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转换--底线教育初探
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
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来源: 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弊端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专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并具备了专业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多年的实践中也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
这些都将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财富。
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网络社会的到来冲击着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前卫与更新,这就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日益凸显其弊端,从而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其主要表现为:1.思想政治教育手段陈旧、方法单一,难以符合现代学生的思想发展要求。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我们常单纯依赖课堂教学,主要抓课堂的讲解和普及的广泛度,往往忽视采用其他的教学手段,如塑造校园文化、组织社会服务、开展社会调研等隐性育人的途径。
而在课堂教学环节,传统的“填鸭式”手段往往过分强调理论的记忆,却没有实现挖掘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使思想政治的课程在课堂讲解之后都被学生“束之高阁”,难以再用。
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这一主动学习的群体变得越来越被动,学生本身的个体差异性和自身的需求都完全的被忽视,更不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真知的内在思想动力,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流于形式。
2.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存在着认知偏差,难以达到现代学生的思想认同。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是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即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
也就是每个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通过转换重建才能形成对事物的认知。
而人的思想品德就是建立在一定的心理认知基础之上的,是知、情、意相结合的心理过程。
这三者的层次应是逐级加深的,虽然知是核心的环节,但在情感的认同中,忽视了与学生的心灵交流而一味的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显然是片面的。
知只是智育过程,真正实现德育过程需要学生把外在的道德需求转化为个体道德的心理机制,从而达到思想上的认同。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变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变论文摘要: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经历了多次的转换与整合,其中,从“社会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意义重大。
“ 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过程当中,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需要”、“人的主体性发挥”,成为了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实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由唯社会价值向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相统一的转变 ;实现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的转变;实现由显性教育向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转变。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所形成的思维观念和共同遵守的规范。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其范式也在矛盾冲突、理性反思和科学整合中不断地完善和拓展,从而逐渐寻找到一种共同的信念规范和价值旨归。
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这一特殊背景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与整合进行梳理和思考,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及其转换的必然性1.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及其存在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建立的基础和前提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正确认识和科学解读。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这两种价值的有机结合和平衡发展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运行,这在学术界已形成共识。
纵观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认识是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提高的。
新中国成立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以“社会本位”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
这种范式以社会的需要为指导,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
“底线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创新运用
“底线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创新运用陈丽如【摘要】“底线思维”不是消极守成、画地为牢,更不是灰心丧气、坐以待毙。
相反,它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意识,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
从思维起点和实践起点的角度对“底线思维”进行哲学考量;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学生自我成才的底线需要出发,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底线思维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从政治底线、道德底线、法制底线和国家安全底线等维度恪守“底线思维”,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底线思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的重要性,强调在安定之时也要思考潜在的风险,做到未雨绸缪。
这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全局性风险进行前瞻性思考和准备的一种思维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了多次阐述,指出应“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底线思维”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刻洞察世界趋势和国内外形势变化后提出的治国理政的新方法。
这一思维方式要求领导者和政策制定者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要考虑到最坏的可能性,从而采取措施预防和应对可能的危机,保障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将底线思维融入教育体系,对提高教育的预见性和实效性有重要作用。
它有助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即“两张皮”现象,确保教育内容和方法与时俱进。
通过这种思维,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面对复杂局势的分析和应对能力,增强其风险意识,进而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培养了有准备的人才。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底线思维的必要性(一)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安全底线的需要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下,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影响不断加剧,当今世界处于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调整的时候,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渗透影响,交流交融交锋异常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复杂多变、斗争尖锐严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教育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西方意识形态正通过网络等手段,步步紧逼,从高校夺取青年,夺取话语权。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底线”和“高线”意识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1页。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页。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9页。
④《习近平在北大考察: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华网:!丛P;!!!!!!:!i!!!!!些!!里!!!!垒=Q!丛!!:
现实关怀不足。 只关心自我,不关心社会,做人做事就会以自我为中 心,凡事以于己有利为出发点。不考虑对社会应该承担的 责任,往小处说造成规则意识淡薄,往大处讲造成理想信 念缺失。 (二)规则意识淡薄。 规则就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 关系时应该遵守的准则。对于大学生来说,规则包括法 律规则、学校和班级管理制度,以及人际相处的道德准则 等,对于大学生党员来说,还包括党的纪律。大学生规则 意识淡漠通常表现为:一是有规则意识,但违规行为时有 发生;二是对自己和别人遵守规则的标准差异化对待;三 是他律条件下规则意识强,但自律性差。造成规则意识 淡薄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如“差序格局”的影响, 费孝通认为它是以自我为中心,按照与自己距离来划分 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 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①也 有守规则吃亏、不守规则获利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抑或 有高校管理宽松,规章制度权威性不高等现象的影响。 党的十八大之后,不管是全面依法治国,还是全面从 严治党,其核心都是规则和规矩意识,并且未来这种意识 会不断得到强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不去未雨绸缪,尽快解决当前大学生规则意识淡薄 现象,就会落后时代要求。 (三)理想信念缺失。 理想信念往大了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具体到当下就 是树立“三个自信”,体现在个人就是树立理想信念。马 克思主义,或者说“三个自信”的理想信念需要大学生立 足大局,理性思考。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的物质主 义,网络信息的便利便捷催生的快餐文化,使人们不愿意 理性思考,进而慢慢失去了理性思考的能力,“互联网造 成的各种刺激性杂音,既造成了有意识思维的短路,也造 成了潜意识思维的短路,因而既阻碍我们进行深入思考, 也阻碍我们进行创造性思考”。②就个人理想信念而言, 我们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自己成 名成家,出人头地,但实践中很少有人能把个人理想和社 会价值观结合起来,一些人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重物质 轻奉献,重金钱轻理想,重等价交换而不愿付出爱心,个 人主义是他们立身行事的准则,做人做事多为自己打算, 少考虑社会责任和集体利益。这与当前普遍存在的消费 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倾向有直接关系,不少大学生 崇拜“挣很多钱”“当官发财”,缺乏人生价值的思考。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转变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转变摘要:为抵御和消除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所面临的问题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学应采取理直气壮地坚持和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注重教育的层次性、强化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重实践等策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意识形态;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一、我国特色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1.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1)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的不断强化和理论创新问题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它构成了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枢和支柱。
自20世纪上半叶以来,马克思主义成功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因而它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当前,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具有双重涵义:一是我国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否则国家就不再姓“社”;二是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且必须长期坚持。
因此,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居于指导地位,是一元化的和不容置疑的。
当前,我国已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闭关自守走向改革开放并进入全球化的轨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正面临着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考验。
(2)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利益关系的多样化,呈现出冲击一元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态势市场经济对我国的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双重”作用日渐显现。
一方面,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其趋利性使人们以更实惠的态度衡量评判一切现实问题,也使人们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利益,并根据自身的利益来选择和评判意识形态,使人们的思想活动具有了更多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这必然使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虽然非主流意识形态并不处于社会意识的支配地位,但却在其具体的阶层和经济领域中发挥着作用,影响着主流意识形态的贯彻和落实。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底线伦理教育
2 1 世 纪高 校 思想 政 治 理论 课 面 临新 的挑 战 和
机 遇 。底线 伦 理 教 育 凸显了对 规 范 伦理 和 基 础 道
道 德 底线 面前 毫不 犹 豫 地做 出 “ 现实 ” 选择 , 即为 攫 取 或 保 全 利 益 而损 人 利 己, 甚 至 不惜 危 害 他 人
德 的关注 , 在整 个 道德 教育体系中具有 不可忽略 的
个人 逾 越了底线 伦 理 , 就 说 明i g - ' i ' - A 做 出了不道
德 的行 为, 如 果一 个社 会 出现 了底线伦 理的集 体僭 越, 就说 明这个社会 出现 了严 重 的道 德 滑坡 问题 。 当代 中国道德 困境 的一个突 出表现 , 是市场经 济 的 “ 潘 多 拉魔 盒 ”, 使一 些 企业 和 个人 在 利益诱 惑和
显著地位。 提倡和应用底线伦理教育, 对于推进高 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及提高大学生道德教
育实效 性具 有 重要 的现 实意义 。
健康 , 这是制假售价 、 坑 蒙拐骗、 不正当竞争等丑 恶 现象蔓延 的社会 道德 根源 。 正如一位 学者所说 ,
“ 当代 中国社会 最严 重 的价 值 危机 不 是 道德 理 想 的失 落 , 不是 功利 主义 和 世俗文 化 的泛滥 , 而是 中
伦理。 底线 伦理 虽是 一种下 限伦理 却很 重 要 , 如 果
一
线伦理的任务, 高谈构筑2 l 世纪现代价值和文化理 想, 是 不现 实 的。 ” ② 据此可见 , 底线 伦理 是支 撑整
个社 会伦 理 系统 的基 石 , 在 当前形 势下 对 中国公 民 进 行底线伦 理 教育不仅十分 必要 , 而且迫在 眉睫 。 底线伦 理 教育是 一种 目标低 层次 、 基 准性 的思 想道 德 教育 。 底线伦理所说的 “ 底 线 ”, 含 有最 起 码、 最基本 、 最 低 限度 的意 思 。 所以, 相对 于 通 常 思想 道 德教 育 向人 们提 出的高 标准 、 高要求 , 底 线 伦理 教育 对人 的道 德 要求并不 高 , 其教育 目 标 是 低 层次的、 相对 容易 做 到的 。 底 线伦 理教 育并不要 求 人人 成 圣 , 但求 人 人成 ‘ ’ , 而不堕 入 “ 非人 ’ 的境
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探索
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探索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教学也在快速地前进中。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课程思政的理念已经逐渐走进各个专业、各个学科的教学,旨在通过各类学科课程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让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到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去,从而实现思政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价值观念,为他们未来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在高校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学习并探索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实践路径,将思政教育充分融入到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学过程中,促使二者之间能够相辅相成,使学生在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也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为他们长远的人生道路提供正确的指引。
关键词:高校教育;课程思政;思想教育;对策高校课程思政,简称思政教育,是指在高校教育中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道德素养和思想品质的教育活动。
高校课程思政涵盖广泛的学科领域,它不仅仅是一门单独的课程,更是贯穿于学生的全面教育过程中,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高校课程思政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自信,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和正确的行为准则。
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度思想道德素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和道德支撑。
在高校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改革与优化教学内容,拓宽教学形式,将思想教育与学科教学充分融入,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教育的水平。
一、在高校教育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意义(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课程思政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使其成为具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两种视角的转换
The conversion of the two view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作者: 艾昆鹏
作者机构: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导刊
页码: 266-268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3期
主题词: 政治理论课;宏观视角;微观视角;情感;理性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一套抽象的理论化知识体系,而是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行为能力。
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由于偏重于宏观视角下的理论教育和知识学习,缺乏微观视角下的个体认知和情感培养,结果容易导致学生政治理论知识学习与提高实际政治素养和道德行为能力的脱节。
这就有必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辩证运用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在帮助学生获得抽象政治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促进其个体情感的丰富和道德敏感性的增强,最终有助于提高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政治素养和道德行为能力。
大数据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转向与发展路径探讨
大数据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转向与发展路径探讨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以大数据视角探讨高校思政教育的转向与发展路径,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的需求。
高校思政教育的转向应注重信息化建设。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手段,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和分析,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情况等,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政教育内容的设计和传播。
高校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整合,通过在线课程、微信公众号、学习平台等方式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思政教育内容。
高校思政教育的转向应注重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平衡。
在大数据时代,学生面临着大量的信息和知识,如何在这些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知识点并加以深度学习,成为了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高校思政教育应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和思维方式培养,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并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
高校思政教育的转向应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数据时代要求人们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高校思政教育应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
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高校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和特长,为他们提供切实有效的创新培养机会和平台。
高校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将思政教育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校思政教育的转向应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大数据时代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政教育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与使用大数据技术,并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意识。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志愿者服务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感受社会需求和社会责任,从而培养他们积极面对社会挑战和问题的态度。
大数据时代为高校思政教育的转向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高校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注重信息化建设,平衡知识深度和广度,培养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更好地适应当前时代的需求,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重视底线伦理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重视底线伦理教育作者:张文丽来源:《经营者》 2018年第17期摘要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以伦理道德为根基,既有底线要求,又有高标准追求。
其中,底线伦理教育是关于最基础的道德底线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适当降低道德目标,倡导和应用底线伦理教育,使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在更坚实的基础之上,对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及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底线伦理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让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道德标准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时代特征。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底线伦理教育凸显了对规范伦理和基础道德的关注,在整个道德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忽略的显著地位。
提倡和应用底线伦理教育,对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及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底线伦理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地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体现时代性,与社会道德环境相适应。
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曾提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一概念。
他指出,当前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这个群体的出现提示社会发展已经处于一个决定方向的关键点或者十字路口。
2017年2月8日,中央纪委机关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精致的利己主义”害莫大焉》,其中点名批评了几个落马官员。
这是官方首次对“精致的利己主义”的危害进行批判。
当前,社会道德生态并不乐观,同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即过去那种宏大叙事、崇高理想的教育内容往往超越了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道德期望,而过去那种灌输和唱高调的教育方式也很难让大学生心悦诚服。
接受视角转换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思考
作者: 温海霞[1];孙绍勇[2]
作者机构: [1]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049;[2]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40
出版物刊名: 湖北社会科学
页码: 157-164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10期
主题词: 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接受主体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意蕴具有教育目标的实现度和学生的满意度双重指向,而两者的实现关键都在于学生的接受度。
接受视角转换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要注重接受主体的“前结构”。
首先,要满足接受主体需求和期待,对接教育目的;其次,要把握接受主体的能力和水平,进行精准施教;最后,接受主体要在与教育者的平等对话、文本的理解性对话和自身的反思性对话中达到价值观念的“视界融合”,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双重指标同步上升。
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转变
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转变
丁江
【期刊名称】《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04)002
【摘要】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认清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紧跟时代,转变观念,不断创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战斗力、渗透力.
【总页数】5页(P116-120)
【作者】丁江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党委办公室,江苏,南京,21009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简论新形势下高师院校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 [J], 王乃河
2.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与方法——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 [J], 尚海涛
3.浅析新形势下如何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J], 卜晓媛
4.新形势下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J], 王先耀; 黄纯文
5.新形势下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观念的转变 [J], 唐小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理性道德教育视域下思想政治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理性道德教育视域下思想政治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一、思想政治课程的发展历史思想政治课程是引导大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
思想政治教育是巩固意识形态的有力抓手,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虽然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都在公民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的名义下,进行了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一直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思想政治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阶段:主要任务在于拨乱反正、恢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正常教学秩序,积极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为课程的教学规律。
第二阶段——全面发展阶段:提倡启发式教学方法,采用读书、讲课、研讨和运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鼓励教师课外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不断改进和完善考试方式。
第三阶段——发展的新阶段:翻转课堂、小组讨论、精品视频资源建设、慕课、雨课堂以及混合式教学,尤其是在上海启动新一轮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
这些思想政治课程的探索和实践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他们都考虑到了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这种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能得到有效解决,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效性。
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存在的问题1.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偏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教师将一定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公民的意识。
事实上,我们的课堂变成了一场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讲会,学生在考前背重点,考后全忘记,这种学习对学生的成长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更与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相差甚远。
浅谈底线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浅谈底线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成永红
【期刊名称】《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18(030)006
【摘要】新媒体时代,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使然,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有力支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立足底线,树立责任意识、前瞻意识、创新意识;坚守职业底线,优化和创新课堂教学阵地;坚守文化底线,牢筑校园文化阵地;坚守网络底线,创建风清气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多措并举以更好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
【总页数】4页(P69-72)
【作者】成永红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学生工作部,山西汾阳032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底线思维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运用研究 [J], 常宴会
2.如何运用“底线思维”方法识别航空情报工作中的危险源 [J], 胥丽新
3.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底线思维 [J], 袁亮
4.底线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J], 宋春燕;张安莉
5.“底线思维”在央视动力安全保障工作中的运用浅析 [J], 孟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底线思维
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底线思维袁亮【摘要】底线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底线思维是巩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所面临的客观形势使然,是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变化和心理健康安全的客观要求。
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必须从坚持价值、文化安全、法律、心理安全、网络文明、学习等几个方面的底线出发,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期刊名称】《教育导刊(上半月)》【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4页(P44-47)【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底线思维【作者】袁亮【作者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广东广州 5114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教科文艺在2013年初的一次重要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 〔1〕 2013年7月25日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切实做好工作”。
那么,什么是底线思维?底线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什么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何运用底线思维?研究这些问题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意义。
一、底线思维的内涵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提及做人底线、道德底线、法律红线等。
那么,何谓底线?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底线是指事物发展中保持质的规定性的阈值即临界值,当事物量变超过临界值就会引起质变,即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底线是主体依据法律、道德、情感等设定的不可逾越的红线,是主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可以承受或认可阈值的下限。
换言之,底线不可触碰、不可跨越。
一旦突破底线,主体可以承受或认可阈值的下限也就被跨越,主体的态度、立场和决策将会因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最终导致无法接受的坏结果,甚至是失败。
底线告诫或者警醒人们许多事物都存在不可跨越的边界、不能踩踏的红线、不能触碰的高压线。
底线思维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握好量与质相统一的“度”,科学预测事物在矛盾运动过程中从量变到质变的总体发展趋势,存在哪些风险、挑战以及最坏结果,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论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论文摘要:生命教育正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的价值取向。
生命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从生命教育入手,改变传统的理念和方式。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其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提高生命质量,焕发生命光彩,提升生命价值,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生命及其存在意义,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关键词: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进程得以加速,物质文明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相伴随的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些学生对是非、真假、善恶等分辨不清,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出现精神虚无、价值错位、消极厌世等不良心理和人生态度。
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杀、校园暴力等残害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并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同时,校园中存在的虚度年华、浪费生命等现象也越来越普遍,面对这些现象,人们不得不关注和追问:是什么原因使大学生忽视生命价值,缺乏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长期以来,以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纪观为主要内容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人生信仰、人生观等问题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取得了比较好的教育效果,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触及到个人生命本身,缺乏对学生如何在尊重自然生命的前提下实现价值生命的自我超越的引导,致使他们往往在生命价值的选择上产生误区。
这些误区的存在,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也使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产生其相应的实际效果。
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回归生活、重视生命。
生命教育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生命价值教育、生命关怀教育,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生命及其存在价值,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失落与痛苦;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论思想政治教育观的转向
论思想政治教育观的转向1人本主义教育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价值和意义1.1人本主义教育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与社会的其他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今的社会环境也对高校形成了很大的影响。
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带来的道德滑坡、信仰丧失和诚信危机都对高校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基础和价值标准,以人本主义为核心,一切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潜能的发挥,以学生自我价值实现为最终目标。
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1.2人本主义教育观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人本主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在人本主义中,学生会加强对自我的认识,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价值,自己的无可替代性,从而加深对生命的理解。
传统被动输灌式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教育的目的无法达到。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促使自我的形成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1.3人本主义教育观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客观地了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对大学生人性的引导。
人性的引导是一个深层次的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要讲究方法和策略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把人放在教育的优先位置,以人为出发点,这样的观点在学生心中的认同度高。
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激励功能,学生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被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养成,对教育信息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增加。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措施2.1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仅是喊喊口号而已,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将受教育者当作“人”来看,这是一个观念的转变,改变原来两者的不平等地位,教师应该被尊重,同样学生也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建立良好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真理的向往,树立自己的个人理想,理想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为理想所付出的努力。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变的优秀论文.doc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变的优秀论文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教育者的教育方法和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之间的不一致199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模式与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不协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
二者的关系主要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他们各自的角色和相互关联的互动状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体现”就主客体关系而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和接受的对象。
然而,随着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的社会化,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主客体关系逐渐衰落,即两者之间的主客体关系逐渐模糊。
因此,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的身份不容忽视。
然而,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往往只注重受教育者的整体要求,导致个体教育的缺失,最终导致受教育者的教育与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不协调。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要求不协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社会发展要求的不协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的第二大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之一是使受教育者了解社会,促进社会发展。
然而,由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惯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严重脱节。
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社会发展不协调,主要是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能及时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
然而,由于受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影响,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内容无法及时出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这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严重阻碍了受教育者接受新知识、理解社会变化的能力,促进了受教育者与社会实践的分离,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真正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主要是由于教育技术的单一性,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手段过于单一,灌输教育方法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 思 想 政 治教 育 的视 角 转 换—— 底 线 教 育 初探
陈淑 萍
(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 江苏泰州
[ 摘
2 2 5 3 0 0 )
要] 随着社会 多元价值的 出现 , 当下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逐渐 凸显 。顺 应时代要 求, 通过对 高校 思想政
任何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都是一 定社 会文化 的产物 , 都是 人类历史的教 育观念厚重积淀 。近几 年 , 经过高校思 想政 治教 育者不懈 的努力 , 思想政 治教育知识 体系逐渐 系统 化 , 但 不尽 完善。 目前 ,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仍存在如下 问题 。 ( 一) 限制 、 改 变学生的需要 , 忽视学生 内心真 实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 一个 由外化 到内化 的过程 。在 外化
治教育的反 思 , 试 图寻找教育新视 角, 把底 线教 育作为突破 口, 以提 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 [ 关键词 ] 高校 ; 思想政 治教 育; 视 角转换 ; 道德底线 [ 中图分类号]G 6 4 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 号 ]1 6 7 1 — 5 9 1 8 ( 2 0 1 5 ) 1 7 — 0 0 4 8 — 0 3 [ 本千 U 网址 ]b t t p : / / w w w . h b x b . n e t 归属和爱的需要 、 尊重需 要 、 自我 实 现 的需 要 。他 认 为 这 五 种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5 9 1 8 . 2 0 1 5 . 1 7 . 0 2 4
引言
一
、
“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 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示 出鲜明的 时代特征 , 客观 上要 求 高校思 政教 育必 须具 备全 新 的教育 理 念, 以适应大学生的思 想观念 的变化 。 ”底 线教 育是 高校思 想
需要成 金字塔状 , 生理需要 在金字塔底部 , 自我实现 需要在金 字塔最顶端 , 五种需 要彼此关 联着 , 相互影 响 、 相互作 用 、 并层 层决定。这些内在的需要是人的行为的真 正动机 , 每一种 需要 会对应相应的人格 。如尊重的需 要得到满足人很 自信 , 觉得 自 己有价值 , 相反 , 人 就会产 生 自卑等 人格。安全 的需 要得 到满 足, 人就会有安全感 , 反之 , 人就会变得紧张 、 焦虑 , 惶惶不可终 日, 随时都会与他人 与社会发生冲 突。这种人格倾 向者很 容易 出现道德问题 。如果人的需要长 不能被满足 , 会导致疾 病甚 至死亡。马斯洛特别指出 : 神经病起源于没有在一定 程度 上满 足我称 为需要 的东 西… . . . . 大多 数神经 病 , 除其他 复杂原 因 外, 都是一些愿望 , 尊重和威信等愿望未能满足造成 的。 由此 可见 , 在学 校教育 中 , 就是 要不断地 满足 各个层 次的 需求 , 从而使学生达 到 自我实现需要 阶段 。当前 的教 育往往不
并发 出诘 问 : 他们究竟怎么了?高 校教 育怎么 了?如何进行 思
想政治教育?随之 , 教育 界更加重 视这 门学科 , 进一步加 大教 育投入 , 这 门学科越来 越凸显其 重要作用 , 越 来 越 多 的 专 家 和
学者将对这 门学科教育范式和有效性进行更深的探究。
二、 当 下高 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存 在 的 问题
段; 三是好孩 子的定 向阶段 ; 四是尊重权威 和维护社会 秩序 的 道德定 向阶段 ; 五是契 约与守法 的道 德定 向阶段 ; 六是 道德 良 心或原则的道德定 向阶段 。可见 , 道德层 次逐级递增 , 只有低 水平的道德达到 了 , 才 能追求高 层次 的道德。所 以, 高校 思想 政治教 育也不应该 被无限地 拔高 , 应 与学生 的实 际相结合 , 以 人的生命 、 尊严 、 需要 、 价值以及发展为核心去实施 教育。把他 们 作为独立 的个体 , 去培养 、 塑造 、 使其逐渐完善 。这种教 育它 不仅承担着 引导他们进行价值追 问与价值决 断的责任 , 还帮助 他们解读人生 的终极意义 。
在 我国 , 思 想政 治 教 育 是 一 门 年 轻 的 学 科 , 随着 高校多起
能根据不 同的个体 、 不同的心理需求 进行启发 , 而是简单 又粗 暴的进行灌输 , 这样 务必造成部分学 生强烈 的逆 反与抵制 , 从
而使 思政教育流于形式 , 很难收到实际效 果。
( 二) 重 视 社 会 价值 、 工 具 价值 , 忽 视 个 体发 展 与 完善
马克思说 : 在选择 职业时 , 我们应 该遵循 的主要 指针是 人
类似 “ 朱令案” 、 “ 马加爵” 、 “ 药家鑫 ” 、 “ 上海复旦大 学投毒案 ”
等类 似事件 发生 , 很 多 人对 象 牙 塔 学 子 的 诸 多 举 动 瞠 目结 舌 ,
类 的幸福和我们 自身的完美 。不应认 为这 两种利益是敌对 的,
互相 冲突 的。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激情多 f理性 , 对学生塑造 多 于培养 , 模糊 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关系 。当下教育往 往主 张“ 天下为公 ” 和“ 忘我 ” 的精神 境界 , 这种境 界大多数 学生根 本达不到。这种道德教育过分强调人生 的义务感 、 历史的 责仟 感、 道德教化 的使命感 、 强烈 的政治抱负 、 深刻的忧患意识等社 会价值 , 仅仅体 现人的社会价 值和工具价值 , 忽视 r个体价值
政治 教育教 育的一部分 , 人 的一生会面 临诸 多抉择 , 教育 的使
命之一是让“ 人” 在抉择 中作 出适应 自己实际情况又 符合社会
基 本 道 德 规 范 的选 择 。
著 名 道 德 学 家柯 尔伯 格 把 人 的 道德 发 展 分 为 六 个 阶段 : 一
是服从 与惩罚 道德 阶段 ; 二 是朴 素 的快乐 主义 和工 具主 义 阶