拮抗微生物的定植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6/4/13
2007年(《DNA Research))杂志): 服部教授对肠内细菌种类和基因 进行调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肠内细 菌群并不相似。“65亿人,每个人都 有自己特有的肠内细菌群,即使是同 卵的双胞胎,肠内细菌群也不相同”
2016/4/13
6
肠道菌群,尤其是结肠菌群, 是微生物密度最高的菌落。已报 道的肠道细菌包括200多种菌属, 共800余菌种,菌株种类则达 7000余种仍有超过70%的肠道微 生物不能被分类,且超过9O 无法 通过培养方法鉴定。
我们自己的一些工作
2016/4/13
33
服药时间、年龄与SIBO相关性分析
服药时间 2-4周 4-8周 8周以上 趋势卡方 SIBO(+) % 年龄(岁) SIBO(+) % 48.1 73.9 68.8 P=0.116
11 40.7 <50 13 26 76.5 51-60 17 15 71.4 61以上 22 X2=5.453, P=0.02 X2=2.465,
2016/4/13
9
美国国家卫生院自2007 年l2月开始进行人体代谢组 计划(Human Microbiome Project),目标之一就是要完 全了解肠内细菌的特性。
2016/4/13 10
2008年欧盟人类肠道元 基因组计划的启动。该领 域研究受到空前的重视。
2016/4/13
11
进入21世纪后,相关项 目数量位居前列的单位包括 浙江大学、南京军区南京总 医院、上海交通大学。
待发表
2016/4/13
35
SIBO 组选择性去污后疗效比较 临床症状评估积分均数
治疗前 N 治疗后 N t值 P
腹痛 腹胀
4.38 4.64
37 45
2.11 2.51
37 45
13.567 13.443
1.0×10-15 2.6×10-18
待发表
2016/4/13 36
菌群 失调
各种肠外 疾病
2016/4/13 22
乳酸杆菌
2016/4/13
23
双岐杆菌
2016/4/13
24
肠道微生态平衡被打破
2016/4/13
25
由于对人体微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认 识不足,临床上滥用、泛用抗菌药物 而诱发的微生态失调现象屡见不鲜, 如假膜性肠炎、败血症、医院获得性 肺炎等,对病人、医院和社会均造成 不同程度的损害或负担。
2016/4/13 3
应用肠道菌群的宏基因组测序技 术分析发现,人类肠道微生物包含 300万个基因,是人类基因的150倍。 但是,目前对作为一个整体的宏基 因组肠道微生物组的了解甚少,现 在,已知人体肠道微生物基因不到 1%。
2016/4/13
4
人类肠道微生物群落被 认为是人类的“第二指纹” 及“第二基因组”
2016/4/13
12
南京军区总医院黎介寿院 士团队对肠道菌群与肠粘膜 屏障、肠道菌群与小肠移植 等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2016/4/13
13
浙江大学李兰娟院士团 队在肠道微生态与慢性肝病 的关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发现肝硬化粪便菌群与正常 人群比较有明显变化并与预 后有关。
2016/4/13 14
2016/4/13
26
抗生素和各种医疗操作是一把
“双刃剑”,如果应用得当,可抑 制致病菌繁殖,有效控制细菌感染
性疾病,治愈疾病。但是,如果过
度使用或滥用,则可能“滥杀无
辜”,破坏微生态平衡,引起微生
态失调。
2016/4/13 27
肠道微生态失衡分类
正常微生物群之间、正常微生物群与 其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环境影响 下,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
合的状态,称为微生态失调。
微生态失调可分为: ● 菌群失调(比例失调) ● 定位转移
● 自身感染
2016/4/13 28
2016/4/13
肠道菌群失调与下列肠外疾病有关; 1 肺部过敏反应 2 造血功能异常 3 代谢性疾病 4 慢性疲劳综合征与抑郁焦虑症 5 肝性脑病 6多器官功能衰竭 7与心血管系统疾病 8肿瘤 9衰老
李兰娟院士团队今年发表文章:应
用宏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 开展了 肝硬化肠道菌群的深度测序及关联 分析研究。 建立了世界上首个肝病肠道菌群 基因集,其中36.1%的基因为首次发 现。
上海交通大学赵立平团队,研 究方向集中于肠道菌群、宿主遗传 背景、饮食等因素相互作用与肥胖、 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综合征不同表型、 肠道炎症/肿瘤的关系,发表了创 新性的成果。
2016/4/13
16
细菌鉴定
一:传统测定法在肠道 菌群的测定中,传统的分 离检测方法目前仍被广泛 地采用。主要步骤是采集 病人的粪便或肠内容物, 然后进行微生物培养计数 或涂片观察。
2016/4/13 17
2016/4/13
18
2016/4/13
19
二:分子生物学测定法,近年来分
子生物学技术运用于菌群的测定刚 刚兴起,该方法的应用主要得益于 两项关键技术的发明,一是实时荧 光定量PCR技术,即Real time PCR; 另一个是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技术。
29
治疗
一:益生菌与益生元 二:抗生素 三:肠粘膜营养剂/粘膜保护剂/肠内营养技术 四: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可以重建肠道菌群的疗 法重新被临床所关注
粪菌移植是严重肠道菌群失调、严重便秘 、难治性IBD、复发性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感染 的新型治疗措施,随着粪菌移植在消化道疾 病、能量代谢、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 疾病中的应用和发展,其临床适应证将获进 一步界定,粪菌移植的标准化操作将推动其 发展和应用。
2016/4/13
待发表
34
SIBO 影响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
B 服药时间 年龄 性别 学历 职业 .667 .304 .044 .045 –.126 S.E .340 .329 .503 .509 .434 Wald 3.846 .857 .007 .008 .085 df 1 1 1 1 1 Sig 0.50 .355 .931 .930 .771 Exp(B) 1.949 1.356 1.044 1.046 .881
发展 肠道通透性增加
激活单核巨 噬系统,释 放炎症介质
慢性炎症状态
全身循环
肠屏障功能受损, LPS、细菌进入 体循环 肠屏障是阻止肠内 细菌、LPS进入体 循环的第一道“防 线”
2016/4/13
内毒素、 细胞因子 37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2016/4/13
38
2016/4/13
39
2016/4/13 20
用于菌株鉴定的16SrRNA分 析。但较之传统方法,其操作 复杂,所需的实验条件高,目 前临床的应用较少,主要用于 科研性检测。但随着技术的发 展,分子生物学测定法将会在 临床检测中逐渐应用。
2016/4/13 21
目前,存在于肠道的正常菌 群包括类杆菌、乳杆菌、大肠 埃希菌和肠球菌等,尚有少数 过路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铜绿假单胞菌、副大肠杆菌、 产气杆菌、变形杆菌、产气荚 膜杆菌、白色念珠菌等。
肠道微生态研究新进展
镇海龙赛医院
2016/4/13
1
机体与机体内定居的微生物 群之间的关系---内生态或微 生态(microecology)
机体与机体外环境生态之 间的关系---外生态或宏观 生态(macroecology)
4
2016/4/13
2
人体实为由自体细胞与微生 物细胞共同组成的超级生物体, 其中肠道内微生物数量与种类最 为庞大,约为l014个、上千种, 以细菌为主。即使目前生物科学 技术日益趋于完善,但仍有超过 70%的肠道微生物不能被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